统筹协调能力不足表现:怎样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2:22

(父母的态度与孩子的性格)

南平市电视台教育频道青少年心理卫生系列讲座之五

国家心理咨询师詹秀珠

国家心理咨询师吴剑修改

各位家长和青少年朋友,你们好!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与大家谈谈怎样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

那么,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它主要由后天形成,可以培养和塑造。性格决定人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就!所以,家长朋友们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性格发展得非常好。(案例)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性格的问题都很重视。但从我工作情况来讲也经常碰到一些孩子,在我接触孩子的过程中,也确实感觉到孩子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他们在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都不同。比如说对待周围的人,有的孩子就非常热情、大方,特别愿意与别人交往,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周围的人,就是把愿望很好的表达出来;而有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就表现得特别害羞,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表达出来。

在幼儿园里孩子对待劳动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些孩子特别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是认真负责任的;可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在劳动过程中偷懒、也不太负责任。对待玩具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对待玩具就特别爱惜,知道怎样保护玩具,这样的孩子对玩具不只是单纯的摆弄,还要探索,争取去发现玩具新的玩法,对玩具越玩越有兴趣,玩法也就越来越多;而有的孩子对玩具好象就无所谓,态度漠然,更不要提去努力发挥其它玩法。对于公共财物,孩子也是表现出种种态度。有的孩子非常爱护公家财物,用完后放回原处;有的孩子则不是这样。对待集体活动也这样。有的孩子特别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如果活动没有参加上,他会感到非常惋惜,在集体活动中也是表现特别的积极主动;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对集体活动淡漠。孩子对待自己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对待自己比较谦虚,做什么事都愿意一起商量征求别人的意见。但有的孩子不是这样,而是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别人,特别愿意让大家都听自己的。在幼儿园表现得尤其突出,有的小朋友特别愿意统治大家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小领袖,如果大家不听,他就会很不高兴;有的孩子就不是这样……(案例)

上面所提到的表现实际上都是性格的表现。性格是人们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的稳定特征。幼儿园规程中提到:要从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也就是说活泼开朗的性格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到底活泼开朗性格是什么样?活泼指什么?开朗指什么?我们说活泼就是孩子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开朗是指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周围的事情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人非常热情,而且乐于与别人交往。活泼开朗性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年时期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家长需要在孩子幼年时期努力培养孩子,使他朝气勃勃、具有积极的愉快情绪、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材料,并且用自己选择的材料进行游戏、对周围事情有积极态度进取的精神、活泼大方而且不忸怩、能够在家人和老师的面前讲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遇事能听取成人的劝告。

 

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呢?

一是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二是重视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三是要善于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

四是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做工作,因人而异,因人施教。

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健康的体魄关系密切,精神饱满是健康体魄的体质基础。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在健康的时候情绪是非常好的,如果孩子生病了就会影响他的情绪和活动。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首先要给孩子丰富的营养,同时要保证孩子睡眠;另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参照系数。营养健康问题家长们可以容易得到相关资料。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想从合理的制度及性格的影响上多说一点。孩子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否系统化、正式化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孩子一天的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在生活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对孩子有秩序规定的化,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可以促进他神经系统很好地发展。如果孩子能够按照时间去作息,这样便于孩子养成定性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作息习惯,孩子就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家长不用督促孩子了。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主动性,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或者表现为你为他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他才肯做;或者表现出他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如果让孩子的生活长期系统化、定型化,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就会形成一个定性,而这种定性,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定性,孩子会习惯地做一些事情。不可能产生任性或者提出这样那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案例)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很好,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规律去做,可是怎么得了一场病以后就全变了?归根究底,孩子的情绪受健康情况的影响。生病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他的系统化受到了影响,所形成的定性受到了破坏,这样孩子对做事情就产生了一种超越限度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生病了就要特殊照顾。孩子就想在这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认为既然孩子生病了,那就迁就他一些吧。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产生了退步。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定性,即便孩子病好了,也会认为:“我要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如果得不到我就哭闹,装病。”这样孩子就形成了另一种定好了以后,孩子还想得到他病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如果孩子得不到,他的性格自然就产生一些变化。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只要合理地要求家长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坚决不满足他,就可以使他性格慢慢转变过来。第二点,培养孩子良好性格要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交替形成的。一个合理的教育可以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孩子年龄小,性格还没有定型,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庭条件、孩子日常用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等)。如果说在孩子没有定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发挥环境对孩子的作用,就能使孩子性格的萌芽朝好的方向发展。

科学研究说明,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至关重要。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并且能很好地往下发展,就能够定性,为他以后的性格形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环境方面不够好,那么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则起到消极的作用。我想着重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孩子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关系最密切。心理学解释为在同样的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下面分别地谈谈:

一是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孩子的表现一般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但是这种孩子也表现出盲同,容易受别人暗示,容易受别人驱使,善于服从,从小害羞、忧郁、畏缩。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较差。

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亲子关系生活下的孩子一般是比较积极,善于表现自己,自信心比较强。但是这种孩子攻击性比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受约束,不愿意服从,比较固执。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这种孩子性格多半是消极的,依赖性比较强,没有责任感、没有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到一点事情犹豫不决,这种孩子常表现为娇气、任性。

三是两面性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表现为: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忽冷忽热的,一会可能过分地严厉,有时可能过分地迁就、放纵。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琢磨不定反复无常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半性格是不稳定的,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

四是理想型的亲子关系。即爱而不骄,严厉而慈爱,父母与孩子的态度可以交融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活动的能力,而且善于和同伴相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导致孩子的性格不一样。

 

(案例:我讲一个我亲自观察到的一个母亲和儿子的故事。有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个妈妈带着3岁多的孩子,我看了他们的活动有一些想法:首先小男孩对妈妈说:“我想吃冰棍。”妈妈说:“我也想吃,你看看哪有。” 这么一句短短的对话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交给孩子一项任务。大家都知道3 岁多的儿童注意力不稳定,而且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这个孩子一边走一边看结果把想吃冰棍的事给忘记了。而且他被公园里的景色所吸引,注意力转移了。接下来我又看见这孩子围着妈妈转,“我累了。妈妈抱抱我吧!”妈妈说: “你都这么大了,抱着你会让人笑话的。我看你在幼儿园比赛时还得第一呢!咱俩比赛吧,看谁得第一!”从这句话就能听出这个孩子对妈妈提出来的也是不合理的要求。这个妈妈做得好是因为不去纵容孩子,让孩子自己活动。再往前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广场。孩子看见有个大孩子在玩一辆车。这个小孩感兴趣站在旁边看那个车,当时这个孩子没有说话,妈妈跟在孩子后头。妈妈说:“这车多好玩呀!你去问问哥哥这是什么车。”这个孩子过去问哥哥。在问的过程中还跟着车跑,这个妈妈也以极大的兴趣来跟着这个车。妈妈又说:“这车怎么玩呀?”孩子又与大孩子搭话。这样,小孩子与大孩子就玩上了,妈妈也与他们一起玩。)

这个故事说明家长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且抓住这个机会教给孩子与人的交往技能。这里面表现出这个妈妈既是母亲又是朋友,妈妈引导孩子敢于尝试和探索,而自己掌握了这车的玩法。后来妈妈要求带孩子走,孩子不动,妈妈说:“对哥哥说再见。”孩子还是不动。实际上就是反映孩子没玩够,孩子特别想玩,所以不愿意走。妈妈自己往前走,(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进行忽视)并对孩子说:“哥哥和你玩,哥哥把车借你玩,你都不谢谢哥哥。走时都不跟哥哥说一声再见。谁还愿意和你玩,应该和哥哥说再见。”这个孩子照着妈妈说的去做。

从这件事中看到这位家长善于抓住孩子心理的变化,善于观察孩子心理的变化,又根据这种情况适时地做一些工作,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后来我就看见这个妈妈与孩子一边走一边聊天。在这个暂短的活动过程中表现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大方、热情、爱说话,乐于与别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掌握一些新的玩法,同时也掌握了礼貌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个孩子活泼大方,而这种活泼大方的性格与母亲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所看到的母亲的教育并不是在说教。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就不愿意和人交往,不会与别人交往,就愿意自己玩。”我们对孩子的教导方式不要局限于说教,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然后根据孩子心理活动反映给孩子,适时的做工作。所以我想说这个母亲如果能够这样坚持下去,这个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已经萌芽并健康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必然会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是要加大孩子与父亲交往的密度。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孩子接受教育的源泉多半是母亲。孩子与母亲交往的时间要远远大于与父亲的交往时间。不能否定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母亲对孩子照顾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但孩子缺乏了父爱,很少和父亲交往,这也是孩子接受不全面的教育意向。有一项研究是这样说的,缺乏父爱的孩子性格发育问题多,来自母亲的溺爱,缺乏独立性比较明显。男孩子常常会缺少男性的特征,而女孩子难以了解男孩子是如何生活的,以及和女性的不同,为他以后全面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科学家研究得到的结果。当然有的父亲工作很忙,整天见不到孩子,走的时候孩子没有起床,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星期六、星期天也在忙工作,没有时间和孩子接触,这也是一种可能。有的人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另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观念常常认为男性多为勇敢、坚强、成熟、开拓、追求,而女性多为柔弱、多情、温柔、富有同情心。事实上男女性别的差异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传统文化方面的因素。现在普遍认为两性应该趋向融合,也就是说要形成一种双性化的性格模式。

父亲与孩子多一些时间的接触可以促进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关于时间问题只要做父亲的心里想到这件事,想到父亲对孩子受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将业余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比如吃饭的时间可以和孩子聊天,在一天中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说说话,和孩子玩玩,就会有一些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对孩子的态度采取的方式上母亲和父亲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父亲比较宽容大度、随和开朗,再加上父亲精力充沛比较喜欢运动,而且还喜欢变花样,所以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点。

我通过观察发现,父亲带出来的孩子和母亲带出来的孩子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和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在处理问题的态度上父亲和母亲也不一样。父亲倾向于以积极的姿态去处理问题。也就是说他往往考虑幼儿行动动机的时候比较容易从好的方面去想、去考虑,在解决问题时,又容易用到一些比较轻松、幽默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孩子在做事情上就能积极活跃,乐观。与父亲在一起多的孩子就更加容易变得勇敢自信。

(案例:一个父亲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他是怎么做的。我看到这个材料后感觉到,他的做法和平常的母亲做法是不一样的。而且包括他在每件事上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他的孩子以前胆小,非常懦弱。他说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性格不能排除一些遗传因素,作为父亲要千方百计地和孩子在一起活动,他认为增加对孩子活动的密度是非常重要的。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带全家郊游。让孩子在地上打滚,在花丛里抓蝴蝶,爬上树抓鸟,甚至下水抓鱼。有一次遇到一个很陡的山坡,有曲折而上的台阶,爸爸对孩子说:“你敢不敢从台阶边上的地方爬上呀?”孩子犹豫,当时他作一个示范,怎么抓住树枝爬上去,然后下来对孩子说:“我这样上比从台阶上快得多,男孩子就应该勇敢。”孩子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跟着上,上去之后看姗姗而来的妈妈,他就对爸爸说:“真有意思!下次咱们还冒险。”这个父亲讲,一个人是不是勇敢,不应该只表现在活动中。还应该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应该主动大胆热情的,这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所以经常带着孩子出入一些有交际的场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育这个孩子变得非常大方。他说孩子到饭店里就可以和服务员打招呼,到公共场合中可以找到和他同龄孩子一起玩,在孩子不断交际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交往,而且到了乡下以后又能找到乡下的孩子,跟他们打得火热。有一次,他带着孩子参加一次会议。等会议开到11点快结束的时候,有个人逗孩子,让他到台上宣布会议到此结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真的爬到台上然后大声地宣布:“我宣布会议到此结束。”当时让主持人非常尴尬,底下的人哄堂大笑。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父亲的做法与别的母亲或一般人不一样。他说:“对这种有伤大雅的举止我一般都是默许的。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孩子一些不经意的举止伤了大人的脸面而就对他动怒,因此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当然,我说这件事不是想让所有的父亲都去模仿这个父亲的做法,但是这种想法有可取之处。他的这种做法和一般母亲的做法不一样。我也经常看到一些由母亲带着孩子的场面,紧紧拽着孩子不撒手,比如说台阶,家长不允许孩子有新奇的做法和举动。还经常带着埋怨的口气说:“哪有你这样闹的,这样淘气的。 ”母亲一般把谨慎!谨慎!再谨慎!小心!小心!再小心!作为照顾孩子的座右铭。要不要呢?作为儿童年龄小,需要这样。但是由于女性生理上的一些特点,加上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出来的男孩缺乏男孩子的气概。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因为社会不提这个事,所以我要大胆地提一下,我们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除了母亲要付出一些努力,父亲也要付出一些努力。需要缩短)

当然我这里不是指父亲表现得粗暴的样子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或是上手就打,要不就拿脚踢,我是坚决反对这样做的。我强调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做父亲的能以男子汉的特点去感染自己的孩子,那么对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会起着很大的作用。有些成年人表现得很忸怩,也很不开朗,都会追朔到他的童年时代。今天的父母一生中多半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发挥男性的特点,为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发展起着一个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善于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

关于培养孩子良好情绪,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工作。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爱孩子。

二是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三是教孩子调整心态。

四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良好情绪和情感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非常必要的条件。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身体各个器官活动协调一致,真正发挥其身体机能的潜能。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更有益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学前期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复杂的情绪经验,他的这种情绪体验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如果能够经常处于一个乐观的情绪之中,能够体验每个情感,那么他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容易培养。

 

在家庭中怎样激发孩子这种良好的情绪呢?

首先,要爱而有度,防止溺爱.家长要正确理解对孩子的爱,要理智地去爱孩子。溺爱分两种:以家长为中心的保护型溺爱和以孩子为中心的放任型溺爱。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过分地保护往往使孩子自私,心中没有别人。家长都是特别爱孩子,所以往往是孩子要求什么,只要你能做到,就一定满足他。你当时对孩子的要求也没有认真地考虑到他的合理性,当孩子第一次无理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他就会继续下去。长此以往心中就形成了一个观念:我的要求必须要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我就要发脾气。故而表现出任性、不满,通过各种办法达到最终的结果──大人必须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事情的坏处,孩子小的时候体会不到,而将来孩子要走向社会去工作,他在社会上就是不受欢迎的人,而孩子也会终身痛苦。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和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不要给孩子东西太多。如果给孩子的东西太多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相亲节目潮人马诺言:"宁可座地宝马上哭,也不座在自行车上笑.")。会使孩子感觉只要我想得到的东西我得到了,那么我就快乐,人生的快乐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这一点家长也会有体验。如果你不能事事都满足孩子,当然这种满足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就拿玩具来讲,不是说给孩子很多很多的高级玩具孩子就高兴,如果孩子对这个游戏感兴趣,哪怕只是简单的材料,孩子也会玩得非常快乐。如我们小时候玩的沙/泥巴/树叶等,因为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愿意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游戏。东西不够了,他自然就要找东西代替,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孩子拥有太多的东西就不会动脑子,他不去思索、想办法,什么都是拿来主义,这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第三,不要对孩子过分地帮助。只要没有太大危险的就应该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尝试。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前面所说的可以说是符合这种要求),就会产生健康心理过剩的要求。这种健康心理过剩,有两个特点:一、对幸福的感觉越来越压抑。你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我给你买了这么多东西你还是不满足呀?”这个时候孩子对幸福的感觉越来越压抑;二、就是特别害怕,不愿意去接触人间的艰苦。甚至说是平常的事也感觉到是痛苦的事,神经过敏,这种孩子就是在表现外畏缩,胆小,停滞不前,在家则称王称霸。所以我们家长常常觉得:我们应尽量满足孩子,让孩子快乐,可实际上孩子并不快乐。

第四,让孩子对合理的要求有自己选择和抉择的权利。童年是一个人最快乐的时期,你要想让孩子过得快乐、幸福,就得让孩子自己去思索、判断。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和抉择的能力都是很弱的,我们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他们作抉择,但是在帮助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代替孩子做抉择,这样我们可以保护的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可以使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好发挥,孩子是最开心愉快的。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比如说,现在的家长想要孩子将来成为钢琴家、小提琴家,或者在某个方面有所发展。有的家长说:“我让孩子学钢琴,并不是想让他成为钢琴家。我是想让孩子有一门本事。”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家长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共同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对的,但是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理想化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冯巩曾经说过,他特别想让他的孩子学画画。他找到美术学院做教授的表姐,教他三岁的孩学画画,没想到孩子一画画就哭。后来他发现孩子对象棋感兴趣。就及时地让孩子去看,让孩子去学。还请了专门的老师来教他。冯巩做得就非常好,他是征对孩子的特点及时地引导孩子,而他作这个抉择是经过孩子异常痛苦的抉择后认识到了这个错误。有的时候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想玩这个,家长却偏偏不让,非让他玩那个。有的孩子不喜欢一些事,家长就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去做。这种做法往往没有什么好效果,培养孩子作抉择的权力就需要引导他。开始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做一些事的时候应该讲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一个事情是这样做好,还是那样做好,然后让孩子按照他的决定去做。做完以后再来思考做得是对还是不对,再评价是好是坏,让孩子自己得出一个结论,逐渐地提高他做决策的权利。有个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小孙女看见别人用筷子吃饭,孩子只有两岁也想用筷子,孩子尝试过认识到用筷子并不舒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正确的做法。让孩子自己决策可以培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活泼开朗性格才有可能培养好。

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还要调整孩子的心态。孩子的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很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教给孩子调节自己的情感,保证孩子心情舒畅。心情愉快对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作用。让孩子亲自感受自己表达的情感。比方说孩子哭。有的孩子可能一边哭,一边说,有的孩子只是闷头的哭。例如:玩具坏了。有的孩子回家后大哭大闹;也可能回家对妈妈说:“我的玩具被坏了,我与他打起来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孩子则不是这样。孩子性格不一样表现也就不一样,有些孩子善于把事憋在心里,不会宣泄出来,也不会表达出来。首先我们家长要倾听孩子述说,另一方面要引导。在行为上引导他克制自己的情绪,另外还要教给他把情感表达出来。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对弄坏你玩具的小朋友说,你把我的玩具弄坏了,你没有办法玩了。我很不高兴。”这就是告诉孩子怎样去表达。孩子年龄小,未必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另外也要教损坏东西的孩子学会说:“我把东西弄坏了,很对不起,我下回小心。我让妈妈给你赔一个。”这样孩子的心理就平衡了,在得到心理平衡以后,他的不快就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你发现孩子不爱说,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更加内向,追根溯源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教给他很好地去表达。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教给孩子表达是很重要的。另外当孩子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过是因为一些小事),家长要引导他克服困难。比如说孩子画画,把墨水溅到纸上,孩子自然不高兴,或是干脆不要画了,或者哇哇大哭,或者不说不言语,一天下来不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启发孩子怎样弄拙成巧。把墨水变成小鸟,小花。这种弄拙成巧不仅解决孩子克服困难,而且有利于孩子自立,将来成就事业。从小培养孩子有这样一种本事,不光是对性格有帮助,而且对将来成就事业也是有好处的。孩子心境不好,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如:有的孩子性格急噪,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发起脾气来,有的孩子哭,有的孩子闷在心里头,我们应该教给孩子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活动活动,玩一玩,看看书,用转移的办法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这样孩子一天都会特别高兴。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活得很有意义,有的孩子则不是这样,早上来到幼儿园这儿晃悠晃悠,那儿晃悠晃悠。幼儿园一起活动他也不积极响应。这就是孩子表现的不同,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喜欢,表现得非常快乐,快乐的人生活是充实的,他能自己从多方面去获得幸福。

幼儿的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好模仿。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尽管要不断地活动,也不会感到疲倦;孩子往往是因为活动太单调而才会感到疲倦。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坐不住,实际上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的。幼儿时期孩子活动是最大的快乐。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整天生活在摩天大楼当中,看不到真正的草地,看不见松软的泥土,体会不到自然的美和和谐,所以我们应该带孩子到户外去。让美丽的大自然陶冶孩子,变换无穷的大自然感染孩子。带孩子去郊游是好事,但要避免一些问题:1.不要带太多吃的。2.培养孩子爱好体育活动,智力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这样活动是一个不教而教,在走和跑的过程中都隐含着的体育活动,让孩子盲目地上各种特长班,对孩子的作用并不大。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能够使得孩子精力充沛,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为活泼开朗性格提供一个精神动力。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孩子活泼性格的培养。一个家庭应该有歌声和欢乐。

 

第四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工作。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是孩子们共同的特性。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受了不同的教育,所以具有的特点不一样。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的时候要注意到孩子的特点。有的家长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攀比,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问气质和性格有没有关系。肯定有关系。气质和性格是有密切关系的,所谓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外部性格特征。一般来讲气质分为四种类型:1.胆汁质、2.粘液质、3.多血质、4.抑郁质。四种类型是不同孩子的不同特征。孩子一般是介于这些类型的综合类型。例如:观察能力非常细,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如果别的小朋友找他玩,他会厌烦埝地把别人推开,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情绪不容易外露,上课安静,吃饭不大口、大口地吃。将物品整理得整齐,穿衣慢。这样的孩子是偏于抑郁质。翻书非常快,喜欢活动量大的游戏,愿意逞能,上课坐不住,克制不住自己,答题不经过思考。这种孩子偏于胆汁质。非常自制,做事情一定要做完,看戏的时候会安静的笑,他对新鲜的事并不急于表白,受了委屈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集中,这种孩子属于黏液质。动作能力发得非常好,理解能力强,上课积极,注意力随兴趣变化变化,可以较快适应环境,喜欢和小朋友交往,愿意做领袖,这个孩子是偏于多血质。气质类型没有好坏,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扬长避短,去掉消极,发扬积极。所以我们家长要研究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天真,性情一般表现在外边,针对孩子的特点做工作。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两面性非常强。

一是让孩子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

二是友谊对培养孩子性格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技巧。

三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不要去束缚孩子,不要用你心里想的模式衡量孩子。

四是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