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块抗压强度计算作废:关于北京明清传统民居中的宅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28:23
作者:成明

    北京明清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含三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局构成的基本形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远在商周时期其雏形已经产生,元代时为主要居住场所和形式,明清两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四合院之所以得以发展是因为它既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又有高度私密性和亲和性的内院,其以四合为基本单位,具有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的拓展性。

    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四合院房屋的位置以坐北朝南为主,坐西向东次之。除方位不同外,北京四合院因等级差别,规模的大小也有差别,形成了一进、二进、三进、四进及四进以上不同类型的四合院。住宅建筑中等级制度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明初建立的“官民宅邸之制”,是有关建筑住宅的制度,它对官邸甚至平民住宅的间架、门窗装饰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民宅间数不能超过三间。明正统十二年(1447 年)曾对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的规定稍有变更,“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都不在禁限”,这样不论官民建宅,只是房屋的间架受到限制,而不限制房屋的“进数”,房屋规模在进深方向有了扩展的余地。增加进深架数扩大了房屋的深度,增加了使用面积,只要遵守不超过三间的规矩,建筑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民居中出现院中院,多院落的格局自此开始,故而也形成了院落最前端的宅门,背面进出的后门,侧面进出口的侧门,由两组院落(或以上)组成的建筑群的二门、三门,在客房、居室出入口所设的房门等等不同的“门”。



    正是由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院落的形成,住宅的门制也随之发展与完善起来。造门的历史悠久,双扇为门,单扇为户,甲骨文中即有这两个象形符号。从“衡门栖迟”(《诗经·陈风》)、“抗志柴门”(《晋书》)到“朝天阙”(《满江红》),直至明清故宫的午门,中国的建筑文化因为不同的“门”而益发独特。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重视宅门的作用,统治阶级把“门堂制度”视为封建制度中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门的规模、形式、装饰及材料质地都作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宅门被视为宅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同时宅门制度也派生出“门第”、“门阀”、“门户”、“门派”等复杂的等级观念;宅门位置和规模尺度也派生出住宅风水学的宅门风水说;以宅门形式装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宅门文化也随之产生并发展光大。在封建社会中,宅门的高低大小同尊卑程度成正比。“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礼记·礼器》)。在唐代,规定官员屋舍,三品以下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五品及以下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品以下门屋不得过一间一架(《稽古定制》)。宋代规定“非品官毋得起门屋”,至明代则规定“百官地宅,公侯,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三品至五品,“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明史》卷68)。门上的装饰物有铺首和门钉。铺首用于衙门环,门钉则是中国古代大门一种特有的装饰。明《太祖实录》规定“正门以红漆金涂门钉”,但并未对门钉行数及数量的多少作具体规定,在对民宅的等级制度中也未提到门钉,据此可知门钉制度此时尚未列入等级制度。清定都北京后,大量吸取汉族文化,完全继承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四合院的形式也予以继承,宅门亦是如此。《大清会典》中对宅门也做出了更加详尽的规定。北京目前保留的四合院很多,明代遗物极少,大多为清代遗迹。

    宅门的方位设计,在清代更加完善,影响较大的说法是“坎宅巽门”,即院门的开设方位,根据八卦风水说,选在左角青龙而避右角白虎,譬如,主房坐北朝南,宅门开在东南隅;主房坐南朝北,宅门开在西北隅;主房坐东向西,宅门开在西南隅等等。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大多坐北向南,宅门开在院墙东南隅,避免大门正对正房,减少很多不便,以增加私密性。风水学说大门为气口,为避免煞气有冲内室,大门口宜修影壁,以为屏障。关于建门风水说中有一点须提及的就是门光尺的应用。门光尺,又名“门尺”、“鲁班尺”、“八字尺”,是用来确定门窗等器物尺寸,判断凶吉的专用尺。传统观念中视门户为咽喉。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出入的门被设想出和气、乖气、致祥的神奇意蕴。为取得和谐,顺应天意,为此制定出种种禁忌。清代匠人称鲁班尺为“较量”。门光尺长度为460.88mm,正反两面分别在尺寸上标有吉凶内容字样、星座名称、数码色泽,用以度量门第尺寸,确定凶吉。对宅门而言,吉尺寸是指门口里皮尺寸。确定吉尺寸时需考量建筑规模、主人社会经济地位及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在内,故在民间传有“宁与人家造十坟,不与人家修一门”的俗语。

    传统民居中宅门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成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以及近代出现的西洋式楼门等等。宅门的使用与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密不可分,亦是一种象征。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住宅中的重要环节。现就几种宅门分述如下:

    1、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是仅次于王府大门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所用的形式。广亮大门一间,位于院落东南隅,倒座房东数第二间位置。其面积和高度均大于倒座房。采用五檩中柱式,五架梁。门扉设在大门中柱之间,由抱框、门框、余塞板、走马板、抱鼓石(或门枕石)、板门等组成,使整个大门广(而)亮(堂)。广亮大门装饰也十分讲究,砖制的“拔檐”、“戗檐”十分精细,抱鼓石雕刻成各类吉祥图案,门簪为木质,上雕有吉辞或四季花卉。由于规制限制,大门的色彩装饰受到一定限制,不施华彩,仅适当点缀。另外有在广亮大门外设有两块八字影壁(撇山影壁),使门前形成一小广场的形式。

    2、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是形制上略低于广亮大门的一种宅门,它也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它与广亮大门的主要区别就是门扉设在前檐金柱之间,而广亮大门则是设在中柱之间,故名。大门的木架结构多为五檩前檐出廊式,个别也有七檩前后廊式的形制。

    3、蛮子门

    蛮子门是商人富户常用的宅门形式。蛮子门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将槛框、余塞板、门扉等安装在前檐檐柱之间,门扉外没有容身空间。砖雕装饰彩绘也略显逊色。

    4、如意门

    如意门是北京传统民居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它的基本做法就是建筑的前檐墙中间留一门洞,尺寸与门同。门洞内安装门框、门槛、门扇及抱鼓石等构件。门框上有两门簪,刻“如意”二字(或其他吉语)。门面砖雕等饰物,由于不受等级限制,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财力着意进行,充分体现如意门头装饰的随意性。

    5、随墙门

    随墙门亦称小门楼,顾名思义是一种墙垣式的门,比以上几种门的等级要低得多,是小型传统民居的宅门。纯砖结构,主要有腿子、门楣框、屋顶和门扉构成。在门楣上也有施砖雕者,不失小巧玲珑之雅。

    6、西洋式宅门

    西洋式宅门是清中期后,西洋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宅门组合的一种小宅门,在北京地区普遍采用,西洋式宅门位置与其它小宅门没有区别,做法基本与如意门相似,不同的是砖柱上一般有二重或三重的冰盘檐向外挑出,将砖柱分割成二段或三段,形成二道装饰线,二道装饰线中间留出匾额,用以书写或雕刻。

    除上述六种门外,传统民居宅门中还有大车门、小窄门、半间门、栅栏门等形式,除功能性外,基本不超出上述门的做法。


    在北京明清传统民居宅门中,装饰是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功能作用外,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和宅门的等级相匹配,显示其地位和财富,择其要点试述如下:

    1、抱鼓石(亦称门墩,或根据其形状称圆鼓子、方鼓子等等)是门槛两端承托大门转轴的石构件,与门枕石连作一体,以宅门槛为界,外侧为雕有纹饰的鼓子,内侧为置放门扇的门枕石。抱鼓石亦是圆鼓子和方鼓子的通称。

    圆鼓子顾名思义造型为圆鼓形,富有装饰功能。鼓子上面通常雕刻狮子(趴狮、卧狮和蹲狮),两侧鼓心通常雕有葵花、莲花、麒麟卧松、犀牛望月、如意草等吉祥图案。圆鼓子下部为须弥座。鼓子与须弥座尺寸比例约2:1。其主要用于大中型宅院的宅门。

    方鼓子体量略小于圆鼓子,造型为长方形,由幞头和须弥座两部分构成。头上部一般加卧狮,金边为阴刻或阳刻纹饰,图案以回纹和丁字锦纹为主,正面及侧面多雕有吉祥图案。方鼓子与下部须弥座尺寸比例约2:1。此方鼓子多用于如意门、随墙门等小型住宅宅门。

    2、铺首(亦称门钹),安装在门扇上,是叩门用的响器,亦是方便开关门的拉手,同时也是一件避邪饰物,多为铜制或铁制。铺首历史很长,从西汉出土文物中就有实例。“兽吻其形似狮,性好食阴邪,故门立环上”(明《菽园杂记》),就是讲其避邪作用的。现在铺首大多指皇宫、寺观等大型建筑门上的饰物,在北京传统民宅门上多称“门钹”。门钹状似铙钹,周边常取圆形、六边形、八边形,中部隆起如球面,上带钮头圈子。在门钹上有的还有如意符号,如如意纹、蝙蝠等图形。

    3、宅门木雕主要用于宅门的门簪、雀替、门联三个部分。门簪在门口上方,两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八角形等,雕刻部位主要在正面,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常见,牡丹(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以取四时吉祥之意。也有福字、寿字、吉祥平安等吉语的。方法多采用在另一木料雕刻完后安在门簪上。在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的雀替上也有雕刻,用剔地突起雕蕃草纹。雕刻在门扉门芯板上的是门联,也是宅门雕刻内容之一,通常采用阳字雕,内容多为治家格言或祈福祈寿之类,如常用的“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等等,字体也多为当时书法家手笔。

    4、宅门彩画中,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比较讲究,如意门、随墙门次之。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彩画大致为连檐瓦口朱红色,望板紫朱色、椽红色、帮绿色。梁枋大木满彩画或局部彩画,余地为紫朱色,贴金按彩画等级。雀替朱红色随彩画贴金。下架框柱朱红或紫朱色,框边贴金。大门、边框、余塞板或朱红或紫朱等颜色。如意门彩画比较简单,大致是:门簪朱红或大青色,边框和字贴金,门框门扇或红或黑色。随墙门等做法大体随如意门。

    5、传统宅门的砖雕。在五种宅门形式中,都有精美的砖雕点缀。广亮大门在墀头上的砖雕最为醒目,由戗檐、垫花和博缝头组成。金柱大门除与广亮大门相似处外,在檐柱和金柱间的廊芯墙上作砖雕装饰。蛮子门与金柱门类似,着重在墀头上做戗檐雕刻。戗檐部分砖雕主要是以花、草、竹石、博古、虫鸟为中心的吉祥图案。北京如意门的砖雕是传统宅门的代表,主要是门楣雕刻。讲究的如意门在其挂落、栏板、冰盘檐、望柱上均用满雕,也有在门楣挂落板上摆出须弥座形式,在须弥座上置栏板柱子,全部雕刻的形式。在随墙门和西洋式门楼上也都有不同形式的砖雕。随墙门雕刻主要在挂落板、头层檐及砖椽头处。西洋式门楼砖雕则主要在门楣之上的砖匾上,其余则在枭、混等线角上。


    宅门高显,可壮观瞻。高大门楼矗立着便是一种语言。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宅门的高矮大小、豪华简陋是同尊卑程度成正比的,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简单朴素的宅门似乎也就成为美德被加以宣传。

    宅门这种功能性建筑物,在“万物有灵”的封建社会中,同样也会被赋予神灵的桂冠,产生了门神,《礼记》中就有关于祭祀门神的记载。创造门神的历史悠久,至明清时代民间更是视若神明,认为是一家之守门神,可保平安吉祥。于是贴门神、贴春联、四时节气的挂物、门挂避邪物、“照妖镜”等民俗文化随之产生并广泛流传。在北京明清传统民居宅门的记述中此类文字是很普遍的。如清光绪《顺天府志》中就有为求雨而贴龙王神马于门,瓷瓶插柳枝挂于门旁的文字。明《帝京景物略》中也有相类似的记载。宅门在历史上是风俗礼仪的见证物,门前礼贤、拥慧迎宾、程门立雪、望门投刺的典故,在明清时代的北京传统民居的宅门前也时常以不同形式演绎着。

    宅门也是人生礼俗的亲历者,生死大事,从宅门事物一望便知,嫁之礼从宅门一望便晓。“门槛高低”、“人生有几道槛”等俚语便由一道小小的宅门槛演绎而出。门楣光照,倒楣之际也是由一道小小建筑构件演变而成。

    所以为更好地烘托出宅门,显示宅门,配合宅门的使用,在宅门两侧修八字墙,宅门前造影壁,在宅门侧置上马石、拴马桩,在宅门侧边墙角处安泰山石敢当等等,既实用又有装饰性的形式便随之产生了。

    值得提及的是对北京明清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在过去的时日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通过对北京传统风貌保护的认识的提高,传统民俗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在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也逐步在增加,目前已公布的传统民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5 处(王府除外),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则更多。


(作者为颐和园管理处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