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标准差公式:一生必读的60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33:15

第一部分《圣经》

    1.《圣经》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   
    人类共同的教科书   
    其价值抵得上所有已出版的书的总和   
    要了解西方文学首先应该了解《圣经》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改变世界的16本书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基督教在西方成了统治性的宗教之后,《圣经》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千千万万的读者,这部书的发行量毫无疑问在古往今来是首屈一指的,这部书对于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无与伦比的。   
    迄今为止,《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文种最多的书籍,并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联合国公认《圣经》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这部古老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载了古代中东乃至南欧一带的民族、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其中的哲学和神学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圣经》不仅是部重要的文学著作,也是其他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杰作的源泉,这部经典著作中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将永远造福人类。   
    《圣经》本身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对欧洲文学的影响绝不能低估。欧洲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都取材于《圣经》,如英国作家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受到《圣经》的影响。阅读《圣经》的人是如此之多,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圣经解释学"。《圣经》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几乎是欧洲每一种民族语言的第一个范本。   
    --《世界文明史》     
    《圣经》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至深至巨,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想了解西方文化者不可不读。书中的神话、宗教、历史和伦理故事,以及哲理箴言,多蕴含意味深长的玄思,读来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   
    --著名学者 杨义     
    假使所有英文写的作品都毁灭了,只剩下英文《圣经》这一部书, 那么这部书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与力量显示出来。   
    --英国学者 麦考利     
      西方文明建基于《圣经》,她的价值观、政治、法律、文学、经济等方方面面无不打着《圣经》的深深烙印。西方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婚礼上神职人员要用《圣经》为新人祝福……   
    --《西方文明的基础》     
    《圣经》令我动容的十句话   
    《圣经》是一部令人动容、令人思考的书。它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蕴涵着古老而永恒的智慧,它不愧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具价值的著作之一,在思想性、文学性、历史性上都是不可多得的。然而群玉谱中必有最璀璨者,群芳国中必有最艳丽者。下面列出《圣经》的众多名言警句中最让我动容的十句,以资参考讨论。   
    这里先解释"动容"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感性的"激动",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对内心深处的触动。   
    1."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新约·约翰福音》第1章这是我最经常诵读的一段经文,也是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核心。这里的"光"指的是耶稣基督,"生命"指的是永生--战胜死亡,获得真理。   
    2."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这是耶稣"登山宝训"中最短的一段,但却是整个新教精神的核心。对于清教徒而言,人生就意味着无尽艰险,就意味着走窄门。   
    3."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基督教是"爱的宗教",这就是使徒保罗对爱的诠释。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因这段话而皈依基督教,可见"爱是无可比的"。   
    4."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上帝,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5章使徒保罗用优美的语言阐明了基督教的脉络:原罪与堕落,牺牲与救赎,胜利与永生,总体说来就是"用爱战胜死亡"。   
   


第一部分《论语》

    《论语》   
    中国人的《圣经》   
    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哲学书   
    著名史学家钱穆所开列的中国人必读书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由于《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论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原初的内涵。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国学必读之书。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读《论语》,你会感到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读《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北宋理学家 程颐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国学大师 南怀瑾     
    《论语》虽然是代表中国封建文化的经典,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源,必须阅读这一本书。它的"仁"学以及对教育的理论,都是全人类的瑰宝。《论语》字句精当,也可当做文学书籍来读。   
    --当代作家 李 准    
    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当代作家 叶朗     
    爱读《论语》   
     生活在这个浮躁纷杂的社会里,整日为生计而奔波,真正能偷点闲空读点书,也不愧为人生之一大幸事。细细算来,十几年来,林林总总也读过十几本"大部头",但也许是偏爱读史、诗和散文的缘故,自己最放不下手的就算是《论语》了。   
      大概是佛家所说的"前世有缘"吧,自上高中至今十几年,我竟读过四种版本的《论语》。   
        最初见到的《论语》是上高中时同窗好友送我的半部《论语》。这半部《论语》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确切地说是一部批林批孔的教材。同学说,这部《论语》之所以只剩后半部,是他奶奶撕掉前半部用来点了炉子。这半部《论语》的特殊之处,是在每一章节后面都附有一段批判性的文字。这些批判性的文字把这部儒家的经典之作批得一无是处。   
    这半部《论语》,虽然只有后半部,但我觉得它于我的分量比送我一本精装的《中华大词典》还要重得多。记得当时我还用厚纸板专门为这半部《论语》设计了封面。在古铜色略显灰暗的底色上,是仿汉代的"孔子行教图";在新加的扉页上,我还写下了这样的戏语:"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得半部论语,可得天下矣!"就是从这半部《论语》起,我最初认识了两千年前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治国安邦之道的孔子,认识了他的被后人称之为"儒家"的学说,也略见了他生活的那个被史家称之为"春秋"的时代。可惜后来那半部《论语》丢失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分遗憾。   
        第二部《论语》是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集注中朱氏广征博引,得历代儒家《论语》注解之精要,然又独辟新径,另有所论,独成一家,洋洋洒洒几万言,可谓宋代以前儒家关于《论语》注解的集大成者。但注中,朱氏那种言必称"圣人"和视《论语》句句神圣、字字神圣的"圣人气",让千年以后的我们透不过气来。不过他为这部注的确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毕力钻研,死而后已"。   
    第三部《论语》是三年前在莱芜地摊上买的一本盗版书。说它盗版是因为书中有些生僻字没有印出,而是代之以方格。此外,其注释也是阴差阳错,漏洞百出。我是最讨厌看盗版书的,这本书从买后就没怎么看,以至后来不知去向了。   
   


第一部分《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   
    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   
    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李卜克内西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英国植物学家 华生     
    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英国博物学家 赫胥黎     
    生 命 之 旅   
      从最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   
    就在人们对生命演进机理持不同见解的各门各派展开激烈论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进化论思想终于在19世纪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手中形成了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的体系。到了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在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了生物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创立了"现代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者摒弃了达尔文把个体作为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说法,他们认为,应当把群体作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本身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状,它既是进化的动因,又是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通过对优胜个体的挑选,而是以消灭无适应能力的个体这一方式而实现的。现代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古典达尔文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事实。    
    遗憾的是在达尔文时代,遗传学先驱孟德尔还没有能够让世人相信他的遗传学说,否则,达尔文定会痛不欲生,因为1838年,他选择了亲舅舅的女儿、表姐埃玛作为终身伴侣。据说,到了晚年,达尔文对孟德尔和他的遗传学略有所闻,他常常为他的近亲结婚感到不安。 --周祥   
   


第一部分《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希腊历史学家 波里比阿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英国历史学家 汤因比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英国历史学家 巴勒克拉夫     
    《全球通史》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史代表性作品,论述自人类起源至本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本书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   
    --《纽约时报》     
    《全球通史》中文版前言   
    当然,我很高兴,也很满意我的《全球通史》能与中国读者见面。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读者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纯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环顾20世纪后期的世界,我们将注意到一个陷入重重困境之中的世界,看到一个一切都被弄得乱七八糟、一切都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世界。不仅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如此,全球如此,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第一世界也是如此。如今,这三个世界都在转动着它们的车轮。    
    由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日益落后,因此,尽管在"联合国发展的几十年"期间,我们做了种种努力,但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正在加大。联合国那几十年的发展失败惨重,以致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今天的处境比它们过去作为殖民地时更加恶化,因而,它们现在进入的不是"发展的几十年",而是"生存的几十年"。    
    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同样面临着种种严重的问题。1961年,赫鲁晓夫曾夸口说,到198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将超过美国,但事实恰恰相反。苏联在当今新的尖端技术方面,并不是一位领导者,而是一位追随者。所以,它的工业产量已越来越落后于美国,实际上也落后于日本;苏联不但没能赶上美国,而且落到了日本的后面。   
    在富有想像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在过去的几年中,它已从世界上第一债权国下降为第一债务国。   
    19世纪,整个世界接受了一种社会模式,那就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之中。当然,我们可以从国外学习某些独特的技术,但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的确,全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观察、考虑,并可以从中得益的反面经验。每块大陆、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问题,他们有责任拿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当今世界所做的社会实验和社会改革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的原因。    
    我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有前途的趋势。人类过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今天,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人民已发觉自己陷入困境,当今技术革命与技术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    
    艾伯特·爱因斯坦既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广岛、长崎事件发生后,他立即警告我们:"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想方法以外的一切,这样,我们会逐渐陷入空前的大灾难之中。"不幸的是,爱因斯坦告诫我们所要避免的向大灾难的陷入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有责任使人们警觉并认真考虑爱因斯坦对我们的警告,人类的前途取决于人们的觉悟程度,我希望,我的书能对人们的觉悟有所贡献。(斯塔夫里阿诺斯)   
   


第一部分《君王论》

    《君王论》   
    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   
    后世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   
    一本毁誉参半、不可不读的奇书   
    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验尸报告"   
    影响世界的经典巨作   
    人类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之一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16世纪30年代起,《君王论》风靡一时,但在50年代末 被列为禁书,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名誉,进而畅销世界。欧洲的若干学者都相信,千百年来,《君王论》是人类写过的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之一。   
    据说,法王亨利四世被杀时,人们发现他贴身带的,竟然是一部染血的《君王论》;路易十四,这位赫赫有名的法国君主,每晚必温习此书,其言:不读此书不能高枕而眠;拿破仑对《君王论》也百读不厌,胜利的联军在清扫滑铁卢战场时,从缴获的拿破仑的御车中,发现了一本他写满批注的《君王论》……可以说,现代政治首脑无不是从《君王论》中汲取治世的精髓。即使他们不当众承认,也在秘室中聆听过马基雅维里的教诲。直至上个世纪的80年代,西方舆论把《君王论》和《圣经》、《资本论》摆在一起,列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这位伟人的名字使任何墓志铭都显得多余。   
    --马基雅维里的墓志铭     
    阴险狡诈、口是心非、背信弃义、残暴无情的马基雅维里。   
    --莎士比亚     
    马基雅维里等前人致力于观察人类曾做了什么,而不是强求人们应该怎么做,使后人得益匪浅。   
    --英国哲学家 培根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马基雅维里自称是在给君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民讲大课。   
    --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     
    欧洲的若干学者相信,千百年来,人类写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君王论》,二是《孙子兵法》,三是《智慧书》。   
    --《纽约时报》     
    浅谈《君王论》   
      《君王论》是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之一,文中作者以其平实的语言、惊世骇俗的观点,论述了为君之道。浅读《君主论》一书,我以为其中的闪光点有二:一为政治理论部分,一为军事理论部分。   
    在政治理论部分,马基雅维里毫不掩饰他对道德的唾弃。他以人性恶的观点为基础,指导为君者为达到目的不必顾及道德。此观点历来所受非议颇多,也正是如此,马基雅维里被称作把政治学与伦理学分离的第一人。   
    马基雅维里在其多年的个人政治生活经验以及对古代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了政治目的,道德的善恶是没有必要去过问的。但正如罗素所说的,"不过有时候,当他肯让自己说出他所希求的目标时,这些目标却是我们大家都能赞成的。附丽在他这个名字上面的习见的丑诋,大多乃是由于为善者的愤怒--这些人是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坏事的。"在这一点上,罗素对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显然是抱着赞成的态度。罗素说的或许有理,的确有很多伪善者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是坏事的,但维系人们基本生活的伦理道德绝不是如此简单的就可以被一句话概括成道德就是伪善的。   
    关于这一点,我以为,马基雅维里以人性恶为基础,进而揭示了政治的规律,的确应该说他发现了真理,这是他的贡献。但是同时,他却又向君主宣扬了这一真理。宣扬真理就是好的吗?我们知道真与善是两个不同学科的不同概念,真的东西绝不一定是善的,恰恰相反,很多真的事物却是丑陋的。马基雅维里向君主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并非是宣扬善良之道,而是在宣扬邪恶之术,尽管这是真理,但绝没有人会认为宣扬邪恶之术是正确的,只是被它的真理表面所掩盖了。马基雅维里发现了政治学的真理,这是他的伟大;但他没有努力向善的方面努力,却反过来宣扬这样的真理,我以为,不能不算是其人格的缺陷。   
    尽管如此,马基雅维里的最后目的似乎是好的、是善的:无疑,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为了终极目标的功利主义是不是可行我们暂且不论,就眼前目标而言的功利主义绝对是行不通的。马基雅维里写《君王论》不过是为君王牢固其统治而写,再进一层亦不过是为佛罗伦萨、为意大利而写,就算马基雅维里的目标实现了,他考虑过他的这一套理论的负面效应吗?如果这一套思想不仅为君主们所用,而且流毒于全人类,一切人眼中将只有"利欲"二字,这个世界将成为什么样子啊!物质文明之崩溃尚可"复兴",但是精神呢?事实上《君王论》确有其负面效应。在马基雅维里死后400年,意大利在法西斯统治下,曾经隆重重印《君王论》献给墨索里尼。这难道还不算是负面效应吗?如果这也符合马基雅维里的本意的话,那我无话可说了。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部分虽受非议颇多,也的确值得去商榷,但他的军事理论部分还是说得十分在理的。在军事上,马基雅维里强调君主要重视军事,并且要以自己的军队为后盾。正如马基雅维里自己所说的那样:"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 (田润)   
   


第一部分《史记》

    《史记》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   
    今读《史记》可知王侯将相兴衰之道,先哲圣贤治世之方,更可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一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最佳教科书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史学书   
    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书籍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开列的最低限度必读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取材广泛、采择审慎的实录。其中资料来源有经传典籍,又有档案资料;有官方记录,又有民间口碑;有文字资料,还有实物依据,全书蕴藉百家,包容万代,使之成为双跨文史学界的不朽巨著。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它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史记》对我国后代传记文学以及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这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 、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影响亘古至今极为深远。   
    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南宋史学家 郑樵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鲁迅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毛泽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但此书的真正意义不在史而在文。司马迁说:"诟莫大于宫刑"。他满腔孤愤,发而为文,遂成《史记》。时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只留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而《史记》则"光芒万丈长"。历史最是无情的。   
    --著名学者 季羡林     
    我国的第一部"正史"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学术文化空前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因此,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继承父志,承担起撰写《史记》的重任。他20岁时,曾不畏艰险,出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沿途考察了许多名胜古迹,访问了大量的历史遗事,为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前后,司马迁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怎样才能把大千世界的各种人和事都包容在一部书里呢?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成为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淮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第一部分《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浓缩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战略智慧的精华   
    兵家韬略之首   
    人类智慧之源   
    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兵书典籍   
    《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6000字,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现今已被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凡读过这部兵法的人,无不倾心于它所蕴含的深邃而奥秘的思辨内容、博大而精深的军事学说内涵、清新而鲜明的实践风格,以及辞如珠玉的文学性语言。其问世虽久,但书中所包容的一些哲学思维,以及在这些哲学文化意识指导下所阐述的战争规律和原则,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被称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罕世之作。   
    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文心雕龙》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   
    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唐太宗 李世民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辞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北宋文学家 苏洵     
    孙子是军事史上最负威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提出了很概括的见解,它的内容是许多不受时间限制的作战指导原则,而不是应付种种具体情况的详细的建议和忠告。从这个方面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兵典,学者和军人总能从中获得教益。   
    --美国著名学者 波拉克     
    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的、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之后,更需要重新和更加完整地读《孙子兵法》。   
    --英国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毛泽东和《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典籍,即使在世界上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还把它和毛泽东军事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毛泽东继承了从孙武以来的中国兵家传统,因而创造和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种观点不是没有根据的,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就称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家",还引述了《孙子兵法》中的观点。从思想渊源来说,中国传统的东西,特别是《孙子兵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一个源泉。这一点不能否认。在他的军事思想正在形成的时候,《孙子兵法》这本书对构造他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他用兵那么神,实际上看书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讲到,在长征中,毛泽东曾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话,主要是鼓舞士气,渡过困难之后很快取得胜利,也就是《孙子兵法》里"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段话。他还说,毛引用这句话,对当时克服困难起了一定作用。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从他一生看都是比较重视的,《孙子兵法》的确在他的军事思想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本书标志着他的军事思想和体系的形成,但他构造这个体系时并没有忘记《孙子兵法》,也没有忘记从《孙子兵法》中挖掘有用的东西。   
    现在国际流行《孙子兵法》热,我们国家也召开了三次《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美国的军事院校里开有《孙子兵法》课,中国社会科学院曾有人在美国国防大学专门讲这门课,日本、东南亚对《孙子兵法》都很感兴趣。现在他们不仅仅把它看成战争的兵书,而且运用到各个领域,如领导艺术、经商艺术、决策艺术等,他们认为,战争是流血的东西,而和平地把《孙子兵法》运用到其他领域更能很好地显示它的价值。在许多外国人看来,毛泽东军事思想基本上就是继承了《孙子兵法》,日本一个军事理论家曾评价说,虽然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但更多的来自于《孙子兵法》。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我们会越来越感到《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袁德金)   
   


第一部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谋略的杰作   
    对各界各阶层的人的种种为人、处世、运筹工作等,有难以估量的重大参考价值。   
    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四大奇书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毛泽东推荐的必读书之一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元末明初横空出世的《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它一样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也远播海外,被译成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大洲。俄国汉学家称赞该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为"史诗般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以其无以伦比的丰富内涵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   
    《三国演义》这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被我们整个民族一代一代地不断阅读,得到各个阶层人民的共同喜爱。   
    《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一直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其以情节取胜,以跌宕有致的写法取胜。这部小说常读常新。少年时阅读可能是看热闹,故事多变有趣;年轻时阅读可能对小说中种种人物性格的描写以及他们的为人之道感兴趣;年纪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运描写以及各方实权人物斗智斗力、巧弄权谋方面。小说在运筹帷幄、星移斗转、奇峰对插、锦屏对峙的多种描写后面,显示了先人的无限智慧,以致今天的外国企业家要把它当案头的必备之物,而将其智谋用到经营中了。   
    --知名教授 钱钟文     
    世界名著浩如烟海,喜读之书可上千卷,但对军事文学,我情有独钟。在军事文学中,我首先推崇的是《三国演义》,它具有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它给我以历史知识,给我以智慧,给我以众多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它塑造了具有永久意义的典型--一代枭雄曹操和智慧化身诸葛亮。它的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还在于表达了封建社会上层人物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变化万端,惊心动魄。它的丰富的哲理和高超的军事艺术,给后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深刻的启迪!   
    --著名学者 黎汝清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   
    --金庸     
    《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中国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三国演义》是令人十分喜爱的作品。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至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300年来,向来被称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虽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至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这一类手法,在外国小说名著中极少见到。外国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一下子就出了场,或者是闪闪缩缩,面目模糊。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像,《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思索的精神食粮。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绝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晋朝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大哥没有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其实,邓艾、钟会灭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了中国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民从其中接受道德教育与价值标准。应当像刘备、关羽那样重视对朋友的义气,要爱护人民,绝不可像曹操那样忘恩负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奸诈毒辣的事。刘备与关羽的道德模范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绝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稣、不拜如来佛。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象,这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三国演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满清女真民族向明朝进攻时,还是关外没有什么文化的粗野民族,自然不会阅读《孙子兵法》之类的艰深书籍。他们的将领带领军队,行军打仗,方法和技术全靠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据说,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计策。袁崇焕如果不死,吴三桂不会把守山海关,满清军队不可能这么容易地打进北京。 金庸   
   


第一部分《战争论》

    《战争论》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   
    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震撼世界的经典著作   
    改变世界的16本书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战争论》一经出版即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被推崇为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研究军事理论人员的必读书。19世纪以来的德国名将大多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据称希特勒常将《战争论》摆在案头,不过他若真正理解了《战争论》,恐怕不会重蹈拿破仑于严冬之际进攻俄国之悲剧性错误的覆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仔细地研究了《战争论》,并自如地运用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例如,苏联政府于1933年发表了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斯大林更是依据《战争论》发展了自己的军事思想。由此可以窥见《战争论》巨大魅力之一斑。   
    --《世界军事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了《战争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始终把"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原理公正地看做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     
    《战争论》导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置于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作者的贡献可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对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现象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从而使军事理论在其深度上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巅峰,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巅峰。因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逐渐领先于世界诸文明,因而《战争论》作为资本主义文明体系孕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极少数的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成果。    
    事物的意义从时间角度来看,分现时和长远两部分,意义越是久远,其价值就越大。《战争论》对19世纪的现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演进至21世纪,《战争论》的长远价值也开始凸现。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战争,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绝不会过时。当代西方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对于当代战争指导而言,克劳塞维茨在宏观战略层次上的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当实力处于绝对劣势时,克劳塞维茨认为:即使自己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也不应该认为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兵力很少,那么,尽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妥当,就始终是理智的。这一论述对今天小国或弱国同大国对抗时战略的制定,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类似这样精辟的观点,《战争论》中可谓珠玑满盘,比比皆是。    
    克劳塞维茨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潜入战争的深层,并细致地考察与战争相关的领域。他在探讨军事问题的同时,对其他专业领域常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许多结论,不仅对从事战争的人们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从事非军事活动的其他行业的人们极富启迪,具有超越纯军事专业的价值。    
    他对"理论"的构建独具慧眼,"任何理论一接触精神因素,困难就无限增多"、"理论必须考虑到人的感情",这些见解对那些试图在自己专业领域建筑理论的学者以及人们如何识别理论的优劣极有启示。   
    他具有极其深厚的哲学素养,是一位深悉知识价值的人。   
   


第一部分《水浒传》

    《水浒传》   
    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   
    线条粗犷,不事雕琢,甚至略有仓猝,但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迫人的热气。   
    农民起义的伟大画卷,一个刚毅、蛮勇、有力量、有血性的世界。   
    金圣叹所列才子必读书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学书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农民起义题材经典著作   
    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   
    《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白话文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有了《水浒传》,我国才有了第一部成功的长篇白话小说。看《水浒传》,我们会感到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有如深山大泽吹来的一股雄风,使人顿生凛然荡胸之感。它豪情惊世,为世界小说史上罕有的倾向鲜明、规模巨大的描写人民群众的抗暴斗争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问世以后,一时间各种简本、繁本好似雨后春笋在社会上大量出现,名公贵胄之家都案置一部以示时髦。清代著名小说理论家、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称为"才子书"。《红楼梦》问世之前,《水浒传》便被传到国外,以后又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世界,在国际上也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108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108个人的性格,真是108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1000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清代著名小说理论家 金圣叹     
    《水浒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文学和演唱的范围。根据记载:历代强盗和造反者都喜欢借用《水浒传》英雄好汉的绰号;近代20世纪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游击战术也是从《水浒传》得到启发的。这是令人吃惊的。   
    --日本汉学家 木村英雄     
    《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无前例的杰作……对赤手空拳、孤立无援的老百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日本汉学家 仓石武四郎     
    《水浒传》是14世纪中国文学的纪念碑,这部小说首次通过现实主义形式反映了反对地主和专政的压迫的中世纪农民起义,是一部具有丰富形象的画廊。   
    --《苏联大百科全书》     
    在500年中,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书,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理性语录,乃是几部白话小说,《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文学的正宗。   
    --胡适     
    再读《水浒传》    
    有些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水浒传》就是。这是一坛酒,从明代至今天,浇着天下人的块垒。难怪金圣叹这样说:"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轻轻地、轻轻地翻开,便有电掣雷鸣,瞠目震耳。   
    太平与官贵    
    《楔子》里写洪太尉误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妖魔"之际,正是"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之时"。岂知这个"太平",已是天下纷乱的开头,太平里正孵着北宋的灭亡。   
    这个"乱"字是怎样从"太平"里孵出的?只因官的一个"贵"字。《水浒传》开头就把这官的"贵"谱活活画出。受朝廷重托去请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洪太尉,才走了"三二里多路"便"脚酸腿软",起了怨言:"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荫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受这般苦!"官贵必民贱。官何以显贵?官骄显贵,官尊显贵,官富显贵,官侈显贵,官霸显贵。当官的骄尊富侈霸,做民的岂能不水深火热,当牛做马?官越贵民越贱,物极必反,泰极否来,载舟的水就要覆舟了,升平的歌舞也就成了葬礼的序曲。和洪太尉同朝的大臣范仲淹的那句名言,颠倒一改,似可做专制体制下官吏的真实写照了:"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佛 性    
    佛,不管是作为哲学还是作为信仰,都离不开"慈悲"二字。《水浒传》一回回读下来,便觉得八百里水泊上有佛性弥漫着。那些看似杀人喝酒吃肉的英雄,哪一位不是尝尽了人间的苦头,又对弱者苦者难者善者怀着感情之人?哪一位不是惺惺相惜、生命相倾之人?谁能说在阶级情、民族情之外就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人类之情?梁山英雄身上的义气所包括的牺牲精神,不也是一种高尚与博大吗?   
    在这佛性弥漫的水泊梁山上,鲁智深是特别突出的一个。   
    他救了流落异地的穷女子金翠莲,救了赵员外的女儿,为了朋友林冲妻子受辱,他又要打不可一世的高衙内三百禅杖。全不要报答,也压根儿不想报答,甚至不计较生命的得失,只管"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金圣叹语)。他对待林冲的情义,尤其让人铭怀。野猪林里,从薛霸风声飒飒的水火棍下救起林冲之后,鲁达有一段向林冲叫着说出的话,话中有几个字,催人泪下--"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及至林冲问他今投何处,鲁达又是:"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一个"忧得你苦",连着三个"放你不下",其情如瀑,凿石裂空。   
    一百单八将之外    
    在那样的社会,好人,贤能,一个个屈在小人、庸才团弄之中,报国无门,没有生路,突然有一个可以藏龙卧虎的八百里水泊,突然有一位知冷知热、怜才惜才的"及时雨",怎能不引得天下英雄风云际会于此?眼看着好汉们越聚越多,真是让人痛快,让人叫好。痛快之后,叫好之后,有时也会神凝水泊,抚卷长思:八百里水泊,毕竟小了点,一百单八人,也嫌少了点。为什么非要局限于一百单八人呢,不是应该多多益善吗?后来众英雄的风流云散,招安固然是其主要原因,而一百单八人的局限,不能不说是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第六十六回,有几行闲笔,却不能等闲视之。有一位叫韩伯龙的好汉,积极要求投奔梁山,让旱地忽律朱贵引见宋江。书上说:"因是宋公明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闲,不曾见得。"起事创业时盼英雄如旱苗望云霓、巴巴结结、吐哺握发的"及时雨",一旦初具规模、兵强马壮,竟也渐渐忙得没空"接见"前来投奔的新兄弟了。这真是让人悚然心惊!更让人痛惜不已的是这位前来投奔梁山的好汉,不仅没见上"公明哥哥",反落个被李逵一板斧砍掉脑袋的下场。   
    且不说水泊梁山已经失去了多位英雄--王进露面便不见了踪影;和孙立一样武艺的好汉栾廷玉,在三打祝家庄的战斗中被杀了;和武松一样本领的头陀被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夫妇大卸八块,只遗下那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常常半夜里啸响……   
    《红楼梦》、《水浒传》,真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双峰。一个是美女成群,儿女情情透千古;一个是好汉如云,英雄气气贯长虹。只是《红楼梦》可以有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水浒传》为什么就不能有又一百单八将、再一百单八将?   
    如此说来,招安就招安了吧。真的让他们当上了皇帝,也好不了哪儿去。一个腐朽了的制度,任谁进去,也只能是个"鬼打墙",走个三百六十度的怪圈,又回到欺民压民榨民怕民、与民对立甚至虐民杀民的位置上。洪秀全与他的子孙们就是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