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pa等于多少bar: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认识论和发展观(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2:56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认识论和发展观(上)

作者:惠平    


  随着国有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通过调整业务结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来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传统利差收入占绝对比例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利差收入占比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度增长。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信贷业务利润贡献的主导作用是否应该和已经让位于非信贷业务?结合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如何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和定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如何认识在未来几年内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是当前银行信贷领域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制度变迁进行了梳理;然后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银行信贷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提出了当前银行信贷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再认识

 

  (一)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历史考察

 

相对于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经济金融制度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国有金融制度先后经历了单一国家银行制度 (1984年以前)、国家专业银行制度(1984-1994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制度(1994-2002年)及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改革(2002年至今)的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的演变过程。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逐步实现了资金交易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比如,信贷管理原则由“计划性、物资保证性、偿还性”转变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信贷管理体制经历了“统存统贷”→“以存定贷”→“差额控制”→“实存实贷”的转变;信贷产品从超定额流动资金的狭小范围扩大到固定资产领域的技术改造,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信贷范围突破了所有制结构限制,从公有制经济向私有及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结构扩展;信贷管理机制从计划向市场转变,从行政手段转向经济手段并更多地利用利率杠杆;信贷风险管理由“一逾两呆”向“贷款五级分类”、“十二级分类”转变等。另外,随着金融工具创新的日新月异,资金交易从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演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为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显然,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面临了新的问题,开辟了新的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详细了解信贷制度演变的进程是准确把握现在和未来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随着金融发展的变化不断深化和认识银行信贷、切实做好银行信贷工作的现实要求。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不良贷款的认识:产权、软预算约束与渐进改革成本

 

  国有金融制度对渐进式改革的突出贡献已被理论界广泛研究和认可。国家垄断和控制下的国有金融制度有效完成了储蓄总动员,在国家信用担保下,国有银行可以在较低资本金的支持下保持高负债运行;国有企业可以在财政注资不足和流动性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国有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保障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国家垄断金融制度支撑了渐进改革的顺利进行,承担了改革过程中巨大的社会成本,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同时,与国有金融制度巨大社会贡献相对应的却是国有银行积存的巨额不良债权。由于政府行为的过度介入导致“政策性不良债权”占比很高。与商业性不良债权相比,政策性不良债权具有很大的刚性、故意性和预先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制度主要服从于经济增长的国家发展目标,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符合建国初期迅速增加国民收入的战略目标,在国家、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三者之间资本同构、产权同构的基础上,国有金融制度与国有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性依赖”状态,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类似于“准内源融资”。

 

  在这样的产权安排下,预算软约束成为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内在机制。财政部门向亏损的国有企业提供补贴或税收减免,中央银行通过向陷入困境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或注资,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准资本金”信贷;另外,国有银行同时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预算约束体,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支持体。政府在财政控制力量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强化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以便向政府偏好的企业和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随着国有金融制度改革的加快,国家作为具有明确效用函数的经济主体已经无法承受这一巨大的历史责任,风险因素激励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按照市场化运作并独立承担风险。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认识:结构、效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公开上市步伐的加快,总资产回报率(ROA)、资本回报率(ROE)等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的重要指标,实现商业银行市值最大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银行信贷作为收入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渠道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受国家信贷政策、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技术、区域经济环境、客户状况及其金融需求偏好等诸多因素影响,其效率高低直接表现在不同时期分布在不同信贷市场、客户和产品之间的信贷组合,它们之间的比例则构成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即银行信贷结构。合理的信贷结构是提高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而高效率的信贷资金配置则必然促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优化资金配置、调整信贷结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效益较差。其中,传统行业贷款占比过高,区域结构不合理,客户结构风险很大,贷款品种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即便是对于已经股改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将在风险总量约束的条件下,通过主动地实现贷款进与退,在保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区别处理存量不良资产和新增不良资产,进一步优化信贷决策流程和体系,改进统一授信管理,提升信贷管理的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水平,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将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应对市场竞争、提高流动性及在资本约束条件下增加信贷收入的发展趋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给新时期银行信贷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二、树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面临着新的发展压力,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组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成为发展的主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信贷业务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1.银行信贷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改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是现代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竞争和入世的客观要求,传统经营模式下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收入为利润主要来源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根据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准确判断商业银行信贷的地位。

 

  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动态互补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博迪和默顿认为,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一步多样化,基金投资工具和市场将迅速增加和扩大,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功能的改变,出现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萎缩和竞争力下降。由于证券设计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金融将从不透明的机构向透明的市场发展,金融中介正在向金融市场过渡,标准化的金融市场最终将取代金融中介,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功能将衰退,基金将取代传统金融机构的存款,证券将取代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网络将取代机构。从理论而言,要想达到金融市场取代金融中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必要条件:一是基金能够取代货币发挥所有职能;二是所有企业和居民都能够进入市场筹资和融资;三是全社会的储蓄都是资本储蓄,不再存在货币储蓄;四是一切基金都是开放式基金;五是网络覆盖社会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以及经济主体 (包括居民个人)的金融消费习惯。很显然,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也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信贷的中介功能不可能被简单地取代。

 

  从实际来看,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交易以几何倍数递增,但即使是发达国家,融资顺序依然是按照间接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这样一个融资次序,而不是金融市场取代金融中介。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充分、金融生态环境尚待改善等原因,直接融资在全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还相当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信贷资金作为企业资金来源主渠道的特征更为显著。

 

  2.银行信贷是开展其他金融服务的基础和平台。从银行业务的分类来看,储蓄业务为个人金融服务奠定了个人客户基础,信贷业务则为公司金融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调整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及面临的资本约束及风险管理等对今后的业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发展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低、经济增加值高的业务将是重点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中间业务。而信贷业务在客户关系建立方面所积累的资源和优势是发展中间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强有力的依托。信贷业务作为重要的载体,为其他业务的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在成长阶段其金融服务需求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信贷资金需求;而在成熟期,除了必要的流动资金需求外,更需要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完整的公司金融服务。传统单一型的信贷客户关系及信贷服务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包括公司重组、并购等高端服务要求,但没有通过信贷业务建立起来的客户合作关系,没有对客户信息的完整搜集和不断跟踪,商业银行就无法及时地挖掘客户需求,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和金融服务人才优势,更难以实现收入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客户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未来的金融服务将不断多元化、综合化,银企之间的合作关系首先是建立在客户关系的基础上,银行信贷则是建立这种客户关系最主要的方式和渠道。因此,从银行信贷对其他业务的支持和载体作用来看,必须时刻注重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 高级经济师 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