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应变测量的波形:朱大鸣 CPI下调为什么农民总是很受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8:43:37

CPI下调为什么农民总是很受伤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主要农产品价格连续三周下跌,分析者就认为,10月CPI数据同比涨幅有望显著回落至5.3%—5.5%之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听到一部分地区的白菜价格跌至1毛钱以下,农产品价格的回落,对于CPI数据“下降”居功至伟。

 

在经济体系中,农业似乎已经成为城市的附庸,每次经济调整,农民的利益首先受到损伤。在历史上,是农民以及农民工以显著低廉的成本,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行,他们的血汗滋养了城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但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差距在显著的扩大。我们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0.47,早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而且在城乡居民的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下降,城镇居民所占比重上升。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比重从82.08%下降到54.32%,同期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从62.1%下降到25.1%,其下降速度明显快于人口所占比重。不仅如此,农民往往是制度变迁的成本承担者。

 

数据如此冰冷,现实更显得令人反思。城市的小孩如同宝贝一般,农村的留守儿童却在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留守在乡村的废墟中度过人生最易受到塑造和影响的阶段,起跑线的不公正,会使得他们的未来,付出几乎一生的代价。

 

大部分的农村子弟只是上到初中毕业,便离开乡村,来到城市。从此进入了艰难的社会化和城市化的洪流之中,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所从事的职业有限,往往陷入了困境,走向了极端。

 

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学校城市化价值导向,大量的农村少年少女,憧憬着城市的灯火辉煌,崇尚城市与工业文明,乡村逐步变成人才的废墟。很多留在农村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接受过一定教育,是高于自己务农的父母的,不屑于从事“没出息”的农业劳动,而又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出身农村的事实,反感农村文化又无法融入城市文化,他们就是飘一代的人,虽然他们没有高房价的压力,但是,在文化上,他们是没有根基的一代,没有前景的浮萍。

 

职业教育由于课程设计的问题,并没有成为广大农村青年培训的前站。他们走向社会,几乎是靠着血缘、学缘、地缘关系,走向了遥远的城市,正是因为如此,农村不仅面临着城乡差距带来的受挫感,更是感到前景的渺茫,农村逐步成为一片“废墟”。

 

而且,城市还在无度的吞噬着广大农村,并有很多不规范的事情发生。土地财政导致了大量侵犯农民合法权利的问题,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的权益纠纷,因拆迁酿成的暴力事件频发,有些还发展成极端维权事件,还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的现象,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一个现实,权力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与民争利必然导致社会不公。虽然新拆迁条例依然实施,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情,依然还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养老和防病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虽然我们也实施了普便化的社保机制,这些都是最基本方面的一小部分。人的尊严和权力还需要得到尊重。遏制权力的野蛮扩张,增加公民的福利,依然是我们面临最重要的课题。先进与否不是口头上快活,要靠现实来说话,要靠竞争力来证实。

 

农村还是中国的最基本最广大的特征,如果农村真正的富起来,竞争力上来了,整个中国何愁不稳不富不强?在广阔的农村,最应当加强社会福利在稳定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让社会福利发挥“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制度性保障。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公民的实质性自由和福利,增加公民可行能力。在我们看来,最不得利者的农民,应当受到最基本的保障,并使得他们的基本权利得到现实的支撑。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时代的特征,但不是摊大饼和卖地式的推进,而是经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合理并合法的推进,最不得利者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让一部分人暴富起来,另一部分人永远都没有赶得上的希望。人们的仇富心理,更多的是对于那些财富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质疑以及追问,真正靠诚实劳动以及智力获得财富,人们是尊敬的,并以他们作为致富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