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入声字和传统诗词千百年相生相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19:07

 

入声字和传统诗词千百年相生相伴

 

米师佗

  宿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阳平),独宿江城蜡烛残(阳平)。

                     永夜角声悲自语(上声),中天月色好谁看(阴平)。

                     风尘荏苒音书绝(入声),关塞萧条行路难(阳平)。

                     已忍伶俜十年事(去声),强移栖息一枝安(阴平)。

    古诗讲究“五声递用”,无“入声”便无所谓唐诗;《满江红》,《念奴娇》等,宜用入声韵,无“入声”便无所谓宋词。“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数千年来,入声与中国文字,中国文化相生相伴,血肉关联。“阴阳上去入”五声调,犹如掌之五指,缺一不可,乃中国字之传统正音。

     蒙元入主中原,建大都于燕地,胡语番腔充斥闾阎里巷。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充分暴露了周德清典宗忘祖,甘做元奴,谀词邀宠,盛气凌人的恶仆嘴脸。

     诗词在于“吟”,故特别注重平仄。元曲在于“唱”,依曲调而往往忽视平仄。元曲先前被视为“俗谣俚曲”,不能登大雅之堂。故“正史不录,雅人不作”。后经文人介入,雅化,并大力推介,才获得今天的文学地位。周汝昌说:“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精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由此可见,在格律艺术层面上,俗曲应该向典雅的诗词学习,而不是诗词向俗曲学习。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旧文化”在打倒之列。黎锦熙等人拟定十八韵,是以北方音为基准的,当然不会尊重传统诗韵。王力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对“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情有独钟,故其言论难免偏颇。

     迫于“政治形势之压力”,近百年来,传统诗词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屡遭摧残。尽管如此,传统诗韵与“旧体诗词”的血缘关系却无法割断。“新韵倡导者们”打算阉割传统诗韵,消灭入声字的企图也不可能得逞。充其量,也只能玩他们自个儿的“洋泾浜诗词”。难以影响真正的诗词爱好者。

     洪金华说:“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入声字好像一只拦路虎”,千百年来,入声字伴随诗词创作发展,不可或缺。怎么说是拦路虎呢?洪金华是发烧过度说胡话吧?我看洪金华之流倒是在诗词道路上干着不折不扣的“毁路基”勾当。

     尹贤老师说:“要全国广大青少年学生来学旧声韵,学入声字,能行吗?”全国学生都来学,大可不必。但完全可以作为兴趣课,选修课。青年人可以学英语,学日语,学法语,学俄语;可以唱卡拉阿凯,唱流行歌曲;可以种菜偷菜斗地主;可以学跳街舞,学跳肚皮舞。难道传统诗韵就学不得?

     星汉教授说“大学生对入声字感到头疼”。这真是天大的玩笑。谁不知道大学生要学外语,有的还要学第二外语。你记得住英语六千单词八千单词,却搞不定几百个入声字,你能掌握四十多个国际音标,却弄不清平上去入。岂不是旷古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