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满意的英文形容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5:07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被一些心理所左右,就像一种潜规则,意识不到却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有时候我们也会因此而烦恼,却不知道该如何突破它的桎梏。其实,这些心理规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合理地运用它,它就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的心灵更快乐。

       你有没有经历过冲动购物后的懊恼不已?有没有因为没有坚持自己的判断而后悔莫及?面对生活丑恶的现象,你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畏缩不前而不安沮丧?这些都可能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什么是从众心理?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试验:一个正在给学生上课的老师,突然说去隔壁储藏室阁楼上拿点东西。老师刚出去不久,就听到有人从高处跌落的声音,这个时候,学生的反应会是怎样呢?实验的结果是,学生的反应是随着教室里人数的多少而不同的。如果是满满一屋子学生的时候,自始至终,很可能一个站起来出去看看的学生也没有;如果当时只有三四个学生,大家会你看我我看你,犹豫一会后,最后总有一个学生坚持不住起身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而如果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的时候,他绝对想也不想,立即起身冲出去帮忙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与大众趋于一致的心理现象。“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其实这种盲目从众的心理现象在我们身上时常发生。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某甲与朋友在一起讨论问题,当朋友们都坚持一个观点,某甲虽然明知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是与朋友们的观点相左,他就会在心里犹豫着要不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怀疑自己也许根本就是错的。

  今年夏天街上流行长及脚踝的棉布裙,某乙见身边的女友们个个长裙飘飘,觉得自己如果不穿一件就不好意思出门,于是不管自己的身材是否适合穿这种长裙,也赶着去买了一件,结果因为效果不好只穿了一次就收进了衣柜不再过问。看看衣柜里像这样的衣物很是不少,扔了可惜,留着却也没有用。

  某丙去年考入河北科技大学,很快身边的同学、室友就开始出双入对。“现在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有不少在谈恋爱,我孤单一人好象没人要一样,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某丙很无奈地选择了从众恋爱。

  遇到一位老人摔倒在路边,某丁本能地想上前搀扶。可他下意识地看看四周,发现没人动于是只好怯怯地收回脚步,装作没有看到,低头离开。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围观的人却越来越多,连交通也堵塞了。许多在外围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却也停了脚步,伸头向人群里观望……

  再看看前一阵热议的抢盐事件、撞人不扶事件……像这样的例子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

人为什么会从众呢?

  本能的从属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当个人的感觉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为了使自己不被别人认为是异类,不被群体所排斥,我们通常会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即使那个答案是错误的。

  避免应对压力。

  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而他的行为、态度与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感觉。中国有很多谚语表现这种害怕群体压力的心理“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如果你偏离群体过多,你卓而不群,就会面临群体强人的压力乃至严厉制裁。对于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人,其他人的反应是喜欢、接受、优待。对于个别离群之马,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会显示出厌恶、拒绝。在灾难面前,人特别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这里偏离集体产生的压力会更大,所以一般人从众现象表现突出。

  方便推卸责任。

  从众心理会让社会职责分散化,当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危难面前,人人有责”,无人出手的现象。结果就是,分担责任的人越多,每个人的责任感就越会下降; 承担责任的主体越是不明确,责任就会没有人去承担。同样,如果一样具体的工作和“小事情”,没有明确到底谁去负责、谁去落实、谁去承担,往往会导致工作完不成、事情没人干、任务不落实。

  那么所有人都会从众吗?也不尽然。研究表明,具有一些特征的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从众。

  什么人容易从众?

  女性因为更感性,更缺乏安全感,更胆小,所以容易从众。

  比如,在商场打折促销时,女人会冲动消费,买回一堆衣服,有些甚至是自己并不需要的。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陈昌凯表示,其实男人也容易冲动消费,只是在购买商品类别上,与女人有区别,男人一般青睐高技术、新发明的产品,而女人在衣装鞋帽上很难克制自己从众欲望。

  知识面窄的人容易从众。

  一个人是否容易从众与他本人的知识面关系很大。一个人,知识面越全面,经验越丰富,就越不容易从众。

  另外,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心理,而智力低的人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比较容易从众。性格软弱、暗示性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爱随大流。

  其实,从众行为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放眼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从众程度存在差异。一些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所表现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说明文化差异对从众现象确实存在影响。

  “东方人喜欢中庸”,讲究以和为贵,而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陈昌凯认为,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到行为上的差异是,东方人更容易从众。

  面对权威时更容易从众。

  当人群达到三至五人时,再增加人数对是否从众影响不大,但是少于三个人,从众心理就会明显减少。

  另外,只要有人不同意,或者犹豫不决,或者下不了决心,从众心理就会减少。

从众心理如何善加利用

  让活跃的鲶鱼捣乱。

  ”鲶鱼效应“说的是渔民为了保证捕获的沙丁鱼不因窒息而死亡、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亡。

  放到职场而言,就是领导者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鲶鱼“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的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沙丁鱼”为什么改头换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当你看到周围的“沙丁鱼”都奋发起来,你也不能停步不前。

  坚持自我才能抗拒从众。

  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的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例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