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临场问题解决办法:综合知识复习提要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8:07

综合知识复习提要总结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10-19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得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现实是在人通过感觉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性:马克思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在意识产生和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得客观的,联系得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是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的原因在于,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会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识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第一,法用普遍联系观点看世界,形用孤立观点看世界。第二,法用变化发展,形用静止不变观点,第三,法认为茅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否认矛盾的存在。其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复习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大基本属性。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其辩证关系表现在:第一,量变时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得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引起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方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辩证发展的环节,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事物发展是不断的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元的。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它包括物质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第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得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有机结合,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的方面,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生产关系得发展和变革,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不断又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得政治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及其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两者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相互运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心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形成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层次。其中生产关系一身而二任,它既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又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使一切矛盾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使生产方式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家起源、本质和职能: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主权国家,即人类生活共同体。一是指作为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的国家机器。这种国家就其本质来说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本质,即国体,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形式,即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产生和变化。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既是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要坚持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不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彼此既对立又统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方面,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急办的职能。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资源让渡的原则。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的运动表现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产生有两种方法: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个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在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动力。  资本的有机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所以,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过剩。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是唯物史观,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和取代的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之前,彼此又长期并存,相互间是一种共处、竞争的关系。要有效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形成过程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报告作出了一次比一次更丰富的概括,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  主题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一条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它的两大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概括,邓小平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江泽民特别强调“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社代替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得必然结果。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确立: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于1945党的七大党章中确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上就是农民战争。1930.1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纲领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半社会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经济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简称“四面八方”政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人民民主专政: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力量团结一致。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建国到改造基本完成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得过度时期。其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得统一,其中工业户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  农业合作化的经验是,必须坚持典型示范、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积极领导、稳妥前进的方针。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提出相适应相矛盾的观点。  处理:敌我矛盾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方法、说服教育方法解决。“团结——批评——团结”  新民主主义时期统战的基本经验: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即联合又斗争;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10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工程。  从思想理论方面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其最根本任务实把解决共产党员的世界观问题放在思想建设的核心地位。并创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形式。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问题。党风问题是能否保持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得问题。  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共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及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研究,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理论语实际相统一,是我党长期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三、邓小平理论  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16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开拓了马克思注意的新境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13大论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即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发,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具体讲,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长期不变。  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12.20对澳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基于对国际国内大局的清醒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在进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后,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历史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  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五、时事政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3.101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提出。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3.7.1建党82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讲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9.19,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005.1.24,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11.8,党的十六大,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十六大报告。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十六届三中全会中<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  完善宏观调控:同上  转变政府职能:十六大报告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理顺分配关系:十六大报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大报告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十六大报告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大报告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六大报告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十六大报告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1995.1.30,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  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得四点意见:2005.3.4,胡锦涛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二部分:法律常识和法律法规  一、法律常识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含义: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其基本要求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条件: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现行宪法是1982年五届人大五届会议通过,88、93、99、04进行了修订。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宪法序言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特征。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工作联系关系和一定的指导关系。  我国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即崩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境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我国的文化制度:宪法第19、20、22、24条作了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  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宪法19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同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律地位:宪法22条规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有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以及监督权利。基本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以及依法纳税。  二、相关法律法规  广播电视法律体系构成包括宪法、法律(全国人大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较大的市)、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代会)。  基本形成了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为龙头,以其他广播电视专项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骨干的广播电视法规体系框架。  广播电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法规7件:《进口影片管理办法》《卫星地面接受设施接受外国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管理办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受设施管理规定》《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1997年)《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2000年)。部门规章有42个。  广播电视法规规章的主要调整范围:略  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法律规范的总称。现行《刑法》于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97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修订。  主要罪行: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侵犯著作权罪》  《损害商品信誉、商品声誉罪》  《虚假广告罪》  《诬告陷害罪》  《侮辱罪》  <诽谤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传播淫秽物品罪>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得法律规范的总称。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代理》:是代理人与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未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被代理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公民从出生起到死亡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一律平等。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包括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荣誉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于自己的荣誉称号获得利益而不受他人非法剥夺的一种民事权利。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改变自己姓名,并排出他人侵害的权利。  肖像权:是公民通过造型艺术或其他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形象所享有的专有权。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是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法或形式。  著作权法:是关于著作权法律规范的总称。现行该法于1990年七届人大十五次会议通过。  著作权:也叫版权,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权利。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著作权利种类和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著作权权利限制:略  表演者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期也为50年。  录音录像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期为50年。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期为50年。  广告法:1994.10.27,八届人大10次会议通过。1995.2.1施行。  对特定媒体发布广告和特定广告内容的限制:禁止发布烟草广告,公共场所烟草广告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须符合卫生许可事项。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10.31,九届人大18次会议通过。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略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8.1,国务院61次常务会议通过。1997.9.1日起施行。  《广播电视行业管理部门》:国务院负责全国,县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机构本辖区。  《条例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略  禁止制作、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略  广播电视新闻应遵守的原则:应当遵守真实、公正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略  广播电台、电视台审查节目的要求:略  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略  广播电视广告遵循的原则:5条。  不得播放的广播电视广告:10条。  广播电视广告与其他广播电视节目的区别:不得以新闻的形式播放或变相播放广告。  广播电视广告节目播放时间和数量:略  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监管:略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国家广电总局令第26号。  执业资格管理:记者证和主持人证是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执业凭证,全国有效。有效期为二年。  执业资格考试:略  执业资格注册:略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权利义务:权利5条,义务8条。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略  广播电视时政新闻及同类专题栏目的制作机构:只能有播出机构制作。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制度:略  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42号。  不得引进播出的境外电视节目:共有10项。  电视频道播出境外电视节目总量:影视节目不得超过25%,其他节目不得超过15%。  境外影视剧禁止播出时间:未经广电总局批准,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境外影视剧。  第三部分:经济学知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解者,以健全的市场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枢纽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由国家中央计划部门预先集中统一的、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整个社会主要经济资源地制度,它直接沿袭了苏联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发展要求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或计划市场经济;三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首先,它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其次,它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对公有制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