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级配砂石回填取费:纤纤妙笔绘奇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54:42

纤纤妙笔绘奇葩

——谈谈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作者:王召明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高中总第167期 2010-3-24 10:01:52
  景物描写,是对自然景致、客观事物的描写。它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它的作用,在于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通过描绘,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映衬人物性格,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具体地说,景物描写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揭示时代背景
  生动的景物描写,往往能营造事情发生的特定氛围,展示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揭示出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从而增强事件的真实性。
  苏联作家舒克申的小说《秋天》有一处景物描写:“九月将尽,秋雨过后是秋风,带来了泥泞与寒意”,首先点明了季节与时令,同时渲染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接下来从主人公菲利普的各种感官出发,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的典型画面,描绘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村子里的大喇叭成天响着,莫斯科口音的广播声弥漫着整个村庄,暗示着菲利普生活的那个时代,即使是普通的小村庄,也卷在社会发展的洪流和思潮中,从而揭示了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为菲利普性格的成因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奠定感情基调
  景物描写可以渲染一种氛围,用在作品开头往往可以为文章奠定某种特定的感情基调。
  请看杨闻宇的小说《日月行色》开头一段的描写:“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作者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美,它为男女主人公的出场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奠定了全文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白居易《琵琶行》开头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极力渲染了秋夜送客时萧瑟凄清的悲凉气氛,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从而渲染了秋夜送客情景的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三、渲染环境气氛
  描绘自然景物,可以渲染一定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物或作者心情、感情,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主题思想。可见,渲染环境气氛极为重要。
  这是《药》结尾对坟场的描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鸟儿啼啭,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者通过一系列景物的描写,极力渲染坟场阴冷死寂、凄清压抑,几能令人窒息的悲凉气氛;这是小说前面部分气氛的继续,达到了冷意逼人、阴森可怕的悲剧的高潮。这种环境气氛的大力渲染,不仅烘托出革命者死后的寂寞悲凉,还进一步强化了白发老人为年轻死者上坟时的无比悲哀,从而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在这里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小说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四、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提供一个活动场所和背景的,它往往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为了映衬人物形象,往往要为人物设置特定的环境以衬托人物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日月行色》第二段写道:“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这里,作者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从而烘托出女主人公美丽纯朴的形象。“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这是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开头对水生嫂月下编席等候丈夫归来时大淀月景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小院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为主人公设置了活动背景,以美好的景物映衬出水生嫂的俊美,使得她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更加突出。
  五、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景物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景物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景物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是描写的重点。它的的变化过程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才会有后文的林冲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奋起杀敌复仇。随着作者对“风大雪紧”描写的不断变化,故事也在步步向前推进,直至达到情节发展的高潮。这里的景物描写就充分实现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六、深化作品主题
  景物描写,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的。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丰富文章内涵,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欧阳修的《秋声赋》的结尾一段:“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这一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冥思苦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童子的反应和秋虫的和鸣真如神来之笔,衬托着作者悲凉孤独的心境,表现出作者深沉的感慨,突出和强化了作者悲秋的感怀。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声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了,而作者人事忧劳、世事艰难的感慨也由此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景物描写异彩纷呈,其作用非此六种所能尽言。一段具体的景物描写,其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切忌把它生硬地归结为某一种作用。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考虑,多角度地分析和鉴赏,从而全面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品的思想,感受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