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位移的传感器:《上海浦东新区老建筑》读后感/林瑞昌_浦东图书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55:16
浦东图书馆

《上海浦东新区老建筑》读后感/林瑞昌

浦东新区有不少的老建筑和与其可媲美的重大工程建筑,突出的构建物等,它们既分散,又组合,共同体现了浦东这一区域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涵,它们的知名度同样都很高,被当地人引以为傲,引外乡人前来观看。

如有见证浦东人筑堤修塘,搏浪降潮的老护塘、钦公塘、人民塘;有见证浦东人抗击倭寇,守望家园的川沙城墙的残段与老宝山城的南城门;有凸现浦东人杰地灵的被立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张闻天故居;有聚集群星,璀璨天空,在短短百来年中,同时居住生养了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黄炎培、黄自、胡适等一批声重全国名人的内史第;有随岁月流逝的老街、店铺、弹格路的遗影,还有在开发动迁中得以保护的,或经修葺或予移址的那些民宅、家祠、牌坊、石碑、桥梁、水井等建筑物。

它们是历史的独白、时代的风貌、地方的标志、社会的焦点,它们有着自己美丽动听的传说,有着令人寻味无穷的故事,但对我成长,伴我经历最有亲近感的构建物要数高桥铁塔了。

读小学时,最为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电影了,听说今天晚上驻杜家祠堂的解放军师部里要放映故事片《战上海》,我们更来了劲,早早的吃了晚饭,抬了条凳,在操场的中间找了个最佳位置,急急地等待夜幕的降临,当银幕背景在盛开黄色菜花的郊野远处,隐隐地出现一座铁塔时,当地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齐声惊呼“高桥铁塔”。

是的,它是浦东高桥地区的象征,影片重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三路进军上海的史实,其中一路红色箭头直指国民党高桥守敌,大家好像曾亲临过其境,话语顿时多了起来:“高东的楼下小学曾做过解放军战地前线医院”,“楼下烈士墓五四年迁到高桥钟家弄”,“高桥烈士陵园的中央矗立着有陈毅市长题词‘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的汉白玉石碑”,诱惑力真是太大了,终于挨到了这个星期日,邀齐了的同学小伙伴,天还没大亮,大家就聚集在了高桥铁塔的脚下了。

只见铁塔周围的杂草被人踩得七歪八倒,说明各路人马早已光顾,自觉惭愧,攀梯的第一步很高,我们伸长了手臂还够不着,角铁的锈气很重,摸上去毛毛糙糙的,我们像小猴似地抱着角铁往上升,脚上的表皮磨破了才刚爬上了第一格,已经觉得手瘫脚软了,往上看,塔尖直刺云霄,云不走而塔自走,向下看,空旷旷,塔不晃而人自慌,大家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会意地爬了下来。

伴随着一片“冲啊!”“杀啊!”的叫喊声,大家又纷纷登上了邻近的那个土墩。上面是国民党构筑的钢筋砼凝双层碉堡,出口处被踩得光溜溜地,里面阴暗潮湿,散发霉味,布满蜘网抬不起头,你我争抢着爬上了上面一层,更是伸不直腰,直不起腿,大有乌龟蜷缩之状,毒蛇盘身之态。从枪眼口往外看。一片阳光灿烂。自会有调皮的同学扔出了自制木枪。举起双手佯装投降低头出来。大家再爬上碉堡的顶部,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周围沿口长满茅草。中央被踩得光秃秃的。我们振臂,我们欢呼。重演当年解放军攻破了高桥防线一幕,舒舒服服地过了一把《战上海》之瘾。

上中学的第一节美术课。老师打开了他自己精心创作的《高桥中学全景鸟瞰图》画卷,此画长 3米,宽1.5米。老师从过小浜路木桥进校门开始,像向导似地对校舍的布局作了粗略的介绍,只见图中有建筑、有树木、有河泊、有人物,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让我惊奇的是,图中竟画上了高桥铁塔,老师对此画最后作解释说:画上了旭日东升,天水相连的大海和矗立的铁塔,这注明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时代背景。

大概凡是考入区重点高桥中学的男生,都会自觉地去接受攀爬铁塔的考验,以表明自己在今后的求学历程中能不畏劳苦、勇于攀登,预示将来会到达其光辉的顶点。这次在新同学们的感召下,我终于爬到了铁塔的顶端。啊!我看到了黄浦江北岸的吴淞,找到了浦西的市区,与电影《战上海》在军事地图上实现了时空的对接。啊!我俯视了高桥中学的全景,与美术老师的构思在《高桥中学全景鸟瞰图》上也实现了时空的对接!我深深的眷恋这片土地,我久久地不愿下塔离去。

时间到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浦东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我们在高桥汽车站开“残的”载客,外高桥成为外地来沪民工寻活打工的淘金宝地,我们把他们送到了高桥铁塔下:北面是外高桥港区,东面是外高桥电厂与外高桥船厂,南面是外高桥保税区,他们下了车仰视铁塔,环顾四周,付了车费,提起蛇皮袋,朝着夯声重重的方向,健步走去。海高路上,便利快捷的残疾车时时可见,高桥铁塔一时成了外高桥地区的认同标志。

外高桥功能区域,经过十五年的开发建设,在铁塔的周边已有众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外高桥电厂的电网铁塔更是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相比之下,高桥铁塔日渐显得低矮旁落,不起眼和最后的消逝,但它作为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价值,已永远留在了电影的银幕上,收藏家的画卷上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