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胶砂强度试验原理:“中产”为何成了章台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28:15

“中产”为何成了章台柳?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潘采夫
2011年10月13日 10:24   

字号:T|T
66人参与10条评论打印转发

.cppTip{float:left; width:600px;padding:0 0 2px 0;}.img2{float:left; width:78px; background: url(http://res.news.ifeng.com/5f4a67b74f493daa/2011/0308/d20110308001.gif) no-repeat 0 0; padding:8px 20px 0 5px;}.img2 img{ padding-left:2px;}.img2 h3{font-weight:normal; padding-top:18px;}#artical_real .tipTxt{float:left;width:470px;margin-top:10px;border-left:2px solid #95a09a; line- height:24px; padding-left:22px; font-size:14px; margin-bottom:0;}.line01{clear:both; height:21px; line-height:0; font-size:0;background:url(http://img.ifeng.com/page/dot.gif) repeat-x top;}

作者:潘采夫

核心提示: 中国的中产阶层不仅成分上被侵蚀,在境况上,也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以来,尤其房地产价格高速膨胀,以GDP为王的、缺少社会保障的经济政策,正掠夺着中产阶层的财富,直接造成中产阶层的贫困化。一旦买了价格畸高的房子,或者家里有人生大病,基本上就从中产坠入了贫困阶层。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不知为何,当我因一则新闻想起当下中国的中产阶级,唐朝诗人韩翃的这首情诗总是进入我的记忆,仿佛两者有着某种联系。

那则新闻是这样写的:前几日北京晨报报道,安联集团发布了《全球财富报告》,称中国的富裕中产人数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安联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海瑟说:“现在亚洲(日本除外)有大约2.2亿人口属于富裕中产,其中超过一半住在中国。这意味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富裕中产说中文。”

安联报告里的“富裕中产”,指的是人均财富介于6000欧元到36200欧元之间,我对这个数字标准有些怀疑,更加不敢相信的是,全球真的有四分之一的富裕中产在中国?不过,1亿多的人口属于中产,对于这个绝对数字,我倒是异议不大,因为在2006年的时候,中国社科院有报告称,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超过了1.5亿,占全国人口的11.5%,2010年,社科院还曾公布,我国的中产阶层占了全国城市人口的23%。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也说过,中国的中产阶层目前大约占总人口的10%。这几个数字相差不大,所以说我国中产人数1亿多,应该是靠谱的。

但是,中产这个概念实在太过混乱,去年亚行发布了一份报告,按照该行的“每天消费2-20美元”的标准,甚至估算出中国的中产阶层为8.17亿人口,这个显然把能吃饱饭的都算上了。

我理解安联集团这个报告的意思,它仿佛在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富裕中产阶层发展得也相当迅速,而且绝对数量已经比较庞大。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作为一个已经高速发展30余年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实力已稳居世界第二,按说中产阶层的比例,应该与世界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比例接近了吧,但是,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标准为: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70%以上(2010年数字)。

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呈现出的是典型的橄榄形,这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也是当今民主国家的基本社会结构。而中国的收入贫富差距之大,已经在亚洲名列前茅,少数掌握巨额财富的豪富阶层,1亿多的中产阶层,加上超过10亿的中低收入阶层,中国的社会结构,按照学者的说法,是一个“地雷型”社会结构,富人和穷人矛盾突出,作为社会动力源和稳定阀的中产阶层力量弱小,因此具有很大的隐患和不稳定性。

2010年的一份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可望达到49%,但它的前提是,去年有30%的中国人属于中产阶级,这显然太过乐观了。

现在我们知道,与中国庞大的人口比起来,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一点都不多,反而显然偏少,那么,当下中国的中产阶层究竟发展得怎么样?它什么时候能达到一个健全社会的比例呢?

在我看来,自九十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的中产阶层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个阶段的中产阶层,以中小民营企业主和外企、民企高级白领为主体。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中产阶层的组成,正明显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一个“国有中产阶层”的趋势。

这首先表现在,伴随着“国进民退”这一时代大背景,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民营经济的活力出现停滞,温州等地民营企业主欠债逃路即是一个缩影。而相反地,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处于大肆膨胀的时期。央企与权力的结合有一个后果,即它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实现财富的转移,由民营企业向央企转移,由民间向国家转移。因此,依托着民营企业的中产阶层,其规模必然停滞不前,而央企型中产阶层的快速崛起,亦是必然的趋势。

国有企业之外,还有政府部门的膨胀,从近年的公务员考试的火热可以看出,到政府部门任职,是有利可图的好职业。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于国家权力主导社会资源的现象越发严重,政府官员利用权力寻租的机会越来越多,到政府去当公务员,也成了发财致富的好门路。所以,实际上,政府人员也成为数字相当可观的“隐性中产阶层”。

十年前我大学毕业时,进入外企当白领拿高薪,还是同学们的第一就业选择,远远超过当政府公务员的吸引力,而近些年,与当政府公务员和进央企比起来,外企的收入已很难具有竞争力了。“有权就能有钱”成为社会的主要价值观,这是社会正在腐败的信号。

由此看来,随着市场经济让位于权力经济,中国的中产阶层,也正从民间走向“国有”,从市场型中产走向权力型中产,中国的中产,成分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中国的中产阶层不仅成分上被侵蚀,在境况上,也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以来,尤其房地产价格高速膨胀,以GDP为王的、缺少社会保障的经济政策,正掠夺着中产阶层的财富(当然也掠夺着广大低收入阶层的财富),直接造成中产阶层的贫困化。一旦买了价格畸高的房子,或者家里有人生大病,基本上就从中产坠入了贫困阶层。已经有专家对此提出了警告。

在经济地位的困境之外,日趋恶化的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交通状况,也引发了中产阶层的集体焦虑,三聚氰胺事件、厦门PS风波、温州动车事故、大连海油污染等,就是中产阶层在维护自身权利方面的爆发,但这方面的活动正在受到打压。这些事件往往影响较大,中产阶层显示出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并由此带来了移民与送孩子出国的倾向。对社会理性与稳定负有最重要责任的中产阶层产生动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坏消息。

在市场经济环境恶化的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态平衡”正遭遇严重的困境。而在当下语境中,“中产阶层”和“中产阶级”两种提法也有区别,似乎“中产阶层”这种说法更能够被接受。关于中产阶级还有一个定律:“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中产阶级,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民主”。

开头所写“章台柳”那首诗,之所以引起我的联想,也许是它正好映射出了当下中国的“中产阶层”的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