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梁混凝土拆模:菩萨石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3:09
菩薩像
能欣赏雕塑的美的人其实是不多的。一提到雕塑,人们就想起维纳斯、大卫等,其中依靠“讲解”的因素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感受写给观众。
从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大海寺遗址石刻讲起。
大海寺石刻一组34件,大多残缺,或无头,或缺臂和手,或只有一个头像,但是仍然美得令人窒息。其中,最珍贵的“十一面观世音造像”,我们是则在河南博物院(不是在郑州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展”上看到的。哈。
“十一面观世音造像(闻声救难观世音)。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
菩萨高发髻,饰项圈,戴臂钏,手镯,披帛,上身穿衫,下束裙。为什么叫“十一面”观音造像?这是因为,菩萨发髻正面上刻了八个小头像,最上面的头像高肉髻,其余七像作菩萨装束。左耳后刻有凶相面,右耳后刻有善相面。观音面作白毫相,身雕六臂:两手胸前合掌;两手作说法相;另两臂下垂,左手似执枝叶。该造像形体高大,造型奇特,象征着观音菩萨手眼通天的无边法力,是一件珍贵的密宗佛教造像。”

你还要注意的是,十一面观世音造像外面的两支胳臂是用夹子夹着固定上去的。就是说,这也是残缺过的。

郑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原处长于晓兴先生说:其实,大海寺石刻发现得很早的。解放以后,50年代,大海寺遗址是河南省的一个劳改农场。劳改犯挖土烧砖的时候,就发现不少石造像。当时也不知道是文物,但是没有毁。法警们把它运到宿舍,把一个个菩萨头朝下埋进土里。那方形的、六角形的座墩的底是平的。法警就把它当桌子用了。现在保存在河南博物院的一块“北魏造像碑”,也是其中之一。
后来劳改农场撤了。那地就废弃了。1976年3月河南省工业局在这里举办农业机械展销。
农业机械要搞犁地耙地展示。一翻地,石刻造像就出来了。这才逐级上报。这才开始考古发掘。


下面这尊唐代弥勒佛石造像。佛跣足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面目饱满,双唇丰颐,神情安详。佛头后有圆形项光。项光中间饰一化佛,两侧有二弟子,下面各饰一飞天。造像雕刻精工,刀法圆润,衣纹简洁,线条流畅有致


下面这尊唐代元和十五年的弥勒菩萨石造像。菩萨跣足立于束腰莲花座上。座上有题记。
造像比例合度,雕刻刀法纯熟,衣纹贴体,呈当时流行的“曹衣出水”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发现了这么多石造像,运就运了130卡车。堆在老博物馆的后院。绝大多数造像没有头,头都是单独的。只有少数断茬吻合,可以把头和身子对上。更多的是因为缺口太大,对不上了。这些头像或宝相端严,或悲悯惜人,或平和喜乐,它们的美,充满弥漫感。








我们再看下面这尊残高130厘米,编号三的佚名菩萨造像。无首无臂无小腿,只余一段坚实美丽的躯干,裸上身,系腰彩,下体着罗裙,衣帛贴身,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又随肌体的细微动作而起伏。腰身向左侧送胯,轻扭成微妙的“S”形。从背后看,从腰间垂下的裙褶掠过左臂,飘向右腿,强化了腰肢,更有韵味。
古董当然不希望有残,但是,美则另有一说:“米洛斯的维纳斯”和“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都是卢浮宫的珍宝,它们又都是有残缺的。其中,要紧的是,如果是有双臂的维纳斯,它再精致,也只是美的一种定型。现在,它残了,失去了原始的完整性,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它双臂原来是什么样子的?是谁雕刻的?它为什么被残了?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些想象空间,正就是艺术的真谛。





这种“S”形身姿,那一扭的温柔,是唐代创造的“中国式菩萨”的曼妙姿态的集中体现。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在洛阳博物馆的泥塑中,在河南博物院的陶塑中,我们都看到了这样的美女菩萨。


导游小姐说,梅兰芳先生就曾经围着这尊女菩萨看了三天三夜,学习她的身段,学习她的手势,所以梅兰芳先生唱旦角才唱得那么真实。
(哈。这小姐还真会忽悠。)


下面是河南博物院的贵妇出游踏青陶塑(南朝(公元420-589)1958年邓州学庄出土)
二贵妇高髻招摇,身着两裆衫,宽袖飘飘,穿笏头履,其一手持团扇,身后随行二侍女,梳双丫髻,其一携纨席,
画面女性衣纹线条飘逸,如迎风之势,大有春服既成,春郊踏青之感。
这些南朝人物画像砖,造型俊秀,线条飘逸,流畅飞动,是中国线条艺术在陶塑中的完美体现。

',1)">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