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混凝土缺点:无锡 锡山顶上龙光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1:56:13

    无锡锡山顶上有坐龙光塔。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此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寓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屡次被毁。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铸重1.5吨,高2.85铜刹,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1992年又一次加固,纠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善门开    恶门闭

  游惠山先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过金刚殿,一泓池水,水中睡莲静卧,名“日月他”。池上架一石桥,名“香花桥”。池是南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香花桥是明代建造的,他和桥的名称取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香花桥的正中石板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若是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
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长1.99,宽0.87,高0.56,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传说石床原是活的,不论人的长短,只要睡上去,石床总是和人一样长短。
    无锡人又有叫石床为:依(量)人石。
竹炉山房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津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益,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津。朱元津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当时名画家王紴作画,学士王达题诗,合成《竹炉图卷》共四卷,使竹茶炉流芳于世。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后原炉多次被毁,康熙年间,无锡著名词人顾贞观在1684年重制了两只竹炉。竹炉山房也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到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来无锡写的《咏惠泉》诗,背面刻着乾隆第四次来无锡时写的4首诗。东边一块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来无锡的诗句。
 
大阿福

      (一)  传说惠山古时林木参天,一对猛兽常下山伤人。后来,一家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取名阿福。说来奇怪,猛兽见阿福就俯首帖耳,温顺得很,于是无锡的家家户户都喜欢把阿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大阿福,提起大阿福,在惠山还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是先有阿福还是先有传说,我们不得而知。但大阿福的形象与惠山寺内,建于公元876年的陀罗尼经幢上的结伽趺坐佛像,以及宋代“金莲桥”上“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中的童子像,是那么的相象。 

  哈湘莲:因为大阿福最早是作为神供在那里的,因为它是避邪。有个传说故事,年它是白天吃太阳,晚上吃月亮,它在玩太阳和月亮,它把人搅乱了,人的生活就不安宁了。但是阿福又把年征服掉了,它就把它抱在手中,听阿宝福的话了。这样生活就安宁了,所以大家希望自己生活过得安宁。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又把阿福的形象变成小朋友的形象了,希望自己小孩子有神气。有种历史的演变过程在里面,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吉祥物。 

  早期大阿福的造型,都是大耳朵的端正坐姿,面容带着佛门的慈悲和吉祥,他头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长命锁、怀中的大青狮、脚上的朝靴分别代表了宝贵、长寿、避邪和少年登科等吉祥含意。 

  阿福的造型圆润丰满,舍去了许多形体上的枝节,整个作品不见棱角,饱满丰腴。表面起伏不论大小,一律用弧线完成。造型的圆润精细,为惠山泥人增添了一分江南风韵。这种圆与浮雕相结合的造型奠定了惠山泥人的基本风格。 

  (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大阿福据说是造型来自于一个神话传说,说在江南那一带有一对一雌一雄的两个神人,像神仙一样的,他们有一种魅力,这魅力说来特别中国化,就是他不是很刚勇的那种很神怪的东西,他是很阴柔的一种东西,就是他一笑,敌人就会被他笑倒,倒在自己的怀抱里头任自己吞食。所以,他那种笑里头就含着很强的中国文化色彩。他就具有一种宽容和一种大度,一种气象,它对敌人的这种压制它是建立在敌人归顺自己,而不必牺牲他的生命。大阿福他一般笑容可掬,但是那后边是一种征服。 
    几百年来,阿福那天真可爱,充满童趣的形象,一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阿福的形象也不尽相同。但基本造型都是一个或一对胖娃娃。身穿五福袄,怀抱大青狮,显得文静中有威武,端庄中又带憨厚,从内容到形式都紧扣“福”字的主题。他那胖墩墩、笑眯眯的形象,随着艺人们赋予他的血肉和神韵,走进了千家万户,带给人们吉祥、如意和幸福。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塑一儿童团坐,怀抱狮子(或麒麟),非常可爱,并且有相关的传说故事流传,含有迎祥纳富之意。惠山为江南名胜,特别在当地庙会和清明时节,游人络绎不绝。宋代以来江南有所谓“土仪”(土宜)者,可能与此有关。现在大阿福的式样有许多种,最早为清代中期的作品。

  (四) 大阿福是无锡惠山出的泥娃娃,圆脸、大眼、胖呼呼,笑嘻嘻的,两手抱着个狮子--其实不是狮子,仔细看看就晓得,那个野兽又像狮子又像老虎。
  一个小娃娃,哪能抱住那么凶的野兽呢?这里有个传说。
  据说,从前惠山一带野兽多,山上到处是虎呀,狼呀,豹子呀,狮子呀......人不能上山打柴,野兽还要下山来害人。后来,山上出了个娃娃,叫沙孩儿,圆脸、大眼、胖呼呼,笑嘻嘻的,挂着个兜肚。他白天在山洞里困觉,夜里出来满山跑。他专吃野兽,早吃狮子夜吃象,老虎豹子吃仔白相相①。不论什么野兽,碰到沙孩儿就送命了。沙孩儿只要朝它们看一眼,笑一笑,野兽就浑身发抖,动也不能动了。
  从此,野兽就渐渐少了。伐木的、砍柴的、又能上山做生活了。一天,两个伐木的人上山锯木头,碰到一棵大树,几个人都抱不过来。他们锯了一天,才锯穿半边。天晚了,朝锯缝里打个楔子,明朝再来锯。
  这天夜里,沙孩儿出来了,东跑跑,西颠颠、到了大树底下,看到那个楔子,蛮稀奇。他到底是个孩子,好玩,头伸到锯缝里看看,摸摸楔子。那晓得他力大无穷,手一碰,把楔子碰落了。锯缝猛一合,沙孩儿退也来不及退,推也来不及推,活活被轧死了。
  第二天,两个伐木的上山锯树,一见沙孩儿被轧死了,心里挺难过,连忙招呼一伙人把大树放倒,抱起沙孩儿,就地造个坟,把他安葬下去。
  沙孩儿一死,山上怪兽又威风了。
  大家常常想念沙孩儿,就照沙孩儿生前的模样,捏个泥娃娃。沙孩儿欢喜吃野兽。也让泥娃娃手里抱个野兽。抱个什么野兽好呢?抱个狮子吧,狮子不如老虎威武;抱个老虎吧,老虎不如狮子力气大。就捏个又像狮子又像老虎的野兽,让泥娃娃抱在怀里。
  说来也奇怪,自从捏出这个泥娃娃,山上的野兽就不敢逞凶了。于是,家家户户都捏泥娃娃,大家都说泥娃娃福气大,就叫他大阿福。
  大阿福讨人喜欢,到惠山的人都要带几个回去。大阿福越传越远,名声也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