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0混凝土路面分块:《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17:29
习题库

绪论
一、A型选择题
1.下列哪部著作是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 )
A.《诸病源候论》 B.《金匮要略》 C.《明医杂著》
D.《内科摘要》 E.《三因极病证方论》
2.王肯堂编著的医书是( )
A.《诸病源侯论》 B.《证治准绳》 C.《明医杂著》
D.《内科摘要》 E.《症因脉治》
3.首先提出用海藻治疗瘿病的医书是( )
A.《诸病源侯论》 B.《千金要方》 C.《张氏医通》
D.《肘后方》 E.《外台秘要》
4.首先提出用苦参治疗痢疾的医书是( )
A.《诸病源侯论》 B.《千金要方》 C.《张氏医通》
D.《肘后方》 E.《外台秘要》
5.痰饮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 )
A.病因 B.病机 C.病理产物 D.病位 E.症状
6.厥证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 )
A.病因 B.病机 C.病理产物 D.病位 E.症状
7.下列哪位医家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 )
A.吴又可 B.薛雪 C.吴鞠通 D.王孟英 E.叶天士
8.《内科摘要》是下列哪位医家所著( )
A.王肯堂 B.秦景明 C.吴鞠通 D.陈无择 E.薛己
9.血府逐瘀汤是下列哪位医家所创( )
A.王肯堂 B.秦景明 C.王清任 D.陈无择 E.张景岳
10.下列哪个医家不属于后世所称的金元四大家( )
A.刘完素 B.张介宾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从正
11.黄疸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 )
A.病因 B.病机 C.病理产物 D.病位 E.体征
12.《伤寒杂病论》是按下列哪项分为伤寒、杂病两大类( )
A.病机病位 B.病因病机 C.症状病机 D.体征病机 E.病位症状
1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于下列何书( )
A.《诸病源侯论》 B.《金匮要略》 C.《证治准绳》
D.《儒门事亲》 E.《三因极—病证方论》
14.内伤病证,初病之时,一般不宜用( )
A.峻猛药物 B.轻补药 C.攻补兼施 D.补血药 E.滋阴药
15.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下列哪种治疗原则为宜
A.标本同治 B.治其标 C.治其本 D.扶正 E.攻邪
16.四季的运气主令不同,影响每季发病( ) A.常见病不同 B.寒热不同 C.虚实不同 D.病位不同 E.缓急不同 17.发热恶寒多见于何种病证的发热形式( ) A.表证发热 B.少阳病发热 C.阴虚发热 D.阳虚发热 E.阳明病发热
18.病人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其病属( )
A.中暑 B.暑热 C.暑湿 D.阴暑 E.阳暑
19.病人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大便稀溏,脉浮濡。其病属( )
A.湿困卫表 B.湿滞经洛 C.暑湿 D.阴暑 E.湿毒浸淫
20.病人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首选何方治疗( )
清燥救肺汤 B.百合固金汤 C.杏苏散 D.凉膈散 E.桑杏汤
21.外感风邪而致的寒包热证治宜( )
A.疏风解表 B.疏风散寒 C.疏风清热 D.祛风除湿 E.清解里热,散寒透表
22.口渴不欲饮,不正确的说法是( ) A.阳不化津 B.湿郁不化 C.营阴被灼 D.瘀血内阻 E.阳明热炽 23.胃火亢盛者可见下列哪种饮食异常( ) A.食少纳呆,腹胀便搪 B.多食易饥,口渴心烦 C.纳呆脘闷,头身重困
D.饥不欲食,胃中嘈杂 E.纳呆厌食,暖气酸腐
24.内科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
A.外因和内因 B.邪气和正气 C.体质和情志 D.饮食和气候 E.时间和地域
25.下烈哪项不是外感发热的特征( ) A.恶寒发热 B.发热恶寒 C.寒热往来 D.潮热 E.长期低热
26.湿邪的致病特点是( ) A.湿性重着 B.易化热伤阴 C.与季节气候无明显关系
D.收引疼痛 E.易侵袭人体上部
27.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
A.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B.有阴阳不同的属性
C.致病都是由表入里 D.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
E.“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
28.寒湿中阻证的代表方是( ) A.二陈汤 B.胃苓汤 C.藿香正气散 D.四君子汤 E.三仁汤 29.何法不属内风之法( ) A.清热息风法 B.镇肝息风法 C.养血息风法 D.活血息风法 E.祛风解痉法
30.病人壮热如焚,头痛,两目上视,手足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其证属( )
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血虚生风 D.阴虚风动 E.外风引动内风
31.病人形寒怕冷,四末不温,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呼吸缓慢,口鼻气冷,或神志迟钝,面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其病属( )
A.湿困卫表 B.湿滞经洛 C.阴寒内盛 D.阴暑 E.脾肾阳虚
32.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内燥的常见原因( )
A. 热盛津伤 B.汗、吐、下后,伤亡津液 C.失血过多
D.心火炽盛 E.久病精血内夺
33.病人时发低热,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当用何方治疗( )
A.六味地黄汤 B.桑杏汤 C.沙参麦冬汤 D.清骨散 E.泻白散
34.下列哪项不是内燥涉及的主要脏腑( ) A.肺 B.胃 C.肝 D.心 E.肾 35.下列哪项有关内火的说法欠妥( ) A.内火有虚实之分 B.又称“五志之火” C.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而引起
D.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 E.风火相煽
36.清心泻火当选选用( )
A.龙胆草 B.黄芩 C.黄连、栀子 D.龙胆草、黄芩 E.栀子、苦参
37.下列哪项不是内风的主要表现( ) A.头晕目眩 B.四肢抽搐 C.震颤
D.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E.风火牙痛
38.治疗内风病证,也可配合使用治外风药,如治肝风入络,肢体麻木不遂,可用( ) A.防风、荆芥 B.天麻、钩藤 C.全蝎、蜈蚣、僵蚕
D.柴胡、葛根 E.鸡血藤、路路通
39.“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出自下列何书( )
A.《黄帝内经》 B.《临证指南医案》 C.《证治汇补》
D.《温病条辨》 E.《景岳全书》
40.治疗肺气亏虚证常选用下列何方?( )
A.沙参麦冬汤 B.补肺汤 C.生脉饮 D.真人养脏汤 E.百合固金汤
41.患者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咳痰稀薄多沫,胸闷气短,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其最佳治法为( )
A.疏风宣肺 B.宣肺散寒 C.化痰止咳 D.疏风平喘 E.温肺化饮。
42.百合固金汤的功效侧重于( )
A. 润肺养胃生津 B.养肺滋肾化痰 C.润肺宁心化痰
D.润肺清燥生津 E.补肺健脾化痰
43.咳嗽日久,气短,痰多稀白,面色白光白,倦怠无力,食少腹胀,大便溏,甚则面浮足肿,舌苔淡白,脉细软。辨证当属( )
A. 肺气亏虚证 B.肺阴亏耗证 C.气阴两虚证
D.肺脾气虚证 E.肺肾阴虚证
44.咳嗽反复发作,痰粘色白,稠厚量多,或胸闷气短、舌苔浊腻,脉濡缓或濡滑。
其最佳选方为( )
A.二陈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四君子汤 E.理中汤
45.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特征( )
A.咳嗽气粗 B.痰黄质稠量多 C.口干欲饮 D.舌苔薄黄而腻 E.脉细数
46.下列哪一个是痰火引起的心悸的特点 ( ) A.心慌气短,动则为甚 B.心悸阵发,惊则更甚 C.悸而胸闷,呼吸不利
D.悸而窒闷疼痛 E.悸而空虚,甚则喘逆 47.病人意识消失,神志不清,伴有高热,面赤,烦躁、谵语,其证属( ) A.热闭 B.痰闭 C.虚脱 D.寒闭 E.热闭
48.病人虚烦不寐,或稍寐即寤,其证属( )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心血虚 D.痰热上扰 E.心气虚
49.病人神志呆钝,表情淡漠,或神识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呈现一时性昏厥,甚或昏迷。舌苔腻或黄腻,脉弦滑。其病属( )
A.热陷心包 B.痰迷心窍 C.心血瘀阻 D.心炎炽盛 E.心阳虚
50.病人痰浊闭阻胸阳,心脉失畅之病证,当用( )治疗
A.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B.苓桂术甘汤加味 C.温胆汤加减
D.血府逐瘀汤加减 E.参附汤、四逆汤加减
51.下列哪一个不是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 )
A.化饮(利水)宁心 B.清心泻火 C.豁痰开窍 D.通阳泄浊 E.化痰息风
52.脾主升清中的“清”是指( )
A. 水谷精微与营养物质 B.肾中精气 C.胸中之清气
D.气血津液 E.以上都不是
53.某男,面色苍白,胃寒肢凉,胃纳不佳,泛吐清水,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 )
A.脾气不足 B.脾阳不足 C.寒湿困脾 D.脾肾阳虚 E.脾胃不和
54.脾胃不和证的首选方是( )
A.香砂六君子汤 B.保和丸 C.理中丸 D.补中益气汤 E.附子理中汤
55.脾虚气陷,最常选用的药物是( )
A. 党参 黄芪 葛根 B.党参 葛根 柴胡 C.葛根 荷叶 升麻
D.黄芪 荷叶 葛根 E.黄芪 升麻 柴胡
56.肝脾不和证的首选方是( )
A.柴胡疏肝散 B.四逆散 C.逍遥散 D.四君子汤 E.越鞠丸
57.“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指( )
A.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B.脾主升,胃主降 C.脾为湿土,胃为燥土
D.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E.以上都不是
58.( )为五脏之贼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59.肝火上炎的主方为( )
A.茵陈蒿汤 B.丹栀逍遥散 C.龙胆泻肝汤
D.天麻钩藤饮 E.半夏泻心汤
60.某男,头痛眩晕,额部跳痛,耳鸣,面红目赤,急躁多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弦数,证属( )
A.肝火上炎 B.肝气郁结 C.肝阳上亢 D.肝肾阴虚 E.心肝火旺
61.“肝藏血,血舍魂”出自( )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丹溪心法》
62.血燥生风的主方为( )
A.当归六黄汤 B.当归补血汤 C.当归饮子 D.归芍地黄汤 E.归芍六君汤
63.肝为刚脏,性喜升发,临床以( )证多见:
A.实证、热证 B.虚证、寒证 C.气郁证 D.血瘀证 E.以上都不是
64.“肺为气为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自( )
A.《类证治裁》 B.《素问》 C.《灵枢》 D.《金匮要略》 E.《千金方》
65.肾阴亏虚证的治法是( )
A.滋养肾阴 B.补肾益气 C.温补肾阳 D.滋肾降火 E.补肾纳气
66.肾气虚弱证的主方是( )
A.大补元煎 B.人参胡桃汤 C.参蛤散 D.六味地黄丸 E.真武汤
67.肾虚日久,宜配用下列何法( )
A.温补法 B.滋阴法 C.升提法 D.固摄法 E.通利法
68.某女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小便短少,心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滑。治疗方法是( )
A.温肾健脾 B.健脾利湿 C.清热利尿 D.温补肾阳 E.温肾利水
69.肾阳虚者,宜用下列何药( )
A.凉润药 B.辛散药 C.甘温助阳药 D.血肉有情之药 E.以上都不是
70.“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出自( )
A.《素问》 B.《灵枢》 C.《金匮要略》 D.《丹溪心法》 E.《医学源流论》
71.补中益气汤主要用于下列何证( )
A.气虚 B.气陷 C.气血亏虚 D.气脱 E.气逆
72.肝气升发太过易引起肝气上逆,其治法是( )
A.疏肝理气 B.镇逆平肝 C.降逆和胃 D.平肝潜阳 E.降气化痰
73.下列何项不是气陷常见症状( )
A.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B.久泻久利 C.脱肛
D.阴挺 E.脘胁胀痛,攻窜不定
74.气滞血瘀证的首选方是( )
A.血府逐瘀汤 B.四物汤 C.抵当汤 D.逍遥散 E.苏合香丸
75.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见于下列何证( )
A.痰阻于肺 B.痰蕴脾胃 C.痰郁于肝 D.痰动于肾 E.痰留胸胁
76.痰气互结导致的颈部肿块,按之坚硬的治法是( )
A. 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B.解郁化痰 C.健脾化痰
D.开窍化痰 E.通阳泄浊,豁痰降逆
77.痰阻于骨节、经络证的主方是( )
A.四七汤 B.导痰汤 C.指迷茯苓丸 D.己椒苈黄丸 E.苏合香丸
78.痰的产生,与下列脏腑有关( )
A.肺脾肝 B.肺脾胃 C.肺脾肾 D.肝脾肾 E.肺胃肾
79.气血合病的辨证,当首辨( )
A.新病久病 B.寒热 C.表里 D.虚实 E.以上都不是
80.血热证的首选方是( )
A.茜根散 B.小蓟饮子 C.当归四逆汤 D.三黄泻心汤 E.犀角地黄汤
81.痰动于肾证见形体畏寒、腰膝冷痛症状者首选方为( )
A.六味地黄丸 B.济生肾气丸 C.金水六君煎 D.苓桂术甘汤 E.八珍汤
二、B型选择题
A.征 B.证 C.症 D.病因 E.病理因素
1.哪一项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
2.同病异治是审 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 )
3.在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痰或瘀一般属于( )
A.恶寒发热 B.身热夜甚 C.寒热往来 D.身热不扬 E.长期低热
4.外感表证的发热特征为( )
5.邪热传营,劫灼营阴的发热特征为( )
6.湿热遏表的发热特征为( )
A.无汗 B.自汗 C.盗汗 D.头汗 E.半身汗出
7.风寒束表常见的表现为( ) 8.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汗出的特征是( )
9.气虚、阳虚所致的汗出特征是( )
A.清热化湿 B.健脾化湿 C.淡渗利湿 D.燥湿健脾 E.芳香化湿
10.湿热中阻的治法是 ( ) 11.脾虚湿困的治法是 ( )
12.湿困脾胃的治法是 ( )
A.清热熄风 B.镇肝熄风 C.养血熄风 D.活血熄风 E.祛风解痉 13.风痰阻络,筋脉痉挛而见抽搐,口眼歪斜,当用何治法( ) 14.热邪炽盛,证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当用何治法( ) 15.邪热伤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而见面色不华,手指蠕动,筋脉拘急等证,当用何治法( )
A.桑白皮汤 B.清金化痰汤 C.三拗汤 D.桑菊饮 E.泻白散
16.治疗风热袭肺证的常用方为( )
17.治疗气火犯肺证的常用方为( )
18.治疗痰热郁肺证的常用方为( )
A.寐少不实,梦多易醒 B.虚烦不寐,或稍寐即寤
C. 心烦懊侬,难以入寐,合目则恶梦纷纭 D.头晕目眩,难以入睡
E.心烦渴饮,稍动则醒
19.心脾两虚者失眠的特点是( ) 20.心肾不交者失眠的特点是( ) 21.痰热上扰者失眠的特点是( )
A.温中健脾 B.补中益气 C.温补脾肾 D.燥湿运脾 E.清热利湿
22.脾阳虚衰证的治法为( )
23.寒湿困脾证的治法为( )
24.脾气不足证的治法为( )
A.归芍六君汤 B.杞菊地黄丸 C.龙胆泻肝汤 D.柴胡疏肝饮 E.天麻钩藤饮
25.肝气郁结证的主方是( )
26.肝肾阴虚证的主方是( )
27.肝阴不足证的主方是( )
A.温补肾阳 B.补肾纳气 C.滋肾降火 D.温肾利水 E.补肾益气
28.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虚烦少寐,头晕目眩,颧红唇赤,腰膝酸痛,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来细数。治法为( )
29.症见少气不足以息,动则喘甚,甚喘而汗出,小便不禁,胸闷心悸,舌苔淡白,脉虚弱。治法为( )
30.症见腰膝酸冷,尿少,夜尿频多色清,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头昏耳鸣,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细。治法为( )
A.半夏泻心汤 B.旋覆代赭汤 C.苏子降气汤 D.五磨饮子 E.丁香透膈散
31.胃气上逆的首先方是( )
32.肺气上逆的首先方是( )
33.肝气上逆的首先方是( )
A.痰涎 B.痰核 C.痰结 D.痰证 E.痰凝
34.排出于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咯痰称为( )
35.凝集于躯体局部,呈有形之粒块状物称为( )
36.流注于内脏或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痰象的称为(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吴鞠通
37.首创脾胃内伤学说的医家是( )
38.善用汗、吐、下三法的医家是( )
39.倡火热而主寒凉的医家是( )
A.中风 B.痹证 C.痰饮 D.咳嗽 E.积聚
40.根据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以病机命名的是( )
41.根据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以主要体征命名的是( )
42.根据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以病因命名的是( )
三、X型选择题
1.忽视调摄护理,会出现下列哪些情况?( )
A.延误康复时间 B.食复 C.劳复 D.病情反复 E.不利于正气的恢复
2.三因制宜包括( )
A.因地制宜B.因证制宜 C.因病制宜 D. 因人制宜 E.因时制宜
3.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有( )
A.调节整体平衡 B.审证求机论治C.明辨标本缓急
D.把握动态变化 E.顺应异法方宜
4.据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若食尚在胃,又当选用下列哪些方法治疗?( )
A.探吐 B.止吐 C.拔火罐 D.推拿 E.消食药
5.病邪因素对发病的影响是( ) A.影响病证属性 B.影响发病形式 C.影响发病轻重
D.影响发病部位 E. 影响发病性别 6.内科疾病传变规律除伤寒按六经,温病按卫气营血或三焦,内伤杂病按脏腑病机规律传变外,还存在下列哪些传变规律( ) A.久病入络 B.久病入血 C.久病及肾 D.久病入心 E.久病入肺
7. 解表法又称汗法,适用范围有( )
A. 解表 B. 透疹 C.祛湿 D.活血 E.消肿
8.清热法禁用于下列哪些证候( )
A.邪热入营 B.真寒假热 C.虚阳上越 D.肝胆湿热 E.气虚发热
9.口渴不欲饮,可见于下列哪些病机( ) A.阳虚气不化津 B.湿郁内阻,津气不化 C.邪热入营,营阴被灼
D.胃热津泄 E.瘀血内阻,津不化气
10.食少纳呆可见于下列哪些病机( ) A.脾胃气虚 B.宿食停滞 C.湿邪困脾 D.肝胆湿热 E.胃火亢盛
11.无汗可见于下列哪些病机( )
A. 湿热内蕴,湿性留恋 B.外感寒邪,玄府闭塞
C.热伤营阴,化源不足 D.气虚不能蒸化津液 E.阳虚气不化津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 B.痰黄而稠者属热
B. 痰白粘稠者属寒 D.痰呈粉红泡沫样者属阴虚
E. 吐脓血腥臭痰为热壅血瘀
13.患者咳嗽痰多,色白或黄,质稠,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心悸不宁,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苔腻或浊腻,脉弦滑。其治法有( )
A.涤痰 B.泻肺 C.祛瘀 D.降火 E.平喘
14.下列哪些证型属于暴咳( )
A.风寒证 B.风热证 C.痰湿证 D.阴虚证 E.风燥证
15.痰闭引起昏迷的临床表现有( ) A.苔腻而滑 B.面色垢滞 C.昏沉不清 D.喉中痰声漉漉 E.肢节清冷
16.心火炽盛,灼津成痰,上扰心神的病证当用什么合方来治疗 ( ) A.朱砂安神丸 B.导赤散 C.安宫牛黄丸 D.清膈散 E.温胆汤
17.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 )
A.转输功能 B.消化吸收 C.运化水谷 D.运化水湿 E.脾主四肢
18.脾病辨证要点为( )
A.虚实 B.寒热 C.阴阳 D.表里 E.气血
19.实证头痛症状多表现为( )
A.头部筋脉跳动 B.抽掣胀痛 C.面颧红赤 D.头痛隐隐 E.目涩畏光
20.肝胃不和证的主方有( )
A.四逆散 B.左金丸 C.泻心汤 D.归芍六君汤 E.天麻钩藤饮
21.肾虚火旺证的首选方是( )
A.杞菊地黄丸 B.知柏八味丸 C.大补阴丸 D.左归丸 E.人参胡桃汤
22.常用的平补肾元的药物有( )
A.女贞子 B.墨旱莲 C.杜仲 D.川断 E.茺蔚子
23.痰饮的产生与下列何者有关(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4.饮病属脾肾阳虚者首先下列何方( )
A.金匮肾气丸 B.小陷胸汤 C.已椒苈黄丸
D.苓桂术甘汤 E.栝蒌薤白半夏汤
25.血寒证的治法是( )
A.活血化瘀 B.温经散寒 C.养血通脉 D.补血养血 E.温补阳气
26.痰饮之证属实者治疗当首先( )
A.祛湿 B.化痰 C.蠲饮 D.健脾 E.温肾
27.西周时期有哪几种分科( )
A.食医 B.疾医 C.幼医 D.兽医 E.疡医
28.清代对丛书的编著琳琅满目,以内科为主体的书籍有( )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外台秘要》 C.《医宗金鉴》
D.《沈氏尊生书》 E.《张氏医通》
29.根据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以病位命名的有( )
A.胸痹 B.肝着 C.肺痨 D.肾着 E.肺痿
30.《诸病源候论》从下列哪些方面把各种疾病进行分门别类的( )
A.病因 B.病机 C.病理产物 D.病位 E.症状
四、名词解释
1.食医:
2.因人制宜:
3.凉燥:
4.中寒:
5.内生五气:
6.五志之火:
7.娇脏:
8.泄泻:
9.淋秘:
10.肌衄:
11.疾医:
五、是非题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节寒热入手。( )
2.审证求机以往一般称为审证求因。( )
3.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思想的具体应用。( )
4.症同治亦同,症异治亦异。( )
5.卫气通于肺,治疗风邪外感,配合使用桔梗、杏仁宣肺达表,可以提高疗效。( )
6.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常易耗气伤津,且易夹湿。( )
7.六淫为病,有兼夹,亦有转化。( )
8.外燥除辛散宣肺外,当重用甘寒养阴。( )
9.治疗内风病证,也可配合使用治外风药。( )
10.外寒属实,内寒属虚。( )
11.内燥又称为“津亏”或“血燥”。( )
12.对内湿的治疗重在化湿、燥湿、利湿。( )
13.心为五脏华盖。( )
14.三拗汤散寒作用强,常用于治疗风寒束肺之重症。( )
15.心病的辨证首分寒热。( )
16.昏迷多属邪实闭证,因热入心包,寒邪犯心,痰蒙心窍所致。( )
17.《难经二十四难》云:“脾裹血,温五脏”是指脾主统血的功能。( )
18.脾为湿土,喜湿恶燥;胃为燥土,喜燥恶湿。( )
19.肝阳化风和阴虚阳亢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前者偏于实,后者偏于本虚标实。( )
20.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有枳壳、香附、香橼皮、陈皮、月季花等。( )
21.肾病以虚证为多,按照“虚者补之”的原则,当以补肾为主。( )
22.肾气虚弱的主方是大补元煎。( )
23.气和血既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
24.气逆最常见于肺、肝、胃等脏腑。( )
25.痰的病证以本虚标实多见。( )
26.血瘀证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但须配合行气药。( )
27.《圣济总录》是国家颁行的大型方书之一。( )
28.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三焦病证。( )
29.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是以病机为依据。( )
30.补阳还五汤出自于唐代《千金要方》。( )
六、填空题
1.外感时病主要应按 、 和 进行证候归类。
2.《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 为期。”
3.张景岳说:“标, ;本, 。”
4.先期治疗未病包括 和 两个方面。
5. 一般外感为病,常以 为先驱,其它邪气多依附于 而侵犯人体,如 、 、 之类。
6.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 和 。
7.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 。
8.“伤于 者,上先受之;伤于 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9.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 的症状,则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 的症状,则为凉燥。
10.四时感邪之春伤 、夏伤 、长夏伤 、秋伤 、冬伤 ,蕴结不解,均可化 。
11.内湿系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故有“ ” 及“ ”等说。
12.内寒是机体 ,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
13.内风有虚、实之分,属虚者为 ,属实者为 ,或 。
14.内燥多由津液伤耗所致,主要证型有 、 两种。
15.内火,当区分虚实, 之火多属实, 之火多属虚。
16.内风与 关系密切,且多与 、 交相为患。
17.脏腑辨证,必须以 辨证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
18.咳血的病机多为 或 所致。
19.肺实者治疗原则为 。
20.心病的实证为 、 、 等病邪的阻滞,也可相兼为病。
21.心虚证当分别采用 、 、 、 法来进行治疗。
22.化饮(利水)宁心法适用于 , 等病证。
23.湿热蕴脾证的主方是 、 。
24.脾阴不足,当予 ,但注意养阴不可过于 。
25.脾系疾病分虚实,虚证可用 、 ;实证宜用 、 。
26.肝系病证,在病机发展方面有 、 、 、 、 的不同。
27.土败木贼证的主方为 和 。
28.胁痛分虚实,实证有 、 、 的不同,虚证则为 。
29.肾脏与其他脏关系密切。如肺肾虚弱的咳喘时,治疗当 与 共进;脾肾阳虚的五更泄泻,当 与 齐进。
30.《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 而藏之”。
31.治疗肾精亏损者,常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属肾阴虚者,宜选用 、 、
等;肾阳虚者,宜选用 、 、 等。
32.内生的 、 、 三邪是“一源而三岐”,同属阴邪。
33.同属血虚证,属于心脾血虚者,当用 ;属于肝血不足者,治当 ;属于精血亏虚者,当 。
34.血瘀者,以 为治疗大法,但须配合 ,使“气行则血行”。
35.痰蒙心窍的治法是 ,方选 、 。
36.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津液的 和津液的 、 两大方面。
37.饮病辨证,总属 、 证。
3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上首先分为 、 、 三类。
39.清代叶天士著《 》,创立了 的辨证纲领。
40.张仲景首创“ ”辨治外感疾病,“ ”辨治内伤杂病的方法。
41.王纶著《明医杂著》,提出“外感法 ,内伤法 ,热病用 ,杂病用 。”
42.朱丹溪创“ , ”之说,而主养阴。
43.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 》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
七、简答题
1.简述“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
2.简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含义。
3.调摄护理的内容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4.简述“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的含义。
5.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是什么?
6.针对寒邪主要有哪些治法?
7.应用清热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8.简述湿邪致病之特点。
9. 请简述内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10. 请简述内风的常见临床证型有哪些?
11. 请简述内湿的形成原因?
12. 请简述内燥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注意点有哪些?
13.在肺系病证中如何辨痰?
14.试述失音的辨证要点。
15. 请简述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16. 心实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哪些?
17.简述脾脏的生理功能。
18.试述泄泻的辨证要点。
19.如何正确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20.简述肝病的辨证原则。
21.如何理解肾藏精的功能。
22.试述肾虚水泛的辨证论治。
23.简要说明血虚、血瘀证在治疗时如何正确应用补气、理气的药物。
24.试述痰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5.试述饮病水饮壅盛证的辨证论治。
26.试述血溢的辨证论治。
27.简述《黄帝内经》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28.简述《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29.简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
30.简述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八、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先期治疗未病”的临床意义。
2.试述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3.试述风入经络的症状、病机、治法及方药?
4.试述燥邪致病的特点?
5. 内生湿热是如何形成的?常见有哪些临床表现?
6. 内火的形成及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7.试述肺脏病证的辨证原则和治疗原则。
8.如何理解心系病证的病理演变关系? 9.试述脾系病证的辨证论治。
10.试述肝系疾病实证的辨证论治。
11.试述肾脏常见虚证的辨证论治。
12.试述气血合病的辨证论治。
13.试述痰饮的病因病机。
14.试述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举例说明)
15.试述中医内科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发病的特点。
九、病案分析题
1.患者原有咳喘病史,近来一直咳嗽气逆,动则气促,反复咯血,失音,口干,潮热,盗汗,遗精,腰酸腿软,形瘦,舌质红,脉细数。请回答该患者的证型、病机、治法、选方和用药。
2.某男性患者,腹泄间作1月余。平素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泛吐清水,胃纳不佳,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来沉细。请回答该患者的证型、病机、治法、选方和用药。
3.某男,45岁,平素有慢性肝炎史。近来头痛时作,面部烘热,两目干涩,夜间视物不清,肢麻肉瞤,夜寐不安,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弦。请回答该患者的证型、病机、治法、选方和用药。
4.某女,39岁,平素情绪不佳,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胁胀痛,嗳气则舒,易怒善忧,苔薄白,脉弦。请回答该患者的证型、病机、治法、选方和用药。
总论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B 7.A 8.E 9. C 10.B 11.E 12.B
13.B 14.A 15.A  16.A 17.A 18. B 19.A 20.E 21.E 22.E
23.B 24.B 25.E 26.A 27.C 28.B 29.E 30.B 31.C 32.D 33.C 34.D 35.E 36.C 37.E 38.C 39.C 40.B 41.E 42.B 43.D 44.A 45.E  46.B 47.A 48.B 49.B 50.A 51.E 52.A 53.B 54.A 55.E  56.C 57.A 58.B 59.C 60.A 61.B 62.C 63.A 64.A 65.A  66.A 67.D 68.E 69.C 70.A 71.A 72.B 73.E 74.A 75.C  76.A 77.C 78.C 79.D 80.E 81.B
二、B型选择题
1.B 2.B 3.E 4.A 5.B 6.D 7.A 8.D 9.B 10.A
11.B 12.D 13.E 14.A 15.C 16.D 17.E 18.B 19.A 20.B
21.C 22.A 23.D 24.B 25.D 26.B 27.A 28.C 29.B 30.A
31.B 32.C 33.D 34.A 35.B 36.D 37.C 38.B 39.A 40.B 41.E 42.A
三、X型选择题
1.ABCDE 2.ADE 3.ABCDE 4.AE 5.ABD 6.ABC 7.ABE
8.BCE 9.ABCE 10.ABCD 11.BC 12.ABE  13.ABCE 14.ABE
15.ABCD 16.ABE 17.ABCD 18.AB 19.ABC 20.AB 21.BC
22.ABCDE 23.CDE 24.AD 25.BC 26.ABC 27.ABDE 28.ACDE 29.ABCDE 30.ADE
四、名词解释
1.食医:周代官方卫生机构分科医生的一种。是为帝王管理饮食卫生的医生。
2.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3. 凉燥:因晚秋燥邪束表,而致肺气不利的一种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舌干苔薄,脉象浮弦等。可用杏苏散宣肺达表,化痰润燥进行治疗。
4.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5. 内生五气:所谓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6. 五志之火:多由情志抑郁,喜怒忧思恐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五志化火,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之火”。
7.娇脏:指肺脏。肺叶娇嫩,其性情虚而喜煦润,喜润恶燥,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故又称“娇脏”。
8.泄泻: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病机为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
9.淋秘:小便涩痛,淋沥不爽甚则秘涩不通。
10.肌衄:皮肤出血称为肌衄。
12.疾医:周代官方卫生机构分科医生的一种。疾医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六、填空题
1.六经、卫气营血 三焦
2.平
3.末也 源也
4.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5. 风 风 风寒 风热 风湿
6. 上部 肌表
7. 脾胃
8. 风 湿
9. 风热 风寒
10. 风 暑 湿 燥 寒 火
11. 脾虚生湿 湿困脾运
12. 阳气不足
13. 虚风内动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14. 肺胃津伤 肝肾阴亏
15. 心肝 肺肾
16. 肝 痰 火
17.八纲
18.火盛伤络,络损血溢 阴虚火旺,灼伤肺络
19.疏邪祛痰利气
20. 火 痰 瘀
21. 温阳 补气 滋阴 养血
22. 水饮凌心 心阳不振
23.茵陈蒿汤 四苓散
24.滋润 滋腻
25.温中祛寒 补中益气 清化湿热 温化寒湿
26.上升 下注 横窜 侵脾 侮肺
27.归芍六君汤 五苓散
28.气滞 血瘀 肝火 肝阴不足
29.敛肺止咳 温肾纳气 温运脾阳 釜底添薪
30.五脏六腑之精
31.阿胶 龟板 鳖甲 鹿角胶 紫河车 脐带
32.湿 痰 饮
33.补益心脾 养血柔肝 养血益精
34.活血化瘀 行气药
35.开窍化痰 导痰汤 苏合香丸
36.亏损不足 输布、停滞贮留
37.阳虚阴盛 本虚标实
38.外因 内因 不内外因
39.温热论 温病卫气营血
40.六经 脏腑经络
41.仲景 东垣 元素 丹溪
42.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43.黄帝内经
七、简答题
1.简述“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2.简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含义。
急则治其标,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于病本,病本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3.调摄护理的内容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调摄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精神护理、服药护理等。这些护理措施同样是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因此也当辨证施护,随证而异。如对风寒表证,在应用解表发汗时,护理上不仅应避免病人再受风寒外袭,而且还要酌加衣被,给予热汤、热粥,促其发汗。若属里实热证,在调护上则要注意多给清凉冷饮,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宜薄,且使大便通畅,或以温浴降温。此外,还应重视精神护理,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在饮食护理方面要注意忌宜;在配合药物治疗时,可加用如针灸、推拿、拔火罐、熨法等其它治疗护理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4.简述“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的含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的个体体质因素对疾病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季节、气候、地区、病人的体质、年龄等不同特点而选用适宜治疗方法,这就是顺应异法方宜的治疗原则,具体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个方面。
5. 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是什么?
首先要及时有效地祛除外邪,其次要调理失常的脏腑功能。
6.针对寒邪主要有哪些治法?
包括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具体治法。
7.应用清热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注意真寒假热,凡真寒假热者禁用;表邪未解,阳气郁遏发热,脏腑虚寒,气虚发热者应禁用;根据病情,清热法可与滋阴、益气等法配合应用;若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姜汁,或凉药热服。
8. 简述湿邪致病之特点。
湿邪致病特点有三:(1)来去徐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而且常隐袭起病;(2)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临床表现为脾为湿困之症状;(3)湿性粘腻重浊,临床表现为头身沉重,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舌苔垢腻等。
9.请简述内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主症有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10. 请简述内风的常见临床证型有哪些?
内风的常见临床证型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虚风内动三种。
11. 请简述内湿的形成原因?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12. 请简述内燥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注意点有哪些?
对内燥的治疗当以养阴生津为主,但应注意区分肺、胃、肝、肾不同脏腑,对阴虚火炎者,应适当配合清热泻火之品。
13.在肺系病证中如何辨痰?
肺系病证中的痰指有形之痰液,由于肺气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可从痰的色、质、量、气味等,辨其病理性质。外感时邪所成之痰。病程短,多伴表证。有风寒、风热、痰热、风燥等不同。内伤之痰,多属久病,反复缠绵。有肝火、脾湿、寒饮、气虚、阴虚之别。
14.试述失音的辨证要点。
语声嘶哑,或瘖而不能出声者为失音。临床失音可分可虚实两证。实证,属外感时邪阻遏肺气,会厌开合不利所致。多为猝发。亦称为“暴瘖”,常伴有风寒、风热表证。 虚证,属内伤,因阴精内耗,咽喉、声道失于滋润,以致发音不利。大多由渐而成,又称为“久瘖。”
15.请简述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心脾同病,可表现为心脾气血两虚;心肾同病可表现为心肾阳虚或心肾阴虚,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者每易引动肝火上亢,表现为心肝火旺;心血瘀阻者与肺的治节有关,可表现为心肺同病等。
16.心实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哪些?
心实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心火炽盛、痰迷心窍、心血瘀阻及热陷心包四大类。
17.简述脾脏的生理功能。
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有:A.脾主运化。所谓“运化”,是指脾有转输和消化吸收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B.脾主升清。所谓“升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经脉、四肢百骸。C.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能使血行脉道之中。
18.试述泄泻的辨证要点。
辨泄泻: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病机为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病程有久暴之分,性质有虚实之别。急性暴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内停,伤及脾胃,水谷清浊难分,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暖脾,难以腐熟水谷,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19.如何正确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肝主疏泄,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指肝具有调畅气机的功能。疏泄正常时,气血调畅、经络通利。若疏泄功能失常,可使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因疏泄升发太过,而肝阳偏亢,头胀,目赤,易怒。二指肝有疏土助运的功能。肝气能助胆汁泄注于胃肠而促进脾胃的消化。若疏泄失常,肝木乘土,则脾胃运化不健。三指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疏泄功能正常,则心情爽朗,精神愉快,思维敏捷。若疏泄失常,则性情急躁,或优柔寡断,甚则发生郁证、癫狂等疾患。此外,妇女的月经与孕育,也与肝气之疏泄功能有关,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20.简述肝病的辨证原则。
肝脏病证,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虚证有肝阴(血)不足,血燥生风等证;兼证有肝肾阴虚,心肝火旺,肝胃不和等。
21.如何理解肾藏精的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所藏的精气,是脏腑阴阳之本,它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的精气有肾阴、肾阳之分。肾阴又称真阴、元阴;肾阳又称真阳、元阳,亦称“命门之火”。两者相互为用,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若肾的精气衰减,常表现为阴虚或阳虚之证。
22.试述肾虚水泛的辨证论治。
症状: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脐腹胀满,小便短少,或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心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滑。
治法:温肾利水。
例方: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水肿。两方均有温肾利水功能。但前方用于水肿甚,标实明显者;后方则用于本虚为著者。
常用药:附子、桂枝、细辛温肾通阳,祛寒散邪;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水;生姜辛温散水消肿。
23.简要说明血虚、血瘀证在治疗时如何正确应用补气、理气的药物。
气血是相互影响的。血虚虽以补血为法,但气为血帅,两者互为资生,故失血较多当采用补气以生血的方法。血瘀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但须配合行气药,使“气行则血行”。一般活血化瘀药,随用量大小而功用不同。如桃仁、红花小量则养血和血,大量则破血化瘀。临床应根据不同的血瘀类型,分别采取行气化瘀、通络化瘀、温阳化瘀、凉血化瘀、益气化瘀、养血化瘀等法。若为孕妇,虽有瘀证,亦应忌用破血逐瘀类药。
24.试述痰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痰虽是体内水津凝聚的病理产物,但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咳嗽咯吐之痰涎;又指引起某些特殊症状的病理因素;有结于局部,肿如梨枣的痰核痰块;有流窜经络的挛痛;有阻滞于内脏的痰蒙心窍等病证。证候分类也复杂多端,临床上应根据痰的部位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5.试述饮病水饮壅盛证的辨证论治。
症状:脘腹坚满胀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咳唾胸胁引痛,或喘咳不能平卧,舌苔白或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己椒苈黄丸、十枣汤加减。
若寒饮伏肺,遇寒触发,喘咳不能平卧,痰多白沫,伴有寒热者,又当温肺化饮,用小青龙汤加减。
26.试述血溢的辨证论治。
症状:凡血溢脉外,即谓血溢。阳络伤的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之类;阴络伤的表现为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治法:总的法则,出血者宜止血,但应辨证求因。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则滋阴降火而宁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
方药: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可用三黄泻心汤加味。
属于阴虚火旺者,宜用茜根散。属于气虚失摄者,宜用归脾汤。
27.简述《黄帝内经》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
28.简述《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内经》的医学理论,使《内经》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伤寒杂病论》已经散失,曾经王叔和整理,到宋代成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以六经辨证来概括、辨识外感时病,对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作了精辟的论述;后者以脏腑病机来概括、辨识内伤杂病,对50多种杂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作了论述。首创“六经辨证”辨治外感疾病,“脏腑经络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方法,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9.简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
“金元四大家”指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首创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而主养阴。
30.简述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巨大成就。继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之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薛雪的《湿热条辨》专论湿热之邪所致温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充实了内科热病体系;王孟英的《霍乱论》,对霍乱病的认识卓有新见。温病学家的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温病学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温病学在中医内科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与伤寒不同的又一个外感热病体系。
八、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先期治疗未病”的临床意义。
先期治疗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防病,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如16世纪前后针对当时天花流行的情况,采取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的发生,就是未病防病治则的具体应用。在流感肆虐季节,让体质差、气虚者服用玉屏风散补气固表,预防流感的侵袭,也是未病防病治则的具体应用。
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如《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意是说治疗肝病时,须要应用调补脾胃法,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止肝病传脾。
2.试述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的手段。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
3. 试述风入经络的症状、病机、治法及方药?
风入经络的症状为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病机为风邪入络,络脉痹阻,治法当祛风通络。常用方药为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加减。其中三方均有祛风功能,但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用于痹证偏于风胜者;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用于风痰入于经络而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玉真散搜风化痰解痉,用于破伤风见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肢体拘挛、抽搐等症。
4. 试述燥邪致病的特点?
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则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则为凉燥。
外感燥邪,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如发热、恶寒、头痛等,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如口鼻皮肤干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苔少或苔剥,或舌红无苔等。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燥胜则干。”
5.内生湿热是如何形成的?常见有哪些临床表现?
湿性粘腻,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若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由于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例如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或口干、口苦等;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溢肌肤,可发为黄疸;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脂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泻与痢疾;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
6. 内火的形成及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之火”。内火有虚实之分。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实火,多属心肝气郁化火,或胃热火盛,有火旺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虚火,多为肺肾阴虚火旺,表现阴虚特点,如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但火旺每易伤阴,与阴虚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7.试述肺脏病证的辨证原则和治疗原则。
肺系疾病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证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实证有风、寒、热、痰、饮、瘀等证。治疗原则为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并虚者,治当兼顾。
8.如何理解心系病证的病理演变关系?
心气虚与心阳虚,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证虽有区别,仍亦有一定的联系。如心气虚日久,可发展为心阳虚;而心阳虚必兼有心气虚的证候。故心气虚病轻而势缓;心阳虚则病重而势急。
心阴虚可包括心血虚,心血虚进一步发展耗伤心阴,可成为心阴虚。心血虚一般无热象,常与脾虚证并见,故又称为“心脾两虚”。心阴虚大多兼有热象,每影响肝肾之阴,而出现阴虚内热证。故心阴虚比心血虚病情深重,累及脏腑较多。
心系病证除了虚实之间的转化外,实证之痰、火、瘀,虚证之气血阴阳亏虚,均可相互兼夹与转化。如火盛灼津为痰,则痰火互结;痰浊久留,气滞血瘀,则痰瘀又每互兼;气血阴阳的不足亦常同时并见。因而在治疗上应予兼顾。若气血阴阳俱虚者,应调和阴阳,培补气血,如炙甘草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心血瘀阻证伴有气滞者,适当加行气药;夹有痰浊者,需伍以通阳泄浊化痰之品等。
9.试述脾系病证的辨证论治。
答:脾系病证辨治分虚实。脾虚证有脾阳虚衰证、脾气不足证。脾阳虚衰证治以温中健脾法,方用理中汤加减。脾气不足证治以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实证有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治以燥湿运脾,方用胃苓汤加减。湿热蕴脾证治以清利湿热,方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另有脾肾阳虚兼证,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肝脾不和证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脾胃不和证治以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10.试述肝系疾病实证的辨证论治。
肝脏病证,可辨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等证型。肝气郁结证治以疏肝理气。柴胡疏肝饮加减。肝火上炎证治以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风内动证治以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
11.试述肾脏常见虚证的辨证论治。
肾气虚弱证治以补肾益气,大补元煎加减。肾阳不振证治以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肾不纳气证治以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肾阴(精)亏虚证治以滋养肾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
12.试述气血合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合病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气血亏虚证治以补气养血,八珍汤加减。气随血脱证治以补气固脱,独参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以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13.试述痰饮的病因病机。
痰是体内水津不归正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
痰的形成途径,概而言之有四: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津液凝结为痰;②七情内伤,郁结不畅,气不布津,液聚为痰;③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醴,积湿生痰;④劳欲体虚,脾肾亏虚,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为痰浊。
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居上焦,主治节,敷布津液。如肺气郁滞,治节无权,则津液停聚而成痰。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若脾运不健,则津液停积而生痰。肾处下焦,属水,职司开合,蒸化排泄。若火衰水亏,蒸化无权,津液亦可转化为痰。此外,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津液亦可停滞而成痰。痰成之后,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14.试述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举例说明)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如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如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有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如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15.试述中医内科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发病的特点。
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节有关,起病较急,病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由表传里。外感疾病多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疫毒,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如霍乱主要因外感时邪,多发于夏秋季节,易于传染、流行;急黄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发病急骤,初起虽有短暂表证经过,但邪毒迅即由表入里,而现热毒炽盛,充斥三焦,甚则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其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可呈区域性流行,交相传染。内伤杂病的特点是多脏腑相关、多因素相加、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皆可导致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病重叠。如肺痨初起病位在肺,久则肺脾同病,肺损及肾,终至肺脾肾三脏交亏,病情重笃。
九、病案分析题
1.证型:肺肾阴虚证
病机:肺肾阴虚,虚热内扰。
治法:滋养肺肾,清降虚热。
选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鳖甲、知母、秦艽、银柴胡、地骨皮等。
2.证名:脾阳虚衰证。
病机:脾阳虚弱,失于运化。
治法:温中健脾。
选方:理中汤。
常用药: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
3.证名:肝阴不足。
病机:肝阴亏虚,肌体失养。
治法:养血柔肝。
选方:归芍地黄汤。
常用药:当归、白芍、熟地、山萸肉、山药等。
4.证名:痰郁于肝。
病机:肝肺气郁,痰气阻滞。
治法:解郁化痰。
选方:四七汤。
常用药:柴胡、白芍、甘草、枳壳、大枣等。
第一章 肺病证习题
一、A型选择题
1.感冒之名最早见于( )
A.《仁斋直指方》 B.《诸病源候论》 C.《医学源流论》
D.《丹溪心法》 E.《证治汇补》
2.感冒的病机主要在于( )
A.肺气失宣 B.卫表失和 C.肺气上逆 D.肺气失肃 E.卫表不固
3.某男,64岁,近一月来寒热持续不解,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疗方剂宜首选( )
A.新加香薷饮 B.葱白七味饮 C.参苏饮 D.再造散 E.加减葳蕤汤
4.加减葳蕤汤主要用于( )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阴虚感冒 D.气虚感冒 E.暑湿感冒
5.下列哪项不是时行感冒的特征( )
A.传染性大 B.病情较重 C.不限季节 D.易于流行 E.容易传变
6.暑湿感冒,暑热偏盛,热盛烦渴者,治疗方剂宜首选( )
A.新加香薷饮 B.黄连香薷饮 C.藿朴夏苓饮
D.三物香薷饮 E.藿香正气散
7.感冒的发病季节以何者为主( )
A.冬春 B.秋冬 C.春秋 D.夏秋 E.春夏
8.感冒的主因是( )
A.风 B.寒 C.燥 D.热 E.湿
9.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治法宜首选( )
A.辛温解表 B.辛凉解表 C.祛湿解表 D.益气解表 E.滋阴解表
10.某男,45岁,病起5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少汗身痛,咳嗽气急,痰稠色黄,咽痛声哑,苔薄黄,舌尖红,脉浮数。证属( )
A.风寒束表证 B.风热犯表证 C.暑湿伤表证 D.气虚感冒 E.阴虚感冒
11.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的医著是( )
A.《仁斋直指方》 B.《丹溪心法》 C.《诸病源候论》
D.《类证治裁》 E.《医学源流论》
12.感冒风寒束表证的代表方是( )
A.荆防达表汤 B.葱豉桔梗汤 C.新加香薷饮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13.风寒和风热的辨证依据,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恶寒、发热的轻重 B.渴与不渴 C.舌苔黄与白
D.脉浮与不浮 E.咽喉红肿疼痛与否
14.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疗方剂宜首选( )
A.荆防达表汤 B.葱豉桔梗汤 C.新加香薷饮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15.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宜常用的方剂是( )
A.玉屏风散 B.补肺汤 C.防风汤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16.阳虚感冒的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参苏饮 B.加减葳蕤汤 C.再造散 D.右归丸 E.麻黄附子细辛汤
17.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的医著是( )
A.《诸病源候论》 B.《丹溪心法》 C.《医学入门》
D.《类证治裁》 E.《医学源流论》
18.提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的医著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金匮要略》 D.《伤寒论》 E.《诸病源候论》
19.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二类的是哪本书( )
A.《丹溪心法》 B.《景岳全书》 C.《医学心悟》 D.《内经》 E.《伤寒论》
20.治疗咳嗽风热犯肺证的最佳方是( )
A.桑菊饮 B.桑白皮汤 C.清肺饮 D.清金化痰汤 E.泻白散
21.治疗咳嗽凉燥证的最佳方剂是( )
A.杏苏散 B.桑杏汤 C.香苏散 D.清金化痰汤 E.桑菊饮
22.咳嗽初起,忌用( )
A.黄芩、款冬花 B.沙参、麦冬 C.银花、连翘
D.诃子、五味子 E.半夏、陈皮
23.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主证特点为( )
A.咳声气促、痰多质粘 B.咳声重浊、痰黄量少 C.咳嗽频剧、痰少而粘
D.咳声重浊、痰多胸闷 E.咳嗽气促、痰黄稠厚
24.下列哪项不是内伤咳嗽的分型( )
A.痰湿蕴肺 B.肝火犯肺 C.痰热郁肺 D.肺气郁痹 E.肺阴亏耗
25.咳嗽肺阴亏耗证与肺痨肺阴亏损证的鉴别点在于有无( )
A.干咳 B.咳血 C.潮热 D.胸部隐隐闷痛 E.痰少而粘
26.治疗痰热郁肺咳嗽的主方是( )
A.桑菊饮 B.麻杏石甘汤 C.泻白散 D.清金化痰汤 E.清肺汤
27.咳嗽少痰,粘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恶风发热,舌质红少津,脉浮数或小数此属何证( )
A.阴虚感冒 B.风燥咳嗽 C.肺痈初起 D.风热咳嗽 E.痰热咳嗽
28.外感咳嗽治疗原则是( )
A.祛邪利肺 B.疏风散寒 C.调和营卫 D.解表发汗 E.祛风化痰
29.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治疗的主方是( )
A.清金化痰汤 B.龙胆泻肝汤 C.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D.桑菊饮 E.桑杏汤
30.干咳少痰质粘,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胸胁胀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咽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其辨证是( )
A.肺阴亏虚  B.风燥伤肺  C.风热犯肺  D.肝火犯肺 E.痰热郁肺
31.干咳,或咯少量粘痰,有时痰中带血,胸部隐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或有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其辨证为( )
A.肺阴亏虚 B.阴虚火旺 C.气阴两虚 D.阴阳两虚 E.肺肾阴虚
32.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带血,午后潮热,自汗,盗汗,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光白,颧红,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其辨证是( )
A.肺阴亏虚 B.阴虚火旺 C.气阴两虚 D.阴阳两虚 E.肺肾阴虚
33.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尽或感邪复发,咽痒咳痰不爽,痰稠粘者,宜选用( )
A.三拗汤 B.止嗽散 C.桑杏汤 D.麻杏石甘汤 E.杏苏散
34.咳嗽少痰,恶寒发热,咽干鼻燥,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其治法是( )
A.养阴清肺,化痰止咳 B.疏风散寒,宣通肺气 C.散寒宣肺,润燥化痰
D.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E.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35.“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记载出自( )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E.《医学入门》
36.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的医家是( )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虞抟 D.刘完素 E.孙思邈
3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肺阴亏耗型咳嗽的主症( )
A.干咳,咳声短促 B.痰少粘白 C.口干咽燥 D.食少脘痞 E.脉象细数
38.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下列哪项意义不大( )
A.病程的长短 B.起病的缓急 C.咳嗽的多少 D.疾病的新久 E.属实属虚
39.外感咳嗽以下列何邪为先导而夹它邪( )
A.风邪 B.寒邪 C.热邪 D.燥邪 E.湿邪
40.治疗咳嗽常须佐以化痰药物,下列哪味药物不宜用于热痰证候( )
A.全瓜蒌 B.川贝母 C.白芥子 D.竹茹 E.天竺黄
41.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伴恶寒,鼻塞,流清涕,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紧,属咳嗽之何证( )
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燥热咳嗽 D.凉燥咳嗽 E.肝火犯肺
42.咳嗽频剧,咯痰不爽,痰粘稠而黄,咳声嘎哑,喉燥咽痛,身热恶风,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治宜( )
A.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B.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D.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E.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43.哮证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是( )
A.邪实 B.正虚 C.邪实正虚 D.寒热夹杂 E.表里同病
44.哮证发作时的病理关键在于( )
A.痰阻气闭 B.肺失宣降 C.伏痰 D.肺气不清 E.肺气虚寒.
45.某男,60岁,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喉间痰鸣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象滑实。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小青龙汤 B.射干麻黄汤 C.三子养亲汤 D.定喘汤 E.以上都不是
46.哮证最主要的发病诱因是( )
A.气候突变 B.饮食不当 C.情志失调
D.饮食不节 E.劳累过度
47.下列哪项不是哮证的别名( )
A.呷嗽 B.哮吼 C.鼻后鼻合 D.劳嗽 E.哮喘
48.哮证的主症是( )
A.咳嗽胸痛痰脓 B.呼吸急促困难 C.咳吐浊唾涎沫
D.发作性痰鸣喘咳 E.咳嗽潮热盗汗
49.哮证的宿根( )
A.寒 B.热 C.痰 D.气 E.火
50.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 )
A.肺脾肾 B.肺肾 C.脾肾 D.肺脾 E.肺心
51.哮证内外皆寒的常用治疗方剂是( )
A.甘姜苓术汤 B.华盖散 C.小青龙加石膏汤 D.二陈平胃汤 E.半夏厚朴汤
52.某男,56岁,哮证十载,发作半月,经治略平,但仍感胸闷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腰酸乏力,不耐劳累。或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淡白质胖,脉沉细。证属( )
A.痰浊阻肺证 B.下虚上实证 C.肺肾两虚证 D.心阳欲脱证 E.脾肾两虚证
53.哮证缓解期表现为肺脾气虚证候者,宜选用( )
A.左归饮 B.六君子汤 C.六味地黄丸 D.麦门冬汤 E.大补阴丸
54.某男,62岁,素有哮喘,发作二月,时轻时重,近2日喘咳加剧,喘急面青,躁烦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治宜( )
A. 益气回阳救逆 B.养阴益气救脱 C.健脾益气固脱
D.补肺纳肾固脱 E.温肾平喘固脱
55.哮喘之病名最早见于( )
A.《金匮要略》 B.《内经》 C.《医学正传》 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56.证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面色晦青,形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者,选用下列何方( )
A.定喘汤 B.温胆汤 C.控涎丹 D.射干麻黄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57.金元以前哮与喘混称,明以后首先提出哮与喘当为二个不同病证的医著是( )
A.《景岳全书》 B.《临证指南》 C.《医学正传》
D.《医学心悟》 E.《医学入门》
58.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的医家是( )
A.朱丹溪 B.李东垣 C.刘完素 D.张景岳 E.李中梓
59.冷哮咳痰特点( )
A.臭脓痰 B.痰稠黄胶粘 C.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
D.痰如白沫量多 E.痰黄白相兼
60.哮证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在辨证当分清( )
A.气血 B.虚实 C.阴阳 D.表里 E.寒热
61.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医著是( )
A.《内经》 B.《医宗必读》 C.《景岳全书》 D.《证治准绳》 E.《医宗金鉴》
62.下列哪项不是实喘的表现( )
A.呼吸深长 B.吸入为快 C.气粗声高
D.痰鸣咳嗽 E.脉数有力
63.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 )
A.上实下虚证 B.痰浊阻肺证 C.肺气郁痹证
D.表寒里热证 E.痰热郁肺证
64.某男,28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形寒身热,身痛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治疗方剂宜首选( )
A.麻黄汤 B.小青龙汤 C.麻杏石甘汤
D.桑白皮汤 E.三子养亲汤
65.虚喘的治疗尤当重视( )
A治肺 B.治脾 C.治心 D.治肝 E.治肾
66.喘证主要是指( )
A.咳嗽气急痰多 B.呼吸急促困难 C.呛咳气逆阵作
D.胸部憋闷如窒 E.喉中痰鸣有声
67.最早明确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是( )
A.林珮琴 B.刘河间 C.朱丹溪 D.张景岳 E.叶天士
68.某男,65岁,咳喘多年,入冬加重,痰多色白,胸闷如塞,腰膝酸冷,动则心悸汗出,苔白腻,舌体略胖,脉沉细而滑。其病机为( )
A.痰浊阻肺 B.寒饮伏肺 C.肺肾气虚
D.肾不纳气 E.上盛下虚
69.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用于喘证的哪一个证型( )
A.风寒袭肺 B.表寒里热 C.痰热郁肺 D.痰浊阻肺 E.肺气郁闭
70.实喘的治疗原则是( )
A.化痰平喘 B.祛邪利气 C.降气平喘 D.降气化痰 E.以上都不是
71.喘脱的病机为( )
A.心气欲竭,脾肾阳衰 B.心气欲竭,肺肾阳衰 C.肾气欲竭,心肺阳衰
D.肺气欲竭,肝肾阳衰 E.肺气欲竭,心肾阳衰
72.下列哪项不是喘证的成因( )
A.外邪侵袭 B.肺气虚冷 C.饮食不当 D.劳欲久病 E.情志失调
73.喘脱危象,宜急服( )
A.回阳急救汤 B.苏子降气汤 C.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D.控涎丹 E.紫金丹
74.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 )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75.肾虚型喘证不宜选用( )
A.金匮肾气丸 B.参蛤散 C.定喘汤 D.七味都气丸 E.生脉散
76.喘促短气,气怯声低,自汗恶风,烦热口干,面部潮红,舌红苔少,脉细数,宜用何方( )
A.参蛤散 B.金水六君煎 C.黑锡丹 D.生脉散 E.玉屏风散
77.喘证的病理性质有下列哪一项之分( )
A.寒热 B.虚实 C.表里 D.阴阳 E.气血
78.喘而胸满闷塞,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舌苔白腻,脉象滑。证属( )
A.肺气郁闭 B.痰浊阻肺 C.痰热郁肺 D.表寒里热 E.风寒袭肺
79.肺痈之病名最早见于( )
A.《素问》B.《金匮要略》 C.《备急千金要方》D.《杂病源流犀烛》E.《医门法律》
80.千金苇茎汤用于治疗下列哪个病最为适合( )
A.肺痈 B.肺痿 C.肺胀 D.肺消 E.肺痨
81.肺痈溃脓期的治疗主方是( )
A.银翘散 B.千金苇茎汤 C.如金解毒散 D.桔梗杏仁煎  E.以上都不是
82.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证属( )
A.肺痈成痈期 B.初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E.以上都不是
83.肺痈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 )
A.痰热壅盛 B.热伤血脉 C.血脉瘀滞 D.热壅血瘀 E.气滞血瘀
84.肺痈的诊断,主要应掌握下列哪项( )
A.咳嗽 B.胸痛 C.发热口干 D.咳吐腥臭脓痰  E.脉滑数
85.加味桔梗汤治疗下列何证( )
A.肺痈溃脓期 B.肺痈成痈期 C.咳嗽痰热郁肺
D.实喘痰热郁肺  E.肺胀痰热郁肺
86.肺痈恢复期的最佳治法是( )
A.益气养阴清肺 B.滋补肺肾 C.益气健脾 D.补肺益气 E.清肺化浊
87.肺痈溃脓期,于辨证方中加入山甲片、皂角刺的解释是( )
A.托里透脓 B.扶正祛邪 C.解毒排脓 D.溃痈排脓 E.清热解毒
88.肺痈溃脓期若气虚不能托脓,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 )
A.潞党参 B.生黄芪 C.柴胡 D.升麻 E.薏苡仁
89.肺痈脓成后的治疗应以什么为主( )
A.养阴清肺 B.清肺化痰 C.养阴补肺 D.排脓解毒 E.益气养阴
90.肺痈溃脓期的最佳治法是( )
A.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B.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C.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D.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E.清热解毒,排脓消痈
91.肺痈的治疗原则是( )
A.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B.清热散结,解毒排脓 C.清热解毒,肃肺化痰
D.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E.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92.引起肺痈的外邪主要是( )
A.风热外感 B.燥热之邪 C.风寒束肺 D.暑湿疫毒 E.风湿热邪
93.患者始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粘痰,痰量逐渐增多,胸痛,咳则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脉浮数。应诊断为( )
A.风热咳嗽 B.燥热咳嗽 C.初期肺痈 D.风热感冒 E.成痈期肺痈
94.肺痈恢复期的病机是( )
A.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 B.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C.风热犯表,内郁于肺 D.邪去正虚,阴伤气耗
E.痰热阻肺,肺气上逆
95.最早创用苇茎汤治疗肺痈的是( )
A.《金匮要略》 B.《杂病源流犀烛》 C.《备急千金要方》
D.《张氏医通》 E.《外科正宗》
96.肺痈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是( )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E.潜伏期
97.下列哪项不是肺痨的别名( )
A.尸疰 B.劳疰 C.伏连 D.呷嗽 E.硽碟
98.肺痨的治疗大法以何者为主( )
A.滋阴 B.益气 C.养血 D.温阳 E.抗痨
99.肺痨的四大主症是( )
A.咳嗽、胸痛、发热、汗出
B.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C.咳嗽、消瘦、低热、自汗
D.咳嗽、神疲、心悸、盗汗
E.干咳、气促、潮热、胸痛
100.肺痨病久,呈现消瘦,而色萎黄,腹泻纳减。治疗宜用( )
A.培土生金法 B.养阴益脾法 C.补肾养阴法 D.养阴润肺法 E.滋阴降火法
10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是( )
A.《理虚元鑑》 B.《十药神书》 C.《肘后备急方》 D.《医学入门》E.《金匮要略》
102.干咳,或咯少量粘痰,有时痰中带血,胸部隐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或有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其辨证为( )
A.肺阴亏虚 B.阴虚火旺 C.气阴两虚 D.阴阳两虚 E.肺肾阴虚
103.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带血,午后潮热,自汗盗汗,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光白,颧红,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其辨证为( )
A.肺阴亏虚 B.阴虚火旺 C.气阴两虚 D.阴阳两虚
104.肺痨症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胸部闷痛,手足心热,口咽干燥,时有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此证最佳治法是( )
A.滋阴降火 B.益气养阴 C.清肺润燥 D.滋阴润肺 E.滋养肝肾
105.某女,病起半年,晚间呛咳,痰少质粘,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心烦失眠,盗汗,大便干结,舌质干红,苔薄黄,脉细数。其治法宜用( )
A.滋阴润肺 B.益气养阴 C.滋阴降火 D.健脾生血 E.润燥化痰
106.患者,李某,男性,71岁,原有“肺痨”,迁延不愈,出现咳吐浊唾涎沫,质粘稠,偶有咳痰带血,咳声不扬,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而干,脉虚数。其诊断为( )
A.肺痈初期 B.肺痨虚火灼肺证 C.虚热肺痿
D.肺痨气阴两虚证 E.肺痨肺阴亏虚证
107.肺痨之病理属性以何为主( )
A.阴虚 B.阳虚 C.气虚 D.血虚 E.阴虚火旺
108.肺痨日久可以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心肺 B.脾肾 C.心肝 D.肝肾 E.肝脾
109.治疗虚火灼肺型肺痨应首选( )
A.百合固金汤 B.月华丸 C.保真汤 D.补肺汤 E.知柏地黄丸
110.补天大造丸治疗肺痨的证型是( )
A.肺阴亏虚 B.阴阳虚损 C.虚火灼肺 D.气阴耗伤 E.肺肾两虚
111.虚劳与肺痨的鉴别要点主要在于( )
A.有无咳血、盗汗 B.有无肺虚见证 C.有无五脏虚损证候
D.有无传染性 E.有无干咳
112.肺痨虚火灼肺,咳血较著者,在辨证方中宜加入( )
A.当归、三七 B.泽兰、红花 C.黑山栀、紫珠草
D.冬虫夏草、蛤蚧 E.木蝴蝶、诃子
113.滋阴降火,杀虫治痨是哪一型肺痨的治法( )
A.肺阴亏虚 B.虚火灼肺 C.气阴耗伤 D.阴阳虚损 E.气血不足
114.某患者肺痨迁延年余,咳嗽痰白质稀,声低气怯,午后潮红,面颧红赤,神疲,纳少,大便溏薄,自汗,盗汗,偶有痰中带血,面色少华,舌光,边有齿印,脉细弱。其方宜选( )
A.百合固金汤 B.保真汤 C.月华丸 D.补天大造丸 E.秦艽鳖甲散
115.肺胀病名首见于( )
A.《灵枢》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证治汇补》
116.肺痿虚热证的治疗主方是( )
A.沙参麦冬汤 B.百合固金汤 C.麦门冬汤 D.月华丸 E.以上都不是
117.下列哪一个不是肺胀后期所出现的病证( )
A.心悸 B.水肿 C.悬饮 D.臌胀 E.消渴
118.某男,68岁,咳喘病史多年,呼吸浅促难续,声低气怯,咳嗽,痰白如沫,胸闷,心慌,舌淡暗,脉沉细。治疗方剂宜首选( )
A.真武汤 B.五苓散 C.平喘固本汤 D.苏子降气汤 E.三子养亲汤
119.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抽搐,咳逆喘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其辨证为( )
A.痰瘀阻肺 B.痰浊壅肺 C.阳虚水泛 D.痰蒙神窍 E.痰热阻肺
120.肺胀的辨证要点主要是( )
A.辨气血 B.辨寒热 C.辨表里 D.辨标本虚实,脏腑阴阳 E.辨病情缓急
121.治疗痰热郁肺型肺胀的首选方剂是( )
A.清金化痰汤 B.越婢加半夏汤 C.小青龙加石膏汤
D.麻杏石甘汤 E.定喘汤
122.肺胀痰蒙神窍型的主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神志恍惚 B.谵妄烦躁不安 C.咳逆喘促 D.咯痰不爽 E.头昏而重
123.肺胀痰蒙神窍证,其治疗方宜选( )
A.苏合香丸 B.礞石滚痰丸 C.指迷茯苓丸 D.涤痰汤 E.顺气导痰汤
124.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肺胀的主要治法( )
A.祛邪宣肺 B.降气化痰 C.温阳利水 D.清热泻火 E.活血祛瘀
125.肺胀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下列哪项不属标实的内容( )
A.痰浊 B.水饮 C.瘀血 D.气滞 E.食滞
12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痰热郁肺型肺胀的主症( )
A.咳逆喘息气粗 B.胸满烦躁,目胀睛突 C.痰黄或白,粘稠难咯
D.痰稀易咯出 E.舌苔黄腻,脉滑数
127.痰热郁肺证肺胀的治法是( )
A.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B.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C.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D.辛凉解表,止咳化痰 E.养阴清肺,化痰降气
128.小青龙汤治疗肺胀哪一型( )
A.外寒内饮 B.痰热郁肺 C.痰蒙神窍 D.肺肾气虚 E.阳虚水泛
129.肺胀之阳虚水泛证当选下列何法治疗( )
A.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B.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C.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D.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E.温阳化饮,宣肺平喘
130.证见咳嗽痰多,白色泡沫痰,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紫黯,唇甲紫绀,舌质暗,舌下青筋明显,苔白腻,脉弦滑,属肺胀何种证型( )
A.痰热郁肺 B.痰瘀阻肺 C.痰蒙神窍 D.肺肾气虚 E.阳虚水泛
131.患者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及脓血,应诊断为( )
A.肺痿 B.咳嗽 C.肺痨 D.肺痈 E.肺胀
132.肺胀见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心悸,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黯紫,脉沉细无力,当用何法治疗( )
A.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B.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C.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B.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E.温阳化饮,宣肺平喘
二、B型选择题
A.荆防败毒散 B.银翘散 C.新加香薷饮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1.感冒暑湿伤表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2.感冒风热犯表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3.感冒风寒束表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A.玉屏风散 B.补中益气汤 C.再造散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4.气虚感冒的代表方宜首选( )
5.阳虚感冒的代表方宜首选( )
6.阴虚感冒的代表方宜首选( )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暑湿感冒 D.气虚感冒 E.阴虚感冒
7.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
8.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证属( )
9.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 )
A.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D.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E.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10.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其治法是( )
11.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苔薄黄或薄白,脉浮。其治法是( )
12.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胸胁胀满,或有身热,口中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其治法是( )
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B.清金化痰汤  C.桑杏汤
D.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E.三拗汤合止嗽散
13.治疗肝火犯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 )
14.治疗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 )
15.治疗风燥伤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 )
16.治疗痰热郁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 )
A.风热犯肺  B.风寒袭肺  C.风燥伤肺  D.痰热郁肺  E.肺阴亏耗
17.三拗汤合止嗽散治疗咳嗽之何种证型( )
18.桑菊饮治疗咳嗽之何种证型( )
19.桑杏汤治疗咳嗽之何种证型( )
20.沙参麦冬汤治疗咳嗽之何种证型( )
21.清金化痰汤治疗咳嗽之何种证型( )
A. 射干麻黄汤 B.定喘汤 C.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D.三子养亲汤 E.平喘固本汤
22.热哮证的代表方宜选用( )
23.寒包热哮证的代表方宜选用( )
24.虚哮证的代表方宜选用( )
A.温化宣肺 B.清化肃肺 C.温清并施 D.祛风涤痰 E.扶正固脱
25.哮病寒哮证的治法宜选用( )
26.哮病热哮证的治法宜选用( )
27.哮病若发生喘脱危证治法宜选用( )
A.寒包热哮证 B.风痰哮证 C.肺脾气虚哮证
D.肺肾两虚哮证 E.虚哮证
28.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粘色黄,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证属( )
29.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软。证属( )
30.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粘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属( )
A.麻黄汤 B.小青龙汤 C.麻杏石甘汤 D.桑白皮汤 E.七味都气丸
31.喘证风寒壅肺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32.喘证寒饮伏肺,复感外寒而引发者宜选用何方( )
33.喘证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选用何方( )
A.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B.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C.痰浊阻肺,宣肺平喘
D.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E.补肾纳气
34.喘证痰热郁肺证的治法宜选用( )
35.喘证正虚喘脱证的治法宜选用( )
36.喘证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宜选用( )
A.风寒壅肺证 B.表寒肺热证 C.痰热郁肺证
D.痰浊阻肺证 E.肺气郁闭证
37.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粘,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证属( )
38.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证属( )
39.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证属( )
A.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B.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C.益气养阴清热
D.辛凉解表,清肺散结  E.清热解毒,排脓消痈
40.肺痈初期,当用何治法( )
41.肺痈成痈期,当用何治法( )
42.肺痈溃脓期,当用何治法( )
43.肺痈恢复期,当用何治法( )
44.肺痈邪恋正虚期,当用何治法( )
A.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B.银翘散  C.葶苈大枣泻肺汤
D.沙参麦冬汤或桔梗杏仁煎  E.加味桔梗汤
45.肺痈初期应选( )
46.肺痈成痈期应选( )
47.肺痈溃脓期应选( )
48.肺痈恢复期应选( )
A.滋阴止咳 B.滋阴降火 C.益气养阴 D.滋阴补阳 E.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49.气阴耗伤型肺痨的治法是( )
50.肺阴亏虚型肺痨的治法是( )
51.阴阳虚损型肺痨的治法是( )
A.阴虚 B.标实本虚 C.肺气上逆 D.属热属实 E.伏痰遇感引触
52.肺痨的病理性质主要属( )
53.肺痈的病理性质( )
54.肺胀的病理性质多( )
A.麦门冬汤 B.沙参麦冬汤 C. 秦艽鳖甲散 D.百合固金汤 E.月华丸
55.咳嗽肺阴亏虚证的代表方首选( )
56.肺痨肺阴亏虚证的代表方首选( )
57.肺痿肺阴亏虚证的代表方首选( )
A.阳虚水泛证 B.痰蒙神窍证 C.痰浊壅肺证 D.肺肾气虚证 E.外寒内饮证
58.肺胀宜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的证候是( )
59.肺胀宜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的证候是( )
60.肺胀宜用涤痰汤治疗的证候是( )
61.肺胀宜用平喘固本汤治疗的证候是( )
A.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B.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C.涤痰开窍,熄风止痉
D.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E.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62.肺胀痰蒙神窍证的治法是( )
63.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 )
64.肺胀痰热郁肺证的治法是( )
65.肺胀肺肾气虚证的治法是( )
A.麦门冬汤 B.沙参麦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百合固金汤 E.补肺汤
66.肺痿虚热证首选( )
67.肺痿虚寒证首选( )
68.肺痨虚火灼肺证首选( )
69.肺胀肺肾气虚证首选( )
三、X型选择题
1.风寒感冒的主症是( )
A.恶寒重 B.无汗 C.头痛,肢节酸痛 D.鼻流浊涕 E.痰粘色白
2.风热感冒的治疗主方是( )
A.荆防败毒散 B..银翘散 C.葱豉桔梗汤 D.新加香薷饮 E.加减葳蕤汤
3.感冒的病邪有( )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4.感冒又称为( )
A.伤风 B.冒风 C.冒寒 D.头风 E.首风
5.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常用的药物有( )
A.麻黄 B.桑叶 C.薄荷 D.防风 E.荆芥
6.感冒的主症有( )
A.鼻塞、流涕 B.喷嚏、咳嗽 C.恶寒、发热
D.头痛、身楚 E.苔薄、脉浮
7.外感咳嗽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一般不宜过早使用下列何药( )
A.苦寒药 B.镇咳药 C.滋阴药 D.收涩药 E.化痰药
8.外感咳嗽不宜使用的治法是( )
A.疏散外邪 B.敛肺止咳 C.滋养肺阴 D.止咳化痰 E.宣通肺气
9.下列哪些属于痰湿蕴肺型咳嗽的主症( )
A.咳嗽痰多 B.痰粘色黄 C.胸脘痞闷 D.唇鼻干燥 E.舌苔白腻,脉濡滑
10.内伤咳嗽多以调理脏腑为主,具体是指( )
A.健脾 B.清泻肝火 C.养肺
D.宁心安神 E.补肾
11.肺阴亏耗型咳嗽的治法是( )
A.滋阴 B.清热 C.润肺 D.化痰 E.止咳
12.常用于治疗风寒袭肺型咳嗽的方剂有( )
A.三拗汤 B.止嗽散 C.参苏饮 D.二陈汤 E.荆防败毒散
13.外感咳嗽常见的病因有( )
A.风燥 B.风热 C.食滞 D.痰湿 E.风寒
14.治疗外感咳嗽,正确的方法是( )
A.疏散外邪,宣通肺气 B.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
C.不宜过早使用收涩镇咳药 D.宜及时调理脏腑
E.不宜过早使用滋补之品
15.哮证缓解期常用的治法有( )
A.补肺  B.健脾  C.养心  D.益肾  E.养肝
16.冷哮的治疗主方是( )
A.麻黄汤  B.射干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大青龙汤  E.定喘汤
17.小青龙汤的组成( )
A. 麻黄、桂枝   B.芍药、甘草   C.茯苓、生姜
D.半夏、干姜 E.细辛、五味子
18.哮证发作时的临床特点是( )
A. 呼吸气促困难 B.喉中哮鸣有声 C.喘息不能平卧
D.痰稀薄而粘  E.呼吸不利
19.哮与喘的主要鉴别点是( )
A.哮必兼喘 B.哮有宿根 C.哮有声响 D.频发频止 E.呼吸困难
20.哮病又称为( )
A.呷嗽 B.劳嗽 C.翱黔 D.哮证 E.哮喘
21.喘证的病因有( )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当  C.情志不调  D.劳欲过度  E.久病不愈
22.小青龙汤的治疗病证有( )
A. 哮证寒包热证 B.哮病冷哮证 C.喘证肺气虚耗证
D.喘证肾虚不纳证 E.喘证寒饮伏肺证
23.华盖散的组成有( )
A. 麻黄、桑白皮  B.桂枝、细辛  C.紫苏子、杏仁
D.赤茯苓、陈皮 E.芍药、甘草
24.哮证与喘证的鉴别要点在于( )
A. 有无宿根 B.呼吸急促 C.喉中有无痰鸣声
D.痰多而粘 E.不能平卧
25.喘证的治疗原则是( )
A.宣肺平喘 B.祛邪利气 C.降气平喘 D.培补摄纳 E.清泄痰热
26.喘证发作时的临床表现是( )
A. 呼吸困难 B.张口抬肩 C.鼻翼煽动 D.不能平卧 E.喉有痰声
27.肺痈的发病原因是( )
A.感受风湿 B.情志所伤 C.感受风热 D.正气内虚 E.痰热素盛
28.下列哪些项是肺痈溃脓期的主症( )
A.胸中烦满而痛 B.咳吐脓血痰 C.气喘不能卧
D.身热面赤,烦渴多饮  E.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9.肺痈成痈期的治疗,宜选用下列哪些方剂( )
A.银翘散 B.加味桔梗汤 C.千金苇茎汤 D.如金解毒汤 E.桔梗杏仁煎
30.肺痈成痈期的治法包括( )
A.养阴 B.清肺 C.化痰 D.消痈 E.排脓
31.适宜痈银翘散治疗的是( )
A.风热咳嗽 B.风热感冒 C.肺痈初期 D.肺痈成痈期  E.痰热郁肺型喘证
32.判断肺痈溃脓期逆症的表现有( )
A.脓腥臭异常 B.胸痛不减 C.气喘鼻煽 D.饮食知味 E.坐卧不安
33.麦门冬汤治疗的病证有( )
A.咳嗽肺阴亏耗证 B.肺痿虚热证 C.呕吐胃阴不足证
D.呃逆胃阴不足证 E.肺痨肺阴亏损证。
34.肺痨的常见证型有( )
A.肺阴亏损 B.虚火灼肺 C.肝火犯肺 D.气阴耗伤 E.阴阳两虚
35.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为( )
A.补肾健脾 B.清肺化痰 C.补虚培元 D.益气养阴 E.抗痨杀虫
36.肺痨出现骨蒸劳热日久不退,可选用( )
A.知柏地黄丸 B.犀角地黄汤 C.清骨散 D.沙参麦冬汤 E.生脉散
37.肺痨病所具有的特点为( )
A.传染性 B.反复发作性 C.慢性 D.急性 E.消耗性
38.与肺痨预后好坏关系密切的有( )
A.体质强弱 B.劳逸适度与否 C.病情轻重 D.性情开朗与否 E.治疗迟早
39.肺胀后期常见的变证有( )
A.气不摄血 B.痰迷心窍 C.肝风内动 D.阴阳消亡 E.阳虚水泛
40.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 )
A.外邪 B.情志 C.痰浊.水饮 D.血瘀 E.饮食
41.肺胀出现正气欲脱时则应( )
A.开窍.熄风.止血 B.祛邪宣肺,降气化痰 C.补养心肺,益肾健脾
D.扶正固脱 E.补阴回阳
42.肺胀的病变部位首先在肺,进一步发展可影响何脏腑( )
A.脾 B.肝 C.心 D.肾 E.大肠
43.痰瘀阻肺型肺胀可选用何方治疗( )
A.小青龙汤  B.越婢加半夏汤   C.小青龙加石膏汤
D.葶苈大枣泻肺汤   E.桂枝茯苓丸
44.肺胀后期可出现以下变证( )
A.痰迷心窍 B.肝风内动 C.气不摄血 D.喘脱 E.胸部胀闷如塞
45.肺胀典型的临床表现有( )
A.胸部膨满 B.胀闷如塞 C.咳喘上气 D.发热恶寒 E.痰多、烦躁、心悸
46.迁延日久可转化成肺痿的病证有( )
A.久嗽 B.肺痈 C.肺痨 D.喘证 E.哮证
四、名词解释
1.感冒:
2.冒风:
3.时行感冒:
4.内伤咳嗽:
5.咳嗽:
6.寒咳:
7.肺燥咳嗽:
8.呷嗽:
9.哮吼:
10.夙根:
11.上盛下虚:
12.喘脱:
13.上气:
14.肺痈:
15.内痈:
16.肺叶生疮:
17.肺痨:
18.痨瘵:
19.尸注:
20.肺胀:
21.喘脱:
22.肺痿:
23.培土生金:
五、是非题
1.气虚感冒的治疗方法是益气解表,方选玉屏风散。( )
2.感冒的治疗原则是解表宣肺。( )
3.虚体感冒应以扶正为主,在补正药中酌加疏散之品。( )
4.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感冒均应忌用补敛之品。( )
5.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
6.感冒的病位主要在肺卫。( )
7.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的治疗均以宣畅肺气为主。( )
8.咳嗽一病,病位在肺,但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 )
9.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降。( )
10.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
11.咳嗽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气火、痰湿。( )
12.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上干于肺所致。( )
13.对于咳嗽的病因,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热为主。”( )
14.内伤咳嗽者均可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 )
15.哮必兼喘,喘必兼哮。 ( )
16.哮证气阴两虚可用玉屏风散治疗( )
17.哮证的发生是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 )
18.哮证的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
19.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 )
20.寒哮的治疗主方是麻黄汤。 ( )
21.喘证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肾。 ( )
22.喘证表现肺实肾虚的治疗主方是苏子降气汤。 ( )
23.喘证的病理性质有寒热两大类。 ( )
24.喘证痰热郁肺热证的治疗主方是桑白皮汤。 ( )
25.喘证的病机主要是肺卫不和。 ( )
26.喘证肺气虚证与虚劳肺气虚证治疗均选用补肺汤。 ( )
27.肺痈属外痈,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
28.成痈期是肺痈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 )
29.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表现为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
30.痰热咳嗽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即可发展形成肺痈。( )
31.对肺痈病人古代有验痰法“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痰,浮者是痈脓。”( )
32.肺痈溃脓期的治则是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
33.肺痨的病理性质以阳虚为主。( )
34.肺痨治疗当以益气为主。( )
35.治疗肺痨阴虚证在甘寒滋阴的同时,亦可兼伍甘淡实脾之药。( )
36.鬼疰:即肺痨。因痨虫传染,有如鬼魅,无形迹可见而得名。( )
37.伏连:痨虫伏于内脏,接连传注,而形成五脏俱损的痨病。( )
38.肺痨肺阴亏虚证的代表方为沙参麦冬汤。( )
39.肺胀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 )
40.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后期病及于肾。 ( )
41.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 ( )
42.肺胀多由咳、喘、哮、痨等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 )
43.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 )
44.肺痿属内伤虚证。故治疗总以补虚养肺为要。( )
45.肺胀治疗当标本兼顾,但应区分主次。( )
46.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各种慢性肺系疾病是预防肺胀、肺痿的关键。( )
六、填空题
1.感冒的主要病机是 ,治疗当以 为原则。
2.气虚感冒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3.感冒的治疗一般均忌用 ,以免留邪。
4.治疗感冒风热证的代表方为 和 。
5.虚体感冒的治则是 。
6.感冒是由于 、 侵袭人体致病。
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以 治表虚证,以 治表实证。
8.感冒风寒证的治则是 ,风热证的治则是 。
9.感冒的发病关键在于 ,同时与 的轻重有关。
10.外感咳嗽治疗一般应忌 ;内伤咳嗽治疗应防 。
11.咳嗽的辨证,首先区别 ,治疗应分清 。
12.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 ,内伤咳嗽为 。
13.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可分为 与 。
14.咳嗽的病变主脏在 ,与 有关,久则及 。
15.咳嗽的主要病机为 , 。
16.外感咳嗽之病因常以 为先导,或夹 ,或夹 ,或夹 。
17.温燥之咳嗽当选用 ;凉燥之咳嗽当选用 。
18.《素问?咳论》说:“ 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19.痰湿蕴肺咳嗽,有“脾为生痰之源, 之器”之说。
20.咳嗽因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 ;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 。
21.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 ,治 ,治 。
22.哮证的病理因素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23.哮证辨证已发作的以_________为主,未发作的以_________为主。
24.热哮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5.《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_________,外有_________,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26.哮病的治疗当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27.哮病是一种_________的_________疾患。
28.治疗哮病寒包热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或_________。
29.哮病缓解期肺肾两虚证的治法为_________。
30.近代医家倡言瘀血是哮喘病发作的重要病理因素,并试用_________________以治哮。
31.喘证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有邪者为实,其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喘脱的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喘证的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两端。
34.《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者,_________________;虚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6.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_____________,涉及_____________。
37.虚喘肾虚不纳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
38.喘证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
39.喘证肺气郁闭证的治则是_________________。
40.肺痈是 的一种病证,治疗以 为法。
41.肺痈溃脓期的治法是 。
42.肺痈的治疗,脓未成者应着重 ;脓已成需 。
43.《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说:“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 ,浮者是 。
44.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表现为 、 、 、
等四期。
45.肺痈与一般痰热蕴肺证在病理表现上的区别主要在于 与 之不同。
46.肺痈成痈期的病机是热毒蕴肺, , ,

47.肺痈恢复期的治法是 ,方用 或 加减。
48.肺痈的 期为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其关键在于 能否顺畅排出。
49.肺痨的治疗当以 和 为原则。
50.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 ,一为 。
51.治疗肺痨过程中,补虚重在 ,并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 。
52.肺痨的病理性质以 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53.肺痨病, 是发病的原因, 是发病的基础。
54.对于肺痨的治疗,《医学正传?劳极》指出“一则杀其虫, ;一则补其虚, 。”
55.肺痨患者,声音嘶哑或失音,可在辨证方中加诃子、木蝴蝶、凤凰衣、胡桃肉等以
而通声音。
56.古代医家根据痨虫伏于内脏,接连传注,而形成五脏俱损的痨病,又将肺痨称之为 。
57. 为肺痨古代名称之一,说明肺痨具有严重的传染性,“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58.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 、 、 。
59.肺胀的病因以 为主,由于 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
60.肺胀阳虚水泛证的治法是 , ,方用 和 加减。
61.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 ,且多以 为急。感邪则偏于 ,平时偏于 。
62.肺肺的病变首先在 ,继则影响 、 ,后期病及于 、 。
63.肺胀的辨证要点是辨 ,辨 。
64.肺痿以咳吐 为主,而肺痈以咳吐 为主。
65.肺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胀闷如窒,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
66.《灵枢?胀论》说:“肺胀者, 。”
67.肺痿以 为主症。
68.肺痿的发病机理,总缘 。
69.肺痿治疗总以 为原则。
七、简答题
1.试述感冒的诊断依据。
2.何谓时行感冒?有何临床表现?
3.感冒与风温应如何区别?
4.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应如何鉴别?
5.试述感冒风寒束表证的证治方药。
6.试述感冒风热犯表证的证治方药。
7.咳嗽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8.简述咳嗽的证候分型。
9.治疗咳嗽有哪些注意事项?
10.咳嗽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1.咳嗽如何进行诊断?
12.咳嗽痰热郁肺证有哪些临床表现?
13.试述咳嗽风热犯肺证的证治方药。
14.试述咳嗽肝火犯肺证的证治方药。
15.热哮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6.哮证的诊断依据。
17.哮病虚哮证的证治方药。
18.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证治方药。
19.试述哮病的辨证要点。
20.哮病与支饮应如何鉴别?
21.简述喘证的病理性质。
22.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证的证治方药。
23.喘证的临床特征如何?严重者表现如何?
24.喘证肺气郁闭证的证治方药。
25.试述喘证的诊断依据。
26.喘证与气短应如何区别?
27.肺痈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28.试述肺痈的诊断依据。
29.肺痈与风温应如何区别?
30.何为肺痈,有何临床表现?
31.肺痈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32.试述肺痈成痈期的证治方药。
33.简述肺痨的临床特征。
34.试述肺痨的诊断依据。
35.临床上如何鉴别肺痨与虚劳。
36.试述肺痨肺阴亏损证的证治方药。
37.试述肺痨虚火灼肺证的证治方药。
38.试述肺痨气阴耗伤证的证治方药。
39.简述肺胀形成的病因病机。
40.简述肺痿的治疗原则。
41.简述肺胀的辨证要点。
42.肺胀的主要病理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43.简述咳嗽与肺胀的区别与联系。
44.肺胀与哮病、喘病有何区别与联系。
45.试述肺胀痰蒙神窍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代表方。
46.试述肺痿虚寒证的症状、病机、治法、代表方。
八、论述题
1.辨别感冒风寒和风热证的要点是什么?其病理变化有何不同?
2.虚体感冒应采取什么治疗方法?并具体说明之。
3.试述感冒的病因病机。
4.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辨证与治疗要点是什么?两者相互关系如何?
5.痰湿咳嗽有哪些主症?如何治疗?临床可见哪些病理演变?
6.治疗咳嗽,为什么不能见咳止咳?
7.试述咳嗽的病因病机。
8.如何理解哮证寒热虚实之间的关系?
9.哮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发作期应如何处理?
10.哮病与喘证应如何鉴别?
11.什么是喘证的“上盛下虚证”?试述其病机及证治。
12.实喘与虚喘应如何鉴别?
13.喘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4.试述肺痈的临床特征及辨证施治要点。
15.肺痈的主要证型有哪些?其治法、方药如何?
16.如何理解肺痈与其他肺系疾病“痰热证”在病理方面的异同点。
17.试述肺痿与肺痨的区别。
18.肺痨肺阴亏损证和虚火灼肺证的病机、治疗大法有何异同?并分别举出常用代表方药。
19.肺痨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临证应当如何理解掌握?
20.论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21.如何理解肺胀的标本虚实?
22.肺胀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具体运用?
23.肺胀发生喘脱危象时怎样救治?
九、病案分析题
1.吴某,女,26岁。发热5天。患者5天前先觉恶寒,继则发热不恶寒,微恶风,汗出不多,午后热甚,头昏痛,咳嗽,痰吐粘白,胸部闷痛,呼吸不畅,乳蛾红肿疼痛,口渴欲饮,尿黄,舌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经西药注射数天,身热不退。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2.刘某,女,74岁。恶寒发热1周。1周来发热不退,发热前每先恶寒,有时寒战,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3.王某,男,44岁,患者近来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不易咯出,口干,初起伴鼻塞,舌苔薄白,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及药物。
4.刘某,男,58岁,农民,患者有慢支病史十余年,5天前因受凉致咳嗽加重,气息粗促,痰多,质粘厚而黄,咯吐不爽,时有热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及药物。
5.张某,男,55岁,宿患哮证,经年不愈,反复发作,尤每年秋冬气候变化之时,更易发病。近一周哮喘又见发作,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喉间痰鸣,胸闷如窒,经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昨日夜半起至今晨竟持续喘鸣不已,鼻翼煽动,气促胸高,汗出如珠,面赤燥扰,唇舌青紫,四肢凉冷,其脉浮大无根。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6.刘某,女,48岁。患者有多年哮喘病史。10日前外感风寒后出现:呼吸气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咯痰不爽,口渴不欲饮。查:面晦不泽,手足不温,舌苔白滑,脉弦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7.赵某,男,70岁。素有慢性咳喘十余年,时见气短喘促,晨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一周前饮酒后致咳喘加剧,咳痰质稠色黄,自服消炎药未见好转。昨天又因气候突变而致咳喘上逆,胸部胀闷而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稠粘,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时汗出,口渴,苔薄黄,脉浮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8.周某,男,47岁,有慢性咳喘5年,每至冬季咳喘易作,前天又因气候突变而致咳喘上逆,咳而胸部胀满闷塞,息粗,鼻煽,痰稠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呕恶食少,舌苔白腻,脉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9.赵某,男,30岁,发热7天,始为T38℃左右,逐渐升高至39.8℃,并有寒战,咳嗽气急,左侧胸部剧痛,咳嗽及呼吸时加重,咯吐黄绿色粘痰,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及药物。
10.江某,男,52岁,咳嗽一月,开始时突发寒热,无汗,咳嗽,近日咳嗽加剧并有气喘,痰浊量多,有腥臭味,有时带血,胸闷胸痛,面部红赤,口渴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及药物。
11.刘某,女,30岁。1988年8月2日诊。主诉:干咳,痰中带血已1年,加重1月。病史:患者去年受凉后恶寒发热,咳嗽,鼻流清涕,经治疗感冒已愈,但咳嗽尚未根据治,今来就诊。现症:咳嗽气急,痰少质粘,时有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身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脉细数,胸透提示:肺结核。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2.杨某,男,28岁。有肺结核病史10余年,时轻时重,久用抗痨药物疗效不佳,近来病情加重。现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时有血丝,血色暗淡,形寒潮热,身常汗出,夜寐盗汗,面目虚胀,动则心悸,身体消瘦,滑精阳痿,五更泻已年余,舌红淡质略暗,少津,脉微细而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方药。
13.金某,男,60岁,干部。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入冬即咳,近二、四年来咳而伴喘。此次咳嗽气喘加重十余日,且两下肢浮肿,按之如泥。曾用抗生素及强心利尿剂治疗症状改善不著。刻诊:面色晦滞,语声低微,痰吐量多、色白质粘夹泡沫,动则喘甚,心慌不安,饮食不香,尿次频数,色泽清白,无痛涩感,腰以下浮肿,按之如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参伍不调。查体温37.6℃,脉搏10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22/13KPa。神清,唇甲轻度紫绀,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廓增厚呈桶状,肋间隙增宽,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略向两侧扩大,心律不整呈房颤律,肝右肋下2cm,剑下5cm,有轻度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两下肢浮肿。请回答:诊断、症状分析、治法、方药。
14.陈某,男性,69岁,离休干部。1994年3月13日初诊。主诉:气喘、咳嗽、胸闷胀20年,加重半月。病史:1974年以来咳嗽气喘反复发作,每年因受凉后发作4~5次,本次于上月26日感冒后咳喘加重,伴恶寒身痛,咯痰清稀,胸闷胀,不能平卧,纳差。检查:脉浮滑,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血常规:白细胞14×109/升,中性82%,淋巴18%;血红蛋白14克/升;血沉9毫米/小时;胸片报告“两肺纹理普遍增粗,模糊,右肺为著,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心脏“左室大”,结论:“慢支并感染”、“肺气肿”。请回答:中医诊断、证机分析、治法、方药。
肺病证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A 2.B 3.C 4.C 5.E 6.B 7.A 8.A 9.D 10.B
11.B 12.A 13.D 14.C 15.A 16.C 17.D 18.A 19.B 20.A
21.A 22.D 23.D 24.D 25.B 26.D 27.B 28.A 29.C 30.D
31.A 32.C 33.B 34.C  35.A 36.B 37.D 38.C 39.A 40.C
41.A 42.C 43.C 44.A 45.C 46.A 47.D 48.D 49.C 50.A
51.C 52.C 53.B 54.E 55.D 56.D 57.C 58.A 59.C 60.E
61.C 62.B 63.C 64.C 65.E 66.B 67.D 68.E 69.C 70.B
71.E 72.B 73.C 74.A 75.C 76.D 77.B 78.B 79.B 80.A
81.E 82.C 83.D 84.D 85.A 86.A 87.C 88.B 89.D 90.B
91.B 92.A 93.C 94.D 95.C 96.C 97.D 98.A 99.B 100.A
101.B 102.A 103.C 104.D 105.C 106.C 107.A 108.B 109.A 110.B
111.D 112.C 113.B 114.B 115.A 116.C 117.E 118.C 119.D 120.D
121.B 122.E 123.D 124.D 125.E 126.D 127.C 128.A 129.E 130.B
131.D 132.D
二、B型选择题
1.C 2.B 3.A 4.D 5.C 6.E 7.A 8.C 9.E 10.B
11.A 12.D 13.D 14.A 15.C 16.B 17.B 18.A 19.C 20.E
21.D 22.B 23.C 24.E 25.A 26.B 27.E 28.A 29.C 30.D
31.A 32.B 33.E 34.B 35.D 36.E 37.A 38.D 39.E 40.D
41.B 42.E 43.C 44.A 45.B 46.A 47.E 48.D 49.C 50.E
51.D 52.A 53.D 54.B 55.B 56.E 57.A 58.A 59.C 60.B
61.D 62.C 63.E 64.B 65.D 66.A 67.C 68.D 69.E
三、X型选择题
1.ABC 2.BC 3.ABCDE 4.ABC 5.BCDE 6.ABCDE 7.BCD
8.BC 9.ACE 10.ABCE  11.ACDE 12.AB  13.ABE  14.ABCE
15.ABD 16.BC 17.ABDE 18.ABC 19.ABCD 20.ACDE 21.ABCDE
22.AE 23.ACD 24.AC 25.BD 26.ABCD 27.CE 28.ABCDE
29.CD 30.BCD 31.BC 32.ABCE 33.BC 34.ABDE 35.CE
36.CE 37.ACE 38.ACE 39.ABCDE 40.CD 41.DE 42.ACD
43.DE 44.ABCD 45.ABCE 46.ABCDE
四、名词解释
1.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冒风:感冒病情较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所致。
3.时行感冒:指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的感冒。
4.内伤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的咳嗽。
5.咳嗽:是因外感六淫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6.寒咳:外感寒邪所致的咳嗽。
7.肺燥咳嗽:肺虚液少或燥邪伤肺所致的咳嗽。
8.呷嗽:指哮证。从其发病时咳嗽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证治准绳?喘门》:“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口尽有其声。”
9.哮吼:即哮证。《寿世保元?哮》:“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
10.夙根:指旧有的病根。以哮证为例,伏痰为其夙根。
11.上盛下虚:本篇中指痰浊壅盛于上,肾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的喘证。
12.喘脱:指引喘致脱,喘脱并见的危重证候。
13.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
14.肺痈:指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15.内痈:是脏腑之生痈疽者,如胃脘痈、肝痈、肺痈等。
16.肺叶生疮:指肺部因感邪形成脓疡的病证,即肺痈。
17.肺痨: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18.痨瘵:痨指有传染性的虚弱性疾病;瘵者,病也。痨瘵是肺痨的别称,若以广义痨瘵而言,还包括某些肺外结核在内。
19.尸注:“注”同疰,传入或久留之意。尸注即肺痨,指患者死后,其痨虫传染给他人而发病。
20.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21.喘脱:喘脱是多种疾病发展至晚期,喘逆气急,正气欲脱的危重证候,表现为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乃阴阳离绝之危候。
22.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23.培土生金:培土生金是指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因脾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若肺病久虚,金气不充,可通过培补脾土,强壮后天之本,而达母充子实之目的。临床多用于咳喘病久,痰多清稀,兼见纳少、便溏、神疲乏力等肺虚脾弱证候,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等。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六、填空题
1.卫表失和 解表达邪
2.益气解表 参苏饮
3.补敛之品
4.银翘散 葱豉桔梗汤
5.扶正达邪
6.六淫 时行病毒
7.桂枝汤 麻黄汤
8.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9.人体正气的强弱 感邪
10.敛涩留邪 宣散伤正
11.外感与内伤 邪正虚实
12.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13.痰 火
14.肺 肝 脾 肾
15.邪犯于肺 肺气上逆
16.风 寒 热 燥
17.桑杏汤 杏苏散
18.五脏六腑
19.肺为贮痰
20.痰湿 气火
21.脾 肝 肾
22.痰 痰
23.邪实 正虚
24.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
25.壅塞之气 非时之感
26.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
27.发作性 痰鸣气喘
28.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厚朴麻黄汤
29.补肺益肾
30.活血化瘀法
31.邪壅于肺 宣降失司
32.肺气欲竭 心肾阳衰
33.外感 内伤
34.气长而有余 气短而不续
35.病邪的性质 病位的深浅
36.肺和肾 肝脾
37.金匮肾气丸 参蛤散
38.寒热的转化
39.开郁降气平喘
40.肺叶生疮,形成脓疡 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41.排脓解毒
42.清肺消痈 排脓解毒
43.痈脓 痰
44.初(表证)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
45.血瘀 血热
46.蒸液成痰 热壅血瘀 蕴酿成痈
47.清养补肺 沙参麦冬汤 桔梗杏仁煎
48.溃脓 脓液
49.补虚培元 治痨杀虫
50.感染痨虫 正气虚弱
51.肺 脾肾
52.阴虚
53.痨虫 正虚
54.以绝其根本 以复其真元
55.润肺肾
56.伏连
57.鬼注或尸注
58.痰浊 水饮 血瘀
59.久病肺虚 反复感邪
60.温肾健脾 化饮利水 真武汤 五苓散
61.标实本虚 标实 邪实 本虚
62.肺 脾 肾 心 肝
63.标本虚实 脏腑阴阳
64.浊唾涎沫 腥臭痰或脓血痰
65.胸部膨满
66.虚满而喘咳
67.咳吐浊唾涎沫
68.肺虚津气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
69.补肺生津
七、简答题
1.试述感冒的诊断依据。
感冒的主要诊断依据是:1)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发热;2)病程一般3~7日,一般不传变;3)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2.何谓时行感冒?有何临床表现?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感冒与风温应如何区别?
风温初起症状,颇与风热感冒之证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4.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应如何鉴别?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5.试述感冒风寒束表证的证治方药。
感冒风寒束表证的症状主要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治法宜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6.试述感冒风热犯表证的证治方药。
感冒风热犯表证的症状主要有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治法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药如银花、连翘、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7.咳嗽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8.简述咳嗽的证候分型。
咳嗽按病因分类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分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含凉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又分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9.治疗咳嗽有哪些注意事项?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驱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10.咳嗽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祛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11.咳嗽如何进行诊断?
(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12.咳嗽痰热郁肺证有哪些临床表现?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13.试述咳嗽风热犯肺证的证治方药。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选桑菊饮加减,方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等。
14.试述咳嗽肝火犯肺证的证治方药。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以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方选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竹茹、枇杷叶等。
15.热哮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热哮的临床表现: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16.哮证的诊断依据。
哮证的主要依据是:1)多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2)呈反复发作性。3)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17.哮病虚哮证的证治方药。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治法宜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方如平喘固本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款冬、橘皮。
18.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证治方药。
气短声低,喉中有轻度哮鸣音,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软。治法宜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党参、白术、山药、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19.试述哮病的辨证要点。
哮病总属邪实正虚之证,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旧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20.哮病与支饮应如何鉴别?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喘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差别。
21.简述喘证的病理性质。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22.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证的证治方药。
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宜补肾纳气。方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药用附子、肉桂、山芋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当归。
23.喘证的临床特征如何?严重者表现如何?
喘证临床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身则发生喘脱。
24.喘证肺气郁闭证的证治方药。
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治法宜开郁降气平喘。方如五磨饮子加减。药用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25.试述喘证的诊断依据。
喘证的主要依据是: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26.喘证与气短应如何区别?
两者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但卧为快。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但短气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27.肺痈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肺痈的基本病机是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化脓。
28.试述肺痈的诊断依据。
肺痈的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经旬日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可转成慢性。(2)验痰法:肺痈病人咳吐的脓血浊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3)验口味: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4)体征:可见舌下生细粒。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湿罗音。
29.肺痈与风温应如何区别?
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相似,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风温经正确治疗,多在气分而解,肺痈则发热时间长,可退而复升,吐痰腥臭,夹有脓血。
30.何为肺痈,有何临床表现?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表现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31.肺痈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肺痈的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痰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
32.试述肺痈成痈期的证治方药。
肺痈成痈期的症状主要有: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方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药如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花、紫花地丁、芦根等。
33.简述肺痨的临床特征。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34.试述肺痨的诊断依据。
(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2)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35.临床上如何鉴别肺痨与虚劳。
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而虚劳则是多种慢性病迁延日久,损伤正气,步入劳损之途的病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要病理特点,病程长,一般不传染,是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
36.试述肺痨肺阴亏损证的证治方药。
肺痨肺阴亏损证的主要症状见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治法宜滋阴润肺。方如月华丸加减,药用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川贝等。
37.试述肺痨虚火灼肺证的证治方药。
肺痨虚火灼肺证的主要症状见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治法宜滋阴降火。方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药用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川贝、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等。
38.试述肺痨气阴耗伤证的证治方药。
肺痨气阴耗伤证的主要症状见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光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治法宜益气养阴。方如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北沙参、麦冬、地黄、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白及、百合、紫菀、冬花、苏子等。
39.简述肺胀形成的病因病机。
(1)肺病迁延:肺胀多见于内伤久咳、久喘、久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逐步发展所致,是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种归宿。(2)六淫乘袭:六淫既可导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饮等病证的发生,又可诱发加重这些病证,反复乘袭,使它们反复迁延难愈,导致病机的转化,逐渐演化成肺胀。(3)年老体虚:年老体虚,肺肾俱不足,体虚不能卫外,是六淫反复乘袭的基础,感邪后正不胜邪而病益重,反复罹病而正更虚,如是循环不已,促使肺胀形成。
40.简述肺痿的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证,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
41.简述肺胀的辨证要点。
肺胀的本质是标实本虚,要分清标本主次,虚实轻重。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标实须分清痰浊、水饮、瘀血的偏盛。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脾、心、肾病变的主次。早期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阴两虚,病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甚则阴阳两虚,病变以肺、肾、心为主。
42.肺胀的主要病理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肺胀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和瘀血,三者之间常相互影响转化,兼见为病。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43.简述咳嗽与肺胀的区别与联系。
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除咳嗽外,还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但肺胀可由久咳所致,也可因哮病、喘病等其它肺系疾病发展而成。
44.肺胀与哮病、喘病有何区别与联系。
肺胀与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但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缓解亦速,且以夜间发作多见;喘病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肺胀是以胸部膨满胀闷,喘咳胀闷,甚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病证。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所致。其中包括哮病、喘病的迁延,故可以说肺胀是哮病、喘病病变演化的归宿,但不等于说肺胀仅由哮病、喘病发展所致。
45.试述肺胀痰蒙神窍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代表方。
痰蒙神窍证的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其病机为痰蒙神窍,引动肝风。治法为涤痰,开窍,熄风。代表方涤痰汤。
46.试述肺痿虚寒证的症状、病机、治法、代表方。
肺痿虚寒证主要表现为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其病机是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治疗当温肺益气,方选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八、论述题
1.辨别感冒风寒和风热证的要点是什么?其病理变化有何不同?
主要根据恶寒与发热两者的轻重,有汗无汗、汗之多少,结合舌苔、脉象进行辨别。如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白润,脉浮紧的是表寒证;如恶寒轻,或恶风,发热重,有汗不多,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舌尖红,脉浮数者,是表热证。
表寒证的病理变化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卫阳被郁,肌表皮毛闭塞。
风热证的病理变化为风热犯表,肺卫失和,营卫不和,皮毛疏泄不畅。
2.虚体感冒应采取什么治疗方法?并具体说明之。
虚体感冒,当扶正祛邪,在解表药中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不应强发其汗。阳气素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虚而使,正虚无力托邪,症见恶寒、咳嗽、气急、咯痰难出者,轻则补气解表,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重则助阳发汗,用再造散。素体阴血不足,外感风热,
液不能化汗达邪,症见身热、心烦、口干舌红者,当滋阴发汗,加减葳蕤汤。如属亡血、产后,因夺血而无汗者,又当参用黄芪、当归补血之品。
3.试述感冒的病因病机。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六淫和时行病毒侵袭。六淫中以风邪为主因,但在不同季节,不同个体,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型,如秋冬寒冷之季,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证;夏秋之交,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
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故临床表现之证候,有风寒、风热、暑湿三证。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它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4.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辨证与治疗要点是什么?两者相互关系如何?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见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为主,区别风寒、风热、风燥之不同,分别处理。内伤咳嗽多是久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若见他脏形证者(如脾湿生痰干肺、肝经气火犯肺),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兼以扶正;如肺脏虚证者,治当补肺养正。
外感咳嗽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由邪实转为正虚,成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久则肺脏虚损,阴伤气耗,卫外不强,容易因感受外邪而引发或加重。由此可见,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之间常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兼夹。
5.痰湿咳嗽有哪些主症?如何治疗?临床可见哪些病理演变?
痰湿咳嗽的主症是: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易咯,因痰而嗽,痰粘腻或稠厚成团,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为甚,进甘甜油腻食物则加重。常兼见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疗当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如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光杏仁、佛耳草、茯苓、炒苏子等。
痰湿久蕴,或复加感受外邪,可以转从热化,表现为痰热咳嗽。部分慢性老年患者,病久可致脾肺两伤,出现两种转归:一因气不化津,停而为饮,成为痰饮咳嗽,表现寒饮伏肺之证;一因肺脾气虚,病延及肾,成为“肺气虚寒”的慢性咳嗽或咳喘,前者偏于标实,后者偏于本虚,但又互为联系,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稳定时以本虚为主。
6.治疗咳嗽,为什么不能见咳止咳?
咳嗽是人体驱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审证求因,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咳嗽的轻重虽然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仔细辨别,慎加处理。
7.试述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常以风为先导,夹寒、夹热、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有肝火、痰湿、痰热、肺虚等区别。病机为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器有关。
8.如何理解哮证寒热虚实之间的关系?
哮证的寒证与热证可以出现兼夹和转化。如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引起发作者,可以表现外寒内热的寒包热证。寒痰冷哮久郁可以化热,尤其在感受外邪引发时更易如此;热证多见于小儿、青少年,因阳气偏盛,但久延而致成年、老年则阳气渐衰,每可转从寒化,出现寒证。
从虚证与实证的关系而言,哮证属邪实正虚之证。一般病史不长者,以邪实为主,或兼虚象;发时属于邪实,但病久而发作时,则可见虚实夹杂之证,病久者,平时表现正虚为主,或见虚中夹实。
实证包括寒、热二者在内,寒痰实证日久耗伤肺脾肾之阳气,可以转化为气虚、阳虚的虚寒证;痰热实证久郁耗伤肺肾阴液,则可转为阴虚证。虚证属于阳气虚寒者,因肺脾肾不能温化津液,停而为饮,则兼有寒痰标实之象;属于阴虚者,因肺肾阴虚火炎,灼津成痰,又兼有痰热标实之证。
9.哮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发作期应如何处理?
哮证的治疗原则是“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作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分清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宜清化肃肺,寒包热宜温清并用。反复日久,发时证虚邪实者,又当邪证兼顾,不可单纯拘束于攻邪。
10.哮病与喘证应如何鉴别?
哮病和喘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如《医学正传.哮喘》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临证指南医案.哮》认为喘证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因根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逆而喘 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若夫哮证,……邪伏于里,留于肺腧,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分别从症状特点及有无复发说明两者的不同。
11.什么是喘证的“上盛下虚证”?试述其病机及证治。
所谓喘证的“上盛下虚证”是指痰气壅盛于肺,肾元亏损于下的肺实肾虚之喘证。其病机为痰浊壅盛于肺,肺失肃降;肾气亏之于下,气失摄纳,肺肾同病,邪实正虚。临床表现既有喘咳气急、痰多、胸中窒闷等痰气壅肺的证候,又见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征象。治当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12.实喘与虚喘应如何鉴别?
实喘在肺,表现呼吸深长而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虚喘在肺肾二脏,表现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微弱或浮大中空。
13.喘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喘证的治疗原则: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区别寒、热、痰的不同,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治在肺肾,尤以肾为主,治于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取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以还应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不能见喘治喘。
14.试述肺痈的临床特征及辨证施治要点。
肺痈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脓血浊痰为临床特征。辨证总属实热之证;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要大法,可选《医学心悟》加味桔梗汤与《景岳全书》如金解毒散为主方,常用药可取银花、连翘、桔梗、甘草、大贝母、苡仁、冬瓜仁、鱼腥草、黄芩、金荞麦根等。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具体治法。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当解表清肺;成痈期,热壅血瘀,治予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当予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者,养阴益气,如见邪恋正虚,又当扶正祛邪。
15.肺痈的主要证型有哪些?其治法、方药如何?
肺痈的主要证型有初期之风热袭表证、成痈期之热壅血瘀证、溃脓期之血败肉腐证、恢复期之阴伤气耗证。
初期风热袭表、肺失宣肃者,治当清肺解表,方选银翘散加减,药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甘草、川贝、牛蒡子、前胡等。成痈期热毒蕴肺、血瘀成痈者,治当清肺化瘀消痈,方用《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药如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甘草、黄芩、黄连、山栀、芦根等。溃脓期血败肉腐、痈脓溃破者,治当排脓解毒,方宜加味桔梗汤加减,药用桔梗、贝母、橘红、苡仁、银花、白芨、鱼腥草、野荞麦根、败酱草等。恢复期阴伤气耗者,治当养阴补肺,方用沙参清肺汤加减,药如沙参、麦冬、百合、太子参、黄芪、阿胶、白芨、合欢皮等;若正虚邪恋者,治当扶正祛邪,方如桔梗杏仁煎加减,药用杏仁、桔梗、贝母、苡仁、冬瓜仁、沙参、麦冬、黄芪等。
16.如何理解肺痈与其他肺系疾病“痰热证”在病理方面的异同点。
二者在病理方面的相同点在于病位均在肺,病理变化均见痰热壅肺、肺失清肃,均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咯痰带血等症状。
其不同点在于:病情有轻重之别,病理变化有属气属血之异。比较而言,肺痈病情较重,病理基础在于血瘀,热壅血瘀,痰热瘀血互结,血败肉腐,成痈化脓。其他肺系疾病痰热证病情较轻,病变主要为热壅肺气,虽可见热伤血络而致咯血,但仍以痰热伤及气分为主。
临床特征:肺痈见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其他肺系疾病痰热证则见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
肺系其他疾病痰热证病情进一步发展,痰热蕴肺,热伤肺络,邪热瘀阻,亦可热壅血瘀而成痈。
17.试述肺痿与肺痨的区别。
答:肺痿与肺痨两者病位均在肺,属肺脏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痨是一个独立的病名,肺痿是肺脏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其中虽然包括肺痨,但有从轻到重的因果关系。肺痨主症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而肺痿的主症则是咳吐浊唾涎沫。
18.肺痨肺阴亏损证和虚火灼肺证的病机、治疗大法有何异同?并分别举出常用代表方药。
答:肺痨肺阴亏损证和虚火灼肺证都属于肺阴虚的证候。但肺阴亏损证的阴虚程度较轻,没有明显的火旺现象,病位主要在肺,病理表现为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虚火灼肺证的阴虚程度较重,并有火象,病位主要在肺肾,表现肺肾阴伤,燥热内灼。治疗都以滋阴为大法,但前者当滋阴润肺,方取月华丸加减,药如沙参、麦冬、王竹、百合、羊乳、百部、白及等。虚火灼肺证则应在滋阴的同时兼以降火,养肺益肾,方如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等。用药可在补肺阴的基础上加清虚火的胡黄连、地骨皮、功劳叶、银柴胡、鳖甲之类,配合补肾阴的生地、阿胶、龟板等。
19.肺痨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临证应当如何理解掌握?
肺痨的治疗原则是抗痨杀虫,补虚培本。正如《医学正传》所说:“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临床可根据病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决定主次。由于痨虫入侵是肺痨的直接病因,故抗痨杀虫是绝其根本的措施,同时,发病后病情轻重与正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故又当培补真元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因病位主脏在肺,整体涉及脾肾,故以补肺为主,兼予补脾、补肾。病理性质主乎阴虚,故应以滋阴为大法,火旺的兼以清火,气虚的同时补气,后期阴伤及阳者滋阴助阳,它反映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应该予以重视。
20.论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主气功能失常。脾土生肺金,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且肾主水,肾阳衰微,则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则肿,上凌心肺则喘咳心悸。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郁,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暗紫等症。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呈现喘脱危候。
21.如何理解肺胀的标本虚实?
肺胀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和瘀血,且三者之间常相互影响转化,兼见为病。平时偏于本虚,早期由肺而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罕见。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饮难蠲;阴虚则外邪、痰浊易从热化,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
22.肺胀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具体运用?
肺胀的治疗应抓住标本两方面,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急则治标,缓解期以正虚为主,缓则治本,正虚邪实者,标本兼顾。具体而言,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化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扶正为主,根据脏腑阴阳不同,分别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23.肺胀发生喘脱危象时怎样救治?
肺胀病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当补肾纳气,回阳固脱,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另参附、生脉、参麦、参附青注射液等也可酌情选用。
九、病案分析题
1.中医病名诊断:感冒
证型:风热犯表证
病机归纳:风热袭表,肺卫失和。
治法:辛凉解表,轻宣肺气。
主方:银翘散加减。
药物: 淡豆豉10g 薄荷3g(后下) 冬桑叶6g 菊花5g 炒牛蒡子6g 银花10g 连翘6g 前胡6g 桔梗5g 光杏仁6g 甘草3g 枇杷叶10g( 包煎) 芦根30g(去节) 蚤休30g
2.中医病名诊断:感冒
证型:气虚感冒
病机归纳: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治法:益气解表。
主方:参苏饮加减。
药物:党参10g 茯苓10g 荆芥6 g 苏叶6g 前胡6g 制半夏6g 陈皮6g 杏仁10g 桔梗6g 炙甘草3g
3. 中医病名诊断:咳嗽
证型:风燥伤肺证
病机归纳: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主方:桑杏汤加减。
药物:桑叶10g 薄荷3g(后下) 豆豉10g 杏仁9g 前胡10g 牛蒡子10g   南沙参10g 川贝母10g 天花粉12g 芦根15g 知母10g 麦冬10g
4. 中医病名诊断:咳嗽
证型:痰热郁肺证
病机归纳: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药物:桑白皮10g 黄芩10g 知母10g 杏仁9g 瓜蒌皮10g 海蛤壳15g 炙枇杷叶10g(包煎) 竹沥半夏10g 炙射干10g 鱼腥草15g 冬瓜子10g
5.医病名诊断:哮病
证型:心阳欲脱型
病机归纳: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治法:补肺纳肾,扶证固脱。
主方: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药物:人参6g 制附片6g 甘草5g 山芋肉10g 五味子6g 麦冬10g  龙骨15g(先煎) 牡蛎15g(先煎) 冬虫夏草6g 蛤蚧3g(研末,分2次服)
6.中医病名诊断:哮病
证型:寒哮
病机归纳: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粗,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减。
药物:炙麻黄6g 射干10g 干姜6g 细辛3g 制半夏10g 紫菀10g 款冬10g 五味子6g 大枣4枚 甘草5g
7.中医病名诊断:喘证
证型:表寒里热证
病机归纳:寒邪束表,热郁于里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物:麻黄6g 黄芩10g 桑白皮10g 石膏30g(先煎) 苏子10g 杏仁10g 制半夏10g 款冬10g
8.中医病名诊断:喘证
证型:痰浊阻肺证
病机归纳: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主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药物:法半夏10g 陈皮6g 茯苓12g 苏子10g 白芥子10g 莱菔子10g 杏仁10g 紫菀10g 旋覆花10g(包煎)
9.中医病名诊断:肺痈
证型:成痈期
病机归纳: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药物:金荞麦30g 鱼腥草30g 黄芩15g 桃仁10g 冬瓜仁15g 桔梗6g 葶苈子10g 瓜蒌皮15g 炙射干10g 海蛤壳15g 紫花地丁15g
10.中医病名诊断:肺痈
证型:溃脓期
病机归纳: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主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药物:桔梗10g 鱼腥草30g 金荞麦30g 红花15g 败酱草20g 冬瓜子15g 苡仁30g 银花10g 黄芩15g 芦根30g 白茅根20g 知母10g 茜根炭10g
11.诊断:肺痨
证型:虚火灼肺
病机归纳:肺肾阴伤,虚火内灼。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药物:南北沙参各10g 麦冬10g 川贝母6g 百部10g 白及10g 百合12g 生地黄12g 玄参10g 鳖甲15g(先煎) 秦艽10g 白薇10g 丹皮10g 黑山栀10g 白茅根15g
12.诊断:肺痨
证型:阴阳虚损
病机归纳:肺痨病久,阴伤及阳,肺脾肾三脏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主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药物:党参10g 黄芪12g 白术10g 山药12g 茯苓10g 白芍10g 地黄15g 当归10g 龟板15g(先煎) 远志6g 枸杞子10g 酸枣仁10g 鹿角胶10g 紫河车10g
13.诊断:肺胀
证型:阳虚水泛
病机归纳:肺气素虚,脾肾交亏,肺失宣降,肾失摄纳,阳气衰微,水饮内停,凌心犯肺,泛溢肌肤。
治法:温肺益肾,平喘化饮。
主方:真武汤、五苓散加减。
药物:制附片4g 干姜8g 白术10g 肉桂(后下)3g 仙灵脾12g 党参10g 黄芪12g 制半夏10g 陈皮6g 苏子10g 连皮苓20g 赤小豆15g 炙甘草3g
14.中医诊断:肺胀
证型:痰浊阻肺证
病机归纳:肺气久壅,不能敛降,痰浊内生,复加外感,宣降失常。
治法:解表散寒,降气化痰,温肺平喘。
主方:小青龙汤合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麻黄5g 桂枝6g 干姜3g 细辛3g 苏子10g 白芥子10g 莱菔子10g 法半夏10g 陈皮6g 前胡6g 厚朴6g 茯苓15g 泽兰10g 甘草3g
第二章 心脑病证
一、A型选择题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 )
A.《素问》 B.《金匮要略》 C.《医学正传》 D.《丹溪心法》 E.《伤寒论》
2.“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载于( )
A.《素问?痹论》 B.《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
C.《伤寒明理论?悸》 D.《丹溪心法?惊悸怔忡》
E.《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为( )
A.小青龙汤 B.炙甘草汤 C.桂枝汤 D.归脾汤 E.天王补心丹
4.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证机概要为( )
A.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B.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C.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5.心悸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为( )
A.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振奋心阳,宁心安神
6.心悸心虚胆怯证的代表方是( )
A.安神定志丸 B.归脾汤
C.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黄连温胆汤
7.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证机概要为( )
A.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B.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C.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8.心悸心血不足证的治法为( )
A.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振奋心阳,宁心安神
9.心悸心血不足证的代表方是( )
A.安神定志丸 B.归脾汤
C.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黄连温胆汤
10.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证机概要为( )
A.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B.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C.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11.心悸阴虚火旺证的治法为( )
A.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振奋心阳,宁心安神
12.心悸阴虚火旺证的代表方是( )
A.安神定志丸 B.归脾汤 C.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黄连温胆汤
13.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证机概要为( )
A.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B.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C.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14.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法为( )
A.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振奋心阳,宁心安神
15.心悸心阳不振证的代表方是( )
A.安神定志丸 B.归脾汤
C.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黄连温胆汤
16.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证机概要为( )
A.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B.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C.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17.心悸水饮凌心证的治法为( )
A.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B.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C.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18.心悸水饮凌心证的代表方是( )
A.苓桂术甘汤 B.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C.黄连温胆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安神定志丸
19.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证机概要为( )
A.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B.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C.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20.心悸瘀阻心脉证的治法为( )
A.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B.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C.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21.心悸瘀阻心脉证的代表方是( )
A.苓桂术甘汤 B.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C.黄连温胆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安神定志丸
22.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机概要为( )
A.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B.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C.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23.心悸痰火扰心证的治法为( )
A.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B.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C.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24.心悸痰火扰心证的代表方是( )
A.苓桂术甘汤 B.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C.黄连温胆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安神定志丸
25.“胸痹”病名最早见于(  )
A.《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金匮要略》 D.《世医得效方》 E.《证治准绳》
26.苏合香丸治疗胸痹出自(  )
A.《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金匮要略》 D.《世医得效方》 E.《证治准绳》
27.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降香治疗胸痹心痛的是(  )
A.清代王清任 B.汉代张仲景 C.元代危亦林
D.唐代孙思邈 E.明代王肯堂
28.胸痹心痛发作时,疼痛可以放射到(  )
A.右胸 B.肩背 C.左胁下 D.右胁下 E.背正中
29.胸痹心痛的病位在(  )
A.肾 B.肝 C.脾 D.心 E.肺
30.胸痹心痛之疼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一般不会呈现(  )
A.灼痛 B.跳痛 C.绞痛 D.刺痛 E.隐痛
31.患者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治疗方剂宜选(  )
A.乌头赤石脂丸 B.血府逐瘀汤 C.冠心苏合丸
D.瓜蒌薤白半夏汤 E.天王补心丹
32.患者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紫暗,脉弦涩。证属(  )
A.痰浊痹阻 B.寒凝心脉 C.气滞心胸 D.瘀血痹阻 E.心阳不振
33.那一本书首先将胸痛称为“胸痹”(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金匮要略》 E.《伤寒论》
34.胸痹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其中以何者最为常见( )
A.水饮 B.气滞 C.瘀血 D.寒凝 E.火毒
35.胸痹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脏腑阴阳气血亏虚,其中以何者最为常见( )
A.脾气虚 B.心血虚 C.肾阳虚 D.肾阴虚 E.心气虚
36.胸痛彻背,感寒尤甚,胸闷气短,心悸不适,自汗,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紧,辨证应属( )
A.寒凝心脉 B.心血瘀阻 C.心阳欲脱 D.痰热壅滞 E.心阳不振
37.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正值正月发病,症见心痛如绞,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舌薄白,脉沉紧。其治法应为( )
A.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B.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C.通阳泄浊,豁痰开窍
D.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E.温振心阳,补益心气
38.瘀血痹阻型胸痹心痛的主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心胸疼痛剧烈 B.疼痛如刺如绞 C.痛有定处
D.可因暴怒而加重 E. 遇阴雨天易发或加重
39.下列那项为寒凝心脉型胸痛的主要特征( )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胸痛灼热,烦闷不适
D.胸中闷痛,心悸不宁 E.胸痛咳喘,烦闷发热
40.左侧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沉涩,治疗宜选用( )
A.膈下逐瘀汤 B.桃仁红花煎 C.通窍活血汤
D.血府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41.患者,男性,69岁,左胸闷痛4年,近来伴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粘腻色白,苔白腻,脉滑。最佳治疗方剂是(  )
A. 栝楼薤白半夏汤 B.栝楼薤白白酒汤 C.半夏白术天麻汤
D.黄连温胆汤  E.涤痰汤
42.患者,女性,58岁,有“冠心病”病史半年,昨日与邻居发生口角后即自觉心痛阵作,痛无定处,脘腹胀闷,嗳气较舒,苔白,脉细弦。治疗主方宜选( )
A. 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丸 C.当归四逆散
D.甘麦大枣汤  E.栝楼薤白半夏汤
43.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著作是( )
A.《金匮要略》 B.《素问》 C.《景岳全书》 D.《医宗必读》 E.《古今医统大全》
44.用酸枣仁汤治失眠的是( )
A.《金匮要略》 B.《景岳全书》 C.《素问》 D.《医宗必读》 E.《古今医统大全》
45.将朱砂安神丸改汤剂治疗失眠时朱砂宜( )
A.先下 B.后下 C.同煎 D.冲服 E.减去
46.失眠患者心烦,心悸,梦遗失精者,加用肉桂的目的是( )
A.温补肾阳 B.健脾和胃 C.温经散寒 D.温通心阳 E.引火归原
47.患者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A.阴虚火旺 B.心火炽盛 C.肝郁化火 D.痰热内扰 E.心胆气虚
48.患者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法宜( )
A.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B.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C.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D.补益心皮,养心安神
49.产后虚烦不寐,体瘦面白或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证,均可用( )
A. 黄连阿胶汤 B.半夏秫米汤 C.归脾汤合酸枣仁汤 D.安神定志丸
E.六味地黄丸
50.治疗心悸、失眠时,朱砂安神丸最适用于( )
A.阴虚火旺 B.痰火扰心 C.心火炽盛 D.心胆气虚 E.心阴不足
51.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宜选( )
A.温胆汤 B.礞石滚痰丸 C.半夏秫米汤 D.朱砂安神丸
52.症见心烦不寐,燥扰不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治疗方剂宜选用( )
A. 朱砂安神丸 B.安神定志丸 C.龙胆泻肝汤 D.黄连温胆汤
E.丹栀逍遥丸
53.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症,多属( )
A.肝肾阴虚 B.气血不足 C.心火炽盛 D.心胆气虚 E.痰热内扰
54.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倦怠气短,脉弦细,最佳治疗方剂是(  )
A.黄连阿胶汤 B.天王补心丹 C.安神定志丸 D.归脾汤 E.柴胡疏肝散
55.患者,女性,30岁,症见入寐困难1个月,多梦,胸闷胁胀,急噪易怒,伴头昏头胀,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方剂是(  )
A.泻心汤 B.滋水清肝饮 C.礞石滚痰丸 D.当归龙荟丸 E.龙胆泻肝汤
56.患者女性,21岁,学生,近半年因学业压力较大,精神紧张,经常失眠,伴心烦,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其辨证为(  )
A.心胆气虚 B.阴虚火旺 C.肝郁化火 D.心火偏亢 E.痰热内扰
57.患者女性,17岁,半年来因学习紧张,思想压力较大,晚上经常难以入眠,或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四肢倦怠,饮食乏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弱。其辨证为(  )
A.心胆气虚 B.心脾两虚 C.阴虚火旺 D.忧郁伤神 E.痰气郁结
58.由于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的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疾病是( )
A.郁病 B.癫病 C.健忘 D.痴呆 E.狐惑
59.用洗心汤、转呆丹治疗痴呆的是(  )
A.张仲景 B.葛洪 C.陈士铎 D.张景岳 E.王孟英
60.痴呆的病位在(  )
A.脑 B.心 C.肝 D.脾 E.肾
61.痴呆的基本病机为(  )
A.心气虚衰,心血不足 B.以虚为本,虚实夹杂 C.气机不畅,血行瘀滞
D.肾精亏损,痰蒙清窍 E.髓减脑消,神机失用
62.痴呆与健忘的鉴别关键是痴呆有(  )
A.善忘前事 B.善忘后事 C.表情呆滞 D.神志障碍 E.沉默寡言
63.患者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终日无语,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宜选(  )
A.还少丹 B.洗心汤 C.七福饮 D.转呆丹 E.通窍活血汤
64.脾肾两虚型痴呆的治法是(  )
A.补肾益髓 ,填精养神 B.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C.活血化瘀 ,开窍醒脑
D.益气养血,清心宣窍 E.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65.痰浊蒙窍型痴呆患者,伴有心烦躁动,言语颠倒,歌笑不休,甚至反喜污秽,舌红,脉滑数。主方当用(  )
A.还少丹 B.洗心汤 C.转呆丹 D.七福饮 E.肾气丸
66.首先建立“癫狂痴呆”专论,对痴呆进行专门论述的著作是(  )
A.《金匮要略》 B.《千金要方》 C.《丹溪心法》
D.《景岳全书》 E.《临证指南医案》
67.痴呆的基本病机为(  )
A.髓减脑消 B.气血不足 C.肾精亏损 D.痰瘀阻闭 E.痰火扰心
68.症见表情呆钝,智力衰退,头晕耳鸣,懈怠思卧,齿枯发焦,腰膝酸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方药宜用(  )
A.七福饮 B.通窍活血汤 C.洗心汤 D.还少丹 E.涤痰汤
69.还少丹用于哪一型痴呆的治疗(  )
A.痰浊蒙窍  B.髓海不足  C.脾肾两虚  D.瘀血内阻  E.痰瘀痹阻
70.症见表情呆钝,智力衰退,哭笑无常,喃喃自语,脘腹胀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方药宜用(  )
A.七福饮  B.通窍活血汤  C.洗心汤  D.还少丹  E.知柏地黄丸
71.症见表情呆钝,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食少纳呆,口涎外溢,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方药宜用(  )
A.七福饮  B.通窍活血汤  C.洗心汤  D.还少丹  E.涤痰汤
72.癫狂的病名首见于( )
A.《金匮要略》 B.《难经》 C.《内经》 D.《医林改错》 E.《诸病源候论》
73.下列哪项不是狂病的特征( )
A.精神亢奋 B.狂躁不安 C.喧扰不宁 D.语无伦次 E.动而多怒
74.癫狂的病位最主要是在( )
A.心 B.肝 C.脾 D.胆 E.肾
75.癫狂的病理因素以何者为先( )
A.痰凝 B.气郁 C.火郁 D.血瘀 E.痰气郁结
76.癫病的病理因素为何者为主( )
A.风 B.火 C.痰 D.瘀 E.寒
77.提出“重阴者癫 ”、“重阳者狂”的医著是( )
A.《丹溪心法》 B.《难经》 C.《内经》 D.《证治准绳》 E.《医林改错》
78.提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的医著是( )
A.《难经》 B.《诸病源候论》 C.《金匮要略》 D.《丹溪心法》 E.《内经》
79.二阴煎用于( )
A. 癫病痰气郁结证 B.癫病心脾两虚证 C.狂病痰火扰神证
D.狂病火盛阴伤证 E.狂病痰热瘀结证
80.狂病痰火扰神证治疗方剂宜选( )
A.滚痰丸 B.生铁落饮 C.清气化痰丸 D.顺气导痰汤 E.温胆汤
81.狂病的病机是( )
A. 痰气郁结,蒙蔽神机 B.心脾气结,郁而生痰 C.气郁化火,炼液为痰
D.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E.气郁化火,上扰心神
82.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疾呆,言语无序,不思饮食,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治法为( )
A.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B.行气解郁,疏肝养血 C.健脾益气,涤痰开窍
D.理气化痰,疏肝解郁 E.健脾益气,重镇安神
83.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哭,肢体困乏,言语无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 )
A. 醒脾化湿,疏肝解郁 B.健脾益气,重镇安神 C.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D.理气解郁,豁痰化瘀 E.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84.癫病痰气郁结证的代表方是( )
A. 温胆汤 B.二陈汤 C.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D.清气化痰丸 E.半夏白术天麻汤
85.癫病的临床共有特征为( )
A.精神失常 B.精神抑郁 C.独语 D.记忆力差 E.易怒
86.癫病心脾两虚证的治疗宜用养心汤送服( )
A.磁朱丸 B.大补阴丸 C.越鞠丸 D.二至丸 E.天王补心丹
87.患者周某,女,30岁,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突然胡乱叫骂,打人毁物,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大滑数,治法为( )
A.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B.补益肝痛,化痰宁神 C.清热泻火,开窍醒神
D.清泄肝火,化痰开窍 E.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88.癫狂的诊断依据不包括( )
A. 多有家族史 B.可有脑外伤史
C.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D.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致
E.头颅CT、MRI及其它辅助检查列阳性发现
89.癫狂的预防调护不包括( )
A. 重视精神疗法 B.加强护理 C.饮食调理
D.磨练意志 E.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90.痫病首见于( )
A.《诸病源候论》 B.《丹溪心法》 C.《古今医鉴》
D.《内经》 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91.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的医家是( )
A.王清任 B.陈无择 C.李杲 D.张仲景 E.朱丹溪
92.最先指出痫病的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的著作是( )
A.《丹溪心法》 B.《临证指南医案》 C.《内经》 D.《金匮要略》 E.《脾胃论》
93.痫病发病中以何邪最为重要( )
A.火邪 B.湿邪 C.痰邪 D.热邪 E.寒邪
94.痫病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 )
A.喜 B.怒 C.悲忧 D.思 E.惊恐
95.痫病的病机关键为( )
A.元神失控 B.气血逆乱 C.清窍蒙蔽 D.脏腑功能失调 E.肝阳上亢
96.痫病与五脏均有关联,主要责之于( )
A.心脾 B.心肝 C.心肾 D.心肺 E.肝肾
97.痫病风痰闭阻证的代表方为( )
A.天麻钩藤饮 B.滚痰丸 C.顺气导痰汤 D.定痫丸 E.二陈汤
98.痫病心肾亏虚证的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合( )
A.左归丸 B.右归丸 C.八珍汤 D.左归饮 E.右归饮
99.痫病瘀阻脑络证的治法为( )
A.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B.行气解郁,化瘀通络 C.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D.活血化瘀,开窍醒神 E.理气化痰,醒脑通窍
100.患者黄某,男,34岁,昨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现心烦失眠,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宜选用( )
A.定痫丸 B.龙胆泻肝汤合导痰汤 C.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D.当归龙荟丸 E.黄连解毒汤
101.痫病反复发作日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纳呆便秘,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证型为( )
A.气血亏虚 B.心气不足 C.脾胃虚弱 D.心脾两虚 E.心肾亏虚
102.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的医著是( )
A.《临证指南医案》 B.《卫生宝鉴》 C.《景岳全书》
D.《医林改错》 E .证治要诀》
103.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的医著是( )。
A.《卫生宝鉴》 B.《景岳全书》 C.《医贯》 D.《医学人门》 E.《医门法律》
104.《景岳全书?厥逆》总结前代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的医家是( )
A.李中梓 B.张子和 C.张景岳 D.朱丹溪 E.巢方元
105.提出“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的医著是()
A.《证治要诀》 B.《东垣十书》 C.《金匮要略》 D.《三指禅》 E.《景岳全书》
106.下列哪项不是厥之实证的特点( )
A.声高息促 B.眩晕昏厥 C.面红气粗 D.脉洪大有力 E.口噤握拳
107.下列哪项不是厥之虚证的特点( )
A.口开手撒 B.汗出肢冷 C.痰涎壅盛 D.面色苍白 E.声低息微
108.下列哪项不是血厥实证的特点( )
A.舌质暗红 B.突然昏仆 C.脉弦有力 D.面赤唇紫 E.头晕头痛
109.下列哪项不是气厥实证的特点( )
A.面赤唇紫 B.头晕头痛 C.脉沉而弦 D.呼吸气粗 E.突然昏仆
110.厥证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
A.开窍化痰 B.回阳救逆 C.醒神回厥 D.开窍辟秽 E.益气回阳
111.由情志异常、精神剌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证属( )
A.血厥实证 B.痰厥 C.气厥虚证 D.血厥虚证 E.气厥实证
112.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治法宜首选( )
A.开窍顺气解郁 B.开窍化痰解郁 C.补气养血活血
D.开窍活血顺气 E.补气回阳醒神
113.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导痰汤 B.顺气导痰汤 C.六磨汤 D.滚痰丸 E.涤痰汤
114.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治法宜首选( )
A.补气活血 B.回阳救逆 C.补气回阳 D.补养气血 E.养血活血
二、B型选择题
A.安神定志丸 B.黄连温胆汤 C.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E.归脾汤
1.心悸心虚胆怯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2.心悸心血不足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3.心悸阴虚火旺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A.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C.真武汤
D.黄连温胆汤        E.苓桂术甘汤
4.心悸心阳不振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5.心悸水饮凌心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6.心悸痰火扰心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A. 心悸心虚胆怯证 B.心悸心血不足证 C.心悸阴虚火旺证
D.心悸心阳不振证 E.心悸水饮凌心证
7.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证属( )
8.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证属( )
9.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证属( )
A. 心悸心虚胆怯证 B.心悸心血不足证 C.心悸瘀阻心脉证
D.心悸痰火扰心证 E.心悸水饮凌心证
10.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证属( )
11.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证属( )
12.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 )
A. 胸痛 B.胃痛 C. 胸痹心痛 D.胁痛 E.惊悸
13.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伴有心慌,发生在饱餐之后。病属( )
14.胸部疼痛,伴有咳嗽气喘,呼吸,运动,转侧时疼痛加剧。病属( )
A.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B.滋阴清热,养心安神C.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D.补养心气,鼓动心脉E.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15.患者心胸疼痛时作,或见灼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治宜( )
16.患者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叹息,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重,或兼见脘腹胀闷,嗳气则舒,苔薄腻,脉细弦。治宜( )
17.患者猝然心痛如绞,形寒肢冷,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促。治宜( )
A.心胸隐痛,痛无定处 B.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C.心胸隐痛,时作时止
D.心胸灼痛,时作时止 E.胸闷如窒,心痛轻微
18.寒凝心脉型胸痹心痛的特点是(  )
19.瘀血闭阻型胸痹心痛的特点是(  )
A.寒凝心脉 B.痰浊闭阻 C.瘀血痹阻 D.心阴亏虚 E.心阳不振
20.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倦怠乏力,口粘,恶心,苔白腻,脉滑。证属(  )
21.心胸绞痛,遇冷加剧,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证属(  )
22.胸闷心痛,短气,自汗,心悸怔忡,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证属(  )
A.入睡困难 B.醒后不能再睡 C.彻夜不寐 D.醒后不能消除疲劳 E.睡眠多梦
23.睡眠深度不够常表现为( )
24.最严重的睡眠时间不足为( )
A.礞石滚痰丸 B.半夏秫米汤 C.琥珀多寐丸D.保和丸 E.天王补心丸
25.胸闷泛恶,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当用( )
26.不寐而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者,当用( )
A. 健忘 B.癫病 C.郁病 D.痴呆 E.狂病
27.由于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的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 )
28.记忆力差,遇事善忘为( )
A.朱砂安神丸 B.龙胆泻肝汤 C.黄连温胆汤 D.半夏秫米汤 E.归脾汤
29.不寐,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治疗宜选(  )
30.不寐,心烦胸闷,泛恶,嗳气,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宜选(  )
A.髓海不足 B.脾肾两虚 C.痰浊蒙窍 D.瘀血内阻 E.肝肾阴虚
31.患者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词不达意,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耳鸣如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证属(  )
32.患者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有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乏力,口涎外溢,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证属(  )
A. 胸痛 B.胃痛 C. 胸痹心痛 D.胁痛 E.惊悸
33.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伴有心慌,发生在饱餐之后。病属(  )
34.胸部疼痛,伴有咳嗽气喘,呼吸,运动,转侧时疼痛加剧。病属(  )
A.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B.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C.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D.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E.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35.患者心胸疼痛时作,或见灼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治宜(  )
36.患者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叹息,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重,或兼见脘腹胀闷,嗳气则舒,苔薄腻,脉细弦。治宜(  )
37.患者猝然心痛如绞,形寒肢冷,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促。治宜(  )
A. 生铁落饮 B.癫狂梦醒汤 C.顺气导痰汤
D.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E.天王补心丹
38.狂病痰火扰神证的代表方是( )
39.狂病痰热瘀结证的代表方是( )
40.狂病火盛阴伤证的代表方是( )
A. 癫病痰气郁结证 B.癫病心脾两虚证 C.狂病痰火扰神证
D.狂病痰热瘀结证 E.狂病火盛阴伤证
41.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证属( )
42.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证属( )
43.癫狂久延,时作时止,有疲惫之象,形瘦,面红而秽,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证属( )
A.痫病 B.中风 C.厥证 D.痉证 E.痿证
44.突然仆倒,昏迷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病属( )
45.突然仆倒,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病属( )
46.突然仆倒,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病属( )
A.风痰闭阻证 B.痰火扰神证 C.瘀阻脑络证 D.心脾两虚证 E.心肾亏虚证
47.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证属( )
48.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证属( )
49.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证属( )
A.《医门法律》 B. 《伤寒论》 C.《医林改错》
D. 《医学人门》 E. 《景岳全书》
50.以手足逆冷为厥立论的医著是( )
51.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的医著是( )
52.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的医著是( )
A. 痫病 B.眩晕 C.厥证 D.昏迷 E.中风
53.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为( )。
54.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喎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喎斜及失语等后遗症。此为( )。
55.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此为( )。
A. 行气豁痰 B. 补气回阳醒神 C. 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D. 开窍顺气解郁 E.开窍化痰
56.气厥实证治法宜首选( )
57.血厥实证治法宜首选( )
58.痰厥治法宜首选( )
三、X型选择题
1.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为( )
A.气虚 B.血虚 C.阳虚 D.痰饮 E.血瘀
2.《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 )
A.气 B血 C..虚 D.痰 E.火
3.心悸的发生多因( )
A.体质虚弱 B 饮食劳倦 C.七情所伤 D.感受外邪 E.药食不当
4.心悸的虚证应分别予以( )
A.补气 B.养血 C.生津 D.滋阴 E.温阳
5.心悸的实证应予以( )
A.祛痰 B.除湿 C.化饮 D.清火 E.行瘀
6.心悸阴虚火旺证的治疗主方是( )
A.黄连温胆汤 B.天王补心丹 C.一贯煎 D.朱砂安神丸 E.导赤散
7.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疗主方是( )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 B.独参汤 C.参附汤 D.真武汤 E.栝蒌薤白半夏汤
8.心悸瘀阻心脉证的治疗主方是( )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B.桃红四物汤 C.血府逐瘀汤
D.桃仁红花煎 E.失笑散
9.真心痛,寒凝气滞者可选用(  )
A.补心气口服液 B.苏合香丸 C.滋心阴口服液 D.当归四逆汤 E.麝香保心丸
10.真心痛发作的特征是(  )
A.胸部沉闷 B.疼痛剧烈 C.痰多气短 D.数分钟缓解 E.持续30分钟以上
11.胸痹心痛可放射到(  )
A.肩背 B.咽喉 C.胃脘部 D.前臂 E.手指
12.胸痹心痛发作的诱因主要有(  )
A.劳累 B.饱餐 C.寒冷 D.情绪激动 E.工作
13.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包括(  )
A.胁肋部疼痛   B.左胸发作性疼痛  C.短暂胸部憋闷
D.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 E.胸骨后压榨性闷痛
14.真心痛的临床表现包括(  )
A.心胸猝然剧痛 B.持续时间较长 C.含硝酸甘油后立即缓解
D.四肢厥冷   E.冷汗淋漓
15.治疗心气不足型胸痹心痛的优选方是(  )
A.参附汤 B.炙甘草汤 C.天王补心丹 D.养心汤 E.保元汤
16.临床判断失眠的依据是(  )
A.睡眠深度 B.睡眠时间 C.能否消除疲劳 D.能否恢复体力 E.能否恢复精力
17.引起失眠的病因常见有(  )
A.情志所伤 B.饮食不洁 C. 病后年迈 D.禀赋不足 E.心虚胆怯
18.失眠患者醒后常伴有(  )
A.头痛头昏 B.神疲乏力 C.心悸健忘 D.视物不清 E.心神不宁
19.患者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酸足软,耳鸣头晕,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用(  )
A.安神定志丸 B.酸枣仁汤 C.六味地黄丸 D.交泰丸 E.黄连阿胶汤
20.痴呆患者的共有表现是(  )
A.忽笑忽哭 B.善忘 C.口中流涎 D.呆傻愚笨 E.性情改变
21.内科学所讨论的痴呆,不包括哪种西医病名(  )
A.小儿先天性痴呆 B.中毒性脑病 C.老年抑郁症
D.老年精神病  E.正常压的脑积水
22.患者头晕耳鸣,失忆失算,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选用(  )
A.七福饮加减 B.参茸地黄丸 C.河车大造丸 D.清心滚痰丸 E.六味地黄丸
23.与痴呆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
A.心 B.肾 C.肝 D.脾 E.肺
24.癫病的临床特征有( )
A.沉默痴呆 B.语无论次 C.静而多喜 D.精神抑郁 E.狂乱无知
25.狂病的临床特征有( )
A.精神亢奋 B.狂躁不安 C.表情淡漠 D.喧扰不宁 E.动而多怒
26.与神机受累关系密切的病证有( )
A.痴呆 B.狂病 C.癫病 D.痫病 E.鼓胀
27.癫病的病机为( )
A.痰火上扰 B.痰气郁结 C.气血不足 D.蒙蔽神机 E.神明失主
28.狂病的病机为( )
A.痰火上扰 B.痰气郁结 C.气血不足 D.蒙蔽神机 E.神明失主
29.癫狂的病理因素有( )
A.气郁 B.痰凝 C.火邪 D.血瘀 E.湿滞
30.痫病的发作可见( )
A.突然仆倒 B.四肢抽搐 C.口吐涎沫 D.角弓反张 E.两目上视
31.痫病以治标为主时应着重( )
A.活血化瘀 B.清泻肝火 C.豁痰熄风 D.开窍定痫 E.行气解郁
32.痫病心脾两虚证的代表方为( )
A.天王补心丹 B.六君子汤 C.酸枣仁汤 D.四君子汤 E.归脾汤
33.痫病的诊断依据有( )
A.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
B.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C.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
D.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E.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慢波等阳性表现
34.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 )
A.时邪外感 B. 情志内伤 C. 饮食劳倦 D. 亡血失津 E.痰饮内伏
35.厥证的病机主要是( )
A.气机突然逆乱 B.阳气欲脱 C.升降乖戾 D.痰瘀互阻 E.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36.厥之实证的特点有( )
A.面红气粗 B.声高息促 C.口噤握拳 D.或挟痰涎壅盛 E.舌红苔黄腻
37.厥之虚证的特点有( )
A.眩晕昏厥 B.面色苍白 C.声低息微 D.口开手撒 E.舌胖或淡
38.气厥实证的表现有( )
A.呼吸气粗 B.口噤握拳 C.头晕头痛 D.舌红苔黄 E.脉沉而弦
39.血厥实证的治法宜( )
A.辟秽 B.开窍 C.活血 D.顺气 E.降逆
四、名词解释
1.心悸:
2.惊悸:
3.怔忡:
4.奔豚:
5.胸痹心痛:
6.真心痛:
7.不得卧:
8.健忘:
9.多寐:
10.痴呆:
11.癫狂:
12.癫疾:
13.痫病:
14.羊癫风:
15. 痰厥:
16. 薄厥:
17. 暑厥:
五、是非题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医学正传》。( )
2.惊悸日久亦可形成怔忡。( )
3.心悸的发生与感受外邪无关。( )
4.心悸的辨证应首先分清气血阴阳。( )
5.心悸的病位在心,与他脏无密切关系。( )
6.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初起以实证为主。( )
7.治疗心悸心虚胆怯证的代表方是温胆汤。( )
8.治疗心悸水饮凌心证的代表方是五苓散。( )
9.胸痹心痛发作时,疼痛可以放射到左胁下。( )
10.患者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宜选血府逐瘀汤。( )
11.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伴有心慌,发生在饱餐之后。病属胸痛。( )
12.患者,男性,69岁,左胸闷痛4年,近来伴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粘腻色白,苔白腻,脉滑。最佳治疗方剂是栝楼薤白半夏汤。(  )
13.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倦怠乏力,口粘,恶心,苔白腻,脉滑。证属痰浊闭阻。(  )
14.胸痹心痛的发作期以理气、活血、通络、化痰为主。(  )
15.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其辨证为心火炽盛。( )
16.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伴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肝郁化火。( )
17.头晕耳鸣,记忆力和计算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行艰难,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其诊断为健忘。( )
18.老年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症,多属痰热内扰。( )
19.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忽笑忽哭。( )
20.用洗心汤、转呆丹治疗痴呆的是王孟英。( )
21.痰浊蒙窍型痴呆患者,伴有心烦躁动,言语颠倒,歌笑不休,甚至反喜污秽,舌红,脉滑数。主方当用涤痰汤。( )
22.痴呆与健忘的鉴别关键是痴呆是表情呆滞。( )
23.癫狂的病位主要在肝肾。( )
24.癫病的病机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 )
25.癫狂的病机特点为标实本虚,虚实夹杂。( )
26.癫狂的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且多以痰气郁结为先。( )
27.癫病心脾两虚证的治法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代表方为归脾丸合越鞠丸加减。( )
28.狂病火盛阴伤证的治法是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代表方为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
29.痫病的病位与心、肝、脾、肾均有关,主要责之于心脾。( )
30.痫病之所以久发难愈,反复不止,正是由于胶固于心胸的“顽痰”所致。( )
31.痫病发作时没有先兆,突然仆倒,神志不清,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 )
32.痫病的治疗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
33.厥证是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回阳救逆。( )
34.厥证即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
35.《金匮要略》论厥主要是以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立论。( )
36.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对其病机进行探讨的医著是《诸病源候论》。( )
37.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神昏为主。( )
38.厥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
六、填空题
1.《素问?举痛论》云:“惊则 , , ,故气乱矣”。
2.《素问?痹论》篇指出:“脉痹不已, , 。”
3.心悸的病机不外于 , ,或 , 。
4.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 ,实者多指 、 、 。
5.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予以 、 、 、 ;实证则应 、 、 、 。
6.由于心悸以 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 之法。
7.心悸心虚胆怯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8.心悸心血不足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9.心悸阴虚火旺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0.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1.心悸水饮凌心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2.心悸瘀阻心脉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3.胸痹心痛的病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胸痹心痛的诱发因素多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辨证要点重在辨______、辨______、辨______。
16.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是______________,其病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
17.胸闷心痛,多唾痰涎,苔腻脉滑,多因___________为患。
18.胸痹心痛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发作期以___________为主;缓解期以_________为主。
19.心胸绞痛而见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细欲绝,为___________危重之象。
20.失眠的辨证过程中重点在于辨________和辨________。
21.失眠病位在_____,由于_____或_____所致,其发病与________五脏腑关系密切。
22.痴呆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治疗大法是________、________。
23.痴呆实证类型以___________为主要病理因素。
24.痴呆的治疗大法是:解郁散结及_____________。
25.癫狂的病变脏腑,主要在_____,涉及_____,久而伤_____。
26.癫狂的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四者有因果兼夹的关系,且多以_____为先。
27.癫病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
28.狂病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
29.狂病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证型。
30.癫病痰气郁结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
31.癫病心脾两虚证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
32.狂病痰火扰神证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
33.________等精神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癫狂的有效方法。
34.痫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__________及__________。
35.痫病的治疗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36.痫病的发生尤以__________最为重要。
37.痫病风痰闭阻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
38.痫病的病机关键所在是__________。
39.痫病心脾两虚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0. 厥证的主要病机是 , , 。
41. 气厥实证的治法是 ,方用 。
42. 治疗血厥虚证的方药,急用 ,继用 。
43. 厥证是以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44. 厥证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 ,另一种是指 。
45. 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 、 、 、 等方面。
46. 厥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 、 ,以及 。
47. 厥证的辨证要点是 和 。
48. 厥证主要的治疗原则是 ,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实证宜 ;虚证宜 。
七、简答题
1.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2.试述心悸心虚胆怯证的证治方药。
3.试述心悸心血不足证的证治方药。
4.试述心悸阴虚火旺证的证治方药。
5.试述心悸心阳不振证的证治方药。
6.试述心悸水饮凌心证的证治方药。
7.试述心悸瘀阻心脉证的证治方药。
8.试述心悸痰火扰心证的证治方药。
9.简述心痛发作轻重的不同表现。
10.简述胸痹心痛的病理性质。
11.简述失眠的诊断要点
12.概说失眠的生活调摄。
13.简述痴呆轻重不同的症状表现。
14.痴呆的病因病机主要在哪些方面?基本病机是什么?
15.试述癫狂的诊断依据。
16.癫病与狂病如何区别?
17.癫狂与痴呆如何区别?
18.狂病与蓄血发狂如何区别?
19.痫病与厥证如何鉴别?
20.试述痫病的治疗原则。
21.试述痫病风痰闭阻证的证治方药。
22.试述痫病痰火扰神证的证治方药。
23.试述厥证的诊断依据。
24.如何辨别厥证的虚实?
25.厥证和痫病如何鉴别?
26.厥证和中风如何鉴别?
27.怎样判断厥证的预后?
28.试述痰厥的证治方药。
八、论述题
1.试述心悸的病因病机。
2.试述心悸的病理性质。
3.试述心悸的诊断依据。
4.试述心悸常见证型的主症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5.试述胸痹心痛的诊断要点。
6.胸痹心痛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
7.为什么说活血通络法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8.试述失眠的临床表现。
9.如何对失眠病人进行脏腑辨证?
10.如何鉴别癫病和痴呆?
11.试诉痴呆病的治疗原则。
12.试述癫狂的病因。
13.试述癫狂在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上的区别和联系。
14.试述癫病的治疗方法,并具体说明之。
15.试述痫病的发病机制。
16.试述痫病的辨证要点。
17. 试述厥证的病因病机。
18. 试述厥证的辨证要点。
九、病案分析题
1.尤某,女,37岁。心悸时作已3年。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稍受惊恐即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2.吕某,女,36岁。心悸,伴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病已5月。查:面色不华,指甲苍白,舌质淡红,脉细弱。素有月经不调史。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3.王某,女,54岁。终年在田间劳作。一年来渐感身体乏力,易疲倦,有时出现心慌。半月来常发心胸阵阵隐痛,伴有心慌,气短,自汗,多在劳动时出现。查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而结代。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4.高某,男,48岁。身体肥胖。自述脾胃不佳,纳呆便溏,口中粘腻,常咯白痰,入睡口角流涎。近几日阴雨绵绵,左侧胸部时感沉重憋闷,偶见轻微疼痛,发作时伴见气短,舌苔白腻,脉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5.刘某,男,52岁。其血压常年偏高,遇事急躁。一个月以来,因和邻居纠纷而心情不快,入寐困难。入寐后纷梦不断,严重时彻夜不眠。常发胁下疼痛,头晕头胀,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6.田某,女,45岁,农民。其常年在田间劳作,家庭困难,常为生计忧愁。半年来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入眠。常发心慌,健忘,白发过半,面色无华,劳动中时见头晕目眩,全身乏力,饮食也较以前减少,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7.董某,女,75岁。1年来头晕而常发耳鸣,渐渐出现寡言少语,记不住近期发生的事情,以致对往事也记忆模糊,常穿错衣服,分辨不清自己的孩子,懒散嗜卧,齿枯发稀,腰酸骨软,不欲行走,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8.杨某,男,50岁,10年前丧偶,意欲再婚,终无所遇,长期郁郁寡欢。渐见表情迟钝,言语不利,事过即忘,易惊易恐,动作古怪。伴见肌肤甲错,双目晦暗,常含水而不咽,口唇及舌均有瘀斑,脉细涩。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9.患者李某,女,37岁,今年9月就诊。家人述5个月前开始出现精神抑郁,沉默痴呆,言语无序,喜怒无常,饮食减少,不分秽洁,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0.患者邓某,女,29岁,家人叙述患者平日性情急躁,3日前突然面红目赤,叫骂号叫,胡言乱语,狂躁不安,不能入睡,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大滑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1.患者郝某,男,38岁,两年前因车祸头部受伤,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单侧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2.刘某,女,35岁。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细数无力。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心脑病证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B 2.A 3.B 4.A 5.A 6.A 7.B 8.B 9.B 10.C
11.C 12.C 13.D 14.D 15.D 16.A 17.A 18.A 19.B 20.B
21.B 22.D 23.D 24.D 25.A 26.D 27.E 28.B 29.D 30.B
31.A 32.D 33.D 34.C 35.E 36.A 37.A 38.E 39.B 40.D
41.A 42.A 43.B 44.A 45.D 46.E 47.D 48.B 49.C 50.C
51.B 52.A 53.B 54.C 55.E 56.B 57.B 58.D 59.C 60.A
61.E 62.C 63.B 64.E 65.C 66.D 67.A 68.A 69.C 70.C
71.D 72.C 73.D 74.B 75.B 76.C 77.B 78.E 79.D 80.B
81.D 82.A 83.E 84.C 85.B 86.C 87.A 88.C 89.D 90.D
91.A 92.C 93.C 94.E 95.A 96.B 97.D 98.A 99.C 100.B
101.D 102.B 103.D 104.C 105.E 106.B 107.C 108.E 109.A 110.C
111.E 112.E 113.A 114.D
二、B型选择题
1.A 2.E 3.C 4.B 5.E 6.D 7.A 8.B 9.C 10.E
11.C 12.D 13.C 14.A 15.B 16.A 17.C 18.B 19.B 20.B
21.A 22.E 23.E 24.C 25.A 26.D 27.D 28.A 29.D 30.C
31.E 32.B 33.C 34.A 35.B 36.A 37.C 38.A 39.B 40.D
41.A 42.C 43.E 44.B 45.A 46.D 47.A 48.B 49.E 50.B
51.D 52.E 53.A 54.E 55.B 56.D 57.C 58.A
三、X型选择题
1.AD 2.CD 3.ABCDE 4.ABDE 5.ACDE 6.BD 7.AC
8.AD 9.BDE 10.BE 11.ABCDE 12.ABCD 13.BCDE 14.ABDE
15.DE 16.ABCDE 17.ABCDE 18.ABCE 19.CDE 20.BDE 21.ACD
22.AC 23.ABCD 24.ABCD 25.ABDE 26.ABCD 27.BD 28.AE
29.ABCD 30.ABCE 31.BCD 32.BE 33.ABCDE 34.BCDE 35.ACE
36.ABCDE 37.ABCDE 38.ABCDE 39.BCDE
四、名词解释
1.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2.惊悸: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3.怔忡: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4.奔豚:亦称之为肾积,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难经?五十六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5.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引起的以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檀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6.真心痛:是胸痹心痛之重症,其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然不能缓解,脉结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7.不得卧:不得卧是不寐的别称,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不安,从而导致不能经常获得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8.健忘: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症。
9.多寐: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症。
10.痴呆: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1.癫狂:癫狂为临床常见多发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均以青壮年罹患者多。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
12.癫疾:癫疾即指癫狂。
13.痫病: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移时苏醒,一如常人。
14.羊癫风:即癫痫,发作时有类似羊的叫吼声。
15.痰厥:厥证之一,因痰盛气闭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甚则昏厥。
16.薄厥:由暴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者。
17.暑厥:因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致突然神昏、肢厥者。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六、填空题
1.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2.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3.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 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
4.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痰饮 瘀血 火邪上扰
5.补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祛痰 化饮 清火 行瘀
6.心神不宁 安神镇心
7.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8.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9.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10.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11.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12.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3.年老体虚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14.情志波动 多饮暴食 气候变化 劳累过度
15.心脉痹阻 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 疼痛程度
16.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17.痰浊闭阻
18.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理气、活血、通络、化痰 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
19.真心痛
20.脏腑 虚实
21.心 心神失养 心神不安 肝、胆、脾、胃、肾
22.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解郁散结 补虚益损
23.痰浊 淤血
24.补虚益损
25.心肝 脾胃 肾
26.气郁
27.痰气郁结 蒙蔽神机
28.痰火上扰 神明失主
29.痰火扰神证 痰热瘀结证 火盛阴伤证
30.下气解郁 化痰醒神
31.养心汤合越鞠丸
32.生铁落饮
33.移情易性
34.正气的盛衰 痰邪深浅
35.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
36.痰邪做祟
37.定痫丸
38.元神失控
39.补益气血 健脾宁心
40.气机突然逆乱 升降乖戾 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41.开窍,顺气,解郁 通关散、五磨饮子
42.独参汤 人参养营汤
4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44.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肢体和手足逆冷
45.情志内伤 饮食劳倦 亡血失津 痰饮内伏
46.正气的强弱 病情的轻重 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47.辨虚实 分气血
48.醒神回厥 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七、简答题
1.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试述心悸心虚胆怯证的证治方药。
心悸心虚胆怯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宜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用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3.试述心悸心血不足证的证治方药。
心悸心血不足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法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4.试述心悸阴虚火旺证的证治方药。
心悸阴虚火旺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治法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药用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5.试述心悸心阳不振证的证治方药。
心悸心阳不振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谈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加减。药用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6.试述心悸水饮凌心证的证治方药。
心悸水饮凌心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治法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酸枣仁。
7.试述心悸瘀阻心脉证的证治方药。
心悸瘀阻心脉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8.试述心悸痰火扰心证的证治方药。
心悸痰火扰心证的症状主要有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9.简述心痛发作轻重的不同表现。
胸痹心痛发作,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檀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10.简述胸痹心痛的病理性质。
本病的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其以气虚、阳虚多见;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
11.简述失眠的诊断要点
(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疾病。
12.概说失眠的生活调摄。
失眠属于心神病变,故尤其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应安静;睡前应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参加体育运动等。
13.简述痴呆轻重不同的症状表现。
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者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不知归途,昼夜不分,二便失禁忽哭忽笑,不欲饮食,不知饥饿。
14.痴呆的病因病机主要在哪些方面?基本病机是什么?
病因病机主要有:脑髓空虚,气血不足,肾精亏损,痰瘀痹阻;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
15.试述癫狂的诊断依据。
⑴有癫狂的家族史,或脑外伤史。素日性格内向,近期有情志不遂或突遭变故惊恐而心绪不宁者。⑵神情抑郁,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突然狂奔,喧扰不宁,呼号打骂,不避亲疏。⑶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致。⑷头颅CT、MRI及其它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
16.癫病与狂病如何区别?
两者均属性格行为异常的精神疾病,癫病属阴,以静而多喜为主,表现为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抑郁性精神失常为特征;狂病属阳,以动而多怒为主,表现躁动狂乱,气力倍常,呼号詈骂,声音多亢,兴奋性精神失常为特性。
17.癫狂与痴呆如何区别?
癫病与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然痴呆以智能低下为突出表现,以神志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是髓减脑衰,神机失调,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
18.狂病与蓄血发狂如何区别?
蓄血发狂为瘀热交互所致,多见于伤寒热病,具有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不同于狂病突然喜怒无常,狂乱奔走为主症。
19.痫病与厥证如何鉴别?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20.试述痫病的治疗原则。
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熄风,开窍定痫;平时病缓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而调养精神,注意饮食、劳逸适度实属重要。
21.试述痫病风痰闭阻证的证治方药。
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代表方:定痫丸。常用药有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
22.试述痫病痰火扰神证的证治方药。
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常用药有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枳实、茯苓、橘红、人参、菖蒲、麝香、当归。
23.试述厥证的诊断依据。
厥证的诊断依据是:(1)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的临床表现;(2)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3)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
24. 如何辨别厥证的虚实?
厥证见症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二证,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挟痰涎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25. 厥证和痫病如何鉴别?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或伴有四肢厥冷,醒后无后遗症。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证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26. 厥证和中风如何鉴别?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或伴有四肢厥冷,醒后无后遗症。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喎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喎斜及失语等后遗症。
27. 怎样判断厥证的预后?
厥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反之,若气息微弱,或见昏愦不语,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或脉象沉伏如一线游丝,或如屋漏,或散乱无根,或人迎、寸口、肤阳之脉全无,多属危候,预后不良。
28. 试述痰厥的证治方药。
痰厥的症状主要有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治法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药用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胆南星、茯苓燥湿祛痰,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
八、论述题
1.试述心悸的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紊乱;或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气失畅;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运失常;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均可引发心悸。
2.试述心悸的病理性质。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兼气血瘀滞。
心悸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可表现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虚胆怯,气阴两虚等证。病久阳虚者则表现为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甚或水饮凌心之证;阴虚血亏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可出现明阳俱损之候。若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等危候。
3.试述心悸的诊断依据。
心悸的诊断依据:(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试述心悸常见证型的主症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心悸的常见证型有: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
心虚胆怯证是由于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所致。症状主要有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宜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血不足证是由于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所致。症状主要有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法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是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所致。症状主要有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治法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心阳不振证是由于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所致。症状主要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加减。
水饮凌心证是由于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所致。症状主要有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治法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瘀阻心脉证是由于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所致。症状主要有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痰火扰心证是由于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所致。症状主要有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5.试述胸痹心痛的诊断要点。
(1)左侧胸膺或檀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刺痛、绞痛、灼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则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常兼有心悸。(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几秒至数十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诱发,也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做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
6.胸痹心痛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
胸痹心痛的治则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其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其重视活血通络,理气化痰之法;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故要做到补虚勿忘邪实,驱实勿忘本虚,权衡标本虚实之多少,确定补泻法度之适宜。
7.为什么说活血通络法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胸痹心痛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及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补虚与祛邪的目的均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而随证配合。
8.试述失眠的临床表现。
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 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症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不能再睡 ,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多梦。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导致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
9.如何对失眠病人进行脏腑辨证?
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心神被扰;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等。
10.如何鉴别癫病和痴呆?
癫病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抑为特征,以成年人多见。而痴呆则属于智能活动障碍,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人多发。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重症痴呆患者与癫病在临床症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C.T、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11.试诉痴呆病的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因而补虚益损,解郁散结是其治疗大法。同时在用药上应重视血肉有情之品的应用,以填精补髓。此外,移情易性,智力和功能训练与锻炼有助于康复与延缓病情。
12.试述癫狂的病因。
⑴七情内伤:多因恼怒郁愤不解,则肝失疏泄,胆气不平,心胆失调,气机失司,心神扰乱而发病;或肝郁不解,水渎失职,痰湿内生,气郁痰结,格塞心窍而发病;或暴(恚)怒不止,引动肝胆木火,郁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无主而发病;或肝气郁悖,气失畅达,血行凝滞,致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气血不能上荣脑髓,神机失养,神明混乱而发病。⑵饮食失节:嗜食肥甘膏梁,一方面化生痰浊,内伏于心,伤及心神;另一方面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内盛,或与气滞相结,阻蔽神明,或与郁火相夹,扰乱心神,或与瘀血相伍,痹阻心窍,均致神志失常而发病。⑶禀赋不足:即胎儿在母腹中有所大惊,或出生受阻,胎气被扰,气机失调,阴阳失平,以致先天禀赋不足,心神虚损,生后一有所触,则气机逆乱,神机失常而发病。
13.试述癫狂在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上的区别和联系。
在发病机理方面,痰气郁结,神志被蒙为癫,病理因素以痰气为主,病变脏器主要在心脾;痰火上扰,心神不安为狂,病理因素以痰火为主,病变脏器主要在心肝。然而癫证痰气郁而化火,可转为狂证;狂证日久,郁火宜泄而痰气留结,又往往转为癫证。因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临床表现方面,癫与狂均以精神失常为共同特征,但癫证主静属阴,以静而多喜为主,表现为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抑郁性精神失常为特征;狂病属阳,以动而多怒为主,表现躁动狂乱,气力倍常,呼号詈骂,声音多亢,兴奋性精神失常为特性,多见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之证。两者虽有差异,但不能截然分开,常可相互转化。
14.试述癫病的治疗方法,并具体说明之。
癫病的治疗应以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为其大法,常见有痰气郁结证和心脾两虚证两种证型;痰气郁结证的治法为理气解郁,化痰醒神,代表方为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心脾两虚证的治法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代表方为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15.试述痫病的发病机制。
痫病的发病机制为痰聚气逆,风痰闭阻。若气郁痰聚或痰聚气郁,气逆不顺,乃致风火内动,挟痰上蒙清窍,内扰神明,横窜经络,痫病则可发作。如风阳亢盛,痰火蒙心,则昏迷不醒,抽搐不止,或见高热等危重征象。由于痰浊的存在,故每因情志、疲劳、饮食等因素而诱发。由此可知,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常兼气、火、风等邪。病变脏器主要在心肝,若痫病久发,邪伤精气,可致心肾亏虚。
一般说来,痫病初发,正气尚盛,痰虽结而不深,气机逆乱尚易调顺,故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间歇时间亦较长。若久发不愈,本虚而标实,正气渐伤,痰结较深,气机闭阻,不易调顺,则发作的持续时间必然较长,甚则持续不已,而间歇期也逐渐缩短。
16.试述痫病的辨证要点。
⑴确定病性:来势急骤,神昏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情属痰;发作时呆木无知,呼之不应,扎之不知痛,平素或发作后有神疲胸闷,纳呆身重者,病性属湿;卒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经,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⑵辨病情轻重:判断本病之轻重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17. 试述厥证的病因病机。
厥证的病因有:(1)情志内伤:情志内伤,气逆为患,以恼怒致厥为多。若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或因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等,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此外,其人若平素体弱胆怯,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影响,如见死尸,或见鲜血喷涌,或闻巨响等,亦可使气血逆乱而致厥;(2)饮食劳倦:元气素虚者,如因过度饥饿,以致中气不足,脑海失养;或因暴饮暴食,饮食停于胸膈,上下不通,阴阳升降受阻,均可引起昏厥。此外,过度疲劳,或睡眠长期不足,阴阳气血亏耗,亦会成为厥证的发病原因;(3)亡血失津: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或血证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失主,而致厥证;(4)痰饮内伏:多见于形盛气弱之人,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日积月累,痰愈多则气愈阻,气愈滞则痰更甚,如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则可发为昏厥。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发为气厥实证;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发为气厥虚证。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实证;大量失血,血脱则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神明失养,昏不知人,则发为血厥虚证。由于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阻滞神明,则发为痰厥。
18.试述厥证的辨证要点。
辨虚实:厥证见症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二证,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挟痰涎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分气血: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应注意分辨。其中尤以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两者易于相淆,应注意区别。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衄,舌质暗红,脉弦有力。
九、病案分析题
1.中医病名诊断:心悸
证型:心虚胆怯证
病机归纳: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主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药物:龙齿12g(先煎) 琥珀12g(先煎) 酸枣仁15g 远志6g 茯神12g 人参9g 茯苓12g 山药15g 天冬15g 生地15g 熟地15g 肉桂3g 五味子6g
2.中医病名诊断:心悸
证型:心血不足证
病机归纳: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主方:归脾汤加减。
药物:黄芪15g 人参9g 白术12g 炙甘草6g 熟地黄15g 当归3g 龙眼肉15g 茯神12g 远志6g 酸枣仁15g 木香6g
3.中医病名诊断:胸痹心痛
证型:心气不足证
病机归纳:心气不足,心脉鼓动无力。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主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药物:党参12g 黄芪15g 炙甘草3g 肉桂3g 生姜3片 大枣5枚 淮小麦12g
4.中医病名诊断:胸痹心痛
证型:痰浊闭阻证
病机归纳:痰浊闭阻,心阳不通。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皮12 薤白6g 制半夏10g 厚朴10g 枳实10g 桂枝5g 茯苓10g 炙甘草3g 干姜3g 细辛3g
5. 中医病名诊断:失眠
证型:肝郁化火证
病机归纳: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黄芩10g 栀子10g 木通6g 柴胡6g 当归10g 生地12g 炙甘草3g 龙胆草6g 生龙骨15g(先煎) 生牡蛎15(先煎) 朱茯神10g 车前子10g(包煎)
6.中医病名诊断:失眠
证型:心脾两虚证。
病机归纳:忧思劳累,伤脾耗血,气血两亏,心神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加减。
药物:党参10g 黄芪12g 白术10g 茯神10g 木香10g 当归10g 远志6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酸枣仁10g 龙眼肉10g 炙甘草3g
7.中医病名诊断:痴呆
证型:髓海不足证
病机归纳:脑髓空虚,神无所依。
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主方:七福饮加味。
药物:熟地12g 当归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远志6g 炙甘草3g 鹿角胶10g (烊化冲服) 龟版胶10g(烊化冲服) 杏仁10g 紫河车12g 阿胶10g(烊化冲服)
8.中医病名诊断:痴呆
证型:瘀血内阻证
病机归纳:气滞血瘀,脑脉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主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10g 川芎10g 葱白3g 生姜3片 石菖蒲6g 郁金10g
9.中医病名诊断:癫病
证型:痰气郁结证
病机归纳: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蒙蔽神窍。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主方: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药物:柴胡6g 白芍10g 当归10g 茯苓10g 白术10g 炙甘草3g 枳实10g 木香6g 香附6g 制半夏6g 陈皮6g 胆南星6g 郁金10g 菖蒲5g
10. 中医病名诊断:狂病
证型:痰火扰神证
病机归纳: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主方:生铁落饮加减。
药物:龙胆草5g 黄连3g 连翘10g 胆南星10g 贝母9g 橘红5g 竹茹10g 菖蒲5g 远志10g 茯神10g 玄参10g 天冬9g 麦冬9g 丹参12g 生铁落15g(煎熬三柱香,取水煎药)
11.中医病名诊断:痫病
证型:瘀阻脑络证
病机归纳: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赤芍10g 川芎10g 桃仁9g 红花9g 老葱9g 地龙10g 僵蚕丝10g 全蝎3g
12.中医病名诊断:厥证
证型:血厥之虚证
病机归纳: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
治法:补养气血。
主方:人参养营汤加减。
药物:党参10g 黄芪15g 熟地10g 白芍10g 五味子10g 白术10g 茯苓10g 远志10g 炙甘草5g 肉桂5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陈皮6g
第三章 脾胃肠病证
一、A型选择题
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
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
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 )
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暴痛 E.刺痛
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
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
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方应首选( )
A.血府逐瘀汤 B.桃红四物汤 C.桃仁红花煎
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 )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
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 )
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
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 )
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
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 )
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
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 )
A.疼痛的部位 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
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
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宜选用( )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
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
11.胃脘疼痛,或有热感,口粘而苦,口干而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应辨证为( )
A.湿热中阻证 B.瘀血停胃证 C.脾胃虚寒证
D.肝气犯胃证 E.饮食伤胃证
12.载有“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此语出于何书( )
A.《医学入门》 B.《医学真传》 C.《医学正传》
D.《医学心悟》 E.《医宗必读》
13.下列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 )
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 E.脉弦细
14.将胃痛与心痛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
A.汉代 B.隋唐 C.宋代以后 D.清代以后 E.明代以后
15.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 )
A.胃 B.肝 C.脾 D.肺 E.肾
16.王某,女性,40岁,近4天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舌苔薄白,脉弦。此属胃痛何证型( )
A.肝气犯胃 B.寒邪客胃 C.瘀血停胃 D.饮食伤胃 E.湿热中阻
17.患者刘某,男,50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20年,近2天因饮食生冷后胃脘疼痛加剧,疼痛隐隐,进食后缓解,喜抚慰和温熨,治疗最佳方剂为( )
A.保和丸 B.香苏散合良附丸 C.化肝煎
D.附桂理中丸 E.香砂六君子汤
18.寒邪犯胃之胃痛的脉象多为( )
A.浮脉 B.弦脉 C.革脉 D.浮紧脉 E.弦紧脉
19.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之胃痛,若兼见有下列何项症状者,则宜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萸( )
A.呕吐 B.腹泻 C.嗳气 D.泛酸 E.嘈杂
20.胃痛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何方( )
A.清胃散 B.半夏泻心汤 C.丹参饮 D.丹栀逍遥散 E.吴茱萸汤
21.嘈杂而见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治疗用何方( )
A.归脾汤 B.平胃散 C.温胆汤 D.理中汤 E.四君子汤
22.胃脘痛寒邪犯胃的见证为( )
A.胃痛暴作 B.胃痛隐隐 C.胃脘刺痛 D.胃脘胀痛 E.胃脘灼痛
23.吞酸而见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治疗用何方( )
A.良附丸 B.香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为主方
C.半夏泻心汤 D.丹参饮
E.黄芪建中汤
24.吐酸的基本病机是( )
A.胃失温养 B.气机不畅 C.肝气犯胃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
25.痞满与鼓胀的相同症状是( )
A.胀满之苦 B.外有胀大之形 C.触之无形 D.按之无痛 E.心下痞塞
26.痞满以下列何项症状为主症( )
A.胃脘疼痛 B.胃脘满闷 C.胸脘痞闷 D.脘闷不舒 E.胸脘闷痛
27.痞满的基本病位在( )
A.肝脾 B.脾胃 C.胃 D.脾 E.肝胆
28.“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载于( )
A.《景岳全书》 B.《内经》 C.《伤寒论》
D.《医学正传》 E.《类证治裁》
29.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
A.食滞肠胃,痞塞不通 B.外邪内陷,阻塞气机
C.肝气郁滞,横逆犯脾 D.湿盛脾虚,气机阻滞
E.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30.下列情况对痞满和胸痹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 )
A.病位 B.病程 C.起病 D.诱因 E.转归
31.痞满痰湿中阻证治的主方是( )
A.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 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
E.枳实消痞丸加减
32.脾胃虚弱,痞满反复发作者,治法宜首选( )
A.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B.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C.理气宽胸,补泻并用 D.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E.和胃降气,消痞开结
33.痞满病久郁而化热,致病人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证候者,应首选下列何方( )
A.二陈汤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泻心汤加减
D.越鞠丸加减 E.枳实消痞丸加减
34.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其辨证为( )
A.肝胃不和 B.脾胃虚弱 C.胃阴不足 D.饮食内停 E.湿热阻胃
35.痞满的治疗基本法则是( )
A.疏肝解郁行气,化湿和胃消痞 B.清热化湿行气,健脾和胃消痞
C.理气宽胸止呕,补泻升降并用 D.补气健脾化湿,升清降浊和胃
E.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36.脘腹痞闷,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方剂应首选( )
A.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B.木香顺气丸加减
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 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
E.枳实消痞丸加减
3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呕吐的主要原因( )
A.外邪侵袭 B.湿邪困脾 C.饮食不节 D.情志失调 E.病后体虚
38.下列哪项不是实证呕吐的特点( )
A.发病较急 B.病程较短 C.多由外邪及饮食所伤而发
D.有邪实之象 E.时发时止
39.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痛,脉弦。此属何型呕吐( )
A.胃阴不足 B.热邪犯胃 C.肝郁化火 D.肝气犯胃 E.以上均不是
40.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应诊断为何种病证的呕吐( )
A.外邪犯胃 B.饮食停滞 C.痰饮内停 D.肝气犯胃 E.胃阴不足
4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胃阴不足型呕吐的主证( )
A.呕吐反复或时作干呕 B.似饥而不欲食 C.嗳气吞酸
D.口干咽燥 E.舌红少津
42.患者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满,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治法宜用( )
A.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B.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C.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D.温养脾胃,降逆止呕 E.以上均不是
43.哪项不是肝气犯胃型呕吐的主证( )
A.呕吐吞酸 B.嗳气频作 C.胸胁胀满 D.舌红苔薄腻 E.脉沉细
44.突然呕吐,脘闷不舒,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宜选( )
A.保和丸 B.小半夏汤 C.香苏散 D.平胃散 E.藿香正气散
45.治疗胃阴不足呕吐的主方为( )
A.麦门冬汤 B.益胃汤 C.一贯煎 D.玉女煎 E.沙参麦冬汤
46.治疗脾胃气虚呕吐的最佳方剂为( )
A.小半夏加茯苓汤 B.理中汤 C.旋复代赭汤
D.香砂六君子汤 E.以上均不是
47.治疗肝气犯胃型呕吐的主方为( )
A.半夏厚朴汤 B.左金丸 C.柴胡疏肝散
D.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 E.四七汤
48.若食物中毒呕吐者,可用何方探吐,防止腐败食物被吸收( )
A.玉枢丹 B.祛暑丸 C.生萝卜汁 D.益元散 E.烧盐方
49.下列何书最早指出噎膈的形成与精神有关( )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论》 E.《金匮要略》
50.噎膈之证的发病机理主要是( )
A.脾胃俱伤 B.肺胃两伤 C.气血郁结
D.本虚标实 E.气痰瘀交结,阻于食道、胃脘
51.首先指出噎膈病的基本病理为“脘管狭窄”者是( )
A.叶天士 B.徐灵胎 C.张景岳 D.王清任 E.朱丹溪
52.噎膈的产生除与食道、胃相关外,还与那些脏腑有关?( )
A.心脾肾 B.肝脾肾 C.肺脾肾 D.肝脾肺 E.心肝肺
53.噎膈气虚阳微型的病机是( )
A.阳损及阴 B.阴寒内盛 C.气血虚弱 D.淤血内结 E.阴损及阳
54.噎膈的后期治疗原则以何法为主?( )
A.补气温阳 B.理气 C.化痰 D.降火 E.以上皆不是
55.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不复吐出,甚至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舌质紫暗,脉细涩,其治法为( )
A.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B.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C.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D.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E.以上都不是
56.在治疗噎膈时,时刻要考虑的是( )
A.开郁化痰 B.破血行瘀 C.补气养血
D.顾护津液及胃气 E.温补脾肾
57.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白光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应诊断为( )
A.脾胃虚弱型呕吐 B.中虚有寒型反胃 C.脾阳虚衰型水肿
D.胃阴不足型呕吐 E.气虚阳微型噎膈
58.治疗津亏热结型的噎膈的主方( )
A.通幽汤 B.沙参麦冬汤 C.启膈散 D.玉枢丹 E.以上都不是
59.噎膈在辨证方面,首先应察其(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D.阴阳 E.以上都不是
60.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治疗主方是:( )
A.启膈散 B.沙参麦冬汤 C.血府逐瘀汤 D.五汁安中汤 E.通幽汤
61.噎膈津亏热结型的舌质( )
A.舌质红 B.舌质红紫 C.舌质红干 D.舌质絳 E.舌质淡红
62.治疗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首选方( )
A.血府逐瘀汤 B.桃红四物汤 C.化瘀汤 D.启膈散 E.通幽汤
63.反胃的最佳治法是( )
A.温补肾阳,降逆和胃 B.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C.健脾益气,降逆和胃 D.消食导滞,降逆和胃
E.以上均不是
64.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治疗的主方( )
A.附子理中汤 B.大半夏汤 C.苓桂术甘汤
D.小半夏汤 E.丁香透膈散
65.启膈散治噎膈,取其功用为( )
A.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B.益气健脾,滋养津液
C.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D.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E.健脾益肺,理气活血
66.王××,女,60岁,吞咽困难三月,现吞咽梗塞而痛,固体食物难入,但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而干,脉弦细数,应诊断为下列何种病证( )
A.痰气交阻型噎膈 B.津亏热结型噎膈
C.瘀血内结型噎膈 D.气虚阳微型噎膈
E.以上都不是
67.呃声沉缓,膈间及胃脘不舒,遇寒加剧,得热则减,舌苔白润,脉沉缓,证属( )
A.胃寒呃逆 B.阴虚呃逆 C.阳虚呃逆 D.胃热呃逆
68.高某,男,36岁,平素嗜酒,今晨呃声洪亮,冲逆而出,烦躁口渴,渴喜冷饮,舌苔黄,脉滑数,治疗最佳方为( )
A.丁香柿蒂汤 B.竹叶石膏汤 C.五磨饮子 D.旋复代赭汤
69.呃逆,古有何称( )
A.噫 B.干呕 C.哕 D.嗳气 E.噎
70.呃逆的发生,除了缘于胃气上逆动膈以外,与哪一脏关系最密切(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71.呃逆的病理主要是( )
A.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C.阳明腑实,气不顺行 D.肝气逆乘犯胃 E.耗伤中气,胃失和降
72.呃逆的病位与下列哪项无关( )
A.心 B.胃 C.肺 D.肝 E.肾
7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胃火上逆型呃逆的主证( )
A.呃逆连声,胸胁胀闷 B.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C.口臭烦渴,多喜冷饮 D.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E.舌苔黄燥,脉滑数
74.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机郁滞呃逆的主证( )
A.呃逆连声,胸胁胀闷 B.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C.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D.得热则减,遇寒愈甚 E.舌苔薄腻,脉弦滑
75.以呃逆的声音辨证,下列何者为胃火上逆型呃逆( )
A.呃声沉缓 B.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C.呃逆连声
D.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E.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76.脾胃阳虚型呃逆的特征是( )
A.呃声沉缓 B.呃声洪亮 C.呃声连声 D.呃声低长 E.呃声短促
77.气机郁滞型呃逆的治疗当用( )
A.丁香散 B.沉香散 C.五磨饮子 D.苏子降气汤 E.丁香透膈散
78.治疗脾胃阳虚型呃逆的最佳方剂为( )
A.补中益气汤加吴茱萸、丁香 B.理中汤加吴茱萸、丁香
C.旋复代赭汤加吴茱萸、丁香 D.苓桂术甘汤加吴茱萸、丁香
E.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吴茱萸、丁香
79.与腹痛有关的脏腑一般不包括( )
A.肝 B.大肠 C.胃 D.膀胱 E.小肠
80.以腹痛的部位辨证,胁痛,少腹疼痛者,多属( )
A.肝胆病 B.虫证 C.肠痈 D.胃痛 E.膀胱病
81.大腹痛者,多属( )
A.厥阴肝经病证 B.膀胱病证 C.脾胃病证 D.虫病 E.肠痈
82.寒邪内阻腹痛的主要特点是( )
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 B.腹痛绵绵,时痛时止 C.饥则痛甚,得温稍减
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 E.腹部刺痛,痛处不移
83.除哪项外,均为腹痛的常见病因( )
A.外感时邪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 D.阳气素虚 E.它病转移
84.腹痛拒按,大便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应辨为( )
A.寒邪内阻 B.湿热壅滞 C.中虚脏寒 D.气滞血瘀 E.饮食积滞
85.寒邪内阻腹痛的治法是( )
A.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B.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E.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86.湿热壅滞,腹痛拒按,治宜( )
A.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B.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E.泄热通腹,行气导滞
87.湿热壅滞的腹痛,治疗主方为( )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甘露消毒丹 D.龙胆泻肝汤 E.三仁汤
88.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主方为( )
A.补中益气汤 B.附子粳米汤 C.保和丸 D.小建中汤 E.四逆汤
89.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宜用( )
A.枳实导滞丸 B.小承气汤 C.大承气汤 D.枳术丸 E.保和丸
90.若虚寒腹痛见证较重,呕吐肢冷脉微者,用何方温中散寒( )
A.小建中汤 B.大建中汤 C.附子理中丸 D.枳实导滞丸 E.补中益气汤
91.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细涩者,治疗主方为( )
A.桃核承气汤 B.少腹逐瘀汤 C.失笑散合丹参饮
D.大黄牡丹皮汤 E.复元活血汤
92.腹痛发生的基本病机是( )
A.食滞肠胃,痞塞不通 B.外邪内传,阻塞气机 C.肝脾湿热,络脉不和
D.肝气郁结,胃失和降 E.腹部气血郁滞,脉络痹阻
93.下列哪项属脾胃病证的腹痛部位( )
A.胁腹 B.少腹 C.小腹 D.大腹 E.以上都不是
94.腹部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恼怒而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减轻,苔薄,脉弦,其辨证为( )
A.肝胆湿热 B.肝脾不和 C.肝气郁结 D.胃气上逆 E.以上均不是
95.“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出自何书( )
A.《症因脉治》 B.《景岳全书》 C.《黄帝内经》
D.《临证指南医案》 E.《金匮要略》
96.关于腹痛与相关痛证的鉴别诊断,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
A.内科腹痛多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腹部柔软,痛无定处
B.内科腹痛在心下,伴嗳气、泛酸
C.外科腹痛多压痛明显,伴有肌紧张和腹痛拒按
D.女性患者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
E.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
97.泄泻在《内经》中称为( )
A.下利 B.下痢 C.泄 D.泻 E.滞下
98.治泻有九法是哪一部书提出的( )
A.《医宗必读》 B.《景岳全书》 C.《脾胃论》
D.《医学心悟》 E.《医学三字经》
99.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 )
A.食滞肠胃 B.脾胃虚弱 C.肾阳虚衰 D.感受外邪 E.脾虚湿盛
100.治疗泄泻初起不宜( )
A.分利 B.消导 C.疏解 D.清化 E.固涩
101.治疗久泻,不宜过用( )
A.分利 B.健脾 C.补肾 D.升提 E.固涩
102.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点,下列何项无鉴别意义( )
A.泻下稀薄或赤白粘冻 B.泻下爽利与否 C.里急后重之有无
D.泻下次数之多少 E.泻下有无脓血
103.从下列泻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 )
A.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 B.泄下粪色黄褐而臭
C.泄泻如水 D.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之物
E.时溏时泄,水谷不化
104.腹痛泄泻,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诱发或加重,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治当( )
A.调和脾胃 B.疏肝和胃 C.抑肝扶脾 D.解郁疏肝 E.泄肝除湿
105.患者泄泻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应诊为何种证候( )
A.肝郁泄泻 B.脾虚泄泻 C.肾虚泄泻 D.暑湿泄泻 E.寒食泄泻
106.大便时溏时泄,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为( )
A.健脾益气 B.温肾健脾 C.固涩止泻 D.补中益气 E.益气升清
107.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
A.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 C.伤食泄泻 D.寒食泄泻 E.湿热泄泻
108.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证属( )
A.寒食泄泻 B.湿热泄泻 C.伤食泄泻 D.肝郁泄泻 E.脾虚泄泻
109.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首选方为( )
A.四神丸 B.金匮肾气丸 C.右归丸 D.附子理中丸 E.驻车丸
110.患者面色萎黄,纳呆,肢倦,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胃脘腹胀,其最佳治疗方剂为( )
A.附桂理中汤 B.参苓白术散 C.胃苓汤 D.六君子汤 E.藿香正气散
111.王某,泄泻腹痛,泻下急迫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宜用( )
A.保和丸 B.白头翁汤 C.葛根芩连汤 D.枳实导致丸 E.芍药汤
112.患者腹痛泄泻,胸胁胀闷,每因恼怒而发,脉弦。最佳治疗方剂是( )
A.丹栀逍遥散 B.越鞠丸 C.柴胡疏肝散 D.痛泻要方 E.胃苓汤
113.脾胃虚弱引起的泄泻,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治疗宜用( )
A.温脾汤 B.实脾饮 C.补中益气汤 D.附子理中汤 E.理中汤合桃花汤
114.寒湿泄泻,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治疗宜用( )
A.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五苓散 D.胃苓汤 E.保和丸
115.治痢疾上,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的医家是( )
A.刘河间 B.张子和 C.朱丹溪 D.张景岳 E.吴道琼
116.痢疾在《千金要方》称为( )
A.下利 B.滞下 C.肠澼 D.大瘕泄 E.重下
117.白头翁汤出自哪位医家之手( )
A.刘河间 B.张景岳 C.朱丹溪 D.张仲景 E.葛洪
118.下列哪项不是痢疾的必有症状( )
A.里急后重 B.下痢赤白脓血 C.痢下白冻 D.腹痛 E.肛门下坠感
119.寒湿痢的表现是( )
A.痢下赤白脓血,不甚臭秽 B.痢下鲜紫脓血 C.痢下纯为白冻
D.痢下赤多白少 E.痢下脓血粘稠
12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湿热痢的主症( )
A.腹痛,里急后重 B.下痢赤白相兼 C.肛门灼热
D.小便短赤 E.苔白腻,脉濡缓
121.症见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证属( )
A.虚寒痢 B.寒湿痢 C.休息痢 D.噤口痢 E.疫毒痢
122.一般说来,初痢实则( )
A.通之 B.补之 C.濡之 D.燥之 E.温之
123.痢下白多赤少一般多重用( )
A.温药 B.寒药 C.气分药 D.血分药 E.补药
124.疫毒痢的治法是( )
A.清热和中化湿 B.清热除湿调气 C.清热解毒凉血
D.清热化湿和中 E.温中燥湿调气
125.治疗湿热痢之里急后重症状,应在清化湿热的方药中加用( )
A.导滞药 B.行血药 C.解毒药 D.调气药 E.化湿药
126.痢疾初起治疗当忌( )
A.疏散表邪 B.收敛止泻 C.清化湿热 D.调气行血 E.以上均不是
127.久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稠粘如冻,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宜选( )
A.连理汤 B.芍药汤 C.桃花汤 D.白头翁汤 E.驻车丸
128.寒湿痢宜选方( )
A.白头翁汤 B.芍药汤 C.不换金正气散 D.葛根芩连汤 E.连理汤
129.湿热痢疾,若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未解而里热已甚者,治疗最佳方为( )
A.葛根芩连汤 B.荆防败毒散 C.香连丸 D.藿香正气散 E.芍药汤
130.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治用( )
A.连理汤 B.荆防败毒散 C.芍药汤 D.香连丸 E.藿香正气散
131.治疗痢疾各型的首选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湿热痢用芍药汤 B.寒湿痢用真人养脏汤 C.疫毒痢用白头翁汤
D.休息痢用连理汤 E.阴虚痢用驻车丸
132.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其治法为( )
A.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B.温中补中,升清举陷 C.温中散寒,消积导滞
D.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E.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133.休息痢,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方可用( )
A.温脾汤 B.胃苓汤 C.连理汤 D.桃花汤 E.补中益气汤
134.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可服( )
A.开噤散 B.乌梅丸 C.玉枢丹 D.桃花汤 E.连理汤
135.治疗虚寒痢的主方是( )
A.连理汤 B.驻车丸 C.真人养脏汤 D.胃苓汤 E.温脾汤
136.下列哪项不是痢疾的主要病理变化( )
A.脾虚湿盛 B.湿热壅滞肠中 C.气血壅滞肠中
D.肠道传导失司 E.寒湿滞留肠中
13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痢疾的治法( )
A.湿盛则分利 B.初痢宜通 C.久痢宜涩
D.赤多重用血药 E.白多重用气药
138.湿热痢若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可加用何方( )
A.保和丸 B.枳实导滞丸 C.大承气汤 D.小承气汤 E.大柴胡汤
139.便秘的基本病机是( )
A.肠胃不和 B.肝气郁结 C.湿热下注 D.肺失开合 E.大肠传导失常
140.下列哪项不属于便秘的病机( )
A.肠胃积热 B.痰气交结 C.气机郁滞 D.气血亏虚 E.阴阳亏虚
141.热秘的特征为( )
A.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B.大便秘结,欲便不得 C.虽有便意,努挣乏力
D.大便艰涩,排除困难 E.大便不干,小便清长
142.大便干,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此属( )
A.气秘 B.冷秘 C.气虚秘 D.血虚秘 E.阳虚秘
143.麻子仁丸主治( )
A.热秘 B.冷秘 C.气秘 D.气虚秘 E.阴虚秘
144.患者70岁,临厕大便,努挣乏力,挣则短气汗出,便后疲乏,大便不干结,舌淡苔薄,脉弱。宜( )
A.补肾助阳 B.温阳益气 C.益气润肠 D.养血润肠 E.滋阴通便
145.热秘,燥热不甚,除便秘外,并无其它明显症状,可服何方清腑缓下,以免再秘( )
A.更衣丸 B.麻子仁丸 C.青麟丸 D.润肠丸 E.五仁丸
146.某患者,大便干结,排解困难数月,伴身热心烦,腹胀满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最佳选方为( )
A.麻子仁丸 B.更衣丸 C.大承气汤 D.增液汤 E.大柴胡汤
147.气虚秘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用何方( )
A.麻子仁丸 B.更衣丸 C.六磨汤 D.黄芪汤 E.大补元煎
148.热秘型便秘,伴易怒目赤,选何方( )
A.麻子仁丸 B.青麟丸 C.麻子仁丸合更衣丸 D.六磨汤 E.半硫丸
149.以下哪项不是血虚型便秘的主证( )
A.心中悸动 B.头晕目眩 C.胁肋隐痛 D.面色无华 E.舌淡脉细
150.大便秘结,欲便不能,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部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其辨证为( )
A.胃气壅滞 B.肝胆湿热 C.痰热互结 D.肝脾气滞 E.阴寒内盛
二、B型选择题
A.柴胡疏肝散加减 B.清中汤加减 C.四君子汤
D.保和丸 E.黄芪建中汤
1.肝气犯胃型胃痛治方宜选( )
2.湿热中阻型胃痛治方宜选( )
3.脾胃虚寒型胃痛治方宜选( )
A.寒邪客胃证 B.饮食伤胃证 C.肝气犯胃证 D.湿热中阻证 E.瘀血停胃证
4.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证属( )
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证属( )
6.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证属( )
A.归脾汤 B.平胃散 C.温胆汤 D.理中汤 E.四君子汤
7.胃热证嘈杂的代表方是( )
8.胃虚证嘈杂的代表方是( )
9.血虚证嘈杂的代表方是( )
A.胃痛隐隐 B.胃痛暴作 C.胃脘刺痛 D.胃脘胀痛 E.胃脘灼痛
10.胃脘痛饮食伤胃证的见症为( )
11.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见症为( )
12.胃脘痛寒邪客胃证的见症为( )
A.枳实消痞丸加减 B.木香顺气丸加减 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
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 E.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13.痞满痰湿中阻证的代表方是( )
14.痞满湿热阻胃证的代表方是( )
15.痞满肝胃不和证的代表方是( )
A.痞满饮食内停证 B.痞满痰湿中阻证 C.痞满湿热阻胃证
D.痞满肝胃不和证 E.痞满胃阴不足证
16.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 )
17.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
18.脘腹痞满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证属( )
A.藿香正气散加荆芥、防风 B.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
C.藿香正气散去白术、加鸡内金、神曲 D.新加香薷饮
E.黄连解毒汤
19.外邪犯胃之呕吐,若伴见脘痞嗳腐,饮食停滞者,其治疗方宜( )
20.外邪犯胃之呕吐,若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其治疗方宜( )
21.外邪犯胃之呕吐,若兼气机阻滞,脘闷腹胀者,其治疗方宜( )
A.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B.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C.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D.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E.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22.痰饮内阻型呕吐的治法是( )
23.脾胃气虚型呕吐的治法是( )
24.脾胃阳虚型呕吐的治法是( )
A.反胃 B.梅核气 C.噎膈 D.呃逆 E.噫气
25.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不妨碍进食的病证是( )
26.饮食吞咽哽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的病证是( )
27.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是( )
A.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B.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C.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D.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E.健脾益气,滋养津液
28.以通幽汤治疗噎膈,取其功能( )
29.以启膈散治疗噎膈,取其功能为( )
A.通幽汤 B.启膈散 C.丁香透隔散 D.沙参麦冬汤 E.补气运脾汤
30.痰气交阻型噎膈选用( )
31.气虚阳微型噎膈选用( )
A.《素问》 B.《难经》 C.《外台秘要》
D.《诸病源候论》 E.《临证指南医案》
32.提出“三阳结,谓之膈”的是( )
33.首先指出噎膈病的基本病理为“脘管狭窄”是( )
A.胃火上冲 B.胃中寒冷 C.气机郁滞 D.脾胃阳虚 E.胃阴不足
34.呃逆连声,胸胁胀闷,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频,纳食减少,昏旋恶心,舌苔薄腻,脉弦滑,此证属( )
35.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且有裂纹,脉细数,此证属( )
A.麦门冬汤加柿蒂 B.竹叶石膏汤加柿蒂 C.小承气汤加柿蒂
D.益胃汤加柿蒂 E.润肠丸加柿蒂
36.呃声洪亮,冲逆而出,烦躁口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治疗的主方是( )
37.呃声洪亮,冲逆而出,烦躁口臭,渴喜冷饮,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滑数,治疗的主方是( )
A.丁香散 B.竹叶石膏汤 C.养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D.五磨饮子 E.理中丸
38.气机郁滞型呃逆应选用( )
39.胃火上逆型呃逆应选用( )
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D.木香顺气散 E.小建中汤
40.肝郁气滞型腹痛,治疗首选( )
41.寒邪内阻型腹痛,治疗首选( )
42.中虚脏寒型腹痛,治疗首选( )
A.小承气汤 B.枳实导滞丸 C.大承气汤
D.少腹逐瘀汤 E.大柴胡汤
43.湿热壅滞型腹痛,治疗首选( )
44.饮食积滞型腹痛,治疗首选( )
45.瘀血型腹痛,治疗首选( )
A.枳实导滞丸 B.大柴胡汤 C.柴胡疏肝散
D.天台乌药散 E.附子理中汤
46.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治疗宜选( )
47.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治疗宜选( )
48.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者,治疗宜选( )
A.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腹部喜温 B.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C.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腹痛不甚,喜温喜按
E.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
49.虚证泄泻的特点是( )
50.实证泄泻的特点是( )
51.热证泄泻的特点是( )
A.葛根芩连汤 B.藿香正气散 C.痛泻要方
D.芍药汤 E.柴胡疏肝散
52.湿热泄泻的主方是( )
53.湿热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若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宜用( )
54.肝郁泄泻的主方是( )
A.理中丸 B.温脾汤 C.真人养脏汤 D.补中益气汤 E.附子理中丸
55.脾虚泄泻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 )
56.肾虚泄泻若脐腹冷痛,可加用( )
57.肾虚泄泻若泻下滑脱不禁,或虚作努责者,可用( )
A.《伤寒杂病论》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济生方》
58.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痢”的是哪部医著( )
59.正式启用痢疾病名的是哪部医著( )
60.提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的是哪部医著( )
A.不换金正气散 B.桃花汤 C.驻车丸 D.连理汤 E.芍药汤
61.治疗寒湿痢的主方是( )
62.治疗阴虚痢的主方是( )
63.治疗虚寒痢的主方是( )
A.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B.清热解毒凉血 C.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D.温中清肠调气 E.养阴清肠化湿
64.寒湿痢的治法是( )
65.疫毒痢的治法是( )
66.休息痢的治法是( )
A.开噤散 B.六君子汤 C.乌梅丸 D.连理汤 E.参附汤
67.休息痢的治疗主方为( )
68.噤口痢实证的治疗主方为( )
69.噤口痢虚证的治疗主方为( )
A.黄芪汤 B.济川煎 C.化肝煎 D.木香顺气散 E.六磨汤
70.气虚型便秘,治疗首选( )
71.气秘型便秘,治疗首选( )
72.阳虚型便秘,治疗首选( )
A.大承气汤 B.青麟丸 C.五仁丸 D.补中益气汤 E.增液承气汤
73.热秘型便秘,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可用何方急下存阴( )
74.血虚型便秘,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可用何方润肠通便( )
75.阴虚型便秘,若阴亏燥结,热盛伤津,可用何方增水行舟( )
三、X型选择题
1.胃脘痛发作的常见原因有( )
A.外邪犯胃 B.饮食伤胃 C.情志不畅 D.素体脾虚 E.胃气上逆
2.通则不痛的原则治疗胃脘痛,可用于如下那些治法( )
A.疏肝 B.活血 C.消导 D.温阳 E.泄热
3.胃痛的基本病机有( )
A.胃气失和 B.虚实夹杂 C.气机不利 D.胃失濡养 E.痰湿阻滞
4.胃痛的诊断依据( )
A.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
B.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吞腐等症状
C.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D.发作时以攻痛连胁为主要表现
E.常伴大便排除困难
5.胃痛在辨证时应注意辨别(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D.气血 E.阴阳
6.胃痛的发生和哪些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柴胡疏肝散主要用于下列那些病证( )
A.肝气犯胃之胃痛 B.气机郁滞之腹痛 C.肝气犯胃之呕吐
D.气机郁滞之呃逆 E.气滞心胸之胸痹
8.胃痛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
A.胃痞 B.真心痛 C.胁痛 D.腹痛 E.呕吐
9.痞满的临床特点是( )
A.心下痞满,满闷不舒 B.触之无形 C.按之柔软
D.腹部胀大 E.外无胀大之形
10.痞满在辨证时应注意辨别( )
A.虚实 B.寒热 C.缓急 D.久暂 E.虚实寒热的兼夹
11.痞满的病因有( )
A.感受外邪 B.内伤饮食 C.痰湿阻中 D.情志失调 E.脾气受损
12.下面那些是痞满痰湿内阻证的临床特征( )
A.脘腹痞满不舒 B.口干不欲饮 C.头晕目眩
D.嗳腐吞酸 E.矢气频作
13.引起呕吐的原因有( )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 D.脾胃虚弱 E.命门火衰
14.饮食停滞型呕吐的主证是( )
A.嗳气厌食 B.呕吐酸腐 C.脘腹胀满 D.大便秽臭而溏 E.苔厚腻
15.下列各证哪些是脾胃气虚型呕吐的主证( )
A.食入难化 B.脘部痞闷 C.大便不畅 D.食欲不振 E.苔白滑
16.脾胃阳虚型呕吐的主证有( )
A.时作时止 B.面色白光白 C.喜暖恶寒 D.口干不欲饮 E.脉濡弱
17.噎膈的主要病因是( )
A.外感时邪 B.酒食所伤 C.忧思恼怒 D.年老久病 E.水湿内浸
18.噎膈出现呕吐时,应与下列何种疾病鉴别( )
A.呃逆 B.反胃 C.梅核气 D.呕吐 E.胃痛
19.噎膈在治疗用药过程中,应强调( )
A.不宜过于温燥 B.不能过于苦寒 C.不必开郁化痰
D.不必滋阴养血 E.不可滋腻碍胃
20.反胃的主要病因病理是( )
A.胃失和降 B.中焦虚寒 C.下焦火衰 D.肝气横逆 E.肺失肃降
21.痰气交阻型噎膈的主证是( )
A.吞咽梗阻,情绪舒畅时可稍减轻 B.吞咽梗阻而痛 C.舌红苔薄腻
D.脉弦滑 E.固体食物难如,但汤水可下
22.反胃的主要临床表现( )
A.朝食暮吐 B.暮食朝吐 C.呕吐涎沫
D.呕吐物为完谷不化 E.吐后转舒
23.呃逆病机关键在于( )
A.气郁痰阻 B.胃气上逆 C.气机郁滞 D.胃失和降 E.逆气动膈
24.呃逆的发生为何与肺有关( )
A.肺脉连膈 B.肺气主降 C.肺主气 D.肺主治节 E.肺气失于肃降
25.胃阴不足型呃逆的主证是( )
A.烦躁不安,口干舌燥 B.呃声短促不连续 C.舌质干红,脉细数
D.烦渴喜冷饮 E.大便干结
26.常用的平呃药物有( )
A.旋复花 B.丁香 C.柿蒂 D.代赭石 E.刀豆子
27.肝郁气滞型腹痛的临床特点是( )
A.脘腹胀痛 B.疼痛走窜 C.嗳腐吞酸 D.恶食纳呆 E.口干口苦
28.中虚脏寒腹痛的治法有( )
A.温中补虚 B.温补脾肾 C.通络止痛 D.和里缓急 E.温通心肾
29.湿热壅滞型腹痛用下列何方治疗( )
A.三仁汤 B.大承气汤 C.大柴胡汤 D.龙胆泻肝汤 E.茵陈蒿汤
30.腹痛的辨证要点有( )
A.虚 B.实 C.寒 D.热 E.气血
31.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包括有( )
A.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 B.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
C.虚者补之 D.实热者下泄之
E.寒者温之
32.中虚脏寒腹痛的常用方剂是( )
A.小建中汤 B.大建中汤 C.附子理中汤
D.补中益气汤 E.黄芪建中汤
33.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形成泄泻,可因为( )
A.外邪影响 B.脾胃虚弱 C.饮食所伤 D.肝脾不和 E.肾阳不足
34.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是( )
A.脾胃 B.肝 C.肾 D.膀胱 E.大小肠
35.泄泻和痢疾的共同点是( )
A.多发于夏秋季节 B.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发病 C.病变在胃肠
D.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 E.腹痛肠鸣
36.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
A.排便次数增多 B.腹痛肠鸣 C.粪质稀薄 D.小便短少 E.纳食减少
37.久泻不止,治宜( )
A.固涩 B.温补 C.升提 D.分利不可太过 E.消导
38.五更泄的特点是( )
A.黎明前作泄 B.腹部作痛 C.肠鸣即泻 D.泻下完谷 E.泻后即安
39.痢疾的古代名称有( )
A.肠澼 B.滞下 C.大瘕泄 D.飧泄 E.下利
40.痢疾的发病特点是( )
A.具有传染性 B.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C.腹痛,里急后重
D.痢下赤白脓血 E.外受湿热、疫毒之气
41.休息痢的形成原因有( )
A.痢疾迁延,正虚邪恋 B.外感寒凉,内伤生冷 C.治疗不当,收涩太早
D.疫毒弥漫,气血阻滞 E.湿热不清,伤及阴血
42.治疗湿热痢的法则有( )
A.清热燥湿 B.收敛止痢 C.清热解毒 D.凉血行血 E.调气导滞
43.疫毒痢热入心营的主要见症是( )
A.神昏谵语 B.痉厥抽搐 C.脉微欲绝 D.舌质红绛 E.舌苔黄燥
44.暴痢致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尿少,脉微欲绝者,宜急用下方( )
A.独参汤 B.参附汤 C.安宫牛黄丸 D.羚羊角汤 E.至宝丹
45.疫毒痢热入心营宜用( )
A.白头翁汤 B.真人养脏汤 C.犀角地黄汤 D.紫雪丹 E.参附汤
46.虚寒痢的临床特点是( )
A.痢久不止 B.形寒畏冷 C.下痢稀薄,带有白冻
D.甚或滑脱不禁 E.腹部隐痛
47.气秘实证的辨证重点是( )
A.面色白光白 B.嗳气频作 C.胸胁痞满 D.腹胀痛 E.脉弦
48.虚秘包括( )
A.气秘 B.气虚秘 C.血虚秘 D.冷秘 E.阳虚秘
49.治疗便秘的常用方法有( )
A.泻热润肠 B.顺气导滞 C.活血化瘀 D.益气润肠 E.温里散寒
50.可用于治疗便秘的食饵有( )
A.黑芝麻 B.胡桃肉 C.松子仁 D.蜂蜜 E.当归
四、名词解释
1.胃痛:
2.嘈杂:
3.吞酸:
4.痞满:
5.结胸:
6.呕吐:
7.吐酸:
8.噎膈:
9.关格:
10.反胃:
11.呃逆:
12.嗳气:
13.腹痛:
14.膜原:
15.小腹:
16.五更泄:
17.大瘕泄:
18.鹜溏:
19.痢疾:
20.噤口痢:
21.休息痢:
22.便秘:
23.脾约:
五、是非题
1.肝气犯胃证的治法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选香苏散和良附丸加减。( )
2.胃痛和腹痛的鉴别要点主要依据是病机。( )
3.瘀血停胃证的主要治法是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
4.虚证胃痛的特点是多痛急而拒按。( )
5.胃痛一般初病在血,久病在气。( )
6.胃痛治疗邪盛以祛邪为主,正虚以扶正为先。( )
7.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二为疏泄太过。( )
8.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和胃。( )
9.痞满的主要病位在胃,和心、脾关系密切。( )
10.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 )
11.肝胃不和之痞满的代表方是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
12.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痞满也。( )
13.若呕吐吞酸者,多由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
14.对呕吐不止的病人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以减轻胃的负担。( )
15.食滞内停证的呕吐若因肉食而吐者,可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吐者,可加谷芽。( )
16.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
17.噎膈是食不得入,多为阳虚有寒;反胃是食入反出,多为阴虚有火。( )
18.启膈散用于治疗噎膈之瘀血内结证。( )
19.呃逆古名为噫气。( )
20.噎膈即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食道癌。( )
21.膈之病名,首见于《内经》。( )
22.噎膈的病位在食道,属肝气所主。( )
23.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呕吐痰涎,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的病症。( )
24.呃逆治疗原则主要是和胃降气兼肃降。( )
25.呃逆的病位主要膈。( )
26.呃逆的基本病机属于肾不纳气。( )
27.腹痛是指歧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
28.腹痛的病因不离饮食内伤。( )
29.腹部循行之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冲、任、带脉等。( )
30.内科腹痛一般疼痛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
31.腹痛患者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 )
32.脘腹胀痛,嗳腐吞酸,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者,为肝郁气滞腹痛。( )
33.泄泻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
34.治泄九法出自《医学心悟》。( )
35.脾胃虚弱证的泄泻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
36.在泄泻的治疗中,暴泄忌骤用补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 )
37.久泄不可利小便。( )
38.若泄泻而耗伤胃气,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
39.对于痢疾的治疗,刘河间有“调气则便脓自愈,行血则后重自除”之说。( )
40.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 )
41.寒湿痢以下痢稀薄或白冻,食少神疲,肢冷腰酸,或滑脱不禁为特点。( )
42.休息痢的治疗宜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
43.痢疾与泄泻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两者均以夏秋季节较多见。( )
44.一般认为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 )
45.痢疾患者,需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即可食用油腻荤腥之品。( )
46.噤口痢虚证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
47.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 )
48.冷秘是由于外感寒邪,阴寒内盛,凝滞肠胃,失于传导,糟粕不行而成。( )
49.气秘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
50.治疗血虚秘的代表方是济川煎。( )
六、填空题
1.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致 , ,不通则痛。
2.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 ,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 。
3.胃痛一般初病在 ,久病在 。
4.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以 为急,正虚以 为先。
5.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 ,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一为 ,横逆脾胃。
6.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 、 的关系极为密切。
7.寒邪客胃证的治法是 , 。
8.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 ,若随即吐出者称为 。
9.嘈杂分为 证、 证和血虚证。
10.胃痛的病理因变化可因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而出现 、 。
11.胃痛与真心痛在病变部位、 与特征、 及其预后方面有明显差别。
12.瘀血胃痛的代表方是 合 加减。
13.《景岳全书》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 也,无物无滞而痞者, 也。”
14.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 、 的关系密切。
15.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不利, 失宜。
16.痞满痰湿中阻证的治法是 , 。
17.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 , 。
18.治疗痞满胃阴亏虚者,选用理气消痞的药物时,宜予 为原则。
19.呕吐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等均可影响胃,使 , ,发生呕吐。
20.呕吐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还与 、 密切相关。
21.《景岳全书》曰:“呕吐一证,最当详辨 。”
22.呕吐的治疗以 为原则。
23.暴病呕吐多属 ,治宜 为主;久病呕吐多属 ,治宜 为主。
24.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白光白,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 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
25.噎膈的病位在 和 ,病变累及肝脾肾三脏。
26.噎膈的病理以脏腑而论,初期以标实为主,重在理 化 ,行 ,后期以本虚为主,重在扶正,应根据阴血枯槁和阳气衰微的不同分别给于 和 ,酌情辅以治标之品。
27.噎膈的的病位在 ,为 所主。
28.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是 狭窄,而形成狭窄的病机主是 、 、
三者交结阻格食道,胃口,造成上下膈塞不通。
29.反胃的治疗原则 ,代表方 。
30.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治法 ,代表方 。
31噎即噎塞,指 ,膈为格拒,指 。
32.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 、 、 有关,致使 、
、 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
33.噎膈临床治疗应辨标本主次,标实当辨 、 、 三者之不同,本虚多责之于 为主,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34.呃逆的病机是由于寒气、燥热、气滞、痰阻及正气虚衰导致胃失 ,胃气 而成。
35.呃逆一证,治疗以 和 为基本治法。
36.呃逆的治疗应标本兼治,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适当加入 之品;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 。
37.呃逆之证,轻重差别极大,一般是凡偶然发作,大多病势轻浅,可自行消失;若在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往往是 的表现。
38.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注意 。
39.呃逆发病在 ,与 等脏腑病变有关。
40.腹痛的治疗原则总以“ ”立法。
41.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治疗宜采取 之法。
42.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有 。
43.腹痛涉及 、 、 、 、 、 等脏腑。
44.腹痛病因主要有 、 、 、 。
45.病理性质不外 、 、 、 四端。
46.腹痛的基本病机为“ ”或脏腑经脉失养, 。
47.胁腹、少腹痛多属 病证,脐以上大腹痛多为 病证,脐以下小腹痛属 病证。
48.寒痛缠绵发作,可以 ;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 ,成为 之证。
49.泄泻的病机关键是 。
50.泄泻临床辨证当首先辨其 。
51.泄泻的治疗大法为 。
52.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 ,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 。
53.四神丸的组成是 、 、 、 。
54.急性泄泻多以 为主,重在 ,佐以分利;久泻以 为主,当以 。
55.寒湿泄泻若外感寒食,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 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56.湿热泄泻,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 合
表里同治。
57.伤食泄泻,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 。
58.痢疾在《内经》中称为“ ”、“ ”。
59.痢疾的病因有 和 两方面。
60.痢疾的预后,一般来说, , 重。
61.痢疾病位在 ,与 密切相关,可涉及 。
62.痢疾初期多实证,下痢日久,可 或 ,寒热并见。
63.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以 者轻, 者重;痢色如 如 ,
如 , 或如 者重。
64.关于痢疾的治疗,刘河间提出“ , 。”
65.古代医家提出痢疾治疗之禁忌为 , , 。
66.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 加减。
67.白头翁汤的药物组成有白头翁、 、 、 。
68.阴虚痢的治法是 、 。
69.在痢疾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 。
70.《伤寒杂病论》将便秘分为 与 两类。
71.便秘的病机主要是 、 、 、 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72.便秘的发生同时与 、 、 、 、 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73.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 、 、 、 四个方面,其中又以 为纲。
74.润肠丸由生地、当归、 、 、 组成。
75.便秘的治疗以 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 药,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七、简答题
1.胃痛的诊查要点是什么?
2.胃痛与真心痛如何鉴别?
3.胃痛如何辨别在气在血?
4.试述胃痛肝气犯胃证的证治方药。
5.试述胃痛胃阴亏耗证的证治方药。
6.试述吐酸的病因病机。
7.试述嘈杂胃热证的证治方药。
8.试述通法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9.试述痞满的诊断依据?
10.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11.试述痞满饮食内停证的证治方药?
12.试述痞满脾胃虚弱证的证治方药?
13.在呕吐的证治中如何辨别虚实?
14.简述肝气犯胃证呕吐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15.简述呕吐与反胃如何鉴别?
16.简述呕吐与噎膈如何鉴别?
17.噎膈应与那些病证相鉴别?简述之。
18.何谓噎膈?简要陈述其病因病机?
19.试述噎膈痰气交阻证的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20.试述噎膈重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21.试述噎膈津亏热结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
22.噎膈治疗上应注意哪些原则?
23.简述呃逆发生的机理。
24.呃逆应与那些病证相鉴别?简述之。
25.简述呃逆脾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26.简述呃逆的治疗原则。
27.如何鉴别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
28.简述胃痛与腹痛的鉴别。
29.简述腹痛的治疗原则(包括总的治法)。
30.试述腹痛的分证论治(请列出证型、治法、代表方)。
31.简述腹痛的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
32.腹痛与痢疾如何鉴别?
33.泄泻的基本病机变化是什么?病位如何?
34.试述泄泻的诊断依据。
35.泄泻与痢疾如何鉴别?
36.试述湿热泄泻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37.试述肾阳虚泄泻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38.为什么说“久泻不可利小便”?
39.何为疫毒痢?简述其治法、主方。
40.简述痢疾的病因病机。
41.痢疾与泄泻如何鉴别?
42.试述痢疾的诊断依据。
43.试述痢疾的治疗原则。
44.试述噤口痢的病因、病状和治疗。
45.试述痢疾的预防调护。
46.简述休息痢的形成、症状、治法、主方。
47.什么是热秘、冷秘、虚秘?
48.引起便秘的病因有哪些,病机如何?
49.便秘的辨证要点是什么,治疗原则为何?
50.试述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八、论述题
1.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
2.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3.请具体论述胃痛的临床病理演变?
4.寒邪客胃证和脾胃虚寒证的主要证候是什么?其证候机理有何不同?
5.试述痞满的辨证要点?
6.怎样理解治疗久痞需要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7.呕吐的常见实证证型有哪些?并简述其治法、代表方?
8.试述呕吐的诊断依据?
9.治疗噎膈为何应注意“顾护胃气”为主?
10.噎膈与反胃在临床症状及病机方面如何鉴别?
11.呃逆的虚实寒热诸证如何分辨?治则如何?
12.呃逆实证主要有那些证型?其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13.为何说“不通则痛” 是腹痛的基本病机?
14.试述腹痛的诊断依据?
15.试述应如何辨腹痛的性质?
16.如何辨别泄泻的虚实寒热?
17.泄泻与霍乱如何鉴别?
18.试述泄泻的分型、治法和代表方。
19.如何判断痢疾的预后与转归?
20.试述痢疾的辨证要点?
21.试述痢疾的分型、治法、主方。
22.治疗痢疾的逆流挽舟法是指什么?
23.试述便秘的分型、证机概要、治法及代表方。
24.试述便秘的诊断依据。
九、病案分析题
1.李某,女性,26岁,最近1周内因与爱人生气后,出现胃脘胀闷,攻撑作痛,部位不定,脘痛连胁,喜叹息,嗳气频繁,且嗳气后疼痛减轻,大便不畅,苔薄白,脉沉弦。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2.刘某,男性,46岁,胃痛反复发作12年,以胃脘隐痛为主,缠绵难愈,胃纳欠佳,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如羊粪,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3.张某某,女,45岁,因胃脘痞闷不适3月就诊,患者近3月来经常脘腹痞闷,重时满闷如塞,但不疼痛,饮食减少,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喜长叹息,有时心烦易怒,胸胁胀满,每因生气恼怒而使症状加重,苔薄白,脉弦。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4.李某,男,50岁。呕吐时作时止已一年,现每因饮食不慎之后,即易呕吐,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舌质淡,苔白滑,脉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5.患者,男性,60岁,主因吞咽梗阻一周为主诉,平素性情暴躁,发病前曾因装修房屋与他人发生口角,一周前开始出现吞咽食物梗阻,饮水尚可,进食固体时梗阻感明显,食物难入,伴有胸骨后疼痛,心情舒畅可稍缓解,时喉中有痰,色白量不多,大便便干,1~2日/次,舌红苔薄腻,脉弦。胃镜:食道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6.患者,女性,75岁,主因吞咽梗阻2月余入院,患者2月前出现吞咽梗阻感,开始未注意,渐出现食物难以下咽,入而复出,消瘦明显,体重减轻10斤,口干咽燥,心烦难以入眠,大便干结如羊矢,三日一行,小便黄,舌红少苔,质干少津,脉细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7.患者,女性,60岁,反复呃逆1周为主诉就诊,近1周来反复发作呃逆,呃声短促不得续,口干喜饮,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饥不欲食,烦躁,大便干结,呈羊矢状,2-3日一行,舌红苔少,脉细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8.患者男性,27岁,以“左上腹疼痛1天”为主诉,患者一天前饮酒后开始出现左上腹疼痛,伴发热,恶心欲呕,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查体:左上腹有压痛腹肌紧张,拒按,肠鸣音正常,双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检查正常,血常规:WBC:12.8×109/L,N:89%。X线腹透及双肾、输尿管B超正常。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9.患者女性,56岁。腹痛反复发作3年余,在当地治疗半年多,仍未除根而来就诊。现腹部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得食或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日行2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0.秦某,男,52岁。盛夏之际,吃饮冷后即泄泻,其热急迫,粪质如水,色褐而臭,腹痛,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濡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1.薛某,男,70岁。泄泻反复发作三年余,大便时溏时泻,稍食油腻则泄泻增剧,纳谷不香,脘腹胀闷,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晨起面睑略浮,舌淡苔白,脉细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2.徐某,女,25岁,因“腹痛,排粘液脓血便三天”就诊。患者三天前因食水果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每日四至五次,泄出物为粘液血便,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无恶心呕吐,曾自服藿香正气丸无效。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3.患者,男,50岁。主诉为腹泻两周。患者于3年前曾患“急性菌痢”,经服磺胺片后,大便恢复正常即停药。但此后每于受凉或饮食不慎时,腹痛腹泻及脓血便等症状即发,用抗生素治疗以往有效,近来,效果已不显著。此次发作于两周前,症状有腹胀,腹痛,大便每天4~7次,质溏,有粘液及脓血,大便时有肛门坠胀感,不发热、怯寒。舌苔白腻,脉细。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4.高某,女,61岁,平素有习惯性便秘,此次六日未行大便,面色无华,手足不温,腹部喜热怕冷,舌淡苔白,脉象沉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脾胃肠病证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B 2.B 3.B 4.E 5.A 6.A 7.C 8.D 9.A 10.E
11.A 12.C 13.C 14.E 15.B 16.A 17.B 18.E 19.D 20.B
21.C 22.A 23.B 24.C 25.A 26.B 27.C 28.C 29.E 30.A
31.A 32.D 33.C 34.B 35.E 36.C 37.B 38.E 39.D 40.C
41.C 42.C 43.E 44.E 45.A 46.D 47.E 48.E 49.A 50.E
51.A 52.B 53.E 54.A 55.C 56.D 57.E 58.B 59.C 60.E
61.C 62.D 63.B 64.E 65.D 66.B 67.A 68.C 69.C 70.D
71.B 72.A 73.A 74.D 75.B 76.D 77.C 78.B 79.C 80.A
81.C 82.D 83.E 84.B 85.A 86.E 87.B 88.D 89.A 90.B
91.B 92.E 93.D 94.C 95.E 96.B 97.C 98.A 99.E 100.E
101.A 102.D 103.B 104.C 105.E 106.A 107.E 108.C 109.A 110.B
111.C 112.D 113.C 114.D 115.C 116.B 117.D 118.E 119.C 120.E
121.B 122.A 123.C 124.C 125.D 126.B 127.E 128.C 129.A 130.B
131.B 132.D 133.A 134.B 135.C 136.A 137.A 138.B 139.E 140.B
141.A 142.E 143.A 144.C 145.C 146.A 147.D 148.C 149.C 150.D
二、B型选择题
1.A 2.B 3.E 4.C 5.A 6.E 7.C 8.E 9.A 10.D
11.A 12.B 13.E 14.C 15.D 16.E 17.C 18.B 19.C 20.A
21.B 22.B 23.D 24.E 25.B 26.C 27.A 28.D 29.B 30.B
31.E 32.A 33.E 34.C 35.E 36.C 37.B 38.D 39.B 40.A
41.C 42.E 43.C 44.B 45.D 46.B 47.D 48.E 49.D 50.C
51.B 52.A 53.A 54.C 55.A 56.E 57.C 58.A 59.E 60.D
61.A 62.C 63.B 64.C 65.B 66.D 67.D 68.A 69.B 70.A
71.E 72.B 73.A 74.C 75.E
三、X型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CD 4.ABC 5.BCD 6.AC 7.ABE
8.BCD 9.ABCE 10.ABE 11.ABD 12.AC 13.ABCD 14.ABCDE
15.ABCDE 16.ABCDE 17.BCD 18.BD 19.ABE 20.ABC 21.ACD
22.ABD 23.BDE 24.ABE 25.ABCE 26.BCE 27.ACD 28.ABD
29.BC 30.ABCDE 31.ABCDE 32.ABCDE 33.ABCDE 34.ABCE 35.ABC
36.AC 37.ABCD 38.ABCDE 39.ABCE 40.ABCDE 41.AC 42.ACDE
43.ABDE 44.AB 45.ACD 46.ABCDE 47.BCDE 48.BCE 49.ABDE
50.ABCD
四、名词解释
1.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3.吞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咽下,称为吞酸。
4.痞满: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病证。
5.结胸:结胸是指心下满而硬痛者。
6.呕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7.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
8.噎膈: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可单独出现,又可为膈的前驱症状,故常合并为噎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的癌症、炎症、憩室等病。
9.关格:此为阴阳离决,开合之机已废的表现,因阳竭于上则水谷不入,阴竭于下则二便不通,故称关格。
10.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
11.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病证。
12.嗳气:又称“噫气”,是胃气从食管冲逆而上伴见声响的病证,多在饱食之后或进食吞咽一定量的气体而出现。
13.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14.膜原: 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
15.小腹:指腹部脐下部分。
16.五更泄:因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后,五更时分,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致肾阳更衰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腐熟水谷而泻,称五更泻。
17.大瘕泄: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18.鹜溏:即泄泻。出自《内经》。
19.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病证,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20.噤口痢:指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21.休息痢:指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者。
22.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3.脾约:是指脾的运化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的病证。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六、填空题
1.胃气郁滞 胃失和降
2.实证 虚实夹杂
3.气 血
4.祛邪 扶正
5.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6.肝 脾
7.温胃散寒 行气止痛
8.吞酸 吐酸
9.胃热 胃虚
10.便血呕血
11.疼痛程度 伴随症状
12.失笑散 丹参饮
13.实痞 虚痞
14.肝 脾
15.中焦气机 脾胃升降
16.除湿化痰 理气和中
17.温清并用 辛开苦降
18.轻清
19.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20.胃 肝 脾
21.虚实
22.和胃降逆
23.邪实 祛邪 正虚 扶正
24.脾胃之气
25.食道 胃
26.气 痰 瘀 滋阴润燥 温补中阳
27.食道 胃气
28.食道 气 痰 瘀
29.温中健脾 降逆和胃 丁香透膈散
30.开郁化痰 润燥降气 启膈散
31.吞咽之时哽咽不顺 饮食不下
32.七情内伤 酒食不节 久病年老 气 痰 瘀
33.气结 痰阻 血瘀 阴津枯槁
34.和降 上逆动膈
35.理气和胃 降逆止呃
36.降逆止呃 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37.胃气衰败
38.理气活血
39.膈 脾 胃 肺 肝 肾
40.“通”
41.辛润活血通络
42.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43.肝 胆 脾 肾 大小肠 膀胱
44.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
45.寒 热 虚 实
46.“不通则痛”,“不荣而痛”
47.肝经 脾胃 膀胱 大小肠
48.寒郁化热 寒 寒热交错
49.脾病湿盛
50.虚实寒热
51.运脾化湿
52.关门留寇 劫其阴液
53.补骨脂 吴茱萸 肉豆蔻 五味子
54.湿盛 化湿 脾虚 健脾
55.纯阳正气丸
56.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57.枳实导滞丸
58.肠澼 赤沃
59.外感时邪疫毒 饮食不节
60.能食者 不能食者
61.肠 脾胃 肾
62.由实转虚 虚实夹杂
63.有粪 无粪 鱼脑 猪肝 赤豆汁 下痢纯血 屋漏
64.调气则后重自除 行血则便脓自愈
65.忌过早补涩 忌峻下攻伐 忌分利小便
66.藿香正气散
67.黄连 黄柏 秦皮
68.养阴和营 清肠化湿
69.顾护胃气
70.阴结 阳结
71.热结 气滞 寒凝 气血阴阳亏虚
72.肺 脾 胃 肝 肾
73.寒 热 虚 实 虚实
74.火麻仁 桃仁 枳壳
75.通下 泻下
七、简答题
1.胃痛的诊查要点是什么?
胃痛的诊断要点是:(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性质;(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酸腐等上消化道症状;(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如何鉴别?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3.胃痛如何辨别在气在血?
胃痛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其中,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疼痛显著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4.试述胃痛肝气犯胃证的证治方药。
肝气犯胃证的症状主要有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如柴胡、芍药、川楝、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5.试述胃痛胃阴亏耗证的证治方药。
胃阴不足证的症状主要有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宜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如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6.试述吐酸的病因病机。
吐酸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脾胃虚弱,肝气以强凌弱犯胃而成。但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7.试述嘈杂胃热证的证治方药。
嘈杂胃热证的症状主要有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治法宜清热化痰和中。方用温胆汤加味。药如法夏、陈皮、竹茹、枳实、生姜、甘草。
8.试述通法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 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9.试述痞满的诊断依据。
痞满的诊断依据是:(1)临床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10.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11.试述痞满饮食内停证的证治方药。
痞满饮食内停证的症状主要有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治法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方如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等。
12.试述痞满脾胃虚弱证的证治方药?
痞满脾胃虚弱证的症状主要有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如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等。
13.在呕吐的证治中如何辨别虚实?
实证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停滞所致,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虚证多属内伤,有气虚、阴虚之别,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14.简述肝气犯胃证呕吐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满,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汤
15.简述呕吐与反胃如何鉴别?
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致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
16.简述呕吐与噎膈如何鉴别?
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17.噎膈应与那些病证相鉴别?简述之。
噎膈当与反胃和梅核气相鉴别:
(1)噎膈与反胃: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胃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噎膈与梅核气:二者均见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指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喉咙,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18.何谓噎膈?简要陈述其病因病机?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可单独出现,又可为膈的前驱症状,故常合并为噎膈;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
19.试述噎膈痰气交阻证的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噎膈痰气交阻证可见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有减轻,口干舌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方选启膈散加减;丹参、郁金、砂仁、沙参、砂仁、川贝、茯苓、荷叶蒂、杵头糠,可加瓜蒌、陈皮等。
20.试述噎膈重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如在噎膈轻证痰气交阻的基础上又形成血瘀,以致痰瘀交结,阻隔胃气,或胃津亏耗而损及肾阴,皆属于噎膈重证,使食物咽下即发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饮也难以咽下,倘若病变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笔形体羸瘦日甚,或伴有肢体浮肿,在此阶段,如因阳竭于上,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之关格,系开合之机已废,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
21.试述噎膈津亏热结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下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竹茹、生姜汁、半枝莲。
22.噎膈治疗上应注意哪些原则?
治疗噎膈时应权衡本虚标实的程度,初期重在治标,以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
23.简述呃逆发生的机理。
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此外,肺气失于通降,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于降,故两脏功能互相影响,且膈位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肺胃时,膈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时,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呃逆。
24.呃逆应与那些病证相鉴别?简述之。
呃逆应与干呕、噫气相鉴别,干呕为有声无物而呕吐涎沫之证,噫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的有声之证。呃逆一般为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干呕和噫气或作或止,预后一般良好,呃逆若出现在危重病人身上,往往为临终先兆,应予警惕。
25.简述呃逆脾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临床表现: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方药:理中丸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等。
26.简述呃逆的治疗原则。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因此,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27.如何鉴别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而后腹痛,疼痛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28.简述胃痛与腹痛的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恶心、嗳气等少见。
29.简述腹痛的治疗原则(包括总的治法)。
腹痛的治疗原则是:(1)根据辨证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2)腹痛以“不通则痛”为常理,所以应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3)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4)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0.试述腹痛的分证论治(请列出证型、治法、代表方)。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31.简述腹痛的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
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32.腹痛与痢疾如何鉴别?
痢疾亦可有腹痛症状,同时伴有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等症;而腹痛则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3.泄泻的基本病机变化是什么?病位如何?
泄泻的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34.试述泄泻的诊断依据。
泄泻的诊断依据是:(1)以大便粪质稀薄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5.泄泻与痢疾如何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36.试述湿热泄泻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 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37.试述肾阳虚泄泻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
38.为什么说“久泻不可利小便”?
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指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唯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泻。久泻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乃久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39.何为疫毒痢?简述其治法、主方。
疫毒内侵,毒盛于里,薰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为疫毒痢。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主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40.简述痢疾的病因病机。
痢疾的病因有:(1)外感时邪。感邪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胃肠,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形成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形成寒湿痢;(2)饮食不节(洁),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病。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41.痢疾与泄泻如何鉴别?
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42.试述痢疾的诊断依据。
痢疾的诊断依据是:(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3)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43.试述痢疾的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原则是:(1)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2)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者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3)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4)在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44.试述噤口痢的病因、病状和治疗。
实证者,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而成,症见下痢,胸闷,呕恶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或加玉枢丹,少量冲服,或用姜汁炒黄连同煎,频频呷服,反复使用,以开噤为度。
虚证者,因脾胃素虚或久痢胃虚气逆而致,症见下痢频频,呕恶不止,食入即吐,舌淡,脉弱,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以醒脾开胃。
45.试述痢疾的预防调护。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2)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仍以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46.简述休息痢的形成、症状、治法、主方。
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酿成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症见: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主方:连理汤。
47.什么是热秘、冷秘、虚秘?
胃肠积热所导致的便秘为热秘,阴寒积滞所导致的便秘为冷秘,气血阴阳不足所致便秘为虚秘。
48.引起便秘的病因有哪些,病机如何?
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49.便秘的辨证要点是什么,治疗原则为何?
便秘的辨证当分清虚实,实者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便秘的治疗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50.试述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难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八、论述题
1.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
胃痛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2.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3.请具体论述胃痛的临床病理演变。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4.寒邪客胃证和脾胃虚寒证的主要证候是什么?其证候机理有何不同?
主要根据疼痛的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并结合舌脉进行辨别,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的是寒邪客胃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的属脾胃虚寒证。
寒邪客胃证的证候机理是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痛则痛。脾胃虚寒证的证候机理是脾胃虚寒,失于温养,不荣则痛。
5.试述痞满的辨证要点?
痞满应首辨虚实。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湿热内蕴,气机失调等所成之痞皆为有邪,有邪即为实痞;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则属虚痞。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次辨寒热。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临证还要辨虚实寒热的兼杂。
6.怎样理解治疗久痞需要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治痞一般用甘温辛燥,属于温补法范畴,仅适用于虚寒之痞。而萎缩性胃炎之痞,可因病久郁而化热,热可伤津,致病人出现胃脘痞满、疲倦纳呆、口苦而干、舌质淡而苔微黄腻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等证候。对此,应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用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等以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温补辛开可以健脾运脾,苦降清泄可以解除郁热。辛药多热,苦药多寒,辛热与苦寒药配伍组合,则一薄一厚,一阳一阴,开散升浮,轻清向上,通泄沉降,重浊向下,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斡旋气机,开结消痞。
7.呕吐的常见实证证型有哪些?并简述其治法、代表方。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8.试述呕吐的诊断依据?
呕吐的诊断依据是:(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9.治疗噎膈为何应注意“顾护胃气”为主?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以“顾胃气”为主,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赃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可痊愈,若胃气一绝,则诸药无效,势不可救。
10.噎膈与反胃在临床症状及病机方面如何鉴别?
噎膈是指食不得如,多为阴虚有火,其初期症状为吞咽困难,渐至饮食吞咽受阻,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 也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甚则吐出物如赤豆汁。
反胃是食入复出,多为阳虚有寒,《金匮要略》称为“反胃”,其证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属未经消化之物,与噎膈之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不同。
11.呃逆的虚实寒热诸证如何分辨?治则如何?
凡呃逆,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者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呃逆得寒则甚,得热则减,脘冷苔白者多属寒证;若兼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者,多属热证。呃逆的治疗大法,当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主,实证祛其邪,如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证补其正;如虚寒温补,阴虚滋养,此为各证治法之大要。
12.呃逆实证主要有那些证型?其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沉缓。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代表方为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渴喜冷饮,脘腹满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代表方为竹叶石膏汤加减。
(3)气机郁滞证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代表方为五磨饮子。
13.为何说“不通则痛” 是腹痛的基本病机?
大凡不通,是指人体某一部位因积滞、痰湿、气滞、血瘀等阻碍气机,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这是“不通则痛”的机理。腹痛的病机,不离“不通则痛”,分述如下:(1)外感时邪: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通而发腹痛;伤于暑热,或寒邪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腹痛。(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停滞胃肠,或寒湿内停,或湿热内蕴皆可致腑气通降不利而发腹痛。(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或忧思伤脾,肝脾不和,可致气机不利,腑气通降不顺而发腹痛。(4)阳气素虚: 素体阳气不振,或久病阳气受损,阳气虚衰,无力鼓动气血,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腹痛;或由于阳虚,脾运失职,肾不主水,可致饮食、水湿内停,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发为腹痛。(5)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14.试述腹痛的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证。(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症状,以资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15.试述应如何辨腹痛的性质?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黯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16.如何辨别泄泻的虚实寒热?
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据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17.泄泻与霍乱如何鉴别?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症,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而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18.试述泄泻的分型、治法和代表方。
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
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19.如何判断痢疾的预后与转归?
(1)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2)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说来,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3)如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表现入口即吐,则称为噤口痢,实属危象。(4)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入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证。
20.试述痢疾的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识寒热偏重: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辨伤气、伤血: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21.试述痢疾的分型、治法、主方。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22.治疗痢疾的逆流挽舟法是指什么?
逆流挽舟法主要应用于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属表邪内陷者,用解表的方法,使内陷之外邪还从表而外出,犹如逆水挽舟上行之意,是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的方法。常选用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治疗。
23.试述便秘的分型、证机概要、治法及代表方。
(1)热秘——肠腑燥热,津伤便结——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肝脾气滞,腑气不通——顺气导滞——六磨饮
(3)冷秘——阴寒内盛,凝滞肠胃——温里散寒,痛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4)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益气润肠——黄芪汤
(5)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养血润燥——润肠丸
(6)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滋阴通便——增液汤
(7)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温阳通便——济川煎。
24.试述便秘的诊断依据。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4)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
九、病案分析题
1.中医病名诊断:胃痛
证型:肝气犯胃证
病机归纳: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柴胡12g 芍药15g 川芎12g 郁金15g 香附12g 陈皮12g 枳壳15g 佛手15g 甘草6g
2.中医病名诊断:胃痛
证型:胃阴亏耗证
病机归纳:久病伤正,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荣则痛。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沙参15g 麦冬15g 生地12g 枸杞子15g 当归9g 川楝子15g 芍药15g 甘草6g
3.中医病名诊断:痞满
证型:肝胃不和证
病机归纳:情志不遂,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 和胃消痞
主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药物:香附12g 川芎10g 苍术12g 神曲15g 栀子12g 枳实12g 白术12g 荷叶15g
4.中医病名诊断:呕吐
证型:脾胃气虚
病机归纳: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
药物: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甘草6g 法半夏10g 陈皮6g 木香(后下)10g 砂仁(后下)6g
5.中医病名诊断:噎膈
证型:痰气交阻证
病机归纳:肝气郁阻,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主方:启膈散加减。
药物:郁金15g 砂仁(后下)6g 丹参15g 沙参15g 贝母10g 茯苓15g 荷叶蒂10g
6.中医病名诊断:噎膈
证型:津亏热结证
病机归纳: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物:沙参15g 麦冬15g 天花粉15g 玉竹15g 乌梅6g 芦根15g 竹茹15g 生姜6g 半枝莲15g
7.中医病名诊断:呃逆
病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主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药物:沙参15g 麦冬15g 玉竹15g 生地30g 橘皮12g 竹茹15g 枇杷叶15g 柿蒂10g
8.中医病名诊断:腹痛
证型:湿热壅滞
病机归纳: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主方:大柴胡汤加减。
药物:柴胡12g 枳实12g 川朴12g 大黄(后下)10g 芒硝10g 黄芩15g 丹皮12g 延胡15g 郁金15g 竹茹15g 蒲公英15g
9.中医病名诊断:腹痛
证型:中虚脏寒
病机归纳: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方:小建中汤加减。
药物:桂枝9g 白芍15g 干姜6g 炙甘草6g 大枣10g 党参15g 白朮15g 黄芪15g 广木香(后下)10g 吴茱萸6g 乌药10g
10.中医病名诊断:泄泻
证型:湿热伤中
病机归纳: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药物:葛根30g 黄芩12g 黄连6g 木香6g 车钱草15g 火炭母15g 甘草6g
11.中医病名诊断:泄泻
证型:脾胃虚弱
病机归纳: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
药物: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扁豆15g 陈皮6g 砂仁(后下)6g 山药15g
12.中医病名诊断:痢疾
证型:湿热痢
病机归纳:湿热蕴结,薰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主方:芍药汤加减
药物:黄连10g 黄芩12g 黄柏12g 大黄(后下)10g 木香(后下)10g 当归10g
槟榔10g 肉桂(焗)3g 炙甘草6g 金银花15g
13.中医病名诊断:痢疾
证型:休息痢
病机归纳:病久伤正,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主方:连理汤加减。
药物:黄连10g 党参15g 白朮15g 干姜6g 茯苓15g 枳实15g 木香(后下)10g
槟榔10g 泽泻10g 甘草6g
14.中医病名诊断:便秘
证型:阳虚秘
病机归纳: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治法:温阳通便。
主方:济川煎。
药物:怀牛膝15g 当归10g 肉苁蓉15g 泽泻15g 升麻10g 枳壳12g 制附子12g乌药10g 苡仁30g 桔梗10g 甘草6g
第四章 肝胆病证
一、A型选择题
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
A.气滞血瘀 B.肝郁气滞 C.湿热内蕴
D.肝络失养 E.以上都不是
2.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
A.疏肝理气止痛 B.清热利湿止痛 C.祛瘀通络止痛
D.养阴柔肝止痛 E.疏肝和络止痛
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 )
A.胁肋胀痛 B.走窜不定 C.入夜痛甚
D.胸闷嗳气 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4.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 )
A.胁肋灼热胀痛 B.口苦口粘 C.小便黄赤
D.舌红少苔 E.脉弦滑数
5.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
A.胁肋刺痛 B.胸闷腹胀 C.痛有定处
D.入夜痛甚 E.舌质紫暗
6.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 )
A.胁肋灼热疼痛 B.悠悠不休 C.遇劳加重
D.舌红少苔 E.头晕目眩
7.胁是指以下什么部位( )
A.胸部 B.上腹部 C.右上腹部
D.左上腹部 E.侧胸部
8.最早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病变相关的医藉是( )
A.《难经》 B.《伤寒杂病论》 C.《景岳全书》
D.《证治汇补》 E.以上都不是
9.萎黄的代表方剂是( )
A.人参养营汤 B.茵陈四苓散 C.茵陈五苓散
D.柴胡疏肝散 E.茵陈术附汤
10.下列哪一项不是萎黄的主症( )
A.皮肤淡黄不泽 B.两目不黄 C.小便色淡黄
D.倦怠无力 E.大便溏薄
11.吴又可《瘟疫论》推崇退黄以什么药为专功( )
A.玄胡粉 B.茵陈 C.栀子 D.黄柏 E.大黄
12.黄疸脾虚湿滞证的治法是( )
A.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B.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C.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D.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E.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13.茵陈术附汤是黄疸哪个证型的代表方剂( )
A.湿重于热证 B.胆腑郁热证 C.热重于湿证
D.寒湿困遏证 E.脾虚湿滞证
14.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湿重于热证的特点( )
A.黄疸不甚鲜明 B.头重身困 C.舌苔黄腻 D.胸脘痞闷 E.脉濡
15.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疫毒炽盛证的特点( )
A.发病急骤 B.疸色晦暗 C.皮肤瘙痒 D.神昏谵语 E.舌质红绛
16.下列哪一项不是脾虚湿滞证黄疸的特点( )
A.肌肤淡黄 B.疸色晦暗不泽 C.肢软乏力
D.大便塘薄 E.小便色清
17.下列哪一项不是寒湿困遏证黄疸的特点( )
A.身目黄色晦暗 B.疸色如烟熏 C.脘腹痞胀
D.舌淡苔黄腻 E.脉沉迟
18.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热重于湿证的特点( )
A.身目黄色鲜明 B.头重身困 C.腹部胀闷
D.小便黄赤 E.大便秘结
19.黄疸的辨证要点是( )
A.以阴阳为纲 B.区别湿重于热重 C.区别热重与寒重
D.区分疫毒之盛衰 E.以虚实为纲
20.茵陈五苓散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 )
A.胆腑郁热证 B.热重于湿证 C.湿重于热证
D.寒湿阻遏证 E.脾虚湿滞证
21.黄芪建中汤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 )
A.脾虚湿滞证 B.寒湿阻遏证 C.胆腑郁热证
D.热重于湿证 E.湿重于热证
22.茵陈蒿汤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 )
A.脾虚湿滞证 B.寒湿阻遏证 C.胆腑郁热证
D.热重于湿证 E.湿重于热证
23.大柴胡汤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 )
A.脾虚湿滞证 B.寒湿阻遏证 C.胆腑郁热证
D.热重于湿证 E.湿重于热证
24.《千金》犀角散是黄疸哪一证型的代表方剂( )
A.脾虚湿滞证 B.寒湿阻遏证 C.胆腑郁热证
D.热重于湿证 E.以上都不是
25.下列哪一项不属《金匮要略》五疸( )
A.谷疸 B.酒疸 C.黑疸 D.胆黄 E.女劳疸
26.茵陈术附汤是哪一部医籍中创制的方剂( )
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 C.《卫生宝鉴》
D.《景岳全书》 E.以上都不是
27.《金匮要略》对黄疸的预后提示:黄疸之病,当以多少日为期( )
A.七日 B.十八日 C.十日 D.八日 E.十五日
28.哪一本书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
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 C.《卫生宝鉴》
D.《景岳全书》 E.以上都不是
29.哪一本书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则( )
A.《金匮要略》 B.《圣济总录》 C.《卫生宝鉴》
D.《景岳全书》 E.以上都不是
30.黄疸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下列何方疏表清热、利湿退黄( )
A.麻黄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甘露消毒丹
D.荆阶败毒散 E.三仁汤
31. 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的医著是( )
A.《杂病广要》 B.《金匮要略》 C.《内经》 D.《难经》 E. 《诸病源候论》
32.提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的医著是( )
A.《医宗必读》 B.《外台秘要》 C.《医学入门》 D.《丹溪心法》 E.《难经》
33.首先提出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的医著是( )
A.《丹溪心法》 B.《医宗必读》 C.《外台秘要》
D.《医学入门》 E.《杂病广要》
34. 提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的医著是( )
A.《杂病广要》 B.《丹溪心法》 C.《医宗必读》
D.《外台秘要》 E.《景岳全书》
35.首先提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的医著是( )
A.《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 C.《丹溪心法》
D.《杂病广要》 E.《景岳全书》
36.明确说明“癥即积,瘕即聚”的医著是( )
A.《景岳全书》 B.《医宗必读》 C.《杂病广要》
D.《外台秘要》 E.《丹溪心法》
37.下列哪项不可归属积聚范围的病证( )
A.痞块 B.癥瘕 C.癖块 D.痃癖 E.痞满
38.积聚的病机主要是( )
A.湿痰内聚,气血瘀滞 B.虫阻脉道,血络受阻 C.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D.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E.痰湿内阻,瘀血内结
39.积聚的病位主要在( )
A.肺肾 B.肝肾 C.肝脾 D.肝胆 E.脾肾
40.下列哪项不是积证的特征( )
A.结块有形 B.结块固定不移 C.痛有定处 D.病在气分 E.是为脏病
41.下列哪项不是聚证的特征( )
A.结块无形 B.包块聚散无常 C.痛无定处 D.病在气分 E.是为脏病
42.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六磨汤 B.逍遥散 C.柴胡疏肝散 D.木香顺气散 E.平胃散
43.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治疗方法宜首选( )
A.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B.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C.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D.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E.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44.积证之瘀血内结证的治疗方剂首选( )
A.通窍活血汤 B. 膈下逐瘀汤 C.血府逐瘀汤
D.身痛逐瘀汤 E.少腹逐瘀汤
45. 某男,65岁,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证属( )
A.积证之瘀血内结证 B.积证之正虚瘀结证 C.腹痛之气滞血瘀证
D.积证之气滞血阻证 E.腹痛之湿热壅滞证
46.某女,75岁,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不思饮食,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面肢浮肿,舌质淡紫,脉弦细。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六君子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B. 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C.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D.八珍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E.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47.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主要用于( )
A.肝气郁结之郁证 B.肝气犯胃之胃痛 C.气滞血瘀之腹痛
D.肝气犯胃之呕吐 E.气滞血阻之积证
48.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治疗方法宜首选( )
A.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B.理气消积,活血散 C.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D.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E.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49.鼓胀病名最早见于( )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侯论》 C.《内经》
D.《医宗必读》 E.《丹溪心法》
50.认为鼓胀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并称为“水蛊”的医著是( )
A.《证治要诀》 B.《诸病源侯论》 C.《金匮要略》
D.《景岳全书》 E.《丹溪心法》
51.将鼓胀称为“膨月亨 ”、“蜘蛛蛊”的医家是( )
A.张仲景 B.朱丹溪 C.张景岳 D.喻嘉言 E.戴思恭
52.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鼓胀的医家是( )
A.唐容川 B.李梴 C.戴思恭 D.喻嘉言 E.李中梓
53.提出“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的医著是( )
A.《医学入门》 B.《医宗必读》 C.《证治要诀》
D.《医门法律》 E.《景岳全书》
54.将鼓胀的病机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的医家是( )
A.喻嘉言 B.朱丹溪 C.李中梓 D.张仲景 E.唐容川
55.下列哪项不是鼓胀的病因( )
A.酒食不节 B.情志刺激 C.外感六淫 D.病后续发 E.虫毒感染
56.鼓胀的病变脏器主要在于(  )
A.肝肾 B.脾肾 C.肝脾 D.肺脾肾 E.肝脾肾
57.实脾饮主要用于(  )
A.鼓胀之气滞湿阻证 B.鼓胀之水热蕴结证 C.鼓胀之水湿困脾证
D.鼓胀之阳虚水盛证 E.阴虚水停证
58.下列哪项不是鼓胀的特征(  )
A.四肢肿不甚明显 B.以腹部胀大为主 C.兼见面色青晦
D.浮肿多从眼睑开始 E.腹皮青筋显露
59. 下列哪项不是水鼓的特征(  )
A.腹部胀满膨大 B.嗳气或矢气则舒 C.腹膨大如蛙腹
D.按之如囊裹水 E.常伴下肢浮肿
60. 下列哪项不是血鼓的特征( )
A.脘腹坚满 B.青筋显露 C.痛如针刺
D.面颈部赤丝血缕 E.腹膨大如蛙腹
61. 下列哪项不是气鼓的特征( )
A.嗳气或矢气则舒 B.腹部按之空空然 C.腹部膨隆
D.腹皮青筋显露 E.叩之如鼓
62.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治疗方法首选(  )
A.疏肝理气,化瘀散结 B.疏肝解郁,行气利水 C.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D.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E.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63.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治疗方剂首选(   )
A.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B.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C.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D.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E.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64. 鼓胀之瘀结水留证的代表方是(   )
A.失笑散 B.膈下逐瘀汤 C.旋复花汤 D.调营饮 E.通幽汤
65. 某男,46岁,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水,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有紫斑,脉细涩。证属( )
A.胁痛之瘀血停着证 B.鼓胀之瘀结水留证 C.积聚之瘀血内结证
D.鼓胀之水热蕴结证 E.鼓胀之正虚瘀结证
66.某女,70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白光 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治疗方法首选(   )
A.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B.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C.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D.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E.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67.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疗方剂首选(   )
A.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B.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C.黄连阿胶汤合一贯煎
D.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E.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68. 鼓胀中较易诱发肝昏迷的证型是(   )
A.瘀结水留证 B.气滞湿阻证 C.阴虚水停证
D.水热蕴结证 E.阳虚水盛证
69.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疗方法宜首选( )
A.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B.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C.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D.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E.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70. 鼓胀实证一般均配合使用的治法是( )
A.运脾利湿 B.疏肝运脾 C.行气利水 D.活血化瘀 E.攻下逐水
71. 下列哪项不适于应用逐水法( )
A.腹胀殊甚 B.腹水不退 C.脉实有力
D.黄疸日渐加深 E.正气尚未过度消耗
72.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主要用于( )
A.鼓胀之水湿困脾证 B.鼓胀之阳虚水盛证 C.鼓胀之水热蕴结证
D.鼓胀之瘀结水留证 E.鼓胀之气滞湿阻证
73. 头痛一证,首载于( )
A.《伤寒论》 B.《东垣十书》 C.《丹溪心法》 D.《内经》 E.《难经》
74. 首先始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的医著为( )
A.《内经》 B.《证治准绳》 C.《伤寒论》 D.《医林改错》 E.《东垣十书》
75. 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的医家是( )
A.李东垣 B.朱丹溪 C.张仲景 D.王肯堂 E.王清任
76. 首先提出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的医著是( )
A.《丹溪心法》 B.《医林改错》 C.《类证治裁》
D.《医学入门》 E.《东垣十书》
77. 对头痛病因独倡瘀血之说的医家是( )
A.朱丹溪 B.李东垣 C.王肯堂 D.王清任 E.张子和
78.外感头痛的致病因素以何者为主(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热邪 E.燥邪
79.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的头痛多为( )
A.太阳头痛 B.厥阴头痛 C.阳明头痛 D.少阳头痛 E.太阴头痛
80.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恶风发热,面红而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 )
A.风寒头痛 B.风热头痛 C.风湿头痛 D.肝阳头痛 E.瘀血头痛
81.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治疗方剂首选( )
A.芎芷石膏汤 B.通窍活血汤 C.羌活胜湿汤 D.川芎茶调散 E.大补元煎
82.下列哪项不是外感头痛的特征( )
A.灼痛 B.掣痛 C.重痛 D.胀痛 E.空痛
83.下列哪项不是内伤头痛的特征( )
A.起病缓慢 B.疼痛较轻 C.痛无休止 D.痛势悠悠 E.遇劳加重
84.半夏白术天麻汤主要用于( )
A.痰浊头痛 B.血虚头痛 C.肝阳头痛 D.肾虚头痛 E.瘀血头痛
85.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宜首选( )
A.养阴平肝,潜阳熄风 B.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C. 疏散风寒止痛
D.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E.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86.某男,50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 )
A.风热头痛 B.肝阳头痛 C.风寒头痛 D.血虚头痛 E.痰浊头痛
87.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治法宜首选( )
A.疏风清热和络 B.祛风胜湿通窍 C.平肝潜阳熄风
D.疏散风寒止痛 E.健脾燥湿化痰
88.川芎茶调散主要用于( )
A.风热头痛 B.风湿头痛 C.风寒头痛 D.肝阳头痛 E.瘀血头痛
89.某女,45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加味四物汤 B.天麻钩藤饮 C.半夏白术天麻汤
D.大补元煎 E.通窍活血汤
90.引经药吴茱萸、藁本等适用于( )
A.太阳头痛 B.厥阴头痛 C.阳明头痛 D.少阳头痛 E.少阴头痛
9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 )
A.《素问》 B.《灵枢》 C.《金匮要略》
D.《医学正传》 E.《景岳全书》
92. 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有( )
A.风痰 B.风火痰 C.气火痰 D. 风火痰气 E.风火痰瘀
93. 眩晕的发生,与下列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
A.心肝脾 B.肺脾肾 C.心肝肾 D.肝脾肾 E.心脾肾
94. 眩晕的特点是( )
A.坐立不安 B.头重如蒙 C.头痛头胀 D.头晕眼花 E.恶心呕吐
95. 治疗痰湿中阻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
A.二陈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天麻钩藤饮
D.异功散 E.参苓白术丸
96. 下列哪项不是眩晕肝阳上亢证的主症( )
A.头痛 B.面赤 C.烦燥 D.口苦 E.呕吐
97. 治疗气血亏虚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
A.炙甘草汤 B.归脾汤 C.加味四物汤 D.当归补血汤 E.人参养营汤
98. 患者突发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证属( )
A.肝肾亏虚 B.痰火上扰 C.痰瘀阻窍
D.肝阳上亢 E.气血亏虚
99. 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治疗应选方( )
A.天麻钩藤饮 B.黄连温胆汤 C.藿香正气散
D.半夏厚朴汤 E.半夏白术天麻汤
100.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以下列何方为主( )
A.左归丸 B.右归丸 C.六味地黄丸
D.知柏地黄丸 E.黄连阿胶汤
101.下列哪项不是眩晕瘀血阻窍证的主要症候( )
A.头痛固定 B.唇舌紫暗 C.舌有瘀斑
D.面色少华 E.脉象细涩
102.眩晕发病后饮食上要注意( )
A.禁食 B.低盐饮食 C.清淡饮食 D.流汁饮食 E.半流汁饮食
103.将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二大类的医家是( )
A.刘河间 B.朱丹溪 C.李东垣 D.王履 E.张元素
104.从气虚血瘀立论,治疗中风偏瘫的医家是( )
A.张景岳 B.李中梓 C.叶天士 D.张璐 E.王清任
105.下列哪项不是中风中经络的主症( )
A.卒然昏仆 B.半身不遂 C.口眼喎斜
D.语言不利 E.手足拘挛
106.中风的病理基础是( )
A.肝肾阴虚 B.心肝火旺 C.肝脾血虚 D.脾肾阳虚 E.心脾两虚
107.中风阳闭和阴闭的区别在于有无( )
A.痰浊 B.火热 C.血瘀 D.气滞 E.肝风
108.中风的好发年龄是( )
A.30岁以上 B.40岁以上 C.50岁以上 D.60岁以上 E.70岁以上
109.中风与厥证的区别是有无( )
A.神昏 B.肢厥 C.口吐涎沫 D.牙关紧闭 E.后遗症
110.下列哪项不是中风发病的诱因( )
A.醉饱无常 B.气候变化 C.情志刺激 D.气血亏虚 E.烦劳过度
111.补阳还五汤适用于中风何证型( )
A.气血亏虚 B.肝肾阴虚 C.气虚血滞 D.风痰阻络 E.肾虚精亏
112.中风的病理因素为( )
A.风痰气 B.风痰瘀 C.痰火瘀 D.风火痰瘀 E.风火痰
113.患者高血压病史多年,今晨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细弱或脉微欲绝。应选方( )
A.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B.羚羊钩藤汤合至宝丹 C.参附汤合生脉散
D.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E.礞石滚痰丸合安宫牛黄丸
114.中风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证的主方为( )
A.大秦艽汤 B.小续命汤 C.天麻钩藤饮
D.镇肝熄风汤 E.独活寄生汤
115.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证属中风之( )
A.中经 B.脱证 C.中腑 D.阳闭 E.阴闭
116.中风阴闭的治法是( )
A.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B.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C.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D.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E.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117.中风病位在脑,涉及到(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18.下列哪项不属于中风闭证的表现 ( )
A.神志昏迷 B.口噤不开 C.大小便秘 D.两手握固 E.肢冷汗多
119.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细弱或脉微欲绝。证属中风之( )
A.中经 B.脱证 C.中腑 D.阳闭 E.阴闭
120.地黄饮子适用于中风下列何证( )
A.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 B.肝阳上亢之半身不遂 C.风痰阻络之语言不利
D.肾虚精亏之语言不利 E.风痰阻络之口眼斜
121.礞石滚痰丸适用于中风之( )
A.中经 B.中腑 C.阳闭 D.阴闭 E.脱证
122.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言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手足拘挛、关节痠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其病机是( )
A.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B.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上扰清空
C.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D.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E.正不胜邪,元气衰微
123.中风阳闭的治法是( )
A.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B.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C.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D.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E.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124.下列关于中风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中经络是实证 B.中脏腑是虚证 C.中经络是重证
D.中脏腑是危证 E.以上都不对
125.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证属中风之( )
A.中经 B.脱证 C.中腑 D.阳闭 E.阴闭
126.中风后遗口眼斜由风痰阻于络道所致者,治疗主方为( )
A.天麻钩藤饮 B.牵正散 C.菖蒲郁金汤
D.大秦艽汤 E.镇肝熄风汤
127. 我国关于瘿病的记载,最早见于( )
A.《内经》 B.《庄子》 C.《三国志》 D.《肘后方》 E.《吕氏春秋》
128. 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是( )
A.《诸病源候论》 B.《千金要方》 C.《外台秘要》
D.《肘后方》 E.《圣济总录》
129. 瘿病多见于( )
A.女性 B男性 C.青年 D.壮年 E.老年
130. 瘿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 )
A.心肝,与脾有关 B.肝脾,与肾有关 C.心脾,与肝有关
D.肝肾,与心有关 E.肝脾,与心有关
131. 瘿病气郁痰阻证的主方是( )
A.海藻玉壶汤 B.四海舒郁丸 C.栀子清肝汤
D.藻药散 E.鳖甲煎丸
132. 瘿病心肝阴虚证的证机概要是( )
A.气郁化火,肝火旺盛,耗伤心阴 B.痰气交阻,血脉瘀滞,心肝之阴耗伤
C.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D.气机郁滞,痰浊壅阻,化热伤阴
E.肝肾阴虚,心肝火旺
133. 黄药子有小毒,长期服用对肝脏损害较大,必须慎用。用量一般不宜超过( )
A.3克 B.5克 C.8克 D.10克 E.15克
134. 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有( )
A.气火痰 B.气痰瘀 C.气痰火瘀 D.气痰湿食 E.气血痰火湿食
135. 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等药的大量使用,应当是患者确系缺乏( )
A.锌 B.钙 C.铁 D.硒 E.碘
136.瘿病的基本治则为( )
A.理气化痰,活血散结 B.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C.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D.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E.理气活血,宁心柔肝
137.瘿病证属痰结血瘀者,最佳选方是( )
A.桃红四物汤 B.海藻玉壶汤 C.复元活血汤
D.丹参饮 E.抵挡丸
138.瘿病证属肝火旺盛者,最佳选方是( )
A.栀子清肝汤 B.丹栀消遥丸 C.龙胆泻肝汤
D.二冬汤 E.知柏地黄汤
139. 最早明确记载常山及蜀漆有治疟功效的著作是( )
A.《肘后备急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 E.《本草纲目》
140. 疟疾之名,则首见于(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伤寒论》
D.《诸病源候论》 E.《肘后备急方》
141. 除感受“疟邪”外,疟疾的诱发因素,以下列哪项为最多( )
A.风寒 B.风热 C.寒湿 D.暑湿 E.暑热
142. 临床最为常见的疟疾是( )
A.正疟 B.温疟 C.寒疟 D.瘴疟 E.劳疟
143. 疟疾根据寒热的偏盛分类,瘅疟的特点是( )
A.寒多热少 B.但寒不热 C.热多寒少 D.但热不寒 E.寒热不清
144. 疟疾的好发季节是( )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E.四季
145. 感受疟邪后,疟邪一般伏藏在( )
A.表 B.里 C.营 D.卫 E.半表半里
146. 何人饮是治疗下列哪种疟疾的主方( )
A.正疟 B.温疟 C.寒疟 D.瘴疟 E.劳疟
147. 治疗疟疾时,服药一般在( )
A.疟疾发作时 B.疟发前1小时 C.疟发前2小时
D.疟发后1小时 E.疟发后2小时
148.病情危重、凶险的疟疾是( )
A.正疟 B.温疟 C.寒疟 D.瘴疟 E.劳疟
149.正疟的治法是( )
A.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B.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C.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D.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E.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150.瘴疟的分类是依据( )
A.在气在血 B.属寒属热 C.属虚属实 D.在表在里 E.病情轻重
二、B型选择题
A.柴胡疏肝散 B.龙胆泻肝汤 C.血府逐瘀汤
D.六味地黄丸 E.一贯煎
1.肝络失养证胁痛代表方是( )
2.瘀血阻络证证胁痛代表方是( )
3.肝胆湿热证胁痛代表方是( )
A.血府逐瘀汤合鳖甲丸 B.一贯煎合金铃子散 C.复元活血汤合硝石矾石散 D.乌梅丸大柴胡汤 E.龙胆泻肝汤合硝石矾石散
4.蛔虫阻滞胆道所致胁痛方选( )
5.胁下积块、瘀阻肝络所致胁痛方选( )
6.湿热砂石阻滞胆道所致胁痛方选( )
A.黄疸热重于湿证 B.黄疸湿重于热证 C.黄疸胆腑郁热证
D.黄疸疫毒炽盛证 E.黄疸寒湿阻遏证
7.茵陈术附汤适用于( )
8.大柴胡汤适用于( )
9.《千金》犀角散适用于( )
A.硝石矾石散 B.茵陈术附汤 C.茵陈蒿汤
D.甘露消毒丹 E.黄芪建中汤
10.黄疸湿重于热证方选( )
11.黄疸热重于湿证方选( )
12.黄疸脾虚湿滞证方选( )
A.茵陈四苓散 B.归芍六君子汤 C.鳖甲煎汤
D.黄芪建中汤 E.调营饮
13.黄疸消退后的肝脾不调证方选( )
14.黄疸消退后的气滞血瘀证方选( )
15.黄疸消退后的湿热留恋证方选( )
A.八珍汤合化积丸 B.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C.六君子汤合化积丸 D.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
E.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合六君子汤
16. 气滞血阻之积证的代表方首选( )
17. 瘀血内结之积证的代表方首选( )
18.正虚瘀结之积证的代表方首选( )
A.正虚瘀结之积证 B.气滞血阻之积证 C.瘀血内结之积证
D.食滞痰阻之聚证 E.肝气郁结之聚证
19. 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证属( )
20. 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 弦滑。证属( )
21. 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证属( )
A.朱丹溪 B.李宗梓 C.丹波元坚 D.王肯堂 E.张景岳
22. 提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的医家是( )
23. 提出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的医著是( )
24. 明确说明“癥即积,瘕即聚”的医著是( )
A.《丹溪心法》 B.《证治要诀》 C.《医宗必读》
D.《诸病源侯论》 E.《景岳全书》
25. 将鼓胀称为“水蛊”的医著是( )
26. 将鼓胀称为“膨月亨 ”、“蜘蛛蛊”的医著是( )
27. 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的医著是( )
A.气鼓 B.水肿 C.水鼓 D.积聚 E.血鼓
28.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 )
29. 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 )
30.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 )
A. 附子理中汤或济生肾气丸 B.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C.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D.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E.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31. 鼓胀之气滞湿阻证的代表方首选( )
32. 鼓胀之水热蕴结证的代表方首选( )
33. 鼓胀之阳虚水盛证的代表方首选( )
A. 鼓胀之阴虚水停证 B.鼓胀之气滞湿阻证 C.鼓胀之瘀结水留证
D.鼓胀之水热蕴结证 E.鼓胀之水湿困脾证
34.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证属( )
35.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证属( )
36.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证属( )
A.通窍活血汤 B.川芎茶调散 C. 羌活胜湿汤 D.加味四物汤 E.大补元煎
37.风湿头痛的代表方宜首选( )
38.肾虚头痛的代表方宜首选( )
39.瘀血头痛的代表方宜首选( )
A.头昏胀痛  B.头痛昏蒙  C.头痛如裹  D.头痛且空  E.头痛而晕
40.痰浊头痛的特征为( )
41.肾虚头痛的特征为( )
42.血虚头痛的特征为( )
A.风湿头痛  B.风寒头痛  C.肾虚头痛 D.血虚头痛  E.痰浊头痛
43.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证属( )
44.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属( )
45.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证属( )
A.天麻钩藤饮 B.归脾汤 C.左归丸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通窍活血汤
46.眩晕肝阳上亢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47. 眩晕痰湿中阻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48. 眩晕肾精不足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
A.肝阳上亢证 B.气血亏虚证 C.痰湿中阻证 D.肾精不足证 E.瘀血阻窍证
49.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证属( )
50.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 )
51.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证属( )
A.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B.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上扰清空
C.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D.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E.正不胜邪,元气衰微
51.中风中脏阳闭的主要病机是( )
52.大秦艽汤证的主要病机是( )
53.中风脱证的主要病机是( )
A.养血祛风通络 B.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C.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D.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E.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54.中脏腑脱证的治法是( )
55.中风中脏阳闭的治法是( )
56.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的治法是( )
A.涤痰汤 B.杞菊地黄丸 C.参附汤合生脉散
D.羚羊钩藤汤 E.天麻钩藤饮
57.中风脱证的主方是( )
58.中风阳闭的主方是( )
59.中风阴闭的主方是( )
A.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之半身不遂 B.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半身不遂
C.风痰阻络之失语 D.肝阳上亢,痰邪阻窍之失语
E.肾虚精亏之失语
60.地黄饮子的适应症是( )
61.补阳还五汤的适应症是( )
62.解语丹的适应症是( )
A.《诸病源候论》 B.《千金要方》 C.《外台秘要》
D.《儒门事亲》 E.《圣济总录》
63. 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者是( )
64. 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者是( )
65. 指出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消瘿者是( )
A.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B.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C.理气活血,宁心柔肝
D.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E.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66. 瘿病证属痰结血瘀者,治宜( )
67. 瘿病证属肝火旺盛者,治宜( )
68. 瘿病证属气郁痰阻者,治宜( )
A.寒多热少 B.但寒不热 C.热多寒少 D.但热不寒 E.寒热不清
69. 牝疟的特点是( )
70. 瘴疟的特点是( )
71. 温疟的特点是( )
A.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B.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C.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D.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E.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72. 热瘴的治疗方法是( )
73. 寒疟的治疗方法是( )
74. 正疟的治疗方法是( )
三、X型选择题
1.胁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是( )
A.阴虚 B.湿热 C.血瘀 D.气虚 E.气滞
2.胁痛的常见病因为( )
A.情志不遂 B.跌仆损伤 C.饮食不节 D.外感湿热 E.劳欲久病
3.胁痛的病理因素为( )
A.气滞 B.血瘀 C.湿热 D.阴虚 E.血虚
4.瘀血阻络证胁痛的表现为( )
A.痛处拒按 B.胁肋胀痛 C.痛有定处 D.舌质紫暗 E.脉象沉涩
5.黄疸胆腑郁热证的特点为( )
A.黄疸鲜明 B.上腹右胁疼痛 C.疼痛牵引肩背
D.寒热往来 E.脉弦滑数
6.黄疸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是( )
A.茵陈蒿汤 B.大柴胡汤 C.茵陈五苓散
D.大柴胡汤 E.甘露消毒丹
7.黄疸消退后调治肝脾不调证的代表方剂是( )
A.茵陈四苓散 B.柴胡疏肝散 C.归芍六君子汤
D.逍遥散 E.鳖甲煎丸
8.疫毒炽盛证黄疸常选用下列方剂( )
A.大柴胡汤 B.茵陈蒿汤 C.《千金犀角散》
D.安宫牛黄丸 E.紫雪丹
9.黄疸消退后调治气滞血瘀证常选用下列方剂( )
A.丹栀逍遥散 B.逍遥散 C.归芍六君子汤
D.鳖甲煎丸 E.大柴胡汤
10.黄疸热重于湿证的特点为( )
A.黄疸鲜明 B.发热口渴 C.腹部胀闷 D.大便秘结 E.舌苔厚腻微黄
11. 积证日久可出现( )
A. 痉厥 B.出血 C.黄疸 D.鼓胀 E.胁痛
12. 癥积的特征是( )
A.有形可征 B.病属血分 C.固定不移 D.痛有定处 E.病情较重
13. 肝气郁结之聚证的治疗主方是( )
A. 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逍遥散 D.柴胡疏肝汤 E.木香顺气散
14. 积聚的病因有( )
A.情志失调 B.饮食所伤 C. 感受寒湿
D.黄疸胁痛病后 E.久泻久痢之后
15. 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治疗方剂首选( )
A. 膈下逐瘀汤 B.金铃子散 C.失笑散 D.鳖甲煎丸 E.六君子汤
16.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黛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治疗方法宜首选( )
A. 理气消积 B.补益气血 C.理气化痰 D.活血化瘀 E.导滞散结
17. 鼓胀的病变脏器主要在于( )
A. 肺 B.心 C. 肾 D.脾 E.肝
18. 鼓胀病后期导致的危重证侯有( )
A. 大量呕血 B.神昏谵语 C.虚脱 D.痉厥 E.鼻衄、齿衄
19. 逐水法主要适用于鼓胀的何证型 ( )
A.气滞湿阻证 B.水热蕴结证 C.水湿困脾证
D.瘀结水留证 E.阳虚水盛证
20.下列哪些为鼓胀应用逐水法的禁忌症( )
A. 鼓胀日久,正虚体弱 B.发热 C.黄疸日渐加深
D.腹水不退,尿少便秘 E. 见出血倾向者
21. 阴虚型鼓胀,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品,常用药物有( )
A.楮实子 B.沙参 C.甘遂 D.猪苓 E.芦根
22. 鼓胀之瘀结水留证的主症有( )
A. 胁下癥结痛如针刺 B.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C.脘腹坚满,青筋显露
D.胁下胀满疼痛 E.面色晦暗黧黑
23. 鼓胀之阳虚水盛证的治疗主方是( )
A.附子理苓汤 B.调营饮 C.中满分消丸 D.胃苓汤 E.济生肾气丸
24.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治疗方法宜首选( )
A.活血化瘀 B.温补脾肾 C.清热利湿 D.攻下逐水 E.行气利水
25. 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哪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
A.肺  B.肝  C.脾  D.心  E.肾
26.内伤头痛的病因有(  )
A.情志不遂 B.饮食劳倦 C.跌仆损伤 D.体虚久病 E.房劳过度
27.痰浊头痛的主症为(  )
A.头痛如裹 B.胸脘满闷 C.纳呆呕恶 D.舌苔白腻 E.脉象弦滑
28.血虚头痛的主症有(  )
A.头痛而晕 B.痛处固定 C.头痛昏蒙  D.心悸失眠 E.头痛且空
29.半夏白术天麻汤可用治于(  )
A.呕吐之痰浊内阻证  B.眩晕之痰浊中阻证  C.聚证之食滞痰阻证
D.头痛之痰浊中阻证  E.胸痹之痰浊壅塞证
30.内伤头痛的特征可有(  )
A.胀痛  B.重痛  C.隐痛  D.空痛  E.昏痛
31.眩晕的治疗原则是( )
A. 化痰熄风 B.滋养肝肾 C.调整阴阳 D.补虚泻实 E.平肝潜阳
32. 导致眩晕的常见病因有( )
A.年高肾虚 B.情志不遂 C.饮食不节 D.病后体虚 E.跌仆损伤
33. 眩晕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与以下哪些脏腑相关(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4. 眩晕痰湿中阻证的主要症状有( )
A.头重昏蒙 B.视物旋转 C.呕吐痰诞 D.少寐多梦 E.舌苔白腻
35.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证属中风之( )
A.闭证 B.中脏 C.中腑 D.阳闭 E.阴闭
36.天麻钩藤饮可用于( )
A.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半身不遂 B.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中经络
C.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之阳闭
D.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之中经络 E.肝阳上亢,痰邪阻窍之失语
37.下列哪种中风可配用通下法治疗( )
A.中经络 B.中腑 C.中脏阳闭 D.中脏阴闭 E.中脏脱证
38.在古代,中风还有下列不同名称( )
A.卒中 B.大厥 C.脑风 D.仆击 E.薄厥
39.中风常见病因有( )
A.内伤积损 B.劳欲过度 C.饮食不节 D.情志所伤 E.气虚邪中
40.中风应与下列病证相鉴别( )
A.口僻 B.厥证 C.痉证 D.痿证 E.痫证
41.中风的辨证应辨( )
A.中经络和中脏腑 B.正虚和邪实 C.闭证和脱证
D.重证和危证 E.阳闭和阴闭
42.中风阳闭证可用以下药物治疗( )
A.至宝丹 B.安营牛黄丸 C.礞石滚痰丸
D.清开灵注射液 E.醒脑静注射液
43. 瘿病证属心肝阴虚者,可选方( )
A.一贯煎 B.天王补心丹 C.二冬汤 D.黄连阿胶汤 E.玉女煎
44. 四海舒郁丸中有( )
A.海带 B.海藻 C.海螵蛸 D.海浮石 E.海蛤壳
45. 瘿病的治疗原则是( )
A.滋阴降火 B.消瘿散结 C.理气化痰 D.宁心柔肝 E.活血化瘀
46. 瘿病证属肝火旺盛者,临床表现多有( )
A.面部烘热 B.性情急躁易怒 C.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D.烦热,易出汗 E.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
47.《神农本草经》就明确记载有治疟功效的药物是( )
A.青蒿 B.槟榔 C.常山 D.马鞭草 E.蜀漆
48. 常用的截疟药物有( )
A.常山 B.青蒿 C.蜀漆 D.豨莶草 E.乌梅
49. 治疗正疟可选方( )
A.柴胡截疟饮 B.截疟七宝饮 C.不换金正气散
D.白虎加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50. 疟疾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
A.外感发热 B.风温发热 C.悬饮发热 D.淋证发热 E.内伤发热
四、名词解释
1.黑疸:
2.急黄:
3.胆黄:
4.痿黄:
5.《金匮要略》五疸:
6.积聚:
7.癥积:
8.瘕聚:
9.痞块:
10.癖块:
11.痃癖:
12.鼓胀:
13.蛊胀:
14.单腹胀:
15.蜘蛛鼓:
16.首风:
17.脑风:
18.头风:
19.真头痛:
20.偏头痛:
21.眩冒:
22.震颤:
23.中风:
24. 仆击:
25. 偏风:
26. 真中风:
27.瘿气:
28. 影袋:
29. 疫疟:
30. 疟母:
五、是非题
1.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难经》。 ( )
2.《临症指南医案?胁痛》云:“久病在络,气血皆窒”。( )
3.胁痛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血瘀为先。( )
4.复元活血汤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胁下积瘀肿痛。( )
5.《卫生宝鉴》首先提到“阴黄”证。 ( )
6.《景岳全书》创制茵陈术附汤治疗阴黄。 ( )
7.《圣济总录》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类。( )
8.《金匮要略》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
9.皮肤发黄是黄疸病的主要特征。( )
10.急黄属阳黄中的一种危急重症。( )
11.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肾。( )
12.积聚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
13.积聚与痞满均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
14.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
15.聚证多实,积证多虚。( )
16.聚证日久可转为积证,积证日久可转为积证。( )
17.鼓胀的病变脏器在于肝脾。( )
18.鼓胀的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
19.鼓胀和水肿的病理变化均主要为肝、脾、肾功能失调。( )
20.鼓胀病后期可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侯。( )
21.鼓胀患者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可酌情使用逐水之法。( )
22.鼓胀偏实者当以利水为原则,偏虚者当以健脾为原则。( )
23.鼓胀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治当攻补兼施。( )
24.鼓胀之瘀结水留证的主方是中满分消丸。( )
25.肾虚头痛的治疗主方是大补元煎。( )
26.头痛和眩晕之病因均有外感、内伤两方面。( )
27.头痛的治疗原则是疏风祛邪。( )
28.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
29.头痛实证较多,眩晕虚证较多。( )
30.偏头痛的治疗当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 )
31.对于眩晕的发生,《丹溪心法》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中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
32. 治疗眩晕肾精不足证的代表方是大定风珠。( )
33. 眩晕之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以实者居多。( )
34. 眩晕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 )
35. 眩晕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在肝、心、肾三脏。( )
36. 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眩晕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
37.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虚阳亢,气血逆乱。( )
38.中风属心脑病证,与肝肾密切相关。( )
39.中风的病理基础为气血不足,络脉空虚。( )
40.中风轻者为中经络,重者为中脏腑。( )
4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之中经络治应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
42.中脏腑之闭证以风痰内闭为主。( )
43.中脏腑之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 )
44.中风中脏腑者可及时用通下法治疗。( )
45. 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 )
46. 瘿病以颈部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
47. 瘿病的辨证需辨明属虚属实、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 )
48. 治疗瘿病痰结血瘀证的主方为海藻玉壶汤。( )
49. “牝疟”是指但热不寒之疟疾。( )
50. 疟疾因感受山岚瘴毒之气而发者称为”瘴疟”。 ( )
51. 疟疾休作时间的长短,与疟邪伏藏的深浅有一定关系。( )
52. 疟疾的治疗以祛邪扶正为基本治则,区别寒与热的偏盛进行处理。( )
六、填空题
1.胁的部位是指 ,为 的总称。
2.胁痛的病理变化可归内纳为 与 两类。
3.胁痛有实有虚,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 为先。虚证多属 。
4.胁痛治疗原则当根据 的理论,以 为基本治则。
5.胁痛肝郁气滞证的代表方是 ,肝络失养证的代表方是 。
6.胁痛瘀血阻络证是 或 。
7.《沈氏尊生书》有“ 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疸黄,杀人最急”的记载。
8.黄疸的病理因素有 六种,但其中以 为主。
9.对黄疸的形成机理,《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 ”。对黄疸的治疗大法,《金匮要略》认为“诸病黄家,但 ”。
10.黄疸的辨证应以 ,阳黄以 为主。
11.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 , 。
12.阳黄热重于湿证的治法是 ,湿重于热的治法是 。
13.阴黄主要有 和 两个证型。
14.黄疸胆腑郁热证的治法是 ,疫毒炽盛证的治法是 。
15.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代表方剂是 ,脾虚湿滞证的代表方剂是 。
16. 积聚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者比较,聚证以_______为主,积证以________为主。
17. 积证的病理性质,初期多属__________,中期多属__________,后期以 为主。
18.积证治疗,初期应予____ __;中期予__ ____;后期应予____ ___。
19.聚证病理性质多属_ ___,治疗以__________为主。
20. 《难经?五十五难》云:“积者 所生,聚者 所成。”
21. 气滞血阻之积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_。
22.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 乃生。”
23. 瘀血内结之积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加减。
24.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 。”
25. 《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 , _______ ,此其候也。”
26. 鼓胀的基本病理变化总属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7. 喻嘉言曾将鼓胀的病理因素概括为:“胀病亦不外______、______、______。”
28. 鼓胀的病变脏器主要在于______,久则及___。
29. 鼓胀实证的治疗应根据气、血、水三者的偏盛,采用_________、_ __、 等法。
30. 鼓胀的各证型中____________证应防并发大出血;_____________证易诱发肝昏迷。
31. 鼓胀可应用逐水法的证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鼓胀病后期,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危重证侯。
33. 鼓胀之阴虚水停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减。
34. 鼓胀的病理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鼓胀之水热蕴结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减。
36. 鼓胀之瘀结水留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减。
37. 王肯堂认为,头痛浅而近者名________,深而远者为________。
38. 外感头痛的治疗主以_________,兼以_ __ ___、_ __ ___、_ _____。
39. 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____、____、____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40. 内伤头痛有虚有实,__________ , __________之头痛多属虚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头痛多属实证。
41. 风寒头痛的治法为____ _______,风热头痛的治法为___ _________。
42. 瘀血头痛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加减。
43. 肾虚头痛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加减。
44. 太阳头痛常选用的引经药是______、______、_______。
45. 肝阳头痛的治法是____ 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减。
46. 眩晕的治疗虚者当 , , 。实证当 , , 。
47.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海论》曰:“ , ,胫酸眩冒”。
48. 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 ,或 , ;实者为 、 、 、 扰乱清空。
49. 眩晕肝阳上亢证治法是: , 。代表方为 加减。
50. 从肝论治眩晕,当注重 、 、 、 、 诸法。
51. 肾精不足之眩晕证机概要为 , , 。肾阴虚者,方用 加减,肾阳虚者,方用 加减。
52. 中风是以 , , , , 为主症的病证。
53.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的认识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宋以前,以 学说为主;唐宋以后, 突出以 立论。
54.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 , 。病位在 ,与 密切相关。
55.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 , 为本, 、 、 、 、 为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56.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之中经络,治当 。代表方为 。
57.中脏腑阳闭的证机概要为 , , , , 。治疗当 , 。
58.中脏腑脱证的治法为 , 。常用方为 合 加味。
59.中风常见的后遗症有 , , 等。
60.中风后半身不遂,若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者,应选方 加味;若为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者,应选方 或 加减。
61.中风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 、 、 、 等。
62.中风辨证,应首辨中经络、中脏、中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 ;中脏则 , 。
63.中经络治疗以 , 为主;中腑当 ;中脏闭证,治当 , 。
64.瘿病的病因主要是 、 ,但也与 因素有密切关系。
65.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初期多为 , ,痰气搏结颈前所致,日久引起 ; 、 、 三者合而为患。
66. 瘿病的病理性质以 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 、 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67. 本病的辨证需辨明 、 的不同及病情的 。
68. 治疗瘿病应以 , 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 ;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 为主。
69. 瘿病气郁痰阻证病机为 , ,治当 , ,方选 加减。
70.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 、 、 、 、 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71. 疟疾之病机为:邪伏 ,出入 之间。 ,则疟病发作; ,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72. 瘴疟可以出现 、 等危重症状,甚至发生 的严重后果。若 , ,则为热瘴;因 者,则为冷瘴。
73. 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要略》所称之 。治宜 , 。方用 。
74. 疟疾的治疗以 为基本治则,区别 进行处理。如温疟兼 ,寒疟兼 ,瘴疟宜 ,劳疟则以 为主,佐以 。
75. 疟疾为 传播性疾病,故应加强 、 措施。
七、简答题
1.请叙述胁痛的治疗原则。
2.试述黄疸的辨证和治疗要点。
3.试述积聚的诊断依据。
4.积聚与痞满如何鉴别?
5.癥积与瘕聚如何鉴别?
6. 试述积聚的治疗原则。
7. 试述肝气郁结之聚证的证治方药。
8. 试述气滞血阻之积证的证治方药。
9. 试述鼓胀的诊断依据。
10.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11.气鼓、水鼓、血鼓如何鉴别?
12.如何理解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13.试述鼓胀气滞湿阻证的证治方药。
14.试述鼓胀水热蕴结证的证治方药。
15.试述鼓胀瘀结水留证的证治方药。
16.试述鼓胀阳虚水盛证的证治方药。
17.头痛与眩晕如何鉴别?
18.真头痛与一般头痛如何鉴别?
19.试述风湿头痛的证治方药。
20.试述瘀血头痛的证治方药。
21.试述肝阳头痛的证治方药。
22.何谓偏头痛?试述其临床表现、病机、治法。
23. 试述眩晕的诊断依据。
24. 试述眩晕痰湿中阻证的证治方药。
25. 治疗眩晕临证应注意哪些问题?
26. 试述眩晕肝阳上亢证的证治方药。
27.中风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28.如何鉴别中风与厥证?
29.中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30.如何区别阳闭与阴闭?
31.试述中经络之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证的证治方药。
32.中风脱证的证治及代表方?
33.中风恢复期由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后遗半身不遂者如何治疗?
34.中风患者如何正确使用通下法?
35. 试述瘿病气郁痰阻证证治方药。
36. 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37. 如何诊断瘿病?
38. 简述瘿病的预防调护。
39. 试述疟疾的辨证要点。
40. 疟疾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41. 试述正疟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
42. 疟疾与风温初起如何鉴别?
八、论述题
1.胁痛肝胆湿热证与瘀血阻络证的证治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湿邪在黄疸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3.试述急黄的症状、治法及常用方药。
4.试述积聚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试述聚证的证治方药。
6.试述积证之瘀血内结证及正虚瘀结证的证治方药。
7.试述鼓胀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8.鼓胀使用逐水法的适应证合禁忌证是什么?临床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9.试述鼓胀水湿困脾证、阴虚水停证的证治方药。
10.试述鼓胀的病因病机。
11.试述头痛的诊断要点。
12.如何根据经络循行辨别头痛的发病部位?如何选用适当的引经药?
13.试述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痰浊头痛的症状特点、证机概要、治法及代表方剂。
14.眩晕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如何鉴别?
15.试述眩晕的病因病机。
16.试述中风阳闭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
17.中风的病理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18.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
19.如何辨别中风闭证与脱证?
20. 试述瘿病的辨证要点。
21. 试述瘿病的病因病机。
22. 试述疟疾的病机。
23. 如何理解”疟不离少阳”之说?临床如何运用?
九、病案分析题
1.刘某,女,46岁,左侧胁痛疼痛两周。患者两周前购物时,不慎闪挫致左胁肋部疼痛,入夜痛甚,呼吸及转动时加重,触按不适,舌苔满白,边尖有紫点,脉细弦。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2.武某,男,49岁,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病情反复波动,近三、四个月黄疸不退,其色晦暗不泽,脘腹痞胀,饮食减少,胁下结块,时有隐痛,神疲畏寒,小便微黄,苔腻,舌淡有紫气,脉濡缓。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3.刘某,男,27岁,黄疸近旬,虽经治疗,但黄疸日渐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身热口渴,胁腹胀闷,恶心呕吐,神疲时清时昧,手足搦动,下肢皮肤红色斑疹,舌苔黄燥,舌质红绛,脉弦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4.赵某,男,30岁,平素嗜食肥厚之品,近有来腹部胀痛,痛时腹部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脘腹痞闷,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5.王某,女,52岁,患者腹部积块年余,积块日渐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形体消瘦,纳谷欠香,面色晦暗,胸臂有血痣赤缕,月事不下,舌质紫,有瘀斑瘀点,脉细涩。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6.刘某,男,55岁。病起3月,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7.孙某,男,70岁。腹大胀满2年余,腹部膨隆,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8.刘某,男,38岁。经常头痛,目眩,心烦,已数年,平素性情急燥。此次发作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头昏胀痛,蒹胁痛,夜寐不宁,口苦口渴,面红目赤,小便微黄,大便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9.王某,女,65岁。头痛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数年。此次发作由于劳累引发,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二便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0.曹某,女,49岁。一年来常觉头部眩晕胀痛,以午后为甚,不耐劳累,左目红赤,口苦且干,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大便干结难行,小溲黄,舌质红,苔薄,脉弦滑。测血压160/110mmHg。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1. 刘某,男,57岁。患者素体壮实,常有头晕,但不影响劳动,性情急躁,大便干结,尚能每日一行。昨日突然头晕甚重,继之言语不利,左侧半身不遂,面部口眼歪斜,神志尚清,经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2.宋某,男性,58岁。病史2年余,中风后遗症,全身瘫痪,不能动弹,形盛体丰,面色暗淡无华,左侧上下肢软瘫,右侧肢体稍能举动,语言蹇涩,舌质紫,苔灰腻,脉细。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肝胆病证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C 2.E 3.C 4.D 5.B 6.A 7.E 8.E 9.A 10.C
11.E 12.E 13.D 14.C 15.B 16.E 17.D 18.B 19.A 20.A
21.A 22.D 23.C 24.E 25.D 26.E 27.B 28.A 29.A 30.B
31.C 32.E 33.B 34.E 35.B 36.C 37.E 38.D 39.C 40.D
41.E 42.A 43.C 44.B 45.D 46.C 47.E 48.A 49.C 50.B
51.E 52.D 53.B 54.A 55.C 56.E 57.C 58.D 59.B 60.E
61.D 62.C 63.E 64.D 65.B 66.C 67.E 68.C 69.A 70.B
71.D 72.E 73.D 74.E 75.B 76.B 77.D 78.A 79.C 80.B
81.C 82.E 83.C 84.A 85.D 86.B 87.D 88.C 89.E 90.B
91.A 92.E 93.D 94.D 95.B 96.E 97.B 98.D 99.E 100.A
101.D 102.C 103.D 104.E 105.A 106.A 107.B 108.B 109.E 110.D
111.C 112.D 113.C 114.A 115.D 116.B 117.A 118.E 119.B 120.D
121.C 122.A 123.A 124.D 125.E 126.B 127. B 128. D 129. A 130. E
131. B 132. C 133. D 134. B 135. E 136.C 137.B 138.A 139. D 140.A
141. D 142. A 143. D 144. B 145. E 146. E 147. C 148.D 149.C 150.B
二、B型选择题
1.E 2.C 3.B 4.D 5.A 6.E 7.E 8.C 9.D 10.D
11.C 12.E 13.B 14.C 15.A 16.D 17.E 18.A 19.B 20.D
21.E 22.E 23.B 24.C 25.D 26.B 27.E 28.A 29.C 30.E
31.E 32.B 33.D 34.A 35.C 36.E 37.C 38.E 39.A 40.B
41.D 42.E 43.A 44.E 45.C 46.A 47.D 48.C 49.E 50.B
51.A 52.C 53.A 54.E 55.E 56.C 57.B 58.C 59.D 60.A
61.E 62.A 63.C 64. A 65. E 66. D 67. B 68. D 69. A 70. A
71. E 72. C 73. D 74. B 75. C
三、X型选择题
1.BCE 2.ABCDE 3.ABC 4.ACDE 5.ABCDE 6.CE 7.BC
8.CDE 9.BD 10.ABCD 11.BCD 12.ABCDE 13.CE 14.ABCDE
15.ADE 16.BD 17.CDE 18.ABCDE 19.BC 20.ABCE 21.ABDE
22.ACE 23.AE 24.CD 25.BCE 26.ABCDE 27.BCDE 28.AD
29.BD 30.CDE 31.CD 32. ABCDE 33. BCE 34. ABCE 35. ABD
36. ABCD 37. BCD 38. ABDE 39. ABCDE 40. ABCDE 41. ACE 42. ABCDE
43. AB 44. ABDE 45. ABCE 46.ABCDE 47.CE 48.ABDE 49.AB
50.BD
四、名词解释
1.黑疸:疸证经久不愈,见身黄不泽,面额青黑,膀胱急,少腹满等症,多由肝肾虚衰,浊瘀内阻所致。
2.急黄:黄疸湿热疫毒深重,疸色如金,病情急重者。
3.胆黄:由胆气败而胆汁外泄所致的黄疸。
4.痿黄: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其表现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并伴有心昏、心悸、乏力、纳少等症状。
5.《金匮要略》五疸:《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黄疸、黑疸五种,又称五疸。
6.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7.癥积:指腹内结块,固定不移,质地较硬者。
8.瘕聚: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质地柔软者。
9.痞块:指腹内结块,为积聚之别名。
10.癖块:积聚之别名,癖指结块隐伏于两胁。
11.痃癖:积聚之别名,痃指脐两侧之结块,癖指隐伏于两胁之积块。
12.鼓胀:是指腹部胀大,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的病证。
13.蛊胀:即鼓胀。常指虫鼓、虫鼓而言,多因虫毒积聚,血络瘀塞所致。
14.单腹胀:即鼓胀。乃“肢体无恙,胀唯在腹。”
15.蜘蛛鼓:喻腹大肢细,形如蜘蛛的鼓胀。
16.首风:指头痛因洗头受风所致,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遇风易发者。
17.脑风:指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痛不可忍者。
18.头风:指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反复发作的头痛。
19.真头痛:为头痛门中的一种特殊重证,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20.偏头痛:又称偏头风,其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
21.眩冒:眩冒即眩晕。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
22. 震颤: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3.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24. 仆击:中风之别名。表现为突然昏仆,似被人击。
25. 偏风:指中风偏瘫。
26. 真中风:外中风邪,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而外,见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
27. 瘿气:即瘿瘤,因多由”忧恚气结”所生,故名。
28. 影袋:瘿块肿大,如囊似袋,故名。又名瘿囊、瘿瘤。
29. 疫疟:指来势凶险,病情严重,流行广泛的疟疾。
30. 疟母:指疟久而在胁下结有癥块者。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 46. × 47. × 48. √ 49.× 50.√
51.√ 52.×
六、填空题
1.侧胸部 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
2.不痛则痛 不荣则痛
3.气滞 阴血亏虚,肝失所养
4.“通则不痛” 疏肝和络止痛
5.柴胡疏肝散 一贯煎
6.血府逐瘀汤 复元活血汤
7.天行疫疠
8.湿邪 热邪 寒邪 疫毒 气滞 血瘀 湿邪
9.从湿得之 利其小便
10.阴阳为纲 湿热疫毒
11.化湿邪 利小便
12.清热通腑 利湿退黄
13.寒湿阻遏 脾虚湿滞
14.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15.茵陈术附汤 黄芪建中汤
16.气机阻滞 瘀血内结 气滞 血瘀
17.邪实 邪实正虚 正虚
18.消散 消补兼施 养正除积
19.实 行气散结
20. 五脏 六腑
21. 柴胡疏肝散 失笑散
22. 寒
23. 膈下逐瘀汤 六君子汤
24. 衰止大半而止
25. 色苍黄 腹筋起
26. 肝脾肾受损 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27. 水裹 气结 血瘀
28. 肝脾 肾
29. 理气 化瘀 行水
30. 瘀结水留证 阴虚水停证
31. 水热蕴结 水湿困脾
32. 大量出血 昏迷 虚脱
33.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34. 气滞 血瘀 水湿
35.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36.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37. 头痛 头风
38. 疏风 散寒 清热 祛湿
39. 肝 脾 肾
40.气血亏虚 肾精不足 肝阳 痰浊 瘀血
41.疏散风寒止痛  疏风清热和络
42.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
43.养阴补肾 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
44.羌活 蔓荆子 川芎
45.平肝潜阳熄风  天麻钩藤饮
46.滋补肝肾 补益气血 填精生髓 平肝潜阳 清肝泻火 化痰行瘀
47.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48. 气血不足 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风 火 痰 瘀
49. 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
50. 平肝 柔肝 养肝 疏肝 清肝
51. 滋养肝肾 益精填髓 左归丸 右归丸
52.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 语言不利
53. 外风 内风
54. 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心脑 肝肾
55. 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 风 火 痰 气 瘀
56. 养血祛风通络 大秦艽汤
57. 肝阳暴张 阳亢风动 痰火壅盛 气血上逆 神窍闭阻 熄风清火 豁痰开窍
58. 回阳救阴 益气固脱 阴阳欲绝 参附汤 生脉散
59. 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 口眼斜
60. 补阳还五汤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
61. 针灸 推拿 理疗 按摩
62. 意识清楚 昏迷 肢体不用 昏不知人
63. 平肝熄风 化痰祛瘀通络 通瘀泄热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64. 情志内伤 饮食及水土失宜 体质
65. 气机郁滞 津凝痰聚 血脉瘀阻 气 痰 瘀
66. 实证居多 气虚 阴虚
67. 在气在血 火旺与阴伤 轻重
68. 理气化痰 消瘿散结 活血化瘀 滋阴降火
69. 气机郁滞 痰浊壅阻 理气舒郁 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
70. 寒战 壮热 头痛 汗出 休作有时
71. 半表半里 邪正交争 正胜邪却
72. 神昏谵语 痉厥 内闭外脱 疫毒热邪深重 内陷心肝 湿浊蒙蔽心神
73. 疟母 软坚散结 祛瘀化痰 鳖甲煎丸
74. 祛邪截疟 寒与热的偏盛 清 温 解毒除瘴 扶正 截疟
75. 蚊虫 灭蚊 防蚊
七、简答题
1.请叙述胁痛的治疗原则。
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2.试述黄疸的辨证和治疗要点。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分清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治疗大法是化湿邪,利小便。属湿热者清热化湿,佐以通利腑气,属寒湿者健脾温化。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3. 试述积聚的诊断依据。
积聚的诊断依据是:(1) 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2) 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4. 积聚与痞满如何鉴别?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5. 癥积与瘕聚如何鉴别?
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6. 试述积聚的治疗原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7.试述肝气郁结之聚证的证治方药。
肝气郁结之聚证的症状主要有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治法宜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用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
8. 试述气滞血阻之积证的证治方药。
气滞血阻之积证的症状主要有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治法宜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药用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9. 试述鼓胀的诊断依据。
鼓胀的诊断依据是:(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10. 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光 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11. 气鼓、水鼓、血鼓如何鉴别?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鼓”,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鼓”,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
12. 如何理解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品(如沙参、麦冬、干地黄、芦根、茯苓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粘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药中少佐温化之品(如小量桂枝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
13. 试述鼓胀气滞湿阻证的证治方药。
鼓胀气滞湿阻证的症状主要有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治法宜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14. 试述鼓胀水热蕴结证的证治方药。
鼓胀水热蕴结证的症状主要有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治法宜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15. 试述鼓胀瘀结水留证的证治方药。
鼓胀瘀结水留证的主要症状有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治法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调营饮加减。药用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16. 试述鼓胀阳虚水盛证的证治方药。
鼓胀阳虚水盛证的症状主要有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光 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方用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药用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葫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17.头痛与眩晕如何鉴别?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在辨证方面,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18.真头痛与一般头痛如何鉴别?
真头痛为头痛门中的一种特殊重证,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19.试述风湿头痛的证治方药。
风湿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治法宜祛风胜湿通窍。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20.试述瘀血头痛的证治方药。
瘀血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治法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郁金、全蝎、蜈蚣、僵蚕。
21.试述肝阳头痛的证治方药。
肝阳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宜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钩藤、菊花、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22. 何谓偏头痛?试述其临床表现、病机、治法。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其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偏头痛的病因虽多,但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偏头痛的治疗当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
23.试述眩晕的诊断依据。
眩晕的诊断依据主要有:(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24. 试述眩晕痰湿中阻证的证治方药。
眩晕痰湿中阻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如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25. 治疗眩晕临证应注意哪些问题?
治疗眩晕临证应注意(1)从肝论治眩晕,当注重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诸法。(2)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3)部分眩晕病人可配合手法治疗。
26. 试述眩晕肝阳上亢证的证治方药。
眩晕肝阳上亢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治当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如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27. 中风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腑当通瘀泄热;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28. 如何鉴别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需与中风相鉴别。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29. 中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0. 如何区别阳闭与阴闭?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二类。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31. 试述中经络之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证的证治方药。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言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手足拘挛、关节痠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治法:养血祛风通络。代表方为大秦艽汤。常用药如秦艽、羌活、防风、独活、当归、白芍、生地、白术、茯苓、甘草等。
32. 中风脱证的证治及代表方?
中风脱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当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以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33. 中风恢复期由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后遗半身不遂者如何治疗?
中风恢复期由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后遗半身不遂者,在症状上除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涩,口眼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34. 中风患者如何正确使用通下法?
中风的治疗应正确使用通下之法。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入通下之法,可用礞石滚痰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等,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即便是阴闭证,痰浊壅盛,亦可配用通下攻遂之法,如用控涎丹,温脾汤等,但正虚明显,元气亏虚者忌用。
35.试述瘿病气郁痰阻证证治方药。
瘿病气郁痰阻证临床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病机为气机郁滞,痰浊壅阻。治当理气舒郁,化痰消瘿。代表方是四海舒郁丸。常用药如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郁金、青木香、青陈皮。
36. 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针对瘿病的病机,治疗应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37. 如何诊断瘿病?
瘿病的诊断依据是(1)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38. 简述瘿病的预防调护。
瘿病因水土失宜所致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使用加碘食盐(食盐中加入万分之一的碘化钠或碘化钾);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阴虚火旺症状较重,病情危重时,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39. 试述疟疾的辨证要点。
疟疾的辨证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
40. 疟疾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疟疾的诊断依据是:(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
41. 试述正疟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
症状: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二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42. 疟疾与风温初起如何鉴别?
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经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经症状。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八、论述题
1.胁痛肝胆湿热证与瘀血阻络证的证治有何不同?
肝胆湿热证症状为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苔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黄腻,脉弦滑数。治法为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瘀血阻络证症状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下或有癥积,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法为祛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2.如何理解湿邪在黄疸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黄疸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湿邪,如外感湿热疫毒,属湿从外受,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属湿自内生。湿邪壅阻中焦,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表现为阳黄,湿从寒化表现为阴黄。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3.试述急黄的症状、治法及常用方药。
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为《千金》犀角散加减。常用药如犀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板兰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等。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动风抽搐加服羚羊粉或紫雪丹。
4.试述积聚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积聚的辨证要点: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积聚的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5.试述聚证的证治方药。
肝气郁结证的症状主要有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治法宜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用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食滞痰阻证的症状主要有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治法宜理气化痰,导滞散结。方用以六磨汤为主方。药用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
6.试述积证之瘀血内结证及正虚瘀结证的证治方药。
瘀血内结证的症状主要有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治法宜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方用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合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正虚瘀结证的症状主要有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黛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治法宜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7.试述鼓胀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鼓胀的辨证要点是: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鼓胀的治疗原则是: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8.鼓胀使用逐水法的适应证合禁忌证是什么?临床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逐水法的适应证是实胀,凡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饮食未减,而腹胀殊甚,,腹水持续增长,溲少便秘,脉象有力,服利尿药少效,属体实邪实者,可暂用攻逐一法,以缓其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疗程。禁忌证:(1)正虚体弱,饮食甚少;(2)发热、黄疸日深;(3)有出血倾向或有溃疡病;(4)严重的心脏病及肾功能不全者,均不宜使用攻逐法。运用时注意:(1)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决不可过用峻剂,以防损伤脾胃,虚败元气,而致出血,昏迷之变。(2)注意顾护正气,在运用逐水剂舟车丸、控涎丹、甘遂、二丑粉等药物时,常用枣汤或米汤送服,粉剂用胶囊,或桂圆肉包裹,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日再用。(3)使用逐水剂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发现有严重呕吐、腹泻、腹痛者则当停药。(4)如正虚者,要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9. 试述鼓胀水湿困脾证、阴虚水停证的证治方药。
鼓胀水湿困脾证的症状主要有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法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用实脾饮加减。药用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10. 试述鼓胀的病因病机。
鼓胀病因比较复杂。(1)酒食不节: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2)情志刺激: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3)虫毒感染: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癥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胀。4)病后续发:凡因它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鼓胀的形成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水湿,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鼓。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同病。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11.试述头痛的诊断要点。
头痛的诊断要点是:(1)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分为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或缓慢起病。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12.如何根据经络循行辨别头痛的发病部位?如何选用适当的引经药?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临床治疗头痛,除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配合辨证选方,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13.试述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痰浊头痛的症状特点、证机概要、治法及代表方剂。
血虚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为气血不足,营血亏虚,头窍失荣。治法宜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用加味四物汤加减。肾虚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证机概要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治法宜养阴补肾,填精生髓。方用大补元煎加减。痰浊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证机概要为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治法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14.眩晕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如何鉴别?
眩晕应与中同、厥证相鉴别。
(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A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重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15. 试述眩晕的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及跌仆外伤等方面。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以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每挟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
16. 试述中风阳闭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
中风阳闭的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病机为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治应熄风清火,豁痰开窍。方选羚羊钩藤汤加减,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17. 中风的病理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时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五志亦可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僻不遂。由此可见,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18. 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致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致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19. 如何辨别中风闭证与脱证?
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鉴别是: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20. 试述瘿病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需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兼见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涩,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本病一般病情较轻,预后多好,但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现有结节,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21. 试述瘿病的病因病机。
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与体质因素也有密切关系。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病理因素主要是气、痰、瘀,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所致,日久引起血脉瘀阻。其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日久化火伤阴,在损伤肝阴的同时,也会伤及心阴,出现心悸、烦躁、脉数等症。瘿病的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当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22. 试述疟疾的病机。
疟疾的病机是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作;正胜邪却则止。发作时,邪入与营阴相争,卫阳一时不能外达,则恶寒,邪出与卫阳相搏,热盛于肌表,故高热;若正胜邪却,则疟邪伏藏,症状解除。至于休作时间的长短,与邪伏深浅有一定关系,如每日发、间日发者,邪留尚浅;三日发者,则邪留较深。由于感受时邪不一,或体质有所差异,可表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寒热休作有时为正疟,临床最为多见。如素体阳虚,或感受寒湿诱发,则表现为寒多热少的寒疟或但寒不热之“牝疟”。素体阳盛,或感受暑热诱发,多表现为热多寒少之温疟。因感受山岚瘴毒之气而发者为瘴疟,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重症状,甚至发生内闭外脱的严重后果。若疫毒热邪深重,内陷心肝,则为热瘴;因湿浊蒙蔽心神者,则为冷瘴。本病总因感受疟邪所致,故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但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气血耗伤,可成为遇劳即发的劳疟。若久疟不愈,气血瘀滞,痰浊凝结,则可形成疟母,表现为邪实正虚。
23. 如何理解”疟不离少阳”之说?临床如何运用?
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经脉部位,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在治疗上,一般多使用柴胡之剂,但必须辨证,不能见到疟疾一概使用之,临床应掌握寒热往来的症状特点使用为宜。
九、病案分析题
1.病名:胁痛
证型:瘀血阻络证
病机归纳:强力闪挫,血脉瘀滞,肝络失和。
治法:祛瘀通络,疏肝止痛
主方:复元活血汤加减
药物:炒柴胡8g,天花粉15g,当归尾10g,炮山甲(先煎)12g,桃仁10g,川芎10g,玄胡10g,枳壳10g,广郁金10g,三七(粉吞)3g,甘草5g
2.病名:黄疸(阴黄),积证
证型,寒湿阻遏兼浊瘀内结证
病机归纳:久病正虚,中阳不振,寒湿滞留,浊瘀内结,肝胆失疏,胆汁泛溢。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泄浊祛瘀。
主方:茵陈术附汤合硝石矾石散
药物:茵陈12g,炒白术10g,干姜6g,制附片5g,茯苓15g,泽泻15g,炒柴胡6g,莪术10g,制香附10g,法半夏10g,炙鸡内金10g。另送服硝石矾石散1.5g,每日2次。
3.病名:黄疸(急黄)
证型:疫毒炽盛证
病机归纳: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熄风止痉。
主方:《千金》犀角散合紫雪丹
药物:水牛角片40g(先煎),黄连6g,栀子10g,大黄(后下)10g,生地20g,玄参15g,丹皮10g,板兰根30g,茵陈蒿30g,土茯苓15g
另服紫雪丹0.5g,每日二次。
4. 中医病名诊断:聚证
证型:食滞痰阻证
病机归纳: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主方:六磨汤加减。
药物:大黄6g 槟榔10g 枳实10g 沉香3g 木香10g 乌药10g
5. 中医病名诊断:积证
证型:瘀血内结证
病机归纳:瘀结成块,正气渐损,脾运不健。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主方: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合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当归10g 川芎5g 桃仁15g 三棱10g 莪术10g 石见穿10g 制香附10g 乌药10g 陈皮6g 人参10g 白术10g 黄精10g 炙甘草3g
6.中医病名诊断:鼓胀
证型:水湿困脾证
病机归纳: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主方:实脾饮加减。
药物:厚朴10g 白术10g 苍术10g 木瓜10g 木香10g 草果仁10g 陈皮6g 大腹子10g 制附子6g 连皮茯苓10g 泽泻10g 炮姜6g 炙甘草3g
7.中医病名诊断:鼓胀
证型:阳虚水盛证
病机归纳: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主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药物:制附子6g 炮姜6g 人参10g 黄芪10g 山药15g 白术 10g 鹿角片10g 葫芦巴10g 连皮苓10g 泽泻10g 车前子10g(包煎)
6. 中医病名诊断:头痛
证型:内伤头痛之肝阳头痛
病机归纳: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天麻10g 石决明15g(先煎) 珍珠母15g 龙骨15g(先煎) 牡蛎15g(先煎) 钩藤12g(后下) 菊花10g 山栀10g 黄芩10g 丹皮10g 桑寄生10g 杜仲10g 牛膝10g 益母草10g 白芍10g 夜交藤10g 朱茯神10g
7. 中医病名诊断:头痛
证型:内伤头痛之血虚头痛
病机归纳:气血不足,营血亏虚,头窍失荣。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主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药物:当归10g 生地10g 炒白芍15g 首乌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黄芪10g 川芎10g 菊花15g 蔓荆子10g 五味子10g 远志10g 枣仁15g
10.中医病名诊断:眩晕。
证型:肝阳上亢证。
病机归纳:肝阳亢盛,化火生风,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天麻10g 钩藤10g 桑叶10g 菊花10g 茯苓12g 白芍15g 黄芩10g 山栀10g 珍珠母30g(先煎) 制首乌15g 磁石15g 泽泻20g
1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中经络
证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病机归纳:肝肾阴虚,风阳夹痰,上扰清空。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天麻12g 钩藤15g 珍珠母30g(先煎) 牛膝10g 菊花10g 石决明25g(先煎) 黄芩10g 焦山栀10g 杜仲10g 白芍15g 枸杞子15g 生地10g
12.中医病名诊断:中风后遗症、偏瘫
证型: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病机归纳:气虚血行不畅,脉络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黄芪15g 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地龙10g 僵蚕10g 豨莶草15g 牛膝10g 川断15g
第五章 肾膀胱病证
一、A型选择题
1.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开鬼门”一法,是属于八法中的 ( )
A.吐法 B.补法 C.汗法
D.消法 E.和法
2.阳水辨证属风水相搏者,其最佳选方是 ( )
A麻黄汤 B.五苓散 C.五皮饮
D.越婢加术汤 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阳水辨证属湿热壅盛者.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 )
A.己椒苈黄丸 B.木防己汤 C.舟车丸
D.疏凿饮子 E.八正散
4.阳水水湿浸渍的治法是 ( )
A.化湿清热利水 B.化湿利水,补脾益气 C.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D.益气健脾,行气运湿 E.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5.一患者,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倦怠乏力,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其最佳选方是 ( )
A.防己黄芪汤 B.实脾钦 C.参苓白术散
D.五苓散 E.五皮饮
6.石苇散可用于 ( )
A.气淋 B.血淋 C.劳淋 D.膏淋 E.石淋
7.导致风水泛滥水肿,其病机与下列哪一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8.一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咽痛,眼睑浮肿,小便不利,经治后,表虽解,但肿势末退,
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最佳选方是 ( )
A.越婢加术汤 B.猪苓汤 C.五皮饮合胃苓汤
D.苓桂术甘汤 E.防己黄芪汤
9.一患者,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
疲乏力,舌淡,脉细弱,其最佳选方应为 ( )
A.无比山药丸 B.补中益气汤 C.知柏地黄丸
D.膏淋汤 E.七味都气丸
10.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洁净府”一法,是属于八法中的 ( )
A.清法 B.汗法 C.消法 D.下法 E.和法
11.阳水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者,其最佳选方是 ( )
A.玉屏风散 B.桂枝加附子汤 C.防己黄芪汤
D.真武汤 E.五皮饮
12.阴水辨证属脾阳虚衰者,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 )
A.温脾汤 B.春泽汤 C.苓桂术甘汤
D.实脾饮 E.附子理中九
13.阳水辨证属湿毒浸淫,其选方最佳配伍是 ( )
A.黄连温胆汤合温脾汤
B.越婢加术汤合银翘散
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D.疏凿饮子合己椒苈黄丸
E.舟车丸合黄连解毒汤
14.治疗膏淋辨证属实者的选方为 ( )
A.程氏萆薢分清饮 B.右归丸 C.无比山药丸
D.左归丸 E.膏淋汤
15.血淋辨证属虚者,其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 )
A.小蓟饮子 B.知柏地黄丸 C.导赤散
D.茜根散 E.二至丸
16.气淋实证,其选方最宜用 ( )
A二神散 B.沉香散 C.六磨汤
D.五磨饮子 E.柴胡疏肝散
17.尿浊辨证属湿热下注者,其最佳选方是 ( )
A.八正散 B.知柏地黄丸 C.程氏萆薢分清饮
D.导赤散 E.苍术难名丹
18.首先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的古籍是 (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中藏经》
D.《诸病源候论》 E.《备急千金要方》
19.小蓟饮子可用于治疗 ( )
A.气淋 B.血淋 C.劳淋 D.膏淋 E.以上都不是
20.首先记载水肿必须忌盐的古籍是( )
A.《济生方》 B.《金匮要略》 C.《中藏经》
D.《医学入门》 E.《备急千金要方》
21.首先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的古籍是( )
A.《济生方》 B.《医学入门》 C.《医宗金鉴》
D.《仁斋直指方》 E.《丹溪心法》
22.血淋与尿血的主要鉴别在于( )
A.小便血色是鲜红还是紫暗 B.小便量的多少 C.小便有无浑浊
D.小便是否通畅 E.小便时有无疼痛
23.无比山药丸可用治疗下列何种病证( )
A.气淋 B.癃闭 C.血淋 D. 劳淋 E.尿浊
24.哪一项不属于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要点( )
A.肿胀部位 B.肿胀的先后次序 C.肿处皮肤的色泽
D.腹部青筋有无暴露 E.小便通利与否
25.下列何者不是石淋的特征( )
A.小便排出沙石 B.排尿时突然中断 C.尿道窘迫疼痛
D.小便赤热 E.腰腹绞痛
26.首先将淋证分为八类的医籍是 ( )
A.《金匮要略》 B.《医灯续焰》 C.《医宗金鉴》
D.《中藏经》 E.《千金要方》
27.风水初期的主症是 ( )
A.全身水肿 B.下肢水肿 C.眼睑部水肿
D.单腹胀大 E.四肢水肿
28.水肿瘀水互结证的治法是 ( )
A.利水消肿,祛瘀通络 B.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C.攻逐瘀血,温化水饮
D.活血通络,健脾利湿 E.活血化瘀,分利水湿
29.水肿湿热壅盛证患者,经治疗后,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可用( )
A.调胃承气汤 B.新加黄龙汤 C.苓桂术甘汤
D.疏凿饮子 E.己椒苈黄丸
30.一水肿患者,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治疗宜
选用 ( )
A.葶苈大枣泻肺汤 B.控涎丹 C.舟车丸 D.十枣汤 E.桃核承气汤
31.《金匮要略》首先将水肿分为五类,其中不包括以下那一分类( )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涌水 E.黄汗
32.属于水肿肝败不治的是( )
A.面肿苍黑 B.掌肿无纹理 C.阴肿不起
D.腰肿无纹理 E.脐满反肿者
33.热淋患者,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在应用八正散治疗的基础上可加减选用何药( )
A.防风、葛根 B.白芷、黄连 C.石膏、石苇
D.柴胡、黄芩 E.竹茹、黄芩
34.一患者石淋日久,症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其主方( )
A.补中益气汤加减 B.无比山药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
D.大补元煎 E.举元煎
35.一患者尿浊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其尿状如白浆,神疲无力,面色无华,劳累后加重,舌淡苔薄,脉虚软,其治法是( )
A.滋阴益肾 B.温肾固摄 C.清热利湿、分清泻浊
D.健脾益气、升清固摄 E.补肾益脾
36.尿道综合征主要属于以下中医那个疾病认识范畴( )
A.遗精 B.腰痛 C.尿浊 D.水肿E.淋证
37.穿山甲、王不留行、当归等中药对结石的药理作用是使之( )
A.缩小 B.加快排出 C.变脆 D.溶解 E.软化
38.一患者,两天前突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水肿,伴见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其治法是 ( )
A.清热解表,化气行水 B.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C.清热利咽,益气行水
D.辛凉发汗,宣肺解表 E.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39.水肿患者应控制食盐摄入,水肿轻者应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 )
A.1-2克 B.2-3克 C.3-4克 D.4-5克 E.5-6克
40.水肿期间,应严格记录出入量,每日测体重。当每日尿量少于多少毫升时,要警惕癃闭
的发生( )
A.100ml B.200ml C.500ml D.800ml E.1000ml
41.膏淋日久,精微外泄,可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最终可形成以下那种病证( )
A.关格 B.尿浊 C.癃闭 D.心水 E.虚劳
42.一患者,患血淋数月,症见小便涩滞不畅,尿色淡红如洗肉色,并见神疲乏力,面色少
华,病属脾虚气不摄血者,宜用何方加减治疗( )
A.无比山药丸 B.补中益气汤 C.春泽汤 D.十灰散 E.归脾汤
43.“癃闭”之名,首见于( )
A.《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E.《丹溪心法》
44.最早提出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的医家书是(  )
A.《诸病源候论》 B.《外台秘要》 C.《千金要方》
D.《景岳全书》 E.《证治汇补》
45.首创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的医家是(  )
A.孙思邈 B.王焘 C.张景岳 D.朱丹溪 E.李用粹
46.对气虚不化引起的癃闭治法作出很大贡献的医家是(  )
A.孙思邈 B.张景岳 C.王焘 D.朱丹溪 E.张仲景
47.《证治汇补?癃闭》中,治疗癃闭的治法中有“隔三之治”是指(  )
A.滋肾涤热 B.燥脾健胃 C.清金润燥 D.疏肝理气 E.活血化瘀
48.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应诊断为(  )
A.水肿 B.淋证 C.癃 D.闭 E.关格
49.“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出自(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50.癃闭最基本的病机是(  )
A.肺热壅盛,不能通调水道  B.肝气失于疏泄,膀胱气化不利
C.膀胱气化失调 D.脾肾气阳虚弱,膀胱气化无权
E.浊瘀阻塞,水道不通
51.下列哪项不属于癃闭的实证(  )
A. 肺热壅盛证 B.肝郁气滞证 C.膀胱湿热证 D.肾阳衰惫证 E.浊瘀阻塞证
52. 小便不畅,咽干咳嗽,烦渴欲饮,呼吸急促,舌红,苔薄黄,脉数。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八正散 B.代抵当汤 C.沉香散 D.清肺饮 E.补中益气汤
53. 小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法宜首选(  )
A. 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B.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C.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D.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E.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54. 癃闭脾气不升证的代表方是(  )
A. 济生肾气丸 B.参苓白术散 C.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D.代抵当汤 E.补中益气汤
55.六磨汤可用于(  )
A. 癃闭脾气不升证 B.癃闭肝郁气滞证 C.癃闭肾阳衰惫证
D.癃闭肺热壅盛证 E.癃闭膀胱湿热证
56. 下列那组药最适用于癃闭肾阳衰惫证(  )
A. 黄芩、芦根、车前子 B.沉香、橘皮、车前子 C.桃仁、莪术、大黄
D.黄芪、升麻、车前子 E.附子、肉桂、车前子
57. 癃闭的发病多见于(  )
A.老年男性 B.青年男性 C.老年女性 D.青年女性 E.经产妇
58. 癃闭膀胱湿热证的预防最主要的是(  )
A. 预防感冒 B.保持心情舒畅 C.避免过食肥甘、辛辣
D.尽量避免使用抗胆碱药 E.早期治疗尿路肿块
59. 癃闭脾阴不足,清气不升者宜选用( )
A. 补中益气汤  B.春泽汤  C.参苓白术散
D.补中益气汤合济生肾气丸 E.香茸丸
60.小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口苦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宜选用(  )
A.八正散  B.滋肾通关丸 C.八正散合清肺饮
D.八正散合导赤散 E.黄连温胆汤
61. 称阳痿为“阴痿”的医书是(  )
A.《灵枢?经筋》 B.《素问?痿论》  C.《景岳全书》
D.《诸病源候论》 E.《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62.阳痿是见于哪一类人群的病证( )
A.青年男性 B.壮年男性 C.成年男性 D.老年男性 E.少年男性
63.宋代对阳痿的发生,多认为由下列哪项因素所致(   )
A. 虚劳、邪热 B.劳伤、肾虚  C.郁火、湿热
D.肝气郁结  E.思虑、惊恐
64.下列哪项外,均可导致阳痿(  )
A.消渴 B.早泄 C.惊恐 D.肺痿 E.郁证
65.下列哪项不是阳痿的常见病因(  )
A. 房室过度 B.大惊卒恐 C.湿热侵袭 D.欲念不遂 E.过食肥甘
66.阳痿不振,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噩梦,苔薄白,脉弦细,证属(  )
A. 惊恐伤肾证 B.肝郁不舒证 C.湿热下注证 D.心脾亏虚证 E.命门火衰证
67.阳事不起,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苔薄白,脉弦,治法为(  )
A.清热利湿 B.益肾宁神 C.补益心脾 D.温肾壮阳 E.疏肝解郁
68. 阴茎萎软,阴囊潮湿,搔痒腥臭,小便赤涩灼痛,胁胀腹闷,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应选用(  )
A. 归脾汤  B.逍遥散 C.大补阴丸  D.龙胆泻肝汤 E.知柏地黄丸
69.阳痿命门火衰证,用枸杞子、当归的目的是(  )
B. 养血柔肝 B.补肾填精 C.从阴求阳 D.滋阴降火 E.作为引经药
70. 阳痿日久加用蜈蚣、川芎是为了(  )
A.通络止痛  B.疏肝理气 C.祛风通络 D.通络化瘀 E.温肾壮阳
71. 滑精频繁,精薄精冷,应加用(  )
B. 龙齿、磁石  B.苦参、蛇床子  C.覆盆子、金樱子
D.柴胡、香附  E.补骨脂、九香虫
72. 肝郁不舒之阳痿,调护的重点是(  )
B. 少食醇酒辛辣 B.避免过劳 C.排除杂念 D.节制房事 E.调畅情志
73.遗精病记载首见于(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E.《丹溪心法》
74.梦遗主要责之于(  )
A.劳伤心脾 B.湿热下注 C.心肾不交 D.肾气不固 E.肾阳虚衰
75.首先将遗精分为梦遗与滑精的医家是(  )
A.孙思邈 B.巢元方 C.张景岳 D.朱丹溪 E.方隅
76.遗精初始,以何种类型为多( )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 D.热证 E.寒证
77.湿热下注扰动精室之遗精应选用(  )
B. 龙胆泻肝汤 B.苍术二陈汤 C.程氏萆薢分清饮 D.八正丸 E.知柏地黄丸
78.妙香散治疗遗精的哪一型(  )
A.君相火旺证 B.湿热下注证 C.劳伤心脾证 D.肾气不固证 E.脾肾两虚证
79.遗精心肾不交,火灼心阴者,应选用(  )
A.黄连清心丸 B.知柏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 D.五子衍宗丸 E.安神定志丸
80.治疗肾气不固之遗精,除补肾外还应辅以(  )
B. 养血安神 B.升阳举陷 C.安神定志D.固涩止遗 E.补益脾胃
81.用心过度邪念幻想梦遗者多责之于(  )
C. 心 B.肝 C.脾 D.肾 E.肺
82. 无梦而遗,滑泄不禁,精液清稀而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疗方剂宜首选(  )
A.天王补心丹 B.知柏地黄丸 C.妙香散 D.金锁固精丸 E.补中益气汤
83. 劳则遗精,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脉弱。证属(  )
C. 湿热下注证 B.心肾不交火灼心阴  C.劳伤心脾证
D.肾气不固证 E.君相火旺证
84. 君相火旺之遗精,调护的重点是(  )
C. 少食醇酒辛辣 B.避免过劳 C.排除杂念 D.节制房事 E.适当体力劳动
二、B型选择题
A.小便点滴短少 B.小便混浊如米泔水 C.小便时尿道刺痛有血
D.小便点滴不通 E.小便有血
1.尿浊的主症是 ( )
2.血淋的主症是 ( )
A.程氏萆薢分清饮 B.膏淋汤 C.苍术难名丹
D.八正散 E.龙胆泻肝汤
3.实证膏淋的治疗选方应为 ( )
4.尿浊辨证属湿热内蕴者,其治疗选方应为 ( )
A.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B.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C.分利湿热
D.温运脾阳利水 E.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5.湿热壅盛的阳水,其治法是 ( )
6.湿毒侵淫的阳水,其治法是 ( )
7.水湿浸渍的阳水,其治法是 ( )
8.脾阳虚衰的阴水,其治法是 ( )
A.无比山药丸 B.小蓟饮子 C.知柏地黄丸
D.龙胆泻肝汤 E.赤小豆当归散
9.患者尿色淡红,有尿痛涩滞但不明显,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红,脉细数,主方选用( )
10.患者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心烦口渴,舌尖红,苔黄,脉滑数,主方选用 ( )
A.张元素 B.严用和 C.朱丹溪 D.李梴 E.张景岳
11.提出疮毒导致水肿病因学说的医家是( )
12.在前人汗、利、攻治疗水肿的基础上,倡导温脾暖肾之“补”法的医家是( )
A.鹿茸固涩丸 B.沉香散 C.妙香散
D.无比山药丸 E.香茸丸
13.气淋可选用 ( )
14.尿浊可选用 ( )
A.石苇散 B.八正散 C.二神散 D.沉香散 E.代抵当汤
15.热淋的主方是( )
16.石淋的主方是( )
A.张景岳 B.严用和 C.孙思邈 D.巢元方 E.尤在泾
17.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的医家是( )
18.提出水肿有五不治的医家是( )
A.面肿苍黑 B.掌肿无纹理 C.阴肿不起
D.腰肿无纹理 E.脐满反肿者
19.属于水肿肺损不治的是 ( )
20.属于水肿心败不治的是 ( )
21.属于水肿脾败不治的是 ( )
A.黄连温胆汤加味 B.滋肾通关丸加味 C.知柏地黄丸
D.八正散   E.当归六黄汤
22.癃闭湿热久恋下焦,肾阴灼伤者宜选用(  )
23.癃闭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者宜选用(  )
24.癃闭湿热蕴结膀胱者宜选用(  )
A.清肺饮加大黄、杏仁 B.清肺饮加黄连、竹叶 C.清肺饮加黄精、石斛
D.清肺饮加紫苏、荆芥 E.清肺饮加薄荷、桔梗
25.癃闭肺热壅盛证兼有头痛、鼻塞、脉浮宜选用(  )
26.癃闭肺热壅盛证伴有大便不通宜选用(  )
27.癃闭肺热壅盛证伴心烦、舌尖红宜选用(  )
A.癃闭肝郁气滞证 B.癃闭脾气不升证 C.癃闭瘀浊阻塞证
D.癃闭肾阳衰惫证 E.癃闭肾阳衰惫,浊阴内蕴
28.患者,男,68岁 , 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已有一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语微,舌淡,苔薄脉细。诊断是(  )
29.患者,男,36岁,原有尿路结石病史,昨起突然小便点滴而下,随即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暗,脉涩。诊断是(  )
30.患者,男,57岁 ,有水肿病史15年,常感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一月来小便量少,每日约200毫升,呕吐、烦躁、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沉细。诊断是(  )
A.肝郁不舒证 B.惊恐伤肾证 C.心脾亏虚证D.命门火衰证 E.湿热下注证
31.阴茎萎软,阴囊潮湿,搔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胁胀腹闷,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
32.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  )
33.阳事不举,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证属(  )
A.左归丸 B.逍遥散 C.丹栀逍遥散D.启阳娱心丸 E.龙胆泻肝汤合知柏地黄丸
34.惊恐伤肾之阳痿,治宜选用(  )
35.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阳痿,治宜选用(  )
36.湿热久恋,灼伤肾阴,阴虚火旺之阳痿,治宜选用(  )
A.无梦而遗,甚则滑泄不禁 B.遗精时作,热涩不畅 C.劳则遗精
D.少寐多梦,梦则遗精  E.排尿时,少量精液漏出
37.君相火旺证的遗精特征是(  )
38.湿热下注证的遗精特征是(  )
39.肾气不固证的遗精特征是(  )
A.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B.知柏地黄丸 C.龙胆泻肝汤
D.妙香散  E.程氏萆薢分清饮
40.劳则遗精,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脉弱。治宜选用(  )
41.遗精时作,热涩不畅,阴囊湿痒,小溲短赤,口苦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选用(  )
42.少寐多梦,梦则遗精,阳事易举,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口苦胁痛,小溲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
三、X型选择题
1.水肿的治疗,主要有 ( )
A.发汗 D.利尿 C.健脾 D.温肾 E.攻逐
2.水肿的严重变证可表现为 ( )
A.恶心呕吐 B.小便量少 C 神昏肢冷
D.口有尿味 E.心悸喘促
3.热淋在临床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 ( )
A.八正散 B.小柴胡汤 C.黄连解毒汤
D.五味消毒饮 E.银翘散
4.淋证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哪些脏器有关 ( )
A.肝 B.脾 C.肾 D膀胱 E.小肠
5.下列水肿哪些属阳水范畴 ( )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心水
6.《内经》记载的水肿有 ( )
A.风水 B.石水 C.皮水 D. 涌水 E. 黄汗
7.水肿的发病与哪些脏器病变的关系最为密切 ( )
A.肺 B.脾 C.心 D.肝 E.肾
8.患者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舌质淡,脉虚弱,其治法可选用 ( )
A.补脾 B.疏肝 C.养心 D.益肾 E.益气升陷
9.尿浊的主症是 ( )
A.小便混浊 B.白如泔浆 C.排尿不痛 D.小腹拘急 E.腰酸膝软
10.下列水肿哪些属阴水范畴 ( )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肺水
11.《金匮要略》记载的水肿有 ( )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黄汗
12.膏淋的虚证可选用的方药有( )
A.膏淋汤 B.程氏萆解分清饮 C.补中益气汤
D.七味都气丸 E.金匮肾气丸
13.近年来研究证实,以下何药物中含有马兜铃酸( )
A.车前子 B.关木通 C.木防己 D.通草 E.益母草
14.水肿诸证,病变日久,后期可发生各种严重的变证,包括( )
A.水毒内阻 B.湿毒侵淫 C.水凌心肺,阳气衰微
D.虚风内动 E.邪毒内闭,元神涣散
15.《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小便不通是因于热在(   )
A.三焦 B.肺 C.脾 D.肾 E.膀胱
16.下列哪些是癃闭的病理因素(   )
A.热毒 B.风湿 C.气滞 D.痰瘀 E.湿热
17.下列哪些是癃闭的病因(   )
A.饮食不节 B.劳心太过 C.瘀浊内停 D.体虚久病 E.疮毒内犯
18.癃闭的主症有(   )
A.小便不利甚或小便闭塞 B.每次尿量明显减少 C.每日尿量明显减少
D.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 E.必定有膀胱明显膨隆
19.下列哪些是癃闭的变证(    )
A.肺胀 B.喘证 C.水肿 D.淋证 E.关格
20.癃闭肝郁气滞证可选用(     )
A.八正散 B.沉香散 C.代抵当汤 D.补中益气汤 E.六磨汤
21.下列哪些是阳痿的主症(     )
A.阳事不举  B.阳事坚而不久  C.过早射精
D.阳事举而不坚 E.阴茎发育不良性交不能
22.下列哪几项是古代对阳痿的称谓(     )
A.阴痿 B.阳事不举 C.筋痿 D.阴器不用 E.宗筋驰纵
23.下列哪些是阳痿因实致虚的证型(     )
A. 肝郁化火,伤及肝肾 B.脾虚夹瘀夹痰 C.肾虚夹瘀夹痰
D.湿热灼伤肾阴   E.湿热下注,湿阻阳气
24.阳痿命门火衰者,治疗宜选用( )
A.温肾壮阳 B.滋阴养血 C.滋阴降火 D.血肉有情 E.温热刚燥
25.遗精的病因主要是(     )
A.劳心太过  B.饮食不节 C.大惊卒恐 D.欲念不遂 E.恣情纵欲
26.遗精病位在肾,还与哪些脏器密切相关(     )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27.肾虚不藏,精关不固之遗精,治疗除补肾外,应辅固涩止遗法,可合用(    )
A.三才封髓丹 B.金锁固精丸 C.桑螵蛸散 D.水陆两仙丹 E.四神丸
28.遗精日久可产生哪些变证(      )
A.早泄 B.虚劳 C.阳痿 D.淋证 E.不育
四、名词解释
1.水肿:
2.阳水:
3.阴水:
4.去菀陈莝:
5.淋证:
6.膏淋:
7.尿浊:
8.癃闭:
9.关格:
10.提壶揭盖法:
11.阳痿:
12.早泄:
13.遗精:
14.滑精:
五、是非题
1.水肿病证应首先辨病变脏腑,其次辨阴水、阳水,区分其病理属性。( )
2.风水、正水属于阳水。( )
3.如患者为肝性水肿,腹水较多,应按水肿的治疗原则积极治疗。( )
4.新发水肿,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也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等,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
5.由于含马兜铃酸的一些中药有肾毒性,在临床中应禁止使用。( )
6.淋证辨证应首先辨证候之虚实,其次区别六种淋证类别。( )
7.所有的水肿患者都应忌盐,以免加重水肿。( )
8.张景岳首先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
9.水肿乃肺、肝、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
10.对于水肿的描述,在《内经》首先提出“风水”“正水”“石水”。( )
11.在水肿“五不治”中,其中“腰肿无纹理”,是指“肾损不治”。( )
12.《医学入门》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
13.《金匮要略》首先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涌水五类。( )
14.阳水的病因多因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所致的脏腑亏损。( )
15.癃闭是起病急骤的病证。(  )
16.癃闭的病理因素有湿热、热毒、气滞、痰瘀。 (  )
17.癃闭与淋证的鉴别要点是:有否排尿疼痛及每次尿量的多少。 (  )
18.有否水蓄膀胱证可通过触叩小腹部及膀胱B超来判断。 (  )
19.癃闭的治疗应以“腑以通为用”,不管何种证型都应采用通利小便之法。 (  )
20.由“癃”转“闭”为病势减轻,由“闭”转“癃”为病势加重。 (  )
21.阳痿与早泄,在病因病机上有相同之处,但早泄病情重于阳痿。(  )
22.阳痿是脾、肾、膀胱功能受损,导致宗筋失养而成。(  )
23.阳痿命门火衰证,治疗宜选用血肉有情之品。 (  )
24.阳痿湿热下注证的病机是湿热壅塞宗筋经络而致。 (  )
25.遗精每周2次以上属生理现象。(  )
26.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长期无性生活者,一月遗精1~2次属生理现象( )
27.遗精的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肾失封藏,精关不固。其病位在肾,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 (  )
28.君相火旺,心肾不交而遗精者应重用固涩补肾之品。 (  )
六、填空题
1.《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篇说:“诸淋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故也”。
2.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_______,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水肿的发病机理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张景岳说:“盖水为至阴,其______
在肾;水化于气,故其__________在肺;水惟畏土,故其_______在脾”。
4.《医学心悟?小便不通》篇说:“癃闭与淋证不同, 淋则______________;癃闭则___________。”
5.淋证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位在________与________ 。
6.尿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症。
7.实则____________虚则________________,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8.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基本原则。
9.水肿的病变部位在______、______、_______,而关键在______。
10.对于淋证和尿浊的鉴别,《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指出:“大凡________为淋, ______为浊。
11.《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 诸有水者,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乃愈。”
12.尿浊的病机不外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3.《内经》:“二阳结谓之消,__________谓之水。”
14.《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类型。
15.首先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的医家是_______________。
16.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________。”
17.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淋证称为“淋秘”,将其病机归结为“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19.热淋患者,若热毒弥漫三焦,选方用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_ 以清热泻火解毒
20.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即提倡用温脾暖肾法治疗水肿的医家是_________。
21.水肿可有_________、心悸,疮毒,_________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22.癃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            , 病位在   与    。
23.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膀胱气化不利者属    ,膀胱气化无权者属    。
24.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    ,    ,    等法急通小便。
25.癃闭病症,如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于心肺,可并发     ,若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则可导致      。
26.癃闭脾气不升证的代表方是          合          加减。
27.癃闭可由      、      等病,迁延日久发展而来。
28.对于癃闭的治疗《证治汇补?癃闭》中指出:      ,名为正治;     ,名为隔二之治。
29.癃闭肺热壅盛证的治则是        ,肝郁气滞证的治则是        。
30.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癃闭者应慎用      ,     等肾毒性中药。
31.阳痿的发生多由于恣情纵欲,频犯手淫,造成      ,      而致。
32.阳痿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   ,   ,   ,     。
33.阳痿虚实夹杂者的辨证,首应辨明       ,其次辨别        。
34.阳痿心脾亏虚者治法为       ,惊恐伤肾者治法为        。
35.阳痿命门火衰者,温肾药应选用       之品,忌用       之品。
36.    、    、    等西药,可致阳痿,应避免长期使用。
37.遗精中有因梦而遗者称为     ,清醒时精液流出者称为     。
38.遗精的基本病理变化总属        ,        。
39.遗精辨证,首应辨明      ,肾虚不藏者还应辨别        。
40.遗精的治疗原则时:实证以    为主,虚证用    为要。
41.遗精的常用治法是“上则      ;中则              ;下则        。”
42.《济生方》强调“         ”在遗精的病机上占绝大多数。
七、简答题
1.何谓劳淋?
2.膏淋与尿浊如何鉴别?
3.阳水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4.阳水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5.何谓热淋?
6.何谓石淋?
7.简述淋证与癃闭的不同点。
8.血淋与尿血如何鉴别?
9.阴水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0.阴水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1.试述水肿的病因。
12.淋证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13.试述淋证的病因。
14.水肿与鼓胀如何鉴别?
15. 简述癃闭的诊断依据。
16. 简述癃闭的辨证要点。
17. 简述癃闭与关格的鉴别要点。
18. 简述癃闭的治疗原则。
19. 简述癃闭水蓄膀胱急症的常用外治法。
20. 简述癃闭脾气不升证与肾阳衰惫证的证候鉴别要点。
21. 简述阳痿的诊断依据。
22. 简述阳痿与早泄的鉴别。
23. 简述阳痿的治疗原则。
24. 简述阳痿命门火衰证的用药特点。
25. 简述遗精的诊断依据。
26. 简述遗精的辨证要点。
27. 简述遗精与早泄的鉴别。
28. 简述梦遗与滑精的鉴别。
八、论述题
1.试述各种淋证之间的联系。
2.水肿在临证时如何运用攻逐一法?
3.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你的看法如何?
4.试述对水肿转归的认识?
5.水肿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6.试述你对活血化瘀利水法在水肿中应用的认识?
7.试述六种淋证的临床表现特征。
8.试述癃闭的病机。
9. 述癃闭肾阳衰惫型的证治方药。
10. 试述癃闭的主要变证及产生机理。
11. 如何预防阳痿的发生?
12. 为何要重视肝郁对阳痿的影响?
13. 试述湿热下注之遗精在临床用药上的注意点。
14. 试述肾虚不固之遗精在临床用药上的注意点。
九、病案分析题
1.赵某,男,26岁,一周来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薄黄腻,脉沉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2.李某,女,53岁,反复身肿3年,复发1月。患者3年前被诊断患有“肾小球肾炎”,3年来一直接受药物及透析治疗。1周来症见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每日在600ml左右。伴见腰膝冷痛,四肢厥冷,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3.康某,男,42岁,一周来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混有血液,置之沉淀如絮状,尿道热涩疼痛,苔黄腻,舌红,脉濡而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4.徐某,男,31岁。半月前骑车不慎跌倒,即感小腹胀痛,一小时后自行缓解。近五天来小便点滴而下,短赤刺痛,小腹胀满,大便欠畅,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5.陈某,男,62岁。近二年来,自觉排尿无力,小便点滴不爽,时感小腹胀痛,伴有腰膝酸软,形神萎顿,乏力怯冷。昨日因腹痛服颠茄片后,小便不通,小腹胀痛难忍,膀胱区明显膨隆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具体治疗方法。
6.林某,男,42岁。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平时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呆便溏。一月来因连日熬夜,逐渐出现阳事不举,心悸易惊,精神萎软,胸脘胀满,泛恶纳呆,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7.张某,男,29岁。近一周来,少寐多梦,梦则遗精,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心悸不宁,失眠健忘,口苦溲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肾膀胱病证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题
1.C 2.D 3.D 4.C 5.C 6.E 7.C 8.C 9.A 10.C
11.C 12.D 13.C 14.A 15.B 16.B 17.C 18.D 19.B 20.E
21.D 22.E 23.D 24.E 25.D 26.D 27.C 28.B 29.E 30.D
31.D 32.A 33.D 34.A 35.D 36.E 37.C 38.E 39.C 40.C
41.E 42.E 43.A 44.C 45.D 46.B 47.B 48.C 49.A 50.C
51.D 52.D 53.C 54.C 55.B 56.E 57.A 58.C 59.C 60.D
61.E 62.C 63.B 64.D  65.D 66.A 67.E 68.D 69.C 70.D
71.C 72.E 73.A 74.C 75.D 76.A 77.C 78.C 79.C 80.D
81.A 82.D 83.C  84.C
二、B型选择题
1.B 2.C 3.A 4.A 5.C 6.A 7.B 8.D 9.C 10.B
11.D 12.B 13.B 14.A 15.B 16.A 17.B 18.C 19.D 20.B
21.E 22.B 23.A 24.D 25.E 26.A 27.B 28.B 29.C 30.E
31.E 32.C 33.D 34.D 35.C 36.E 37.D 38.B 39.A 40.D
41.E 42.A
三、X型选择题
1.ABCDE 2.ACDE 3.ABCD 4.ABCD 5.AB 6.ABD 7.ABE
8.ADE 9.ABC 10.CD 11.ABCDE 12.ACDE 13.BCE 14.ACDE
15.DE 16.ACDE 17.ACD 18.ACD 19.BCE 20.BE 21.ABD
22.ABCDE 23.ADE 24.ABD 25.ABDE 26.ACD 27.BD 28.ABCE
四、名词解释
1.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则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阳水: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属于表证、实证。
3.阴水:阴水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4.去菀陈莝:是《内经》提出治疗水肿的一个原则,指应用攻逐法治疗水肿。
5.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6.膏淋: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混浊不清,尿白或如米泔水,伴有尿道涩痛或不畅等症状的疾患。
7.尿浊: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尿时无涩滞不利感为主症的疾患。
8.癃闭:癃闭是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9.关格:关格是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症。
10.提壶揭盖法:通过开宣肺气来通利小便的一种治法。
11.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萎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12.早泄:同房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射精,射精后阴茎萎软的病证。
13.遗精: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一般指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精。
14.滑精: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谓“滑精”。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六、填空题
1.肾虚而膀胱有热故也
2.脾肺
3.本 标 制
4.便数而 茎痛 小便点滴而难出
5.湿热蕴结下焦 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肾 膀胱
6.小便浑浊 白如泔浆 尿时无涩滞不利感
7.通利 补益
8.去菀陈莝 开鬼门 洁净府
9.肺 脾 肾 肾
10.痛者 不痛者
11.以上肿 当利小便 以下肿 当发汗乃愈
12.湿热下注 脾肾亏虚
13.三阴结
14.风水 正水 石水 皮水 黄汗
15.孙思邈
16.风水
17.下焦有热
18.小便频数短涩 淋沥刺痛 小腹拘急引痛
19.黄连解毒汤 五味消毒饮
20.严用和
21.乳蛾 紫癜
22.膀胱气化失调  膀胱   肾
23.实证  虚证
24.针灸  取嚏  探吐(或导尿)
25.喘证(或心悸)  关格
26.补中益气汤  春泽汤
27.水肿  消渴(或淋证)
28.滋肾涤热  清金润燥
29.清泄肺热 通利水道   疏利气机 通利小便
30.木通  木防己  (或马兜铃,益母草)
31.精气虚损   命门火衰
32.肾  脾  心  肝
33.虚损之脏器   夹杂之病邪
34.补益心脾   益肾宁神
35.血肉有情   温热刚燥
36.镇静  降压   抗胆碱
37.梦遗  滑精
38.肾失封藏  精关不固
39.虚实  阴阳
40.清泄  补涩
41.清心安神  调其脾胃,升举阳气  益肾固精
42.心肾不交
七、简答题
1.何谓劳淋?
淋证日久,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2.膏淋与尿浊如何鉴别?
痛者为淋,不痛者为浊。或膏淋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排尿涩痛,尿浊虽亦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
3.阳水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发病较急,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
4.阳水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尿)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5.何谓热淋?
热淋起病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
6.何谓石淋?
以小便排出沙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7.简述淋证与癃闭的不同点。
淋证尿频而尿痛,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
8.血淋与尿血如何鉴别?
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
9.阴水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阴水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10.阴水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11.试述水肿的病因。
⑴风邪袭表;⑵疮毒内犯;⑶外感水湿;⑷饮食不节;⑸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12.淋证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⑴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⑵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⑶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13.试述淋证的病因。
淋证的病因可归结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四个方面。
14.水肿与鼓胀如何鉴别?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白光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15.简述癃闭的诊断依据。
癃闭的诊断依据是:(1)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证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甚或小便闭塞,点滴全无,每日尿量明显减少。(2)触叩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症候,或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3)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日久不愈之病人。
16.简述癃闭的辨证要点。
癃闭的辨证首先要判别病之虚实。实证当辨湿热、浊瘀、肺热、肝郁之偏胜;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其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为急病;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为缓证。
17.简述癃闭与关格的鉴别要点。
二者主证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但关格常有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溺,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故癃闭病情轻于关格。
18.简述癃闭的治疗原则。
应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19.简述癃闭水蓄膀胱急症的常用外治法。
常用外治法有:(1)外敷法:如食盐250克,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2)流水诱导法:使病人听到水声,即可有尿意,而随之排出小便。(3)取嚏或探吐法: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有用皂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4)导尿法
20.简述癃闭脾气不升证与肾阳衰惫证的证候鉴别要点。
癃闭脾气不升型与肾阳衰惫型均以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为主症。前者兼有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语微,舌淡,苔薄,脉细弱。后者兼有面色白光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21.简述阳痿的诊断依据。
阳痿的诊断依据是:(1)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萎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2)常有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寐不安,精神苦闷,胆怯多疑,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3)常有房劳过度,手淫频繁,久病体弱或有消渴,惊悸,郁证等病史。
22.简述阳痿与早泄的鉴别。
阳痿是指欲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而早泄是同房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射精,射精后阴茎萎软的病证,但若早泄日久不愈,可进一步导致阳痿。故阳痿病情重于早泄。
23.简述阳痿的治疗原则。
阳痿的治疗原则是:实证者,肝郁宜疏通,湿热应清利,痰瘀需通化;虚证者,命门火衰宜温补,结合养精,心脾血虚当调养气血,佐以温补开郁;虚实夹杂者需标本兼顾。
24.简述阳痿命门火衰证的用药特点。
阳痿命门火衰证的用药特点是:首先在温肾药的使用上应选用温而不燥,或燥性较小的血肉有情之品,如巴戟肉、肉苁蓉、菟丝子、鹿角胶,并加用黄精、熟地等从阴引阳。其次,选用一、二味入肝肾之经的引经药如牛膝等,此外,加用在阳痿治疗中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如蜈蚣、细辛、灵芝等,有利于提高疗效。
25.简述遗精的诊断依据。
遗精的诊断依据是:(1)男子梦中遗精,每周超过2次以上;或清醒时,不因性生活而排泄精液。(2)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状。(3)本病常有恣情纵欲,情志内伤,久嗜醇酒厚味等病史。
26.简述遗精的辨证要点。
遗精辨证,首应辨明虚实,新病梦遗有虚有实,多虚实参见;久病精滑虚多实少;唯湿热郁滞常多为实证。其次,需审查脏腑病位。用心过度,邪念妄想梦遗者,多责于心;精关不固无梦滑泄者,多见于肾病。此外,对肾虚不藏者还应辨别阴阳。
27.简述遗精与早泄的鉴别。
遗精是指没有进行性交的情况下,而精液流出,而早泄是性交时精液过早泄出,而影响性生活。以此可资鉴别。
28.简述梦遗与滑精的鉴别。
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临厕努挣、见闻感触亦会精液流出的谓“滑精”。
八、论述题
1.试述各种淋证之间的联系。
各种淋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表现在转化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实证的热淋、气淋、血淋可以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也可以转化为实证的热淋,气淋,血淋。而当湿热末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此外在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的本身,这种虚实互相转化的情况亦同样存在。如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末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其次是某些淋证之间的互相转化或同时并见,前者如热淋可转化为血淋,后者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再并发热淋、血淋。
2.水肿在临证时如何运用攻逐一法?
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水肿衰其大半即应停药,以免过用伤正。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若强攻之,水稍退可暂安一时,但攻逐之药多易伤正,究属病根未除,待水邪复来,势更凶猛,病情反重,故逐水峻药应慎用。
3.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你的看法如何?
⑴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按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⑵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薰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⑶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发汗之剂。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新感寒邪,亦容易化热,故在需要解表时,应当避免辛温之品。⑷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热实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4.试述对水肿转归的认识?
水肿诸型,久治不愈,或误治失治,都可发展成脾肾衰败,或湿浊蕴结不泄,气机逆乱的各种严重变证。若不及时救治,均可危及生命。临证应不失时机.力挽危局。水肿的严重变证主要有:(1)水毒内阻,胃失和降:症见神昏嗜睡,泛恶呕吐,口有尿味,不思纳食,小便短少.甚或二便不通,舌苔浊腻,脉细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大黄、石菖蒲。(2)水凌心肺,阳气衰微:症见心悸胸闷,喘促难卧,咳吐清涎,手足肿甚,舌淡胖,脉沉细而数。治宜通阳泄浊,温振心阳。方用真武汤合黑锡丹。(3)虚风扰动,神明不守:症见头晕头痛,步履漂浮,肢体微颤等。治宜熄风潜阳,补元固本。方用大补元煎合羚羊钩藤汤。(4)邪毒内闭,元神涣散:症见神昏肢冷,面色晦滞,泛恶口臭,二便不通,肌衄牙宣,舌红绛,苔焦黄,脉细数。治宜清热解毒.通窍泄浊。方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口服,大黄煎液保留灌肠。
5.水肿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⑴水肿先由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⑵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⑶ 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6.试述你对活血化瘀利水法在水肿中应用的认识?
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积,一则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成为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滞留。反之,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三焦,泛滥为肿;瘀血阻心,心阳不振,循行不利,亦可为肿。血瘀肝脾,脾之运化失健,肝之疏泄失常,水停中焦,发为水肿。瘀血在肾,肾之温煦失司,膀胱气化失调,可致水停下焦。可见,水蓄可病血,血结亦病水。对于此类水肿,单纯采用发汗、利水、行气、温阳之法,往往水肿难除,如化瘀得当,则水肿自消。因此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7.试述六种淋证的临床表现特征。
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涩滞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8.试述癃闭的病机。
癃闭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膀胱。膀胱的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排尿则依靠其气化功能。但膀胱气化有赖于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来维持,又需要肝的疏泄来协调。故肺脾肾肝功能失调,亦可致癃闭。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共司小便,体内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主要依赖肾的气化。此外膀胱的气化,亦受肾气所主。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则膀胱气化无权,可发生癃闭。此外,肺位上焦,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协调三焦气机之通畅。如肺热壅盛,气不布津,通调失职,或热伤肺津,肾失滋源;又如湿热壅阻,下注膀胱或中气不足,升降失度;再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以及砂石、痰浊、瘀血阻塞尿路;上述情况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而成本病。
9.述癃闭肾阳衰惫型的证治方药。
癃闭肾阳衰惫型的症状主要有: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 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治法为: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方宜选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地黄、山药、山茱萸、车前子、茯苓、泽泻等。
10.试述癃闭的主要变证及产生机理。
癃闭的主要变证有:喘证、心悸、胸痹、水肿、关格。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于心肺,则可并发喘证、心悸、胸痹。尿闭不通,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则可导致关格。
11.如何预防阳痿的发生?
预防阳痿的发生应注意:(1)节制性欲,切忌恣情纵欲,房事过频,手淫过度,宜清心寡欲,弃除杂念,怡情养心。(2)避免过食醇酒肥甘,避免湿热内生。(3)积极治疗易造成阳痿的原发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等。(4)尽量避免长期服用某些可致阳痿的药物,如大剂量镇静剂、降压药、抗胆碱类药物等。(5)调畅情志,怡悦心情,防止精神紧张是预防阳痿的重要环节。
12.为何要重视肝郁对阳痿的影响?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强烈,工作压力大,致使精神紧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引起的阳痿日见增多,即所谓“因郁致痿”已成为阳痿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经济的发展,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男女双方对性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阳痿患者容易产生忧郁,悲观,焦虑等心理障碍,即所谓“因痿致郁”的状况普遍存在。由于“因郁致痿”,“因痿致郁”二者相互影响,往往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机更趋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充分认识肝郁在阳痿发病中的重要性,是阳痿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13.试述湿热下注之遗精在临床用药上的注意点。
湿热下注之遗精,用药须注意:一是不宜早投固涩,以免恋邪,若精滑致虚,需视虚实、先后酌情施治,不宜专事涩摄;二是用药勿太寒凉,以防苦寒败胃,不利脾胃亏弱之体;三是用药勿太滋腻,早施滋腻,恐碍湿的泄化。
14.试述肾虚不固之遗精在临床用药上的注意点。
肾虚不固之遗精,用药须注意:一是补肾固涩时,但求阴阳平衡,温阳避免刚燥,应选用血肉有情之品,辅以滋肾阴之品,从阴中求阳,二是对兼有脾虚之人,补肾同时,尤应重视健运脾土以滋养肾精,一概滋腻,易成碍滞。
九、病案分析题
1.中医病名诊断:阳水。
证型:湿热壅盛证。
病机: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主方:疏凿饮子加减。
药物:羌活10g 秦艽10g 大腹皮12g 茯苓皮12g 生姜皮3g 椒目10g 木通6g 泽泻15g 商陆6 g 赤小豆30g
2.中医病名诊断:阴水。
证型:肾阳衰微证。
病机:脾肾阳虚,水寒内停。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主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药物:熟地15g 山茱萸12g 山药15g 丹皮6g 泽泻9g 茯苓15g 炮附子10g(先煎) 肉桂6g 牛膝15g 车前子10g(包煎) 白芍12g 白术15g 生姜3g
3.中攻病名诊断:淋证。
证型:膏淋实证。
病机: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液外泄。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主方:萆薢分清饮加减。
药物:萆薢12g 菖蒲10g 黄柏10g 白术10g 茯苓12g 车前子30 丹参15g 莲子芯3g
4.中医病名诊断:癃闭。
证型:瘀血阻塞证。
病机归纳:瘀血阻塞尿道,水道不通。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主方:代抵挡丸加减。
药物:制大黄10g 当归尾g 15 生地黄10 g 莪术15 g 芒硝 6 g(后下) 桃仁10 g 肉桂6 g 郁金10 g 桂枝10 g 川牛膝15 g
5.中医病名诊断:癃闭。
证型:肾阳衰惫证
病机归纳: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主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药物:熟附子10g 肉桂10 g 熟地黄15 g 山药15 g 山茱萸15 g  杜仲15 g 当归15 g 车前子15 g 茯苓15 g 泽泻10 g
6.中医病名诊断:阳痿。
证型:心脾亏虚证。
病机归纳: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
主方:归脾汤加减。
药物:党参10g 熟地黄10 g 黄芪15g 白术10 g 茯苓15 g 当归15 g 枣仁10 g 远志10 g 陈皮10 g 青龙齿30 g (先下) 补骨脂15 g 九香虫10 g 竹茹10 g
7.中医病名诊断:遗精。
证型:君相火旺证。
病机归纳:君火妄动,相火随之,迫精妄泄。
治法:清心泄肝。
主方: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
药物:生地黄10g 黄连3 g 黄柏10 g 当归10 g 天冬10 g 知母10 g 酸枣仁 10 g 茯神15 g 远志10 g 党参15 g 莲子肉15 g 甘草6 g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一、A型选择题
1.郁证这一病证名称首先见于( )
A.《古今医统》 B.《医学正传》 C.《丹溪心法》
D.《景岳全书》 E.《临证指南医案》
2.强调精神治疗在郁证治疗的重要性,提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的医籍是( )
A.《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B.《丹溪心法?六郁》
C.《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 D.《景岳全书?郁证》
E.《临证指南医案?郁》
3.郁证主要的病因是( )
A. 情志内伤 B.感受外邪 C.饮食所伤
D.胃失和降 E.肝气上逆
4.郁证的形成常以何者为先( )
A.血郁 B.火郁 C.痰郁
D.食郁 E.气郁
5.郁证的发生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受累之脏为( )
A.心、肝、肾 B.肝、心、脾 C.肺、心、肝
D.肺、脾、肾 E.心、肺、肾
6.郁证的预后多为( )
A.差 B.极差 C.良好
D.迁延难愈 E.不一定
7.各证型的郁证均可出现( )
A.血郁症状 B.湿郁症状 C.气郁症状
D.热郁症状 E.痰郁症状
8.郁证肝气郁结证的最佳选方是( )
A.四逆散 B.柴胡疏肝散 C.越鞠丸
D.逍遥散 E.小柴胡汤
9.患者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舌苔白腻,脉弦滑。其最佳的治法是( )
A.疏肝理气解郁 B.化痰利气解郁 C.利咽消肿解毒
D.行气活血散结 E.以上都不是
10.郁证气郁化火证的最佳选方是( )
A.知柏地黄丸 B.清金化痰汤 C.丹栀逍遥散
D.泻心汤 E.龙胆泻肝汤
11.归脾汤最适宜于治疗郁证的证型是( )
A.痰气郁结证 B.肝气郁结证 C.心神失养证
D.心肾阴虚证 E.心脾两虚证
12.天王补心丹最适宜于治疗郁证的证型是( )
A.心脾两虚证 B.气郁化火证 C.心神失养证
D.心肾阴虚证 E.肝气郁结证
13.何书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
A.《金匮要略》 B.《医学正传》 C.《备急千金要方》
D.《济生方》 E.《血证论》
14.将血证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的医学著作是(  )
A.《景岳全书》 B.《医学正传》 C.《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D.《丹溪心法》 E.《血证论》
15.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出于(  )
A.《景岳全书》 B.《医学正传》 C.《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D.《丹溪心法》 E.《血证论》
16.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确立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的医籍是(  )
A.《景岳全书》 B.《医学正传》 C.《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D.《丹溪心法》 E.《血证论》
17.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血随乎气,治血必先治气”,此论见于( )
A.《景岳全书》 B.《医贯》 C.《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D.《丹溪心法》 E.《血证论》
18.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此论见于(  )
A.《景岳全书》 B.《医贯》 C.《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D.《丹溪心法》 E.《血证论》
19.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此论见于(  )
A.《景岳全书》 B.《医贯》 C.《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D.《丹溪心法》 E.《血证论》
20.治疗鼻衄热邪犯肺证的最佳选方是(  )
A.银翘散 B.沙参麦冬汤 C.泻白散
D.桑菊饮 E.清燥救肺汤
21.治疗鼻衄胃热炽盛证的最佳选方是(  )
A.清胃散 B.白虎汤 C.玉女煎
D.泻黄散 E.泻心汤
22.治疗鼻衄肝火上炎证的最佳选方是(  )
A.丹栀逍遥散 B.一贯煎 C.镇肝熄风汤
D.黛蛤散 E.龙胆泻肝汤
23.治疗齿衄胃火炽盛证的最佳选方为(  )
A.玉女煎 B.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C.加味清胃散合左金丸
D.清胃散 E.平胃散合泻心汤
24.咳嗽阵作,痰中带血鲜红,烦躁易怒,胸胁疼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数,治疗宜用(  )
A.桑杏汤 B.清燥救肺汤 C.百合固金汤
D.泻白散合黛蛤散 E.龙胆泻肝汤
25.患者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质红,脉数,治疗宜用(  )
A.桑杏汤 B.清燥救肺汤 C.百合固金汤
D.泻白散合黛蛤散 E.龙胆泻肝汤
26.患者咳嗽痰少,经常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治疗宜用(  )
A.桑杏汤 B.清燥救肺汤 C.百合固金汤
D.泻白散合黛蛤散 E.龙胆泻肝汤
27.患者咳嗽阵作半月,牵引胸胁作痛,咯痰黄稠带血,或咳鲜血,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此病的病机是(  )
A.燥热伤肺 B.肝火犯肺 C.虚火灼肺
D.痰热蕴肺 E.以上均不是
28.患者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质红,脉数。此病的病机是(  )
A.燥热伤肺 B.肝火犯肺 C.虚火灼肺
D.痰热蕴肺 E.以上均不是
29.患者咳嗽痰少,经常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此病的病机是(  )
A.燥热伤肺 B.肝火犯肺 C.虚火灼肺
D.痰热蕴肺 E.以上均不是
30.治疗咳血阴虚肺热证的最佳选方是(  )
A.桑杏汤 B.清燥救肺汤 C.百合固金汤
D.沙参麦冬汤 E.清金化痰汤
31.患者吐血色红,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宜选用(  )
A.泻心汤合清胃散 B.泻心汤合十灰散 C.玉女煎合左金丸
D.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 E.清胃散合茜根散
32.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便血,宜选用(  )
A.补中益气汤 B.黄芪建中汤 C.黄土汤
D.理中汤 E.十全大补汤
33.治疗肠道湿热所致的便血,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宜选用(  )
A.清脏汤 B.葛根芩连汤 C.地榆散
D.导赤散 E.白头翁汤
34.区别尿血与血淋的关键是(  )
A.尿色的深浅 B.尿中有无红细胞 C.尿时痛与不痛
D.是否伴有全身症状 E.是否伴有水肿
35.患者小便热赤,尿血鲜红,心烦口渴,夜寐不安,舌尖红,脉数。治疗宜用(  )
A.龙胆泻肝汤 B.小蓟饮子 C.清营汤
D.知柏地黄丸 E.泻心汤
36.治疗肾虚火旺证尿血的最佳方剂是(  )
A.小蓟饮子 B.六味地黄丸 C.麦味地黄丸
D.知柏地黄丸 E.杞菊地黄丸
37.治疗肾气不固证尿血的最佳方剂是(  )
A.肾气丸 B.补中益气汤 C.麦味地黄丸
D.无比山药丸 E.河车大造丸
38.患者皮肤出现青紫斑点,伴有鼻衄,发热,口渴欲饮,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最佳选方是(  )
A.加味清胃散 B.泻心汤 C.十灰散
D.茜根散 E.黛蛤散
39.治疗紫斑阴虚火旺证的最佳选方是(  )
A.沙参麦冬汤 B.玉女煎 C.十灰散
D.茜根散 E.六味地黄丸
40.皮肤出现青紫斑点及斑块,伴有鼻衄,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
A.气不摄血证 B.阴虚火旺证 C.血热妄行证
D.脾胃虚寒证 E.以上均不是
41.皮肤出现青紫斑点及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颧红,心烦,手足心热,口渴,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辨证应属( )
A.气不摄血证 B.阴虚火旺证 C.血热妄行证
D.脾胃虚寒证 E.以上均不是
42.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红弱。辨证应属( )
A.气不摄血证 B.阴虚火旺证 C.血热妄行证
D.脾胃虚寒证 E.以上均不是
43.“痰饮”的病症名称首见于(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备急千金要方》
D.《济生方》 E.《仁斋直指方》
44.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  )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45.悬饮是指饮邪留于(  )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46.溢饮是指饮邪留于(  )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47.支饮是指饮邪留于(  )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48.治疗痰饮的主要原则是(  )
A.清热 B.化痰 C.利水
D.温化 E.逐饮
49.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0.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宜选用 (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1.治疗悬饮饮停胸胁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2.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3.治疗悬饮阴虚内热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4.治疗溢饮表寒里饮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55.治疗支饮寒饮伏肺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56.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57.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旋,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痰饮饮留胃肠证 C.悬饮邪犯胸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悬饮络气不和证
58.痰饮病,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脉沉弦。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痰饮饮留胃肠证 C.悬饮邪犯胸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悬饮络气不和证
59.痰饮病,症见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及转侧时疼痛加重,心下痞满,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数。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痰饮饮留胃肠证 C.悬饮邪犯胸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悬饮络气不和证
60.痰饮病,症见胸胁疼痛,咳唾引痛,呼吸困难,咳逆气喘,仅能偏卧一侧,舌苔白,脉沉滑。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痰饮饮留胃肠证 C.悬饮邪犯胸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悬饮络气不和证
61.痰饮病,症见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时有咳嗽,舌苔薄,脉弦。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悬饮阴虚内热证 C.悬饮邪犯胸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悬饮络气不和证
62.痰饮病,症见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胸胁闷痛,舌红少苔,脉数。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悬饮阴虚内热证 C.悬饮邪犯胸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悬饮络气不和证
63.痰饮病,症见身体沉重而疼痛,恶寒,无汗,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溢饮表寒里饮证 C.支饮寒饮伏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支饮脾肾阳虚证
64.痰饮病,症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发则寒热,背痛,腰痛,苔白滑,脉弦紧。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溢饮表寒里饮证 C.支饮寒饮伏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支饮脾肾阳虚证
65.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咳而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足跗浮肿,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脉沉细而滑。辨证应属( )
A.痰饮脾阳虚弱证 B.溢饮表寒里饮证 C.支饮寒饮伏肺证
D.悬饮饮停胸胁证 E.支饮脾肾阳虚证
66.痰饮病的病机,主要关系到( )
A.肺心肾 B.肝心肾 C.肺肝脾 D.肺脾肾 E.心肝脾
67.中医文献中最早设专题讨论“消渴”的是(  )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外台秘要》 E.《备急千金要方》
68.中医文献中首先记载“消渴”患者尿甜的是(  )
A.《金匮要略》 B.《外台秘要》 C.《备急千金要方》
D.《儒门事亲》 E.《河间六书》
69.首先对消渴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的书籍是(  )
A.《景岳全书》 B.《儒门事亲》 C.《证治准绳》
D.《临证指南医案》 E.《外台秘要》
70.消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  )
A.肾阴亏损 B.胃热炽盛 C.肺热津伤
D.阴虚燥热 E.阴阳两虚
71.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  )
A.肺、脾、肾 B.肺、胃、肾 C.心、肝、肾
D.肝、脾、肾 E.脾、胃、肾
72.“消渴”上消临床表现突出的症状是(  )
A.消谷善饥 B.烦躁不安 C.身体消瘦
D.烦渴引饮 E.尿频量多
73.患者烦渴多饮半月余,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黄,脉洪数有力。治则宜用(  )
A.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B.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C.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D.滋阴固肾,生津止渴 E.滋养胃阴,生津止渴
74.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时或尿甜,口干舌燥,舌红,脉沉细数。治法宜用(  )
A.清利湿热 B.清热化湿 C.滋阴固肾
D.健脾益肾 E.滋肾固涩
75.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辨证属( )
A.上消肺热津伤证 B.中消胃热炽盛证 C.中消气阴亏虚证
D.下消肾阴亏虚证 E.下消阴阳两虚证
76.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属( )
A.上消肺热津伤证 B.中消胃热炽盛证 C.中消气阴亏虚证
D.下消肾阴亏虚证 E.下消阴阳两虚证
77.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辨证属( )
A.上消肺热津伤证 B.中消胃热炽盛证 C.中消气阴亏虚证
D.下消肾阴亏虚证 E.下消阴阳两虚证
78.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属( )
A.上消肺热津伤证 B.中消胃热炽盛证 C.中消气阴亏虚证
D.下消肾阴亏虚证 E.下消阴阳两虚证
79.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辨证属( )
A.上消肺热津伤证 B.中消胃热炽盛证 C.中消气阴亏虚证
D.下消肾阴亏虚证 E.下消阴阳两虚证
80.消渴病,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81.消渴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82.消渴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83.消渴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84.消渴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85.“盗汗”在中医文献中首见于( )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金匮要略》
86.汗证,“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载于下列何书( )
A.《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87.“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载于下列何书( )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88.“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禀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载于下列何书( )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89.“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载于是下列何书( )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90.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应属( )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91.汗证,自汗或盗汗,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辨证应属( )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92.汗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应属( )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93.汗证,蒸蒸汗出,汗粘,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中焦湿热证
94.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 )
A.黄芪、白芍、防风 B.生地、白术、防风 C.白合、白芍、防风
D.黄芪、白术、防风 E.荆芥、白合、防风
95.汗证,邪热郁蒸证的最佳选方是( )
A.茵陈蒿汤 B.四妙丸 C.黄连温胆汤
D.龙胆泻肝汤 E.黄连解毒汤
96.汗证,阴虚火旺证的最佳选方是( )
A.百合固金汤 B.知柏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
D.当归六黄汤 E.滋水清肝饮
97.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症名称的中医书籍是( )
A.《内经》 B.《太平圣惠方》 C.《症因脉治》
D.《证治汇补》 E.《内外伤辨惑论》
98.对气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99.对阳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100.对瘀血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101.将肾气丸转化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剂的医家是( )
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102.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 )
A.大建中汤 B.小建中汤 C.黄芪建中汤
D.补中益气汤 E.人参养荣汤
103.午后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辨证应属( )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04.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05.午后或夜间发热,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欲多饮,肢体疼痛,面色萎黄,舌有瘀点,脉弦。辨证应属( )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06.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07.发热,热势较低,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辨证应属( )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08.发热,热势不高,常在劳累后加剧,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辨证应属( )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 E.气郁发热
109.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辨证应属( )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阳虚发热证
110.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A.柴胡疏肝散 B.四逆散 C.丹栀逍遥散
D.半夏厚朴汤 E.四海舒郁丸
111.治疗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A.知柏地黄丸 B.左归丸 C.清骨散
D.大补阴丸 E.玉女煎
112.治疗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A.八珍汤 B.圣愈汤 C.补中益气汤
D.大建中汤 E.大补黄芪汤
113.治疗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A.通窍活血汤 B.膈下逐瘀汤 C.血府逐瘀汤
D.桃红四物汤 E.补阳还五汤
114.《金匮》肾气丸在治疗内伤发热中体现的意义主要在于( )
A.补肾壮阳 B.引火归原 C.壮水制火
D.益火消阴 E.补火生土
115.“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该论出自于(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116.“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此论出自于(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117.最先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是(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118.论述了虚劳“五损”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的中医著作是(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119.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的的中医著作是(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120.强调脾、肾二脏在虚劳中重要性的中医著作是(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121.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的医家是( )
A.张仲景 B.李东垣 C.朱丹溪
D.张景岳 E.李中梓
122.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的医家是( )
A.张仲景 B.李东垣 C.朱丹溪 D.张景岳 E.李中梓
123.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阴阳互根,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医家是( )
A.张仲景 B.李东垣 C.朱丹溪 D.张景岳 E.李中梓
124.虚劳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苔白薄,脉弱。辨证应属( )
A.肺阴虚证 B.肺气虚证 C.心气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125.虚劳证,心悸,气短,劳则尤甚,自汗,神疲乏力,苔白薄,脉弱。辨证应属( )
A.肺阴虚证 B.肺气虚证 C.心气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126.虚劳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苔白薄,脉弱。辨证应属( )
A.脾胃阴虚证 B.肺气虚证 C.脾阳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127.虚劳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苔白薄,脉弱。辨证应属( )
A.肾阳虚证 B.肾阴虚证 C.心气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128.虚劳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薄,脉细。辨证应属( )
A.心阳虚证 B.心阴虚证 C.心气虚证 D.心血虚证 E.肾气虚证
129.虚劳证,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妇女月经不调,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薄,脉细。辨证应属( )
A.肝阴虚证 B.肝血虚证 C.心气虚证 D.脾气虚证 E.肾气虚证
130.虚劳证,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质红,脉细略数。辨证应属( )
A.肝阴虚证 B.心阴虚证 C.心气虚证 D.心血虚证 E.肾阴虚证
131.虚劳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有齿印,脉弱。辨证应属( )
A.脾阳虚证 B.心阴虚证 C.心气虚证 D.心阳虚证 E.肾阳虚证
132.虚劳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弱。辨证应属( )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脾胃阴虚证 D.肾阳虚证 E.肾气虚证
133.“喜食甘美而多肥”的记载见于( )
A.《内经》 B.《丹溪心法》 C.《景岳全书》
D.《石室秘录》 E.《女科切要》
134.认为肥人多气虚的说法见于( )
A.《内经》 B.《丹溪心法》 C.《景岳全书》
D.《石室秘录》 E.《女科切要》
135.认为肥人多痰湿的说法见于( )
A.《内经》 B.《丹溪心法》 C.《景岳全书》
D.《石室秘录》 E.《女科切要》
136.认为对肥胖证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而痰消。此说见于( )
A.《内经》 B.《丹溪心法》 C.《景岳全书》
D.《石室秘录》 E.《女科切要》
137.肥胖,多食,消谷善饥,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苔厚腻,脉弦滑。辨证应属( )
A.胃热滞脾证 B.痰湿内盛证 C.脾虚不运证
D.脾肾阳虚证 E.气虚血瘀证
138.形体肥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饮,神疲嗜卧,苔白腻,脉滑。辨证应属( )
A.胃热滞脾证 B.痰湿内盛证 C.脾虚不运证
D.脾肾阳虚证 E.气虚血瘀证
139.形体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薄,脉濡。辨证应属( )
A.胃热滞脾证 B.痰湿内盛证 C.脾虚不运证
D.脾肾阳虚证 E.气虚血瘀证
140.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夜尿较多,舌质淡胖,苔白薄,脉沉细。辨证应属( )
A.胃热滞脾证 B.痰湿内盛证 C.脾虚不运证
D.脾肾阳虚证 E.气虚血瘀证
141.肥胖,胃热滞脾证的最佳选方是( )
A.导痰汤 B.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C.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D.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E.补阳还五汤
142.肥胖,痰湿内盛证的最佳选方是( )
A.导痰汤 B.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C.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D.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E.补阳还五汤
143.肥胖,脾虚不运证的最佳选方是( )
A.导痰汤 B.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C.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D.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E.补阳还五汤
144.肥胖,脾肾阳虚证的最佳选方是( )
A.导痰汤 B.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C.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D.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E.补阳还五汤
145.癌症,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辨证应属( )
A.脑瘤痰瘀阻窍证 B.脑瘤风毒上扰证 C.脑瘤阴虚风动证
D.肺癌瘀阻肺络证 E.肺癌痰湿蕴肺证
146.癌症,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干,大便干燥,抽搐震颤,项强,舌质红,苔黄,脉弦。辨证应属( )
A.脑瘤痰瘀阻窍证 B.脑瘤风毒上扰证 C.脑瘤阴虚风动证
D.肺癌瘀阻肺络证 E.肺癌痰湿蕴肺证
147.癌症,头晕头痛,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颈项强直,手足蠕动,口眼歪斜,口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辨证应属( )
A.脑瘤痰瘀阻窍证 B.脑瘤风毒上扰证 C.脑瘤阴虚风动证
D.肺癌瘀阻肺络证 E.肺癌痰湿蕴肺证
148.癌症,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痰血暗红,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细。辨证应属( )
A.肺癌瘀阻肺络证 B.肺癌痰湿蕴肺证 C.肺癌阴虚毒热证
D.肺癌气阴两虚证 E.脑瘤痰瘀阻窍证
149.癌症,咳嗽咯痰,气憋,痰质稠粘,痰色黄白相兼,胸闷胸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证应属( )
A.肺癌瘀阻肺络证 B.肺癌痰湿蕴肺证 C.肺癌阴虚毒热证
D.肺癌气阴两虚证 E.脑瘤痰瘀阻窍证
150.癌症,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心烦少寐,低热,盗汗,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应属( )
A.肺癌瘀阻肺络证 B.肺癌痰湿蕴肺证 C.肺癌阴虚毒热证
D.肺癌气阴两虚证 E.脑瘤痰瘀阻窍证
151.癌症,咳嗽,咳声低弱,痰质清稀,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白,自汗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脉细弱。辨证应属( )
A.肺癌瘀阻肺络证 B.肺癌痰湿蕴肺证 C.肺癌阴虚毒热证
D.肺癌气阴两虚证 E.脑瘤痰瘀阻窍证
152.癌症,腹部阵痛,大便带粘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有时恶心,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应属( )
A.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B.大肠癌瘀毒内阻证 C.大肠癌脾肾双亏证
D.大肠癌肝肾阴虚证 E.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153.癌症,腹痛喜温喜按,腹内结块,下利清谷,有时五更泄泻,大便带血,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辨证应属( )
A.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B.大肠癌瘀毒内阻证 C.大肠癌脾肾双亏证
D.大肠癌肝肾阴虚证 E.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154.癌症,腹痛隐隐,腹内结块,便秘,大便带血,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辨证应属( )
A.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B.大肠癌瘀毒内阻证 C.大肠癌脾肾双亏证
D.大肠癌肝肾阴虚证 E.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155.癌症,面色晦暗,腰腹疼痛,腰腹部可触及肿块,尿血,发热,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辨证应属( )
A.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B.膀胱癌瘀血内阻证 C.膀胱癌脾肾两虚证
D.膀胱癌阴虚内热证 E.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156.癌症,腰痛,腹胀,腰腹部可触及肿块,纳差,呕恶,消瘦,气短乏力,便溏,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应属( )
A.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B.膀胱癌瘀血内阻证 C.膀胱癌脾肾两虚证
D.膀胱癌阴虚内热证 E.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157.癌症,腰痛,腰腹部可触及肿块,五心烦热,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消瘦乏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辨证应属( )
A.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B.膀胱癌瘀血内阻证 C.膀胱癌脾肾两虚证
D.膀胱癌阴虚内热证 E.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158.治疗脑癌痰瘀阻窍证的代表方是( )
A.通窍活血汤 B.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C.大定风珠
D.血府逐瘀汤 E.膈下逐瘀汤
159.治疗脑癌风毒上扰证的代表方是( )
A.通窍活血汤 B.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C.大定风珠
D.血府逐瘀汤 E.膈下逐瘀汤
160.治疗脑癌阴虚风动证的代表方是( )
A.通窍活血汤 B.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C.大定风珠
D.血府逐瘀汤 E.膈下逐瘀汤
161.治疗肺癌痰湿蕴肺证的代表方是( )
A.血府逐瘀汤 B.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C.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D.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E.膈下逐瘀汤
162.治疗肺癌阴虚毒热证的代表方是( )
A.血府逐瘀汤 B.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C.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D.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E.膈下逐瘀汤
163.治疗肺癌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是( )
A.血府逐瘀汤 B.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C.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D.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E.膈下逐瘀汤
164.治疗大肠癌湿热郁毒证的代表方是( )
A.槐角丸 B.膈下逐瘀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葛根芩连汤
165.治疗大肠癌瘀毒内阻证的代表方是( )
A.槐角丸 B.膈下逐瘀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葛根芩连汤
166.治疗大肠癌脾肾双亏证的代表方是( )
A.槐角丸 B.膈下逐瘀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葛根芩连汤
167.治疗大肠癌肝肾阴虚证的代表方是( )
A.槐角丸 B.膈下逐瘀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葛根芩连汤
168.治疗肾膀胱癌湿热蕴毒证的代表方是( )
A.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 B.桃红四物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小蓟饮子
169.治疗肾膀胱癌瘀血内阻证的代表方是( )
A.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 B.桃红四物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小蓟饮子
170.治疗肾膀胱癌脾肾两亏证的代表方是( )
A.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 B.桃红四物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小蓟饮子
171.治疗肾膀胱癌阴虚内热证的代表方是( )
A.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 B.桃红四物汤 C.大补元煎
D.知柏地黄丸 E.小蓟饮子
172.适用于治疗脑癌痰瘀阻窍证的代表方是( )
A.通窍活血汤 B.血府逐瘀汤 C.膈下逐瘀汤
D.身痛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173.适用于治疗肺癌瘀阻肺络证的代表方是( )
A.通窍活血汤 B.血府逐瘀汤 C.膈下逐瘀汤
D.身痛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174.适用于治疗大肠癌瘀毒内阻证的代表方是( )
A.通窍活血汤 B.血府逐瘀汤 C.膈下逐瘀汤
D.身痛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二、B型选择题
A.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半夏厚朴汤
D.甘麦大枣汤 E.龙胆泻肝汤
1.郁病痰气郁结证的治疗宜选用:( )
2.郁病心神惑乱证的治疗宜选用:( )
3.郁病气郁化火证的治疗宜选用:( )
A.气郁 B.血郁 C.痰郁
D.火郁 E.湿郁
4.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多属( )
5.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身重,胸胁、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多属( )
6.性情急燥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舌红,苔黄。多属( )
A.《金匮要略》 B.《医学正传》 C.《景岳全书》
D.《济生方》 E.《血证论》
7.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的是(  )
8.将血证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的医学著作是(  )
9.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确立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的医籍是(  )
A.《景岳全书》 B.《医学正传》 C.《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D.《医贯》 E.《血证论》
10.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此论见于(  )
11.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出于何书(  )
12.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血随乎气,治血必先治气”,此论见于(  )
13.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此论见于(  )
A.银翘散 B.沙参麦冬汤 C.玉女煎
D.桑菊饮 E.白虎汤
14.治疗鼻衄热邪犯肺证的最佳选方是(  )
15.治疗鼻衄胃热炽盛证的最佳选方是(  )
A.丹栀逍遥散 B.一贯煎 C.镇肝熄风汤
D.泻白散合黛蛤散 E.龙胆泻肝汤
16.治疗鼻衄肝火上炎证的最佳选方是(  )
17.治疗咳血肝火犯肺证的最佳选方是(  )
A.小蓟饮子 B.龙胆泻肝汤 C.导赤散
D.知柏地黄丸 E.清营汤
18.患者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主方宜选( )
19.患者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主方宜选( )
A.归脾汤 B.八珍汤 C.黄土汤
D.补中益气汤 E.六味地黄丸
20.患者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黯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主方宜选( )
21.患者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体倦无力,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主方宜选( )
A.黄土汤 B.补中益气汤 C.四君子汤
D.归脾汤 E.六味地黄丸
22.患者便血色红,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主方宜选( )
23.患者久病尿血,兼见齿衄,食少,倦怠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主方宜选(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备急千金要方》
D.《济生方》 E.《仁斋直指方》
24.“痰饮”的病症名称首见于(  )
25.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明确区分的著作是(  )
A.饮留胃肠 B.饮留胁下 C.饮溢肢体
D.饮撑胸肺 E.饮留腹内
26.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  )
27.悬饮是指饮邪留于(  )
28.溢饮是指饮邪留于(  )
29.支饮是指饮邪留于(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30.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选用(  )
31.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宜选用(  )
32.治疗悬饮饮停胸胁证宜选用(  )
33.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  )
34.治疗悬饮阴虚内热证宜选用(  )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35.治疗溢饮表寒里饮证宜选用(  )
36.治疗支饮寒饮伏肺证宜选用(  )
37.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  )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38.消渴病,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39.消渴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40.消渴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41.消渴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42.消渴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
A.上消肺热津伤证 B.中消胃热炽盛证 C.中消气阴亏虚证
D.下消肾阴亏虚证 E.下消阴阳两虚证
43.消渴病,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辨证应属( )
44.消渴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应属( )
45.消渴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辨证应属( )
46.消渴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应属( )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47.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应属( )
48.汗证,自汗或盗汗,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辨证应属( )
49.汗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应属( )
50.汗证,蒸蒸汗出,汗粘,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
A.《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E.《笔花医镜》
51.汗证,“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此论载于何书( )
52.“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此论载于何书( )
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53.对气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4.对阳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5.对瘀血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6.将肾气丸转化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剂的医家是( )
A.丹栀逍遥散 B.清骨散 C.补中益气汤
D.血府逐瘀汤 E.归脾汤
57.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58.治疗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59.治疗内伤发热血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60.治疗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61.治疗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62.“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该论出自于( )
63.最先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是( )
64.论述了虚劳“五损”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的中医著作是(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难经》
D.《医宗必读》 E.《诸病源候论》
65.“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此论出自于( )
66.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的的中医著作是( )
67.强调脾、肾二脏在虚劳中重要性的中医著作是( )
A.张仲景 B.李东垣 C.朱丹溪 D.张景岳 E.李中梓
68.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的医家是( )
69.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的医家是( )
70.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阴阳互根,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医家是( )
A.《内经》 B.《丹溪心法》 C.《景岳全书》
D.《石室秘录》 E.《女科切要》
71.“喜食甘美而多肥”的记载见于( )
72.认为肥人多气虚的说法见于( )
73.认为肥人多痰湿的说法见于( )
A.胃热滞脾证 B.痰湿内盛证 C.脾虚不运证
D.脾肾阳虚证 E.气虚血瘀证
74.肥胖,多食,消谷善饥,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苔厚腻,脉弦滑。辨证应属( )
75.形体肥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饮,神疲嗜卧,苔白腻,脉滑。辨证应属( )
76.形体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薄,脉濡。辨证应属( )
A.脑瘤痰瘀阻窍证 B.脑瘤风毒上扰证 C.脑瘤阴虚风动证
D.肺癌瘀阻肺络证 E.肺癌痰湿蕴肺证
77.癌症,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辨证应属( )
78.癌症,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干,大便干燥,抽搐震颤,项强,舌质红,苔黄,脉弦。辨证应属( )
79.癌症,头晕头痛,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颈项强直,手足蠕动,口眼歪斜,口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辨证应属( )
A.肺癌瘀阻肺络证 B.肺癌痰湿蕴肺证 C.肺癌阴虚毒热证
D.肺癌气阴两虚证 E.脑瘤痰瘀阻窍证
80.癌症,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痰血暗红,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细。辨证应属( )
81.癌症,咳嗽咯痰,气憋,痰质稠粘,痰色黄白相兼,胸闷胸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证应属( )
82.癌症,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心烦少寐,低热,盗汗,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应属( )
83.癌症,咳嗽,咳声低弱,痰质清稀,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白,自汗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脉细弱。辨证应属( )
A.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B.大肠癌瘀毒内阻证 C.大肠癌脾肾双亏证
D.大肠癌肝肾阴虚证 E.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84.癌症,腹部阵痛,大便带粘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有时恶心,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应属( )
85.癌症,腹痛拒按,腹内结块,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辨证应属( )
86.癌症,腹痛喜温喜按,腹内结块,下利清谷,有时五更泄泻,大便带血,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辨证应属( )
87.癌症,腹痛隐隐,腹内结块,便秘,大便带血,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辨证应属( )
A.膀胱癌湿热蕴毒证 B.膀胱癌瘀血内阻证 C.膀胱癌脾肾两虚证
D.膀胱癌阴虚内热证 E.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88.癌症,腰痛,腰腹坠胀不适,尿血,尿急,尿频,尿痛,发热,消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
89.癌症,面色晦暗,腰腹疼痛,腰腹部可触及肿块,尿血,发热,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辨证应属( )
90.癌症,腰痛,腹胀,腰腹部可触及肿块,纳差,呕恶,消瘦,气短乏力,便溏,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应属( )
A.通窍活血汤 B.血府逐瘀汤 C.膈下逐瘀汤
D.身痛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91.适用于治疗脑癌痰瘀阻窍证的代表方是( )
92.适用于治疗肺癌瘀阻肺络证的代表方是( )
93.适用于治疗大肠癌瘀毒内阻证的代表方是( )
三、X型选择题
1.与郁证中的梅核气相比较,虚火喉痹的特点有( )
A.多见于青中年男性 B.多有咽干咽痒
C.咽部症状与情绪有关 D.感受外邪易加重
E.多因感冒,烟酒过多而引发
2.郁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
A.心情抑郁 B.咽中如有异物梗阻 C.易怒善哭
D.腰膝酸软 E.情绪不宁
3.脏躁的临床特点是( )
A.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B.间歇发作,不发时可如常人
C.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D.感受外邪易加重
E.常有咽干口燥之症
4.对郁证实证的治疗,常采用的治法有( )
A.理气 B.活血 C.降火 D.祛痰 E.化湿
5.引起血证的病因有(   )
A.感受外邪 B.情志过极 C.饮食不节
D.劳欲体虚 E.久病之后
6.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常导致的血证有(   )
A.咳血 B.衄血 C.吐血 D.便血 E.尿血
7.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滋生湿热或损伤脾胃,常导致的血证有(   )
A.咳血 B.衄血 C.吐血 D.便血 E.尿血
8.情志过极,以肝火内盛,常导致的血证有(   )
A.咳血 B.衄血 C.吐血 D.便血 E.尿血
9.血证的发病机理主要有(   )
A.气不摄血 B.热迫血行 C.脾失健运
D.阴虚火旺 E.瘀血内阻
10.影响血证预后的主要因素是(   )
A.性别 B.年龄 C.外感或内伤
D.出血量 E.兼见症状
11.血证的治疗原则可以归纳为(  )
A.治血 B.止血 C.治气
D.补气 E.治火
12.《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包括(   )
A.补气 B.降气 C.行气
D.补肝 E.行血
13.紫斑呈点状者与出疹疹点的鉴别要点是( )
A.疹点颜色深浅 B.压之退色否 C.触之碍手否
D.发热否 E.舌质红或淡
14.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出的通治血证的四法是(   )
A.补气 B.止血 C.消瘀 D.宁血 E.补血
15.治疗肝火犯肺所致的咳血,可选用(   )
A.桑杏汤 B.泻白散 C.百合固金汤
D.黛蛤散 E.一贯煎
16.痰饮病的病机,主要关系到(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7.广义的痰饮包括( )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流饮 E.支饮
18.狭义痰饮的辨证分型有( )
A.脾阳虚弱证 B.脾肾阳虚证 C.寒湿困脾证
D.饮留胃肠证 E.脾胃虚寒证
19.悬饮的辨证分型有( )
A.邪犯胸肺证 B.饮停胸胁证 C.络气不和证
D.饮留胃肠证 E.阴虚内热证
20.支饮的辨证分型有( )
A.脾阳虚弱证 B.脾肾阳虚证 C.寒湿困脾证
D.饮留胃肠证 E.寒饮伏肺证
21.小青龙汤可用于治疗痰饮病的( )
A.悬饮邪犯胸肺证 B.支饮脾肾阳虚证 C.悬饮饮停胸胁证
D.溢饮表寒里饮证 E.支饮寒饮伏肺证
22.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选用( )
A.肾气丸 B.苓甘五味姜辛汤 C.小半夏加茯苓汤
D.已椒苈黄丸 E.苓桂术甘汤
23.治疗支饮脾肾阳弱证,宜选用( )
A.肾气丸 B.苓甘五味姜辛汤 C.小半夏加茯苓汤
D.桂附理中汤 E.苓桂术甘汤
24.消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
A.多饮 B.多食 C.多尿 D.乏力 E.消瘦
25.引起消渴的病因主要有( )
A.禀赋不足 B.饮食失节 C.情志失调
D.劳欲过度 E.感受热邪
26.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是(    )
A.“三多”症状 B.中年之后发病 C.嗜食膏梁厚味
D.消渴病家族史 E.温热病史
27.对消渴病的辨证应着重辨( )
A.病位 B.标本 C.寒热 D.气血 E.本症与并发症
28.对消渴病的预防调摄,应着重注意( )
A.忌糖 B.忌盐 C.戒烟酒
D.气血保持情志平和 E.限制淀粉类食物
29.消渴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
A.眩晕 B.肺痨 C.痈疽
D.眼疾 E.中风
30.诊断汗证的主要依据有( )
A.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自汗、盗汗
B.除外其他疾病
C.大汗淋漓,汗出如珠
D.有病后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的病史
E.脉微欲绝
31.汗证实证的主要治法是( )
A.调和营卫 B.疏风解表 C.理气通腑
D.清肝泻热 E.化湿和营
32.汗证虚证的主要治法是( )
A.调和营卫 B.益气固表 C.养血补心
D.滋阴清热 E.温脾固肾
33.在汗证治疗中,常配伍的固涩敛汗药是( )
A.麻黄根 B.浮小麦 C.地榆
D.糯稻根 E.牡蛎
34.内伤发热的病机主要有( )
A.阴精亏耗 B.肝经郁热 C.瘀血阻滞
D.中气不足 E.痰湿内停
35.内伤发热诊断的主要依据有( )
A.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B.伴有恶寒
C.怯冷时得衣被则温 D.有阴阳气血亏虚或气郁、血瘀或痰湿的病史
E.有时仅自觉发热
36.与内伤发热病因病机有关的实邪主要有( )
A.风邪 B.热邪 C.瘀血 D.气郁 E.湿邪
37.对内伤发热实证常用的治法有( )
A.通腑泻热 B.解郁泻热 C.活血化瘀
D.清肝泻火 E.化痰燥湿
38.对内伤发热虚证常用的治法有( )
A.甘温除热 B.解郁泻热 C.滋阴清热
D.引火归原 E.益气养血
39.常配伍应用的清退虚热的药物有( )
A.银柴胡 B.地骨皮 C.石膏 D.秦艽 E.黄芩
40.引起虚劳的病因有( )
A.禀赋薄弱 B.烦劳过度 C.饮食不节
D.大病久病 E.误治失治
41.诊断虚劳的主要依据有( )
A.起病多较缓 B.常见腹痛腰痛心痛等症
C.有引起虚劳的病因 D.久虚不复则症状加重
E.多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症
42.虚劳辨证的纲目是( )
A.阴阳气血为纲 B.先天后天为纲 C.营卫气血为目
D.三焦辨证为目 E.五脏虚候为目
43.虚劳的基本治疗法则是( )
A.损者益之 B.劳者温之 C.塞因塞用
D.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E.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44.虚劳脾阳虚的主症是( )
A.食少便溏 B.形寒 C.神疲乏力
D.舌苔厚腻 E.脉弱
45.虚劳脾气虚的主症是( )
A.食少便溏 B.形寒肢冷 C.倦怠乏力
D.舌苔厚腻 E.食后胃脘不舒
46.肥胖诊断的主要依据有( )
A.体重质量指数>24 B.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C.除外水肿
D.肥胖呈全身性分布 E.形盛体胖,伴见少气,动则气短
47.肥胖在辨证时应注意区别( )
A.寒热 B.虚实 C.脏腑病位
D.标本 E.舌象
48.治疗肥胖常用的泻实之法有( )
A.消导 B.利水 C.通腑
D.化瘀 E.祛湿化痰
49.肥胖的饮食宜忌是( )
A.忌肥甘醇酒 B.忌食零食 C.忌盐
D.宜富含纤维 E.宜清淡
50.导致癌症的病因有( )
A.六淫邪毒 B.七情怫郁 C.饮食失调
D.宿有归疾 E.久病体衰
51.导致癌症的病理因素主要有( )
A.气滞 B.血瘀 C.痰浊
D.湿浊 E.热毒
52.《景岳全书?积聚》认治法说:“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此四法指( )
A.曰温 B.曰攻 C.曰消
D.曰散 E.曰补
53.诊断肺癌的主要依据有( )
A.呛咳或干咳持续数周不愈 B.反复咯血痰 C.顽固性胸痛气急
D.长期吸烟史 E.年龄在40岁以上
54.诊断大肠癌的主要依据有( )
A.持续腹部隐痛胀气 B.无明显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
C.大便带粘液脓血 D.结肠部位出现肿块
E.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55.大肠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
A.粪便性状改变 B.腹痛 C.肛门坠痛
D.里急后重 E.腹内结块
56.肾癌的三联症是指( )
A.尿频 B.尿急 C.血尿 D.腰部疼痛 E.上腹或腰部肿块
57.膀胱癌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
A.血尿 B.尿急 C.尿频 D.尿痛 E.持续性尿意感
58.中医有关膀胱癌的论述散见于下述哪些病证( )
A.尿血 B.血淋 C.癃闭 D.积聚 E.肠覃
59.中医治疗癌症常用的祛邪之法是( )
A.理气、除湿 B.活血化瘀 C.化痰散结
D.疏风解表 E.清热解毒
四、名词解释
1.梅核气:
2.脏躁:
3.血证:
4.热盛迫血:
5.鼻衄:
6.齿衄:
7.紫斑:
8.痰饮:
9.悬饮:
10.溢饮:
11.支饮:
12.上消:
13.中消:
14.下消:
15.脱汗:
16.战汗:
17.内伤发热:
18.甘温除热:
19.引火归原:
20.虚劳:
21.因虚致实:
22.五劳:
23.肥胖:
24.标准体重:
25.癌症:
26.肾癌三联症:
27.风毒上扰证:
28.阴虚风动证:
29.痰浊蕴肺证:
五、是非题
1.郁证的发病无性别、年龄的差异。(  )
2.调饮食、适寒温,是预防调护郁证最重要的措施。(  )
3.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4.《景岳全书?郁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
5.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的医学著作是《金匮要略》。(  )
6.将血证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的医学著作是《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7.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出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8.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确立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的医籍是《血证论》。(  )
9.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血随乎气,治血必先治气”,此论见于《血证论》。(  )
10.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此论见于《医贯》。(  )
11.在对血证的治疗中,认为“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此论出自于《医贯》。(  )
12.治疗鼻衄热邪犯肺证的最佳选方是清燥救肺汤。(  )
13.治疗咳血阴虚肺热证的最佳选方是百合固金汤。(  )
14.区别尿血与血淋的关键是是否伴有全身症状。(  )
15.“痰饮”的病症名称首见于《内经》。( )
16.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明确区分的著作是《仁斋直指方》。( )
17.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胁下。( )
18.悬饮是指饮邪聚于胸肺。( )
19.溢饮是指饮邪溢于肢体。( )
20.支饮是指饮邪聚于胸肺。( )
21.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均指痰饮而言。( )
22.痰饮的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 )
23.治疗痰饮,应以清热为基本原则。( )
24. “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
25.中医文献中首先记载“消渴”患者尿甜的是《金匮要略》。(  )
26.《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消渴的并发症时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
27.首先对消渴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的书籍是《景岳全书》。(  )
28.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
29.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心、肝、肾。(  )
30.“盗汗”在中医文献中首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31.汗证,“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该论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32.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于肺卫不固证。(  )
33.汗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属于邪热郁蒸证。(  )
34.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症名称的中医书是《证治汇补》。(  )
35.对气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朱丹溪.。(  )
35.午后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辨证属于气郁发热证。(  )
36.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属于气郁发热证。(  )
37.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是丹栀逍遥散。(  )
38.治疗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清骨散。(  )
39.治疗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八珍汤。(  )
40.最先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是《金匮要略》。(  )
41.强调脾、肾二脏在虚劳中重要性的中医著作是《医宗必读》。(  )
42.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的医家是李东垣。( )
43.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阴阳互根,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医家是张景岳。(  )
44.虚劳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苔白薄,脉弱。辨证属于肺阴虚证。(  )
45.虚劳证,心悸,气短,劳则尤甚,自汗,神疲乏力,苔白薄,脉弱。辨证属于心气虚证。(  )
46.“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载于《金匮要略》。(  )
47.肥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于导致活动不便。(  )
48.肥胖的预防调护,最主要的是调饮食,适寒温。(  )
49.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之说,是针对肥胖的不同病机而言。(  )
50.癌症,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痰血暗红,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细。辨证属于肺癌痰湿蕴肺证。(  )
51.癌症,咳嗽咯痰,气憋,痰质稠粘,痰色黄白相兼,胸闷胸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证属于肺癌痰湿蕴肺证。(  )
52.癌症,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心烦少寐,低热,盗汗,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属于肺癌阴虚毒热证。(  )
53.癌症,咳嗽,咳声低弱,痰质清稀,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白,自汗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脉细弱。辨证应属肺癌气阴两虚证。(  )
54.癌症,腹部阵痛,大便带粘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有时恶心,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于大肠癌湿热郁毒证。(  )
55.治疗肺癌瘀阻肺络证的代表方是膈下逐瘀汤。(  )
56.治疗肺癌痰湿蕴肺证的代表方是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
57.治疗肺癌阴虚毒热证的代表方是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
58.治疗肺癌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是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
59.治疗大肠癌湿热郁毒证的代表方是槐角丸。(  )
60.治疗肾膀胱癌湿热蕴毒证的代表方是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  )
六、填空题
1.郁证的病因为 ,基本病变是 。
2.郁证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 。
3.郁证中六郁包括:气郁、血郁、痰郁、火郁、 、 。
4.郁证中痰气郁结证,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将其称为 ,而《医宗金鉴》 将本证称为 。
5.郁证的心神失养证,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将其称为 ,治疗的主要方剂是 。
6.需要和郁证“梅核气”鉴别的主要病证是: 和 。
7.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 ,或 ,所形成的出血性疾病,统称为血证。
8.《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行血、 、 ,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8.《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病机概括为 及 两大方面。
9.通治血证的“治血四法”载于 所著的《 》一书中。
10.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引起血证的原因, 及 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1.治疗血证的三个主要原则是: 、 和治血。
12.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 、 及 所致者为常见。
13.对鼻衄热邪犯肺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4.对咳血燥热伤肺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5.对咳血阴虚肺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6.对吐血胃热壅盛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7.对便血肠道湿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8.尿血的病位在 及 。
19.对尿血下焦湿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20.紫斑亦称为 及 。
21.紫斑与出疹的区别主要是:紫斑隐于皮内, ;而疹高出于皮肤, 。
22.古代所称的 及 ,实均指痰饮而言。
23.广义的痰饮,包括 、 、 和 四种饮证在内。
24.痰饮脾阳虚弱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5.痰饮饮留胃肠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6.悬饮邪犯胸肺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7.悬饮饮停胸胁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8.悬饮络气不和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9.悬饮阴虚内热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0.溢饮表寒里饮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1.支饮寒饮伏肺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2.支饮脾肾阳虚证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的治疗原则是 。
34.在痰饮病的治疗中,小青龙汤可用于溢饮的 证和支饮的 证。
35.消渴病病机的关键是以 为本, 为标。
36.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肺、 、 。
37.“消渴”之名,首见于 。首先记载“消渴”患者尿甜的是 。
38.认为消渴病“其病变多发痈疽”的中医著作是: 。首先对消渴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的书籍是: 。
39.上消肺热津伤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0.中消胃热炽盛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1.中消气阴亏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2.下消肾阴亏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3.下消阴阳两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4.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 。
45.“盗汗”之名首见于 ;寝汗之名见于 。
46.汗证肺卫不固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47.汗证心血不足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48.汗证阴虚火旺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49.汗证邪热郁蒸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50.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症名称的中医书是 。
51.对气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2.对阳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3.对瘀血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4.将肾气丸转化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剂的医家是 。
55.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 。
56.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治则是 ,其代表方是 。
57.治疗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治则是 ,其代表方是 。
58.治疗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治则是 ,其代表方是 。
59.“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该论出自于 。
60.“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此论出自于 。
61.最先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是 。
62.论述了虚劳“五损”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的中医著作是 。
63.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的的中医著作是 。
64.虚劳肺气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65.虚劳心气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66.虚劳脾气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67.虚劳心阳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68.肥胖的病位主要在 与 ,并与 密切有关。
69.肥胖总的病机是 和 。
70.肥胖胃热滞脾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71.肥胖痰湿内盛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72.肥胖脾虚不运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73.肥胖脾肾阳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74.癌症是多种 的总称,以 为其特征。
75.癌症的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七情怫郁、饮食失调、 及 。
76.癌症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 及 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成肿块。
77.癌症的病理属性总属 ,是一种全身 ,局部 的疾病。
78.脑瘤的本虚以肝肾亏虚、气血两亏为多见,标实以痰浊、 及 多见。
79.肺癌的本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标实以气阻、 及 多见。
80.大肠癌的本虚以脾肾双亏、肝肾阴虚为多见,标实以 及 多见。
81.肾及膀胱癌的本虚以脾肾两虚、肝肾阴虚为多见,标实以 及 多见。
82.脑瘤要着重与 及 相鉴别。
83.肺癌要着重与 、 及 相鉴别。
84.大肠癌要着重与 及 相鉴别。
85.肾及膀胱癌要着重与 及 相鉴别。
86.肺癌瘀阻肺络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87.肺癌痰湿蕴肺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88.大肠癌湿热郁毒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七、简答题
1.何谓郁证?
2.试述郁证的诊断要点。
3.郁证的发生与哪些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4.何谓血证?
5.引起血证的病因有哪些?
6.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7.何谓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
8.如何将咳血与吐血相区别?
9.如何将尿血与血淋相区别?
10.如何将便血与痔疮出血相区别?
11.如何将紫斑与出疹相区别?
12.如何将紫斑血热妄行证与温病发斑相区别?
13.紫斑血热妄行证的治疗原则及代表方是什么?
14.何谓痰饮?广义的痰饮包括哪几种?
15.痰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6.悬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7.溢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8.支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9.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20.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区别?
21.何谓消渴病?
22.引起消渴的病因有哪些?
23.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是哪些?
24.试述消渴病的辨证要点。
25.对消渴病应如何预防调摄?应着重注意哪些事项?
26.如何将消渴与瘿病相鉴别?
27.自汗和盗汗有何区别?
28.自汗和脱汗有何区别?
29.自汗和战汗有何区别?
30.常用的固涩敛汗药有哪些?
31.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2.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3.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4.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5.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6.内伤发热阳虚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7.虚劳肺气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8.虚劳心气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39.虚劳脾气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40.虚劳心阳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41.虚劳心阴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42.虚劳肾阳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43.肥胖胃热滞脾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44.肥胖痰湿内盛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45.肥胖脾虚不运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46.肥胖脾肾阳虚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47.癌症的病因主要有哪几类?
48.简答癌症基本的病理变化。
49.简答癌症的病理属性。
50.肺癌常见的本虚及标实是什么?
51.大肠癌常见的本虚及标实是什么?
52.肾及膀胱癌常见的本虚及标实是什么?
八、论述题
1.试述郁证的病因病机。
2.试述郁证的诊断要点。
3.试述血证的病因病机。
4.试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5.请说出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并按你的领会加以阐述。
6.试述血证中气虚不摄证的证候特点。
7.试述血证中热盛迫血证的证候特点。
8.试述血证中阴虚火旺证的证候特点。
9.试述痰饮病的病机。
10.试述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关系。
11.试述痰饮病的治疗原则。
12.痰饮病应如何预防调护?
13.试述消渴病的病机。
14.试述消渴病的辨证要点。
15.试述消渴病的治疗原则。
16.试述汗证的病因病机。
17.试述汗证的治疗原则。
18.试述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19.试述虚证类型内伤发热的发病机理。
20.试述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
21.试述虚劳与肺痨的鉴别。
22.试述虚劳与其它疾病虚证的鉴别。
23.试述虚劳的治疗原则。
24.试述肥胖与水肿及黄胖的鉴别。
25.试述肥胖的治疗原则。
26.试述癌症的病因病机。
27.试述癌症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28.如何将肺癌与肺痨及肺胀相鉴别?
29.如何将大肠癌与痢疾及痔疾相鉴别?
30.如何将肾癌膀胱癌与泌尿系结石及泌尿系结核相鉴别?
九、病案分析题
1.史某,女,45岁。咽中如有异物梗塞感半年。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半年前因家庭破裂,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自觉胸闷胁胀,咽中如有异物梗塞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时有嗳气,纳差,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曾作五官科检查及胃镜检查均未有阳性发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2.胡某,女,36岁。反复咳嗽1个月加重伴痰中带血4天。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痰少难咯,口咽干燥,反复发作,间断服中西药,病情时好时坏。近4天来咳嗽加剧,痰中带血丝,血色鲜红,口干鼻燥,尿少而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3.杨某,女,46岁。反复皮肤青紫斑块、月经量多9个月。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青紫斑块,大小不等,以双下肢为主,月经量多,经多项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种药物治疗疗效不显,前来求诊。现症:面色苍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双下肢、上肢多处青紫斑块,此次月经已行经23天,血量多,血色淡红,舌淡苔白有齿印,脉细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4.卢某,男,42岁。发热伴左侧胸痛3天。患者最近工作繁忙,频繁出差,十分劳累。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38.8℃,头痛、身痛,自服维C银翘片等感冒药,头痛、身痛好转,但仍发热,38~39℃,左侧胸痛明显,身体转侧及咳嗽时加剧,咳嗽,痰少,气急,咽干,舌苔薄黄,脉弦数。胸片提示:左下肺纹理增粗,左肋膈角变钝。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5.陈某,男,45岁。多饮、多尿3个月,加重1周。患者多饮、多尿3个月,曾间断服中药治疗,服药后症状略有减轻。近1周来工作十分繁忙,多饮多尿的症状较突出,故来就诊。现症:烦渴多饮,每日饮水量是原来的3倍多,仍觉口渴,尿频量多,夜尿2次,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查空腹血糖9.0mmol/L,尿糖++。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6.徐某,女,64岁。汗多2个月。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于感冒。时值阳春三月,近2个月来白天出汗多,常浸湿内衣,微恶风,稍劳则汗出加剧,体倦乏力,面色不华,睡眠差,纳食不佳,二便调,脉细,苔薄白。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7.秦某,女,50岁。午后低热2年。患者2年来午后低热,测体温在37.5℃左右,心中烦躁,双足心热,夜间双足不能盖被子,否则自觉发热,但扪之不热,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实验室检查未有阳性发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8.张某,女,64岁。反复大便溏5年。患者5年来大便溏,每日2次,于凌晨5点左右,肠鸣腹痛,继则2次大便,泻下溏薄,无里急后重,无粘液脓血。饮食稍有不慎,如多油、多食、生冷,则大便次数增多至5次。面色萎黄,爪甲不荣,食少,怕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曾两次作结肠镜检查未有阳性发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9.宋某,男,40岁。体重增加明显,伴肢体困倦1年。患者身高1.70米,近1年来体重由69kg增至78kg。自觉身体沉重,肢体困倦,头晕,口臭,喜卧,嗜食肥甘,每日饮酒半斤左右,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0.韩某,男,74岁。咳嗽、咯血、胸痛、低热2个多月。患者2个多月前出现咳嗽,痰少难咯,痰中带血丝,咳甚则胸痛,午后低热到当地县医院就诊,疑诊为“肺结核”。抗痨治疗2个月,患者病情无好转,并伴体重明显减轻。遂到省城医院作痰脱落细胞检查、CT等,诊断为鳞状上皮细胞型肺癌。患者及家属不愿手术,现以放疗及西药化疗治疗,要求配合中医治疗。现症:神疲乏力,气短喘促,动则尤甚,咳嗽,干咳,咯少许白色粘痰,痰中常有血丝,咳则牵引右胸部疼痛,面色苍白,形瘦,盗汗,口干,便干,纳差,舌体瘦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弱。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11.谢某,男,73岁。大便带血半年。患者半年来大便常带血,多为便后出血,血色鲜红,有时大便中还带有粘液和脓血,大便干稀不调,有时便秘,有时腹泻,便后常感肛门灼热,小便黄,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数。经某医院作相关检查及病理活检诊为“直肠腺癌”。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气血津液病证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B 2.E 3.A 4.E 5.B 6.C 7.C 8.B 9.B 10.C
11.E 12.D 13.B 14.A 15.C 16.E 17.B 18.E 19.A 20.D
21.C 22.E 23.B 24.D 25.A 26.C 27.B 28.A 29.C 30.C
31.B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C
41.B 42.A 43.B 44.A 45.B 46.C 47.D 48.D 49.E 50.A
51.C 52.B 53.D 54.C 55.C 56.E 57.A 58.B 59.C 60.D
61.E 62.B 63.B 64.C 65.E 66.D 67.B 68.B 69.C 70.D
71.B 72.D 73.A 74.C 75.A 76.B 77.C 78.D 79.E 80.A
81.B 82.C 83.D 84.E 85.E 86.A 87.B 88.E 89.C 90.A
91.B 92.C 93.D 94.D 95.D 96.D 97.C 98.C 99.D 100.E
101.A 102.B 103.A 104.E 105.D 106.C 107.C 108.B 109.E 110.C
111.C 112.C 113.C 114.B 115.A 116.A 117.B 118.C 119.E 120.D
121.B 122.C 123.D 124.B 125.C 126.D 127.E 128.D 129.B 130.B
131.D 132.B 133.A 134.C 135.B 136.D 137.A 138.B 139.C 140.D
141.B 142.A 143.C 144.D 145.A 146.B 147.C 148.A 149.B 150.C
151.D 152.A 153.C 154.D 155.B 156.C 157.D 158.A 159.B 160.C
161.B 162.C 163.D 164.A 165.B 166.C 167.D 168.A 169.B 170.C
171.D 172.A 173.B 174.C
二、B型选择题
1.C 2.D 3.B 4.C 5.E 6.D 7.B 8.C 9.E 10.A
11.C 12.D 13.E 14.D 15.C 16.E 17.D 18.D 19.A 20.A
21.A 22.D 23.D 24.B 25.E 26.A 27.B 28.C 29.D 30.E
31.A 32.C 33.B 34.D 35.C 36.C 37.E 38.A 39.B 40.C
41.D 42.E 43.A 44.B 45.C 46.D 47.A 48.B 49.C 50.D
51.A 52.B 53.C 54.D 55.E 56.A 57.A 58.D 59.E 60.B
61.C 62.A 63.B 64.C 65.A 66.E 67.D 68.B 69.C 70.D
71.A 72.C 73.B 74.A 75.B 76.C 77.A 78.B 79.C 80.A
81.B 82.C 83.D 84.A 85.B 86.C 87.D 88.A 89.B 90.C
91.A 92.B 93.C
三、X型选择题
1.ABDE 2.ABCE 3.ABC 4.ABCDE 5.ABCDE 6.ABCDE 7.BCD
8.ABC 9.ABDE 10.CDE 11.ACE 12.BDE 13.BC 14.ACDE
15.BD 16.CDE 17.ABCE 18.AD 19.ABCE 20.AE 21.DE
22.CE 23.AE 24.ABCDE 25.ABCD 26.ABCD 27.ABE 28.ACDE
29.ABCDE 30.ABD 31.DE 32.ABCD 33.ABDE 34.ABCDE 35.ACDE
36.CDE 37.BCE 38.ACDE 39.ABD 40.ABCDE 41.ACDE 42.AE
43.ABDE 44.ABCE 45.ACE 46.ABCE 47.BCDE 48.ABCDE 49.ABDE
50.ABCDE 51.ABCDE 52.BCDE53.ABCDE54.ABCDE 55.ABCDE 56.CDE
57.ABCDE 58.ABC 59.ABCE
四、名词解释
1.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阻,其梗阻的感觉多与情绪波动有关。
2.脏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所伤而起病。症见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时可如常人。
3.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4.热盛迫血:由于火热亢盛,熏灼血液以致血液外溢而导致和出血,称为热盛迫血。
5.鼻衄:凡血自鼻道而溢,非因外伤及倒经所致者。
6.齿衄:血自齿缝或齿龈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8.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身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在内,狭义的痰饮仅指饮留胃肠而言。
9.悬饮:指饮流胁下,症见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
10.溢饮:指饮溢肢体,症见身体疼痛而沉重,甚至肢体浮肿,或伴咳喘。
11.支饮:指饮邪支撑胸肺,症见咳逆依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
12.上消:消渴病中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突出者称为上消。
13.中消:消渴病中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突出者称为中消。
14.下消:消渴病中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突出者称为下消。
15.脱汗:症见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伴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病势危急之征象。
16.战汗:主要出现在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之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17.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见。亦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18.甘温除热:用补益中气治疗气虚发热的治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19.引火归原:用温补肾阳治疗阳虚发热及虚阳上越的治法,其代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
20.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
21.因虚致实:由于脏腑亏虚,功能失调而导致病邪停积的病变。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22.五劳:指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23.肥胖: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24.[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Broca标准体重)
25.癌症: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
26.肾癌三联症:肾癌晚期患者的典型症状:血尿、腰部疼痛、上腹或腰部肿块。
27.风毒上扰证:脑瘤的病证之一,表现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面红目赤,肢体麻木,甚至抽搐、偏瘫、角弓反张等症。
28.阴虚风动证:脑瘤的病证之一,表现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口眼歪邪,偏瘫等症。
29.痰浊蕴肺证:肺癌病证之一,表现咳嗽咯痰,气憋,痰质粘稠,痰白或黄白相兼,胸闷胸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苔白腻,脉滑等症。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六、填空题
1.情志内伤 气机郁滞
2.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3.湿郁 食郁
4.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梅核气
5.脏燥 甘麦大枣汤
6.虚火喉痹 噎膈
7.下泄于前后二阴 渗出于肌肤
8.补肝 降气
8.火热熏灼 气虚不摄
9.唐容川 血证论
10.出血量 兼见症状
11.治火 治气
12.胃热 肝火 阴虚火旺
13.清泄肺热, 凉血止血 桑菊饮
14.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15.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16.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17.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槐角丸
18.肾 膀胱
19.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20.肌衄 葡萄疫
21.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 压之退色,触之碍手
22.淡饮 留饮
23.痰饮 留饮 悬饮 支饮
24.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5.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
26.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27.泻肺祛饮 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28.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
29.滋阴清热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30.发表化饮 小青龙汤
31.宣肺化饮 小青龙汤
32.温脾补肾,温化水饮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3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4.表寒里饮证 寒饮伏肺证
35.阴虚 燥热
36.胃 肾
37.《黄帝内经》 《外台秘要》
38.《诸病源候论》 《证治准绳》
39.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
40.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
41.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
42.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43.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金匮肾气丸
44.自汗 盗汗
45.《金匮要略》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6.益气固表 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47.养血补虚 归脾汤。
48.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
49.清肝泻热,化湿和营 龙胆泻肝汤
50.《症因脉治》
51.李东垣
52.张景岳
53.王清任
54.钱乙
55.小建中汤
56.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丹栀逍遥散
57.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58.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59.《内经》
60.《内经》
61.《金匮要略》
62.《难经》
63.《诸病源候论》)
64.补益肺气 补肺汤
65.益气养心 七福饮
66.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
67.益气温阳 保元汤
68.脾与肌肉 肾
69.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70.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71.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导痰汤
72.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73.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74.恶性肿瘤 脏腑组织的异常增生
75.宿有归疾 久病体衰
76.湿聚 热毒
77.本虚标实 属虚 属实
78.瘀血 风毒
79.瘀血 痰浊
80.湿热 瘀毒
81.湿热蕴结 瘀血内阻
82.脑血管疾病 癫痫
83.肺痨及肺痈 肺胀
84.痢疾 痔疾
85.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核
86.行气活血,散瘀消结 血府逐瘀汤
87.健脾燥湿,行气祛痰 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88.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槐角丸
七、简答题
1.何谓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试述郁证的诊断要点。
郁证的诊断要点是:(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的特殊症状;(2)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有关;(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3.郁证的发生与哪些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郁证的发生与肝、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4.何谓血证?
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5.引起血证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血证的病因有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等。
6.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1)引起出血的原因,一般是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治,久病难疗;(2)出血量的多少。量少病轻,量多病重。(3)兼见症状。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7.何谓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
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是谓: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8.如何将咳血与吐血相区别?
咳血与吐血的区别是:咳血血自肺来,血色鲜红,常混有痰涎,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日,大便一般不呈黑色。而吐血血自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9.如何将尿血与血淋相区别?
尿血与血淋均表现为尿中有血,两者以小便时疼痛与否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10.如何将便血与痔疮出血相区别?
便血与痔疮的区别是:痔疾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而内科所论的便血主要是大便出血以致便色鲜红、暗红或如柏油状,便次增多。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11.如何将紫斑与出疹相区别?
紫斑与出疹的区别是: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而疹高出于皮肤表面,压之退色,触之碍手。且二者的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12.如何将紫斑血热妄行证与温病发斑相区别?
血热妄行证的紫斑与温病发斑两者在病情、病势、预后等方面均有不同。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鼻衄齿衄、舌质红绛等症,病情险恶多变。而内科的紫斑发病较缓,常有反复发作史,有的病人虽有热毒亢盛的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的特点。
13.紫斑血热妄行证的治疗原则及代表方是什么?
血热妄行证紫斑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代表方是十灰散。
14.何谓痰饮?广义的痰饮包括哪几种?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在内,狭义的痰饮仅指饮留胃肠而言。
15.痰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痰饮的临床特征是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16.悬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悬饮的临床特征是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留胁下。
17.溢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溢饮的临床特征是症见身体疼痛而沉重,甚至肢体浮肿,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18.支饮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支饮的临床特征是症见咳逆依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9.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悬饮与胸痹的区别是:胸痹为胸膺部或心胸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状。
20.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区别?
溢饮与风水证的区别是: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21.何谓消渴病?
消渴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2.引起消渴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消渴的病因主要有: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
23.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是哪些?
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是:(1)“三多”症状;(2)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3)消渴病家族史。
24.试述消渴病的辨证要点。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是:(1)辨病位。根据“三多”症状侧重的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即在肺、在胃、在肾的区别;(2)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3)辨本症与并发症。消渴病的并发症较多,如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个别患者消渴病的本症不明显,而是以其并发症为线索进而诊断为本病。
25.对消渴病应如何预防调摄?应着重注意哪些事项?
在消渴病的预防调摄中,节制饮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着重注意的事项是忌糖;限制淀粉类食物;戒烟酒;生活规律及保持情志平和。
26.如何将消渴与瘿病相鉴别?
消渴与瘿病的鉴别是:瘿病中阴虚火旺证型所表现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27.自汗和盗汗有何区别?
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称为自汗,而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28.自汗和脱汗有何区别?
自汗和脱汗的区别是: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并常伴见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为病情危急之征象,与自汗之仅仅时时汗出,动辄尤甚明显有别。
29.自汗和战汗有何区别?
自汗和战汗的区别是:战汗出现在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之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自汗之仅仅时时汗出,动辄尤甚明显有别。
30.常用的固涩敛汗药有哪些?
常用的固涩敛汗药有: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瘪桃干、牡蛎、五味子。
31.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主症是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法是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
32.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主症是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其治法是活血化瘀,代表方为血腑逐瘀汤。
33.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的主症是低热,午后较甚,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苔腻,脉濡数。其治法是燥湿化痰,清热和中,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34.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的主症是午后潮热泪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有裂纹,苔少,脉细数,其治法是滋阴清热,代表方为清骨散。
35.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主症是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其治法是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36.内伤发热阳虚发热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内伤发热阳虚发热证的主症是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其治法是温补阳气,引火归原,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37.虚劳肺气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虚劳肺气虚证的主症是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易于感冒,面白,苔白,脉弱。其治法是补益肺气,代表方是补肺汤。
38.虚劳心气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虚劳心气虚证的主症是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苔白,脉弱。其治法是益气养心,代表方是七福饮。
39.虚劳脾气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虚劳脾气虚证的主症是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苔白,脉弱。其治法是健脾益气,代表方是加味四君子汤。
40.虚劳心阳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虚劳心阳虚证的主症是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弱。其治法是益气温阳,代表方是保元汤。
41.虚劳心阴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虚劳心阴虚证的主症是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苔少,脉细数。其治法是益阴养心,代表方是天王补心丹。
42.虚劳肾阳虚证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虚劳肾阳虚证的主症是腰背酸痛,遗精,阳萎,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脉弱。其治法是温补肾阳,代表方是右归丸。
43.肥胖胃热滞脾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肥胖胃热滞脾证的主症是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其治法是清胃泻火,佐以消导,代表方为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44.肥胖痰湿内盛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肥胖痰湿内盛证的主症是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舌苔白腻,脉滑。其治法是燥湿化痰,理气消痞,代表方为导痰汤。
45.肥胖脾虚不运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肥胖脾虚不运证的主症是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遇劳加剧,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其治法是健脾益气,渗利水湿,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
46.肥胖脾肾阳虚证的主症、治法和其代表方什么?
肥胖脾肾阳虚证的主症是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尤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白薄,脉沉细。其治法是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代表方是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47.癌症的病因主要有哪几类?
癌症的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七情怫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久病体衰等五类。
48.简答癌症基本的病理变化。
癌症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成肿块。
49.简答癌症的病理属性。
癌症的病理属性总属本虚标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
50.肺癌常见的本虚及标实是什么?
肺癌的本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标实以气阻、瘀血、痰浊为多见。
51.大肠癌常见的本虚及标实是什么?
大肠癌的本虚以脾肾双亏、肝肾阴虚为多见,标实以湿热及瘀毒为多见。
52.肾及膀胱癌常见的本虚及标实是什么?
肾及膀胱癌的本虚以脾肾两虚、肝肾阴虚为多见,标实以湿热蕴结及瘀血内阻为多见。
八、论述题
1.试述郁证的病因病机。
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其次与体质因素有一定关系。其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其主要的病变有气滞、血瘀、痰郁、食郁、热郁、湿郁及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
2.试述郁证的诊断要点。
郁证的诊断要点是:(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的特殊症状;(2)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有关;(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3.试述血证的病因病机。
引起血证的病因有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等。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4.试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血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项。在治火之中,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之中,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血最重要的是针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包括适当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及祛瘀止血的药物。
5.请说出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并按你的领会加以阐述。
唐容川载于《血证论》中的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可视为通用于治疗血证的大纲。止血最重要的是针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包括适当选用止血药。消瘀是谓在血止之后,应考虑有无瘀血内留,而适当使用活血化瘀方药。宁血是谓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消除导致血证的原因。补血是谓出血之后,尤其是出血量多者,多有血虚,应予益气生血,以促进康复。
6.试述血证中气虚不摄证的证候特点。
血证中气虚不摄证的证候特点是: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缓慢,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7.试述血证中热盛迫血证的证候特点。
血证中热盛迫血证的证候特点是: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8.试述血证中阴虚火旺证的证候特点。
血证中阴虚火旺证的证候特点是: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9.试述痰饮病的病机。
痰饮病的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和三焦气化失司是痰饮病的主要病机。肺居上焦,若因肺气失宣,通调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湿邪困脾或脾虚不运,均可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为痰湿。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导致痰饮内生。本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湿停积为患,因停积部位的不同,而有多种饮证之分。
10.试述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关系。
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关系是: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则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所致;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表现支饮的症状;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有支饮的特点;哮病有类似伏饮的性质。
11.试述痰饮病的治疗原则。
痰饮病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同时还需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法。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阳微气衰者,宜温阳以治本;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当温阳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邪实正虚者,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
12.痰饮病应如何预防调护?
痰饮病的预防调护要点是: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之物;戒烟酒;劳逸适度。
13.试述消渴病的病机。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虚,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偏重,但往往又相互影响,故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常常相互并见。但有以多饮为主者在肺、多食为主者在胃、多尿为主者在肾之别。消渴日久,易发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以及病久入络,血脉瘀滞的病变。
14.试述消渴病的辨证要点。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是:(1)辨病位。根据“三多”症状侧重的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的不同,即多饮为主者在肺、多食为主者在胃、多尿为主者在肾;(2)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3)辨本症与并发症。消渴病的并发症较多,如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个别患者消渴病的本症不明显,而是以其并发症为线索进而诊断为本病。
15.试述消渴病的治疗原则。
消渴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是本病的治疗大法。再根据证候的不同而适当配伍: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另外,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并发病症较多,故应针对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16.试述汗证的病因病机。
汗证的病因病机是:汗由津液生化而成。病后体虚、情志不调及嗜食辛辣是导致汗证的主要病因。其形成的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二是由于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17.试述汗证的治疗原则。
汗证的治疗原则是: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因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瘪桃干、牡蛎、五味子等固涩敛汗药。
18.试述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是: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郁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初期常兼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弱等症。外感发热为正邪交争所致,属实者居多。
19.试述虚证类型内伤发热的发病机理。
虚证类型内伤发热主要由气血阴阳的亏虚而引起,其发病机理是: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20.试述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
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是: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21.试述虚劳与肺痨的鉴别。
虚劳与肺痨的鉴别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22.试述虚劳与其它疾病虚证的鉴别。
虚劳与其它疾病虚证的鉴别是: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出现一系列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它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往往涉及多脏甚至整体。其它病证的虚证虽有病程长者,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病变涉及的脏腑较少。
23. 述虚劳的治疗原则。
虚劳的治疗原则是: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同时应注意:重视补益脾胃,以补先后天之本;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既可因虚致病,亦可因病致虚,故应辨证结合辨病,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性,一方面补正以复其虚,一方面求因以治其病。
24.试述肥胖与水肿及黄胖的鉴别。
肥胖与水肿的鉴别是:水肿严重时体重亦增加,也可出现肥胖的伴随症状,但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与肥胖症状有别。 肥胖与黄胖的鉴别是:黄胖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与肥胖迥然有别。
25.试述肥胖的治疗原则。
肥胖的治疗原则是:针对肥胖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当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补虚常用健脾益气;益气补肾。泻实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痰浊、水湿、瘀血、膏脂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贯穿于本病的治疗过程的始终。
26.试述癌症的病因病机。
癌症的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七情怫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久病伤正、年老体衰等,其病机是这些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
27.试述癌症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癌症的辨证要点是:首先应辨各种癌症的脏腑病位;辨病邪的性质,分清痰结、湿聚、气滞、血瘀、热毒的不同,以及有否兼夹;辨标本虚实,分清虚实标本的主次;辨脏腑阴阳,分清受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辨病程的阶段,有确患者处于早、中、晚期的不同,以选择适当的治法和估计预后。其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初期当先攻之;中期宜攻补兼施;晚期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据正虚侧重的不同,并结合主要病变脏腑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治法;祛邪主要针对病变采用理气、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法,并应适当配伍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积极意义。做好预防对减少发病有重要意义。既病之后加强饮食调养,调畅情志,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病的康复。
28.如何将肺癌与肺痨及肺胀相鉴别?
肺癌与肺痨的鉴别是:肺痨多发生于青壮年,而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部分肺痨患者已愈合的结核病灶所引起的肺部瘢痕可恶变为肺癌。肺痨经抗痨治疗有效。肺癌经抗痨治疗则病情无好转。借助肺部X线检查、痰结核菌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肺癌与肺胀的鉴别是: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的慢性肺部疾病,病程长达数年,反复发作,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以咳嗽、咯痰、喘息、胸部膨满为主症;肺癌则起病较为隐匿,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见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借助肺部X线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检查不难鉴别。
29.如何将大肠癌与痢疾及痔疾相鉴别?
大肠癌与痢疾的鉴别是: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起病较急,常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常呈阵发性,常在腹泻后减轻,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乏力、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大肠癌与痔疾的鉴别是:痔疾也常见大便带血、肛门坠胀或异物感等临床表现,属外科疾病,起病缓,病程长,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多因劳累、过食辛辣等而诱发或加重。直肠指诊、直肠镜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30.如何将肾癌膀胱癌与泌尿系结石及泌尿系结核相鉴别?
肾癌膀胱癌与泌尿系结石的鉴别是:泌尿系结石多有急性疼痛,可伴见尿血,B超、腹部X线等有助于诊断。 肾癌膀胱癌与泌尿系结核的鉴别是:肾及膀胱结核也常有尿路刺激征,尿血,脓尿,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尿中查到结核杆菌,抗痨治疗有效。
九、病案分析题
1.中医病名名诊断:郁证
证型:痰气郁结
病机归纳: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主方:半夏厚朴汤加味。
药物:法半夏12g 厚朴12g 紫苏12g 茯苓15g 香附9g 陈皮12g 苍术12g 莱菔子15g 郁李仁12g 合欢皮15g 甘草9g
2.中医病名诊断:咳血
证型:燥热伤肺
病机归纳:燥热伤肺,肺络受灼。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主方:桑杏汤加味。
药物:桑叶12g 栀子12g 淡豆豉10g 沙参15g 麦冬12g 玄参15g 金银花10g 连翘15g 黄芩12g 芦根12g 白茅根15g 甘草9g
3.中医病名诊断:紫斑
证型:气不摄血证
病机归纳: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治法:补气摄血。
主方:归脾汤加减。
药物:黄芪20g 党参20g 黄精15g 白术15g 茯苓12g 熟地12g 当归12g 酸枣仁12g 龙眼肉12g 仙鹤草15g 地榆12g 炙甘草9g
4.中医病名诊断:痰饮—悬饮
证型:邪犯胸肺证
病机归纳: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主方:柴枳半夏汤加减。
药物:柴胡12g 黄芩15g 瓜蒌12g 法半夏12g 枳壳12g 青皮12g 赤芍12g 延胡索15g 桔梗10g 杏仁10g 麻黄9g 石膏20g 甘草9g
4.中医病名诊断:消渴
证型:上消—肺热津伤证
病机归纳: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主方:消渴方加减。
药物:天花粉15g 葛根15g 麦冬12g 生地12g 黄连9g 黄芩12g 知母15g 甘草9g
5.中医病名诊断:汗证—自汗
证型:肺卫不固证
病机归纳:肺气不足,表虚不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味(或桂枝加黄芪汤)。
药物:黄芪20g 白术12g 党参12g 桂枝10g 防风12g 熟地15g 山茱萸12g 五味子9g 浮小麦12g 甘草9g
6.中医病名诊断:内伤发热
证型:阴虚发热
病机归纳: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主方:清骨散加减。
药物:银柴胡10g 知母12g 胡黄连9g 地骨皮12g 青蒿12g 秦艽12g 鳖甲15g 玄参15g 麦冬12g 五味子9g 甘草9g
7.中医病名诊断:虚劳
证型:脾阳虚
病机归纳: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治法:温中健脾。
主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炮附子(先煎一小时)12g 干姜12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2g 茯苓12g 肉苁蓉12g 厚朴12g 陈皮12g 乌药12g 神曲10g 甘草9g
8.中医病名诊断:肥胖
证型:痰湿内盛化热
病机归纳: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郁而化热。
治法:清热化痰,理气消痞。
主方:导痰汤加减。
药物:法半夏12g 陈皮12g 枳实12g 竹茹12g 黄芩15g 黄连9g 茯苓15g 泽泻12g 决明子15g 莱菔子15g 瓜蒌仁12g 甘草9g
9.中医病名诊断:肺癌
证型:气阴两虚型
病机归纳:气阴两虚,肺痿失用。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药物:黄芪20g 党参15g 太子参12g 麦冬12g 五味子9g 生地12g 熟地12g 延胡索12g 白芍 12g 百合12g 川贝母12g(捣粉,兑服) 百部12g 白茅根15g 藤梨根15g 甘草9g
10.中医病名诊断:大肠癌
证型:湿热郁毒型
病机归纳:肠腑湿热,灼血为瘀,热盛酿毒。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主方:槐角丸加减。
药物:槐角12g 地榆12g 侧柏叶12g 黄芩12g 黄连9g 黄柏12g 白头翁15g 防风12g 枳壳12g 当归12g 白花蛇舌草12g 半枝莲12g 甘草9g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一、A型选择题
1.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种治则首载于( )
A.《医宗必读?痹》 B.《济生方?痹》 C.《外台秘要》
D.《证治准绳》 E.《金匮要略》
2.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 )
A.局部灼热红肿 B.痛不可触 C.得冷则舒
D.肌肤麻木不仁 E.游走性关节疼痛
3.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 )
A.行痹 B.风湿热痹 C.痰瘀痹阻证 D.肝肾两虚证 E.痛痹
4.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方剂宜选( )
A.防风汤 B.双合汤 C.薏苡仁汤 D.乌头汤 E.宣痹汤
5.对膝关节肿大称为“鹤膝风”的医著是( )
A.《外台秘要》 B.《济生方?痹》 C.《格致余论》
D.《证治准绳》 E.《诸病源候论》
6.痹证日久,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其多见( )
A.皮痹 B.心痹 C.肌痹 D.筋痹 E.骨痹
7.对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应用下列何种止痛方法( )
A.活血化瘀止痛法 B.补虚止痛法 C.祛风散寒止痛法
D.搜风止痛法 E.清热消肿止痛法
8.某男,48岁,四肢关节酸楚,两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而强硬,屈伸不利,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滑数,证属( )
A.行痹 B.着痹 C.风湿热痹 D.痛痹 E.痰瘀痹阻证
9.着痹的代表方是( )
A.三仁汤 B.薏苡仁汤 C.宣痹汤 D.四妙散 E.二妙散
10.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 )
A.肢体活动情况 B.有无肌肉萎缩 C.痛与不痛
D.有无外感 E.关节肿与不肿
11.补血荣筋丸主要用于痹证之( )
A.痰瘀痹阻证 B.风湿热痹 C.痛痹 D.着痹 E.肝肾两虚证
12.痹证日久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下列何方( )
A.双合汤 B.独活寄生汤 C.金贵肾气丸 D.宣痹汤 E.补中益气汤
13.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痛剧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选用( )
A.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B.清营汤 C.蠲痹汤
D.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E.双合汤
14.某女,38岁,恶风,发热,咽痛3日,现多个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 )
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B.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C.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D.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E.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15.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 )
A.痰 B.瘀 C.湿 D.寒 E.热
16.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 )
A.痰 B.瘀 C.湿 D.寒 E.热
17.把痹证分为五痹,并阐述了痹与五脏关系的医著是( )
A.《金匮要略》 B.《伤寒论》 C.《内经》 D.《诸病源侯论》 E.《证治准绳》
18.根据病因,最早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的医著是( )
A.《金匮要略》 B.《内经》 C.《伤寒论》 D.《外台秘要》 E.《济生方》
19.首先将痉证分为刚痉和柔痉的是何医著( )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诸病源候论》 E.《医学明理》
20.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的是哪位医家( )
A.吴鞠通 B.华岫云 C.王清任 D.张景岳 E.朱丹溪
21.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著是( )
A.《景岳全书》 B.《医学明理》 C.《临证指南医案》 D.《温病条辨》 E.《医林改错》
22.下列不是痉证发病特点的是( )
A.项背强直 B.四肢抽搐 C.角弓反张 D.口噤 E.口舌歪斜
23.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宜选用( )
A.白虎汤 B.羚角钩藤汤 C.竹叶石膏汤 D.凉膈散 E.清营汤
24.内伤发痉多为虚证,治宜( )
A.祛风化痰 B.活血化瘀 C.温阳 D.滋阴养血 E.补气
25.痉证之邪壅经络证的代表方为( )
A.防风通圣散 B.羌活胜湿汤 C.清营汤 D.银翘散 E.荆防败毒散
26.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治宜选用( )
A.涤痰汤 B.二陈汤 C.半夏白术天麻汤 D.导痰汤 E.顺气导痰汤
27.痉证日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可选用( )
A.身痛逐瘀汤 B.补中益气汤 C.河车大造丸 D.一贯煎 E.补阳还五汤
28.痉证之邪壅经络,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选用( )
A.麻黄汤 B.桂枝汤 C.荆防败毒散 D.葛根汤 E.大青龙汤
29.项背强直,肢体酸重,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选用( )
A.薏苡仁汤 B.三仁汤 C.茵陈蒿汤 D.五苓散 E.越脾加术汤
30.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治宜( )加减。
A.羌活胜湿汤 B.葛根汤 C.栝楼桂枝汤 D.荆防败毒散 E.防风汤
31.强调“痿病无寒”的医著是( )
A.《儒门事亲》 B.《丹溪心法》 C.《火热论》 D.《景岳全书》 E.《素问》
32.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的是( )
A.张子和 B.朱丹溪 C.刘完素 D.李杲 E.张景岳
33.下列何项不是痿证形成的原因( )
A.感受温毒 B.跌仆瘀阻 C.饮食不节 D.风寒外袭 E.涉水冒雨
34.病起发热,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者,治疗该证的代表方为( )
A.桑杏汤 B.六味地黄丸 C.虎潜丸 D.加味二妙散 E.清燥救肺汤
35.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笃,常出现( )
A.汗出如油 B.口噤不开 C.舌体瘫软 D.口张目瞪 E.神昏谵语
36.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痿弱为甚,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胸脘痞闷者,治疗该证的代表方为( )
A.三仁汤 B.茵陈蒿汤 C.加味二妙散 D.胃苓汤 E.藿香正气散
37.身热已退而见肢体软弱无力,肌肉瘦削,食欲减退,口干咽干较甚者,选用( )
A.清燥救肺汤 B.玉女煎 C.胃苓汤 D.益胃汤 E.桑杏汤
38.下列何项不是痿证之脾胃虚弱证 的主证( )
A.其病较急 B.肢体软弱无力 C.神疲肢倦
D.少气懒言 E.面色恍白或萎黄无华
39.痿证见手足痿弱,形体瘦削,肌肤甲错者为瘀血久留,可用( )
A.补阳还五汤 B.圣愈汤送服大黄蛰虫丸 C.身痛逐瘀汤
D.桃红四物汤 E.六味地黄丸
40.其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以下肢为甚,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则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者,治宜( )
A.温肾壮阳,强健筋骨 B.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C.补气活血,滋肾填精
D.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E.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41.痿证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临床少见( )
A.虚证 B.实证 C.虚实错杂 D.寒证 E.热证
42.治痿慎用( )
A.清热药 B.滋阴药 C.风药 D.健脾药 E.活血药
43.指出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阐明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此医著为( )
A.《素问》 B.《证治准绳》 C.《医学纲目》 D.《赤水玄珠》 E.《张氏医通》
44.下列哪项不属颤证的特点( )
A.头摇 B.肢颤 C.甚则肢节拘急 D.不能自制 E.项背强直
45.下列哪项不是颤证的病因( )
A.年老体虚 B.感受外邪 C.情志过极 D.饮食不节 E.劳逸失当
46.颤证的基本病机是因何种原因导致筋脉失养( )
A.热极生风 B.肝风内动 C.虚风内动 D.髓海不足 E.阳气虚衰
47.头摇肢颤,面色白光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细弱,代表方选用( )
A.人参养荣汤 B.补中益气汤 C.归脾汤 D.地黄饮子 E.大定风珠
48.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代表方选用( )加减。
A.金匮肾气丸 B.右归丸 C.参苓白术散 D.地黄饮子 E.大定风珠
49.临床各种证型颤证,均可适当配伍下列何种药物之品( )
A.化瘀 B.祛痰 C.熄风 D.清热 E.滋阴
50.某男,66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神呆,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证属颤证之( )
A.阳气虚衰证 B.气血亏虚证 C.痰热风动证
D.髓海不足证 E.风阳内动证
51.某男,68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颤证之( )
A.阳气虚衰证 B.气血亏虚证 C.痰热风动证
D.髓海不足证 E.风阳内动证
52.“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指出颤证与瘛疭有别的是下列何医著( )
A.《素问》 B.《证治准绳》 C.《医学纲目》
D.《赤水玄珠》 E.《张氏医通》
53.颤证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何者为主( )
A.阴津精血亏虚 B.气虚 C.阳虚 D.气阴两虚 E.气血不足
54.颤证病理因素之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为( )
A.外感风热 B.五志过极化火 C.胃热炽盛 D.湿热内蕴 E.感受温毒
55.颤证患者年高病久,部分患者呈逐年加重倾向,治宜( )
A.运用虫类药物 B.活血化瘀 C.图缓 D.熄风止颤 E.逐邪
56.颤证病理因素之风是以何者为主( )
A.血虚生风 B.瘀血生风 C.痰热化风 D.阳亢风动 E.阴虚生风
57.下列不是颤证的证治分类的是何证( )
A.风阳内动证 B.痰热风动证 C.阴虚生风证
D.气血亏虚证 E.阳气虚衰证
58.下列不是瘛与颤证鉴别要点的是( )
A.频率 B.有无不自主运动 C.手足动摇幅度
D.发病缓急 E.有无发热,神昏
59.颤证多发于( )
A.中老年 B.儿童 C.青壮年 D.男性 E.女性
60.指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的是哪位医家( )
A.张璐 B.王肯堂 C.楼英 D.孙一奎 E.虞抟
61.首先提出肾与腰部疾病密切相关的是何医著( )
A.《素问》 B.《金匮要略》 C.《伤寒论》
D.《诸病源候论》 E.《丹溪心法》
62.下列不属外感腰痛致病病邪的是( )
A.风 B.寒 C.湿 D.热 E.燥
63.下列不是内伤腰痛特点的是( )
A.腰部隐痛 B.病程缠绵 C.起病隐袭 D.腰痛明显 E.酸软无力
64.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身体困重,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宜( )
A.清热化痰,舒筋通络 B.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C.利水消肿,舒筋通络
D.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E.健脾渗湿,舒筋止痛
65.肾虚腰痛,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 )
A.河车大造丸 B.补髓丹 C.六味地黄丸 D.青娥丸 E.金匮肾气丸
66.下列不是湿热腰痛特点的是( )
A.腰部重着而热 B.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 C.身体困重
D.腰部冷痛 E.活动后或可减轻
67.瘀血腰痛,治宜选用( )加减。
A.身痛逐瘀汤 B.少腹逐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补阳还五汤
68.下列不是寒湿腰痛特点的是( )
A.腰部冷痛重着 B.腰痛如刺 C.静卧痛不减
D.寒冷阴雨天气加重 E.转侧不利,逐渐加重
69.腰部隐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治宜选用( )
A.六味地黄丸 B.右归丸 C.河车大造丸 D.清骨散 E.左归丸
70.腰痛的基本病机为( )
A.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B.肾精亏虚,腰府失养 C.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D.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E.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71.下列不是腰痛病因的是( )
A.居处潮湿 B.劳作汗出当风 C.冒雨着凉 D.年老体衰 E.饮食不节
72.下列哪一经脉不走腰部( )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阴肾经 C.手少阴心经 D.督脉 E.带脉
二、B型选择题
A.防风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蠲痹汤 E.双合汤
1.痛痹的代表方宜选( )
2.行痹的代表方宜选( )
3.着痹的代表方宜选( )
A.补血荣筋丸 B.双合汤 C.犀黄丸 D.蠲痹汤 E.宣痹汤
4.痹证属痰瘀痹阻型代表方宜用( )
5.风湿热痹的代表方宜用( )
6.痹证属肝肾两虚型代表方宜用( )
A.着痹 B.痛痹 C.行痹 D.风湿热痹 E.心痹
7.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证属( )
8.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证属( )
9.心烦,惊悸,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证属( )
A.三仁汤 B.羚角钩藤汤 C.羌活胜湿汤 D.白虎汤 E.清营汤
10.痉证之阳明热盛证的代表方为( )
11.痉证之肝经热盛证的代表方为( )
12.痉证之心营热盛证的代表方为( )
A.外感表实无汗 B.表虚有汗 C.自汗 D.汗出不畅 E.汗出如油如珠
13.刚痉表现为( )
14.柔痉表现为( )
15.痉证之阴血亏虚证表现为( )
A.益胃汤 B.三仁汤 C.清燥救肺汤 D.虎潜丸 E.加味二妙散
16.痿证肺热津伤证代表方( )
17.痿证肝肾亏损证代表方( )
18.痿证湿热浸淫证代表方( )
A.病起发热,皮肤干燥,咳呛少痰 B.肢体困重,手足麻木,喜凉恶热
C.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 D.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咽干燥
E.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舌痿不能伸缩
19.痿证之湿热浸淫证症见( )
20.痿证之脉络瘀阻证症见( )
21.痿证之脾胃虚弱证症见( )
A.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B.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C.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D.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E.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22.颤证属风阳内动证者,治宜( )
23.颤证属痰热风动证者,治宜( )
24.颤证属阳气虚衰证者,治宜( )
A.地黄饮子 B.人参养荣汤 C.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D.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E.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25.颤证属风阳内动证,治宜选用( )加减。
26.颤证属气血亏虚证,治宜选用( )加减。
27.颤证属痰热风动证,治宜选用( )加减。
A.风阳内动证 B.气血亏虚证 C.髓海不足证 D.阳气虚衰证 E.痰热风动证
28.肢体颤动粗大,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紧张时颤动加重,伴肢麻,口苦,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证属颤证之( )
29.头摇肢颤,面色白光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证属颤证之( )
30.头摇不止,肢麻震颤,头晕目眩,胸脘痞闷,舌胖大,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选用( )
A.腰部疼痛,重着而热 B.腰痛如刺,痛有定处 C.腰部冷痛重着
D.腰部隐痛  E.腰部酸软无力
31.寒湿腰痛的特点是( )
32.湿热腰痛的特点是( )
33.瘀血腰痛的特点是( )
A.甘姜苓术汤 B.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C.四妙丸 D.身痛逐瘀汤 E.右归丸
34.寒湿腰痛日久不愈,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治宜( )
35.肾阳虚腰痛,治宜( )
36.湿热腰痛,治宜( )
三、X型选择题
1.着痹的主症为( )
A.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B.关节活动不利 C.肌肤麻木不仁
D.局部灼热红肿 E.疼痛呈游走性
2.风湿热痹的治疗主方为( )
A.薏苡仁汤 B.白虎加桂枝汤 C.双合汤 D.防风汤 E.宣痹汤
3.痹证的致病病因有( )
A.风 B.寒 C.湿 D.热 E.暑
4.在痹证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痰浊 B.气滞 C.瘀血 D.食滞 E.水湿
5.痹在下肢,可选用( )
A.独活 B.桂枝 C.川牛膝 D.木瓜 E.羌活
6.痛痹的主症为( )
A.肢体关节疼痛剧烈 B.遇寒痛甚 C.局部灼热红肿 D.得冷则舒 E.部位固定
7.高热头痛,口噤齿介齿,强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痉厥者,可选用( )
A.安宫牛黄丸 B.至宝丸 C.独参汤 D.回阳救急汤 E.紫血丹
8.古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被认为属预后不良的征象有( )
A.口张目瞪 B.口噤 C.昏昧无知 D.戴眼反折 E.遗尿
9.痉证发生的外感病因有( )
A.感受风邪  B.感受湿邪  C.感受寒邪  D.感受热邪  E.感受暑邪
10.心营热盛致痉,临证时辩其营血热毒深浅轻重,可分别选用( )
A.化斑汤  B.清瘟败毒饮  C.黑锡丹  D.神犀丹  E.羚角钩藤汤
11.痿证的临床症状有( )
A.肢体筋脉弛缓 B.软弱无力 C.肌肉萎缩
D.关节筋骨肌肉疼痛 E.不能随意运动
12.痿证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引起( )
A.睑废 B.视歧 C.声嘶低喑 D.抬头无力 E.呼吸困难
13.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与下列何脏有关(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4.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宜用( )
A.滋养肝肾 B.清热润燥 C.活血祛瘀 D.益气健脾 E.清利湿热
15.颤证的病理因素,风的病机有( )
A.肝阳化风 B.血虚生风 C.阴虚生风 D.瘀血生风 E.痰热动风
16.颤证的病理因素为( )
A.风 B.虚 C.火 D.痰 E.瘀
17.颤证之痰热风动证,治宜选用( )
A.天麻钩藤饮 B.导痰汤 C.镇肝熄风汤 D.羚角钩藤汤 E.涤痰汤
18.颤证之风阳内动证,治宜选用( )
A.天麻钩藤饮 B.导痰汤 C.镇肝熄风汤 D.羚角钩藤汤 E.温胆汤
19.颤证之髓海不足证,治宜选用( )
A.河车大造丸 B.人参养荣汤 C.大定风珠 D.龟鹿二仙膏 E.六味地黄丸
20.颤证与下列何脏关系密切(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腰痛初发急性期,常选用小剂量的( )以养血补血,温通血脉。
A.当归 B.蜂房 C.莪术 D.川芎 E.水蛭
22.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用活血化瘀配合搜风通络的药物,如( )
A.三七 B.莪术 C.水蛭 D.全蝎 E.蜈蚣
23.腰痛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 )
A.左归丸 B.右归丸 C.知柏地黄丸 D.大补阴丸 E.杜仲丸
24.因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调理,如( )
A.河车大造丸 B.杜仲丸 C.补髓丹 D.三才封髓丹 E.大补元煎
四、名词解释
1.痹证:
2.行痹:
3.痛痹:
4.痉证:
5.瘛疭:
6.痿证:
7.肺热叶焦:
8.颤证:
9.腰痛:
10.肾痹:
五、是非题
1.痹证常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不影响脏腑功能。( )
2.行痹的治则为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选防风汤加减。( )
3.痛痹的治则为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
4.痹证的治疗应以扶正补虚为基本原则。( )
5.痹证的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气候、生活环境和饮食等密切相关。( )
6.痹在上肢可选用片姜黄、羌活、木瓜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 )
7.《温病条辨》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
8.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邪壅经络。( )
9.《内经》首先明确了刚痉和柔痉之分。( )
10.痉证预后,由于病因不同,差异较大,一般而言,危重者多,如救治不当,可危及生命。( )
11.一般而言,痿证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 )
12.“治痿独取阳明”作为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指的仅是补益脾胃。( )
13.张景岳对痿证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
14.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 )
15.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
16.肢体颤动粗大,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治宜选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
17.颤证的病理因素风指的仅是阴虚生风。( )
18.颤证各病理因素间可以相互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化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 )
19.王肯堂在《证治准绳?颤振》中指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 )
20.《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认为颤证以肢体摇动为主症,属风象,与肝、脾、肾有关。( )
21.《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
22.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则痛。( )
23.腰痛病因为外感和内伤。( )
24.治疗腰痛的代表方为三仁汤。( )
六、填空题
1.痹证以 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 为基本原则。
2.着痹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3. 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 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4.痹证轻者病在 ,重者可 。
5.行痹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 ,投 加减。
6.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 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
7.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辩 ,二是辨别 。
8.《金匮要略》中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 ,所创 、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9.痹证的治疗应以 为基本原则。
10.痉证病在 ,属 所主。
11.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 。
12.痉证之邪壅经络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加减。
13.痉证治疗原则为 。
1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 ”,“诸暴强直,皆属于 ”。
15.外感发痉多属 ,内伤发痉多为 。
16.痿证病变部位在 ,但根底在于 。
17.痿证辨证,重在辩 ,审 。
18.痿证之肺热津伤证,治宜 ,代表方 加减。
19.《素问?痿论》提出“ ”的基本治疗原则。
20.朱丹溪治疗痿证提出“ ”的治疗原则。
21.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而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者,治宜 ,代表方为 加减。
22.颤证病在 ,与 等脏关系密切。
23.颤证的基本病机为 。
24.颤证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 为主,标为 为患。
25.颤证轻者表现为 ,重者可见 。
26.颤证病理因素之风是以 为主,也有 。
27.颤证之痰热风动证,治宜 ,代表方为 。
28.颤证属 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 之法。
29.颤证之阳气虚衰证,治宜 ,代表方 加减。
30.颤证之气血亏虚证,治宜 ,代表方 加减。
31.腰痛病因主要为 与 。
32.《诸病源候论》将突然发作腰痛者称为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腰痛者称 。
33.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 。
34.内伤腰痛发病机理是 。
35.寒湿腰痛治宜 ,代表方 加减。
36.瘀血腰痛治宜 ,代表方 加减。
七、简答题
1.简述痹证的诊断依据。
2.痹证和痿证如何鉴别?
3.简述痹证之痰瘀痹阻证的证治方药。
4.简述行痹的证治方药。
5.何谓着痹?有何临床表现?
6.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如何鉴别?
7.痉证与中风如何鉴别?
8.试述痉证的诊断依据。
9.试述痉证之阳明热盛证的证治方药。
10.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11.痿证与偏枯如何鉴别?
12.试述痿证的诊断依据。
13.试述痿证湿热浸淫证的证治方药。
14.试述痿证之脉络瘀阻证的证治方药。
15.试述颤证的诊断依据。
16.颤证与瘛疭如何鉴别?
17.试述颤证之风阳内动证的证治方药。
18.试述颤证之痰热风动证的证治方药。
19.试述颤证的治疗原则。
20.试述颤证之气血亏虚证的证治方药。
21.试述腰痛的诊断依据。
22.试述腰痛的辨证要点。
23.腰痛与肾痹如何鉴别?
24.试述湿热腰痛的证治方药。
八、论述题
1.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
2.试述痹证的治疗原则。
3.试述痹证的辨证要点。
4.试述痉证的治疗原则。
5.试述痉证的病因病机。
6.试述痿证的病因病机。
7.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8.试述颤证的病理因素。
9.试述颤证的辨证要点。
10.试述颤证的病因病机。
11.试述腰痛的病因病机。
12.试述腰痛的治疗原则。
九、病案分析题
1.田某,男,40岁,恶风、发热5天,现感关节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于双膝、双肘及双踝间,以左侧膝、踝关节较重,舌苔薄白,脉浮缓。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2.任某,男,48岁,关节刺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屈伸不利已3年余,关节肌肤紫暗,面色黯黧,眼睑浮肿,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在外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ESR为118mm/h。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3.李某,女,7岁,发热5日,忽然昏迷不醒,目闭不开,手足挛急,牙关禁闭,角弓反张,汗出,大便秘结,口唇干燥,舌不易察,脉弦数。应用抗生素数日,体温39.2℃,大便4日未行。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4.程某,男,64岁,腰膝酸软,肢体痿软无力,以下肢为著,不能久立,下肢肌肉渐萎缩,舌咽干燥,伴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X光片示:腰椎间盘突出症。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5.李某,男,73岁,右手震颤2年余,伴反应迟钝半年,右手不停震颤,不能持物,行走不稳,起步维艰,逐渐加重,反应迟钝,近事过目即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脑CT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6.刘某,男,78岁,四肢失灵活,右侧肢体为重,形胖痰甚,胸脘痞闷,头晕目眩,口苦口黏,舌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病人嗜酒数十年。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7.方某,女,49岁,腰髋部冷痛重着,“如带五千钱”,不能转侧,活动不利,天阴下雨则疼痛尤甚,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经络肢体病证习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A 2.D 3.C 4.D 5.D 6.B 7.D 8.C 9.B 10.C
11.E 12.B 13.D 14.A 15.A 16.B 17.C 18.B 19.C 20.A
21.C 22.E 23.E 24.D 25.B 26.D 27.E 28.D 29.B 30.C
31.A 32.B 33.D 34.E 35.C 36.C 37.D 38.A 39.B 40.B
41.D 42.C 43.C 44.E 45.B 46.B 47.A 48.D 49.C 50.D
51.B 52.C 53.A 54.B 55.C 56.E 57.C 58.B 59.A 60.D
61.A 62.E 63.D 64.B 65.D 66.D 67.A 68.B 69.E 70.C
71.E 72.C
二、B型选择题
1.B 2.A 3.C 4.B 5.E 6.A 7.C 8.B 9.E 10.D
11.B 12.E 13.A 14.B 15.C 16.C 17.D 18.E 19.B 20.E
21.C 22.A 23.B 24.E 25.C 26.B 27.D 28.A 29.B 30.E
31.C 32.A 33.B 34.B 35.E 36.C
三、X型选择题
1.ABC 2.BE 3.ABCD 4.ACE 5.ACD 6.ABE 7.ABE
8.ACDE 9.ABCD 10.ABD 11.ABCE 12.ABCDE 13.ABCDE 14.AD
15.ABCDE 16.ACDE 17.BD 18.AC 19.CD 20.ACE 21.AD
22.ABCDE 23.CD 24.AC
四、名词解释
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2.行痹:是指痹痛游走不定者,属风邪盛。
3.痛痹:是指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属寒邪盛。
4.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5. 瘛疭:“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瘛疭也,俗谓之抽”,“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可见瘛疭既可为痉证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出现而为病。
6.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7.肺热叶焦:是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8.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9.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10.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五、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六、填空题
1.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 祛邪通络
2.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
3.正虚卫外不固 感受外邪
4.四肢关节肌肉 内舍于脏
5.寒热并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
6.蠲痹汤 益气和营
7.邪气的偏盛 虚实
8.遍历关节疼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
9.祛邪通络
10.筋脉 肝
11.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12.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羌活胜湿汤
1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14.湿 风
15.实证 虚证
16.筋脉肌肉 五脏虚损
17.脏腑病位 标本虚实
18.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清燥救肺汤
19.治痿独取阳明
20.泻南方,补北方
21.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加味二妙散
22.筋脉 肝肾脾
23.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24.阴津精血亏虚 风火痰瘀
25.头摇动或手足微颤 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体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26.阴虚生风 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
27.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28.风病 熄风
29.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地黄饮子
30.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人参养荣汤
31.外感、内伤 跌仆闪挫
32.卒腰痛 久腰痛
33.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34.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35.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36.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
七、简答题
1. 简述痹证的诊断依据。
痹证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2. 痹证和痿证如何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3. 简述痹证之痰瘀痹阻证的证治方药。
痹证之痰瘀痹阻证的症状主要有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治法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方如双合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4. 简述行痹的证治方药。
行痹的症状主要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治法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如防风汤加减,药用: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5. 何谓着痹?有何临床表现?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6. 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如何鉴别?
风寒湿痹是指风、寒、湿邪滞留筋脉、关节、肌肉,或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致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邪偏盛者,可涉及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寒邪偏盛者,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湿邪偏盛者,肢体关节重着、肿胀散漫,肌肤麻木不仁。风湿热痹是指风、湿、热邪滞留筋脉、关节、肌肉,或素体阳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致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7. 痉证与中风如何鉴别?
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
8. 试述痉证的诊断依据。
痉证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痉证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9. 试述痉证之阳明热盛证的证治方药。
痉证之阳明热盛证的症状主要有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治法宜清泄胃热,增液止痉。方如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大黄、芒硝软坚润燥,荡涤胃腑积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10. 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病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11. 痿证与偏枯如何鉴别?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2. 试述痿证的诊断依据。
痿证患者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13. 试述痿证湿热浸淫证的证治方药。
痿证之湿热浸淫证的症状为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宜清热利湿,通利经脉。方如加味二妙散加减。药用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萆解防己、薏苡仁渗湿分利,蚕砂、木瓜、牛膝利湿,通经活络,龟板滋阴益肾强骨。
14. 试述痿证之脉络瘀阻证的证治方药。
痿证之脉络瘀阻证的症状为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法宜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方如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益气,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脉。
15. 试述颤证的诊断依据。
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16. 颤证与瘛疭如何鉴别?
瘛疭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颤证大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
17. 试述颤证之风阳内动证的证治方药。
颤证之风阳内动证的主要症状有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板油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治法宜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方如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18. 试述颤证之痰热风动证的证治方药。
颤证之痰热风动证的症状主要有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方如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药用: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19. 试述颤证的治疗原则。
颤证的初期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应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由于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20. 试述颤证之气血亏虚证的证治方药。
颤证之气血亏虚证的症状主要有头摇肢颤,面色白光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治法宜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方如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21. 试述腰痛的诊断依据。
腰痛的诊断依据: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等相关病史。
22. 试述腰痛的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外感症状;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23. 腰痛与肾痹如何鉴别?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4. 试述湿热腰痛的证治方药。
湿热腰痛的症状主要有: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身体困重,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法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如四妙丸加减。药用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脊。
八、论述题
1. 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病因分为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饮食不节与跌仆外伤也与痹证发生有关。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痰浊瘀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痰浊瘀血与外邪相合,阻痹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并可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2. 试述痹证的治疗原则。
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3.试述痹证的辨证要点。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辩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辩别虚实。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欣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4.试述痉证的治疗原则。
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针药并施,舒筋解痉。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痉者,祛邪为主,祛风散寒,清热胜湿,择而用之。肝经热盛者,治以清肝潜阳,熄风镇痉;阳明热盛者,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心营热盛者,治以清心凉血,开窍止痉;瘀血内阻而致痉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痉;痰浊阻滞而致痉者,治以祛风豁痰,熄风镇痉。病势较缓则治其本,治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筋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
5. 试述痉证的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脉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病因不外感受外邪,久病过劳,失治或误治。痉证病在筋脉,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内伤久病、失治误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邪气往往伤正,常呈虚实夹杂。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亏乏,筋脉失于濡养。内伤由亡血、过汗、误治失治,或久病伤正,导致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发为痉证。
6. 试述痿证的病因病机。
痿证的病因有:外感温热毒邪,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仆损伤,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底在五脏虚损。以上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伤,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病久不已,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故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7.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合于阳明,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独取阳明”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所谓“独取阳明”,主要是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所以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除邪气,调理脾胃。《灵枢?根结》指出:“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又《症因脉治?痿证论》指出:“今言独取阳明中,以痿证及阳明实热致病耳……清除积热,则二便如常,脾胃清合,输化水谷,生精养血,主润宗筋,而利机关。”可见清阳明之热亦属“独取阳明”之范畴。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三是临证时要重视辨证施治。
8. 试述颤证的病理因素。
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风以阴虚生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火有实火、虚火之分。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9. 试述颤证的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辩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一般颤证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10. 试述颤证的病因病机。
颤证的病因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其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以上各种原因,导致气虚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又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瘀血生风、痰热动风等不同病机。肝肾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载木,亦可致风木内动。其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11. 试述腰痛的病因病机。
腰痛的病因分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主要有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等。其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腰为肾之府,欲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
12. 试述腰痛的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辩主次轻重,标本兼顾。腰痛日久,虚实夹杂,治疗应掌握标本虚实,选用祛邪和培本的方法。一般初起以祛邪为主,病久则予补益肝肾,健脾培本,或祛邪与扶正并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九、病案分析题
1.中医病名诊断:痹证
证型:行痹
病机归纳: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方:防风汤加减。
药物:防风12g 麻黄6g 桂枝9g 葛根15g 当归12g 茯苓12g 甘草6g
2. 中医病名诊断:痹证
证型:痰瘀痹阻证
病机归纳: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主方:双合汤加减。
药物: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12g 川芎15g 白芍12g 茯苓12g 半夏6g 陈皮12g 白芥子9g 竹沥12g
3.中医病名诊断:痉证
证型:阳明热盛证
病机归纳: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主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药物:生石膏20g 知母12g 玄参12g 生地9g 麦冬15g 大黄6g 芒硝6g 甘草6g
4.中医病名诊断:痿证
证型:肝肾亏损证
病机归纳: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主方:虎潜丸加减。
药物:狗骨18g 牛膝12g 熟地12g 龟板12g 知母24g 黄柏12g 锁阳9g 当归18g 白芍24g 陈皮12g 干姜9g
5.中医病名诊断:颤证
证型:髓海不足证
病机归纳: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失主。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主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药物:龟板15g 鳖甲12g 生牡蛎24g 钩藤9g(后入) 阿胶11g(烊化) 枸杞子12g 鹿角9g 熟地12g 生地15g 白芍15g 麦冬18g 麻仁12g 人参15g 山药24g 茯苓12g 五味子9g 甘草6g
6. 中医病名诊断:颤证
证型:痰热风动证
病机归纳: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主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药物:半夏9g 胆南星12g 竹茹18g 川贝母12g 黄芩9g 水牛角9g 桑叶12g 钩藤12g(后入) 菊花12g 生地15g 生白芍12g 甘草6g 橘红15g 茯苓15g 枳实12g
7.中医病名诊断:腰痛
证型:寒湿腰痛
病机归纳: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主方:干姜苓术汤加减。
药物:干姜24g 桂枝12g 甘草12g 牛膝18g 茯苓12g 白术15g 杜仲15g 桑寄生18g 续断1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