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软弱围岩:房市必然暴跌的46个理由之一(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54:49
房市必然暴跌的46个理由之一(转)(2009-12-26 18:47:57) 标签:房产 分类:经济论说

    1.资金流向投资“洼地”导致房地产利润逐步接近社会平均利润。驳“盖房应该暴利”的错误观点。

  有的经济体(如房地产)过夏天,有的经济体(如外向型加工企业)过冬天,就会不同心,不和谐,不协调。千商万贾聚集房市,千钱万币蜂拥而入,一家垄断百家争,一碗美味百人抢,一湖水灾百湖旱,一家欢乐百家愁,于是,“倒厂风波”来势凶猛,成千上万的中小制造企业和外贸公司倒闭或濒临倒闭。一家倒闭或资金链断裂,就拖欠三五家,大面积的“三角债”就传染开了,信用危机就出现了。银行(树干)和房地产公司(树枝)都不会先死,要当心的是制造业(树头)会先死。如果第一产业垮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连通管“一边水高一边水低”的状况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资本具有追逐高利润的本性,大家都去追逐暴利,都去填充投资“洼地”,就象连通管的水终将流平,必然导致房地产业利润逐步接近社会平均利润。大家都去盖房炒房,就象栽果树比种稻子好赚,大家都去种,不久,千车万担的“柑橘”就烂在树上了,价格就降下来了。敢于涨得让大家眼花缭乱,结果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跌得让砖家大跌眼镜。  

  2. 住房的相对过剩是“生产无计划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驳“盖房量小,需求量大”的错误观点。

  上帝欲其亡,令其先疯狂。由于金钱具有逐利性,各路资金不断流向超额利润的房地产,由于不是高科技,有地就是“草头王”,可以“空手套白狼”,于是“18路军”(包括海尔、雅戈尔)都来盖房,工地遍地开花,商品住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单位自建房、小产权房象雨后春笋到处冒出来,供给以每年2万、3万、5万套的加速度在增加。

  因为不涨就没人追买,开发商每批都提价,前几年总房价每年以10万、20万、40万元的加速度上涨,需求者以每年10万、20万、40万人的加速度被赶出市场。“Ⅹ趋势”形成了,供给量不断趋大(/),有效需求(\)不断趋小。左侧“>状态”时供小于求,发展到右侧“<状态”时,就变为供大于求。  

  3. 盖房炒房者钱太多心太贪,必然是:炒房囤积量X >自住性有效刚需Y。驳“刚需很大”和“富人钱很多”的错误观点。

  富人的钱象山一样的多,所以,炒房囤积量X要大于自住性有效刚需y(比如每年5万套)很容易。炒房囤积量X已经超过今后的自住性有效刚需y了,富人对自住性有效刚需y还在高估,高估,再高估,还在买入,买入,再买入。具有首付10万以下能力的人属于正策房覆盖范围。具有首付10万以上能力的待购者所需要的住房已经盖好,存在炒家手里了。就象制造手机,物以稀为贵,一部几千元,特好赚钱,大家头脑就发烧,就大造特造。市场需求10车,大家就会冲动地盲目地制造出13车。市场需求增大到100车,就会制造出130车。所有好产品都同走一条路:大短缺导致大炒作,大炒作导致大涨价,大涨价导致大生产,大生产导致大过剩,大过剩导致大熊市。  

  4. 认清“投资投机房属于供给”的本质,房市供大于求的真面目就暴露了。驳“自住性买量大,投资投机性买量小。”和“供给多少,就被需求吃掉多少。”的错误观点。

  同时具备“具有支付能力”、“愿意在近期在本市购买”、“自用房”这3个要素的才是“自住性有效刚需”。当一个人“月供还不起”时就是无效购买力了。不是自住的不应该统计进来。以下几种不应该统计进来:“更新改善性需求”是一套换一套,住房总量不增不减,不能算需求增加。“拆迁需求增加”对“鸡蛋市场”是“母鸡增加”,是供给增加的表现,不能算需求增加。低收入者不是有效刚需。王石在中央二套说过,一般的中产也买不起了。大家都错误地把“投资投机者买入量很大”理解为“需求很大”。比如,2006年开盘10万套,自住购房者买走4万套,投资投机者买走6万套,大家都说“供给10万套,被10万个需求都吃掉了”。揭开投资投机房的“供给本质”,将其归类于供给后,房市供大于求就清楚了。

  自住性有效刚需越来越少,只剩一种了。新房总价100万,因为按揭已收紧,需要首付40万,需要按揭60万。每年需要还贷5.5万 / 还贷占收入0.5 = 家庭年收入11万的才买得起。刚需只剩“准富人自住性有效刚需”了。“准富人区”(接近富人的中产)里大多有房。大致有3种情况:第一种是将钱用于实业,“忙钱”在房价高时不会撤资买房。第二种是投资于股票、期货和外汇,当股民的最多。近一年来,许多股票大跌八成,市值消灭了10几万亿。想买房的股民的钱“坐牢”动弹不了。“刚需,刚需,你在哪里?”满世界去找,也找不来足够多的自住性有效刚需!  

  5. 土地奇缺导致土地不断增值是假话。驳“人口特多,土地奇缺,地段不可复制,所以住房不断增值。”的错误观点。

  土地不但是可再生的,盖了拆,拆了再盖;而且可多子多福,6层以下的拆掉盖18层就是3倍土地。旧城旧村里大多是矮房子,拆迁改造后建高楼,总体上还可以放大1.5倍。1500万人的大城市是由1000万人的大城市发展而来的。1000万人的城市再来500万人,放大1.5倍,土地不外扩也不缺。30年来,有的地价涨了500倍以上,已经涨过头了,已经要回调了。许多人还认为奇货可居,所以到处在晒地皮。2007年底,开发商囤地约10亿平方米,足够开发4年。

  日本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39人,我国是130人,东今更有发展潜力,地价照样连跌17年,跌幅60%。  

  6. 计生导致许多“80后”的子辈最终会拥有五七套房。驳“人多房缺”的错误观点。

  在老居民里,2008年2岁的张小强和李小花,在25年后买1新房后结婚,各自最终继承了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3套房。说明计生导致许多“80后”的子辈最终会拥有七套房。这是单套房的情况。二套以上的家庭很多。25年后,小强和小花的父母还在世但55岁上下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房子先后要拆迁了。有二种可能:一是被看空者说对了,那时房价低,但出于“祖产不可减少”的传统观念,留5套是可能的。二是被看多者说对了,当时房价不低,由于80后的子辈正是中青年,有几份房租,还有拆迁费,就会七套还是七套,少则5套。二种可能的最终结果都是严重过剩。  

  7. 大城市的住房,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都是大量过剩。驳“住房紧缺,房价还要上涨十几年”的错误观点。

  把水杯里的石块(已有人入住的房子)拿出来,水杯里剩下多少水(尚未有人入住的房子)就一目了然了。看静态,我可以大声地说:“今天,总人口1000万以上的所有大城市,睡在室外的小于1000人,说明99.99%的人住在房子里;尚未住人的挂牌待售房、闲置房和在建房总数大于10万套。” (例如深圳,闲置房数以万套,2008年8月挂牌待售房5万套,三年计划新建9.71万套社会保障性房,商品房在建和计划建的大于9.71万套)。今后50年的任何一天,我都可以一字不改地大声地说出这句话。由此得知:大城市里的住房,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都是过剩,毫无疑问的过剩,大于10万套的过剩,永远的过剩!不然,请你告诉我,哪个大城市,在今后哪一天,不应该说出这一句话?在今后哪一天,挂牌待售房、闲置房和在建房总数不是大于10万套?3年不盖房也不会有1%的人露宿街头。

  在二线的E市,总人口1000万。300万人租房 / 6人 = 目前有人居住的可出租房50万套 + 闲置房、挂牌待售房、在建房等12万套 +“六年里新增闲置房”6万套 = “六年后可售将可售房总数”68万套。

  炒房者是在“住房稀缺,奇货可居,先出租,待高价而沽”的错误理念指导下大量囤积住房的。平日里,风平浪静,大家都不急于卖出。但是,高处不胜寒,一旦大风险到来,买者因为恐惧,“每年自住性有效刚需购买”5万套就减为1万套。持有人发生信心危机,几十万套潜在的供给就象“笼中虎”上街,就象堤坝崩溃而洪水奔涌而出,就象股市的“大小非”,卖盘汹涌,竞相杀价,夺路而逃。几十条狼抢吃1块肉。就要看谁跑得早,看谁跑得快,看谁杀价杀得狠了。  

  8.郊区农房类似股市“大小非”,一旦可以流通,将冲跨城市房价。驳 “城市化使住房永远供不应求”的错误观点。

  随着土地改革,居民可以买农村住房,可取得产权。农民家庭财产将大为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增强,“就地闹革命”不比城里差很多,城市化进程放缓,住房刚需大减。

  郊区农房每平米仅几百元成本,配套差,离城市中心远,一旦可以买卖,价格必然低很多。出现了新选择,一些购房者就会去购买这些低价格的农房。城市的高房价将被这些低房价拉低。

  目前郊区农房卖不出,只好赚租金,等待拆迁后“乌鸡变凤凰”。一旦可以买卖,价值就增高,就会大量兑现,落袋为安。就象股市“大小非”,一旦放出来,目前城市的住房已经过剩的情况将更加严重,大量投资房为了回避降价大潮就会恐慌地竞相杀价,冲跨房价。

  小产权房一旦有了获得产权的希望,也会涨价,更加暗流涌动,造成供给增加,加剧住房的过剩。  

  9.“住房扩销普及”象高考招生,分批录取,标准越来越低。驳“一般人永远买不起住房”的错误观点。

  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任何国家任何中高端产品都要走不断降价以增大“准客户圈”的“产品扩销普及”之路。不信?你看“手机扩销普及”:20年前只有1%的人用得起手机,现在70%以上的家庭有手机,从厅长到处长、科长、股长、工程师、干事、班长、技术工、普工,已经普及到清洁工,一万多元降到几百元。你再看“汽车扩销普及”。

  从原理上说:某市每年盖5万套商品房。第1年,处于“准客户圈”顶层的有6万人买得起120万,开发商就一套卖120万。第2年,处于“准客户圈”顶层的有6万人买得起100万,就卖100万。第3年,处于“准客户圈”顶层的有6万人买得起80万,就卖80万。“住房扩销普及”象高考招生,从高分往低分,分批录取,不断往低层次普及。较有钱的先买先走了,留下来的“准客户”消费层次越来越低,价格就不得不每年降低。投资投机者坚持就是失败。

  在E市,99.99%的人不是住在露天,闲置房和在售在建房有10万套。说明,住房囤积严重,表面上目前“处长”才买得起,实际上连每月收入1000多元的“普工”的住房都建好存放在炒家手里了。不信?假设进行游戏性的“沙盘模拟”:将第N套房(N≥2)和在售在建房调集起来,一天内卖给已经连续居住在本市一年的有8万元首付能力并有每月还贷800元能力的待购首套住房的人(未婚的2人为一户),每家买到1套后一定还有剩余。目前的价格是,有40万元首付能力并有每月5500元还贷能力(准富人能力)的才买得起。目前的炒家(小鱼)却在等待再涨一倍,实际是打算在今后卖给具有“富人能力”(大鱼)却待购首套住房的人,难道你不知富人囤积得比你更多?

  炒家不知道“产品普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规律,想赚“高额保管费”,在做“老酒放得越久,价值越高”的黄粱美梦呢。“高个子跳高”只买得起60万,他就只能卖60万。买者晚几年拥有而已,坚持就是胜利。

10.目前超低的房租投资回报,是“可出租房”已经严重过剩的铁证。驳“房租会不断上涨”的错误观点。

  正常的“租售比”为1:200。2007年秋,二线城市E市二等地段的售租比为:年租金2.4万元÷(2007年秋每平米房价1.2万元 * 90平米 + 5万元的装修、家具、家电)= 2.4 ÷113 = 1:212。

  总房价113万元 / 每年租金2.4万元 = 房价租金比为42,即42年回本,即市盈率42。2008年9月,沪深股市不少绩优股的市盈率在10倍以下,足见房市风险之大。房价再涨一倍就是84年回本。怎么可能!

  买房投资是“先赚房租后赚涨价”。因为房价不涨了,收益只有租金了。目前,房租涨不动是明摆着的事实。在二线的H市买房花108万/ 70年 = 每年折旧1.54万。5万元的装修、家具、家电 / 10年 = 每年折旧0.5万。中介费和其他费用平均每年0.16万。租金2.4万 - 1.54 - 0.5 - 0.16 = 一套90平米新房一年的“租金实际收益”0.2万元。(108万 + 5万)× 银行五年期利息率0.0587 = 一年利息有6.6万。0.2 / 6.6 = 33分之1。说明投资回报低得“别人我不告诉他。”  

  11. 几年后大城市将有大量“可出租房”闲置,租价成了房市长期降价的发动机。驳“闲置房不多,最终都会被加价买走”和“租金会不断涨价”的错误观点。

  从总量上说,现住民99.99%的人没有住在房子里,“尚未有人入住的房子”(包括闲置的和新建的)就是为新移民准备的。新移民绝大多数是租民,所以基本上是为“新增租房人口”准备的。“租民搬出人数”大于“租民接班人数”,于是“可出租房过剩率”逐年增高。对E市预测, “六年后可出租房总体过剩率”为28%。供过于求时,只有较新的住房才租得出去。“可出租房”过剩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来不断升高的趋势,“十年后可出租房总体过剩率”35%,大量闲置,乏人问津。要卖出价太低,等拆迁还要一二十年,成了“弃之不舍,食之无味”的鸡肋。买房投资投机既赚不到涨价回报,也赚不到租金回报,就会纷纷卖出。买方市场时,谁杀得低谁先逃,于是,房价就不断走低了,所以说,租价成了房市长期降价的发动机。

  假如出现房主普遍大提价,将导致租房者不堪重负,人才出走,民工回流,企业内迁,进而导致更多的住房闲置过剩,房价下跌,于是房租又回跌了。  

  12. 儿童玩游戏需要常换常新。驳“炒房永远存在”的错误观点。

  30年来,玩过无数的“家家”。炒卖过计划物资,炒卖过走私货,炒卖过国库券,炒卖过君子兰,炒卖过手机,炒卖过进口汽车,炒卖过城市户口,炒卖过原始股凭证,炒股,炒外汇,炒期货,炒黄金。哄买过的确良布,哄买过火柴盐巴,哄买过家电,哄买过摩托车,哄装过电话,刚哄买过房子和黄金。

  一种生意特别赚钱,大家都来做,不久就洗牌,从大赚降到小赚,降到保本,降到亏本。市场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变着花样来炒,常炒常新,老品种、老花样的价格就回落了。按同档次和按全市月平均收入来说:1988年买一台18英寸彩电,需要10个月的工资,现在1个月买2台。1992年前后买一部手机,需要40个月的工资,现在1个月买2部。那钱花得真是冤啊。几年后,肠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