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卷锚杆:阿啃给中学生推荐的书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1:22:15
阿啃给中学生推荐的书单:

 文学类

 一、童话:世界可以如此美好

 法国 圣埃克絮贝里《小王子》

美国 E.B.怀特《夏洛的网》

荷兰 "伊登《小约翰》

英国 巴里《彼得"潘》

西班牙 希梅内斯《小银和我》

 二、传记:永远的人格典范

斯通《凡高传》

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人类群星闪耀时》

华姿《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

赵诚《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罗曼罗兰《巨人三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贤治《人间鲁迅》

甘地《甘地自传》

三、散文:如何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文学肖像》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上帝之子》

高尔泰《寻找家园》

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

徐晓《半生为人》

梭罗《瓦尔登湖》

李奥帕德《沙郡年纪》

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

刘亮程《风中的院门》

夏榆《白天遇见黑暗》

 四、小说: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技艺

1、寻找一个前现代的中国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

2、我们当下的生存状况

胡发云《如焉》(《江南》2006年第1期)

杨显惠《夹边沟纪事》

尤凤伟《中国:1957

史铁生《命若琴弦》《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

韩少功《马桥词典》《爸爸爸》

阿城《棋王》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高行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

刘志钊《物质生活》

姜戎《狼图腾》

3、西方小说,从传统到现代派

雨果《悲惨世界》、《九三年》

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庄园》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凯鲁雅克《在路上》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卡尔维诺《尖脚猫游戏》《树上的男爵》

索而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癌症楼》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审判》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川端康成《依豆的舞女》、《雪国》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为了告别的聚会》等

 思想历史类

 一、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

 戴安娜"拉维奇编 《美国读本》(上下册)

威廉"曼彻斯特 《光荣与梦想》

迪克斯坦的 《伊甸园之门》

苏珊"邓恩 《姊妹革命》

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带一本书去巴黎》《如彗星划过夜空》

 二、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从晚清到五四:走向近代化的艰难

费振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系列)《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新中国三十年》《史学与文学》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史景迁《天安门》《天国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钟叔和《中国本身拥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实与神话》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2、言论史:傅国涌发明的一个词语

傅国涌:《笔底波澜——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李大同《冰点故事》

 3、历史学是什么

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

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

汤因比《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谈话录》

布罗代尔《菲力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

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系列)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孔飞力《叫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黄河青山》《中国大历史》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

三、经济:经纶事务,兼济天下

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我们依然在仰望星空》

杨小凯《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秦晖《问题与主义》《传统十论》

阿玛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以自由看待发展》

 四、在场的思想者

顾准《顾准文集》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书斋里的革命》

崔卫平《积极生活》《正义之前》

徐友渔《自由的言说》

傅国涌《金庸传》《偶像的黄昏》

萧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独钓寒江雪》《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谢泳《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思想的时代》

林贤治《自制的海图》、《娜拉:出走或归来》

摩罗《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

余杰《火与冰》

余世存《非常道》

王怡《载满鹅的火车》《不服从的江湖》

廖亦武《中国社会底层访谈录》

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陈丹青《退步集》《多余的素材》

殷海光《殷海光文集》

龙应台《野火集》

 

为什么是这些书而不是那些书?/阿啃1919

2007-12-02 14:24:01 来自: 季子安在

无论我怎么考虑,机关算尽,一个人的书目总归是片面的,阅读视野决定了这一切。这里就有一个矛盾。据说自由的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开阔的空间,道路很多,教师怎么可以规定学生走的是哪一条?我的书目在网上贴出以后,引起了很多不从事教育的朋友的批评,他们说我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施加影响,而应该让他们自由发展。这一点说得很对,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想的呢!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种所谓的“自由”是否存在?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这个自由还是一种奢望。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学生阅读少的可怜,他们很多人除了课本什么也不知道,而其实他们对课本里的文章也谈不上真正的理解,他们不喜欢。不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课本就是为了给他们考试用的。在分数是唯一指标的情况下,考试就是学生恨之入骨的敌人。所以课本里的经典作家他们根本就不喜欢,就像鲁迅,我敢打赌,如果我们去问一个中学生是否喜欢鲁迅,他们绝大多数会说不,甚至会有一大批同学是憎恶。不为什么,只因为课本里的鲁迅有很多“微言大义”,有很多意识形态化的解释,有很多僵化的解释,需要学生记住,然后用来考试。所以当课本、考试成为学生之敌的时候,我们要把一个作家的名声搞臭,只要把他选进教材就行了。

  学生可怜的时间被题山卷海霸占,数理化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这些学科蛮横无理的以厚厚的一叠叠试卷的面目出现,学生书桌上堆满的是《志宏优化设计》、《大赢家》、《一课一练》,这些厚薄不一的练习册据说都是当代名师主持编写的,好好做就能考到好分数,就能上北大,你看这本《黄冈兵法》的封面就是北京大学的校门呢,莫不是在暗示做完这本练习就能够升入北大?这简直就是武学秘笈《九阴真经》呢,能不做吗,敢不做吗?于是他们累了,有余暇他们宁可看日本漫画玩电脑游戏。他们无从懂得什么才叫求知的乐趣,没有乐趣,只有痛苦。他们自然也无从得知什么才是文学,以为文学就是名言警句,然后划下来,哭丧着脸,把老师说的深刻含义一遍一遍记忆,背诵。

  我开书单,最初的用意,便是希望学生找回他们阅读的乐趣。一句老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经常是这样,高一新生进校,第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就窃窃私语,他们是觉得我这个老师很古怪:怎么语文课居然是这么样的呢?难道语文课竟然可以是这样的吗?

  一周以内一定会有反响。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笔记簿,每周给我写随笔,他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老师,我们以前老师不是这样上语文课的,我们不习惯。有的说,老师,请坚持你的风格,我喜欢。有的说,老师,您的课很好听,但是,考试怎么办?

  我一点也不奇怪,总是这样的,每一届都是如此。其实我真的没有做什么,我只是尽量向他们展示文学的魅力,那种得其门而入之后看到的美妙风景。我还鼓吹他们阅读,告诉他们开卷有益,老师家长曾经说的所谓“闲书”,何“闲”之有?阅读,就是一个旅程,是成长,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真的很聪明,曾经他们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外,不知道任何一本外国小说,但只要开一道缝隙,光就投进来了。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光就是阅读。高一快结束的时候,我叫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阅读史”的文章。很多同学罗列了他们高一一年所读的书,他们有几个惊呼:啊,我这一年读的书,比以往16年所读的书全部加起来还多!何××同学高一时我借给他一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没几天他还我,书还是簇新,几乎没有翻过的痕迹。他说,老师,我读不懂。最近他问我的问题是关于史景迁的,他对史景迁感兴趣,已经买到了《皇帝与秀才》《王氏之死》等书,但找不到《天安门》,问我杭州有哪些专业的书店,能否买到。谢××同学语文课不太爱听了,总是捏一本书,我最近看到他读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他跟我说,《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真是太逗了。他们从不那么爱读书,到了能够获得阅读的快乐的境地。这是我十分乐意看到的。开书单还有一个好处,给他们一个引导。起初,学生即便喜欢阅读,恐怕也难以分辨好作品和坏作品。我的推荐,尽管有片面的嫌疑,终归多是经典。

剩下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你的书单,恰好是这些书而不是那些书?我相信我们肯定能够列举出更多的书,列举更多的理由,来说服我另外有一些作品更合适中学生读。我相信。首先我的书单肯定带着我的阅读史的痕迹,我的所长便是我的所短。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我不该用这样的方式影响学生,而应该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的批评是对的,尽管这个说法,在严酷的中学教学里,显得太过高远。

在今年整理过的书单里,我把作品分为两类:文学类和思想历史类。这个分法基于一点,我不希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文学青年,而是希望他们明白事理。从我自身的阅读看,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读文学作品,这反而对我造成一种遮蔽,有时候看问题反而看不清。现在人教社的中学教科书,比之我们读中学时,进步了不少,但是我发现,这套教材还是有问题,就是它企图用审美来涵盖一切。审美自然也需要,但不是全部,近来一直有人呼唤公民教育,我觉得语文课也应该有公民教育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加重了思想历史类的书的推荐。

文学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他们的情感发育有好处。所以我首先推荐的是童话。选择的这几部童话,我都认为它们不是简单的低幼读物,也适合成年人阅读,《小王子》就是这么一部童话,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人读,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童话里面包含着最为基本的情感,比如爱、同情,我想如果有这样的情感作为基石,我们就能够接纳更多的东西。沈从文、萧红、史铁生、雨果、罗曼?罗兰,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这些作家从国内到国外,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身上有一种高贵的东西,说的大一些,就是他们身上有一种人道的关怀,这是一种普世价值,理应为中学生所接受。有了这样的精神底子,他们再读张爱玲、余华、马原、卡夫卡等作品中多有黑暗的作家,就会有底气。文学书里面包括了传记,这几本传记都各有特点,苏东坡那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构成;《人间鲁迅》是一本驱魅的书,是对中学课本中鲁迅横眉立目、苦大仇深的形象的一种反拨。《凡高传》讲述了高贵的人格究竟是怎么样的,最适合可塑性强的中学生阅读了。

我在这份书单中没有列举鲁迅,一方面绍兴的学生对鲁迅很熟悉,熟悉到已经不感兴趣了。要让他们有兴趣,得有一个陌生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对鲁迅一直很警惕,正如鲁迅自己说的,他的作品是有毒气的。我一直有一个想法,中学生究竟是否应该读鲁迅?他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读懂鲁迅?即便温情脉脉的《朝花夕拾》,里面同时也充满了荒凉和阴郁的气氛。前些天我重读了一遍《朝花夕拾》,便觉得压抑,后来读到《范爱农》一篇,读完鲁迅的悼诗,眼泪留下来了,才觉得好过一些。所以我斟酌再三,最近我删去了鲁迅的名字,我希望我有一个机缘,能够带领学生好好的进入鲁迅的世界,便如钱理群在南师大附中的讲座那样。我希望寻找到一个梯次,一个层级,什么时候读什么,这样,也许会好一点,能够重新唤起他们对鲁迅的亲近热爱,同时又不被鲁迅文字中的阴郁的一面击倒。比如我曾经有过一个做法,我们知道鲁迅的语言很多来自绍兴民间,从词汇,到语言的组织形式以及语气,我们至今还能在绍兴的街头巷尾听到,那么如何利用这一资源呢?在学习《阿Q正传》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我忽发奇想,请几个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但是要用绍兴话。效果很好,同学们都笑翻了,但是他们发现,鲁迅原来就在绍兴民间,他的语言至今还活在我们的生活里。这就达到了对教参里所谓鲁迅的微言大义的解构,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回到“人间鲁迅”。

虽然我自己对古典文学一直怀有脉脉温情,但在书单里我没有推荐古典文学作品。这个意见和时下的一些流行意见相悖,现在很大一批人都在鼓吹“读经”。教育界,也有“名师”在说,没有古典文学,我们便不知道自己的来路。而我却将古典文学删去了。这个做法使人想起鲁迅“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的说法,我也能够理解鲁迅这句愤激的话。因为阅读最终将化为一个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学时的阅读更是奠定一个人的基石的,读什么便更加重要。我觉得古典文学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存在于民间,不必一定要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又则,我经常感叹的是,我们古人的精神容量为什么这么少?《诗经》里面咏唱的情感,唱了几千年,还在纳兰性德的辞章中重复,只不过不断变化表达的形式而已。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其实变化的多是形式,包容在里面的思想内核少有变化。当然这跟我们的哲学和宗教里缺少神性的一维也有关系。也有人从保持汉语纯洁、民族特征等角度来主张读古典文学,这未免狭隘了。王小波说他的师承就是汉译西方小说,如果我们把自己置身于人类之中,那所有的西方文艺都是我们应该继承的遗产。

最初我也是推荐一些古典的东西,最推重的是《世说新语》,在我看来,思想最解放的时代,除了诸子时代,便是魏晋了。先秦诸子的文章学生未必喜欢,但是《世说新语》的谐趣,他们定然能够理解。有一阵子,我是把《世说新语》作为床头读物的,也跟学生讲过一些跟绍兴有关的史迹,比如“夜雪访戴”之类,颇能获得学生喜欢。所以我不排斥这本书。我还推荐过《浮生六记》,这是一本讲怎样理解生活的书,不过后来我觉得不够进取,有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自欺,便不再推荐。最近因为讲授课本中的古典诗歌,便推荐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但是我并不把《人间词话》当作古典作品,王国维是一个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叔本华,王国维的词话也不会这么精彩。

今年修改的书目,我加重了思想历史类的书目,因为近来我痛切的认识到,文学太奢侈了,文学无用。文学既不能拯救自身于虚妄之中,更不会对社会当下产生什么触动。任何一个颠倒、荒诞的时代,总有那么一群小文人,躲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浅斟低唱。他们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是我在情绪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讨厌,比如我讨厌林和靖,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确美啊,可是美得那么的变态。他们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小小的壳子里,还自欺欺人的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之对古典文学的戒心,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所以我加重思想历史类书籍的推荐。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我对我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一个私下里的想法:要真相,不要滥情。前面说过,现在很多人都企图用审美来概括一切,导致的结果却是滥情,从一些所谓名师的公开课来看,似乎感动学生,叫学生老师一起号啕大哭才算成功,这就叫滥情。而用虚情假意来蒙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行径就更恶劣了。我的朋友苏祖祥说中国一直是“诗性泛滥,理性不足”,读历史会叫人冷静,有理性。

我的学生开始不理解我,觉得我课堂上时不时要发牢骚,时不时要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就问我老师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啊!今年有一个学生替我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没有所谓光明面和阴暗面,有的只是真相。他说了这句话,说明他的思考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了,我很开心。

有一句话叫做“读史使人明智”,但是要看的是读怎么样的历史,帝王起居注式的历史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我推荐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推荐黄仁宇、唐德刚,因为前一本书是阐说基本知识的,是入门读物,后两个人则有启蒙的意义。我推荐历史书,也跟我对中学的历史课的不满意有关系,中学的历史多是有意无意的谎言,那么读唐德刚吧,他汪洋恣肆的笔调,看似老没正经,却讲了许多的真相。真相的力量最大,只要有真相,一切画皮都不攻自破。再比如止庵编的《史实与神话》,讲太平天国,读了这本书,还会神化所谓的“农民起义”吗?

费正清作为中国问题专家,不能不读,我自己高中时读的是文科班,学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历史,大一时读到费正清的《剑桥中国隋唐史》,才一下子开阔了视野,原来,学历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呢!

读思想类的文字中学生还会有点吃力,从他们的实际阅读情况看,高一时他们几乎对这批书忽略不计,现在他们处于热衷于余杰、王小波的阶段。一个学生,告诉我,在余杰的书里,找到了很多话,跟我平时说的能够印证。我告诉他这是常识。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对杨小凯、萧雪慧、崔卫平、费正清、汤因比等人感兴趣。毕竟阅读还是有阶段性的,我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期待。现在的学生,以我所教为例,他们在初中时并没有好好的读过书,因为中考升学压力现在比高考大,怪不了他们。郭初阳的学生初一就读《小王子》《昆虫记》,我却要到高一才开始。不过闻道有先后,这是最正常不过了,我自己大量读这一类书,也不过最近5、6年的事情。所以这么多书,我不是希望学生读完,只要其中一本,或者其中一篇,学生有所会心,从此对他造成隐约的影响,也许就够了。

在这些书目比较杂乱,其中有历史的、有经济学的、有讲宪政的,我因为自己也区别不清楚,便一锅端了。但是其中有一条基本思路很明确,就是这些书都是告诉我们真相的,是普及常识的,是为了一个公民社会而努力的。萧雪慧先生书名《公民社会的诞生》,便是我推荐这些书的理由。萧雪慧先生有两篇文字,是我必推荐学生阅读的:《纳税人,请说出你的权利》和《爱国主义辨析》。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所谓天赋人权,不是哪一个皇上的恩赐。《美国读本》有杰斐逊的《北美独立宣言》,其开头几段,我是经常给学生朗读的: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我也尝试跟学生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高一时美伊战争正酣,在认识我之前,他们的口径多跟《新闻联播》如出一辙。而一段时间的争论之后,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件事情,不再人云亦云。万国之上犹有公义在,这句话最近被一个学生在随笔上引用,用来阐述他对爱国主义的看法。

经济学是我的短视之处,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些常识,也是不行的。我选择了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我们依然在仰望星空》,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杨小凯《中国近代经济学史笔记》。一则经济学的经典原著我也没读过,一则毕竟经济学比较专业,尤其是我这样读文学出来的,我更注重经济学的社会学意义。所以我还是尽量选择一些说出常识的书籍。

从前,我压根儿不喜欢教书,这两年明白了教书的一个乐趣,就是跟学生一起成长。通过阅读这一桥梁,我很高兴,孩子们在成长,我也在继续成长。教了10年书了,我教过很多学生,我不知道他们现在情况如何,不过我一直有一种祝愿,不管他们现在是否还热爱阅读,不管他们能否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这个时代,我都希望,中学时代的阅读,能够带给他们一点点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