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掌子面 面积:邹城市历史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2:23:00

邹城市历史悠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孟轲,邹人也。”邹,战国时国名,其中心地域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故国国都在今邹城市南部峄山之阳。

  远古: 据城南6公里处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野店遗址考古发现,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繁衍、生息。全市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余处。通过对峄山西麓的野店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石、玉、陶、骨、蚌等材料制成的各类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这些文物资料证实,先民们已在此定居生活,有了一定的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并掌握了相当进步的制陶、纺织、缝纫等手工业技术,创造了辉煌的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社会形态,属于母系氏族、母系氏族晚期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全过程以及父系氏族的初期。距今约6170一4640年之间,延续了约1500年之久。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长期聚居的大型村落,也是山东地区原始社会考古文化的典型遗址。

  据历史传说,这里古为东夷人的聚居地,为太昊伏羲氏之域。女娲曾在这里捏黄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垒峄。伏羲在这里画八卦,教人捕鱼、畜牧。至今在境西南的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

  夏、商、周时期:夏代,这里属《禹贡》所称九州中的“徐州”之域。在野店遗址的发掘中,亦出土了属于父系氏族晚期的龙山文化的陶片,以至商,周的文化遗存。在今邹城市境内,已发现商代遗址14处,周代遗址51处,并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铜器。 商代属奄国。西周初期,周克商灭奄,封颛顼之后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侠于此,国号“邾”,又称“邾娄”,曹姓,附庸于鲁国。春秋、战国时期:侠以下至仪父始见于《春秋》。《春秋》记载的第一个历史事件就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峄,在峄山之阳建都。在《春秋》记载的200多年历史中,邾国参与诸侯国间朝聘会盟近50次,战争征伐40多次。因北杏之会附从齐桓,进爵为子。 战国中期,“邾”改称为“邹”。就国名而言,《春秋》称“邾”,《公羊传》、《礼·檀公下》皆称作“邾娄”。“邹”为“邾娄”的合音。战国末期,邹国为楚所并。古邾国历时700多年,传29世。

  秦、汉朝: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在邾国故地设邹县,隶薛郡。县治在邾国故城。《史记·秦始皇本纪》日:“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

  西汉,实行郡国制,郡、国之下辖县。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改故秦薛郡为鲁国,属豫州。驺县(驺、邹形异通用),为鲁国下属的六个县之一。《汉书·地理志》载:“鲁国……县六:鲁,卞,汶,阳,藩,驺,薛。”驺,唐·颜师古注曰:“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峄山在北。莽曰‘驺亭’。应劭曰‘邾文公卜迁於峄者也’。音驿。”另外,在今邹城市境内还设有南平阳县、橐县(或曰稿县。王莽改曰“高平”),隶山阳郡。(《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东汉,仍设驺县,隶鲁国。《后汉书·志第二十·郡国二》载:“鲁国(秦薛郡,高后改。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六城,户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鲁国,[古]奄国。……驺,本邾国;蕃,有南梁水;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卞,有盗泉,有郚乡城;汶阳。” “驺,本邾国”句下,梁·刘昭注补曰:“有驺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刘荟《驺山记》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城东门外有韦贤墓,北有绎山。《左传》文十三年邾迁於绎。郭璞曰,绎山纯石,积构连属。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阳山。城北有孟轲冢焉。’”另外,南平阳县改曰南平阳侯国;西汉橐县,王莽改曰“高平”,章帝更名高平侯国,仍隶山阳郡。

  三国、晋、 南北朝:三国时,驺县属魏。此后,“驺”又写作“邹”。

  晋代,仍设邹县,隶鲁郡。《晋书·卷十四·地理上》载:“鲁郡(汉置,统县七,户二干五百):鲁(曲阜之地,鲁侯伯禽所居),汶阳,卞,邹(有绎山),番(故小邾之国),薛(奚仲所封),公丘。”高平侯国、南平阳侯国改属高平国(故属梁国,晋初分山阳郡置)。东晋初,兖州刺史曾镇邹山。《晋书·卷六十七·郄鉴传》载:“元帝初,镇江左承制,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晋书·卷一O五·石勒载记》曰:“晋兖州刺史刘遐惧,自邹山退,屯於下邳。……石瞻攻陷晋兖州刺史檀斌于邹山,斌死之勒。”

  南北朝时期,邹县初属刘宋。《宋书·卷三十五·州郡一》载:“兖州刺史,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治邹山。”“鲁郡太守……属兖州,领县六……邹令,汉旧县;汶阳令,汉旧县;鲁令,汉旧县;阳平令,孝武大明元年立;新阳令,孝武大明中立;卞令,明帝泰始二年立。”由上述可知,刘宋时,兖州刺史仍曾治邹山。邹县仍隶鲁郡。而鲁郡太守移治於邹县。《宋书·卷三十五·州郡》还记载,晋高平侯国改称高平县;南平阳侯国改称平阳县,均隶高平郡。

  北魏,仍设邹县,隶鲁郡。《魏书·卷一O六中·地形二中》载:“鲁郡,领县六……鲁,汶阳,邹(二汉、晋属,有叔梁纥城,峄山,邹山。),阳平(刘骏置,魏因之,有滕城。),新阳。”“高平郡,领县四……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胡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方舆,金乡,平阳(二汉、晋曰南平阳,汉属山阳,晋属,有平阳城,涞城,白马沟。)”

  据清代嘉庆年间编修的《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销高平、平阳两县,将接近邹县的境域并入邹县,并将邹县与鲁郡治所由峄山之阳的故治迁至岗山之阳的今邹城市治。

  隋、唐时期:隋代,设邹县,隶鲁郡。《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载:“鲁郡(旧兖州,大业二年改为鲁郡。)统县十,户十二万四千一十九。瑕丘(旧废,开皇三年复,带郡。),任城(旧置高平郡,开皇初废。),邹(有邹山、承匡山。),曲阜(旧曰鲁郡、后齐改郡为任城,开皇三年郡废,四年改县,曰汶阳,十六年改名曲阜。),泗水,平陆,龚丘,梁父,博城,赢。”唐代,设邹县,隶兖州鲁郡上都督府。《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载:“兖州鲁郡上都督府,……户八万七千九百八十七,口五十八万六百八,县十:瑕丘(上),曲阜(紧。贞观元年省,八年复置。),乾封(上。本博城……),泗水(上),邹(上。有峄山),任城(紧),龚丘(中),金乡(望。武德四年以金乡、方舆置……),鱼台(上。本方舆,宝应元年更名……),莱芜(中。本隶淄州……)。”

  宋、元、明、清时期:北宋,设邹县,隶京东西路袭庆府。熙宁五年(1072年)省为镇,入仙源县。元丰七年(1084年)又恢复了邹县建制。《宋史·卷八十五·地理》载:“袭庆府,鲁郡泰宁军节度,本兖州,大中祥符元年升为大都督,政和八年升为府。崇宁户七万一千七百七十七,口三十一万七千七百三十四。……县七:瑕(上。大观四年以瑕丘县为瑕县。),奉符(上。本汉乾封县……),泗水(上),龚(上……),仙源(中。魏曲阜县,大中祥符五年改。),莱芜(中),邹(下。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仙源。元丰七年复。),监一莱芜(主冶铁)。”

  金代,设邹县,隶山东西路滕州。《金史·卷二十五·地理中》载:“滕州,上,刺史,本宋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更今名。贞佑三年九月为兖州支郡。户四万九千九,县三,镇一。滕(旧名滕阳,大定二十四年更。有桃山、抱犒山、漷水。),沛(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镇一(陶阳),邹(宋隶泰宁军。有峄山、凫山、泗水、漷。)。”元代,设邹县,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滕州。《元史·卷五十八·地理一》载:“滕州(下),唐为滕县,属徐州。宋仍旧。金改为滕州,属兖州。元隶益都路。领县二:滕县(下。……),邹县(下)。”

  明代,设邹县。洪武初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州,兖卅升为府,邹县又隶兖州府。《明史·卷四十一·地理二》载:“兖州府(元兖州,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升为兖州府,领州四,县二十三,东北距布政使司三百五十里。滋阳,曲阜,宁阳,邹(府东南,元属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届。东南有峄山,亦曰邾峄,又曰邹峄。东北有昌平山,西南有凫山。又有泗河。),泗水,滕……”兖州府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明嘉靖四年(1525年)版《邹县地理志》载:“地方二百余里,纵广七十里,横一百五十里”。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版《邹县志》载:“四境仍三百里,广一百里,袤八十里。东南至滕县卞庄迤东黄家庄界七十五里,东南至滕县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县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济宁州圈里界七十里,鱼台界七十五里;西至济宁州、滋阳县横河集迤西泗河东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阳县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县凫村迤北苗家庄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泗水县界南信集以东土门村五十里,费县界七十五里”。

  清代,设邹县,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清史稿·卷六十一·地理志八》载:“兖州府,……领县十:滋阳,曲阜,宁阳,邹(冲繁府东南五十里。东南绎山相近。红山实凫山。北沙河出与白水河并入滕。南昌平,而岱脉南驰宁阳、曲阜入东北六里曰尼山,其西南昌平有乡,孔子生焉,故属曲阜。今山南长莎村相近。四基西麓孟子墓在焉。沂水导源尼山,西与蓼水并入曲阜注泗,泗复自滋阳入西北错济宁复入,入鱼台。蓼水亦复入。会溪湖水为白马河。合大河、红沟河从之咸邱。县丞驻辛庄。驿邾城、界河。铁路。),泗水,滕,峄,汶上,阳谷,寿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版《邹县乡土志》载:东至东圈里九十里入滕县界;西至业庄三十五里入济宁州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入滕县界;北至凫村二十五里入曲阜县界;东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县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阳县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鱼台县界;东北至三教湾六十五里入泗水县界。四境周三百余里,东西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近、现代:1912年2月,废府后邹县属岱南道,1914年6月属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山东省。境域基本沿袭清末。全县总面积:1917年约2142.5平方公里;1919年约1825平方公里;1937年约1719平方公里;1947年约2138平方公里;至1948年约1719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18%。

  抗日战争中,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为适应抗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1939年3月,以津浦铁路邹县境内段为界,分为邹东、邹西两个县级行政区,8月在邹西建立了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苏鲁豫区党委所辖之湖边地委,12月在邹东建立了邹东办事处,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鲁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43年9月,邹县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944年10月,设立凫山县,辖邹县落陵、太平、石墙、郭里4个区(1946年4月至10月,撤凫山县期间又划回邹县)。1945年8月,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公署第一专署,于10月将邹县十一区撤销,十二区划归曲阜县;将第三、七、九区和芦山区划归泗水县。1948年8月建鲁中南行署后,邹县属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并成立邹县人民政府,将澹台墓至小疃一带及泗河以西共46个村划归滋阳县(今兖州县)。

  1949年8月,始属尼山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邹县,隶山东省。将邹县尚河区80个村庄、张庄区的33个村庄划归新设的白彦县;将邹县连青区两个联防共23个村庄划归滕县;同时,落陵区及石墙区一个联防共61个村庄又划归邹县。1950年5月,始属滕县专区。1953年7月后隶属济宁专区,后又改属济宁地区,8月,撤销白彦县,将其城前区91个村庄及尚河区80个村庄划归邹县。1956年3月,撤销凫山县,其石墙、郭里、太平3个区的33个乡、176个村庄又划归邹县;同时把郭里区北部的北薄、南薄两乡及黄路桥、路家庄、小庄、马坡等村庄划属新设的微山县。1958年10月,将香城公社原唐林、党山、瓦峪、西南岭4个小乡的33个村庄及看庄公社的唐楼、后枣、榆园、张庄、杨庄、小万院6个村庄划归滕县。1959年,东安上村由曲阜县划归邹县。1960年12月,将尼山水库区的苏家村、赵家村、王家村、刘家楼、东鲁源、西鲁源、黄土、李家寨8个村划归曲阜县。1968年9月,又将尼山水库区的张马庄、新村、南王、东龙、西龙、长座、东官、西官、颜母庄、宫家楼10个村划归曲阜县。1983年10月,撤济宁地区设济宁市,邹县为济宁市所辖县。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邹县,改设邹城市,为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此后,邹城市境域至2006年未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