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压平衡盾构:美欲推TPP进入亚洲地区贸易结构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9:46:52
  TPP搁浅说明啥?!
 五年的TPP的故事说明:超越现状的过快的经济一体化不一定能够成功,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出现反精英、反体制、反融合潮流的时候。然而覆巢之下并无卵,新的逆全球化潮流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仍然需要仔细、清醒地思量。
【印度《经济时报》网站11月7日文章】题:美国增强在亚洲作用的时机

    参加本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的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和地区领导人预计将在建立一个地区自由贸易区和一项环保倡议上取得进展。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而不像二十国集团峰会那样在混乱中结束。

    由于美国忙于对2007年至2008年的信贷崩溃进行整治以及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21个APEC成员有关自由贸易的讨论在最近几年没有进展。而在此期间,中国向前迈进,在亚洲各地签署了一系列多国贸易协议,并在南中国海显示军事实力。

    此次APEC会议将于11月9日至13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出生地火奴鲁鲁举行。在美国面对来自中国越来越大的竞争之际,这将令他有机会使美国重新投身于亚太世纪。

    美国的首要倡议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或称TPP。这是9个国家在APEC会场外正在协商的一项贸易协定,它将把美国引入亚洲地区贸易结构的中心,并提供一支抗衡中国的力量。这项协定还让奥巴马能够说,他正在开辟创造就业的道路。

    眼下有两个途径来实现地区贸易一体化———一是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为中心,另一个以美国和TPP为中心。

    如果美国能够提出一份完成TPP谈判的详细提纲并吸引日本加入,这将标志着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复苏,并消除把亚洲让与中国的担心。

    【美国《外交》杂志网站11月7日文章】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和中国崛起(作者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政治学荣誉教授伯纳德·戈登)

    奥巴马总统希望通过完成TPP来加强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目前,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美国和越南正在就达成这一自由贸易协议进行谈判。中国未接受到邀请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hujintaoytjh/

    但是,如果TPP像现在一样,在构成方面没有变化———不将日本纳入进来,那么这个协议就不会变成很多人所希望的经济福音。

    日本对TPP感兴趣,原因有三:其一,美国与韩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所引起的担心;其二,日本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力在下降;最后一点,中国外交政策有了新的自信。一个早期的迹象是,2010年北京重申对南中国海岛屿的主权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个问题搅乱了中国与其邻国的关系。

    美国驻东京大使约翰·鲁斯最近说,日本加入TPP国家集团将“改变游戏”。他说的没错。与日本达成TPP协议,将是开放的国际体系原则的胜利。再者,正如野田首相的一位顾问本月早些时候所言,东京加入T PP会谈将有助于它“巩固其战略环境,让中国觉得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被吓倒”。

    【路透社北京11月7日电】中国今天说,美国准备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确定区域自由贸易和一项环境政策的目标是有用的,但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过于雄心勃勃。再过几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前往夏威夷出席会议。

    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海龙说,对结果的预期过高,超出了发展中成员的能力范围。美国最终希望将TPP从当前的9个成员扩大到亚太经合组织的所有21个成员。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说,中国没有参加会谈,因此不能发表评论。现在的门槛过高。

    专家们说,北京偏爱其他区域框架,这样不必在美国的吩咐下迫使它开放市场。这些协议包括一项日本—中国—韩国协议以及东盟10+1、东盟10+3、东盟10+6框架。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美国希望在2012年底之前,与9个亚太国家签署他所称的下一代贸易协定。

美国总统正在夏威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他表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将超越普通贸易协定的范畴,成为一套更广泛协议的“样本”或“种子”。

TPP旨在处理各种非关税的贸易屏障问题,包括政府采购、国有企业行为、监管融合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有意加入TPP、但面临国内农民强烈反对的日本认为,该协定有助于让美国更紧密地融入亚洲贸易体系,以制衡中国。但是,TPP的9个现有成员国(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美国以及越南)周末签署的宣言仅提供了大致框架,而没有具体细节。

与此同时,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同“不钻制度空子”的任何人打交道,此言是对中国的暗讽。稍后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的奥巴马表示,他希望中国“遵守规则”,他补充说,几乎没有一位经济学家不认为人民币汇率偏低。

中国尚未参与TPP商讨。中国一些评论人士将此项拟议中的安排称作美国的一个计谋,目的是把中国排挤在亚洲贸易协定以外。

不过,胡锦涛上周六在峰会讲话中采取了支持的语调。

“中方支持以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等为基础稳步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

在一些官员和商界领袖看来,TPP和俄罗斯有望下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可喜的迹象,表明为达成新贸易协定而进行的艰苦谈判形成了一定势头。

美国在拖延很久之后,最近批准了该国与哥伦比亚、巴拿马和韩国达成的贸易协定。

微软(Microsoft)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形容同意举行商讨的10个国家是“一个自愿联盟”。对那些不愿卷入美中贸易关系摩擦的企业来说,TPP还可能创建“又一个贸易轴心”。

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承认TPP是“一个有意思的项目”。但他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它将带来什么具体成就。
TPP最初是由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个国家发起,一种在APEC框架内的小型多边协定。与过去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TPP增加了“战略合作”内容,涵括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美国对在APEC范围内推动贸易自由区的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未果后,在2009年在新加坡APEC会议上宣布加入TPP谈判。

  美国的高调加入和积极推动让中国骑虎难下。首先,中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上有自己的战略安排,目前已经和东盟(亚细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并且正在和澳大利亚、瑞士等国进行谈判,与韩国、日本、印度的官方研究也在稳步的展开。美国此时强推TPP,并且要拉拢日本等APEC成员加入,企图在中国周边建立一个贸易标准更高,影响力更大的自贸区。稍有不慎,中国在自由贸易区上取得的成果很可能会被TPP所瓦解。

  其次,据已公布的部分谈判资料来看,TPP的部分条款指向性非常明显,摒弃了过去国际组织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责任与义务上的差别。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问题本来是发展问题,需要依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来逐步解决。强行的逼迫发展中国家采取高标准无疑是拔苗助长。此外,TPP还规定要对国有企业补助进行监督。TPP门槛越高,对中国越不利,特别是部分指向性条款有针对中国而设置门槛之嫌。

  最后,美国如此高调的推动TPP背后的战略意图还不清晰。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兵以后,美国的战略中心进一步向亚太地区倾斜,亚洲未来将会是美国经济、政治的重要增长点。亚洲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和强劲增长势头促使美国“回归亚洲”。然而美国的“回归”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快速崛起的中国之间关系。美国此时推动TPP,就是要绕开中国,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经济体系。一旦TPP成型,日本等较大的经济体加入,美国就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层面在中国周边构筑了包围圈。

          中国怀疑美国动机的来由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不存在挑战美国领导权和争夺在亚洲霸权的问题。但美国却不断的在中国周边煽动矛盾,“天安舰”事件还没有定论,美国就指责中国包庇朝鲜。南中国海问题本来是双边领土争端,结果美国借航行自由之名,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投资的缅甸密松大坝被叫停的背后,有很多“反对人士”得到美国使馆的资助。如果将美国近期在中国周边的举动联系起来看,中国怀疑美国力推TPP的动机不纯,并非无的放矢。
   对于中国是否要加入TPP谈判,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必须要参加早期谈判,一旦TPP成型,中国要想再加入会更加困难。另一种认为,中国应先高度关注TPP发展,依形势而动。(编按:据最新报道,中国未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依据。根据中国加入WTO谈判的经验来看,美国必定会从“政治高度”看待TPP,并且给中国设置一系列障碍。中国要从美国亚太战略的高度来分析美国推动TPP的动机。一方面要加强与美国沟通,通过双边关系的发展,缓和美国亚太政策中对中国战略空间的打压。另一方面,中国要加快与韩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进程,减少TPP对中国的影响。此外,中国要密切关注日本动向,如果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的话,中国应该及时调整政策。

  当然,目前TPP谈判举步维艰,即使是已经参加谈判的国家,也面临着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此外,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以TPP来遏制中国并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世界潮流发展的趋势。中国应谨慎对待TPP和美国在周边的“小动作”,但也不必过度的紧张。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仍旧强劲并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如果中国从大国成长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可以更释然的看待这些“成长中的烦恼”。

作者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