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工程量:健全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系及其技术支撑建设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9:38
《健全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系及其技术支撑建设研究》课题情况介绍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胡宗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民营和私营经济的长足发展,出现了新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追求劳动消耗合理化和工资最大化,这种劳动关系经济化和利益化使得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必然,劳动争议频繁发生,劳动问题开始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供过于求,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和复杂化,这种情形将长期存在下去。而导致这些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包括在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对科学而全面的劳动定额标准供不同行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用。当前,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现状不能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生产技术发展要求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行业对劳动定额标准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工作宏观管理和指导缺少“抓手”。二是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进一步弱化,“以包代管”,没有统一参考标准,缺乏科学性。三是劳动定额标准编制方法落后,缺乏专业性。四是劳动定额标准修订滞后,缺乏发展性,超过半数的企业对劳动定额标准长期不做修订和调整。五是企业随意提高劳动定额标准,单方面制定,缺乏民主性。不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迫使职工延长劳动时间,使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开展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系研究,大有必要,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定额在企业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十分突出。在工资支付时,企业着重对职工劳动量进行考核,职工物化劳动在其工资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按劳分配依然是基本的分配方式。劳动定额作为企业对职工劳动量考核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实施工资分配、职工获得劳动收入的重要依据。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是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保证。劳动定额标准是确定劳动者应当承担的劳动量以及考虑其劳动效率的重要尺度,它与劳动条件、劳动工时、劳动报酬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劳动者应承担的劳动量的基本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衡量标准。认真做好劳动定额工作,可以使职工的权利和义务得到更好的统一。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私营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任意提高定额标准水平,造成职工超负荷劳动或经常性加班加点,工资标准相应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劳动者权益受到很大的侵犯。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并未过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仍广泛采用。劳动定额管理是基于工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一门科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到科学管理的创始人F·W·泰罗,对劳动定额管理都先后作了详细的述说和研究,尤其是泰罗更是以此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基石。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发达时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日益为精益生产等代替,但有一点却是永恒的,就是建立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生产系统。从学科发展上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劳动定额学发展成为工时学、工效学、人机工程学、人体测量学等多门学科,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突破。纵观近百年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中心转移,无不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因素而使然。因此,谁掌握和运用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即使是工业化程度相当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当高的美国,其生产制造企业现今仍有80%以上的公司和工厂沿用泰罗当年开创的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在日本,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企业工作效率分析与管理”(简称“巴克制”),就包括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劳动定额,鼓励工人开发潜能的内容,实际上是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正是采用了“巴克制”后,日本中小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国家也得以迅速强大。然而,当前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的工作在我国受到冷遇。总体来看,国内有关劳动定额标准的研究人员较少,成果相对较少。近年来,因劳动定额不合理而使职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不断增加,《劳动合同法》、工资集体协商等法律制度的推行,劳动定额工作开始受到较多关注。国内研究多是分析当前现状,或是建筑、铁路、化工、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针对个别企业劳动定额工作的描述、探讨。由于研究者所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如何站在宏观角度,探索国家推动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劳动定额标准技术支撑平台等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本课题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研究分析我国行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分析加强行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2)研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相关各方在行业劳动定额管理中的定位,探索行政推动机制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有效结合;(3)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如何形成行业定额标准知识与经验的共享机制。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集中于界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相关各方的定位这一问题,在如何较好结合市场资源和行政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为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搭建技术支撑平台进行尝试。四、课题研究分工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下达的《健全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系研究——兼析其软件支持建设》(LKY-2009YWF-13)课题研究任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作为课题承担方,委托四川比杰公司承担《构建劳动定额标准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完善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系》分课题研究,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劳动定额管理。五、主要研究内容探讨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形成初稿。但是,劳动定额课题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劳动定额领域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并深入企业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研究中需要将科学的理论与丰富的经验有机地结合,并辅以现代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采用多种定额分析方法,通过实践验证进而形成定额标准体系。同时,本课题研究需要广大定额工作者积极地支持和配合,需要广大定额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进而能够总结推广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各具特色的丰富经验和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现就几个主要问题向大家做一个介绍,欢迎大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一是关于相关各方在国家劳动定额管理体系中的定位问题。目前初步确定的相关各方定位的原则及思路是“政府宏观引导、行业制定标准、企业履行程序、工会和职工参与监督”。政府部门定位为劳动定额管理的引导、服务、推动和执行监督者(政府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也应将行业协会发布的劳动定额标准作为执法检查的依据,有效地制止企业随意制定和提高劳动定额,肆意压低职工工资的行为);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技术委员会定位为专业把关和技术审查者;各行业协会定位为承上启下,行业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应在国家劳动定额指导机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定期发布各行业、各工种的劳动定额标准,所发布的劳动定额标准对企业具有约束力;企业定位为履行程序、实践应用者,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应根据所发布的标准来核定计件工资的单价。二是关于如何推进不同类型的企业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问题。有些企业有行业管理部门(建设、铁道、民航、烟草等),有些企业没有行业管理部门;有些行业内部有大型系统性的企业(如航空、航天、兵器等),有些行业内部没有大型企业(如家具、制衣、制鞋等);有些行业劳动定额的推行对其企业有直接益处(如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建设等都涉及到成本报价问题),有些行业劳动定额的推行对其企业本身没有直接相关的好处(如玩具、纺织制衣、制鞋、家具等)。针对这些不同类型行业、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使得企业愿意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如何将国家、地区和行业定额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机制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来推进和加快我国劳动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如何充分发挥和调动国家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地区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参与劳动定额标准体系建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为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服务。三是关于劳动定额与相关机制的协调关系问题。包括与集体合同的关系问题,与工资集体协商的关系问题,与三方协商机制的关系问题,与工会民主参与监督的关系问题等,如何互相协调,统筹安排。以上是我代表课题组所作的课题研究基本情况介绍,欢迎各位专家、领导建言献策、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