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度导数与转角:初探青花瓷发色不同的成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2:49:08
初探青花瓷发色不同的成因(1)

    转录自:中国文物之门网  作者:万壶堂  日期:2010、06、08、


   青花瓷的呈色在古陶瓷鉴定中一直最为一种主要的断代条件,受到重视,许多人对于青花瓷的呈色抱有极端的认识,往往简单的仅仅凭借瓷器青花纹饰的呈色就下结论断定瓷器属于何年何代,这种鉴定观念深深的影响着瓷器断代研究,但是随着青花瓷研究的深入,各个历史朝代墓葬、窖藏、窑址遗存的大量发现,传统对青花瓷呈色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呈色观念被彻底颠覆,如此一来给青花瓷鉴定造成极大的混乱,尽管目前主流已经承认早期青花瓷并非只使用进口青花钴料,同时也在使用国产青花料,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对于青花呈色的成因、发展等实质问题也没有详实可信的答案,青花呈色多年来作为断代标准,在收藏者心目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鉴于目前这种混乱的观念,实在值得进行研究探讨,我的一些浅显认识发表如下希望网友踊跃讨论,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青花呈色千变万化,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蓝中带紫,也就是通常大家说的“苏麻利青”、进口青料,其特点是颜色鲜艳,颜料涂层厚处紫色突出,颜料涂层薄处带有紫色调。第二类是蓝中带灰,颜料涂层厚处呈暗蓝色,涂层薄处呈灰蓝色,通常称为“土青”,第三类蓝色近于纯正,涂层厚处接近藏蓝色,涂层薄处呈海蓝色,通常称之为“翠毛蓝”、“海碧蓝”等,还有一类是近代才出现的,蓝色过于鲜艳,缺乏厚重感,属于合成颜料,通常称为“洋蓝”。

  传统观念认为早期青花瓷使用的颜料是进口氧化钴苏麻利青,到了明中期以后当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进口青花料已经用尽,只能改用浙江和江西等地出产的国产青花料,因此青花瓷的纹饰是否是用进口青花料绘制,便成为早期和中期重要分界线,这种理论源于早期青花瓷大部分呈蓝中带紫和某种古籍中曾出现过进口青料用尽的记载,但是近几十年出土的青花瓷否定了这一传统观念,明中期以后的青花瓷仍然还有进口青料在使用,只是数量大大减少,明早期也有非进口青料在使用,如果继续用传统说法解释青花瓷呈色的变化显然已经不能自圆其说。

  传统观念认为苏麻利青用尽之后只能使用浙料和土青,后来在明末又发现了国产珠明料呈色较好,逐渐改良为清初的“翠毛蓝”,真的是因为战乱、和海禁政策的影响进口青料绝迹了吗?青花瓷呈色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青花瓷对于我们收藏者来说是文化、是艺术、是欣赏、收藏品,但在制作者和生产厂家来说就是普普通通的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必须遵循经济规则,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一件产品的的设计原则就是一产品针对的市场,必须符合消费者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二、产品的制作工艺尽可能简单、方便和成本低廉。如果我们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去研究青花瓷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准确(未完待续 )。

    初探青花瓷发色不同的成因(2)


   按照传统的说法苏麻利青由于明代永乐以后禁止海上贸易,因此苏麻利青的供应绝断造成明中期以后改用国产青花料,历史的真相如何呢,根据海上贸易史研究成果可以肯定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海上贸易都没有终止过,只是规模大小,贸易方式发生过变化,如尽人皆知的“倭寇骚扰沿海”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就是武装走私的一种形式,政府不允许合法对外贸易,我就进行非法贸易,政府打击走私,我就武装保护走私,所有的人都知道世界上任何政治、军事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谋取经济利益,最终平定倭寇的手段也不是像以前宣传的观念,是戚继光英明指挥,戚家军作战勇敢的结果,因为戚继光的职务只是“副将”主帅是吴煜,治理社会顽疾,从大禹时期就知道靠“堵塞”的手段是行不通的,依靠镇压的手段去消灭武装走私绝对是没有好结果的,之所以倭寇横行沿海多年无法禁绝的原因就是治理政策不对,而吴煜为什么可以平定倭寇,就是因为吴煜改变了以前各个主帅的政策,采取了疏导加打击的方法,既然倭寇的目的是武装走私,只要允许你进行外贸活动,自然武装走私就会停止,因为从日本雇佣武装人员的成本更高,当然这种政策不会得到北京皇帝的许可,但是即使在今天共产党领导下如此严密的监督下,那么多贪官污吏不是依然我行我素吗,我想嘉靖王朝的吏治状况绝对不会比今天好,最好的证明就是福建平和窑的存在。

  CCTV——4曾经播出过两集纪录片【走进平和】,片中介绍了在古陶瓷中的一个神秘的品种克拉克瓷,多年来流行于欧洲的克拉克瓷(芙蓉手型)在国内一直没有找到生产窑口,只是在八十年代在抚州的广昌出土了13件克拉克瓷盘,近年来发现平和是明中期生产克拉克瓷器的主产地,兴盛时期有几百座窑场在生产克拉克瓷器,但是纪录片中说“平和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当地生产过克拉克瓷器的记载,到今天为止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让这段历史无人知晓。”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窑场是不能“上桌面”的“猫腻”是为走私产业服务的“地下产业”,就如同今天福建的云霄县,在云霄香烟生产非常兴旺,有一个阶段中国各地销售的假烟都是云霄生产的,但如果你去在云霄官方的所有文件中都不会找到有关云霄生产香烟的记录。按照现代的说法兵匪一家,黑社会。

  平和生产克拉克瓷应该与吴煜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瓷器准确的说并不是外销主要产品,但是瓷器有一个特点,重量大,可以解决航海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压仓,茶叶、丝绸等是主要的外销产品,都属于轻泡货物,如果没有压仓物,船只在航行时吃水浅,稳定性差,现代船只一般用水或者油作为压仓物,古代大都以瓷器为压仓物,一来可以解决压仓问题,二来可以收入运费,因此凡是从中国港口出发的货船基本都装载瓷器,外贸活动开始以后必然需要大量的瓷器,而从原来生产克拉克瓷器的江西运来,成本高不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影响太大,这种贸易总归是违法的。

  吴煜祖籍江西抚州,按照明朝的规制,其部下兵丁主要来自抚州的兵户,而抚州是江西最为主要的青花瓷生产地,广昌、高安等地都是著名的古陶瓷产区,因此部下兵丁中自然会有大量的制瓷工匠,平和有瓷土出产,林木繁茂可以提供充足的制瓷燃料,地处偏僻不易被人发觉,有水路直通海港,组织抚州籍工匠利用平和的自然条件为外贸配套生产克拉克瓷,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未完待续)。

   
   初探青花瓷发色不同的成因(3)


   平和自明中期开始生产克拉克瓷年代不长,突然间终止生产,【走进平和】称为什么突然终止生产是个谜?实际上道理很简单,隆庆以后海上贸易合法化,江西瓷器可以合法出口,而平和产品胎质很差,瓷化程度低自然被市场淘汰,平和克拉克瓷能够出现和存在完全是因为外贸制度造成的,如同今天的文物市场,大量文物不能进入市场,只能走私出口,再回流合法上市,如果有一天制度改变这种现象也会自然消失。

  平和的克拉克瓷可以证明明中期海外贸易并没有终止,同样可以起到压仓作用的氧化钴矿石自然也不会停止运到中国,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商业活动不会因为任何社会变动而停止,即使在红军时期,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但实际上根据地和白区的贸易往来也没有停止,如湘赣苏区的修水,红军瓷厂生产的瓷器很大一部分销往白区,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手段可以阻止商业贸易,贩毒活动日益猖獗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很明显苏麻利青因为明朝政府禁止海上贸易而没有货源的传统说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伊朗、伊拉克的氧化钴矿开采殆尽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在1989年我在景德镇制作瓷器时还可以在颜料商店买到伊拉克进口偏紫色调的氧化钴矿石,从历代传世的青花瓷的呈色分析进口青料一直在使用,只是不再和明早期一样单独使用,而是和其他各种产地不同色调的氧化钴混合使用,因为进口氧化钴可以使青花呈色更加鲜艳,而其他品种的氧化钴都无法达到苏麻利青的鲜艳程度,近代化学合成的氧化钴逐渐替代进口青料,但由于纯度过高调配出的颜色略显轻飘,不够深沉、厚重。

  既然苏麻利青没有停止供应,为什么青花瓷的呈色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传统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对蓝色的欣赏要求不同,因而青花呈色发生了变化,对于蓝色各个民族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中国人对于蓝色就喜欢接近黑色的藏蓝色,而对于浅色调的蓝色长期以来有一种厌恶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根本就没有“蓝”这种颜色,如景德镇产品中一种接近于天蓝色的低温釉,人们称之为“孔雀绿”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汽车,一般只有警车、和丧葬用火化车才使用蓝、白色,波斯地区喜爱蓝色,由于当地生产的氧化钴偏紫,传统使用这种颜色自然会喜爱这种色调的蓝色,而明中期以后海上贸易从中东转向欧洲,青花瓷主要市场也转向欧洲,因此蓝色的基本色调由偏紫转向纯正的海蓝色(未完待续) 。

   
   初探青花瓷发色不同的成因(4)


   从唐代开始福建泉州一带就是波斯人海上贸易基地,到宋代时在泉州居住从事海上贸易的波斯人已经有数万之多,是海上贸易的最主要出发港,到金代时波斯商人的海上贸易达到高峰,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在唐代时泉州已经有进口氧化钴出售,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无名异”作为一种治疗外科疾病的药品和其他一些行业使用。中东地区是最为重要的海上贸易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大量的经营多年的波斯商人。

  元末明初,泉州地区的波斯人(当时称之为“色目人”)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骚乱,两派势力相互杀戮,一直延续了十余年,泉州地区的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安定以后在泉州的波斯人还剩下不足骚乱前的百分之二十,几代人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海上贸易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几十年间生产的青花瓷极为少见的原因很有可能与这次骚乱有关,原有的物流渠道突然消失肯定在短时期内无法恢复,因此专门供应中东市场的青花瓷器停止生产也是必然的,当然这种停止不是绝对不生产,只是产量大大减少,此时国内及周边地区的贸易还是存在,国内消费者也在逐渐接受青花瓷,如同结婚时以前中国人一定是穿着大红大绿颜色鲜艳的服装,以示喜庆,以前只有在丧礼上穿着的白色服装,几十年后的今天也成为婚礼的标准服装。

  明中期的青花呈色最为复杂,各种色调的呈色都有生产,原因是主要中东市场中断,周边国家风俗不同以及逐渐兴起的国内市场对青花呈色的需求不同,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伊斯兰国家仍然需要进口青料呈色偏紫的青花瓷器,国内和越南、高丽等一些国家需要青花呈色较为稳重的纯蓝、闇蓝色调,新开辟的欧洲市场喜欢鲜艳的海蓝色调,市场决定产品这个规律永远是经营者必须遵守的法则,十六世纪逐渐成熟的航海技术使得中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青花瓷的呈色也必须适应新的市场。

  明中期以后欧洲市场逐渐形成主力市场,纯正的海蓝色成为青花瓷市场的主流,到清早期海蓝色调逐渐成为外贸出口青花瓷的主流色调,成本低廉的国产青花料成为主要青花料,但是由于国产氧化钴色调不够活泼、鲜艳,因此需要添加进口青花料调整呈色,所以进口青花料在国内一直有售,并且一直在景德镇制瓷行业中使用,直到90年代中期国营大型瓷厂倒闭之后,大宗青花瓷外销停止后,景德镇市场上进口青花料才消失了踪影。1990年时景德镇国产氧化钴为主料配制的青花颜料每公斤50——80元,伊拉克进口氧化钴为主料配制的青花颜料120元一公斤,和隆庆年间国产青花料和进口青花料的价格比基本相同。

  清代以后外贸市场基本转向欧洲青花瓷的呈色一直努力向欧洲市场推崇的海蓝色调发展,一直到今天景德镇青花瓷的呈色仍然以海蓝色调为贵,也是青花料配制厂家的主要研究方向,90年代中期以前配制海蓝色调一般多以进口青料提高色彩的鲜艳度,因此国营大厂如人民瓷厂、光明、红旗瓷厂生产的大多数青花瓷呈色鲜艳明快,近年来配制海蓝色调多用珠明料添加化学合成氧化钴,呈色稳重有余不够鲜艳明快(未完待续)。
   
   初探青花瓷发色不同的成因(5)


   青花的呈色由于烧成温度、釉的基色、胎体白度、薄厚等许多原因都会形成不同的呈色,往往同一件瓷器的纹饰呈色都不同,我在80年代末制作的一批瓷器使用同一种颜料、釉、胎土、画工、煤窑、但烧造成功的瓷器青花呈色却多种多样,也就是多年制作仿古青花瓷的经历让我知道了青花呈色人为很难控制,2000年以后液化气窑炉烧成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新一代手工制瓷工匠技术进入成熟阶段,青花呈色基本可以控制,特别是釉中彩技术大量使用,青花呈色达到高峰。

  景德镇千年陶瓷生产的经验使得景德镇人深刻的了解瓷器生产经营的规律,高度的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管理模式在景德镇陶瓷业者心中已经形成金科玉律,任何一个厂家都不会去生产一种新的产品,因此景德镇不是不能生产与古代相同的复制品,而是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法生产,现在随时可以从伊朗或伊拉克进口青花料,颜料专家也能够配制出苏麻利青偏紫色调的颜料,但是仅仅颜料改变仍然不能达到古代青花瓷的呈色,釉色、胎体、烧成技术等许多工艺都要进行改造,景德镇没有任何一家制瓷作坊可以从头到尾独立完成瓷器制作的全部工序,要买泥、买釉、买颜料、搭窑烧成等等,而仿古瓷生产品种多,产量小,没有任何一家颜料厂、釉料厂、制泥厂会为这些生产仿古瓷的小作坊专门生产具有各种时代风格的原材料,一般就是简单几种,如泥料就是高白、中白、普通泥、几种,釉也是青、白、灰、明、清等数种,因此你根本无法达到古代瓷器的呈色。

  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指鹿为马已经成为当今的潮流,如最近发生的紫砂煲事件,广东某厂家坚持商品不下架,不退货,紫砂煲送景德镇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了检测,按照【紫砂陶器部颁质量标准】进行了科学检测,产品完全符合标准,本来紫砂陶器只是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粘土夹砂陶器,全国许多地方已经生产了几千年,到了今天竟然变成宜兴某座山的专利产品,几亿中国人被媒体忽悠的人人都是坚信不疑只有宜兴紫砂才是紫砂,其他地区的紫砂陶器都是假冒伪劣,明明紫砂陶器是全中国的紫砂,多年来执行的部颁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各种陶瓷科学书籍都肯定这一观念,而媒体的一通谣言就把原来所有的观念彻底否定,全中国生产了几百年紫砂陶器产地的厂家从此只能退出这一行业,而最大的收益地区宜兴只靠媒体的谣言便成为紫砂的专利权所有人,没有一家媒体站出来公布一下事情的真相,谁是这次事件的主谋不言而喻。如今是谁有钱谁就有话语权,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去追求真实,在实际流通中也是如此,古陶瓷基本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凭证,真品无法进入拍卖,仿品却大行其道,所以制作仿古瓷的作坊也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历史原貌,。

  瓷器呈色的原因千千万万,变化也是千千万万,所以才有“一器一样”的说法,永远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瓷器,因此在鉴定青花瓷器时一定要从其历史发展角度去分析,一定要搞清楚其历史背景,而不是简单的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