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动载荷系数表: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出炉 透析装备制造高端化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42:55

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出炉 透析装备制造高端化趋势

http://china.toocle.com 2011年03月31日07:59 罗百辉
生意社03月31日讯  

  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出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3月29日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由大到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六大目标。

  一是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2%左右,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5%左右。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利润增长争取略高于产销增速,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计)达到25万元/人年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左右。

  二是产业向高端升级有所突破。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机械百强企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左右。高端装备增长要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一倍以上,高端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要有明显提升。同时,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20%左右,汽车前五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80%左右。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左右。掌握一批重大产品的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25%左右,专利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四是产业基础初步夯实。基础严重滞后于主机发展的局面初步改变。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过度进口的状况有所改观,国产高档测试仪器和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国内市场满足率明显提高,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零部件的瓶颈环节有所缓解,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液压挖掘机配套的液压系统、风电设备配套的关键轴承等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

  五是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推进设计仿真和优化,建立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平台,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体系。

  六是推进绿色制造。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9年的0.425吨标煤下降到2015年的0.31吨标煤左右,年均下降5.9%。大力发展节能机电设备,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设计效率大幅提升,如中小电机达到95%,风机达到92%-95%,泵达到87%-92%,气体压缩机达到85%-90%。内燃机油耗要降低10%,排放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一是主攻高端战略。要主攻高技术产品,加快发展目前严重依赖于进口的高端机械产品,将以前“吃不了”的需求变成“十二五”的增长空间。要致力于传统产品向精品的升级,解决传统产品“做不好”“不做好”的痼疾,提升中国机械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要力促产业结构高端化,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因势利导,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二是创新驱动战略。“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从过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转向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和人员素质提高驱动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不仅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此外,根据诸多国产化依托工程的成功经验,还要特别注意争取用户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以更多更好地落实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

  三是强化基础战略。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业在许多主机国产化的进程中,实行了先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系统集成以满足用户需求的“逆向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成就了主机产业的高速成长。但随着高端主机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数量、水平还是交货期,都已感受到国际竞争伙伴越来越强烈的有意制约。“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的共性基础领域。在加强基础的问题上,要打破原有行业分割,主机行业与零部件行业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和配合,全力推进。

  四是两化融合战略。“两化融合”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机械产品之中,加快机械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传统机械产品功能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也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企业的经营管理,使研发、生产和企业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大幅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更在于可以促进新发展理念的建立,促进研发能力、产品水平、市场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管理及营销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五是“绿色为先”战略。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要成为“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自身生产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作为机械工业中高耗能环节的热加工企业更要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机械工业要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为各行各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减排提供先进装备。同时,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要更加关注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高效、低污染、能回收、资源可重复利用”等因素必须置于优先位置。要发展机械产品再制造,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将主攻五个重点领域。

  一是高端装备产品,包括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二是新兴产业装备,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设备(核电、风电和其他高效清洁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智能印刷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建设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

  三是民生用机械装备,包括安全应急救灾设备、医疗设备、消费品现代化生产和流通的“完整解决方案”、现代文办设备等。

  四是关键基础产品,包括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关键基础零部件、模具及加工设备、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

  五是基础工艺及技术,重点推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CAX)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新兴产业规划六大着力点

  国务院去年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我国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今后5年工信部将围绕编制专项规划、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完善产业链条、完善技术标准和行业准入、推动市场化应用、引导地方规划等六大方面,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组织编制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工信部将重点编制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工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以及推动相关规划落实的具体方案。苏波透露,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不日将批复公布。

  2、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合工信部目前正在抓的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促进重大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依靠技术改造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工信部将围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装备、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大飞机及配套等重点产业链条,组织实施产业链升级改造工程,突破瓶颈制约,健全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4、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行业准入管理。工信部将加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标准总体构架的研究和重要标准的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和产品的融入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5、推动实施重点产业市场应用工程。工信部将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三网融合、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积极培育市场,加快重点领域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应用。

  6、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的引导。工信部将指导各地依托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装备制造业将受益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规划纲要》提出,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推动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所需装备。推进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专业化生产。提升轴承、齿轮、磨具、液压、自控等基础零部件水平。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规划纲要》提出,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在航空装备方面,将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关键技术装备和空中管理系统;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提升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集群,重点研发高速列车、中转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重点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

  “以重大专项为依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下一个5年的重点任务。建立数字化装备开发的技术平台、突破装备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同样将成为下一步装备制造业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目标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栓昌表示。

  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2006-2010年,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5%。2010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总体增长21%,实现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润总额超过9千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7.18%;实现出口1.4万亿元,同比增长30%。

  2010年7月,我国实验快堆首次临界成功,该实验快堆有200多个系统、设备达7000多台套,其中快堆的核心——堆容器装备的制造最为艰难。据了解,该装备高12米,直径8米,壁厚25毫米,内部构件多达5.5万件,总重700多吨的堆容器属于大型薄壁容器,制造难度极大。

  中国一重集团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并承担了这一大型非标设备的制造和安装,并实现了一次制造成功、一次运输成功、一次安装成功,创造了快堆大型核设备制造的高质量,也创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新纪录。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核设备设计制造能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核电装备的飞速发展只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在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等诸多领域,我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取得新成果,高端装备自给率不断提高。据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而且,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国际领先,行业连续保持出口贸易顺差,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中国装备制造业剑指高端化

  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即将浮出水面。近日有消息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起草的《“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准。而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两会”期间则表示,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内的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台。据此,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认为,作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的重要一环,装备制造业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据悉,根据此次《规划》,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这5个细分行业将受到重点扶持。《规划》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投资多达万亿元,其中60%用于进口。许多高端制造业的装备,如光纤制造装备的90%,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加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的70%,以及大型科研仪器、高端医疗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罗百辉表示,装备制造业严格来讲是一国制造业水平的最高载体,中国制造能否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首先需要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回顾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转型,其主导产业基本就是从过去的重化工业(钢铁、化工、房地产)转向装备制造业(船舶、重型机械、精密机械、仪器仪表),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的大幅提升,赢得日本经济的二次腾飞。

   2006年国务院曾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意见发布后,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依然突出。最好的事实证据是,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中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在日前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栓昌表示,据中美两国的国家统计部门同口径数据,中国已连续两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值为2.22万亿美元,美国为1.52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值则达到了2.97万亿美元,同期美国为1.73万亿美元。但他表示,中国在高端设备制造上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认为,像中国重汽这样的重型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前列,但跟发达国家比还处在后面,与欧美国家最好的企业还是有相当差距。“比如说我们保持产品标准一致性的能力还不足,就是说做一个样车或者做一百辆车,我完全可以达到世界水平,但如果天天做一百辆车,一年做几万辆车甚至几十万辆车,就难以保持统一的水准。这需要有严格的工艺和操作的技能来保证,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此次《规划》指出了5个细分行业的重点方向。航空方面,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在高速铁路方面,重点研发高速列车、中转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种资源开发装备,大型海上结构物、海下系统以及关键设备与系统,同时,扶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底矿产资源装备、海洋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重点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

  据了解,针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缺乏自主设计能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现实情况,将对企业技术研发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比如建立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奖励制度,对研制、使用国内自主创新平台的首台(套)装备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研发奖励。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栓昌在3月22日举行的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目前“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已确定航空、卫星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这5大突破方向,政府将给予重点培育。“对于我们整个产业链上所有涉及的装备,我们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设计、建造技术。此外,还要提高总承包能力。”杨栓昌公开表示。

  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点之一。相关数据显示,自年初以来,高端装备板块涨幅已经超过30%。市场对高端装备业的关注度在全国两会后继续升温发酵。而紧跟国家规划的脚步,国内装备巨头近期更是频频“亮剑”。罗百辉表示,装备制造业在未来3~5年内都值得持续关注。在行业细分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热点将由过去的“出口+城市化”转向“城市化+重化工”领域,工程机械、铁路设备、海洋工程设备、煤炭机械、重型冶金设备和数控机床将逐步崛起,医疗设备和航天军工等尖端技术行业暂时很难有大的突破,而轻工机械和船舶与港口机械的景气高峰已经过去。罗百辉分析认为,相对于政策上的扶持,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产业热点,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厚积薄发,已到了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周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阶段,高铁的建设、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后发优势等正在加速我国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积累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特高压电网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就意味着这些行业也将面临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高铁等产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所以,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而意味着该行业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主题。

  重大专项“十二五”再接再厉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石。工业现代化所需的各类设施都离不开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十一五”期间,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自主生产能力的形成,我国开始突出“外国制造”的“重围”,进入世界高速数控机床和高精度数控机床生产国的行列。

  “5年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重点任务陆续完成。我国机床行业快速发展,产值、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国产机床数控化率由‘十五’末35.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1.9%。”科技部重大专项办主任许倞说。我国虽早已跻身制造大国行列,但大而不强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行业科学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大型石化装备、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长期依靠进口。目前,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短板”问题已经受到高度关注,国务院相关部门领导不久前指示:解决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填平补齐的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这足以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尽快扭转“大而不强”的局面,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肩负起重点开发研制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制造、发电设备等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满足国内主要行业需求的使命。

  数控系统相当于数控机床的“大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越来越多关键技术的突破,让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不再是梦想。据介绍,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设备是16个专项中与制造业关系最为密切的科技重大专项,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战略性的特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国际领先。

  实施重大专项的战略任务已经拉开序幕,整个装备制造业应该向高附加值、有特色的方向前进。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表示,我们应当通过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资源的集成,进一步推动重大专项的实施,用科技的力量来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实施。在“十一五”期间,围绕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及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系统部署了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关键部件研制,共性技术开发,创新平台建设、用户工艺试验和应用示范工程等七个方面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共立项课题268个,安排经费90多亿元,参与研发人员超过1万名。其中企业牵头承担的课题占82%,中央财政投入占88%。

  “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研发的主体。作为行业带头企业,‘北一’以为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发展提供关键的基础装备为己任,我们技术改造投入向国家需求集中。”北京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刘宇凌说。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数控系统方面已开发出多轴多通道、总线式高档数控装置产品。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已完成50台套开放式全数字高档数控装置生产。近年来华中数控开始研发自主创新的数控技术。仅2010年取得的技术进步就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富昌介绍,“十一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将数控机床专项实施和“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密切结合,加快了专项的实施进度。专项“十一五”期间共安排立项课题200余项,经费总投入超过90亿元。

  此外,据王富昌介绍,专项启动伊始,知识产权问题就受到了高度重视。截止到2010年年底,各单位申请专利已超过1000项。“由企业牵头实施的课题中,有50%以上的课题已制定了相关企业标准。”

  北京第一机床厂研制的10米数控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可完成大型核电站核岛关键零部件加工。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研制的世界最大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解决了模具设计、传动与控制操作系统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打破了我国大直径厚壁管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使得日本同类产品大幅调低售价。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研制的超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可满足发电、船舶、石化等领域超大型零部件制造需求。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两年的实施工作,加快了行业重点企业高端产品的开发速度,促进了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树立了品牌形象。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认为,近年来我国机床行业进一步加强了自主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专项在实施过程中,围绕重点领域的需求,攻克了大跨度、超重型机床设计制造技术,超大型立式和卧式回转台设计制造技术,超宽、超长工件加工工艺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装备。

  通过专项的实施,“十一五”时期,我国机床行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值和产量成倍增长,跃居世界第一位,国产机床的数控化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大幅提高。其中,国产机床数控化率由“十五”末的26.4%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6.7%。

  同时专项实施增强了重点骨干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集中度提高。“十一五”末,我国机床企业前10名销售收入之和已占机床行业销售收入的25%左右。

  两会期间,装备制造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作为国家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的重点领域自然也受到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任洪斌表示,目前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困难仍比较大,尤其是首台(套)高端装备自主创新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应对高端基础零部件给予充分重视,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市长陈海波表示未来五年,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仝捷介绍了他们承担的重大专项的情况:去年年底,长征机床研制的GMC2500横梁移动龙门加工中心,已经交付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使用。同时,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高速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课题经过2年的实施,现已完成三台样机的制造。

  仝捷表示,以往我国生产的加工中心数量不少,但普遍技术含量较低。“十一五”以来,长征机床和整个机床行业一样,正在面临着一个黄金发展期,公司要做的是从重数量向提升品质的方向转移,为用户提供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装备。

  目前,我国的机床企业已有几千家,有的一个县就有近百家,从市场需求看,不需要再增加普通车床、经济型数控车床、快走丝电加工机床等新的生产能力。同时,机床工业自身也应以较低的物质消耗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仝捷还谈到,长期以来,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一直是制约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短板”。为什么高中档数控机床盈利水平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依赖进口。在市场上,越是高档产品越受掣肘,在交货期和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要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也是整个机床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应该继续加强关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数控机床专项将进入攻坚克难、掌握核心技术,保证创新发展和重点跨越的关键阶段。下一个5年将集中力量、集中目标,突破重点关键技术。王富昌表示,把重大专项的实施与863项目、两化融合技改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政策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国家资源,聚焦攻关目标,有的放矢地重点突破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核心技术。

  “在集中目标,重点突出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同时,也要注意与主机结合好。”王富昌表示,专项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重点领域及其他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需求进行部署,重点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工具的核心技术问题,实现主机与部件的协同发展。

  到“十二五”末,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将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届时,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中档规模化、高档产业化”将得以实现,我国将研制出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装备;进口量大的高速、精密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将有明显提升。我国将能实现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的目标。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高尖端行业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将实现80%可以立足国内。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卢秉恒院士介绍说,“十二五”末,我国将实现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工具等与主机的配套和协同发展,掌握一批主机、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核心技术。按专项规划,到2020年,我国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约80%立足国内。

  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是主题

  在国内机床工具行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的情况下,今年我国的机床工具产品进口也在继续增长,截止到九月末,据海关统计,我国的机床进口SKF轴承已达2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纷纷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进入我国,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各种优惠条件,抢占中国市场。这充分表明,如今现代制造业中机床行业国际化竞争已逐步深入中国腹地。中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地位。

  尽管业内分析人士预计今年机械行业会放慢增长步伐,但在去年出乎意料地创下销量历史新高后,机械行业企业今年仍有信心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为此扩张产能。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预计,未来5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将继续上扬,市场年增长率约17%。已披露年报的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都预计今年收入能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徐工机械计划201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52亿元,比去年的252.14亿元增长39%。柳工计划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这将比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153.66亿元增长49%。

  工信部也提出,力争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实际上,我国在高端装备已经开始向高附加值有特色的方向发力。3月22日,中国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挂牌仪式,在装备资源整合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组建后的中材装备集团将推动水泥装备制造的大型化、系列化和成套化,加快矿业、新能源、资源环境等产业装备制造外延化、重型化发展。”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表示。

  而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透露,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早在去年就已全面启动,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专项亦早已实施,核电配套泵阀国产化则取得了明显进展。

  去年年底,由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GMC2500横梁移动龙门加工中心,已经交付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使用。而该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高速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课题经过2年的实施,现已完成三台样机的制造。

  而就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和750吨/米锻造操作机于3月1日成功试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是中信重工高端装备制造体系中的优势和亮点,‘十二五’期间,公司计划投资150亿元打造高端制造产业基地。”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公开表示。

  放眼“十二五”,随着高端装备业的投资集中期的到来,诸如高速度高性能轨道交通设备、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千万吨级综采煤矿设备、现代农业装备、深海海洋油气开采、700℃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等高端装备技术都将一一实现。

  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已成为工程机械公司的战略焦点。罗百辉认为,工程机械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将是: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市场竞争转向技术、质量、服务的竞争;自主创新力度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研发更加重视,技术投资力度加大。因此,调整、转型、创新、升级将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厦工股份计划2011年募集资金约21.65亿元,投向挖掘机15000台生产能力技术改造项目和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二期技改扩建项目。

  徐工机械则重点瞄准在传动、液压、智能控制、节能环保、结构强度分析、新材料、新工艺试验研究及整机测试技术等,在工程机械共性、基础性研究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为此,多数工程机械公司今年都安排了扩张型的投资计划。厦工股份计划2011年资金需求约57亿元,其中流动资金37亿元;预计2011年资本性投资约16亿元。柳工则预计2011年资本投资金额约41亿元。这些资金将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的定向增发来募集。

  机床行业同样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秦川发展年报称,目前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国内汽车、高铁、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将带动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事实上,在经历了2010年机床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后,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受汽车、能源行业需求带动及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结构需求增长,中国机床行业仍将保持至少十年的快速发展。

  为此,国内机床行业领军企业沈阳机床预计,2011年销售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润总额2.26亿元,同比增长11%。秦川发展计划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5亿元。2010年秦川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4.32亿元,利润总额1.32亿元。

  罗百辉分析认为,未来中国机床市场会发生竞争格局深刻的变化,同质化竞争会加剧,国内公司将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国机床薄利时代将很快到来。

  为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机床行业上市公司同样在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水平。秦川发展称,公司已针对航空航天、新能源、船舶机车、汽车等主要行业的需求,申报国务院“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2010年新申报的项目正在进行审批当中。2011年将加紧推进这些项目,使这两批项目尽快推出可靠稳定的实体产品,尽快形成销售收入和利润。

  百家论坛

  中机联王瑞祥:我国机械工业还将迎来黄金十年

  寄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早日实现机械制造强国之梦。振兴机械工业的责任和义务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我辈尚需努力。”——王瑞祥

  弹指一挥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已历经了十年风雨。十年间,中机联与中国机械工业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时代发展的脉动,经由创业、成长、发展的锤炼,将白纸绘就了画卷,也迎来了机械工业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机械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果说这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今后十年仍是黄金时期,是机械工业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尽管面临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在新的十年取得更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王瑞祥回顾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行业发展业绩显著,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优化改善,科技质量成果丰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十年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3.4万家增加到10.7万家,职工近1700万人;资产规模从2万亿元增长至10万亿元;机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44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期间连续8年产销增长超过1万亿元;尽管遭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行业2009年产销双双突破10万亿元大关,并于2010年迈上了年增3万亿元的新台阶,产销均超过14万亿元。

  十年间,机械工业一大批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王瑞祥为记者一一列举说,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5年超过1亿千瓦,占世界总产量50%左右,2010年产量超过1.2亿千瓦,与2000年比增长了近10倍;汽车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0年的207万辆到2009年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以产销1300多万辆的水平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其产销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是2000年的9倍;大中型拖拉机由2000年的4.1万台提高到2010年的38万台,十年间增长了9倍多。此外,摩托车、内燃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轴承等众多主要产品的产量也位列世界前茅。

  可以说,这十年,是机械工业在振兴发展进程中完成量变、积聚能力的十年,也是为下一步实现质变、完成由大变强跨越奠定坚实基础的十年。而十年巨变,也凝结着中机联的努力和汗水。

  在国家有关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十一五”机械工业规划纲要及产业政策等重要文件的起草编制中,有中机联反映的行业主张;在大量涉及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专业性研究课题中,有中机联集聚的行业智慧;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中,有中机联组织行业付出的辛勤;在举世瞩目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的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中,也有中机联与广大企业、产学研服务平台付出的辛苦……

  “联合会成立十年以来,始终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全面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提高行业管理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实施和行业科技进步,为提升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机械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发给中机联成立十周年的贺信中如是肯定说。

  “十二五”是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按照《“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全行业将按照“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夯实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装备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要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中机联将把推进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发挥行业管理支撑作用,发挥资源优势,为做大做强机械工业提供基础保证等。”

  王瑞祥详细介绍说:要继续加强科技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产业发展新特点,不断深化标准化工作;坚持“质量兴业”理念,全面提高机械工业整体素质;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为依托,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工作,是行业服务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依托。”他表示,除了要参与制订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规划与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协调核心技术攻关与关键设备研发,以及进一步做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鉴定验收工作等,还要协调组建以制造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攻关团队,并就推进落实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解决生产产能过剩与核心部件短缺并存矛盾等,及时地提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壮大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搭建工作平台,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等。

  “我们现在跻身于机械工业大国之列,这是几代机械人的梦想,值得骄傲。辉煌成就要客观看待,但问题与不足也不容回避。”王瑞祥一再强调。在他看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而且我们还远不是机械强国,大而不强仍然是产业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他介绍说,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先进技术仰仗国外、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观;二是基础发展相对滞后,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明显落后于主机发展,并已成为影响机械产品向高端升级的三大瓶颈;三是现代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四是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不言而喻,如果产业自身的软肋不能尽快得到根治,机械工业将裹足不前,而推进产业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也将成为纸上谈兵。那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机械工业如何抓住机遇,战胜困难?“关键取决于机械工业战线整体素质和驾驭局面的能力。”王瑞祥认为,行业必须要把握四个重大课题。

  首先,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是做大做强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其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最终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我们的装备自给率是85%,但往往是那15%决定我们的命运,使我们受制于人”。他强调说,必须要将之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必备条件。

  其次,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机械工业规模总量不小,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利润水平很低,再加上外需减少、成本攀升、能源供给相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多重压力,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间仅一步之遥,机械工业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再其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这是提升机械工业创新能力的坚强保障。目前,我国的共性技术研究滞后,并缺乏供给体系和机制,给产业创新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为此,必须强化举国体制,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与协调、技术联盟的建设等。

  最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归宿,也是机械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宋晓刚:“十二五”机械工业五大战略协同发展

  “主攻高端、自主创新、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制造”五大战略,将在“十二五”期间引领和促进机械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中,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又成为重中之重。

  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表示:“十二五”我国机械制造业将以战略型新兴产业为导向,抓住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核高基”等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机遇,促进重点行业关键主机、部件和共性技术系统、有序、协调发展,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可靠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针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推进工作,宋晓刚明确指出:“大中型企业推进创新平台,即研发设计数字化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即研发、工艺、制造、管理集成应用;产品融入信息化技术,即产品本身的信息化;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即机械行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指标”是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经济转型,产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等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局面。请您谈一谈在此大背景下,机械行业有哪些经济发展走向和产业特色?

  宋晓刚: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向的战略性发展趋势下,机械工业如何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切实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贯彻实行国家战略要思考的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机械工业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二者不可或缺。

  机械工业产品及产业链,高档、中档、低档产品对应着不同的市场和用户群。但是,产品又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机床制造业,无论是满足高精度要求的高端机床,还是普通、量大、面广的中低档机床,首先要保证机床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传统的机械行业,其产业升级改造,关键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国家所倡导和发展节能减排、绿色制造,需要高效、节能的装备。特别是一些高端用户,比如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大型钢铁、有色连铸连轧设备,包括新能源领域等,这些高端用户都需要高端装备的支撑。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势在必行。

  记者:机械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将紧扣“高端、创新、基础、融合、绿色”五大战略发展。请问:如何解读五个主题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导向作用?

  宋晓刚:围绕“十二五”机械工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我们提出“主攻高端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强化基础战略、两化融合战略、绿色制造战略”五大战略。

  “十二五”五大战略的主体内涵有机结合、密切相关,其中首要的是“创新”战略。与国际同行水平相比,我国机械工业能力还很薄弱,“创新”在五大战略中是核心和关键。并且,“创新”又关联到“高端、基础、两化融合”战略,密切相关;“高端”,又体现了“创新”等几大战略和共同实现的成果;“基础”,体现我国发展“高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必须要解决的短板或瓶颈;“两化融合”,是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器和重要途径;“绿色制造”,又与几大战略具有因果关系,通过绿色制造实现节能减排,使得机械产品能耗低、效率高,更是机械行业由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向精益生产、集约化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效果体现。

  机械行业将围绕五大战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走向高端制造业。

  记者:请您介绍我国机械行业“两化深化融合”有哪几项重点工作?

  宋晓刚:我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首先要体现在规划中,机械行业将信息化列入五年产业战略规划中,“两化融合”作为五大战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行业发展方向,这是第一次。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生产型服务业等重点促进的方向和发展目标,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重点:第一,在大中型企业推进创新平台——研发设计数字化平台;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研发、工艺、制造、管理集成应用;第三,产品融入信息化技术——产品本身的信息化;第四,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建立机械行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指标。

  行业“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甚至包括市场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如果离开了信息化这个重要的技术和手段,整个产业供应链的管理、产品售后服务的体系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等都是不可实现。

  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研发体现平台,产品创新、产品结构调整难以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缺少精益、柔性的生产线,我国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难以实现;缺乏协同、互动的产品创新管理,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无法实现。

  其中,研发设计数字化,不是一般性的甩图板、甩图纸,而是通过搭建数字化研发设计平台,包括产品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库的建立等,实现从产品订单开始即实现在研发设计平台快速设计开发出产品原型。

  集成应用,是将生产制造与信息管理集成。当前,多数企业研发、生产制造、业务管理、销售、财务等的单项应用基本实现。但是,信息化孤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实现集成应用。

  同时,产品本身融入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必然。一方面,提高机械产品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必须满足其他的行业,比如钢铁、建材、有色等的两化融合需求。

  另外,在工信部的统一部署下,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机械工业联合会按照细分行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重机,重型矿山等细分行业信息化评估工作,正在进行机床行业信息化评估。

  总之,通过多种工作的推动不断完善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推动关键环节工作,并形成机械行业信息化导向。

  记者:机械行业产品研发、创新是关键。结合您刚才谈到“深度融合”的几个重点推进工作,其一是研发设计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您认为数字化研发系统和设计平台,用户端的应用难点在哪里?同时,您主抓机械行业信息化工作多年,面对“十二五”,您认为信息化产业公司有哪些机会,产业发展的价值洼地在哪里?

  宋晓刚:数字化研发平台对于我们机械行业企业应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的难点。但是,这个难点并不在技术本身,也不完全在软件系统,难点在于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些基础的数据库,包括产品、材料、标准件、设计规范,包括设计图库等,都需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长期积累的数据库,最终才能实现设计制造的优化,提高研发效率,实现产品设计、数据重用等,才能显现出数字化设计制造的优势。因此,基础性工作薄弱,影响了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系统的应用成效。

  另外一个难点在于,传统的工作流程是设计、工艺,再到制造等一系列工序顺序而为。而数字研发平台首先要体现协同,所有的流程都必须能够在设计制造的平台上并行,跟产品的研发、设计、工艺、制造实现协同,协同和沟通。但是,企业二维、三维设计、仿真、工艺、制造多为异构系统,产品零部件、整机组装等难以实现在一个平台上的协同。

  一个基础,一个是协同,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系统应用。

  谈到软件产业的发展,我认为机械行业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包括管理模式、技术路线等方面的特点,IT行业要注重细分行业产品特性。我与IT产业打交道很多,我希望IT业多了解机械行业的特点,要真正结合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投入和做工作。机械行业有13个大行业、170多个小行业,如果IT行业真正看到这一点,在细分行业扎扎实实地做,才有市场和生命力。

  随着我们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目前,国家、行业、企业和IT产业,四位一体,共同推动了两化融合的深化发展。

  陈传阔:推进装备制造业“前端”创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陈传阔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表示,必须强化举国体制,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与协调,集全社会之智,下大力气解决基础领域的一些薄弱环节,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陈传阔说,中国装备制造业落后固然有一个“系统集成”和技术路线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工业基础薄弱,是某种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的缺乏。这严重束缚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不加以改变,不仅产业效益难以提高,且最终还是受制于人。

  陈传阔认为,制造业“前端”的创新发展有两种,一是以重大专项为重点的牵引拉动;二是主动梳理,直接抓关键予以推动。前者,中国一直在做而且富有成效,后者在国家层面还没有提上日程,更没有形成气候。

  他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参加,分行业、分领域进行调研,提出制约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的目录,筛选出需要攻关的重点项目。立足国内科研力量,合理布局,分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