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是什么结构的字体:高血压的预防知识、治疗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9:02:17
预防高血压病“八项注意”
“少盐少脂多运动,戒烟限酒减压力,按时服药是关键,谨遵医嘱是保障”。对于广大高血压患者,有关专家提出忠告,特别是要做到“八项注意”:
1、减少食盐摄入量。高血压病患者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5克,大约小汤匙每天半匙,尤其对盐敏感的患者要更少。
2、保证合理膳食。高血压病患者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3、有效控制体重。减肥、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法是节制饮食,减少每天摄入的总热量。
4、戒烟。烟中含有尼古丁,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5、限酒。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压升高,有些患者即使饮酒后当时血压不高,但过后几天仍可呈现血压高于平常。
6、增加体力活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可采用慢跑、快步、游泳、骑自行车、体操等形式的体力活动,每次活动一般以30到60分钟为宜,强度因人而异。
7、注意心理、社会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8、如果通过3至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维持。如无效,则应改用降压药物治疗,不能因为年轻或无明显症状而不用药。
上一篇:为什么有时血压会越测越高
相关搜索:预防高血压
要想血压稳记住四件事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除了饮食、生活习惯之外,寒冷天气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基础上,面对寒冷天气还要视病情加量加药,稳住血压。要想稳住血压,有四个“要点”要关注。
保暖是头等大事不少老年人神经末梢已经不敏感,冷空气的刺激自己也不能敏锐察觉。所以,患者家属应尽早提醒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外出时添加衣物,尤其忌讳迎面吹风。要密切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家里最好有一台电子血压仪,天气冷时,要加强监测血压,比如以前是一周测一次,在冬季可能就要三天或一天测一次。
加量加药遵医嘱多数高血压患者在夏季和冬季使用的降压药的种类或剂量是不完全一样的。至于患者要加哪一种药物、加多少量,这得由专科医生来决定,患者不得自作主张。
要饮食清淡多喝水冬季天气干燥,高血压患者要多喝水,补充身体水分。如果身体缺少水分,血液黏稠度高,血小板活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和心衰。
另外,高血压患者饮食要清淡,既不要太咸,又不要太甜,要少油、少糖,多吃含纤维的食物。
尤其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可过量饮酒。有人觉得冬季喝几杯酒暖暖身子,但实际上,酒精摄入过多,血压自然升高,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脉压大是心血管病危险信号     简要内容:总结起来,老年高血压一般来说有三个特点: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大。脉压是反映大动脉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年龄增长,动脉会逐渐失去弹性,其结果是收缩压明显增高,舒张压明显降低,脉压明显加大。
不少老年人在自测血压时,常常发现自己虽然收缩压(高压)比较高,但舒张压(低压)并不高,于是暗自欣慰,觉得自己仅仅是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问题并不太严重。
其实,这种类型的高血压往往暗藏着更大的危险,绝不能掉以轻心。
总结起来,老年高血压一般来说有三个特点: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大。脉压是反映大动脉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年龄增长,动脉会逐渐失去弹性,其结果是收缩压明显增高,舒张压明显降低,脉压明显加大。 正常成年人在休息状态下脉压介于30~40mmHg,大于40mmHg就属于脉压增大,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往往超过50~60mmHg,甚至达到100mmHg以上。经临床观察发现,当收缩压恒定在160mmHg时,舒张压75mmHg者比舒张压95mmHg者的中风、心肌梗死发生率要高12%。这说明,脉压越大的高血压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越高,因此一定要积极进行干预。
心血管病人拔牙注意啥     简要内容:高血压病人拔牙后容易出血,拔牙后应注意压迫止血和应用降压、止血药物。另外,如果高血压患者已有心脑肾等脏器病变或心脏病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都不能拔牙。
一般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是可以拔牙的,只是在拔牙前一定要了解病人的血压高低和心脏病的性质及病史。血压如超过180/100mmHg,就应先进行降压治疗。同时患者要解除顾虑,安定情绪,然后再拔牙。有些思想过度紧张的病人,血压也会骤然升高。
对有心脏病的人,应先确定心脏病的性质,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还是冠心病等。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炎患者拔牙要特别注意,因为拔牙可能引起暂时性菌血症,拔牙前2~3天就应注射抗菌素,以防止诱发细菌性心内膜炎。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拔牙时,也要慎重,拔牙前应服用扩血管药。
高血压病人拔牙后容易出血,拔牙后应注意压迫止血和应用降压、止血药物。另外,如果高血压患者已有心脑肾等脏器病变或心脏病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都不能拔牙。
血脂达标 预防心脑血管病(图)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检查血脂

合理膳食有助血脂达标
由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等20余家学术机构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大型医院主办和协办的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将于本月4日至6日召开,国内心血管领域的两位院士及其权威专家将出席会议,推行和普及刚刚出台的第一部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群占总人群的20%,城市地区比例更高。这些人如不及时控制血脂,将成为心脑血管病的最大潜在人群。因此加强对人群血脂的监测,定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治本之举。指南建议,20岁以上成人至少每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医大二院心脏科主任李广平博士会前就指南中有关血脂异常的预防、治疗的新认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血脂正常指标分层设定
特殊人群别只看化验单
李广平说, 血脂异常是指无心梗、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血液中胆固醇(TC)超过6.2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超过1.7mmol/L,它是引发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
由于血脂异常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数病人都是发生了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才来就诊,此时有些患者血脂异常已经10年以上,而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都认为自己以前血脂检验是正常的。针对这种情况,指南此次将血脂指标进行了分层设定,不同人群的正常指标有所差异,是否有血脂异常由医生确定,而不是由化验单结果决定。这就是说,病人拿到化验单看到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不要就觉得万事大吉,而应到医生处详细述说家族及个人状况才能确诊。通常化验单标注的血脂正常范围是人群血脂的平均水平,是无任何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的水平,现在特殊人群的血脂指标已经分层,即使化验单显示血脂在正常范围也不能代表正常。特殊人群是指包括有心梗、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接受过冠脉介入或搭桥术,吸烟、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女性>55岁、男性>45岁等。
低密度脂蛋白高更危险
与冠心病发生呈正相关
李广平说,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在血液中是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好”蛋白。此次指南特别强调重视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在血液中的含量越少越好。
李广平解释说,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多时,可深入动脉内皮,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血管狭窄甚至阻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更可怕的是,有些斑块还会破裂,诱发血栓,堵塞动脉,引起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事件,临床上85%以上的急性心梗由此引起。另外,大量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的人群,冠心病发生率也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者,冠心病发生率也高。而且都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在先,冠心病患病在后。通常胆固醇每降低1%,患冠心病的危险就会减少2%。此外,低密度脂蛋白对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其水平每降低10%,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就会减少15.6%。
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一是通过药物治疗,二是通过运动增加血液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高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含量高一些较好。它可将附着在动脉壁上的粥样物质运输到肝脏代谢,最终排出体外保护血管。
降脂治疗须及时长期
治疗控制血脂须达标
李广平说,由于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直接相关,此次指南强调了降脂治疗应早期、长期进行并实现血脂达标。所谓早期治疗就是第一次发现血脂异常就应到医院接受包括生活、饮食和药物在内的专业指导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所谓长期是指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治疗,用药不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现在不能坚持服药者很多,这也是血脂异常疗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目前任何调脂药都是从抑制脂类物质吸收、增加代谢、抑制生成而发挥作用,尚无根治药物,所以调脂药必须长期、规律服用。
另外,此次对血脂治疗达标也提出了分层综合达标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同风险的特殊人群现有疾病治疗达标、降低已有风险的血脂达标数有所不同。如对既有糖尿病又有血脂异常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同时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6.0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存在者,低密度脂蛋白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6.0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心脑血管病年轻化
三大误区有待纠正

对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群而言,十一月是黑色的一个月,此时正值发病高峰期。因此,立冬前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十分重要。专家提醒,气温忽高忽低是心脑血管病致病因素之一,心脑血管病年轻化以及认识上的误区等也常被人们所忽视,而人们忽视的往往就是惹上此病的最主要根源。
【应季篇】
立冬前后要暖心
立冬前后气温骤降,往往使得心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加重。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为阳中之太阳”,人体内血液的正常流动主要依靠心脏健全的功能,而心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一旦心阳被寒邪损伤,则可导致血运滞涩,诱发或加重各种病情。现代医学则认为,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寒冷能刺激血管收缩,促使血液中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进而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冬天应避免在大风降温的天气里外出,不食用冷饮,及时增减衣服。适度锻炼,最好在上午9时以后或16时至17时进行,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度,避免剧烈运动或局部运动。
【纵深篇】
心脑血管病年轻化
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加,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在年轻人群中呈增多趋势。所以,年轻人一旦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尤其在运动后感觉更明显,或一次性的胃、牙、颈、肩、背痛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不要满不在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避免危险发生。
55岁以后是女人心脏病的高发期。女人到了55岁,身体的各项功能衰弱,血管比较脆弱,而且容易受损、恶化,修复功能也比较差,不易康复。雪上加霜的是,女人心脏病突发性和再发性的概率比男人高。本来,55岁正是辛苦了大半生应该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但是可怕的心脏病在威胁着她们的生命。所以,做丈夫的、做子女的,平时要多呵护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女人也要更加善待自己的心脏和自己的身体。
20年后我国心血管病高发期将至,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困扰发达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而在传统认识中,亚洲人患病的危险要比西方人低得多。但资料显示:由于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危险因素的影响,亚洲地区居民的心血管发病面临着严峻考验,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20年后,心血管疾病将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误区篇】
三大误区待纠正
误区一:以往的病历、检验单随手扔。以往的病历、检验单等资料应该好好保存,这些资料可以作为今后诊断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若没有这些资料,或本身没有其他健康问题,医生就可能考虑是单纯的心律失常。相比之下,病历资料齐全当然更便于正确诊断和治疗。
误区二:总希望治疗能立竿见影。很多病人一来医院就诊就问高血压能不能立刻治好,表示用再贵的药也行。等药用上血压降了,病人又觉得治起来太简单,不用再看了。这就造成血压反反复复,心衰、心梗、中风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误区三:平时不重视,病急乱投医。重视急性病、传染病,忽视慢性病是当前患者一个非常突出的误区。但是从死亡率排行来看,位居前几位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基本都属于慢性病、非传染病。患者等到病危时才舍得花钱,等问题大了才跟医生喊救命,甚至病急乱投医,往往悔之晚矣。(吴志宏 徐雷)
中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动脉血管发生硬化而引起心脏和脑的缺血或出血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若突然出现意外,则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死亡。若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偶可幸存。在幸存者中,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此做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对于保健养身,提高生命质量,以及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高,加之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经常摄入,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例急剧上升,并出现低龄化趋势。据抽样调查推算,目前我国罹患人数已经超过2.7亿人,占总人口数的20%左右。男性比女性多,城市比农村多,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多,“享福”的人比劳累奔波的人多,这便是心脑血管病目前发病的特点和趋势。心脑血管病现已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前全组织范围总体工作重点之一。
一、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是由于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或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使动脉逐渐变窄、变硬、变脆。其中绝大多数在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所以也称作动脉粥样硬化。通俗地讲,就如同厨房的下水道,长期倾倒油脂丰厚的潲水,使下水管内壁有渣滓沉积,慢慢使得口径变小甚至不通。这种病变发展至心脏冠状动脉时则形成冠心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急性死亡。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都属于心血管病。如果造成脑血管的堵塞或破裂,便导致脑血管意外,出现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梗塞等。
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搏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但从无症状的动脉硬化到有症状的动脉硬化,如冠心病发作或脑中风,只需要几分钟。很多病人因为毫无思想准备,也没有预防措施,所以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很高。
二、简单认识几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病
①高血压
人们常说的高血压是血压在140/90mmHg以上,(指在至少两次以上安静状态下测量)。少数病人的高血压是由于体内其他器官病变或者疼痛导致的,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反之,绝大多数病人高血压原因不明,无法根治,医学上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平常谈到的高血压就是指这种高血压。它最常见于中老年人。虽然有些病人表现为头昏、头痛等,但更多的病人没有任何症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脑、肾等人体重要器官损害,出现心力衰竭、脑中风、尿毒症等严重病变从而危及生命。所以高血压诊断一旦确立,必须及时并持续良好的控制血压于正常水平(<140/90mmHg),避免心脏、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由于现代医学对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绝大多数病人需要终身服药。
②冠心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所谓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血管,也就是冠状动脉内由于斑块形成,堵塞血流,从而出现心肌缺血,严重者导致心肌坏死。轻中度的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好,出现心绞痛。严重而突然的堵塞导致血流完全停止,出现心肌坏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③脑中风
脑中风即是脑血管堵塞并发生意外,也简称中风或脑卒中。按照中医定义,中风是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中医认为,自然界的风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所以称作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
④心源性猝死
一个平时看来比较健康的人突然或意外的自然死亡,称为猝死或急死。往往由于体内潜在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突变导致心脏停搏,故称心源性猝死。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心源性猝死是在发病后6小时内突然死亡。但临床上往往是症状突然出现,立即导致死亡,因此,多数心脏病专家主张心源性猝死的时间应以1小时以内作为标准。有的患者虽有急性症状,但很轻微,在周围人未加注意时意外死亡;有的人虽有慢性病症状,但在毫无死亡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死去;也有的死者生前外表好似很健康,完全没有任何疾病感觉或不适,几乎不经过濒死期而猝然死去;甚至有人临睡前还如平常谈笑风生,却在夜间意外死亡。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发病机理为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及心室停搏。导致心原性猝死的原因有多方面,剧烈运动、酗酒、强烈的情绪刺激都可以引发,但很多情况找不出原因。
三、心脑血管疾病常会出现的症状
①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或瘫痪,常常提示高血压;
②胸痛、胸闷,胸部紧缩感,或伴有大汗,恶心等常提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绞痛的胸痛多局限在胸骨中下段或左胸部,但也有部分病人位置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可发生在自下颌到上腹的任何区域,也有放射到肩背部的。胸痛范围约一巴掌大小,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情况下出现,多半为闷痛、压榨感或紧缩感,此时病人常常不得不停止活动,直至疼痛缓解,多持续5至15分钟可缓解,含服硝酸甘油或救心丹,2分钟后可开始逐渐缓解。心肌梗死的胸痛性质和部位同心绞痛大致相同,但程度更重,病人常有频死感,烦躁不安,出汗、恐惧且常发生在清晨或安静状态下,疼痛可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以上,此时,含服硝酸甘油或救心丹常常无效。
③呼吸困难、稍活动就感到气喘吁吁,夜间常常因为气促而憋醒,不能平卧,需要坐起来来才稍缓解,双下肢浮肿等常常提示严重心脏疾病导致心力衰竭;
④心悸、心慌、自觉心跳很快或有心脏漏跳感(中医称结代脉),阵发性发作,或伴有胸闷、全身无力等常常提示心律失常;
⑤活动后出现下肢局部疼痛、麻木或肌肉无力感,肢体停止运动后,症状又缓解,重复相同强度的运动又出现症状,休息后又可缓解,常常提示下肢动脉内由于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此时常说明心脏、脑等重要器官血管有同样改变,须及时就诊。
⑥突然意识不清,跌到在地,可伴或不伴有四肢抽搐,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自行清醒,其后无特别不适,医学上称为晕厥。
四、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病
1、保持平衡心态。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常做到心态平稳可以使血流稳定,从而延缓血管沉积的发生。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要保持心态稳定又要做到笑口常开。但过度嬉笑又会起到反作用,因而又要注意掌握。
2、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血管沉积加快。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运动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掌握运动量,用180减去年龄数即为运动脉搏的最大限量。当出现心血管病先兆时,要及时终止运动。同时,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太早搞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切戒急躁。平时生活起居要讲究一个慢字,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多休息。早晨起床坚持“三个半分钟”,要让呼吸脉搏都相应平稳后再实施下一步。要讲究睡眠质量。当遇到烦心事时,多和老伴或其他知心朋友交谈,放开胸怀,这样便不致影响休息,影响睡眠。
4、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冬季取暖一定要让脚部暖和,睡前一定坚持温水泡脚。有的人形容脚是人的第二心脏,有的人说毛细血管(微循环)是人的第二心脏。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回事,即使末梢循环畅通。同时还可以自己做好搓手、按摩等保健项目,让全身血液平稳运行,按中医讲就是让全身血脉通畅,阳气灌注,便可以抗御外邪侵扰。
5、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并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要有补血活血药,慎重使用人参、鹿茸等竣补热性药。
6、注意饮食搭配。心脑血管病在饮食方面应加强注意,要做到荤素菜合理搭配、少吃多餐。要注意避免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可适当食用软化血管食物,如多吃鱼,特别是海鱼。在素菜中,洋葱具有较好的降脂效果;黄豆或豆制品每天都要吃;紫皮茄子和西红柿可保护心脏,降低心脏病的死亡率;马铃薯富含钾,也可起到降低脑血管病死亡率的效果。但注意不要食用发芽的马铃薯,因为有毒。
7、防控高血压。高血压表面上看是一个独立的病,实际上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表象和危险因素。老年人要健康科学的生活,最好远离高血压。远离高血压有个十字箴言:低盐、减肥、减压、限酒、戒烟。这其中有四项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在食物上防控,并适当运动。至于减压,则要注、意心态,多做深呼吸,可适当结合静思冥想。还可以坚持温水泡脚。8、及时抢救。发现心脑血管病迹象,要迅速果断地作抢救处理。第一步要平卧,不要乱动乱翻身;二要马上拨通120急救电话,争取时间;三是对心跳骤停的患者,迅速实施复苏术,一般由社区医务人员操作。
血管的保健与清洁

血管疾病越来越威胁我们的健康,脑出血、冠心病等等。研究表明,科学饮食是预防动脉硬化的主要措施,下面为大家推荐几种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保持人体血液“运输线”畅通无阻的食物。
8种保健血管的食物
1.山楂:山楂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还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此外,山楂中的总黄酮有扩张血管和持久降压的作用。动脉硬化且伴有高血脂、高血压或冠心病者,每日可取生山楂15--30克,水煎代茶饮。

2.燕麦:燕麦所含的油酸、亚油酸、皂甙、卵磷脂及钙、镁、硒等矿物质,均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防止过多的胆固醇在动脉壁上沉积,进而预防动脉硬化。 美国营养专家指出,燕麦片能有效降低患冠心病的几率。

3.黑木耳: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能减少血液凝集,防止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黑木耳中的木耳多糖还能降脂。每日可取黑木耳15克煲汤或炒食。

4.金橘:金橘中富含维生素C,能加速胆固醇的转化,起到降脂和减缓动脉硬化的作用。
金橘中还含有金橘甙等物质,可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减缓血管硬化,还能调节血压。因此,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宜每天嚼食5--6枚金橘。

5.茄子:在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P最丰富的要算是茄子,其中,紫茄子维生素P含量最高。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粘着力,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及渗透性,防止微血管破裂出血,使心血管保持正常的功能,防止硬化和破裂,所以经常吃些茄子,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出血性紫癜。保护心血管。此外,茄子还有防治坏血病及促进伤品愈合的功效。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它的抗癌性能是其他有同样作用的蔬菜的好几倍,是抗癌强手;防治胃癌:茄子含有龙葵碱,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

6.红薯:红薯富含钾、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B6,这些成分均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其中,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有抗脂质氧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6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半胱氨酸水平,避免其损伤动脉血管,此外,红薯中还含有大量黏液蛋白、黏液多糖等,能保持人体心血管壁的弹性。
7.大蒜:研究证明,生大蒜和大蒜汁可防止心脑血管中的脂肪沉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显著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浆浓度,增加微动脉的扩张度,促使血管舒张,调节血压,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预防动脉硬化。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压的最好最简易的办法,大蒜可帮助保持体内一种酶的适当数量而避免出现高血压。

8.洋葱:洋葱是目前所知唯一含前列腺素A的。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因而会产生降血压、能减少外周血管和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预防血栓形成作用。对抗人体内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的作用,又能促进钠盐的排泄,从而使血压下降,经常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病人都有保健作用。建议高血脂和动脉硬化者每日食用50-100克洋葱。

除了上述8种食物外,适当增加香菇、海鱼、蜂蜜、牛奶、大豆及豆制品的摄入,对预防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均大有裨益。
清血管的八种食物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西红柿: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护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苹果:苹果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和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体内的脂肪分解,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海带: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海带: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茶叶: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大蒜:含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显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良药。

洋葱:含有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管的压力,同时洋葱还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茄子:保护心血管、降血压,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对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为了让动脉更好的保持活力,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增加运动量,减少动物内脏等富含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和黄油烹调,烹调肉和鱼时最好不要用油煎或炸,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朋友们注意饮食吧,请保护好自己的心血管吧!祝福朋友们生活的健康、幸福、开心、快乐!
五味食物巧搭配预防高血压
专家说,预防高血压有饮食口诀,即:“半斤牛奶二两肉,一斤蔬菜八两谷。一个鸡蛋五克盐,水果绿茶享清福。不抽香烟少喝酒,乐观开朗心无忧。每天早上跑跑步,保你腰带不变粗。”饮食上必须秉持“五味不过”原则:
一、食物不过咸:限盐
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
二、食物不过甜:限糖
含糖高的食品主要是米、面、糕点等。建议主食要粗细搭配,如玉米、小米、豆类、荞麦、薯类等。最好不吃或少吃油饼、油条、炸糕、奶油蛋糕、巧克力、奶类雪糕等。
三、食物不过腻:限制脂肪过高的食品
生活中要限制家畜肉类(尤其是肥肉)、动物油脂(如猪油)、奶油糕点、棕榈油等高脂肪和蛋类制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及鸡皮、鸭皮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每天不超过250克新鲜牛奶或酸奶。每天肉类控制在75克以内,主要是瘦肉,如猪、牛、羊、鸡、鸭等禽类肉食。
四、食物不过辛:限制饮酒
酒也属于“辛”类食物,对于嗜酒如命的市民,专家建议男性每天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比如2至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比如半斤到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约0.5-1两。女性则减半,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五、食物不过苦:过食可致食欲不振
苦味食物主要是苦麦菜、芹菜、芥菜、苦瓜、咖啡等。苦能清热,适当吃些有苦味的蔬菜是有好处的,可以清肝炎、心火。不过,苦味毕竟寒凉,过食则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或腹痛腹泻等,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老年人一提鸡蛋就犯憷,认为其胆固醇含量太高,对身体不好,其实除了胆固醇过高者尽量少吃蛋黄外,其他人吃鸡蛋没多大问题。还要强调的是,饮食有节,还包括不能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不可不防。如果能再配合适当的运动和保持心情舒畅就更好了。
常吃土豆有助降血压
大家知道高血压的产生常常与食物有关,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造成高血压。当然,科学的饮食则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一些食物就有很明显的降压的效果,比如说土豆。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土豆降压的原理。
土豆为何有降压的功效呢?
谁都知道,土豆是个好食物,不仅能有助控制体重,还会降低患高血压和中风的危险。但很多人吃土豆时,喜欢把皮削掉,可这样把最护心的部分浪费了。
土豆深色的外皮富含维生素和钾,削皮吃会损失营养。研究显示,紧贴土豆皮下层部分所含的维生素高达80%,远远高于土豆内部的肉。钾是钠的克星,可以防止高食盐摄入引起的血压升高,具有明显降压作用。
大部分吃土豆都会把皮削掉,但有研究说土豆深色的外皮富含维生素和钾,削皮吃会损失营养。土豆皮可以防止高食盐摄入引起的血压升高,具有明显降压作用。
但是,如果土豆皮变绿,则说明其中的毒素龙葵素的含量较高。这时吃土豆千万要谨慎,不仅需要削皮,还要多切去一些果肉,把变绿的部分完全去除。如果土豆皮变绿部分较大或者已经长芽,这样的土豆就不要吃了,否则很容易食物中毒。
除土豆外,很多食物都含有丰富的钾,尤其是大部分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红薯、芦笋、蘑菇、小白菜、柿子、桃子、苹果、芒果、木瓜、石榴等。
但如果是高血压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含糖量高的水果的摄入,而木耳、海带、紫菜更适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原来土豆还有如此好的降压的功能,其实我们身边许多食物也都具有降压的功能,如果能食用得当,就可以为高血压的治疗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也告诉我们,除了治疗,食物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缓解高血压喝茶有讲究
核心提示:据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日常荷叶茶、葛根茶、菊花茶、山楂茶等,都能够起到降压的效果。
相信不少的高血压患者都知道需要注意饮食,可以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高血压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但现在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前预防,据研究表明,喝茶不仅能够预防,还有降压的效果。那有哪些茶有这样的功效呢?
荷叶茶:有中医实践表明,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具有扩张血管、清热解暑及降血压之效。同时,荷叶还是减脂去肥之良药。治疗高血压的饮用方法是:用鲜荷叶半张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代茶饮用。
葛根茶:葛根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经常饮用葛根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制作方法为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菊花茶: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山楂茶:山楂所含的成份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槐花茶:将槐树生长的花蕾摘下晾干后,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用,每天饮用数次,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时,槐花还有收缩血管、止血等功效。
首乌茶:首乌具有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饮首乌茶疗效十分明显。其制作方法为取制首乌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待温凉后当茶饮用,每天一剂。
莲子心茶:所谓莲子心是指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但却具有极好的降压去脂之效。用莲心12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早晚各饮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特效。
决明子茶: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经常饮用决明子茶有治疗高血压之特效。每天数次用15—20克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不啻为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之妙品。
桑寄生茶:中草药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桑寄生茶的制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干品15克,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玉米须茶:玉米须不仅具有很好的降血压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泻、止血、利尿和养胃之疗效。泡茶饮用每天数次,每次25—30克。在临床上应用玉米须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的疗效尤为明显。
以上介绍的茶都是对于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高血压患者可以试一试,相信这么多种茶里面会有合你口味的,最主要是喝茶还能缓解高血压,对于患者而言何乐而不为呢。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三条建议
无论是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都和血管健康管理息息相关。6月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2009“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第二讲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主任委员、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和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武留信教授分别举行了专题医学科普知识讲座。
一,诱因 不良习惯导致胆固醇沉积
高润霖院士强调,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危害国人的“头号敌人”,我国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发病年龄降低。
他解释说,人在年轻时血管壁很光滑,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抽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情况,使内皮细胞损伤,血里的胆固醇就会沉积,长成斑块。
如果斑块长到冠状动脉上会发生心绞痛。往往安静时没感觉,可是一运动,胸骨附近持续疼痛,“不是针扎地疼,而是紧缩压迫地疼,一休息又好了,这就是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典型症状。一旦斑块破了,血管堵死,就会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二,症状 “不典型胸痛”更令人担心
高院士表示,在临床中他们还发现,“不典型胸痛”更让人担心,比如胃疼、脖子疼、牙疼、嗓子疼等等。曾有病人在拔了一颗又一颗龋齿后,仍然不见好转,到最后才确诊为心绞痛。“这种疼痛,有一个共同特征———在运动时发生,休息几分钟很快就好了。”
急性心肌梗死也不例外,它的疼痛时间相对剧烈,但表现上也有“伪装”。有的嗓子疼,或者突然觉得不舒服,甚至超过20%的患者不疼,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而表现为突然晕倒、心衰或气喘。“比如已逝的侯耀文在当天吃面条后,上腹部曾恶心呕吐。”高润霖建议发病后立刻乘车去医院,千万不能骑车和走路。
三,预防 良好生活方式从年轻时开始
高润霖表示,出生后第一个10年,人可能已有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但待三四十年后明显表现才发生,所以高峰期往往出现在五六十岁,但预防却应从年轻时就开始。
专家表示,吸烟是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尤其年轻人。有数据表明,老年吸烟者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倍,年轻者则增加7倍。
“控制了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的增高,戒烟、避免酗酒,加上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度的运动,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