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结构层次: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九,开埠前的世界大港——十六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30:36

老上海的痕迹(五十九,开埠前的世界大港——十六铺)  

2010-12-05 11:06:4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五十九,开埠前的世界大港——十六铺

八仙桥回来,现在我们出小东门去看看,那里有十六铺。人们总以为十六铺是东门路上有十六家店铺,其实不然,铺——在从前是为了管理治安划分的地块;

老城厢地图

 

十六铺,东西——自城墙到江边,南北——自董家渡大街(董家渡路)到小东门大街(方浜东路),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是老城厢最大的一个地块,因为在江边,所以也是上海最早发源地之一。人们常说;早先年这里是最繁荣的地块,说说不行,我带你们去看看,下面四集就是老早的十六铺。

先来看看现在的十六铺;

原来的大码头

 

大码头在复兴东路口,是当时的著名码头,现在冷冷清清;

只有渡轮在热闹

 

可是一百年前或更早,这里可谓人流如涌、樯桅如潮,这就是十六铺的象征。

丹凤楼下

 

这是早年的画卷,小东门外已经停满了南来北往的沙船,因为那时还没有摄影术。

不可否认上海现在是世界大港,可是港口已经不在这里了,十六铺变得冷冷清清,昔日的喧嚣已经烟消云散。

西方人说;是他们把上海从一个渔港发展成一个大都市,这话不是事实,据记载,乾隆年以后的十六铺已经是中国和东亚的最大码头,也就是说;十六铺在上海向西方开埠(1843年)前,已经是东方大埠。

500吨的沙船

 

有依据;开埠前两位英国商人曾经躲在吴淞口的芦苇丛中整整一个星期,他们发现;七天之内共有四百多艘大小不同,载重自一百吨至四百吨的帆船经过吴淞口驶进上海。据此统计;四百艘船,平均载货三百吨计算,七天内到港的货物是12万吨,以春秋二季航行150天计算,全年经吴淞江的海船载货就有250万吨以上,加上上游和苏州河到十六铺的长江一线内河船,估计十六铺的年运输量达500万吨,这样大的吞吐量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的最大港口,而且也是世界的最大港口之一。

真有一点不可想象;在东门路到董家渡路这么短短的一段码头,每天要卸完相当于二艘万吨轮的货,这可不是集装箱!而是散装的,即使装箱也是小箱,岸上又没有像样的起重设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蚂蚁搬山,人海战术。

江面上的闽船、沙船、舢板

 

这么多的船;有南方来的、有走长江的、有向北方去的、有大船、小船,有舢板,这种场景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全国也找不到第二家。

有时候我在想;新修的外滩固然很美,如果像上面照片那样的外滩难道你能说不美吗?只是另一种表现方式,要是能再来一次,那么来看风景的人将会把外滩挤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的目的是要记住它——老上海是很美的。

大量的船、大量的萝夫聚在这里。为什么都集中在这里呢?有道理的!

清初,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沿海运输和贸易的中心;

“广船”来自广州,装的是“西洋”货;有安南、暹罗的木材和珍贵动物,波斯香料,西欧的钟表器物;

“闽船”来自福州,装的是“南洋”货;有台湾、爪哇、马六甲的糖、燕窝、海参、桐油、银元;

“宁船”来自宁波,装的有“东洋”货;日本关西和九州的铜器等;

“卫船”来自天津卫,装有山东、满洲、高丽的大豆,油饼,食油和杂粮。

沿海各地的货物都汇向上海,这与它的地理处境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广船和闽船比较高大,吃水较深,适宜于在东海、南海的深水海面航行。上海的沙船船底平坦,吃水较浅,适宜于在黄海、渤海等浅水航行。正因为南北船不能相通,只能在上海将货物中转。

沙船平底、高樯

 

更有甚者;长江流域有多少城市!大量的小船货物无法与沿海城市沟通,更谈不上出国。上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贸易中心,十六铺同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世界大港。

小船行江河

 

真的很开心;写写老上海的历史竟然发现——它原来是这样的辉煌,这也应该是我们更热爱上海的理由之一。为什么人们常说上海是依靠沙船起家的,这里得到了印证。

船民来上海

 

十六铺码头热闹到什么程度,上面的照片就可以看出;装满货物的船已经靠不上码头,相互挨着一直延伸到江心,卸货怎么办?就是依靠这些小舢板;

为大船服务的小舢板

 

这有多艰苦啊!货上小舢板,靠岸后再背上岸进仓库。一旦天亮;沿江的马路上萝夫像蚂蚁搬家一样,延伸到路边的仓库,蔚为壮观,号子声在空中回荡,码头交响曲整日不断;不管刮风下雨,寒风刺骨,苦的还是小老百姓,富的还是那些老板和工头。

十六铺有一个江海大关;有人会说海关不是在外滩吗?那还是后期的事情。

十六铺的江海大关

 

江海大关像旧时衙门,它不但收税,还要管那些杂乱无章的沙船,大批船民来到了上海,当然他们是不会去住旅馆的,就在江面安家,有的就在内河做起了滚地龙住下,上海成了移民城市。

安家江面

 

看到洗衣的船民,你会奇怪这难道是码头?不是的!笔者小时候看到过,江边都是木筏,是长江上游氽来的,停靠在江边,密密麻麻,等待出售。我们常到木筏上去玩;夹缝里不时会钻出几只小蟹,抓回来玩,可是不能让妈妈看到,要不然她就知道你到江边去玩过了,一顿臭骂,因为我们的弄堂里有人就因此掉下了江,没再回来。

江边洗衣

 

十六铺的兴起,市面越来越大,促使上海进一步繁荣。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汽船开进了黄浦江。太平天国起义,至使漕运路断,改为海运,沙船的优势已经被汽船抢去。

西洋汽船进了上海

 

到了三十年代,沙船已经没落,沙船王国时代这一页翻了过去。

三十年代沙船衰落

 

外滩江边的大楼看着孤零零的沙船,好可伶,就是这样孤零零的场景现在也看不到了,尤其世博期间,江面很平静,除了几艘大轮船,只有市轮渡和偶然出现的游览船,海鸥也不常见了,因为没船就没得吃,它们也搬家了。

为写这一集我又去了一次十六铺江边,两岸的大楼是很壮观,但是,我是带着写老上海十六铺的心情去那里的,那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安静的十六铺

 

江面上很少有船,静得出奇。

正在回忆过去

 

看着码头的一角在想,十六铺的变化越是大,我越是要写,千万不要忘了它的辉煌,千万不要忘了它为上海做的贡献,下面三集将都是老的十六铺,我等着你!

                                                     Cai kang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