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理念在线阅读:老上海的痕迹(六十八,南京路外滩“三大亨”争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1:11:51

老上海的痕迹(六十八,南京路外滩“三大亨”争霸)  

2011-02-17 14:41:1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六十八,南京路外滩“三大亨”争霸

上面二集我们知道了外滩的起源,由于英国总领事馆的建成,像种子下在这段黄浦滩上,开始向南延伸和发展。过了滇池路就是南京路;南京路外滩闻名中外,可以说到过上海的人没有一位不去那里的,这一集我们也到南京路外滩去寻寻老上海的痕迹。

南京路外滩

 

南京路外滩路口就是二幢大楼——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站在外滩向西看,这二幢楼就有一个大问题;风格迥异的建筑为什么是一个饭店?好像风牛马不相及。

加上紧邻北面的中国银行,它们像三座金刚向东而立,器宇不凡,我叫它们“三大亨”,看来好像相安无事,其实它们有过一段争霸的经历,令中国人气愤不已。

南京路外滩的“三大亨”

 

从这个方向看过去;左边的和平饭店南楼最低,好像是小弟弟;右面的中国银行最雄伟,应该最高,其实不然;这些判断都是错的!

我说的小弟弟才是大哥哥,它与和平饭店一点关系也没有,本名是汇中饭店;

没有沙逊大楼的汇中饭店和德国总会

 

汇中饭店耸立在南京路口时,原沙逊大楼——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和中国银行一点影子也没有。照片是从外滩公园方向拍的,汇中饭店马路对面只是一幢德国风味的、精致的洋楼——德国总会。

这里有一样奇怪的东西;画面最右边有一个断了的柱子,是什么?这是一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德国海船“伊而蒂斯号”沉没而建,这艘船于1898年失事山东海面,死难77人。

德海船伊而蒂斯号沉没纪念碑

 

换一个角度;这个纪念碑后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外滩公园大门,这个大门解放后还保留着,这次改造才拆了。这门我见过,所以现在看来很亲切,只是纪念碑早就没了,这里曾是42、48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年轻时上班在这里乘车,就是不知道这里还有过这样好的东西;孤陋寡闻。

“伊而蒂斯纪念碑”纪念的是德国炮舰,落成于1898年11月21日,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被英侨推到,大战结束后,德侨将其迁至赫德路(常德路)重建,后又迁至延安西路、华山路转角处的德国总会的草坪上,1989年拆除。

尽管这是画外音,但是说明这个位置是对的,照片就是这一点好;记录的东西可以让你仔细看、慢慢想,蛛丝马迹都在里面,这是文字所不能及的。所以我一旦拍到老上海痕迹的照片时,就会兴奋不已;因为这些照片不仅仅是我在写博客时用过算了,留在世上会碰到需要的人,知音是很多的!所以我很注意;在这种照片里千万不要作假,这在现代技术里是很容易的,把东方明珠搬到徐家汇对我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但是这样将会有意的误导人,成为“罪”人。

言归正题,小弟弟变成了大哥哥,那么大哥哥当时有多少风光呢!

汇中饭店

  

大哥哥——汇中饭店的前身“中央饭店”,于1854年在这里建了一座三层英式、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旅馆;这个年份就有来头了。英国总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而汇中饭店的前身只晚了5年就竖在那里了,当然,现在留下的汇中饭店是1908年新建成的;六层混合结构,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

真的可谓鹤立鸡群、首屈一指。这时外滩还不成气候;最高的还只是三四层楼。更甭说南京路了,因为沙逊大楼还未见动静。我们可以想象;外滩建了这么高的一幢楼,老城厢里的人们哪里见过?人山人海的涌出城来看那么漂亮的高楼,一定蔚为壮观,就像现在人们到外滩去看金茂、东方明珠、环球大厦一样。你会说;上海新海关比它高,是的!那是1927年的事情,又相隔了19年!就是说它至少称霸了19年,就是后来与它抢风头的沙逊大厦也是1929年建的,还要晚二年。

九江路外滩

 

从当年的九江路外滩的照片可以看出,与汇中饭店可相比高下的还真找不出了。

汇中饭店的前身——中央饭店高级旅馆1854年建成后,由于档次高,1865年4月30日汇丰银行租借这里开设了上海分行,可见它的地位。

1903年中央饭店产权被英商汇中洋行收买,改组为汇中饭店,这样真正的汇中饭店在这老楼里又经营了三年,到1906年汇中饭店翻建新楼,由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英商马礼逊洋行承担;华商王友记营造厂总包;可是工部局一直不发执照,因为工程太大,心里都没有底。最后由杨斯盛出面担保,才得以开工,二年后建成,那就是留存至今的和平饭店南楼。

在《上海海关》一集里我们提到了杨斯盛,现在我们又提到了杨斯盛,今后在我的博客里还要多次提到他,这可是老上海营造、教育等方面的一个伟人,有机会真想为他写一集,因为我也受过他的恩惠——初中就在他创办的斯盛中学(多稼中学)求读。

汇中饭店底层宴会厅

 

汇中饭店的外形我们已经看到了,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里面的装饰十分豪华,这些现在都还在,值得一提的是上图的餐厅;可容300座同时进餐。1911年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在这里举行欢迎会,孙中山就在这个大厅里发表演说。还有一件是;这幢楼里安装了二部电梯,是进口的,开创了中国建筑使用电梯的先例。

汇中饭店注定多磨难;1914年屋顶花园失火,太平洋战争被日军占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恢复营业。1947年产权又出售给华商大庆公司,1952年歇业,不久,由上海建筑工程局等单位租用,一蹶不振。直到1965年才得以翻身,整新时,我去看过;一改原来灰溜溜的面貌,焕发了容光,这些我们在后面再会提到。

放下汇中饭店,我们来看对面的动静;从老照片来看对面是德国总会,

德国总会又称协和总会,建于1907年,当时上海几乎没有比这幢更瑰丽的建筑了!耗资61.3万金马克,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内外都“异常富丽堂皇”。

1915年德国总会

 

为建德国总会大楼,惊动了普鲁士王子,他于1904年10月22日参加了奠基仪式。这德国总会里的故事多多,但是它现在不是我们的主角,只能带过,反过来它是这一集的地标,我们还要用到它。

就在这时上海出了一位“翘脚沙逊”,为南京路和南京路外滩的兴旺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汇中饭店对面沙逊大楼的崛起。

汇中大楼和沙逊大楼

 

沙逊大楼就是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从老照片来看;德国总会还在画面的右面,就是说德国总会没有拆,沙逊大楼建在德国总会和汇中饭店之间,它紧靠德国总会、和汇中饭店之间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南京路——南京路兴旺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南京路外滩也就成型,我已经写到了正题。

沙逊何许人也?

沙逊是英国的犹太人,一个家族财团,起家印度的东印度公司,沙逊家族发迹于鸦片贸易,成功于房地产经营。

1832年,沙逊洋行的始祖大卫·沙逊从祖居的巴格达迁到印度孟买,创立沙逊洋行。1864年,大卫·沙逊去世,由其长子阿尔伯特·沙逊接掌。

次子伊利亚斯·沙逊长期生活在上海,1872年他自立门户,成立了新沙逊洋行。1877年10月,以8万两白银的价格买进了琼记洋行位于南京路外滩22号的地产,并建造了2幢2层楼的洋房,当时称这2幢楼为“沙逊姊妹楼”。

维克多·沙逊是伊利亚斯·沙逊的孙子,这就是“翘脚沙逊”。1917年,他全面接管了新沙逊洋行。此前,由于禁烟运动的兴起,鸦片贸易日渐萎缩,沙逊洋行转而投入房地产经营,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上海巨富。

那么维克多·沙逊是不是真的翘脚,还是别人骂他?维克多·沙逊曾是英国空军的上尉,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致残,从此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人称“翘脚沙逊”。

没有中国银行的沙逊大楼

 

沙逊对自己的残疾十分敏感,终身未娶;但极富活力;游泳、网球、高尔夫都是好手,更有意思的是他也喜欢摄影,还是一位高手,专门请了模特,你想不到吧!

沙逊用冒险家的眼光看中了南京路发展的前景——这条普普通通的小路将会叱咤整个上海滩。

1903年南京路

 

 

于是1929年,将南京路外滩的原有二幢“沙逊姊妹楼”拆掉,建起了沙逊大厦;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顶部有一高达19米的墨绿色方锥体,锥体覆盖的是紫铜瓦楞,这绿色的尖顶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号称“远东第一楼”。

沙逊大厦建成后,外滩一带的地皮一路飙升,势不可挡,竟超过了纽约、伦敦,南京路就此格外兴旺起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南京路口

 

这是一张很贴切的照片,至今已有九十年的高龄,现在我们在这个位置再去拍一张,估计不会有很大变化,这才是老上海在南京路上真正的痕迹,再向西到四大公司,除了几幢老大楼,一切都面目俱非。今天我们也不谈南京路,只是说明沙逊大厦对南京路发展的作用。

现在挨到沙逊洋洋得意的时候了!他的沙逊大厦压倒了对面的汇中饭店,夺得了外滩第一高楼的桂冠。

沙逊的生活极其奢侈;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5层有德国式、印度式、日本式、西班牙式客房;6层为美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客房;7层是中国式、英国式客房。

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大厦2至4层为写字间,出租给洋行、进出口行、国际电台等。沙逊洋行及一部分下属公司在4层办公。5至7层为华懋饭店的客房, 8层设大酒吧、舞厅、中式餐厅;9层有夜总汇、小餐厅;

10层以上才是维克多·沙逊英国式的住宅,精美豪华;金字塔房内还有大餐厅,在阳台上就可以一览黄浦江的无限风光和南京路的繁华景象。

而沙逊还没来得及在这个阳台上陶醉太久,他的“远东第一楼”,就受到了挑战。

二位“巨人”比高低

 

沙逊大厦造好以后,在建筑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外国人抢了风头。

1934年,中国银行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建造一座高达34层的高楼,与其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高度,这个高度落在了一个中国建筑师30岁的陆谦受的手里。把装饰的母题变掉了,变成中国式图案了,在屋顶上面加上了一个中国的琉璃瓦的屋顶。

建在哪里?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沙逊大厦旁有德国总会,在二次大战中德国都是战败国,德国总会跟着倒霉,1917年被封,后被中国银行收买作为行址,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总会开始拆除,中国银行大楼奠基打桩。

阵阵的打桩声,强烈地刺激了隔壁的房地产大亨。醋心大发的沙逊蛮横地说;这儿是英租界,在沙逊大厦附近造房子,不许超过他的“金字塔”。中国银行据理力争,结果官司一直打到伦敦。中国银行大楼当时造在外滩中心,租界当局,不可能让这种太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反映出来。在一个主权都丧失的旧中国,其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银行不得不被迫让步,把原来设计的34层大楼砍去一半,剩下17层,比沙逊大厦的“金字塔”顶矮了30厘米。

太可恨了!要知道这是中国人造的大楼,现在只有17层,如果造到34层这将是什么结果?国际饭店24层,称雄亚洲多少年?要不是沙逊仗势欺人,这个位置早就让给了中国银行大楼,建筑史将改写。

1937年建成的中国银行大楼虽然楼高比沙逊大厦矮了30厘米,但是,陆谦受用充满智慧的建筑语言,为中国银行争了一口气。中国银行四方攒尖的方顶,比沙逊大厦的尖顶更加雄伟气派,视觉效果稳健挺拔,看上去就是比沙逊大厦高。入口的石阶设计为9级,暗含九九归一,九九无穷之意。整座建筑表达出民族性气度。 两座并肩耸立的大厦,是东西方建筑师的文化较量。

中国银行大厦新貌

 

南京路外滩的三幢大楼几经争斗,迎来来解放的日子。新沙逊集团因积欠巨额债务,把新沙逊公司、新沙逊银行、华懋地产公司、远东营业公司、上海地产投资公司以及华懋洗衣厂、华懋饭店(沙逊大厦)、都城饭店(都城饭店)、华懋公寓(锦江饭店北楼)等9家企业在华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结束了在华业务。

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将原汇中饭店并入,形成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风格迥异格局。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我们的故事讲完了!但是还得提一下在南京路外滩的一尊塑像——巴夏礼铜像。

巴夏礼铜像

 

巴夏礼是一个血债累累的英国人;1841年到中国,当过英军侵华的翻译,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随英法联军进攻北平,也是火烧圆明园的支持者。参与胁迫清政府接受《中英北平条约》。1863年(同治二年)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镇压过太平军。1883年(光绪九年)起任驻华公使,1885年死于北京。像这样罪人的铜像竟然立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且是上海的南京路外滩,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主权。

站在新外滩的江边,看着浦东一排排的高楼,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好晨光里,中国人站起来了!记得解放后造延安饭店时、造第一幢宫廷式建筑中苏友好大厦时多少人为之雀跃,现在只要你有技术,造多高也没人来争。

新浦东

 

可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一不小心我们已经被水泥森林包围了,令人喘不过气来。记得上世纪末,我陪朋友看上海,总会上南北高架去溜上一圈,星罗棋布的高楼象征着上海的活力。现在再去看看,太失望了,密密麻麻像蜡烛一样的水泥柱算什么东西,有的还贴着高架,这也是风景?大概现在的构图概念变了,不需要层次了?我真的弄不懂;它们会给我们创造什么财富?有人说这是发展经济,当心!里面有泡泡。

但是怎么说这就是好时光,真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写吧!把《老上海的痕迹》写下去,体会到更多的教益。

下一集正在策划《为什么四马路定位是文化街》,希望能早日完工。

 

                                                      Cai kang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