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地基有哪些区别:《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关系之考证(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7:01:38
《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关系之考证(1-4)

土默热 于 2005-05-11 发表在 学术研究

笔者在《〈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写妓女的〈红楼梦〉与写爱情的〈石头记〉》
等文章中,论断《红楼梦》的作品背景是“末世”的南明小朝廷,而不是清朝中期的
乾隆朝“盛世”;《红楼梦》作者是清初的著名文人洪升,而不是清朝中叶的曹雪芹。
为了进一步说明笔者的论点,本文拟对《红楼梦》书中反映的南明背景再作详细的
考证,以证明以往红学对《红楼梦》所作的“曹家店”的附会,均属子虚乌有的“猜笨
谜”。感兴趣的读者,不妨随笔者的文字一游,看一看以下考证是否足以推翻“胡家
店”传统红学的穿凿理论。

一、 《红楼梦》历史背景考证
《红楼梦》书中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均“湮没无考”,作者又不肯“假借汉唐”,只
好让故事的时间地点蒙蒙笼笼,完全凭读者自己去体会,你认为是什么时代的故事
都行。其实,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
必然打着创作时期的深深印记,时代背景都不可能完全“湮没无考”,《红楼梦》也
是如此。即使作者刻意隐藏作品的背景,但背景就像一幅画的底色,怎样隐藏也要
或隐或现地透漏出来。下面,我们不妨根据书中的交代,尝试一下对作品历史背景
的考证。

1、 关于“末世”
《红楼梦》书中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凤姐是“凡鸟偏从末世
来”,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明确说当时的贾府是处在
末世环境。
这个所谓的末世究竟是家族的末世还是社会的末世呢?有人说是指宁荣二府百年望
族的末世,这是不准确、不全面的。书中贾氏家族确实是末世光景,但书中所说的
末世,却决不仅仅指一个家族,而是指整个社会;或者说家族的末世与社会的末世
是同时的处境,社会的没落直接决定着家族的没落。
在封建社会,所谓末世,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期,或者说,就是改朝
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证明这一点,最好的证据就是书中的《好了歌》与《好了
歌解》,朋友们不妨再仔细品读一遍:“金满箱银满箱”的贵族,转眼之间变成了“人
皆谤”的乞丐;“训有方”的公子哥儿,谁能想到落草为寇,居然做了“强梁”;“择膏
粱”的千斤小姐,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昨
日黄土垄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等等,这些骤贵骤贱、暴富暴贫的场面,
只有改朝换代时期才会集中出现,这种天翻地覆的景象,不正是典型的封建王朝灭
亡史么?
《红楼梦曲子──好事终》中说的更为典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
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改朝换代时期是社会算总帐的时期,这首《好事终》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
社会算总帐情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只是一个
家族、或者一个地方的残破,都不会被称为“茫茫白地”,只有一个王朝彻底覆灭了,
方才会出现食尽鸟飞、茫茫白地的“干净”局面
问题是,《红楼梦》的末世背景,是指哪个末世?其实这根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
题。《红楼梦》与秦汉唐宋诸朝代无关,有关系的,只有明清两个时代。明清两个
朝代,只有两个末世:一个是清朝的末世,一个是明朝的末世,非此即彼,二者必
居其一。清朝末世就是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时期。《红楼梦》的诞生,比
这个末世要早二百年,所以《红楼梦》书中的末世不可能是指清朝末世。那么,只
有一种可能,《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大明王朝的末世!
《红楼梦》书中交代,这个社会末世,是处在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时代。
这又具体指什么时代呢?大家知道,李自成进北京,大明王朝被推翻后,确实有一
个“死而不僵”的时期,这就是“南明小朝廷”。这个小朝廷,还扛的是明朝正统旗号,
前后经历了福王政权、桂王政权、唐王政权和鲁王政权,“三帝一监国”一共延续了
二十年时间。《红楼梦》书中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是非。南明
小朝廷灭亡之后,江南知识分子中普遍热中辩论这一段时间的是是非非,王夫之、
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大学问家,以此为题写过好多政论或文学作品。
《红楼梦》书中反复交代:“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
宴席”,其实也是说南明时期,人们早已预见到小朝廷短命的结果。最后“呼啦啦似
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正是南明小朝廷覆灭场景的真实写照!

2、 关于“金陵”、“石头城”和“老宅子”
当你知道了《红楼梦》作品的“末世”背景,书中交代的“金陵”、“石头城”地名,便
十分清楚其正确含义了。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定都地点是在南京。南京古称金
陵,别名石头城。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
儿朱允汶的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登基后把明朝的首都迁往北京,
但仍保留了南京的“陪都”地位,保留了南京“六部”建制。后来南明小朝廷的建立,
就是以南京“六部”为基础建立的。
《红楼梦》书中交代,冷子兴从“石头城”“老宅子”旁边经过,看见的是仍然一派葱
郁繁华的景象,其实这并非是交代一个官僚家族的“老宅子”景象,实际上是交代大
明王朝的“老宅子”──南京故宫的景象!末世的福王政权就建立在这里。当时的南
明小朝廷,正所谓“英雄气少,儿女情多”,大清军队与李自成残军两支大兵压境,
依旧过着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红楼梦》书中交代的富贵人家在大厦将倾的危难
时刻,依然昼夜不停地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刻画!
《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金陵”、“石头城”,其实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交代“金陵十
二钗”的背景。南京的秦淮河畔,从六朝以后,就一直是全国青楼楚馆最集中、最发
达的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时期,这里涌现出“秦淮八艳”等一大批著名的高级
妓女,如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王微等。
她们与“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凄婉故事。
这些妓女不仅貌美,而且多才,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比起莫泊桑笔下的羊脂
球来,要高尚得多。她们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笔下创作最多的题材。《红
楼梦》同《桃花扇》一样,也应是以“秦淮八艳”的生活实际为基本素材创作的。其
实,《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都非常清
楚地表达了该书是记载金陵城“风月”故事的。何谓 “风月”?说得雅一点,不过是青
楼楚馆这个风月场中发生的故事罢了,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3、 关于“国初”的“四王”“八公”
《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大出殡场面描写中,亲来送殡的有“八公”,即镇国公牛
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名字未表,加
上宁荣二公,即“当日所称的八公便是”。路祭的有“四王”,即东平王,南安王,西
宁王,北静王。并且交代,四王中“当日惟北静王公高”。
红学界关于“四王”、“八公”的考证,真难坏了诸多红学大师。按照曹雪芹是《红楼
梦》的作者推论,这“四王”、“八公”必然是清朝的王公,可是在大清王朝建立之初,
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什么“四王”、“八公”,只好葫芦提了事。但是,当你否定了曹雪
芹的作者地位,把考证目光由清朝转向明朝时,“国初”的“四王”、“八公”便清晰地
呈现在眼前。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俱封为王,其中嫡生儿子被封为四大亲王,就是
秦王朱爽(有木旁),晋王朱桐,周王朱肃(有木旁)和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封地
在今天的北京,所谓“北静王”,指的应该是他的子孙;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帝,所以
功劳在四王中当然最高。
所谓“国初八公”,指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当时被封为
“国公”的有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
胜,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共七个公爵。其中鄂国公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卒于
军中,当时封公的实为六人,加上宁荣二公,共八人,是为“八公”。
这么说,“宁荣二公”难道真的有生活原型么?是的!不过不是国初洪武三年封的公
爵,而是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封的公爵。宁国公王真是朱棣“靖难”起兵的大将,
后死于战阵,生前被封为金乡侯,洪熙三年被追封为“宁国公”。荣国公张玉是追随
朱棣起兵的另一员大将,“靖难”之役中在东昌战死,他的儿子张辅也因军功被封为
英国公。张玉和王真,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臣。《红楼梦》
中借用“宁荣二公”的名分,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交代明朝的特殊背景。
如果《红楼梦》描写的是南明末世的南京故事,那么,“四王”与“八公”此时有可能
齐集南京么?是的。朱元璋封的“六公”,本来就是在南京封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
他们也没有随同进北京。直到南明政权向清军豫亲王多铎投降时,魏国公徐达的十
二世孙徐延龄就是领衔投降的重臣之一。
所谓“四王”,其中燕王的直系子孙南明监国的福王,当时是从洛阳逃往南京的,秦
王、晋王、周王的子孙,在他们的封地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之后,也纷纷逃来南京。
南明时期的金陵,可谓冠盖云集,不止“四王”、“八公”。这么多王公齐集南京,也
是南明时期的特有现象,是《红楼梦》作品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铁证!

4、 关于“日月双悬”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顺口说
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
周汝昌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
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
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
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
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
乾隆年间挨不上边。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学问确实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谜”的
大忌。
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
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
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
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 “日月双悬”,究竟是
什么意思呢?
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
捍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
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所谓“天南定鼎”,代表的是在福建登基的唐王政权;所谓“浙
右龙腾”,代表的是在浙江绍兴盘踞的鲁王监国政权。南京的福王政权灭亡后,唐王、
鲁王二个政权都继续扛着明朝的旗号,在东南一隅坚持抗清斗争,当时江南的士大
夫阶层,对这两个残存的南明政权,往往用“日月双悬”来指代称呼。
分析至此,“双瞻御座引朝仪”便很好理解了。张煌言、陈子龙等抗清义士,当时为
了顾全抗清大局,对同时存在的两个南明政权都采取承认的态度,并且经常奔走于
两个朝廷之间,在两个“御座”面前都曾经痛陈抗清复国大计。
由此看来,《红楼梦》书中出现“日月双悬照乾坤”、“双瞻御座引朝仪”酒令,正是
该书以南明时期为时代背景的铁证!我们的红学家们,研究《红楼梦》往往先入为
主,心目中先执定一个曹雪芹,然后带着结论到乾隆朝去搜寻证据,这是历史考据
学的大忌,同文革中“带着问题学毛着”的方法差不多,看来文革遗风在红学界还有
廓清之必要。

5、 关于“林四娘”
《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时代背景的典型人物,就是那个“危画(均有女旁)将军”林
四娘!林四娘的故事,与乾隆朝和曹雪芹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个发生在山东
青州的真实故事,在明末清初曾广为流传。《红楼梦》书中交代,贾政和他的清客
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林四娘的事迹,然后把宝玉、贾环、贾兰找来作诗。
贾兰写了一首七绝,贾环写了一首五律,宝玉独出心裁,写下一首长篇古风《危画
(女旁)词》,对林四娘赞颂备至。
所谓“新题目”,应该就是刚刚发生的可资歌咏的新故事。既然是新发生的事情,只
能是近年发生的、刚刚传到贾政耳朵里的故事,总不能一百多年后传到曹雪芹耳朵
里,还是“新题目”吧?事实上,清朝初年的蒲松龄和王士祯,就分别在《聊斋志异》
和《池北偶谈》中,分别记述了林四娘的故事,也确实是按照 “新题目”来歌颂的。
仅仅根据这一点,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推断《红楼梦》与《聊斋志异》是同一时期的
文学作品。
顺治二年(1645),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当时清军占领了北京,但势力尚未
向南发展;南明政权自顾不暇,也没有北进的愿望,山东一带,成了四不管的地方。
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军队,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后,大队伍向西溃退,其中一支
农民军脱离了大部队,退向山东。
山东青州,是明朝衡王的封地。这支农民军占领青州后,衡王落入了农民军手中。
农民军此时正处于孤立无依的状态,于是便欲拥戴衡王登基,继续与清军对抗。哪
知这个衡王是个扶不上壁的烂泥,究竟是否顺从农民军,已不可考,反正无所作为
就是了。后来,清军进入山东,在交战中,衡王不知是被农民军杀死了,还是被清
军处决了,反正是不明不白地死了。衡王死后,据说衡府旧址经常发生妃嫔或宫娥
冤魂出没的事情。
衡王与林四娘的故事,在当时南明的首都南京流传很广,南明君臣曾经为衡王的遭
遇叹息不止。《红楼梦》、《聊斋志异》、《池北偶谈》等作品,都是根据这一传
说写成的林四娘故事,由于传闻的差异,所以记载也大同小异。《红楼梦》中写这
个衡王,用的是“恒王”二字,这个“恒王”并非另有其人,只是衡王的同音讹转罢了;
林四娘三个字,在所有记述中都是一致的,没有异议。

6、 关于“真真国女孩子”
《红楼梦》中宝琴向姐妹们说,有一个“真真国女孩子”,金发碧眼,能用汉语作诗,
诗中有“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字样。红学界好多专家推断这个 “真真国”是隐指
台湾,这个“真真国女孩子”是在台湾的荷兰人。这是很有道理的。问题是这个“真真
国”究竟代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台湾。
大家知道,明朝后期,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南明时期,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作
为抗清基地;清朝康熙中叶,施琅收复了台湾,从此正式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直
到甲午战争清朝割让台湾,1945年台湾再次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时,盘踞台湾的荷兰人投降后,便乘船离开了台湾,从此再
没有返回。从《红楼梦》中描写的“真真国女孩子”形象看,金发碧眼,熟悉汉语,
只能是曾经长期居住在台湾的荷兰人。台湾有荷兰人,也只能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前
后一段时间的事情,其他时期台湾都不会有西方白人形象的女孩子。曹雪芹所处的
乾隆中叶,台湾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真真国女孩子”,只有南明时期,才会有对“汉南
春历历,焉得不关心”的“真真过女孩子”。从这一点看,《红楼梦》作品的南明背景
也是不容置疑的!

7、 关于“选淑女”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为了应征“选淑女”才进京的。什么是“选淑女”?就是封
建社会为皇帝征选民间女孩子,充斥后宫,或者为妃嫔,或者做宫娥,总之,是做
那个皇帝发泄兽欲的工具。
不知朋友们注意没有,《红楼梦》中描写的“选淑女”,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
了了之。宝钗为“选淑女”而进京,进京后却从来没人再提起这件事情,照常谈情说
爱,谈婚论嫁,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封建社会,为皇帝备选的女人,绝对
是禁脔,哪个父母敢遣嫁?哪个男人敢迎娶?
对《红楼梦》中这种不了了之的“选淑女”现象,红学界迄今没有人能说得清。好多
红学专家根据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推断,书中的宝钗是什么“上三旗小妞妞”,
因为清朝只有上三旗出身的女孩子,才有备位后宫的资格。但是,即使是“上三旗小
妞妞”,难道“选淑女”就可以不了了之么?就可以在备选期间谈婚论嫁么?绝对是不
可以的!
出现这中“选淑女”不了了之现象,只有一种情况才有可能,就是这个“选淑女”的朝
廷在“选淑女”过程中灭亡了,这个“选淑女”的皇帝在“选淑女”过程中呜呼哀哉尚飨
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在明清两朝六百年间只有一次,就是南明小朝廷为福王“选淑
女”!
李自成军队攻陷洛阳后,老福王被农民军点了天灯,据说烧了好几天。小福王孤身
一人逃出洛阳,妃嫔宫娥都陷身乱军中。小福王在南京登基后,金陵礼部衙门便忙
着为新皇帝征选“淑女”,备位后宫。当时操持这件事情的是礼部尚书钱潜谦益和宫
中田姓李姓两个太监。“选淑女”令一经公布,在民间引起了极大恐慌,凡是家中有
待嫁女儿的家庭,不论贫富贵贱,都忙着把女儿嫁出去,在苏州、杭州等地甚至出
现一些贫苦无力嫁女的家庭,全家上吊自杀的惨剧!
据南明史料记载,征选到的淑女前后共两批:第一批只选到三名,弘光皇帝大怒,
命令继续征选,第二批又选到六名,皇帝仍不满意,继续在民间搜罗。不知朋友们
注意到没有,《红楼梦》大观园中,第一次进来的姐妹是宝钗、黛玉、湘云三人,
第二次进来的是李纹、李绮、刑岫烟等六人,难道仅仅是数量上的偶合么?
南明小朝廷的“选淑女”闹剧还没有收场,清朝大军便兵临南京城下了。弘光皇帝逃
跑前夜,亲自宣布把选来的“淑女”放归,让父母前来认领。“选淑女”就这样不了了
之了。后来,没等这些可伶的女孩子回家,清军就进入了南京。这些“淑女”,都被
投降的南明官僚奉献给了清军将帅,其下场之悲惨不言可知。
《红楼梦》作者隐隐约约地用不了了之的“选淑女”情节,来隐写南明这一特定历史
时期的作品背景,是有独到眼光的。因为任何正常的封建王朝,“选淑女”也不会不
了了之;只有此时此地发生的“选淑女”,才会出现这种奇特的不了了之现象。《红
楼梦》虽然表面隐去了“朝代年纪”,实际上交代的清清楚楚,只不过我们的红学家
们心中执定一个曹雪芹,看不出来作品的南明背景而已。

8、 关于“护官符”和“葫芦庙”
《红楼梦》中“葫芦庙”的小“门子”,向刚刚当上知府的贾雨村,介绍了著名的“护官
符”。符上写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我们的红学家,心中认定一个曹雪芹,便异口同声说“护官符”是隐写江南三大织造。
其实,这是绝对说不通的。其一,江南三大织造是三个家族,不能称为“四大家族”;
其二,三大织造分别居住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也不能说是“金陵”的四大家族。

我劝朋友们再认真品读一下“护官符”,最好是翻过来倒过去地读。请朋友们注意一
下这四句话的最后四个字是什么?是“马、史、王、铁”四个大字!什么是“马史王铁
”?就是南明小朝廷的四个权臣:马士英,史可法,王铎,钱谦益!
马士英拥立福王有功,当时权倾朝野;史可法是原来南京六部的兵部尚书,资格最
老,位置最尊;王铎号称不倒翁,左右逢源,掌握着朝廷实权;钱谦益是东林党领
袖,名气最大。这四个大臣,在南明政权中都身居大学士(宰相)高位,互相之间
确实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他们勾结起来,卖官鬻
爵,把南明政权搞得乌烟瘴气!当时如果谁想当官,不走这四个人的门路是绝对不
成的,所以《红楼梦》中的“护官符”要写这四个姓氏。其中“马、史、王”三人,都
是直接写的本姓,只有那个“铁”,写的不是本姓,而是钱姓,但“珍珠如土金如铁”的
表述,也清楚地表示出该家族之“钱”大气粗!
由“四大家族”联想到“葫芦庙”,庙者,庙堂也,朝廷也。《红楼梦》中明确交代,
葫芦庙是因为地方狭小而得名,地方狭小的庙堂,就是南明小朝廷的代指。北方丢
了,中原丢了,西北丢了,西南丢了,只剩东南一隅苟延残喘,正是葫芦那么一点
的庙堂!“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葫芦庙失火,被烧成一片白地,也
正是清朝大军下江南,南明政权土崩瓦解、顷刻覆亡的代名词!
《红楼梦》书中,描写这个葫芦庙一样的地方狭窄的小朝廷覆亡后,甄士隐出家了。
“甄士隐”者,“真仕隐”也,这正是隐写南明小朝廷覆亡后,具有强烈遗民思想的真
正士大夫纷纷出家入道的现实!这个甄士隐出家前口中唱的《好了歌解》,正是悼
念明朝“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此“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9、 关于“以金代玉”
《红楼梦》一书作者,在“金玉”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宝钗代表着金,黛玉象征着玉,
在“金玉姻缘”上,以“紧”代替“玉”,主人公宝玉虽然念念不忘心中的“玉”,但又不
得不面对“金”的现实。作者如此不吝惜笔墨描写“金玉”二字,难道有什么良苦用心
么?
是的,如果你认为《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清代乾隆朝,你当然看不出“金玉”背景;
当你把《红楼梦》的历史背景转向南明时期的金陵,《红楼梦》作者的良苦用心,
一下子便昭然若揭了。
崇祯政权在北京灭亡后,大明王朝的传国玉玺落入了李自成义军手中。南明政权建
立时,是没有传国玉玺的。为了政权的合法性,必须重新刻一方代表皇权的玉玺。
南明政权建立仓促,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玉料,于是,南明君臣便首先刻了一方“金
玺”,暂时代替玉玺;后来找到玉料后,方重新刻成一方玉玺,将金玺取代下来。这
段有趣的史实,在《南渡录》、《甲乙事案》等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
不知朋友们注意没有,《红楼梦》中宝玉“奇缘识金锁”一节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
写了玉和锁的形状,并且勾画了玉和锁的图案。其真实用意,应该就是影射这段奇
特的“金玺代玉玺”的史实。“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刻词,
都明显是在影射“受命于天,即受永昌”的传国玉玺的刻词!

10、 关于“三春去后诸芳尽”
《红楼梦》中多次使用“三春”的提法,什么“三春争即初春景”,“三春去后诸芳尽”,
很少有红学家对此提出异议。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好多奥妙的。
首先,“三春”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贾府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合称
贾府“四艳”,应该是“四春”,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成“三春”?
其次,“初春”是元春,是皇妃,探春预示可能做王妃,说她“争即初春景”还可以理
解,可是迎春、惜春决没有“争即初春景”啊,作者为什么把“三春”一网打尽啊?
要搞清这个问题,在曹雪芹身上恐怕还是找不到答案,作者的真实意图恐怕还必须
到南明历史背景中去搜寻才行。
读过《春秋》的学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来表示王族的正统身份的,
《红楼梦》作者让元春取名用“春”字,并且说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
外乎暗示她代表着正统王朝。
南明时期的江南,先后出现了福王政权、唐王政权、桂王政权,这三个政权都先后
称帝,可以影射为“三春”。除掉“三春”外,当时还有一个鲁王监国政权。所谓“监国
”,就是以太子的身份管理国家大事,并未当皇帝,所以名字虽然也有春字,但不入
“三春”之列。
《红楼梦》中的元春,影射的是福王政权。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
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这样
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
看了夏诗,你自然就知道元春判词的出处了。
《红楼梦》书中迎春影射的是桂王政权,“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影射的是桂
王政权的猖狂权臣孙可望;“子系”二字合起来便是孙字。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
将,后来拥立桂王,但极其骄横跋扈,桂王在孙可望营中的身份地位,还不如一个
受气的小媳妇。
《红楼梦》中的老三探春,影射的应是福建的唐王政权。当时福建的交通极其不便,
进入福建的最便捷通道,就是在海上航行奔福州厦门,所以《红楼梦》作者让探春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唐王是个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在富国强
兵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受制于郑芝龙,“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根
本不可能挽回南明政权覆亡的命运。加之他在帝王谱系中,血缘关系较远,受封建
正统观念影响,威望有限,所以《红楼梦》中让她的身份是“庶出”,自己必须时时
为改变庶出地位而痛苦挣扎。
《红楼梦》中的老四惜春影射的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在浙东的抗清事业失败后,
不得不南下投奔郑成功,又受到郑氏军事集团的排挤,最后孤家寡人流落到金门岛
上,整天以吃斋念佛消磨时光,最后病死在金门岛,至今坟墓仍然在这里。《红楼
梦》中让惜春“堪破”三春命运,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正是鲁王命运的真实写照。

关于“三春”“四艳”的命运解读至此,《红楼梦》中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
寻各自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南明三帝一监国政权先后灭亡之后,江南抗清势
力基本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南明四个政权先后延续了二十年,《红楼梦》所说
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历史是非!

二、 《红楼梦》人物背景考证
《红楼梦》书中描写了二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栩栩如生,性格特点十
分鲜明。《红楼梦》是原创型小说,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
说不同,不会写出那些程式化人物面孔,因此书中主要人物必然有生活原型为参照,
方可写出这一系列鲜活的人物。过去,我们红学界的大师们,在乾隆朝的曹雪芹身
边,找不到《红楼梦》人物的原型,于是就用《红楼梦》是小说、不是信史来自圆
其说。岂不之,越是独创型小说,越必须有人物原型,《安娜卡列尼娜》、《老人
与海》、《青春之歌》中的人物,没有原型,作者写得出来么?在曹雪芹身边找不
到生活原型,只能说明胡适先生当初的“大胆假设”有问题,围绕曹雪芹所做的考证
统统是南辕北辙之举。当你把考证的目光对准南明时期,《红楼梦》人物的原型便
一个个清楚地闪现出来。

1、 关于“元妃”和“女史”
《红楼梦》中的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命大,长成后,先被选入宫中做“女史”,后
来又被册封为皇贵妃。书中有时称她为“贾妃”,有时又称她为“元妃”。
什么是“女史”?这是明朝特有的宫中所设的职务。据《明史》记载,宫中设六局,
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每局均设女史,分掌宫中事务,正八品。
清初顺治年间曾沿袭明朝女史制度,但很快就废除了,终清一代,再没有设置女史。
从《红楼梦》中元春进宫做女史这件事看,作者实际上是隐约告诉读者:这是明朝
的事情。
元春后来被晋封为贵妃,称为“元妃”。从“元妃”这个称呼来看,《红楼梦》作者可
谓煞费苦心!什么叫“元妃”?表面上看,就是元春的元字加上贵妃的妃字,并无深
意;但仔细想来,任何朝代对贵妃也没有这种称呼法,并且绝对不允许这样称呼!

“元妃”一词在皇宫中是个专用称呼,只能用于对“太子妃”的称呼。太子是皇帝的储
君,登基前,太子的大妃称为“元妃”,意思就是将来皇后的继承人!皇宫中其他任
何皇妃,均不得称为“元妃”!
《红楼梦》中的“元妃”,身份似乎更特殊一些。书中如果称元春为元妃,其丈夫似
乎应该是太子,但书中有“太上皇”的称呼,元春的丈夫似乎又应该是当今皇帝!既
然是皇帝,其妻子应该称皇后,而不是元妃;既然称元妃,其丈夫应该是太子而不
是皇帝!这种矛盾只有在一种特定情况下方可以成立,就是皇帝因特殊原因不在了,
太子以“监国”的身份执掌朝政,虽然尚无皇帝的名分,但事实上已经称孤道寡。此
时他的妻子,虽然有皇后的事实身份,但又只能暂时称为元妃!
这种特定的情况在明清两代只有一个时期存在,就是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时期。
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煤山后,马士英等权臣拥戴福王在南京即位,是为弘光朝。这
个弘光纪委之初,并没有称皇帝,而是称“监国”,也就是以太子身份即位。
弘光的妃嫔在洛阳城破时,均死于乱兵之中,到南京时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弘光元
年三月十三日,突然有一个姓童的女子从河南来到南京,自称是弘光的 “元妃”。自
己说“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并云崇祯十四年生育一子,名字叫做“玉哥”。整
个过程言之凿凿。但弘光却绝对不承认这个“元妃”,并将她下狱审问。后来清兵进
入南京,弘光逃跑,这个“元妃”不知下落。
南明时期,不止弘光朝廷出了这个轰动朝野的“元妃”案,唐王和鲁王两个小朝廷成
立之初,也都曾经册封原来的王妃为“元妃”。这在《南渡录》、《甲乙事案》、
《弘光朝实录》等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唐鲁二王为什么也把妻子册封为“元妃”?
道理一个样,就是小朝廷建立之初,都只是“监国”身份,所以只能给妻子“元妃”的
名誉。
在封建社会,哪个朝代都有太子,也必然有元妃,并不罕见;但太子“监国”临朝,
册封元妃,却只有南明时期连续发生三次,并且出了轰动朝野的“元妃”案。《红楼
梦》作者特意在书中写这个“元妃”,其用意大概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南明背景。否
则,故意让“元”字与“妃”字搭配在一起,不合情理地称为 “元妃”,是很难解释清楚
的。

2、 关于“甄贾宝玉”
《红楼梦》中,在主人公贾宝玉之外,作者又特意安排了一个“甄宝玉”,甄贾两个
宝玉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并且年龄、长相、性情、爱好都一模一样。作者为什么
要这么写?写“真假”两个“宝玉”究竟有什么用意?按照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传
统思路是无法解释的,我们的红学家们事实上也没有解释,都葫芦提含糊了事。
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任何小说的作者,也不会无缘无故去杜撰两个一模
一样的书中人物。《红楼梦》之所以这么写,自有他的道理,我们解释不通,只能
说明我们没有读懂《红楼梦》,没有解开“其中味”。
《红楼梦》之所以写真假两个宝玉,并非凭空杜撰,信手拈来,而是以南明时期发
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原型创作的。据史料记载,南明时期,在清政权控制的北京和
南明政权控制的南京,确实发生过两起“真假太子案”。
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和永王、定
王皆下落不明。南明政权派往北京的特使左懋第,曾发回一道密书,书中云,在北
京发现一个崇祯皇帝的“太子”,当时清廷曾派人验证太子真伪,崇祯的长公主认为
是真,并与太子抱头痛苦,崇祯的西宫袁妃却指认太子是假冒,大臣和太监们也都
说真假不一,最终也没有搞清真假,就被糊里糊涂地砍了头。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又发生一件“真假太子案”。三月,有一
自称太子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绍兴,南明政权听到消息后接来南京。为了辨别这个
太子的真伪,南明朝廷曾派“百官”三次“会审”太子,并严讯带领太子南来的穆虎、
高成等人,五毒备至,通过刑讯逼供要他们承认太子是假冒的。在酷刑逼迫下,得
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说这个太子是一个名叫“王之明”的人所假冒,太子当场反问,
你们何必说我是“王之明”,为什么不说我是“明之王”?
这一句反问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假如太子是真的,南明政权的皇帝就将处于十分尴
尬的境地,皇位的合法性成了问题。所以不论太子真假,都必须通过逼供锻炼成假。
就像当时领头会审的大学士王铎说的那样:“千假万假,总是一假。”百官会审后,
朝中大臣们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而军队将领和居民百姓又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
由太子的真假之争,引发了左良玉兵发南京“救太子”,江北四镇又调兵南京救朝廷;
南明政权忙于打内战,清兵南下,几乎没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南京就失守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弘光皇帝逃出南京后,南京的老百姓居然把这个太子从监狱放出
来,把皇帝的龙袍披在他身上,簇拥到皇宫,居然当了三天皇帝!这个皇帝上任的
第一件事,就是跑回监狱,宣布敕封狱神的“圣旨”!联想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中
的“狱神庙”情节,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清军统帅多铎进入南京后,弘光皇帝也被清军捉住,青衣小帽押回南京。当太子与
弘光皇帝在多铎面前见面时,多铎居然让这个太子坐在自己身边,让弘光皇帝坐在
太子下手,对南明皇帝和投降的百官说,太子的确是真的!你们南明政权不承认合
法的太子,弘光登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随后,多铎将弘光皇帝、太后和太子以及
百官,押往北京,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是一起遇害了。
前面在“以金代玉”中说过,“宝玉”实际影射的是皇帝的玉玺,《红楼梦》书中描写
南京和北京真假两个宝玉,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是影射南明时期发生在北京和南京
两个“真假太子案”!《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这么写,目的不外仍然是要交代作品
的历史背景。我们的红学家们,不去考证这段信史,却热中于到乾隆朝的曹雪芹身
上去“猜笨谜”,学问做到这个份上,可悲也夫!

3、 关于“贾雨村”
《红楼梦》中与甄仕隐这个人物相对的,是贾雨村。贾雨村这个人,原来是一介穷
儒,寄住在葫芦庙中。后来得甄仕隐资助,进京应考,居然中举,被外放为“本府知
府”。这个人虽然“才干优长”,但有“贪酷之弊”,做官“不上一年”,被上司奏本参他:
“生性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皇帝见本“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后来走“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的门路,居然起复,“轻轻谋了”“金陵应天府缺”,后来越干越得心应手,直到官升
“大司马”之职。
这个贾雨村究竟有没有生活原型,他的原型是谁?也是红学界长时期没有解决的问
题之一。之所以没有解决,主要原因还是把考据的目光局限在在曹雪芹生活的乾隆
朝转圈子,因此必然不得要领;倘若我们把《红楼梦》作品放回到南明背景中,这
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前面我们分析过,《红楼梦》“护官符”中所说的“四大家族”,是以南明时期“马、史、
王、钱”为原型的,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影射的是南明小朝廷的权臣马
士英。南明时期依靠马士英而青云直上的大奸臣,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阮大钺!
阮大钺确实是原籍金陵的一介穷儒,为人品行不端,中举后一方面投靠阉党魏忠贤,
一方面又钻营东林党人,崇祯登基,阉党失势后,被东林党人参奏为 “生性狡猾,
擅篡礼仪”,“沽清正之名,结虎狼之属”,所谓“虎狼之属”,指的就是阉党。于是,
崇祯皇帝把他归入阉党成员,虽然保住了脑袋,但被御批革职,遣送原籍金陵。
南明小朝廷成立后,阮大钺不甘寂寞,走了马士英的门路,居然轻轻谋得一个“金陵
江防”长官的肥缺,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金陵应天府”吧。后来,又当上了兵
部侍郎,晋升兵部尚书,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大司马”之职。他与马士英沆
瀣一气,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残酷迫害朝中东林党人,又纵容引诱弘光皇帝荒淫
腐败,导致南明政权朝政腐败,迅速溃败灭亡。
《红楼梦》作者用简洁洗练的笔墨,描写了贾雨村“结虎狼之属”,谋“金陵应天府缺
”,晋升“大司马”的人生三部曲,清晰地展示了其原型阮大钺恶毒肮脏的一生,所以,
断定南明时期的阮大钺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原型,是可信的。反过来,也间接
证实了《红楼梦》作品的南明背景。

4、 关于“一僧一道”
《红楼梦》中虚无缥缈地描写了“一僧一道”,每个关键人物、关键故事,几乎都用
“一僧一道”引出,在作品中虽然不是关键角色,但却是个不可或缺的串场人物。这

“一僧一道”,一个是“癞头和尚”,一个是“跛脚道士”,经常结伴而行,时常判人命
运,有时还救急“解冤孽”。实在说,小说中出现这样的人物,一般不需要有生活原
型,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杜撰出来。但在研究南明史的过程中,还真的
发现了“一僧一道”原型的线索,这就是著名的“大悲和尚案”。
北京的崇祯朝廷覆灭后,当时在南京朝廷中,大臣们为拥立福王还是拥立潞王争执
严重,东林党人多数主张拥立潞王,而马士英等军阀多数主张拥立福王。最后,在
军队的护拥下,福王终于坐上了金殿。
正在这个微妙的时刻,甲申年十二月,在金陵城内,出现了一个十分招摇的“大悲和
尚”,自称姓朱,是皇族,曾被崇祯皇帝封为“齐王”,三十五岁就成了“活佛”,是天
下第一“圣僧”。并且宣称与潞王认为一家,潞王曾为他“披红”,委托他来南京“探听
消息”,联络重臣,保潞王登基。这个“大悲和尚”,经常住在“挑水张道人”家中,与
“挑水道人”一起活动,“一僧一道”招摇过市,十分令人瞩目。
这个“大悲和尚”,精神似乎有点不正常,但旧社会民间也经常出现此类人物,本不
足为奇。但他的时候赶得好,正值马士英、阮大钺辈罗织罪名,向东林党人发难之
时,“大悲和尚”的出现,正中下怀,于是,马阮等人以此为契机,捏造了“十八罗汉,
五十三参”的反对福王、拥戴潞王的阴谋集团,妄图把史可法、黄道周、陈子龙等朝
中正直之士一网打尽!后来由于福王不敢骤兴大狱,此阴谋才不了了之。
“大悲和尚”和“挑水道人”本非什么重要人物,但卷入了南明政争之中,在南明时期
成了轰动全国的著名人物。《红楼梦》隐写南明背景,以这个“一僧一道”的形象穿
针引线,是十分巧妙、也十分妥帖的。

5、 关于“盐课林老爷”
“盐课林老爷”是谁?在《红楼梦》中,他是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父亲,第一男主角
贾宝玉的姑夫林如海。所谓“盐课”,就是皇帝钦派的“巡盐御史”的简称。在封建社
会,盐税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皇帝自然对管理盐务的官员格外重视。明清两代,
朝廷设两淮、两浙、长芦等盐课,皆是肥缺,其中尤其是两淮盐课,更是肥得流油
的美差,是官员们趋之若骛的角色。
据红学家们考证,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曾轮流担任两淮盐课十几
年时间,期间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极端穷奢极欲的生活。所以,红学专家们
推断,这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间接证据之一。
此说表面上看似有理,但细细思考起来,却又大谬不然!为什么呢?两淮盐课确是
美差,曹寅、李煦当的也是美差,可是《红楼梦》中,“盐课林老爷”当的似乎并非
美差,简直就是个苦差、穷差、滥差!
朋友们如若不信,可细细品味书中的描写:堂堂盐课老爷,只有一个妻子贾敏,并
无三妻四妾,这在封建士大夫阶层是极不正常的;妻子病死后,连续弦的能力也没
有,父女二人苦苦度命;家里不要说没有田产美宅,恐怕制钱也没有几文,连几个
象样的丫鬟都养活不起,心爱的独生女儿林黛玉去依附外祖母家生活,只可伶兮兮
地带一个不懂事的小丫鬟雪雁,随身也没有为女儿带一点零用银子,在贾府中受尽
势力小人的白眼,与宝钗的阔绰形成鲜明的反差。父亲死后,黛玉回去奔丧,回来
时没见到带回一点遗产,只买了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送礼。生病吃一点燕窝,还得
靠宝钗施舍。与宝玉盘算结婚时的嫁妆,林家是一点也没有,完全靠贾家的钱财。

天底下果真有这样的穷盐课么?整个大明王朝没有,整个大清王朝也没有!红学家
们找不到生活原型,便毫无来由地说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疏忽。如果《红楼梦》
作者的文笔疏忽到了这分天地,还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么?真不知这些红学家是在
赞美《红楼梦》还是在丑诋《红楼梦》!
这样的穷盐课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红学家考证错了地方!明清两代确实没有穷光
蛋盐课,但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期间,两淮盐课却真的是个既穷的叮当响又苦不
堪言的糟糕差事!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南明小朝廷卖官鬻爵,名器厮滥,两淮盐课本是个美差,但朝廷一放就是好几
个,谁也不是专差,谁也没有真正的权利,结果一个美差变成了一堆滥差!
二是当时两淮地盘上为军阀“江北四镇”盘踞,这些军阀不仅每年向朝廷逼索大量军
费,还视驻地为禁脔,自己设关收税,朝廷派去的官员根本无法执行公务,当然也
收不到盐税。
三是当时两淮地区是军事上的割据区,南明军队、李自成残余军队、清朝军队,“你
方唱罢我登场”,“江北四镇”之间又经常打内战,地方几乎没有一天宁静!什么朝廷
的钱粮盐税,根本无法征收。
这样一个“两淮巡盐御史”,你说是不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林黛玉的父亲,当的
就是这样一个盐课!林如海之所以甘愿忍受父女骨肉分离之痛,把心爱的女儿送往
外祖母家去“寄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女儿躲避战乱,反正自己也没有妻室、没
有家产、没有奴仆,一个人在战乱的扬州苦熬吧!封建社会的官员,是绝对不可以
擅自逃离职守的,林如海除此还有什么办法?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描写这样一个“盐课林老爷”,其目的不外是要交代作品的
南明背景。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描写林如海的死期有矛盾,有
的红学家考证,书中原来交代林如海死的日子,就是清军攻克扬州、开始“扬州十日
”大屠杀的日子,这难道仅仅是偶合么?

6、 关于“甄英莲”
《红楼梦》中那个可伶的小女孩子“甄英莲”,其命运确实是“真应伶”!小时候就被
拐子拐卖,连家乡父母都不记得;长成后又被薛大傻子霸占为妾,受尽这个“呆霸王
”的折磨;年轻轻就被薛蟠与妻子夏金桂折磨成“干血痨”,凄惨地病死。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这一点,这个“甄英莲”似乎与《红楼梦》故事主线并没有多
大关系,书中假如没有这个人物,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么,惜墨如金的《红
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在书中创作这样一个人物呢?
要明白这一点,必须首先搞清《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原型,方可了然不
惑。我们说,《红楼梦》是以南明小朝廷时期为背景的,那么,“甄英莲”这个人物
的原型,就应该是南明时期一个比较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把她写入书中,可以更清
晰地展示出《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
南明时期果真有“甄英伶”这样一个重要女性么?有,确实有!她的生活原型,就是
“秦淮八艳”之首,大名鼎鼎的柳如是!柳如是最早的名字叫什么?就叫“杨影伶”!
“影伶”和“英莲”的关系,还用笔者饶舌么?
这个“杨影伶”,确实是从小被拐子拐卖的,其家乡父母全都不记得了。开始拐子把
她卖给一个姓周的退休老官僚为妾,后来不容于大妇,被逐出家庭,被迫沦落风尘,
成为雏妓。长成后,由于容貌娇媚,又锻炼得多才多艺,诗书画在当时可称三绝,
结果名满天下,大红大紫。
杨影伶年轻时,曾与当时著名文人、复社骨干、几社领袖、著名民族义士陈子龙闹
过几年自由恋爱,并曾在嘉兴“小红楼”中同居一段时间。后来由于陈家的干涉,二
人不得不痛苦分手了。分手后,杨影伶终生都在思念陈子龙这个昔日的恋人,尤其
是陈子龙为国捐躯后,杨影伶几乎终生流不尽思念的泪水。《红楼梦》中“绛珠还泪
”、“木石前盟”的故事,就是以陈杨恋情为原型创作的。
二十六岁时,已经不再年轻的杨影伶,几经选择,最终嫁给了捞名士、东林党领袖
钱谦益,并改名柳如是,号河东君。柳如是别号很多,如蘼芜、美人、潇湘等,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也应是根据钱柳姻缘为原型创作的。《红楼梦》中的
宝钗姓薛,薛柳二姓都是河东郡望,所以“河东君”也是“蘅芜君”!
“河东君”柳如是,确实是个值得歌颂的女中豪杰,其原因不仅在于她的才艺出类拔
萃,更在于她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南明小朝廷覆灭之际,他的丈夫钱谦益身为当朝
礼部尚书,柳如是沉痛地劝丈夫自杀殉国,钱不肯,柳如是又亲自为丈夫做出样子,
奋身投水,由于解救及时,方没有死成。柳如是爱国献身的故事,三百年来一直为
世人所赞美!
《红楼梦》用“甄英恋”这个形象来引出故事,不仅巧妙地交代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
也清晰地勾勒出来“绛珠还泪”、“金玉良缘”的故事框架,作者的创作技巧,不可谓
不高明!

7、 关于“秦可卿”
《红楼梦》中最说不清的人物是秦可卿,这个在“享强寿”之年就上吊自杀的当家少
奶奶,引起多少红学大家的奇思妙想。其实,秦可卿这个人物,也是以柳如是为原
型写成的,目的是为了交代柳如是最终上吊自杀的悲惨下场!
前面我们说过,“甄英莲”的生活原型就是柳如是,“绛珠还泪”和“金玉良缘”都是按
柳如是的爱情婚姻生活写成的。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
这个香菱(甄英莲)的“眉眼儿”,长得就像“东府小大奶奶”似的;而在“太虚幻境”中
的“可卿”,又名“兼美”。什么叫“兼美”?就是兼钗黛之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
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看!《红楼梦》作者把甄英莲、秦可卿、林黛玉、薛宝钗
四人,就是这样巧妙地串在一起了!
柳如是确实是上吊自杀身亡的。柳如是嫁入钱家后,虽然是偏房,但一直按嫡妻对
待,家中财产一直由她当家管事。康熙三年,钱谦益病死后,家族中恶势力联合起
来,夺占家产,长子钱孙爱懦弱无能,几乎破家。就在这关键时刻,柳如是挺身而
出,写下遗书,毅然吊死在灵堂上。家族恶势力因此受到官府惩处钱氏家庭子女因
此得到保全。
柳如是自杀时,年仅四十六岁,正所谓《红楼梦》中交代的“享强寿”之年!柳氏的
死亡,激起了钱氏门生故交、社会正直人士的极大愤慨,他们联合起来,不仅为柳
如是向官府讨回公道,还确实风光地为柳如是搞了一次震惊四方的“大出殡”!柳如
是的坟墓,至今仍在常熟钱氏祖坟中,与钱谦益墓相伴,接受着后人的吊唁追思!


8、 关于史湘云
《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她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从小父母双亡,
出身孤苦;二是性格“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三是诗思敏捷,
诗中有“喃喃负手扣东□”等出世思想;四是婚姻不幸,丈夫早亡,“云散高唐,水涸
湘江”。
当我们知道了《红楼梦》中宝钗、黛玉的原型是柳如是时,湘云的生活原型就不难
考证了。她就是以柳如是最要好的“手帕姐妹”黄皆令为原型创作的。
黄皆令幼年生活坎坷,父母早逝,不幸被卖入青楼,逐渐成长为一名走红的名妓,
与柳如是一生交往甚厚。黄皆令的诗画才能在南明时期的名气很大,其诗中有浓郁
的出世思想,柳如是曾经编辑过她的诗,评价为“皆令诗近僧”。黄皆令的性格确实
是“英豪阔大”一类,早年并为像柳如是等“手帕姐妹”一样,急于出嫁从良,似乎缺
少“儿女私情”。后来嫁给一个姓杨的穷秀才,连续生育了三个孩子,但丈夫又不幸
早死,一个人拖着三个可伶的孩子,以卖画为生,生活十分窘迫。
钱柳结成“金玉良缘”后,硬“手帕姐妹”邀请,黄皆令曾经到钱柳居住的“绛云轩”居
住一个时期,与钱谦益、柳如是夫妇诗酒唱和,传下了一段佳话。后来钱柳死后,
黄皆令便不知所终了。《红楼梦》描写的“金陵十二钗”,最初的原型本来就是南明
时期的名妓,《红楼梦》最初确实是一部写妓女的书,这在袁枚的《随园诗话》中
有明确记载,无须怀疑。

9、 关于妙玉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个十分奇怪的人物,她是个出家人,但却不僧不道;她自
幼出家,却不容于家乡豪族,被迫流亡在外;她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但却似乎很有
点家底,拿出的贵重茶具,连堂堂荣府也找不出几件来;她性格孤僻,只与林黛玉、
刑岫烟还合得来;她的诗才不在钗黛之下,但很少参与大观园活动,只在凹晶馆为
黛湘联诗做了一次收尾。
妙玉的生活原型,应该是寄居在杭州西湖的名妓林天素。柳如是在同陈子龙分手后,
一段时间曾寄住在杭州西溪的“黄衫豪客”汪然明家里,既承受着感情上的巨大痛苦,
又接受着身体上的痛苦折磨,曾经连续长时间吐血。其间柳如是与汪然明之间信件
往来频繁,柳如是手书的信函,深得魏晋风骨,受到汪然明的赏识。汪然明将柳如
是的三十一篇书信汇集起来,整理成《柳如是尺牍》出版;出版前,就是请林天素
为该书做的序。
林天素本是福建名妓,性格孤僻梗直,诗才著名当时。因家乡豪绅迫害,不容当地,
愤而出家,先是流浪到苏州玄墓居住,后来又辗转到杭州西溪,依附汪然明,寄住
在西溪的“随喜庵”。林天素由妓女而出家,确实是不僧不道的形象,而性格更加孤
僻,不喜与当红“手帕姐妹”往来,也封笔不再作诗写文章,但却不过汪然明的情面,
很不情愿地为《柳如是尺牍》写了序言。
今天,林天素的这篇序言,与柳如是的尺牍一起流传下来,从中不难看出林天素的
孤僻性格,也不难看出她的行文特色风格。

10、 关于冯小青
《红楼梦》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冯小青的形象,但在描写黛玉孤苦无依的生活场景时,
却直接引用了冯小青的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伶我我伶卿”。冯小青最著名的
诗是:“冷雨敲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从《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形象看,明显是受了冯小青故事的影响。
冯小青的故事,是发生在杭州西溪的真实故事。她原来是扬州的“瘦马”,被杭州纨
绔公子冯云将买来做妾。冯云将的父亲冯梦桢是明朝后期著名权臣,冯氏家族在杭
州是著名“望族”。冯云将的妻子是个冷血“妒妇”,冯小卿进门后,被她隔离在西湖
孤山居住,不仅与丈夫不得见面,除了一个老婆子,其他人也绝对无法见面。在这
种孤寂的生活中,冯小青整天以读《西厢记》、《牡丹亭》打发日子,整日以泪洗
面,不久就在抑郁中孤凄地死去了。临死前,把自己梳洗得整洁干净,焚烧了多年
的诗稿,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冯云将与柳如是、汪然明是同时代人,柳如是在汪然明家寄住时,与冯云将也有较
为密切的诗画往来。《红楼梦》作者在搜集柳如是事迹,创作《红楼梦》时,必然
同时接触冯小青的事迹,并用于《红楼梦》人物的刻画,这是小说创作的必然。更
何况,《红楼梦》作者本身就是杭州西溪人,对冯小青的故事,本来就应该熟悉。
这是后话,下文再提。

三、 《红楼梦》文学背景考证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打着创作时期文学背景的深刻印记,《红楼梦》虽然是一部
伟大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决定的,古今中外,
盖莫例外。有些红学大师拼命宣扬曹雪芹是“天才”,《红楼梦》是“超越时代”的作
品,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说法,不足为训。
任何作家创作小说,都必然习惯性地使用当时的习惯语言、流行诗词,完全独创的
文章是没有的。其实,如果小说的语言完全是作者杜撰的,与时代语言完全脱离关
系,这样的小说大概是天书,是谁也看不懂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
时代的,就越是永久的。《红楼梦》之所以流传到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众
多的读者群,就越说明《红楼梦》创作当初是民族的、时代的作品。我们为了搞清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不妨从对《红楼梦》的文学背景入手,去考证创作当时的
蛛丝马迹。

1、 关于“红楼梦”出处
关于《红楼梦》三个字出处的考证,我们的红学大师可谓煞费苦心,在乾隆朝的曹
雪芹身边找不到,就漫天撒网,一直考证到唐朝,结果发现唐朝有个诗人叫蔡京
(与宋朝的奸臣蔡京同名,但不是一个人),诗中有一句“惊破红楼梦里心”,便如
获至宝,硬是说曹雪芹受了蔡京的影响,方才为作品取名《红楼梦》的。
蔡京这个诗人并不是一个名诗人,其作品影响很有限。我们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
曹雪芹读过蔡京的诗,更无法解释蔡京所说的“红楼梦”与小说《红楼梦》有什么意
义关联之处。所以,红学大师们这种所谓的“考证”在方法上是不科学的,在结论上
也是不可信的,绝对属于胡适先生丑诋的“猜笨谜”范畴!
我们说《红楼梦》是以南明小朝廷为背景,以柳如是与钱谦益、陈子龙的爱情婚姻
生活为主线创作的,《红楼梦》三个字的出处,就必须与南明时代、与柳陈钱三人
有直接关系。在这个范围内果真能搜寻到“红楼梦”三个字么?还真的让笔者不小心
找到了──
柳如是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同居期间,曾写下一首记叙二人幸福感觉的诗,题
目是《春日早起》:“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
花万树中。”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我一个人早早起身(她还在甜蜜的梦
乡),看见小溪的春水越过小桥流向东方,发现昨天夜里千万树桃花怒放,我们就
像睡在桃花丛中一样。
陈子龙的诗意境很美,充分表达了陈柳二人同居的幸福感受。诗中出现的“红楼梦”三
个字,不仅与小说《红楼梦》在意思上直接关联,而且意境息息相通!我们说,这
是《红楼梦》书名的直接出处,不仅有字面意义的关联,而且陈柳故事本身就是
《红楼梦》作品中“绛珠还泪”故事的原型!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忧郁地说,这才是
《红楼梦》三个字的真正来源!

2、 关于《题帕三绝》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黛玉红着眼睛去探望,宝玉赠送黛玉一方旧帕子表示爱情
的坚定,黛玉在帕子上题写了《题帕三绝》。且不说这三首七绝诗写的如何,人们
不仅要问:这诗是《红楼梦》作者原创的么?我们的红学大师们不加考证,便写了
多少狗屁文章,赞扬曹雪芹的诗写得如何高明。岂不知,这诗根本不是《红楼梦》
作者原创的,而是剿袭的南明时期“秦淮八艳”的诗!
看过《桃花扇》的朋友,都知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清军下江南时,李香
君曾怀疑侯方域变节事敌,曾表示要和他断绝关系,写下一首《诀别口占》:“眼空
蓄泪泪空流,苦苦相思却为谁?自诩豪情今变节,转眼无目更伤悲!”
回过头来我们看黛玉的《题帕三绝》第一首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二者的剿袭关系一目了然!李香君不可能剿袭
《红楼梦》,只能是《红楼梦》剿袭了李香君!
我们做此考证,并非说《红楼梦》是描写的李香君、侯方域爱情故事。李香君与柳
如是同属南明时期名妓,《红楼梦》虽然是以柳如是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小说,但作
者在创作过程中,把同时代的李香君的诗信手拈来,写入书中,是十分自然的事。
而一百多年后的曹雪芹,却绝没有引用南明时期妓女诗的道理,就像今天的作家,
绝不会引用一百多年前北京“八大胡同”的妓女诗,冒充自己的作品一样!

3、 关于《菊花诗》
《红楼梦》中姐妹们在大观园赛诗,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概要数分题做《菊花诗》了。
其中宝玉做了《种菊》,湘云做了《对菊》,黛玉做了《问菊》,其他姐妹们还做
了《忆拘》、《访菊》、《对菊》、《供拘》、《咏菊》、《画菊》等题目。
这些姐妹们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者原创的,还是从什么地方引用的?我们的
红学大师们,也从来没有认真地加以考证,便异口同声地鼓噪曹雪芹的诗才如何了
不起,当大师们见了本文之后,千万不要羞愤得无地自容!
南明时期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红学界诸君当不陌生。有一年秋天,冒辟疆
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
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携锄别圃试移来,□畔亭前手自栽。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
霜开”。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却无君傲世,
看来唯有我知音。”
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尚有秋情众莫知,联
袂负手扣东□。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
锄秋圃自移来,□畔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这是剿袭的
冒辟疆诗!
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更无君傲世,
看来惟有我知音”。这是剿袭的董小宛诗。
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剿袭的杨龙友的诗!
当然,《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菊花诗,每首都从七言四句改造成了七言八句,
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其从董冒的菊花诗幻化而来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这组
菊花诗,是《红楼梦》作品南明背景的铁证!

4、 关于《海棠诗》
《红楼梦》中姐妹们第一次起诗社是咏白海棠,限韵“门盆魂痕昏”。我们可以推断,
姐妹们的这些咏海棠诗也是从南明时期柳如是的诗友那里剿袭来的。不过,由于年
代久远,原诗已经失传了,但仍然有蛛丝马迹可循。
柳如是嫁给钱谦益前,有一次与谢三宾、程松圆等老名士聚会,大家就曾经赋《海
棠诗》,有当时诗人汪岂《题湖上草》诗为证。《湖上草》是柳如是的作品集。汪
岂说:“灵山湖上斗修眉,风雨西泠十首诗。却笑松圆老居士,但叫人和海棠词”。
可见当时确实有咏海棠的十首诗。可惜的是这些诗今天都失传了。
但应该庆幸的是,谢三宾的《一笑堂诗集》中却侥幸保留下一首:“春归何处最销魂,
飞絮闲庭昼掩门。幽绪只应归燕觉,愁怀难供落花论。天涯人远音书断,斗室香消
笑语存。无限情怀消折尽,不堪风雨又黄昏。”
我们拿《红楼梦》中宝姐姐的诗来比较一下:“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濯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正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
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两首诗不仅韵脚相同,意境相近,而且“昼掩门”等特殊用语完全是剿袭关系。由此,
我们推断《红楼梦》中姐妹们咏白海棠的四首以“门盆魂痕昏”限韵的诗,是从“松圆
老居士”与柳如是等人所做的十首海棠诗幻化而来,不是没有根据吧?

5、 关于《红豆曲》
《红楼梦》中描写宝玉与冯紫英、蒋玉函、薛蟠等人与妓女云儿相聚时,宝玉咏了
一首情深意切的《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关于这首曲子的出处,至今红学界所有大师们无一人考证清楚,有人说这首曲
子与乾嘉年间流行的《马头调》相似,但《马头调》的流行在《红楼梦》问世后,
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红豆又名相思豆,产于我国南方热带地区。王维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偕,此物最相思。”是迄今为止最有名的咏红豆诗。《红楼梦》的作者是否
见过红豆,《红楼梦》故事的主人公是否与红豆有联系,是需要认真考据清楚的事
情。一个根本不知红豆为何物的人,是写不出《红楼梦》中那回肠荡气的《红豆曲》
的!
红豆这种植物,不仅我国北方不能生长,长江流域历史上也没有自然生长的,可以
说,我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口中都说红豆,却未必见过红豆。很有意思的是,笔
者考证的《红楼梦》原型人物柳如是,却有幸亲自栽种过红豆,并与友人写下了大
量歌咏红豆的诗词!
柳如是与钱谦益缔结“金玉良缘”后,为了继承昔日“木石前盟”情人陈子龙的遗志,
竭力怂恿钱谦益联络抗清力量,争取恢复明朝江山。为了与东南海上义军联络方便,
他们夫妻二人从常熟城里搬到距海很近的“芙蓉庄园”居住。“芙蓉庄园”是钱谦益继
承舅父的一处别业,雕梁画栋之外,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园子。
很巧的是,在“芙蓉庄园”中,居然生长着一棵百年树龄的红斗树!枝繁叶茂,但从
来不结果实。就在钱谦益八十大寿这一年,奇迹出现了──百年老红豆树绽开了满
树繁花,居然结下了一颗红豆,而且仅仅只结了一颗!在钱谦益寿诞之日,亲友们
送来了数不清的贵重礼物,但钱老先生最珍视的礼物,还是相濡以沫的妻子柳如是
赠送的礼物──唯一的一颗鲜艳的红豆!
钱谦益陶醉了,柳如是陶醉了,亲友们也陶醉了!他们趁着酒兴,唱和了几十首歌
咏红豆的诗词。柳如是在红豆诗中,不仅歌颂了自己与钱翁深沉的爱情,也隐约表
达了对昔日恋人陈子龙的深沉怀念,说自己的思绪像“青山绵绵,流水潺潺”,说自
己“为伊消得人憔悴”。诗中意境,与《红楼梦》中之《红豆曲》完全相同。我们说,
《红楼梦》之《红豆曲》,就是从钱柳的红豆诗中幻化而来,不为无因吧?

6、 关于《芙蓉诔》
《红楼梦》中最奇特的一篇文字,大概非《芙蓉诔》莫属了。晴雯是一个丫头,当
不起如此郑重之诔文。红学家们都知道,《芙蓉诔》明诔晴雯,实诔黛玉。“茜纱帐
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搞的黛玉满腹疑惑,心中充满了不祥之感。

但仔细想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当不起《芙蓉诔》文。为什么?因为文中
有“闺闱恨比长沙,巾帼惨于羽野”字样!何谓“长沙”?就是汉朝的贾谊,为了王朝
的统一,含恨死于吴楚七王之乱!什么是“羽野”?就是大禹的父亲鲧,因在天下治
水的重大问题上刚直自命,被舜殛于羽山。这两个题目太重大了,如果不是为国为
民为天下冤死的仁人志士,无论如何是当不起这样的比方的。
晴雯当不起,黛玉也当不起,但她们的生活原型却完全当得起!我们知道,《红楼
梦》中的黛玉,生活原型是南明时期的秦淮名妓柳如是。柳如是虽然是卑贱的妓女,
但确实位卑未敢忘忧国。南明小朝廷覆亡时,她劝时任礼部尚书的丈夫钱谦益自杀
殉国,钱谦益不肯,托词怕水凉,她急怒之下,自己奋身投水,由于抢救及时,方
为殒命。
其后,她又一力鼓动丈夫投身反清复明军事活动,与丈夫居住在临海的芙蓉庄中,
策应海上抗清武装,并策划了东南沿海与西南桂王武装在长江会师的重大军事计划。
她曾把自己一生积蓄的全部首饰捐献出来,武装抗清的“八百罗汉军”,还曾经亲自
到崇明岛去慰劳义军。
柳如是最后上吊自杀了,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丈夫死后发生了家难,为了维护家
族的利益,勇敢地死了。其实,她自杀的原因远不止这样简单,更大程度上是因为
各路抗清力量相继失败,抗清义士相继殉国,情人陈子龙投水了,丈夫钱谦益病死
了,朋友张煌言就义了,海上“娘子军”全体战死了,此时的她,已经了无生趣,一
死是最好的归宿。
柳如是自杀后,当时的文人写了很多诔文,吊唁这位乱世奇女子。这些诔文中,不
乏把她比喻为忧国忧民的长沙贾太傅和羽野之鲧的。柳如是生前以“芙蓉”为号,又
居住在“芙蓉庄”,《红楼梦》中的“芙蓉诔”,本来就是诔这个忧国忧民的末世奇女
子的,诔文中表达的是她内心的恨,内心的忧,同长沙的贾宜,羽野的鲧去类比,
这位“芙蓉”是否当得起呢?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7、 关于《葬花词》
《红楼梦》中黛玉的形象应该是一个清醇少女吧?事实也不然。请看她的代表作品
《葬花词》:“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
空巢也倾。”诗中以燕喻人,难道刚刚十四五岁的黛玉,以前就曾经与人组建过“香
巢”?由于“燕子无情”,导致了“人去梁空巢也倾”的爱情悲剧?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
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绝对的一副
美人迟暮,归依无人的悲怆情绪!须知,此时的黛玉刚进荣府不久,只有十四五岁
年纪,也就像今天刚上初中的女孩子吧,何至于产生这样一种急不可待的“红颜老死
”的恐惧啊?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备伤神,半为伶春半恼春”,“昨宵
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小小的黛玉,
难道会产生期盼情人“温被”以御寒冷的念头么?难道会在睡梦中听到情人在庭外所
发的“悲歌”么?难道会因为情人不至而产生“花落人亡”的感叹么?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质本
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黛玉虽然寄
人□下,但有外祖母的宠爱,宝玉哥哥的呵护,凤姐等人的关心,丫头们的尊敬,
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风刀霜剑”的感觉,更不会产生洁身自好而死,胜于落入污秽
沟渠的感觉。
从“葬花词”中我们可以推测,《红楼梦》中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进入大观园前,
曾经与心爱的情人组成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燕子无情”,结果“人去巢空”了。
离开“香巢”后,过着一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由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逼迫,使她产生
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由于年龄渐大,没有归属,“美人迟暮”的心情越来
越严重,以致于产生何处“净土掩风流”的悲怆感。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我劝朋友们认真阅读一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
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表达的心情,绝对就是秦淮八艳
之首柳如是在离别情人陈子龙后,漂泊在杭州西湖西溪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小红楼”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的幸福生活。
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不得以离开“小红楼”,造成了 “人去巢空”的悲剧
结局,为此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艳词。柳如是带着对
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
在西湖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
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
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女史”、
“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
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
薛姓的郡望。“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
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
常艳如桃花,据说妓女为了保持面部鲜艳,经常服用一种类似砒霜一类的药品,服
用时间久了,往往引起内脏的病变,而导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
在小红楼和绛云楼生活期间都曾经吐过血。今天的读者往往根据现代医学,推断黛
玉得了什么肺结核,其实《红楼梦》作者是根据柳如是的真实生活描写的,他判断
黛玉的病根源在于“面如桃花”,说的是当时妓女美容方法,并非什么肺结核。

8、 关于“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
《红楼梦》故事的主线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这正是根据柳如是的“三角恋爱
”经历创作的。柳如是先前与几社名士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中由恋爱而同居,过了一
段十分幸福美满的日子。柳如是自然是“阆苑仙葩”,是绛株仙子;陈子龙就是“美玉
无瑕”,是神瑛侍者。为什么这么推断,因为陈子龙确有 “无瑕词客”的别号,并曾
用这个别号署名,与柳如是多次酬唱。“无瑕”就是玉,就是瑛,就是“赤瑕宫神瑛侍
者”。陈柳后来无奈分手了,“心事终虚化”,但旧情不断,两地相思之情更加浓烈,
见两人的诗作。这种分手后的相思,不正是《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么?而柳如
是在分手后所抛洒的无尽泪水,不正是《红楼梦》中的“绛珠还泪”么?
“金玉良缘”的故事,应该是取材于柳如是同钱谦益的婚姻生活。陈柳分手后,柳如
是在“风刀霜剑”的逼迫下,无奈嫁给了江南老名士钱谦益。钱柳二人虽然年龄相差
很大,但由于对知识的共同爱好,夫妻之间酬唱切磋,感情还是很好的,时人也很
艳慕,誉之为“金玉良缘”。钱谦益家中正堂名为“荣木堂”,《红楼梦》中是“荣禧堂
”;钱谦益为了迎娶柳如是,特意修建了“绛云楼”,《红楼梦》中表现为“绛云轩”;
钱柳二人后期,曾长期生活在“红豆庄”,庄中确实有一棵江淮一带难得一见的红豆
树,夫妻二人以红豆为题做了很多诗,《红楼梦》中的宝玉就大唱其“滴不尽相思血
泪抛红豆”。这么多的雷同之处,用偶合是不能解释的。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红楼
梦》的爱情生活,取材于柳如是亲身经历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9、 关于“东山雅事”
《红楼梦》中大观园姐妹们起“海棠社”的发起人是“带刺的玫瑰”探春,发起的方法
是由探春给姐妹们逐一发“邀请函”。书中没有描写探春发给别人的“邀请函”,只写
了她发给二哥宝玉的“邀请函”。
这份“邀请函”写得很别致,文绉绉的,总的说,是打算效仿“东山之雅事”,邀请姐
妹们聚在一起作诗。姐妹们都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于是,“海棠社”诞生了,随后,
又陆续结了“菊花社”和“桃花社”,大观园中的“雅事”极一时之盛。
问题来了:探春“邀请函”中提到的“东山雅事”,究竟是什么意思?红学界好多患了
考据病的学者,考据出来一大堆“东山”的证据,但是都同《红楼梦》本身不搭边。
中国国土可谓大矣,可称作“东山”的地方何止成千累万!中国历史可谓长矣,发生
在“东山”的事情大概罄竹难书。这么漫天撒网式的考证可以休矣。
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单纯考证“东山”两个字恐怕不成,还必须同这两个字的前
后文字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对探春所说的“东山雅事”,不仅要考虑“东山”这个地
点,还必须考虑“雅事”这个事件。文人的“雅事”很多,琴棋书画都是雅事,探春说
的是什么雅事呢?这一点不难搞清。因为探春是邀请姐妹们聚会作诗,是提议姐妹
们结成女子诗社,所以,这个“东山雅事”必然与结社作诗有关。
经过这样分析,这个“东山雅事”的典故就很清楚了。它既非魏晋雅事,也非汉唐雅
事,同清朝的曹雪芹也不搭界,而是发生在明朝末年的一件著名“雅事”!
前面说过,明朝末年,柳如是与钱谦益结成“金玉良缘”后,钱谦益的门生故旧都赶
来祝贺。钱是东林领袖,海内人望,门生故旧满天下,并且均为饱学之士。钱柳结
缡后,两大诗人之间经常唱和,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在钱柳唱和的基础上,钱的十
一个门生故旧,纷纷附和。钱柳把这些诗汇集起来,编辑出版了一本诗集,名字就
叫《东山酬和集》。
为什么要取名《东山酬和集》呢?因为钱柳与门生故旧酬和作诗的地点就在东山。
东山是常熟城东一座并不著名的土山,钱谦益的别业就在这里,酬唱的地点就是这
里,所以诗集如此命名。《东山酬和集》在当时诗坛名声很大,对后世诗风影响也
很大,至今犹存,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到图书馆找来一读。
《红楼梦》中探春的请柬中说的姐妹们要仿效“东山雅事”,就是仿效钱柳与亲朋们
一起尽情酬唱的雅事,这个典用得是十分恰当的。从《红楼梦》作者信笔使用“东山
雅事”这个典故来看,作者当然应该十分熟悉钱柳之间的“金玉良缘”,再从“东山雅
事”和“红楼梦”这些典故的出处综合考虑,《红楼梦》中的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
”,是以陈杨(杨影伶,其时尚未取柳如是之名)爱情和钱柳姻缘为原型,是有可靠
根据的。

10、关于“警幻仙子赞”
《红楼梦》中那些爱情悲剧的“撮合山”是“警幻仙姑”一出场,作者就以骚体写了一
篇赞颂警幻的赋。赋虽然写得不怎么着,但读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近日翻
了一下柳如是的《东山酬和集》,集前的“东山酬和赋”中写道:“揽人间之俪傀“,
“望北渚兮帝子”,“列屋兮粉黛,满堂兮罗绮”,“乍离乍合,若信若疑”,“来朱鸟于
窗前,情绸结以泮奂”,等等,不一一照录了,朋友们可以自己找来看。这篇赋的作
者是孙永祚,乃钱柳夫妻的门人。《红楼梦》的 “警幻赋”,似乎就是在此剿袭来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间接证实了林黛玉的原型就是柳如是。
再举一例:据《陶风楼藏书画目》记载,有一首出自河东君手笔的赋,“吐属清妙,
”“以为红楼佳话”。赋中有云:“玉楼催促,学士英年;金谷飘零,佳人薄命。恨绵
绵其无已,意郁郁而欲伸。”“屈子离骚,咽残湘水。珠沉渊而有泪,花落地以无声。
千古寸心,寂然灭矣。所以多情佛子,发无限慈悲;好事神仙,做绝大游戏。欲订
盟于今古,爰撮合夫幽明。返魂之香一烧,补天之石重炼。珠玑错落,满盘皆梦幻
之沙;锦绮缤纷,寸木即生花之笔。”“于是花间月下,酒半茶初,偶有遐思,遂成
幽契。燕斜飞而似识,月直上而无猜。唤出真真,书来咄咄。则有词宗闺彦,羽士
高僧。世有未名之人,人有未传之作,咸得留姓名于身后,寄衷曲于人间。”“苏小
情深,托同心于松柏;麻姑年少,感浩劫于沧桑。”“落花为美人小影,芳草乃王孙
断魂。”“尘心未尽,勿登四大禅林;绮语纷来,又是一重公案。”如果说这首赋说的
就是《红楼梦》创作,确实十分形象传神;但柳如是不可能是《红楼梦》作者,只
能理解为《红楼梦》创作本身,受柳如是影响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