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方案的类型有哪些:镇江、扬州、临沂及上饶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专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45:51

镇江、扬州、临沂及上饶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08-07-17 08:19  来源: 衢州日报 手机读报[字体: 大 中 小 ]
 

  主攻工业是硬道理合力兴工是硬任务

  ——镇江、扬州、临沂、上饶四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市工业经济调研组

  江苏镇江、扬州和山东临沂、江西上饶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及面临的背景和挑战与衢州有相似和相近之处。今年4月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相似性、可比性和可借鉴性的要求,以上述四市为重点,组织了多层次、多批次的学习考察,联系衢州实际,就“衢州要不要发展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工业、怎样发展工业”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现将考察报告刊登如下。

  为了进一步深化“工业立市”战略,推进衢州工业经济新飞跃,自今年4月以来,先后由市委办、市委政研室牵头,组成工业经济调研组,赴江苏镇江、扬州、江西上饶等市,学习考察工业发展情况。5月19日至22日,市委书记、市长孙建国率领由市四套班子和各县(市、区)委、市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市党政代表团,专程赴江苏镇江、扬州和山东临沂学习考察。这些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起步时间与衢州差不多,但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快速崛起,其发展的力度之大、举措之实、氛围之浓、态势之好,令人瞩目,令人震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我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四市基本情况

  镇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江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交汇处,是苏南经济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总人口301.5万,其中市区面积10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0.1平方公里,人口101.4万。

  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沿江比较优势,坚持“富民优先、集聚吸纳、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和谐文明”的工作思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13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203.3亿元,增长3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3亿元,增长3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8亿元,增长2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分别增长17.4%和19.2%,全市总体达到省定小康标准。规划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人均1万美元以上,双双实现翻一番。

  扬州市:位于江苏中部,南濒长江、西接南京、中贯京杭大运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市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人口459万,其中市区面积9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128万。1996年扬州与泰州分设后,工业发展速度一度在全省殿后。近年来,该市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推动扬州“跨越长江、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11亿元,增长15.7%;财政总收入213.6亿元,增长3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亿元,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3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分别增长13.8%和11.5%。规划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在2007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6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分别跨越10000亿元、500亿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攀上20000元、10000元台阶。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南邻苏北,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现辖9县3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平原、山区、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总人口1027.5万,其中市区面积1002.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6.4平方公里,人口145.8万人。该市是后发优势明显的成长型城市,1985年有7个县被列为贫困县,经过10年努力,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脱贫。近年来,该市深入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60.5亿元,同比增长16.72%;地方财政收入68.7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97.1亿元,增长2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2819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人4722元,增长15.6%。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第60位。积极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由内向型经济大市向外向型经济强市、由生态资源大市向生态园林城市、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五个转变提升”。规划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比2000年翻两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

  上饶市:上饶下辖十县一区一市,行政区面积22791平方公里,人口660万。近年来,该市确立了建设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快速发展地区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掉头向东、通江达海、对接长珠闽、实现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凭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热点区域。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28亿元,增长13.7%;财政总收入55.4亿元,增长3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1亿元,增长2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5亿元,增长27.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1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比上年增长10.7%。工业增加值200.1亿元,增长20.0%。“五朵金花,争奇斗艳”,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建材、食品、轻纺、机电为支柱的五大行业。规划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74亿元,年均增长17%。

  二、四市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

  通过近几年坚持不懈地抓工业,四市工业都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扬州、镇江、临沂三市已进入三年左右翻番的“倍增发展”阶段。扬州市规模工业产值从2006年的2500亿元到今年预计突破5000亿元,两年时间在如此高的基数上翻了一番。临沂市是两年翻了一番,2007年达到2464亿元。镇江市三年翻一番,2007年达到2049.8亿元。呈现出基数愈做愈大,增长愈来愈快的加速发展态势。曾经被我们视为“追兵”的近邻上饶市,工业增加值占我市之比从2000年的79.02%上升反超为2007年的102.2%。综合起来看,四市有以下四点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一)以工业立市为首位,强力推动,合力兴工

  把工业立市作为“第一方略”,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第一目标,把合力兴工作为第一任务。一是始终突出工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四市都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把工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如镇江市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把“工业强市”作为第一战略;扬州市大力推进“两创”(技术创新、二次创业),把主攻工业作为“第一方略”;临沂市确立了“工业强市”战略。三市都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明确、号召力强的工作目标。如镇江市提出了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目标,扬州提出今年工业总产值冲刺5000亿、到2012年突破1万亿的分阶段目标,临沂要求各县(市、区)到2010年都要至少有1家销售超百亿企业。在处理工业与其它工作的关系时,他们都坚持突出工业优先,倾斜分配资源要素和工作精力。如扬州市前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季建业同志2001年到扬州后,坚持数年主抓两件事: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目前这两个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工业发展速度从全省最后赶到了全省前列,城市建设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二是始终坚持党委政府的强势推动。各地党委政府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都很大。每年年初第一个规格最高的会议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大会,每季度经济形势会主要围绕工业进行,着重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如扬州市已连续三年把春节后的第一个大会定为全市工业发展大会,重点部署“双资”(外资、民资)利用。临沂市每年春节后第一个大会定为全市招商引资大会,重点部署工业招商。镇江市春节后第一个大会定为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重点部署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各地都实行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和新兴产业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负责制。如镇江专门下发了《关于实行市领导挂钩推进大项目的通知》,把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和投资5亿元以上的民资项目作为重大项目,实施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挂钩推进制度,做到“一个大项目、一名挂钩领导、一套服务班子”。各地在发展工业方面的考核奖惩力度普遍比较大。如扬州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实施“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奖励”。上饶市实行年度“工业先进县(市、区)”、“先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十强企业”评选等长效激励机制。正是党委政府的各种强势推动举措,确保了各种优势资源向工业集中倾斜。

  (二)以产业提升为方向,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是四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一是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大规划引导力度。四市在确定主导产业时既重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又注重适应发展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扬州市2004年提出抓“三重”(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点企业),2005年提出重点发展“八大产业”,2007年进一步调整为机电装备、石油化工、汽车船舶三大主导产业和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三新"产业,2008年又提出打造太阳能光伏、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以培育壮大高端化的主导产业集群带动整个工业经济的转型提升。在抓好重点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扬州市还编制了18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出台了工业鼓励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产业。镇江市在实施《“十一五”重大产业规划》时,提出要着力调高、调轻、调新产业结构,并制订了具体的路径和举措。上饶市坚持“三个围绕”,培育产业集群:围绕支柱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编制《上饶市重点产业(工业)发展规划(2008-2015)》,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建材等重点产业;围绕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集群,各地、各园区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铜材精深加工、中高档客车制造等特色产业,发展块状经济,打造信江河谷产业带、景婺黄(常)产业带、滨湖产业带等三大特色产业带,加速融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围绕重大项目培育产业集群,注重产业链招商,如铜产业共引进30余家铜冶炼、铜加工、铜制造国内外知名企业。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引进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镇江市为引进海归创业人才实行“三个100”优惠政策,即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三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所;扬州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安排扶持技术创新的引导资金达2-3亿元,并通过引进太阳能光伏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一名台湾博士,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一个国家级基地”的效应。扬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工业比重的23%,在LED、碳纤维、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产业等领域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仅市本级的经济开发区就拥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等7块“国字号”牌子;临沂市已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4个。

  上饶市出台《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努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走科技兴企、科技节能路子。三是致力于发展规模经济、品牌经济。扬州市在实施“双百亿”工程(即打造一批产值过50亿、100亿的大企业和产值过50亿、100亿的特色产业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重点培育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四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工作目标。临沂市积极推动企业上市,目前已有上市企业18家。镇江市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全市已获得6件中国驰名商标和9个中国名牌产品。四是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四市对龙头企业都实行一企一策,在用地、上市、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临沂市专门为金锣集团开辟了一个规划面积达6.6平方公里的金锣科技园。镇江市围绕形成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的目标,专门出台了培育《意见》和《办法》,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规模企业培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培育办),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上门服务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动态跟踪监测分析制度等各项制度。还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的督查组。列入“50强”名单的企业,逐一制定3-5年的发展规划目标,分年度下达实施计划,强化目标考核推进。上饶市对重点骨干企业在用地指标、电力能源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三)以项目招商为抓手,拓宽视野,创新方法

  把抓项目、抓招商作为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四市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以大招商、大项目推进工业大发展。一是依托重大项目带动,推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扬州市2007年引进实施的亿元、10亿元、2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达200个、10个和6个,竣工投产后可新增生产能力1390亿元。镇江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每年引进建设大项目10个以上。要求工业外资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或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以上、内资项目总投资8亿元以上,其中,高科技项目及世界五百强企业投资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内资4亿元)以上;经营性服务业外资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内资项目总投资4亿元以上;农业(含农产品加工)外资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内资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临沂市2007年新上亿元以上大项目240个,完成投资260亿元。上饶市成立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领导小组,对列入“十百千亿工程”的65个项目及市级重点建设的50个项目,实施重点监测协调服务。积极引导、支持生产要素向重大项目聚集,定期不定期召开产业经济重大项目调度会、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如期开工、竣工、投产、达标。今年在建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有43个,总投资达105亿元,建成投产后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88亿元。二是围绕拉长主导产业链,强化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这些地区举办招商活动都集中于某几个产业或单个产业项目进行,更多的是专题招商会而不是笼统的地方招商会形式。园区、部门和招商员的招商工作也主要是围绕特定产业项目进行。扬州市还采取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把关相结合的方式,选调一批懂经济、会操作、责任心强的干部作为专业招商员,统一分派给各开发区,组建7个招商分局。这些招商员的人事关系和工资待遇也由开发区负责,招商员任期内与原部门暂时脱钩,常年专门从事招商工作。三是拓宽视野,紧盯外企、外资招商。敢于直接参与面向海外大企业的招商竞争,逐步把目光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扬州市充分利用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这个平台,每年都组织人员赴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港台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近年来共有30家世界500强企业到扬州落户。龙头企业的引进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台资企业川奇光电落户扬州后带进了二三十家配套企业,加速了扬州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形成。

  (四)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完善机制,提升服务

  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竞争。这四个市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营造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所需的“政策洼地”的同时,更注重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提升服务质量。镇江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规定的处理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的意见》、《关于规范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处罚行为的意见》,使投资者反映强烈的涉企收费、行政处罚不当等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治理,使服务投资者的政策举措从制度上得到落实。去年全市重大行政处罚备案数从上年的31件上升到506件。上饶市对于外来投资者,每个节假日有关领导亲自上门问候,每年春节都要召开外来投资者座谈会,从政治上、生活上、发展上关心外来投资者。该市围绕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对有许可权的单位实行集中办公,实行部门审批“超时默许、缺席默认”的办法,推进“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还开办“政风行风热线”,构筑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督平台,在上饶广播电台开办“政风行风热线”直播栏目,40个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与群众直接对话;开展政风、行风与机关作风“三风”民主评议活动,接受群众评议;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严厉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群众的满意度逐年提高,2006、2007年连续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三、四市经验对衢州的主要启示

  由于工业化程度的相对滞后,使衢州经济呈现出“工业主导型”、“投资驱动型”、“外源带动型”和“政府推动型”四个阶段性特征。在这个阶段,需要借助外力和政府的强势推动,依靠投资和项目的支撑,以工业部门的快速扩张壮大逐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尽管衢州与镇江、扬州、临沂三市相比,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总量、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有差异,与上饶市相比,政策环境上也有较大差距。但在上述四个阶段性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因此,这四个市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正是我们工作中的差距所在,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工业化中期应坚定不移地主攻工业不放松

  衢州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不仅滞后于浙江省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长三角城市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的水平,甚至还低于全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水平,更需要以赶超和跨越的态势加速工业发展。相比较之下,我们抓工业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和持续,工业中心地位不够凸现,工作力度不够大、工作举措不够硬,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工业立市还没有真正作为第一战略落到实处。对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规律,强化工业首位意识,把发展工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使主攻工业、合力兴工成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把工业立市作为第一战略,第一任务和第一目标,做到一切为了工业、一切服从工业、一切服务工业,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以工业的重点突破带动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从四市考察情况看,还有一个经济现象特别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就是工业经济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往往会产生高基数推动高增长的“倍增发展”效应。我们要特别珍惜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呈现出的良好态势,乘势而上,加大主攻工业的工作力度,争取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真正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局面。

  启示之二:内生性动力不足地区要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增强政府推动力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衢州不同于省内发达地区民有、民营、民享的自我积累发展路子,民营经济较弱、内生性动力不强,经济主体创业创新的意识和活力不强,特别需要政府强势有为介入助推。除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创造环境外,更要承担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培育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更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这一点也类同于镇江、扬州、临沂、上饶四市。仅以扬州市把2008年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目标任务细化为22项具体工作,分解到每一个月、每一个部门这样一件事情,就足以让我们去深刻理解什么是“政府推动型”经济,什么才算是政府的“有为”。为此,我们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中,必须强调政府的“有为”,努力从规划、政策、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大工业推进体系。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主动自觉地谋划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明确工业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理清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构筑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工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好党委、政府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启示之三:引进大项目才能带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与四市一样,衢州“投资驱动型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重大项目、有效投入是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总抓手。与四市相比,虽然我市也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但总体上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大项目招商、外资招商方面差距非常大,因而成效也就相对没有四市明显。且不与说扬州、镇江等地重大工业项目储备充足,外来招商项目接踵而至的良好局面相比有差距,就是与上饶市相比,过去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比上饶低了19.8个百分点(而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饶市80%的招商引资项目来自浙江)。因此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引进和实施重大工业项目,有效保障工业的增量投入,牵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

  业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市外都是外”,另一方面要面向海外拓宽招商视野。敢想、敢做、敢抢,敢于直接参与面向海外大企业的招商竞争,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争取在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上有明显突破。要在深化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在抓好对外工业招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只有引进和实施大项目,才能催生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启示之四:主导产业高端化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提升的突破口

  区域主导产业对整个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产业高端化是工业优化升级的主方向。扬州、镇江以主导产业高端化来推动整个工业经济的转型提升,成效显著。四个高端化特征明显的“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为2012年冲刺一万亿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而我们的主导产业不仅规模小,主导作用不突出,而且高端化程度低,大多处在产业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低端环节。我市的氟硅产业尽管与与扬州、镇江有相近之处,但目前投产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产品方面,下游的高端产品不多。比如我市硅产业的前段特别是单晶硅产业强于扬州,起步较早,但附加值高的后段深加工产品如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照明灯具等领域就明显弱于扬州。我市的中宁多晶硅项目刚动工,而扬州顺大的一期1500吨多晶硅项目即将投产,镇江大全的多晶硅项目也将于下半年投产。其他多数特色产业更是以制造工业中间产品为主,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比较薄弱,仅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同时大多数产业链条不长,关联度不高,配套不完善,基本处在前期的“企业扎堆”阶段,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因此要把主导产业高端化作为这一轮工业经济转型提升的突破口,以主导产业的高端化来实现主导产业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以主导产业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来突破和带动工业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