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厚度几公里评定:谈谈体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26:03
初一男生吴某泡网遭家长打骂后用刀自残左手,致手背伸肌腱完全离断。这则消息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吴某作为中学生,泡网很不应该,而用刀自残太冲动,更不可取。吴某是未成年人,还是孩子,没有自控力,但其父过分打骂孩子,伤了孩子自尊,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尤其不妥。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栋梁之才,成为人上人。但孩子大都缺乏明辨是非、孰对孰错的能力,都有不懂事的时候,都有做错事、犯错误的时候。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点和错误都会伴随着他的脚步。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只是出自本能。

 


要不要体罚?

 

  “棍棒之下出孝子”吗?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中,“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的古训流传至今。有些家长以为运用体罚,孩子就会听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可动辄对子女拳脚相加、粗暴打骂,真能使孩子规规矩矩朝着家长期望的目标发展成才吗?事实上,棍棒之下,难出孝子,打骂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体罚教育是一种 “无能的教育”。打孩子,是父母在教育上无能的表现。孩子错了,批评他,教育他是应该的,但是体罚却万万不可。事实证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在棍棒下,性格倔强的孩子会产生抵抗、对立和逆反情绪,变得暴躁、粗野,桀骜不驯、爱破坏;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一味的表现出顺从,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成为驯服的羔羊;至于那些较聪颖的孩子,则会开动“小脑筋”,用欺骗、撒谎来应付父母,变得虚伪。而爱的缺失会产生惊人的摧毁力,心理学家指出:杀人犯大多都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们可以从这样的环境里分离出上万条恶因,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爱的缺失。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去多动些脑筋,不应随便发火,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现在,我们提倡情感教育和爱的教育,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和谐的家庭环境,把孩子当朋友,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错误,敞开心扉,诚恳地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改正错误。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去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后悔莫及。

 


我国当前的法规?

 

 
  毋庸讳言,当前我们的许多家长仍然实行惩罚教育,而在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有关方面虽然三令五申,仍然屡禁不止,接连发生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导致伤害学生的事件,其中的一些极端案例简直令人发指!

  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绝不适合当老师,否则误人子弟、学生遭殃。动不动就扇门生耳光、揪门生耳朵,踢学生身子,开口就叱责,侮辱,刺伤学生,罚站成了屡见不鲜,这怎么叫热爱学生?教师道貌岸然、好为人师,就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在生理方面,可能致伤致残;在心理使儿童变得恐惧,缺乏安全感,并摧残学生的心灵,扭曲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尊严,窒息学生的思想。

  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为,如易进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可见,对学生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不少舆论分析,这是由于少数教师师德低下,但根本原因却在于两方面。

 


为什么会体罚?

 
  其一,由于政府部门投入不足,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不少幼儿园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还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本身就没有办学许可证,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在这些幼儿园中,幼师比很高,老师的压力十分沉重。据不少幼儿老师介绍,她们早上7点半跨进幼儿园,一天之中,要带30多位幼儿讲故事、做游戏、唱歌跳舞再加上照顾吃饭、睡觉、大小便、孩子安全等问题,累得精疲力竭。

 


教师是怎样做的?


  一家知名幼儿园的调查结果显示,36%的教师有焦虑症状,24%的教师有“人际关系敏感”倾向,21%的教师有强迫症状,他们常常为不能完整记住一些不重要的事而担忧,常常害怕自己粗心大意或是细小的差错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对于一般幼儿园,情况则更为严重。


怎样体罚?


  其二,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学校办学对上级负责,因此在日常办学中,并不听教师的意见,也不尊重学生(家长)的权益。在出事故之后,教育部门急于处理,也是出于这种管理模式,因为事故影响到政绩。在这种管理模式中,避免老师体罚学生,往往依靠行政禁令——发文禁止体罚行为等——或者教育,要求教师自律。但这除了增加教师的焦虑、让老师在“火山口”之外,效果并不好。有效避免教师体罚学生的做法,当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同行评价,以及家长委员会监督、评价。前者让教师安心教学事务,有合理的教育自主权,不被非教育教学事务分散精力;后者则让学校真正重视学生权益,为保障学生权益而完善学校教学设施,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学生本身心理素质较差。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果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有 “缺口”,怎么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呢?中国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组织对国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做过一个大型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168所学校的2292名教师中,心理正常的只有20人!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北京市教委规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教师的必修课。 通过“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要使全体中小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掌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或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自身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但作为教师。不管你在工作中、生活中有多大的委屈和压力,也不能把这些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应该撒在学生身上。 如果实在觉得压力大,需要宣泄,可能找心理医生是适合的。美国人找心理医生是很普通的事,我们应当借鉴这样的做法。

 


学生的态度?

 

  对教育负责,对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负责,这应该是办教育、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接连不断地校园伤害事件,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以负责的态度认真处理事件,给家长和社会一个交代,同时,应反思是否真正对教育负责,进而从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评价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建立真正能负责的体制,不让悲剧反复上演。

  体罚与变相体罚,不是教育,相反是教育无能的表现。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帮助他认识,帮助他改正,动辄打骂或干吼,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指教,而是一味的指责或批评,只会让孩子更痛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把学生赶出教室,即不让他听课,免得影响课堂,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乍看起来,老师做得对,但你考虑过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吗?

  学生离开教室,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姑且不说将学生罚出教室是否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万一他在外面弄出其他的纰漏,或影响其他班级的学生学习,作为老师,你难道没有责任吗?

  学生违反校纪班规,在班上吃零食,你罚他交款充当班费,或罚他买零食让全班同学分享;学生在学校打牌,你罚他买来更多的牌,等等。干什么?经济制裁吗!家长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指望孩子好好学习,但孩子不懂事,偏不听话,而且还违反校纪班规,家长没有错呀,但老师却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家长身上,还要处分家长,再出钱呀,谁叫你养孩子不争气?这难道就是教育?难道老师你就没有教育责任吗?你又承担了多少?孩子打牌,你罚他买牌;孩子吸烟,你罚他买烟;孩子杀人,你难不成还要奖励他再杀人?岂不笑话?!

 

  众所周知,教要得法,但教无定法。如果说在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应该“因材施教”的话,那么,在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也就应该“因人施教”。我们每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学生,他们来自几十个、几百个家庭,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有的“服善不服恶”,而有的则“服硬不服软”,对于后者,单靠说服教育是无济于事的,他们往往是“屡教不改”者。对这类学生,我们虽然不能体罚,但可以实施适度的惩戒,这样往往收效更佳。

  适度的惩戒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犯了错误而勇于承担和改正错误的责任感,从而学会做人。正如国家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同志所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我完全赞同这种观点。

  千百年来民间流行有一句俗语叫做:“黄荆棍儿下出好人”,这不仅仅是经验之说,也正体现了惩戒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当教师的,尤其是班主任可能经常听到家长们发自内心的话语:“某老师,我们的孩子不听话您跟我打都要得,我们还要真心地感谢您!”这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惩戒,家长是认可的。如果说单凭学校教师单一的说服教育就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话,那么,国家花巨资建立的“少管所”等机构早就该取消了。

  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首先要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学生的正当权益。教育学生,千万不能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侵犯学生的权益。其次,要研究教育方法与技巧,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学会因材施教,不搞千篇一律;另外,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人格魅力,这样教育起来,效果要好得多,也可能要轻松得多。

  同时,必须明确,适度的惩戒教育也是必需的! 事实上,在学校工作实际中,凡是在德育工作方面做出成绩而成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教育标兵”的人中,有几个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惩戒呢?只要不是昧着良心的人,都会承认这一事实。在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中,运用恰当的惩戒教育,也使不少学困生和思困生得以转变,而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毕业和社会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