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层水稳连铺的弊端:圣贤在民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36:01

圣贤在民家

 

     《管子》现存七十六篇,为诸子百家中的“杂家”,平时难得一读。今夜偶读其中的《定贤篇》,甚感开卷有益,乃知圣贤本无种,惟修得善心,虽白屋贫人,陋巷寒士,人皆可以为圣贤也。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贤人、圣人?

 以仕宦得高官而身富贵者,天命也,不为贤。

    服侍君王,与君王融洽相处,少有过失,乃顺阿之臣,佞倖之徒是也,亦不为贤。

    受朝廷选拔推荐,为众人所称道者乃贤人乎?未必也。由于知名度高,推荐的人也就多,鱼龙混杂也。反之,知名度低,推荐的人少,亦未尝就不是贤人。只有好人称道、坏人毁谤的人,即孔子所说的“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人庶乎算得上贤人。然而,孔子所言虽可以作为知贤的准则,然而,人们往往眩惑,怎可迅速判断称道者或毁谤者究竟是善还是恶。是故,仅依据他人之推荐、毁誉,还是很难断言一个人是否算贤人。

    众人归附,宾客云集其门下者,此类人称得上是贤人吗?所谓“战国四公子”的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和春申君等封君贵族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他们依仗自身的地位和财富,各自网罗了数千食客为其所用,这些食客品流不高,多为游手好闲、夸夸其谈之徒,成就不了丰功伟业。是故这些封君贵胄终究算不得贤人。

    那些居官在位统治百姓有绩效,得到百姓称颂的人可以称得上贤人吗?如射箭和驾车需要技巧,各种工匠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方能有所作为。如果说有功绩的人是圣贤,无异于说射手、驭者、能工巧匠皆为贤人。是故居官有绩效,用虚枉的恩惠来安抚讨好百姓者,尚不足以称为贤人。

    孝于父悌于兄者以及忠于君王者可以称为圣贤吗?有父兄,且父兄不慈者,孝梯的美德方能得以彰显。忠于君的情形亦大致相似,夏桀、殷纣的残暴,方显出龙逢、比干之忠善;稷、契、皋陶之忠掩盖了唐、虞,尧、舜之贤。即所谓“萤火之明,掩于日月之光;忠臣之声,蔽于贤君之名”、“世不危乱,奇行不见;主不悖惑,忠节不立。鸿卓之义,发之颠沛之朝;清高之行,显于衰乱之世。”是以孝悌、忠君者亦因形势使然,未必为圣贤。

    还有一般诸如全身远害,不被刑戮者;委国去位,弃富贵就贫贱者;避世离俗,清身洁行者;恬澹无欲,志在不仕者;经明带徒、通览古今秘隐传记无所不记的大儒学者;辩于口、言甘辞巧、利口快舌者;擅长写作,文墨雨集,敏于弘文丽藻者;能御众将兵,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统帅、名将等等,都有其客观或不得已的原因,或于苍生社稷并无太多贡献,是故这些人都算不得圣贤。

    难道,圣贤竟不可识吗?倘可知,怎样的人才方可以称为贤人、圣人呢?其实“真贤集于俗士之间”,圣贤就在闾巷之平民百姓中,一般正直、细心之人是很容易加以识别的。首先,圣贤必得有善心,他们的才能不一定比常人高多少,但总能明辨是非;他们的智力不见得胜过常人,但他们行事必体恤众人。有善心就有了好的开端,明辨是非自然能分清忠奸,能体恤众人便最终将赢得上佳的结局或口碑。遍尝百草的炎帝,弟子三千的孔子和千里走单骑的关羽莫不如此,他们是圣贤的代表与化身。治家则长幼有序,尊卑同理;治学则博大精深,唯贤是举;治国则政治清明,法度公平。此所谓“治不谋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责效,期所为者正”。

    总而言之,帝王将相、官贵大儒、孝子忠臣,以及古往今来之林林种种风流倜傥之士未必为圣贤。圣贤的标准看似简单却难行一生。圣贤未必高贵,未必遥不可及,多现身于穷闾陋巷、白屋贫家之平头百姓之间。故孟子有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