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铺路机怎么开:信息过剩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25:13
美国新研制的隐形飞机,可以躲避地面雷达探测。因为雷达波束是由地面向天空发射的,大部分被飞机外壳的神秘涂料吸收了。飞机隐藏在蓝天中,只在雷达屏幕上产生很小的回波,这样就达到了隐身目的。要是换一种方式,使用军事卫星从太空向地面发射雷达电波,也许就能看见隐形飞机。尽管飞机可以隐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块明显的运动空白。因为有巨大的地面背景衬托,通过不断对比分析,很容易发现隐形飞机的踪迹。假如再和地面雷达信号进行比较,地面雷达发现的小目标,高空卫星却显现出很大的空白飞行物体,就说明其中存在问题。使用这种方式,也许能确定隐形飞机存在的位置。这样,就要求信息处理过程迅速有效,能够从大量干扰信号中,得到有用的东西。
  r& E! J; M  ~5 K* W% R- @0 d: E" k  ‘ n# ?6 r; i4 [5 @9 c8 D
  计算机刚开始应用的时候,许多单位都喜欢夸耀自己,已经使用电脑指导企业生产和组织管理了。那时候每个地方都有电脑室,许多身穿白衣的人坐在里面,不断摆弄机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想不到没用电脑还好,刚用上那玩艺儿没多久,就赶上声势浩大的企业股份制改造,增效减员。泪飞顿作倾盆雨,一时间工人群众纷纷下岗,苦不堪言。看来使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都没有直接开除工人方便,效果好。那时美国排球队教练,也用计算机技术辅助队员训练。说是电脑能发现训练中的错误,改正不足,提高比赛成绩。可是后来结果并不理想,美国队被中国队连续战胜了好几次。这往后,美国人就不再提计算机辅助训练这档子事儿了,就开始秘密训练了,一直秘密到现在。
) x( y+ Y5 x‘ g- p# O# U  
* ?4 u: Q- V! Q  a7 [‘ l青年论坛_北青网  和我们终身教育理论相配套的一种说法是,一个人的大脑,实际上只利用了其中很少一部份。有说十分之一的,有说十分之二的,反正不会超过50%。这样一个人就需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地学习。反正就跟实现共产主义似的,只能无限逼近,就是不能相交重合。学多少都不嫌多,花多少钱都不冤枉。如果这样的理论是在鼓励大家积极自学,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当然是不错的说法。使劲儿学,学多少都没关系,学多少都用得着。要是收费多就得考虑考虑了,得看看到底值不值那些钱。如果不收钱或少收钱的话,根本不用人教,谁都知道在大学里呆着好,这可是天底下最美好的职业。假如从投入产出的价值规律上分析,收费越低收益越好,收费越高收益越差。高投入必然有低产出的风险,低投入也会有高产出的机会。弄不好生命不息上当不止,活到老学到老付费到老。这又何必呢,上大学是一辈子,自己看闲书也是一辈子,国家的钱省一点是一点。3 `! m! \5 v; W; i) |8 ^. b0 y0 h5 N
  
# c; I- d2 i7 K; k/ J. ?  福尔摩斯说:一个人的头脑就像仓库一样,如果一下子装进去太多东西,就会占满整个空间,后来的东西就没地方放了。我们居家过日子最有这种体会了,等到屋里全摆满了以后,扔哪个都觉得心疼。十指连心,手心手背都是贫下中农的肉啊。如果先进去的是破烂,就会占住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让后来者望尘莫及。和在单位里一样,先进去的就是老人儿,就算再没出息,也比后来人位置牢固一些。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马当先,先进去的自然就成了领导。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多看书多学习是对的。只是生命有限,大脑容积也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先学有用的先学喜欢的,靓女先嫁嘛。那些用不着的功课,能抄尽量抄,能补考及格的,尽量补考及格。坏东西进了脑子就出不来了,这才是要命的事儿。要是能洗脑就好了,大脑有呕吐功能,那样学进去多少废物都不用害怕,一恶心全出来了。假雷在上真雷在下,不见鬼子不挂弦,你有千招儿计我有老主意。中学主要靠背,大学主要靠混,社会主要靠骗。人生大课堂啊,全靠我们一手掌握,学什么自己说了算。bbs.ynet.com3 m‘ Q9 {  I7 ?
    x: r2 s5 W; N1 }9 o2 y. H8 u$ \
  要是我们和经理老板谈论企业管理的事情,会发现决策的时候,人家根本不用MBA课程里教的那些东西。最典型的说法是:“可行性报告分析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样岂不是什么都不要做了,我们还拿什么赚钱呢。要是可行性分析说有利可图,结果我们做了以后赔钱,能去找写报告的人赔偿损失吗?”实际上许多企业的盈利状况,根本就是笔糊涂账。对外发布的财务报告啊什么的,都是用来说服股东,或者说服银行的。只要股东继续信任公司,银行愿意发放下一笔贷款,就大功告成了。至于其中的真实成份,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明白。现在人们都在讲资金链问题,这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只要能有新钱不断进来弥补亏空,哪怕是借新钱还旧账,也能保证企业继续向前健康发展。所以现在企业得罪谁,也不敢得罪银行。这里面银行最牛,如果银行拿不出现金支付给顾客,马上就会出现网络故障,马上就会内部装修停止营业,马上就会只许进不许出。可惜我们学了老半天MBA,大概永远也弄不懂其中的名堂。真实是很难表现的,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学到。青年论坛_北青网% B4 F% Y6 p8 j1 M7 r
  
! [. p/ l$ t! \9 B. c8 X) w  手机可能是我们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可是手机的使用功能,离我们的期待还相差很远。对于日常生活来说, 3G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手机最讨厌的地方,是没有信息屏蔽功能。比如像网络电子邮件那样,可以设置拒绝特定来源短信,拒绝特定电话号码。或者全部拒绝来电,全部拒绝短信,只能发出不能接收。也可以只开通个别号码,让跟自己有关的信息传递进来,将其余的全部拒绝。同时拒绝所有不请自来的信息,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统统不要。还需要一个很重要很实际的功能,就是可以关闭语音来电,只开通短信功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想说话,只使用短信方式联络就足够了。还需要关闭来电提示,有电话只发出红灯闪烁就行了。因为有时候我们不需要任何声响,连振动都不需要。这里面有些功能也许已经有了,只是个别人孤陋寡闻还不知道。可是许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功能,却一直没有实现,好像就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只因为某些人良心大大地坏了。 信息过剩综合症 现代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每天都会了解到许多新的事物。因而,人们把现代社会称作“信息爆炸”的时代。

  处于这种时代,面临每天出现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知识和信息,有些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适应上的困难。例如,每年世界上有影响的科技刊物中新发表原始认文可达几百万篇,每天也有1万篇以上的论文发表,身为科技工作尤其是科技信息工作者,要了解自己从事研究的领域的大量新信息,有些人就会出现大脑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此时,这些人会感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医学界有人将这种情况称为“信息症”(或“信息过剩综合证”)。  信息症的表现因人而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信息“消化不良”这是由于每天或一段时间内接触过多的信息,导致大脑政党思维被打乱。许多人在尚未理解这些信息之时,便“糊涂”地一古脑儿记入大脑,因而形成一种糊涂的概念,长期这样,就会出现头痛头昏、头皮发胀、眼花、易怒、胸闷、心律不齐或心跳加快。此时,患者的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降低。

  2.信息干扰由于新信息过多,会给人的大脑带来过重的负担。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大脑中,可能同时贮存着大量同类信息,而且各有不尽相同之处,又新旧兼而有之。如果对于各种信息接触过多,又不善于分析和处理,人会变得思绪混乱,从而出现言语吞吞吐吐、行动犹豫不决、判断力下降。同时,还会有心慌、易怒、冷漠、多疑等。

  3.信息恐惧由于知识的更新过快,人们不得不一面利用学到的知识去工作,一面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此而顾虑重重,感到负担过重或担心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而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甚至会消极地躲避学习。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症的发生,主要是大脑皮层活动的抑制性的应,是由于大脑对过多信息输入的一种承受力和适应性降低的表现。防治信息症主要应从分析归纳信息、调节大脑和、驰活动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充分理解和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归纳与分类一加以记忆;另一方面,要注意紧张与松驰的交替,不要使大脑过于疲劳。这样,对于防止及改善信息症有很大的帮助。

信息过剩等于信息匮乏  

我每天都要大量浏览网页信息,收看电视节目,读报,接收电子邮件,读书,与人谈话交流,但是回想一下,在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我看到的信息应该是我当时感兴趣的,我与之谈话的人应该是与我有关系的,可是我收到的信息大多数是无效的。

我脑子笨了吗?可能是。我记得我上大学之前,我只能从收音机中听节目,那时候很多信息会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忘。那时我只能读课本和少量的纯文学杂志以及《大众日报》,可是我却能在我的作文中高效地运用这些信息。

信息的筛选与经历有关。我参加升学考试是时,有关此类考试的信息让我高度关注,我会屏蔽与之无关的信息。我恋爱时,自然会找一些恋爱指南之类的东西。如今我正处在表面平静的年龄,无所关心,无所不关心,所有的信息都涌了进来。可是我却发现我陷入了信息荒中。

其实我目前所要的信息,可能是人与人间正面交流的信息。而我恰恰不善此道。纸上得来、网上得来、电视上得来的东西终究是二手的。  

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广告的那个时代...真好

而现在..需要..过滤有效信息转化为知识的方法..

组织信息..分析..过滤..转化..组成..

...不知道现在人类到底能吸收多少知识...能起到作用的又能有多少...

会有容量的限制吗?思想到底在哪?心灵又是什么?自我意识会形成几次?...

没知识也不行...一.一| | |       太多又消化不过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信息过剩了,对我们帮助就不是很大了(递减规律的说,个人感觉)
不过真的很感谢我们年级的学生干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求职信息。
我觉得现在求职中有三类人
A。饥不择食者。这种类型的人,虽然兴趣广泛,但总显不够专注。不过凭他们丰富的求职经历,若突然某天对某方面十分有兴趣并想有所发展,单飞还是比较容易的。
B。目标明确者。这类人(我很佩服),他们很大部分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比普通人早迈出那一步,羡慕你们,加油。
C。怕“入错行”者。这部分人,总是在等待机会,不去实践,用一个字来说是“挑”。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哪一行,只知道自己不喜欢这个行业,这一群体是需要帮助的。
从上面看出,C类(其实我也是C类,稍微偏上)需要的是一种气氛(主任也是反复强调),但怎样营造?
在这里我觉得兴趣可以营造气氛。比如一起打球的可以归为一类,一起玩游戏的归为一类,当然同一宿舍的更好(不过存在有些人考研,有些人保研等)。球带累了,冲个澡,一起去招聘会。游戏玩腻了,睡个觉一起去投个简历。
呵,貌似这种观点比较幼稚,不过个人感觉可行性比较高。那么信息的作用怎么表现?就是在大家一起打球,一起玩游戏中,随便谈到的,这个叫“互动”。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是“信息不对称”的“对称化”。
以上的种种现象的出现,要有一个假设,就是要有个人“有意”的在交流中参杂入“信息”的假设,这样才能制造所谓的气氛。此人不单只一人,可以是团体里面的所有人,不然总显得那个人很牛B,其他人都是傻B。
吃饭去了。。。。。肉价涨了,身价也涨了。。。。。
貌似什么都没说。。。。 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不开心。

  信息,曾经稀缺,并被当成鱼子酱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被视作理所当然。在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知识反而成了稀缺品。得到信息,没转化成知识;得到知识,没转化成智慧。大众媒体、熟人社会、话痨、户外广告信息、垃圾短信、闺密、互联网正在谋杀你的工作与私人空间,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甄别信息要智商,而利用信息要勇气。

  全人类都患上了严重的信息反应不良与信息焦虑症。你厌恶信息,却又离不开它。你想摆脱信息社会,却被缠缚得越来越紧。我们曾经向往知情权,但更应拥有信息烟尘社会里的不知情权。大多数时候,我们滥用了知情权。知情权对应的是履约的义务、保守秘密的义务、交换信息的义务。我们的内存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与消化系统。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箱,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站。

  抱歉,我不想知道。向制造垃圾信息的大众媒体、互联网、人群SayNo,关掉电视,关掉手机,抵制垃圾广告,消灭垃圾信息,像节制午餐一样节制信息,你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与解放。

  死于知情,或生于不知情,其实就这么简单。

  抱歉,我不想知道

  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

  如无例外,你的惯常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1.打开RSS阅读器,阅读订阅的Blog以及新闻。通常情况订阅的Blog每天更新会轻易超过100条,新闻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你带着焦虑,忽略掉英文文章与太长的中文文章,浏览式阅读,至少也需两小时。

  2.打开邮箱,浏览邮件。一个私人邮箱,一个公务邮箱,查看回复,至少也需半小时。

  3.如果你还不能免俗地炒炒股,看看实时行情与专家分析,至少也需半小时。

  当你结束这一切时,上帝啊,午餐的时间到了。至少整个一上午,你的时间都花在了浏览信息上,并且一无所获。

  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虽然你每天收到的电子邮件十之八九纯属垃圾,但哪天垃圾邮件一封都没有,你就开始心慌:要么网断了,要么服务器坏了,这种假设居然是真的!可见垃圾在现代人心里的地位。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登记40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900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世界上所有资源都匮乏,惟独人口和信息过剩,过剩的人口造就了过剩的信息,这就是信息过剩时代人类的最大危机。

  美国人大卫申克在《信息烟尘: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提出了“信噪比”这一概念:你日常接触的信息中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无用的?你的信噪比是多少?稀缺的、曾经被当做鱼子酱一样来珍惜的信息,如今却跟土豆一样充足,并被视为理所当然。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它就不仅仅是膨胀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污染。“而这些信息烟尘太讨厌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

  这道理,早在1978年,就被索尔仁尼琴注意到了。他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信息超载时代的信息焦虑症

  当十几年前比尔·盖茨提出“信息在你的指尖(Information on your

  fingertip)”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揭幕时,他做梦也想不到,信息过剩的时代接踵而来,而他,是罪魁祸首。

  垃圾邮件、你需要和不需要的传真和打错的电话消耗了你的工作时间,涌进家门的免费杂志、电视广告和24小时即时新闻、不请自来的商品目录、垃圾短信、住房中介的推销电话、吃饭时不期而至的卖花小女孩侵占了你的私人空间,商业区的音乐噪音像马路一样无所不在,住宅区里的分众电视比保安还要尽职,手机会跟随你一起度假,而手提电脑比你的太太还要亲。根据Engadget报道,台湾Yi

  Tien公司将生产一种如厕用的RSS阅读器,通过与电脑主机相连的无线网络,将你所订阅的RSS内容打印在厕纸上供你阅读。恭喜你,你的最后一块私人领地也被垃圾信息占据了。

  “筑波病”和“过劳死”一样,成为新的时代流行病症。“筑波病”,发现于日本筑波,蔓延于全球。适用人群包括科技工作者与脑力劳动者,症状包括寂寞、心理压抑、烦躁不安、恍惚、忧虑、性格孤僻、喜怒无常、思维及判断力下降等,又称“信息消化不良”、“信息过剩综合症”或“信息污染综合症”。

  据统计,一个美国职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数量高达190条,英国人是169条,其中包括48个电话、23封电子邮件、11封语音邮件、20封普通信件、15则备忘录、11个传真、13条短信及8个移动电话。而在这样信息过剩的海洋里,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难道曾经公务繁忙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就理解和领会能力而言,头脑中塞满东西和头脑中空空如也同样糟糕。

  打倒信息暴力!

  在资本界风声水起的分众传媒,几乎从诞生第一天起,江南春就面临这样的质疑:这是否侵犯了我们的公共与私人空间?为什么住宅与商务楼宇比中国还多的美国就诞生不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因为广告要进入属于私人空间的楼宇,需要经过物业,居民和业主的许可。只有在缺乏相关立法、业主维权无力的情况之下,分众才能堂而皇之地霸占业主等电梯时的片刻注意力。

  谁也不是谁的经济垃圾箱,谁也不是谁的信息垃圾站。电视垃圾的结果是没收视率,网站垃圾的结果是倒闭,纸媒垃圾的结果更惨,只能沦落为免费,甚至都没人要,当废纸卖都嫌麻烦。手机短信垃圾更好追查,打爆运营商的客服电话。谁敢把信息消费者们当垃圾箱,谁就会被消费者们先当垃圾扔掉。

  在1998年年初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向与会的各国首脑和工商界领导人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更早的,大卫申克也宣称在信息烟尘的时代,通过幸福的唯一途径是“信息斋戒”。关掉电视,关掉电脑。看书吧,钥匙在阳光下的窗台上。

  你可以对电视台、互联网、江南春、试图与你分享隐私的闺蜜们说:抱歉,我不想知道!

  知情权仍未成功,不知情权尚需努力

  中国的现状是:某些方面你全然不知,某些方面已经饱受信息垃圾之苦。你可能已经对林志玲的三围、小贝送给贝嫂的价值5万英镑的Bra了如指掌,但问你山西黑煤窑真相或广发借壳黑幕,你可能什么都答不出。

  在美国次优抵押债危机持续恶化时,工行与中行站出来说,自己持有次优抵押债的数量“微不足道”,但从美国那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的持有数量可远远不是“微不足道”。前不久造成股市“五卅惨案”的印花税事件,许多人记忆犹新:财政部部长前脚刚说印花税不涨,后脚就发生“半夜鸡叫”事件,好在三个月后他被撤职了,当然了,原因你无权知道。

  在一个知情权尚未得到保证的国家,大谈不知情权或许奢侈了点。尤其在网络充当了不少“黑幕”暴光者时,大谈网络上的“信息垃圾”与“信息清理”,是否有些不识时务?

  借用《信息烟尘》里的话来形容我们的信息现状:信息于我们,有时如鱼子酱一般珍贵,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如烂土豆,臭大街了。大卫申克说得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信息穷人最终反倒被信息淹没,这真是信息时代的悲哀。”(文/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