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跨模板:穴位触摸辨病诊断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7:40:32

阳虚和阴虚最正确的判断方法:
肾阳虚:四肢特别是手发烫,别人如果摸你的手会感觉你的手很烫。自己爱出汗特别吃饭的时候更是大汗淋漓。口臭口感浑浊(吃清胃火的中药,开始觉得口腔清爽,但药一停就复发长久不愈)爱牙痛(特别春季和秋季)爱上火。舌头肥大有牙齿印。舌苔:腻,黄色。(给人感觉很象热重)或白色。舌头中间有裂纹。另外不口渴,一天不喝水都不觉得口渴,几乎没有喝水的需求。此时你可能还以为自己身体好,不怎么喝水都不觉得渴。那么我告诉你此时你的体内已经被“湿”裹起了,脾阳弱而运化不力。如此情况2年后你体检,将出现尿盐沉淀的检查结果,再过一年可能就是肾结石的结果了。切切!切切啊,请万万不要被现在的错误理论把自己的身体误了!
肾阳虚早期症状还有晚上睡觉噩梦,容易鬼压床。
肾阳虚中晚期症状 小腹觉得寒冷,喝冷水很不舒服,坐冷板凳更是觉得会阴前阴有难以名状的不舒服感。手摸XX感觉XX寒冷。勃起开始有心无力,XX减退。下肢感觉发胀,而且感觉下肢冷。上身却显示一派热象,比如吃点燥火的东西,脸上起痘痘,或牙齿疼痛 口舌起疮,鼻炎。经常大汗特别吃饭的时候。女性症状还可能出现痛经,而且痛经(月经)时大汗,要用暖水袋放在小肚子上才觉得稍微好点。经血有深乌,结块,甚至出现类似黑色的凝血块。(医院医生可能会给你开三菱 莪术 元胡 鸡冠花 益母草之类,因为他们会辨证成气血问题 采用破血的治疗方法)一部分人士出现黑眼圈,特别是下眼皮。或者鼻子山根部位发青。
现在普遍观点说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也就是说表现为“寒”的症状,那么我要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这个几乎是错的。实际肾阳虚表现的不是寒象而是热象特别上半身。比如手心发烫,口臭舌苔厚腻。包嘴吞气感觉气体浑浊。另外肾阳虚到一定程度还会导致头部疼痛特别后脑勺,或者脚后跟痛,或者口腔糜烂发炎,口疮,咽喉炎。如果你有上述症状用治疗经久不愈,或者逐渐形成吃饭哽。那么你就要考虑是否阳虚了。治疗肾阳虚的主要药物:附子 附片 桂枝 干姜 肉桂 适宜药方 附子理中丸 白通汤 三逆汤等。如果你有不想喝水的症状 一定要注意去湿:去湿药物:茯苓 猪苓 泽泻 佩兰 藿香 苡仁 芡实 莲子 金钱草、白术 砂仁等。
另外所有的癌症 无论白血病还是喉癌肺癌 以及爱滋病 都为元阳弱,后期表现的高烧,红肿之类严重热象,乃亡阳之象。因此这类疾病发现初期若以元阳弱论治或可带疾延寿。但不幸的是现在都是按清热滋阴的方式治疗(被热象所迷惑)结果最后脱阳而亡。症状高热 大汗 红肿 剧痛
有以上症状的(特别早期症状),如果你去医院95%的医生会认为你是肾阴虚或者火重,会建议你长服六味地黄丸,会开一些滋阴寒凉的药,如 石斛 玉竹 等 另外会开一些清热的药。如果你听医生的话长期服用,那么你会进入中期晚期。而且越来越严重 。
---- 我就是被误治为肾阴虚,弄得我苦不勘言。治了多年越来越严重。后来我自己胆子大按阳虚下药
用 附子40(先熬60分钟) 砂仁20 甘草10 喝下去 感觉舒服极了。口腔清爽 ,下肢渐渐不冷。
肾阴虚症:上半身寒冷的感觉,下肢却热象。特别XX容易勃起,如果勃起后不萎软(中医叫强中)这样的才是肾阴虚。特别是否强中是判断肾阴虚的关键判断点。真正的肾阴虚比例极少比例不足 5%
各位同胞,我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肾阳虚和肾阴虚的症状表现,希望大家一定重视不要被那些垃圾书垃圾专家误了。
',1)">
 
中医面诊
(l)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稍有光泽 ——正常人面容。 (2)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泡疹,表情痛苦,呼吸和脉搏增快——急性病面容,如大叶肺炎、痢疾、小儿急 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传染病等。
(3)面部浮肿,眼睑水肿苍白,眼裂小,额部有指压下凹现象,尤其是清晨较重——急、慢性肾炎、肾病等。
(4)面容憔悴、面色灰暗、两眼无神、精神萎靡——慢性消耗性疾病。
(5)颜面苍白、浮肿、眼睑宽而松弛、表情迟钝而冷淡、黑眼珠上方露白,眼球突出——甲状腺机能亢进。
(6)面容苍白、浮肿,缺乏表情。舌大唇厚。加上声音沙哑、耳聋,全身皮肤粗糙等——甲状腺功能低下。
(7)面部浮肿、双颊暗红、口唇紫绀——多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8)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突出、两颧隆起、耳鼻增大 ——肢端肥大症。
(9)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少气懒言——伤寒病。
(10)面容发红、胖圆、状如满月,由于两颊脂肪堆积,正面可能看不到耳朵——多为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柯兴氏综合征。
(11)面部肌肉强直、言语或动作时表情无变化,似面具样——一震颤性麻痹和脑炎。
(12)面色苍白呈铅灰色、表情淡漠、双目失神、两眼凹陷、颧部突出、鼻尖峭立——多为大出血、严重休克、急性腹膜炎等。
(13)眼球结膜充血,面部及眼眶区、颈、胸部皮肤发红,压之退色——多为流行性出血热。
(14)在无黄疸的情况下,面色晦暗呈棕黑色中透青灰——多为肝硬化或肝癌晚期。
(15)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完成吹哨、鼓腮动作,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多为面神经炎。
(16)面部结节状增生和斑块,并融合成大块凹凸不平的结节,眉毛、睫毛部分脱落或全部脱落,形如狮子脸——多为瘤型麻风。
(17)面部清瘦而苍白,两颊红呈胭脂色,下午明显伴有低烧——活动性肺结核。
(18)脸色枯黄、鼻梁扁平、眼呈杏状、眼睑浮肿、额有皱纹、唇厚、伸舌、神疲无力——先天性愚笨。
(19)因腹泻或呕吐,面部憔悴、眼窝下陷,鼻梁瘦削高出,颧弓隆起清晰可见——严重脱水。
(20)面部看上去像"黑人",牙龈和颊部粘膜也有黑蓝色的色素沉积——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21)外伤伤口较深,数日后出现张口困难,面部肌肉痉挛,看来似笑非笑,呈特殊的苦笑面容——多为破伤风。
(22)痴笑,不断照镜子、扮鬼脸,思维特奇,情感反应幼稚,行为紊乱——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3)狂笑——精神性疾病,如反应性精神病、癔症、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狂躁症等。
(24)傻笑——多见于因染色体畸变而致先天性愚型患者,以及因母亲妊娠期受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等先天发育障碍;难产和脑炎、脑膜炎等后遗症。
(25)强笑——常为多次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亦可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同时往往伴有强哭,发音和吞咽障碍等。
(26)诡笑、眨眼、呶嘴、吐舌、挤眉、弄眼——多见于小舞蹈病患者。
(27)呆笑,常有张口不闭、口角流涎、无意识地笑——多见于老年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症。
(28)假笑,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坠、面部歪斜——面部神经麻痹。
(29)脸色长期异常,而且精神不振的——应到医院检查治疗。
(30)脸色突然变黄——可能是患了黄疸性肝炎、胆囊炎、钩虫病。
(31)脸色发青——多半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肺气肿、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32)脸部逐渐变黑——可能患了肝硬化。
(33)双眼睑呈现浮肿——身体"积水"、睡眠不足;每日晨起时双眼睑浮肿更严重者——心脏或肾脏有问题。
(34)颧骨或面颊部位出现白块——可能患上白斑症或癌症。
(35)皮肤呈黄色,头发失去光泽及易于缠绕者——甲状腺分泌失调。
(36)皮肤过度苍白——可能是贫血。
(37)皮肤呈现赤红——显示红细胞含量偏高,或心脏、肝脏及肠出现问题。
(38)眼睑出现半月型乳白色斑块——可能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
(39)面部的痣,突然出现了变化,如颜色变黑,颗粒变大,痣边缘呈不规则线条等——可能是皮肤癌。

补充面诊部位:
1、额头上条三分之一处为心理压力区和心脑循环不良区。
2、眉毛二分之一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毛二分之一向太阳穴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叫脑区(血脂区)
5、两眼中间是心区
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鼻子的二分之一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鼻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鼻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人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生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耳朵包括耳朵为肾区。
16、颧骨下侧到外眼角为大肠区
17、到内眼角为小肠区。
相:
婴儿的脸是洁净的,当他(她)们断奶吃食物后才显示出心、肝、脾、胃、肾、五脏的能力;随着年龄越大,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越多。不外乎有痘、痔、色斑、痕、纹路;一般青少年以痘表现,一般中年人以皱纹表现,老年人以斑表现。
具体相:
1、心脑血管压力区多数长痘、斑和皱纹。
2、肝区:长鱼尾纹和斑。
3、胆区:发青。
4、肺区:发暗,下凹肺功能不好。
5、脑区:长竖纹(左右眉毛的内侧川字文,或三道,或两道)心脑血管不好;印堂发红为血脂粘稠多为高血压。
6、心区:长横纹(或一道,或两道,或若干道)多为心脏不好。鼻纹多为供血不足。
7、脾胃区:颜色异样(或红鼻头)多为脾胃不和。
8、生殖区:颜色异常发青,多为内分泌失调。
9、肾区:发暗肾虚。有红疙瘩是腰酸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侧脸颊有下凹的地方为肾虚,耳朵小肾虚。
10、大肠、小肠区:有斑和“沉色”的红点位肝功能不好。
11、胸乳区:颜色发暗一边对应一边。
12、膀胱区:发暗、发乌,长痘;膀胱有问题。

补充:
一、 总论
l、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
2、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
3、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
4、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
二、各论
1、心理压力:
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
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
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4、肺:
(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5、胸(乳):
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6、肝:
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 (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而此人比较年轻或是有钱的老板或是大官,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若太阳穴处有斑,证明肝功能衰弱。若鼻梁高处有斑,还可能是肝火大,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班,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眉中央有痣,眼球发黄,且面色非常黄是乙肝。从鼻梁处一直青到鼻头可能是癌或瘤!
7、胆:
反射区域在鼻梁高处的外测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较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若把右手放在右肋下(胆就在此部位),左手握拳击打右手背,若此部位疼痛的话,即是胆囊炎;若刺痛的厉害的话,可能是胆结石。胆有问题的人可能肥胖。眼下面胆区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是胆结石。眼袋晦暗亦证明胆不好。
8、肾:
反射区在眼外角平线与耳中部垂起直线相交向下至下巴的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证明此人肾虚,一般倦怠,腰背及腿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若此部位有病或痞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也会腰、腿及背部酸疼。肾虚可导致膀胱、生殖系统、性腺等疾病。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也是肾虚的表现。肾区如有病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证明此人患有高血压或预示将来要患有脑血栓疾病。
9、膀胱:
反射区域在鼻下人中两侧的鼻根部位。此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生疮等,证明有膀胱炎,会出现小便赤黄、稍频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酸痛。女性患膀胱炎,有时是妇科有问题。鼻根发红,但尿不频、急且整个鼻梁骨发红,证明是鼻炎。
10、脾:
反射区域在鼻头。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证明脾热或脾大,一般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若鼻头发黄或白,是脾虚,会出现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
11、胃:
反射区域在鼻翼。若鼻翼发红,是胃火,易饥饿,口臭。有红血丝且比较严重,一般是胃炎。饭前胃疼,一般是胃炎。饭后一、二小时腹疼是胃溃疡,压痛点在腹部正中或稍偏左处;饭后二到四小时腹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痛法在两排胁骨中间靠近心窝的地方,类似针刺一般,严重者可痛到后背,压痛点在腹部稍偏右处。若鼻翼灰青,是胃寒,与其握手时能感到此人手指尖发凉,此人受风寒肚子痛,拉稀等。而鼻翼部青瘪者,一般以前胃痛,形成病根,可引起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引发胃癌的可能性较大。鼻翼薄且沟深证明是萎缩性胃炎。
12、小肠:
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内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证明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一般人会瘦弱。
13、大肠:
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外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或便溏,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
14、生殖系统:
反射区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若女性嘴唇下面有痣、痦子、下巴发红、而肾的反射区域比较光洁的话,证明此人子宫后倾,腰部酸痛。若女性嘴唇四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或女性的嘴唇四周发青、发乌或发白,肾的反射区域也不好,这两种情况一般都证明此人性冷淡。若女性人中有痦子,一般是她子宫有疾病。若男性嘴唇上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说明此人生殖系统有问题。若40岁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较厚,可能是前列腺增大;若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可能是前列腺炎。男性上嘴唇不平,有沟沟,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上嘴唇两边发红,也是前列腺炎。

附:
(1)上眼皮有痣,证明头晕。
(2)任何部位反射区有痣或痦子,证明祖上都患过该部位疾病。
(3) 糖尿病:鼻头坑坑洼洼且肾区有红血丝及鼻翼发红。大眼皮浮肿嘴爆皮舌中间有红线可能是糖尿病。 (4) 眼睛周围发暗,证明大脑供血不足。易引起三叉神经疼及睡眠不良。
(5) 喉咙如有两条青筋,证明是风湿性关节炎。
(6) 整个面部有斑,属于血小板减少症。
额头靠近发迹三分之一处,如果有症状,代表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有痣,则表示心血管机能先天不良。如果是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现在或已有一段时间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是斑或色素沉淀,则表示心血管机能长期不良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两眉间及两眉二分之一处,靠中间画圈部分,代表呼吸系统肺、咽、喉。
两眉二分之一处靠外画圈部分包括太阳穴,代表肝脏。
两眼下方,颧骨上方代表胆。
两眼之间的鼻根处,代表心脑血管。
两眼与鼻根两侧间,男代表胸腔、女代表乳腺,男女都是交叉着看的。
肝脏的另外一个位置是在鼻梁中断,胆的位置在鼻梁中断两侧,所谓肝胆相连,肝胆相照。
鼻头代表脾,鼻翼代表胃。
颧骨下方至鼻头下端大U字平行处,偏外侧代表大肠。偏内侧小U字处代表小肠。
颧骨至耳之间包括耳朵、脸颊区域,代表肾功能。
人中代表膀胱。嘴四周代表生殖系统。
下巴代表肾或身上有酸痛;全脸青春痘,代表精神压力大或体内机能

图解面相与疾病征兆表




面部信号预示疾病:耳朵有皱褶或因心脏病
面部确实能透露一些令人吃惊的健康机密,经常照镜子也并不都是为了美。近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专家就表示,面部的一些信号可能预示着一些疾病。在医学专家的帮助下,通过简单的照镜子揭示我们的健康状况吧。
眼皮总跳——缺乏维生素B
眼抽搐(也就是人们说的眼皮跳)表现为每隔几秒钟眼睑的肌肉就会发生痉挛。研究表明压力可以导致抽搐的症状,它使得身体不能够吸收维生素B,众所周知,维生素B 能使眼部肌肉保持正常工作。如果您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维生素B的药物。
变大的鼻子——酒渣鼻,肢体肥大症
在酒渣鼻情况严重时,鼻子周围的皮肤会开始变硬,最后会导致肥大性酒渣鼻。
同时,肢体肥大症也会导致鼻子、手、下巴以及舌头的外观发生变化。肢体肥大症的发作会伴随生长激素的增多,从而刺激肌肉,软骨和骨骼生长。这通常是由于脑垂体分泌失调引起良性瘤引发的,虽然不必过分担心,但也要引起足够注意。
脸色发红——狼疮,心脏病
脸色发红可能是全身红斑性狼疮引起。通常表现为脸颊和鼻子起蝴蝶皮疹。同时,心脏二尖瓣狭窄,也可能脸部产生粉紫色斑块,这是因为脸上的皮肤薄,血管比较密集,在那里的影响最明显。
脸色发黄——支气管炎,哮喘
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可导致面色蜡黄或呈灰色。这是因为全身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若是孩子皮肤蜡黄很容易引发哮喘发作,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嘴唇裂纹——贫血,糖尿病
嘴角的裂纹或者疮可能是贫血或糖尿病的征兆。因为如果身体贫血,就会缺乏铁元素和红细胞,而红细胞对肌肤健康至关重要,它的减少会导致皮肤,尤其是嘴唇出现裂纹。
另外一个引起嘴唇裂纹的原因是糖尿病,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血液中含有过多的葡萄糖,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会使患者滋生大量念珠菌,这是一种可以侵染嘴角的真菌。
耳朵有皱褶——心脏病
在耳垂处从耳朵口向外下方有一条斜行皱纹,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皱纹,实际上这意味着动脉硬化、心脏缺血。
英国科学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统计表明:耳垂处小小的皱纹同动脉异常是有关联的。耳垂是由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没有软骨,是耳朵上惟一肉多的部位。当动脉 出现硬化时,耳朵同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得到的血较少,而耳垂是耳朵上对这种缺血现象感觉最敏感的部分,因而在耳垂上出现了皱纹。

穴位触摸辨病诊断法
梁全龙(供稿)
《内经》•《灵枢•经脉篇》,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彻上下的径路。人体通过经络把各个器官组织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疼痛是一种疾病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的功能障碍。当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时,在体表一定部位就会相应的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产生压痛、过敏、肿胀、硬结等现象,这些现象,由于经络在人体内循行部位不同,脏腑疾病在体表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而且有的反应为局部,有的反应为全身。
治疗常见病的过程中,在针刺配方检查穴位时,发现有的穴位上的明显的压痛,当针刺这些穴位时,针感强,疗效好。相反,在针刺无压痛的穴位时,针感和疗效都差一些,于是在临床工作中,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已确诊的典型病例,着重地反复检查与该病有治疗作用的经络和穴位,有意识地去寻找穴位压痛及其规律。经初步观察发现一些常见病在穴位上出现压痛反应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如呼吸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在手太阴肺经中“俞穴”(肺俞),“募穴”(中府),“郄穴”(孔最)上出现压痛反应。在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中,除了上述三个穴位有压痛反应外,还在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库房”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祖国医学通过体表压痛点诊断疾病适用范围较广泛而且系统,出现的反应点可见于躯干和四肢。通过经络反应机体内在的异常现象是全身性的征候表现。
体表“压痛”的表现形式:
体表“压痛”是由内脏病理反射而引起的,由于病因不同和疾病性质的不同或因发病部位的深浅以及病程的长短不一,所以“压通”反应(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关于穴位“阳性反应物”,在急性病期常常是“压痛”与“园形反应物”并存;慢性病则由部分吸收而变为粗条索,细条索等不同形状。一般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1、皮肤痛:患者主诉有疼痛症状,并能指出那里最明显。一般说来其疼痛范围较大,常因肌肉纤维组织炎,关节炎或外伤性疾病引起的。
2、动痛点:患者常主诉其疼痛或不适是在做某动作或姿势时疼痛最明显。这种“动痛点”。常见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疼痛。
3、穴位压痛:患者没有疼痛的主诉。在检查穴位时才能发现穴位存在着客观压痛反应。这种疼痛大多数人在没有检查前不知晓,这种穴位压痛反应大多数因内脏病变引起的体表“穴位病理信息“反应,也是穴位诊断的主要依据。
4穴为其它反应:是指当检查到穴位点的反应时,患者往往是长出一口气立即感到全身轻松有舒适感。这种穴位反应,常常是由于功能性疾病所引起的。
穴位阳性反应物:
穴位阳性反应物,是指在穴位上出现人可以摸得到的“物体”。如:梭状形、粗条索、细条索、扁园形和各种筋结节等等。这些都可以因病因的不同出现在不同的部位上,代表着不同的疾病。
1、梭状形和粗条索的阳性反应物的出现,表示为急性病,中医为“实证”。
2、扁园形和粗条索的阳性反应物的出现,表示为慢性病,中医为“虚证”。
3、穴位处,肌张力增强,如关元穴表示“元气足”,体质好;肌张力低,表示“元气不足”体质弱等。
4、在同一个穴位上出现不同形状的反应物时,是表示着不同的疾病;如:肺俞穴,出现梭形结节,表示肺炎,实证。出现条索则是慢性气管炎。如果出现扁平或椭(tuo)园形结节,则表示为肺结核。
穴位反应差异:
在临床上,对于“压痛反应”,常常因为受检查者的“个体差异”或疾病变化而表现出三种类型:
1、小刺激大反应:这种人对疼痛很敏感,其表现是很多穴位出现压通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认真比较其压痛程度,判断出最明显的诊断主病。
2、大辞激小反应:这种受检者对疼痛不敏感,其表现是出现反应的数量少,程度轻,这种情况以全身而言,可适当降低反应程度,也是以最明显的穴位诊断主病,因此,不影响诊断。
3、对于正常刺激,反应正常的人,在十二经脉中“俞穴”(背部),“募穴”(胸腹部),qie郄穴(四肢)。反应也有差异。大体上是:俞穴反应小(轻),募穴反应正常(中),郄穴反应大(重)。这是因为募穴直接反应内脏病变,俞穴常反应内脏的慢性病,而郄穴常反应急性病的缘故。
4、分清穴位局部变化,在穴位检查时如局部出现红、肿、疤痕、创伤及皮肤病和其它不正常情况时,应区分开是局部变化,还是穴位反应。
穴位诊断法三大要素:
穴位诊断虽然简便易行,但是有严格的法度,否则就达不到正确诊断的目的。在应用本法时,必须掌握三大要点:
1、着眼于穴位,熟记穴位,掌握取穴法和穴位主病。
2、关键是压痛。穴位压痛和阳性反应物是表示着内脏病理变化,而穴位反应程度则是表明疾病的轻、重、缓、急及表、里、虚、实。因此,必须认真检查,审定和正确评定,准确记录。
3、落实在辨病。取准穴位,审查穴位反应的目的核心是为辨病。
穴位诊断的优点:
穴位诊断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特别适应于缺医少药的基层及农村;其,是在检查中快速准确,只要数分钟就可查出病情;它即可查局部病症又可以作全面系统的全身疾病检查,特别适用于对人群做肿瘤普查;对查者无痛,无创伤。深受患者欢迎。
穴位诊断应注意事项:
穴位诊断法是依据穴位病理信息为根据,对人体穴位反应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的,其结果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者检查方法和经验外,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有关,所以在诊断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测试患者的肌张力:即用食指指腹轻轻触压,观察患者肌张力高、中低。此法适应于项肌,关元穴、脾俞穴、肾俞穴,要注意双穴对比。
2、滑动法:是用指腹沿经络线,轻轻滑动,便于发现表层的“阳性反应”。适应于四肢穴位的检查。
3、按揉法:是较滑动法用力稍重,便于发现皮下组织的“阳性反应物”。
4、移压法:是以母指侧腹沿经络,穴位推察,适应于胸、背、腰部和郄穴的检查。
5、指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经络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压痛、凹陷或结节等现象,并依据经络学说进行分析。
6、穴位压痛诊断和压痛等级评定是辨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穴位压痛辨病共分两个步骤,一是穴位压痛检查和评级,另一是穴位压痛的分析诊断。
认真审查穴位反应非常重要,正确评定压痛等级,如实记录。以供分析诊断和分清病的急、慢、轻、重等。
检查方法和诊断步骤:
$检查姿势:一般采用仰卧位和坐位两种,仰卧位主要用于检查头部前面、胸、腹和四肢的穴位检查;检查背部、头顶部、项的穴位时,可让患者骑椅而坐,双手抱于胸前,头稍前倾,松衣;检查臀部和下肢后侧的穴位时,患者应腹卧,医生站在床的后右侧来检查。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应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作按压或滑动检查,以发现穴位压痛或凹陷及结节等现象。
检查步骤:
1、首先向患者简要说明什么是穴位诊断,穴位检查没有什么痛苦,也没副作用。让患者按指标的姿势坐或卧好,放松全身肌肉。
2、医生在检查前指甲要剪短,冬天时手要温暖,防止手凉引起患者肌肉紧张防碍检查。
3、试诊:先请患者宽衣露胸之后,医生以右手食指的指腹在“檀中穴”进行试压,有两中目的:一、是让病人“体会”一下什么是“穴位压痛”以便在穴检查中能及时说出其穴位压痛情况;二、是医生用同样的“指力”在“檀中穴”及其上下左右试压,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的“指压”强度,以相同的指力能区分穴位与非穴位有无反应,此力量就是该患者在检查中的指力强度标准。
4、中心定位:在取穴时,要充分利用体表标志。一般在胸部先定“檀中穴”,上腹部先定“中脘穴”,下腹部先定“关元穴”,在背部取穴时先定肩峰平行的“大椎穴”与两肩胛下角平行的“至阳穴”与髂骨平行的“阳关穴”,后取其它穴位,这样才不会茫然。
5、穴位阳性反应的层次: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面。
(1)表层的表现:如色泽、形态、凸凹、生物电和温度等
(2)中层多在皮下,如在皮下摸到园形、扁平形、梭形、椭(tuo)形园、条索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结节或连株形气泡等。
(3)深层多在肌层,如点状或骨刺样等反应。上述反应均属于穴位阳性反应,后两条是属于穴位阳性反应物,三项中均可伴有压痛反应,总的说来是属于穴位病理信息反应。
6、穴位触诊法:是穴位诊断法中,关键的第一步,必须熟练掌握。因为有“痛”穴位,是有病内脏器官的反应穴,是“显态信息”它对痛觉敏感度明显高于其它穴位和非穴位,也是诊断的依据,必须十分重视。对于没有伴随压痛的其它类型的穴位信息,这是一种要求高的穴检技术,只能凭“指感”查知穴位反应,决定诊断结果。不同的疾病和病期在不同的部位出现的指感也有所不一样地。关于“指感”问题,只能去实践中体会,难以言传。在施行穴位检查时必须全神贯注,细心观察,反复对比,才做到比较正确的判断。
穴位检查记录法:
穴位压痛分级标准与阳性反应物记录方法:穴位阳性反应物记录方法:
(1)穴位出现结节时以“○”符号记录。
(2)出现结节和压痛时用“⊕”内加“十”符号记录。
(3)出现条索时用“‖”符号记录。
(4)穴位出现肌张力增强时以“↑”符号记录。
(5)穴位出现肌张力低下时以“↓”符号记录。
(6)穴位出现肌张力正常时以“→”符号记录。
(7)穴位出现凹馅时以“凹”符号记录。
(8)在检查中发现特殊异常时应用文字如实注明,以供分析研究。
2、穴位压痛评级:无疼痛反应者为 “一”,一般压痛为“+”,明显压痛为“++”
皱眉呼痛为“+++”,疼痛拒按者为“++++”。
分析时应全面考虑,对小刺激大反应的病人,要努力找出压痛最明显的穴位。大刺激小反应的病人出现穴位压痛点比较少,而且压痛程度也比较轻。正常刺激正常反应的病人往往是“俞穴”压痛反应轻一些,而一些“郄穴”压痛比较明显,“募穴”反应往往比较正常。分析时,首先从36个穴位压痛反应点进行病位分析,找出患者主要的“病经”及其表里关系,然后在36个穴位的分经基础上,再结合奇穴和特效穴出现的压痛反应,即可构成明确的诊断。例如呼吸系统的中府或肺俞出现压痛,配合库房穴压痛就能诊断气管炎,配合五里穴压痛就能诊断为肺炎,哪一侧五里穴压痛明显,哪一侧就是病侧。对消化系统的胃病诊断要看中脘穴,肠道疾患要看天枢穴,心脏系统的疾病要看神堂穴,泌尿系统的疾病看肾俞穴,肝胆系统疾患要看肝俞、胆俞、胆囊点,妇科疾病要看次髎和三阴交,骨骼系统疾患看肾俞和大杼,肛门疾病看大肠俞和孔最穴等。总之,基础穴结合奇特穴位压痛才能下诊断,在基础穴无压痛的情况下只能说明有某种疾病的症状.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些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便于临床诊断,下面仅就新大郄、足临泣、脾俞、温溜、阳陵泉等穴位作一些具体说明:
“新大郄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承扶穴与委中穴联线的中点的外开五分(同身寸),下五分(同身寸)为恶性肿瘤“癌瘤”反应点。
“新内郄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承扶穴与委中穴联线的中点的内开五分(同身寸),下五分(同身寸)为良性肿瘤“普瘤”反应点。
在临床穴诊中,定性穴位反应阴性时(一)说明,该患者没有肿瘤病,无须进行定位穴的检查。如果定性穴反应“阳性”(十)无论是良恶都必需进行“定位穴”检查。
新内郄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有癌症,但还不能做出定位诊断,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诊断。如新内郄穴配食管下俞诊断食道癌,配肺俞诊断肺癌,配肝俞诊断肝癌,配中脘、承满诊断胃癌,配胰俞、地机诊断胰腺癌,配生殖点诊断前列腺癌,配次髎、带脉诊断子宫癌,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癌等等。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患者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石,配肓俞穴诊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
温溜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食管下俞诊断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脘、左承满穴,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溃疡点、右梁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配天枢、大肠俞诊断肠穿孔.
脾俞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张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明穴诊断肝下垂,配太溪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诊断胃下垂,配子宫穴、次髎、带脉诊断子宫脱垂。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诊断胃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营池诊断肠出血,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出血。因阳陵泉穴位比较敏感,一般在“++”号以上者才能诊断。
有些穴位压痛反应具有双重性,如头风穴出现压痛时,“+”是头晕,“+++”号以上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地机穴出现压痛在“++”以下为四肢乏力,“+++”以上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肝炎穴出现压痛在“++”以内,说明目前肝功能基本正常。
肿瘤定性穴的检查:
1、姿式:先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露出胸部,以檀中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试压”,用同样指力让病人体会穴位压痛与非穴位区分,以便客观反应情况。再让病人将长裤退至膝下,取腹卧位,露出承扶穴与委中穴,一定要摆正姿式,不能紧张,肌肉要放松,讲明穴位检查,没疼痛和付作用等。
2、取穴:先定臀横纹中点承扶穴。后定委中穴。两穴联线中点向外五分,再下五分(同身寸),是新大郄穴;向内五分,在下五分(同身寸),是新内郄穴。
3、穴位检查:用双手拇指指腹在两侧同时进行“对比”观察,要特别注意,双手指力要一致,才能比较出局部反应和指感。只有指感与病人的反应一致,才能准确判定是那一侧穴位反应及其“十”等级。
肿瘤是病大多是慢性病,因此,穴位病理信息常以“征象”的形式表现,所以我门要掌握无痛诊断,才能提高诊断率。
4、检查结果:
(1)正常时:新大郄穴与新内郄穴,均出现阴性(一)反性(包括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
(2)新内郄穴:双侧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塾”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良性肿瘤”。
(3)新大郄穴:双穴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塾”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恶性肿瘤”。
(4)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两组穴位各组均出现“阳性反应”时,则两组在进行对比(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可诊断为“交界瘤”(良性恶变)。
(5)定性穴与定位穴:凡是定性穴出现阳性结果时,无论是“良性”瘤或“恶性”瘤,都必须按着配穴原则,做进一步检查,做出明确的部位和性质的诊断。
5、穴位反应与肿瘤病的对应关系
穴位病理信息反应与肿瘤病的对应关系,在临床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穴位反应(一)说明,穴位处于“潜伏状态”身体正常;穴位反应(十)说明身体处于异常状态,其中显示表现为“酸胀”为气滞,“刺痛”为血瘀,“肉塾样阳性反应物”为肿瘤形成。“结节样阳性反应物”为肿瘤在发展。“为点状硬结样阳性反应物”周围肌肉松软,为肿瘤晚期,病情垂危。
6、利用穴位反应早于自觉症状的这一特点做定期穴位检查是可意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
穴位压痛诊断的验证和结果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方法是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先对患者进行穴位压痛检查,以穴位压痛为依据,实行分析、辨病疾病。对验证对象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再与临床科及辅诊科室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并以辅诊科室为标准,核对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结果是否准确。诊断对象以门诊病人为对象,分两组进行,一组是各科室转来的病人,按西医系统进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另一组是直接来穴位诊断室实行全面系统穴位检查。对以上两组病人都是在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后,再由医生进行西医诊断,并按穴位诊断结果申请辅助检查,以核实穴位诊断的准确率。
初步体会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用拇指在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患者穴位压痛点、凹陷或结节,借以诊断疾患的一种方法。几年来,通过实践,体会到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具有方法简便,易于学习掌握和不受条件设备的限制的优点。它既适合医院又适合农村、工厂、部队,既有利于平时,也有利于战时。查出的主要反应穴位既是诊断穴,也是对病人具体治疗的穴位,而治疗效果如何,又是考验诊断准确与否的一个步骤,使穴位诊断和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实践初步体会到,用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诊断疾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穴位检查是诊断正确与否的先决条件。检查时,要做到患者体位正确,肌肉放松,检查者取穴要准,触诊要得当(特别是发现穴位压痛时)必要时可进行穴位对比和比较,以便确定压痛等。
2、分析诊断时,以基础穴为主,结合奇特穴位分析诊断,但要注意穴位压痛本身有一定的假阳性,这种假阳性可能造成错误的诊断。
3、在对各种不同系统的疾病作分析时,以不同经脉的主要穴位为主,奇特穴为辅。但在临床诊断中,有时奇特穴却能起决定其疾病性质的作用。
4、诊断结果可以为一种疾病,也许有数种疾病并存,但需分出主病和次病,而反应一般的穴位则用来诊断次病。
5、在临床试用阶段可先用穴位诊断,然后再询问病史,这样可以对照验证本法能否做出正确诊断,以便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穴位压痛诊断法虽经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但从各方面来说还是初步的。由于水平不高,必有不少缺点,尚待广大医务工作者批评指正,以便使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战备服务。
1、
附三十六俞、募、郄穴主症表,(各系统疾病检查表及诊断穴位示意图)。
俞募郄穴主症:
肺  经:中府、 肺俞、孔最, 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结核、咯血、盗汗、胸痛、皮肤病、痔。
大肠经: 天枢 、大肠俞 、温溜, 肠炎、腹泻、便秘、腰痛、痔核。
心  经:巨阙 、心俞、阴郄, 心慌、心跳、心律不齐、心悸亢进、贫血、癔病、神经衰弱、盗汗、胃痛、呕吐。
小肠经 :关元、 小肠俞、 养老,脐下绞痛、腹胀痛、不孕症、白带多、遗精、疝气、腰痛、坐骨神经痛、耳病、视力减退、近视。 )
心包经 :膻中 、厥阴俞、 郄门,心脏病、血液循环病、心动过速、神经衰弱、多梦、头顶痛、胸闷、颠痫。
三焦经 :石门 、三焦俞 、会宗,小便不利、泄泻不止、腹痛、水肿、遗尿、腰痛、胸膜炎、耳鸣、耳聋、妇科病。
肝  经: 期门、肝俞、 中都,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胆怯眩晕、肝炎、呕吐、胃酸过高、腰痛、不能俯仰、月经不调、烦燥、眼病。
胆  经: 日月、胆俞 、外邱,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肝炎、胃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关节炎、小儿麻痹。
脾  经 :章门、脾俞、 地机,脾脏肿大、腹泻、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肝炎、胰腺炎、出血性疾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肌内、关节痛。
胃  经: 中脘、胃俞 、梁邱,胃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呕吐、溃疡病、胃痉挛、气喘、高血压。
肾  经: 京门、肾俞 、水泉,口苦、咽喉肿痛、心燥、足心热痛、发育不良、生殖泌尿系病、肾炎、阳萎、遗精、遗尿、闭经、子宫脱垂、脱发、耳鸣、腰痛、小儿麻痹。
膀胱经: 中极、 膀胱俞 、金门,遗精、遗尿、阳萎、肾炎、膀胱炎、尿血尿频、月经不调、面色黑、不能平睡、恐惧。
呼吸系统穴位检查表
感        冒    肺  俞  风  门
支 气  管 炎    肺  俞  库  房
肺   气   肿    肺  俞  痰  喘  膺窗旁开1.8寸
支气 管 扩张    肺  俞  膺  窗
支气 管 哮喘    肺  俞  气  户
肺        炎    肺  俞  五  里
肺    结  核    肺  俞  结核穴  大椎旁开3.5寸 )
肺门淋巴结核    肺  俞  玉  堂
胸  膜    炎    肺  俞  渊  液
渗出性胸膜炎    肺  俞  水  分
肺        癌    新大郄          臀横纹与腘横纹联线中点偏外下1.5寸肺  俞
喀        血    肺  俞  银  口  背部肩胛骨下角处
胸        痛    池  泉  腕背横纹之中点,伸指总屈肌腱桡侧沿处。
消化系统穴位检查表
食  道  炎   水    分  食管下俞第8胸椎旁开1寸 )
胃      炎   中    脘  左承 满
胃  痉  挛   中    脘  左承 满、梁丘
胃 神 经痛   中    脘  左承 满、左商曲
胃  下  垂   脾俞凹陷  下垂点  脐上2.5寸
胃  溃  疡   中    脘  右溃疡点  胃仓穴旁开2寸
胃      癌   新 大郄  中脘左、  承满
急 性 肠炎   天    枢  下巨 虚
急性胃肠炎   中    脘    天    枢  左承 满 下巨 虚
食 物中毒   中    脘  二里 半  足三里穴上0.5寸
腹      泻   天    枢  腹泻 穴
痢      疾   天    枢  魂    舍
过敏性肠炎   天    枢  止    泻
溃疡性结肠炎 大 肠俞  右溃疡点  天枢
肠  痉  挛   天    枢  气中 穴  气海穴旁开1.5寸
十二指肠溃疡 中    脘  右梁 门、右溃疡点
消化道出血   阳陵 泉
肠  出  血   天    枢  营    池  内踝下5分前后凹陷处
便      血   血    愁            第2腰椎悬枢与命门之间
消 化 不良   中    脘  食    关  建里穴旁开1寸 5
呕      吐   中    脘  滑肉 门
膈 肌 痉挛   中    脘  呃    逆
胃 酸 过高   中    脘  水    上  水分穴上5分
便      秘   天    枢  通    便  天枢穴旁开1寸
肝胆系统穴位检查表
肝      炎   肝    俞  肝炎 点  内踝上1.8寸
急 性 肝炎   肝    俞  至    阳  肝炎点
急性黄胆性肝炎  肝 俞  至    阳,肝炎点枢 边  第10胸椎旁开1寸
肝硬化腹水   肝    俞  肝炎点,肝  明, 水  分,中脘穴旁开3寸
肝      癌   新 大郄  肝    俞
肝 脾肿 大   肝    俞  兴    隆  水分穴 旁开1寸
肝  下  垂   脾    俞  凹    陷  肝  明
肝  区  痛   肝    俞  肝    明
急性胆囊炎   胆    俞  胆囊点  阳陵泉下一横指
胆 道感 染   胆 囊点  外    丘
胆道蛔虫症   胆 囊点  陵    下  ,百虫 囊  阳陵泉下一横指  血海上1寸
胆  石  症   胆囊点  足 临泣
心血管系统检查表
风  心  病   小 肠俞  心脏 点  前臂尺侧肘横纹下3寸
心 瓣膜 病   神    堂  上郄门  郄门上3寸
心 肌炎神   堂 大 陵
心 内膜 炎   神    堂  督  俞
心 力衰 竭   神    堂  寸  平
心 律不 齐   神    堂  心  俞
心 动过 速   神    堂  郄  门
心 动过 缓   神    堂  神  门
高  血  压   血压 点
低  血  压   血压点  神  门
冠心病心绞痛神    堂  灵  道
心 肌梗 塞   神    堂  极  泉
泌尿生殖系统检查表
肾      炎   肾    俞  太  溪
肾 盂肾 炎   肾    俞  子宫穴  中极旁开3寸
输 尿管 炎   肾    俞  盲  俞
膀  胱  炎   肾    俞  大  巨  外陵穴下1寸
尿  失  禁   中    极  夜  尿  下中极旁开1寸
尿  潴  留   中    极  箕  门
膀 胱麻 痹   中    极  玉  泉  人根上正中点处 )
月 经不 调   三 阴交
功能性子宫出血三阴交  血  海
崩      漏   三 阴交  鸠  杞  第一荐椎棘突下凹陷中
赤 白带 下   三 阴交  漏  阴  足内踝下5分
痛      经   三 阴交  外  陵
闭      经   三阴交  通  经  腹部髂前上棘内2寸处
产 后恶 露   三 阴交  阴  交
子宫内膜炎   次    髎  带  脉
盆  腔  炎   三 阴交  次  髎
子  宫  癌   新 大郄  次  髎
卵 巢囊 肿   次    髎  积聚块   第二骶椎旁开4寸 5
孕      吐   生 殖点  滑肉门
子 宫脱 垂   脾俞凹陷  带   脉、次  髎
外科奇特穴检查表
急性胰腺炎   胰    俞  地  机
阑  尾  炎   天    枢  阑尾穴
消化道穿孔   温    溜
急性腹膜炎   天    枢  疰  市   腋窝直下7、8肋间处
膀  胱  炎   中    极  大  巨
尿      血   肾    俞  血  尿   第七胸椎旁开5寸
结      石   足 临泣
肾 盂结 石   足 临泣  子  宫   中极旁开3寸
输尿管结石   足 临泣  肓  俞
膀 胱结 石   足 临泣  大  巨
前 列腺 炎   肾    俞  生殖点   次髎穴内5分
痔      疮   大 肠俞  了孔最
肛 周脓 肿   大 肠俞  便  毒   腕横纹上4寸
腰      痛   肾    俞  中  空   第五腰椎旁开3.5寸
腰  扭  伤   肾    俞  扭  伤   曲池与阳溪穴连线上3/4处
舟冷骨骨折   大    杼  阳  溪
月 骨 骨折   大    杼  掌  三   第三掌骨缩短
科雷氏骨折   大    杼  银叉手   患手呈银叉状
跖 筋膜 炎   水    分  跖  筋   足跟中点处
神经系统穴位检查表
神 经衰 弱   神    道
精  神  病   无    名            第二、三胸椎棘突凹陷中
癫      痫   定    志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凹陷中
坐骨神经痛   肾    俞  坐  骨    股骨粗隆与尾骨联线中点下1寸
肋间神经痛   静    穴            肘横纹桡侧与腕横纹联线中点
脑 溢   血   血 压 点            第六颈椎旁开2寸阴  穴后头部正中线右侧5分入发际1.7寸
脑 性瘫 痪   哑    门
高 热昏 迷   小天 心            手掌侧大小鱼际交接处之中点
糖尿病昏迷   肾    系            伏兔下1寸小天心
偏  头  痛   颈    二            第二颈椎旁开2.5寸通  天
五官科穴位检查表
青  光  眼   肝    俞  岩  池    从颞骨乳突高点划一平线与发际相交点处
咽  喉  炎   颈    五            第五颈椎旁开2.5寸
扁 桃体 炎   旁劳宫            劳宫穴桡侧一横指处
口 腔溃 疡   牵    正            耳垂前方5分,与耳目垂中点相平
鼻      炎   鼻    流            鼻孔口中隔小柱与鼻翼联线中点
急 性鼻 炎   散    笑            迎香穴外下方鼻唇沟之中点
过敏性鼻炎   夹    鼻            鼻骨与侧鼻软骨交界处
副 鼻窦 炎   副鼻 窦            晴明穴上4分
额  窦  炎   额    窦            晴明穴眼内眦5分处
上 额窦 炎   上额 窦            眼下睑瞳孔直下7分
衄      血   衄    血            项肌隆起间沟中后发际之点
美尼尔氏综合征 头  风            大腿腓侧面股骨中线上9寸
内分泌、胶原病、关节病穴位检查表
甲     亢    前曲 泽            曲泽下1寸
糖  尿  病   肾    系            伏兔穴下1寸
狼      疮   少阳维            太溪与复溜之间
血栓性脉管炎  脉   根            第二骶椎旁开3寸下5分处
足  背  痛   跖    背            涌泉穴外开5分
骨性关节炎   肾    俞  大  杼    第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
风湿性关节炎 小 肠俞  髓  骨    髋骨穴外开1.5寸
肩  周  炎  天     宗            第五胸椎旁开4.5寸
近年以来,试诊人数为1382人,有实验检查结果的700人,共66种疾病,穴位压痛诊断与临床诊断大部分符合。现例举部分疾病观察结果如下:
115例肝胆系统疾病肝病组(100例)胆病组(15例)穴位压痛反应所选穴位
肝俞、中都、肝炎点、胆俞、胆囊点、外邱、足临泣。
在100例肝炎病例中,肝炎点反应压痛为100%,在15例胆病组中,胆囊点出现压痛者为93.33%,凡患胆结石者,在足临泣均出现明显压痛。
如汪×,男性,50岁,军干,病历号69052,于1971年6月30日开始上腹部疼痛,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症状仍不好转,于1977年1月8日经穴诊为胆道感染,经十二指肠引流镜检发现,A管白血球0-2/HP,B管白血球成堆。1977年2月9日经X线钡餐造影未见器质性病变,除外了溃疡病、胃炎。
陈××,女,74岁,本院家属,病历号110402,因上腹痛10小时入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穴诊为胆石症合并胆囊炎。当晚11点在硬膜外麻醉下施剖腹探查,术中见胆囊明显扩张充血约15×6×7厘米,总胆管扩张2厘米,壶腹部有约蚕豆大的结石,诊断完全符合。-
167例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穴位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肺俞,中府、,孔最、结核穴,五里,库房、气户、痰喘、渊  液
5 D+ P8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俞、中府、孔最三穴均有明显的阳性反应,因而具有系统诊断定位的参考意义。而肺结核以结核穴阳性率最高,肺炎以五里穴阳性率最高,慢性气管炎以库房穴阳性率最高。
例孙××,女,55岁,某医院工作人员,因半年来咳嗽日渐加重来院就诊,穴位压痛诊断左结核穴压痛(++),右结核穴有结节,水分(++),肺俞左(++),右(+),诊断为肺结核有空洞形成。检查后,追问病史,从1954年开始患肺结核,曾服抗痨药物,原照胸片为浸润型肺结核,静止期。穴位诊断后,再照胸片及断层,见左上有空洞形成。穴诊与临床完全符合。
52例泌尿系统(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膀胱癌。)穴位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肾俞、太溪、血尿点、足临泣、子宫,肓俞、,水分、膀胱俞、新大郄
通过以上穴位与临床诊断对照,急慢性肾炎与肾盂肾炎的穴位诊断基本准确。穴位压痛诊断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癌,泌尿系统13例和临床X光诊断基本符合
118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风心病、部心肌炎、心力衰竭) 的穴位反应所选穴位:
灵道,神堂,血压点,极泉、大陵,上郄门、心脏点 、寸平 、神 门、心 俞、郄门、118例心血管疾患分别在灵道、神堂、血压点、心俞均有明显压痛阳性反应,因而具有系统诊断定位的参考意义。其中,心肌梗塞以极泉穴阳性率最高,冠心病心绞痛以灵道穴阳性率最高。高血压血压点阳性率最高,心肌炎以大陵穴阳性率最高,风心病以心脏点与上郄门阳性率最高,心力衰竭以寸平穴阳性率最高。
100例食道癌、 肺癌、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症穴位压痛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大郄、胃管下俞、肺俞、大肠俞、颈五、胃俞,中府、次髎、三阴交、积聚块、孔最、兴隆、肩井,肝俞。
100例子宫癌 、卵巢、癌肝、 癌乳、腺癌症穴位压痛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大郄、 胃管下俞、肺俞、大肠俞、颈五,胃俞,中府、次髎、三阴交、积聚块、孔最、兴隆,肩井、肝俞 。
/上例癌症患者均为肿瘤医院住院病人,均有病理证实。通过穴位压痛诊断验证,各例癌症患者在新大郄穴均出现明显压痛(除妇科卵巢癌及子宫癌经放疗后,新大郄穴压痛不太明显外)。
117例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结果
诊断方法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其他
临床诊断  12例   95例        10例。
穴位诊断   8例   109
RX线诊断   8例   107例        2例
在了解溃疡部位的情况下,以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以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其结果近X光钡餐造影。
如赵××,男性,34岁,某部助理员,病案号为101428,于1970年2月3日因患慢性扁桃体炎住三○四医院五官科,准备行扁桃体摘除术。住院期间进行了一次穴位压痛诊断检查,见中脘、右溃疡点及右梁门穴有压痛,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追问病史,一年来有上腹疼痛,返酸烧心等症状,经X光钡餐造影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龛影,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基础穴为阳陵泉,配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合并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合并出血。
如方××男性,28岁,某部干事,病历号为112544,1973年9月13日以右上腹痛5~6年,呕血一次,解柏油便两次而入院,入院后诊断为溃疡病合并出血,临床医生认为胃溃疡出血可能性大。后经穴位压痛诊断,发现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及两侧阳陵泉均有明显压痛,故穴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于1973年9月1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分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手术和病理均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
常用穴:天宗。
操作:
嘱被检者端坐或侧卧,先标记天宗穴(位于肩胛岗下窝中央),以两拇指用相等力量按压,如左侧仅轻度酸胀而右侧出现明显的、难忍受的疼痛感时,可定为(+),若大声叫痛(++),疼痛剧烈而汗出者(+++)。可以此判断胆石是否存在及其程度,而加以防治。
曾观察35例,符合率达100%。
(1)天宗穴按压是早期诊断胆石病的一个较简便方法。
(2)目前与胆石有关的有四个点:①BoaS胆囊点(右肩胛骨上角);②肩胛胆囊点(右肩胛骨内下角中央部);③胆石压痛点(右肩胛骨外缘中央部);④Manban—小野寺点(右肩胛骨下角下方),可参照观察。

脊柱相关病
编辑词条
目录
1脊柱相关性疾病…2常见病因3水针刀微创三针…4水针刀微创针法…
所谓脊柱相关性疾病是由于椎周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增生退变及脊柱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压迫了脊神经、内脏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但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且有各自的功能。
追根溯源,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其鼻祖应归功于中华传统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有了有关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论述。《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特别是华佗夹脊理论的创立,就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的病变为通过经络传输于脊柱两侧的腧穴上,并在这些特异穴位上进行针刺、指压、按揉,就能对五脏六腑进行诊断和治疗。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两侧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走行于背部,《真气运行论》,记载有庄周说:“缘督以为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这里所说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而阴阳互根,相为表里,阳生阴才能长。故全身十二经脉,都是缘督脉而发源的,所以说督脉是十二经的根本。因而背部的督脉线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中枢治疗线。
《难经正义》曰:“五脏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又有膈俞者,在七椎下,皆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又注曰:“胃俞在十二椎间,大肠俞在十六椎间,小肠俞在十八椎之间,胆俞在十椎之间,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间,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间。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间,亦俱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因此祖国医学中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疗法都常规的在背部进行。其实这就是最早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西方医学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学说,是在一百多年前(1885年),美国医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1983年美国Porker手治法研究会在广州学术交流时,曾报道说脊柱错位后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损害出现相应的内脏症状。Rurhjackson在《颈椎综合征》一书中亦有颈椎病引起颈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脏等器官症状的报道。1895年,美国有一个名叫Harvey的民间医生,他沿用一种源自2500年前希伯克拉底时代的自然疗法,为一位因外伤引起听力丧失17年的打更人检查,发现患者第四颈椎棘突向后移位。他认为若将后突棘突复位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经打更人同意后便采用手法复位,将后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听力奇迹般的恢复了。至此便拉开了一个新专业的序幕,即脊椎矫正学。随着脊柱矫正医师在临床上的不断观察及治疗,发现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矫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愈,脊柱相关疾病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前苏联谢尔巴克及其学派对节段反射理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颈交感神经区域电疗有调节大脑及器官营养的功能。据有关资料证明,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的病症已达七十
余种,可见脊柱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脊柱病因学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国内最早进行临床治疗及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学术带头人,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他们总结编著的《脊柱病因治疗学》一书,60年代,他们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自主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并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其核心内容为脊柱及骶髂关节出现损伤或退变,从而出现脊柱功能紊乱(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滑膜嵌顿)、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了神经根、椎动脉、椎静脉、脊髓、自主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龙层花对脊柱的微细解剖及生物力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创立了著名的龙氏整脊手法,为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宣蛰人教授自50年代初,从事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诊疗研究,在6000多例椎管内外的软组织松解手术中,发现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单纯的机械性神经压迫,不会引起疼痛,只会根据压迫程度不同出现麻木征象。提出了脊柱软组织损害所产生的疼痛,主要因素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刺激,创立了无菌炎性学说。并应用“以针代刀”的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治疗脊柱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疾病,取得了确切疗效。为脊柱病变、软组织损伤病变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50年前,罗有明教授在继承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整脊手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创立了著名的罗氏整脊正骨手法。同时,罗金殿主任,对罗氏手法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在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罗氏正骨绝技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尤其对高难度的颈、胸、腰骨折的整脊复位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山东威海颈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从70年代初,对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缺血性脑病、视力障碍、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有密切关系,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冯天有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总结出了著名的现代冯氏整脊手法。
韦贵康教授在《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一书中,提出了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由于脊柱软组织损伤出现局部症状外,还伴有脑神经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的复杂的临床症状。其病理改变是由于有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或其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引起其他系统出现病症。提出“脊柱与症状相关联”的观点。
董福慧教授《脊柱相关疾病》,总结出了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涉及临床各科,引起相关的临床症候群,治疗时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配合整脊手法,整复错位的小关节,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该类疾病。
王燮荣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颈椎成角定点复位法、胸椎反向推按复位法、腰椎反向推按法纠正脊柱错位。
田纪均教授应用田氏手法对脊柱周围的小关节错位,即“骨错缝”“筋出槽”进行田氏手法调整复位,恢复动态失衡小关节的原有位置。
张吉林教授根据其提出的椎间病理论,在中医正骨推拿和传统牵引的基础上,模拟中医推拿正骨手法中关键的整脊手法,设计出了治疗脊柱椎间病的三维正脊仪,可瞬间完成人工推拿正骨所不能达到的复合动作。
王遵来主任在继承罗氏手法基础上,根据脊椎病变特点,创立了脊诊诊法及“三小一高”整脊手法(即小角度、小力度、小手法、高疗效)。
作者经过二十余年临床应用水针刀微创针法,配合呼吸动静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对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提出了自己初步认识与见解。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加,脊柱相关疾病逐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从开始的中青年发病,逐渐发展为15岁以上的青少年发病。由于青少年学习压力增加,负荷加重,长期俯案学习,使头颈部后群肌肉长期性静态拉力损伤,引起静力性肌损伤,引发青少年出现脊柱相关性疾病。如颈源性头痛、视力障碍、健忘等相关症状。因而发现青少年发病率占20~25%,20岁以上占30%以上,30岁以上占35%,40岁以上占45~50%,而50岁以上占60~75%,70岁以上占85%。
因而脊柱相关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百病之首。近期,国内外许多从事人体脊柱与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指出:人体衰老与疾病的根源,主要源于脊柱本身的病变与衰老,因而呼吁人类要重视脊柱、保护脊柱,延缓其退变,防其衰老,这样才能预防和控制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脊柱相关性疾病多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
一、椎管内外无菌炎症的病理机制:
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无菌炎性反应,炎性致痛物质一方面刺激神经根鞘及神经根周围的痛觉纤维,引起颈肩腰腿痛等临床症候群。另一方面,导致无菌炎性软组织粘连、结节构成的炎性粘连物,累及椎周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脊柱相关性疾病症候群。这些所累及的症状,上至头颅部,下至足趾,同时可累及深至内脏、浅至皮肤的相关症状,涉及临床各科,如:内科病症、神经外科病症、心脑血管病症、五官科病症、口腔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男性科病症。
二、脊柱立体三角动静态失衡原理:
脊柱作为人体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轴,是由多节动态椎骨与其间的椎间盘、椎间关节及椎周的肌腱、韧带稳定结构紧密连结,构成的人体三维动态的中心平衡力轴。脊柱的稳定是靠周围的肌腱韧带构成的无数立体三角区来维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稳定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机构上的联系、在功能上的协调、在病理上的影响。脊柱及其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脊柱和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是互相影响的。
脊柱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骨骼框架的重心力轴,其稳定是靠连接脊柱的软组织由韧带、关节囊、筋膜、椎间盘及肌肉构成无数的软组织立体三角区来维护起平衡。由于姿势不良或者在某一特定姿势下做重体力劳作而不适当的调节、剧烈运动前没有做适当的预备动作、反复长期的轻度扭挫伤及头颈、腰部受撞击等因素均可造成椎周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软组织的松弛、变硬(纤维化、钙化、粘连、瘢痕形成、挛缩)或炎性改变,导致了维持脊柱软组织立体三角的失衡,刺激压迫了脊神经后内外支、自主神经、交感神经节、椎动脉甚至脊髓,从而引起多种脊柱相关性疾病及临床疑难病症。  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而且其作用于人体的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从病因作用于人体的时间顺序看,有先天及后天因素之分;从病因的来源来看,有外在和内在之别。
一、外在因素主要有:
1.肌源性软组织损伤因素:椎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形成脊柱周围无菌炎症,软组织机化、粘连,形成无菌结节,刺激或压迫椎周的脊神经、内脏神经,引起临床相关症候群。
2.骨源性动态失衡因素:脊柱急慢性损伤造成脊椎本身的椎间关节错位、小关节紊乱、骶髂关节半错位或尾骨偏歪,均可引起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出现脊柱功能障碍,同时,脊椎错位的关节也可刺激压迫脊神经及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症状。
3.局部炎症:如下颌淋巴结炎症、咽喉壁急慢性炎症。咽喉部的细菌和病毒可以沿淋巴管扩散到颈
椎的环枕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导致肌肉痉挛收缩,甚至使颈项韧带玻璃样变、颈项韧带松弛,导致椎周软组织异常改变。
二、内在因素主要有:
1.退行性变:属于脊柱相关病的内在因素,多是由于椎间盘及周围的肌腱、韧带的退行变,椎间盘是脊柱中退变最早的单位,正像潮起潮落、日升日落一样,当人体20岁以后,一旦停止生长发育,标志着人体物极必反,开始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是三位一体的,一方面:主要有髓核的退变、脱水、髓核弹性下降,导致椎间盘高度变低;另一方面:软骨板也在发生退变,渗透性增加,加速了髓核脱水。同时,纤维环也出现了同样的退变,韧性下降,脆性增加,加速了椎间盘的变性,甚至破裂造成髓核脱出。当椎间盘三位一体退变之后,造成脊柱周围关节稳定性结构破坏,使脊柱椎轴发生动力学改变,容易引起脊神经或内脏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出现临床相关的症候群。
2.精神因素:人的精神状态不仅与发病有关,还与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背部肌肉就一直紧张,导致背痛的发生,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背部肌肉就不能放松,在左右侧肌肉张力不等的状态下,高张力侧肌肉的收缩,就会导致头痛、头昏背痛等的发生。
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病的发病机制
笔者经过二十多年应用水针刀微创针法配合动静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并总结前人经验,认为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椎管内外无菌炎症的病理机制:
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无菌炎性反应,炎性致痛物质一方面刺激神经根鞘及神经根周围的痛觉纤维,引起颈肩腰腿痛等临床症候群。另一方面,导致无菌炎性软组织粘连、结节,累及椎周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脊柱相关性疾病症候群。这些所累及的症状,上至头颅部,下至足趾,同时可累及深至内脏、浅至皮肤的相关症状,涉及临床各科,如:内科病症、神经外科病症、心脑血管病症、五官科病症、口腔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男性科病症。
二、脊柱立体三角动静态失衡原理:
脊柱作为人体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轴,是由多节动态椎骨与其间的椎间盘、椎间关节及椎周的肌腱、韧带稳定结构紧密连结,构成的人体三维动态的中心平衡力轴。脊柱的稳定是靠周围的肌腱韧带构成的无数立体三角区来维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稳定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存在机构上的联系、功能上的协调、病理上的影响。脊柱及其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脊柱和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是互相影响的。
“脊柱犹如一条龙,纵看成岭侧成峰;上下相连成‘S’,前二弯曲二后挺。”人体脊柱从侧方看犹如一条游动龙体,上下自然构成四个弯曲,即颈腰弯曲向前弓,胸骶弯曲向后挺,四个不同的弯曲构成了人体躯干部整体的挺直。自然的曲度分解了人体的重量,保护了内脏,缓解了大脑的震荡。而人体之所以能直立行走,从生物力学方面,脊柱的四个自然的“S”形曲度,构成了躯干与下肢的杠杆力作用。而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猿类之所以不能直立行走,是因为猿类的脊柱是笔直的,因此猿类不能抬头,不能昂首挺胸。当人类刚刚降生后,处于一种平躺状态,新生儿的脊柱是笔直的。经过尸体解剖发现,三个月后,脊柱出现第一个弯曲—颈曲屈度,因而能够抬头;六个月的小儿,形成了脊柱的第二个弯曲—胸曲屈度,因而能够坐起;一岁时小儿的脊柱形成了第三个脊柱弯曲—腰曲屈度,因而能够行走。一岁以后,小儿骶曲屈度发育得更加完美,可以奔跑、跳跃自如。
对于静态的脊柱,所有的力都处于平衡状态。整个身体在松弛状态下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主要依靠体重和地面应力来维持,即为静止性外在平衡。而通过以椎间关节旋转活动为中心,把所有力量的合力调节到与脊柱相平衡的状态,即为静止性内在平衡。当人体的重心落在支重区以外时,人体的内、外
平衡系统将进行调节,如利用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使重力中心重返支重区内。
颈椎病之所以在整个脊柱病变和脊柱相关性疾病发病率最高,颈椎在解剖学方面占整个脊柱的不足1/5,是由于颈椎微细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分布丰富。脊柱生物力学方面,上承头颅,下连胸廓,颈椎处于颈胸关节的杠杆力支承点,为颈胸关节的动静交点,同时,颈椎在整个脊柱当中活动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因而,颈椎病变发病率最高,相关疾病最为广泛,累及临床各科,其累及症状可以说上承头颅,下联足趾,浅至皮肤,深至内脏,是无所不至、无所不及的。据不完全统计,颈椎病所累及的症状有一百多种,占整个脊柱相关病近50%,因而颈椎病及颈椎相关疾病为脊柱病百病之首。
当颈椎上段,环枕关节、环枢关节以及颈3以上出现软组织损伤,筋膜挛缩,小关节错位,可累及颈部的枕大、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下神经及椎动脉,临床上可出现脑部相关性疾病,头面部及五官科疾病;当颈椎中下段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累及了脊神经及颈交感神经的中节及下节的星状神经节,临床上可引起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
在整个脊柱中,胸椎位于颈椎下端,由于胸廓的支撑,从生物力学方面,其活动度小、活动频率少,胸椎相对平衡稳定,因而其胸椎病变及胸椎相关性疾病较少。由于胸椎为前曲状态,因而脊柱炎造成的驼背及老年退行变驼背时,其高发节段往往在胸椎段。由于胸椎下段处于整个脊柱中高应力中段,因而高位跌扑伤压缩性骨折往往发生在胸椎下段的胸腰关节周围。
胸椎所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由于胸椎的脊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所构成的椎前交感神经节和椎旁交感神经节分布在脊柱两侧。颈椎旁的椎旁交感神经节,其神经纤维来自于胸椎。尤其是颈椎椎旁交感神经的下节与胸椎上节交感神经节构成了星状神经节。因而当颈胸关节出现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刺激或压迫了星状神经节可引起近百种脊柱相关性疾病。而胸椎所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大部分与胸椎所对应的同名内脏相关联。因而胸椎病变所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多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相关症候群。
腰椎处于脊柱的中下段,上承胸廓、下联骨盆,从脊柱生物力学方面来说,腰椎的生物力学正像颈椎一样,处胸廓的动静交点与骨盆的杠杆力支撑点,再加上腰椎在脊柱中活动度较大、活动频繁,再加上承载负重力较大,因而腰椎的软组织病变及脊柱相关性疾病较多。腰椎与骨盆之间正像“船帆关系”,脊柱像帆,骨盆如船,当骨盆偏歪、旋转移位,左右髂嵴高低不等,往往会造成脊柱的侧弯、前倾、后仰,或椎体前后滑脱,同时会引起下肢的长短腿、阴阳足、外八字等相关的腰腿痛症候群。
腰椎病变中最常见的有:腰椎间盘脱出症、腰肋韧带损伤、髂腰韧带损伤、腰三横突综合症、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症、腰背部肌筋膜炎等。这些病变皆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高发病。
腰椎的软组织损伤、筋膜挛缩、小关节错位累及了脊神经、交感神经节,所致的脊柱相关病,多见有泌尿系统疾病、肠道疾病及腰骶关节以下所致的生殖系统疾病。
骶椎位于脊柱下段,骨盆的后方中流砥柱部位,骶骨上承腰椎,下连尾骨,左右构成整个骨盆的一体框架。由于骨盆后方的骶后孔发出了四对骶神经后支,分布在骶髂筋膜区及骶髂关节周围,其骶前孔发出了四对骶神经前支,支配盆腔脏器;骶椎2~4节骶髓侧角分布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当骶髂关节半错位、骶髂筋膜挛缩,可造成局部供血障碍,可导致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兴奋性降低,致使内外生殖器血运障碍、功能下降,引起盆腔病变及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尾骨属于脊柱下端的末端尾状椎骨,纵观脊柱整体呈悬吊状。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椎,其周边附有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纤维呈扇形,起于骶尾骨的侧缘,集中附于坐骨结节内侧缘,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两条韧带对于维持骨盆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两韧带前方有骶丛神经末端及椎前交感神经节构成的奇神经节。当骶髂筋膜挛缩或骶髂关节半错位,或者尾骨偏歪,刺激压迫了骶椎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及尾椎前面的奇神经节,从而出现的临床症状。
脊椎软组织损伤及脊柱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概括如下:
脊柱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简易图
炎性物质聚集→ 机化、粘连软组织结节
小关节错位→关节囊肿胀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最大特点是运用水针、针刀、药磁线三种针法,在脊柱区带九大系统疾病相关诊疗区,以神经投影线作为治疗线;以胸、腹部内脏疾病反射区作为对应诊疗区;以四肢疾病反射点作为辅助治疗点进行综合性治疗。将祖国医学对疾病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根据人体“对应补偿的原理”进行全面分析判断,详细诊断并在脊柱区带及对应治疗区注药、松解、留植药磁线,是一种微创新针法。
脊柱区带九大系统疾病相关诊疗区及胸、腹部对应诊疗区的划分依据,是作者在运用“水针刀微创
新针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过程中,①根据内脏疾病在脊柱区带的不同反射规律;②根据脊神经、内脏神经在脊柱的分布及支配区域;③根据同名节段及内脏的解剖投影区;④根据内脏疾病在脊柱区带生物信息原理;⑤根据传统经穴的投影规律等。结合中西医理论之精华,将脊背划分为脊柱相关诊疗区,不同的疾病在各自不同的疾病相关诊疗区内治疗。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以脊柱区带九大相关疾病诊疗区的治疗区域为治疗点进行综合治疗,其主要依据是:可以直接刺激和分离脊柱两侧软组织结节,解除脊神经、内脏神经的受压症状,调节脊神经与内脏神经的功能失调,从而恢复支配内脏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使相应内脏器官得到调整,达到调节内脏、平衡自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
通过脊柱相关病在背部治疗区及胸、腹、四肢治疗点进行针刀分离和留置药磁线对治疗点具有长久性、持续性、理化性刺激,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作用机制。
一、水针刀松解分离椎周软组织结节作用
水针刀微创针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可直接松解椎周挛缩、硬化等病变的软组织,后关节囊错位点,同时配合动静整脊手法,恢复脊柱紊乱、错位的小关节的原有功能位置,从而解除脊神经及交感神经节的刺激、压迫,同时在胸腹部对应诊疗区及四肢治疗点,注射松解液及药磁线,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在达到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目的。
二、水针消除椎周软组织无菌炎症作用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冯德培教授指出:在人体病变部位注入一定量局麻药或生理盐水,可对病变处产生张力及物理膨胀作用,一方面对病灶区产生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可对人体内脏产生调整功能。
无论是脊柱病变,或脊柱相关性疾病,其病变早期椎周软组织势必要存在无菌性炎症,这些炎症物质不仅刺激脊神经,引起局部疼痛,而且刺激交感神经,引起相关临床症候群。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根据不同疾病,选用有效的药物,注入最敏感的部位,使药物直达病灶区,减少了药物作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药物通过局部皮肤肌肉内毛细血管吸收后,很快的发挥了药理效应,直接快速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同时,药物注入治疗点后,因占有一定空间,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力,从而刺激局部感受器而产生酸、麻、胀、困等“针感”样作用,由此而产生调节内脏、平衡自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现代研究认为这类刺激可影响神经系统,反射性地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发挥作用,对神经递质的分泌,各腺体分泌、血液成分、免疫系统以及各脏器、组织功能产生影响,进而调节各系统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药磁线的药理效应
80年代初期,我们在针刀介入物领域,首先创立了针刀磁线结合,经过药物磁化的线具有病灶区治疗效应强烈的内磁疗作用及药疗作用,避免了传统埋线所带来的感染、发热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及临床疑难病方面,疗效确切,持久。磁线的具体应用详见于90年代中期我们所编著出版的《大成水针刀》一书。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药磁线留植是根据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选用相应的药磁线,留植在背部不同的疾病相关诊疗区的软组织损伤点及内脏疾病发射点,药磁线留植体内后,药磁线内含的药物成分,首先在治疗点内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及内磁疗效应。
四、具有强烈的内病外治的作用
根据人体对应补偿功能、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原理,水针刀微创三针法在脊柱区带内脏疾病反射点、脊神经、内脏神经的体表投影点,根据不同疾病,选用有效的针对性药物,注入最敏感治疗点,达到“治之以外,调之以内”的治疗效应,可起到强烈的“内病外治”的药理效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治疗时,首先可以在背部胃病相关诊疗区的治疗点及腹部的对应治疗区即腹前筋膜区中上部、下肢的胃肠病治疗点,注入溃疡平四联针。在背部相关诊疗区及胸腹部对应治疗区,水针刀扇行分离,在下肢胃病治疗点留植药磁线;哮喘症在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治疗时,首先可以在脊背肺部相关疾病诊疗区为主要治疗区,以胸前部肺病对应治疗区及上肢肺病治疗点为辅助治疗区,注入安喘四联针,在背部相关诊疗区及胸腹部对应诊疗区,水针刀扇行分离,在上肢肺病治疗点留植药磁线,可起到针刀分离、水针注射及留植药磁线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作用,具有强有力的内病外治作用。
五、强烈而持久的留针作用
药磁线为一种异体蛋白,留植治疗部位之后,经过分解吸收,对机体产生一种生物化学刺激,通过这样一种物理、化学的双重作用来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机制,进一步调整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平衡及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失调,这种对治疗部位的相关脏器长久持续的机械、物理、化学的刺激,不断通过经络而起作用。这种双重刺激可大大激发人体之经气、精气,从而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活动,使经络保持平衡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药磁线疗法作为一种治疗点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药磁线疗法治疗时,需用针具刺入体内留植药磁线,此时即可产生酸胀感觉。由于药磁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它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起到调整脊神经、内脏神经,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调整内脏、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
药磁线留植后可延长刺激时间,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留针的作用,使用补法后可增强补的作用,使用泻法后可加强泻的作用。药磁线留植后,药磁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的过程,对治疗点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30天或更长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线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作用时间短、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能长期持续有效作用于机体。局部注射产生的效应、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和埋线时渗血起的刺血效应,是短期速效作用;药磁线治疗点组织损伤的后作用,药磁线在体内特殊的留针和留线效应及其组织疗法效应,又可起到长期持续作用,将三种针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六、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
药磁线为异体组织生物蛋白物,将其留植于人体内,有如异种移植,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药磁线分解、液化,变为多肽、氨基酸等,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治疗点产生的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发炎,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人体有关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恢复有关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1.水针刀→松解椎周软组织结节→恢复其原有功能体位→调整内脏功能。
2.松解液→松解粘连→消除无菌炎症→治疗疼痛。
3.切开后关节囊→减张、减压止痛→配合动静整脊手法→恢复小关节位置。
4.磁线对应区→病灶点留置→内磁疗→药理效应→留针作用→调整内脏功能。
5.四肢点→留置药磁线→内磁疗→药理效应→留针作用→调整内脏功能。

http://tv.btv.com.cn/v/btv7/content/200902/02/content_22848.htm
著名手诊专家季秦安为您一一传授神奇、简单、立竿见影的手上疗法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面对面》春节特别节目:健康之计在于春
http://tv.btv.com.cn/v/btv7/content/2009-02/02/content_22848.htm
播出时间: 1月26日至2月3日 18:59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生活面对面》提倡健康生活,服务百姓大众。在新年伊始推出特别节目《健康之计在于春》,给观众送上一份实用实在的健康大礼包。介绍中医养生之道,教您简单易学的按摩和看诊方法,实现自我诊疗、自我保健的需求,带您度过一个健康的2009。
第六集:动动又手 健康常有(下)
简介: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手影表演。
最立竿见影的降血压按摩手法。
如何从手指看出内脏的健康?
看似凌乱的掌纹中又藏着什么规律和奥秘?
手部的简单动作,如何治疗便秘、肾虚,防止老年痴呆。
著名手诊专家季秦安为您一一传授神奇、简单、立竿见影的手上疗法。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生活面对面》提倡健康生活,服务百姓大众。在新年伊始推出特别节目《健康之计在于春》,给观众送上一份实用实在的健康大礼包。介绍中医养生之道,教您简单易学的按摩和看诊方法,实现自我诊疗、自我保健的需求,带您度过一个健康的2009。
第一集:由表及里看健康
简介:
花白、菊花顶、鬓角白,白发部位为何各有不同?这跟身体健康又有什么关系?
人为什么会长出不同形状的胡子?留胡子是否要风度不要健康?胡子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篮脸的窦尔敦,不同的脸色,预示着怎样的健康征兆?如何自观脸色,自测健康?
知名专家赵之新教您健康一招鲜:脱发再生,白发变黑,一招就管用;体内排毒,容光焕发,一式就显灵。
第二集:腿脚动起来 健康动起来
简介:
为何人老腿先老?如何才能人老腿不老?
跷二郎腿和颈椎健康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坐姿才最健康?
知名专家赵之新独家秘诀首次披露:如何坐着练腿脚,教您健走也疯狂!
第三集:失眠打鼾烦 治疗一招鲜
简介:
您是否领略过现场催眠的神奇表演?
被催眠后又会有怎样的体验?
小小耳针竟然能够快速治疗失眠,方法简单易学。
令人烦恼的打鼾也有灵丹妙药吗?
睡眠专家为您一一指点迷津。
第四集:人活一张脸,五官来体检
简介:
年纪大了?可以头不晕眼不花吗?
迎风流泪、黑眼圈、眼袋、眼皮耷拉,眼睛的问题应该如何预防?如何缓解?
眉目能传情,眉目更能看出性格与健康。健眉乌眉的小窍门都有哪些?
频频口误预示着什么?吃饭咬舌头又跟心脏有什么关系?
鼻堵鼻塞,如何巧妙缓解?
耳鸣耳聋,怎样简单治疗?
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传人现场教您从五官看健康,独家揭秘神奇保健疗法。
第五集:动动又手 健康常有(上)
第六集:动动又手 健康常有(下)
简介: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手影表演。
最立竿见影的降血压按摩手法。
如何从手指看出内脏的健康?
看似凌乱的掌纹中又藏着什么规律和奥秘?
手部的简单动作,如何治疗便秘、肾虚,防止老年痴呆。
著名手诊专家季秦安为您一一传授神奇、简单、立竿见影的手上疗法。
第七集:揉揉捏捏驱疼痛(上)
第八集:揉揉捏捏驱疼痛(下)
简介:
笑穴、定穴、死穴?传说中的神奇穴道确有其事吗?
头疼、腰疼、颈椎疼,什么手法可以一捏就灵?
胃痛、腹泻、肩背疼,如何按摩可以一揉就通?
从未公开的点穴按摩秘方
迅速见效的驱除疼痛宝典
按摩高手刘长信为您一一披露。
播出时间: 1月26日至2月3日
首播时间:18:59
重播时间:8:33 11:44
稿件来源:《生活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