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设计安全等级:六经与史学思想(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2:39
关于[六经与史学思想(六)]的字幕:
  • 孔子曰 其义
  • 这个里面的含义
  • 里面的这个史义
  • 则丘窃取之也
  • 所以史事 史文和史义
  • 构成史书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 所以一部好的史书里面
  • 它不光要有史事
  • 那当然你肯定要记史事了
  • 而且你的文字的表述
  • 这里面也有你的含义
  • 文字表述的好坏
  • 表示的深刻程度 是吧
  • 还有史义
  • 你里面的一种见解
  • 这三者合在一起
  • 才能成为一部好的著(作)
  • 成为真正的史学著作
  • 那么史义
  • 究竟涵盖哪些内容呢
  • 前人看法不尽一致
  • 不完全一样
  • 我认为
  • 应该从更开阔的背景上
  • 来认识这一点
  • 所以这个史义 就是要包含
  • 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评价
  • 或者对一个问题的评论
  • 或者对这个历史走向
  • 历史的变动的看法
  • 通过这个在史书里面
  • 能够体现出来
  • 这就是史义
  • 史义并不是
  • 有的是直接写出来了
  • 譬如我评论 像这个左丘明写
  • 这个在《左传》里面
  • 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 所以孔子说
  • 其事则齐桓 晋文
  • 其文则史
  •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 这个史义的内容很广泛
  • 我们要从这个方面进行开拓
  • 看一看
  • 第四个问题
  •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 《春秋》的成就和特点
  • 《春秋》写的分量不大
  • 很简单
  • 但是这个里面
  • 有很深的意义在里面
  • 《春秋》反映了一个时期
  • 对这个时期一个总体的认识
  • 这是后人在读《春秋》以后
  • 所想出来的
  • 但是如果《春秋》
  • 没有这层思想的话
  • 后人也没办法虚构出来
  • 看到这一点
  • 深刻的是孟子的看法
  • 他说 世衰道微
  • 邪说暴行有作
  • 臣弑其君者有之
  • 子弑其父者有之
  • 孔子惧 作《春秋》
  • 就是孔子看了这个
  • 二百四十二年历史的总结里面
  • 是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出来了
  • 有的是臣子杀皇(帝)
  • 诸侯王或者杀天子
  • 有的是儿子杀父亲的
  • 这样一个社会动乱的时期里面
  • 所以孔子感到很担忧
  • 他就写了《春秋》
  • 所以
  •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历史
  • 是一个世衰道微的变化全局
  • 写出了 政自天子出
  • 政自诸侯出
  • 政自大夫出 的各个阶段
  • 把这个阶段就是说
  • 政 就是掌权
  • 原来是天子掌权了
  • 后来不行了 诸侯掌权了
  • 诸侯掌权也不行了
  • 大夫掌权了
  • 这样一个一层层地往下移
  • 这个时代它一个总体的看法
  • 另外《春秋》对历史人物
  • 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很明朗
  • 对于二百四十二年发生的
  • 一系列的史事 是是非非
  • 有一个基本评价
  • 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 关于春秋笔法
  • 是不是事事有褒贬
  • 前人看法不完全一样
  • 有人认为《春秋》字字有褒贬
  • 有的人认为《春秋》里面
  • 有贬而无褒
  • 看法都不同
  • 但是可以肯定一条
  • 它对这个历史人物
  • 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 所以我们现在谈 总体的看法
  • 就是把这个二百四十二年
  • 作为一个总体的大局
  • 它写出来了
  • 《春秋》基本上
  • 它毫不隐讳地把一些
  • 统治者里面的 相互争权夺利
  • 相互残杀的事情是写出来了
  • 过去很多人谈《春秋》的时候
  • 都不愿意谈这一点
  • 认为《春秋》是孔子写的
  • 孔子会写这些东西吗
  • 但你要真正仔细读一读
  • 就看出来了
  • 《春秋》
  • 譬如春秋隐公元年的时候
  • 颍考叔虽然是纯孝子
  • 但是他不久
  • 他自己在争夺名利中间死去了
  • 孝子 原来就是一个
  • 追逐名利之徒
  • 隐公二年
  • 周王和郑国两个交质
  • 天子与诸侯
  • 建立在一个极为脆弱的基础上
  • 所谓名分等级制度
  • 不过是在经济利益冲突中间
  • 一种求平衡的反映
  • 隐公五年 也是这样如此
  • 还有桓公二年
  • 宋督弑其君与夷
  • 及其大夫孔父
  • 又是一场血淋淋的争斗
  • 《春秋》是一部记载着夏徵舒
  • 荒淫行径
  • 反映国君的无耻
  • 撕破了礼的虚伪的外衣
  • 这些丑闻 在《春秋》中
  • 也占了很大的分量
  • 桓公三年 十八年
  • 庄公二年 四年 五年
  • 十五年 二十一年
  • 记载了这些丑事情
  • 《春秋》经文中毫不隐讳
  • 《春秋》在传文中间
  • 对于庄公五年 二十一年
  • 还有相关的 进行了记录
  • 但是没有给经作传等等吧
  • 就是说《春秋》
  • 它并不是完全是隐讳
  • 并不是完全隐讳了
  • 它是记载这个事实的
  • 就算是统治者的丑行
  • 它也是照样记载的
  • 但是《春秋》又是为尊者讳
  • 这也是事实
  • 它为周天子进行隐讳
  • 不好意思要写了
  • 譬如说明明是周天子
  • 为诸侯所召去了
  • 但是它要写说
  • 天王狩于河阳
  • 说这个周天子
  • 是到河阳去打猎去了
  • 去游狩去了
  • 这种婉而成章里面
  • 是有深意的
  • 所以《春秋》里面既记了实事
  • 又有区别的地方
  • 所以不能那么简单看《春秋》
  • 第二个
  • 《春秋》笔法是字字寓褒贬
  • 这一说法不能够成立
  • 但是《春秋》里面有褒也有贬
  • 有的人认为
  • 《春秋》是有贬无褒
  • 有的认为《春秋》里面
  • 只是记实事 无褒贬
  • 也有的人认为
  • 《春秋》字字有褒贬
  • 还有些其他说法
  • 字字有褒贬说法最流行
  • 受到批评也最为激烈
  • 我不同意字字有褒贬说法
  • 但《春秋》在行文
  • 在行文上锤炼字句
  • 在选取史材上面
  • 确又反映了强烈的
  • 思想倾向和用心
  • 前面我们说过了
  • 《春秋》在行文中有史义
  • 叙事上面也有史义
  • 史义 史事 史文
  • 是结合在一起的
  • 这标志着我们中国的史学
  • 在逐步走向成熟
  • 不简简单单是个记事的
  • 它这个里面
  • 包含了自己的观念的
  • 所以太史公 就是司马迁
  • 在《太史公自序》说过
  • 上大夫壶遂曰
  •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 太史(公)曰 余闻董生曰
  • 周道衰废 孔子为鲁司寇
  • 诸侯害之 大夫壅之
  • 孔子知言之不用
  • 道之不行也
  •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 以为天下仪表
  • 贬天子 退诸侯 讨大夫
  • 以达王事而已矣
  • 就说明了 孔子写《春秋》
  • 他是看了这个时期里面的
  • 一些的变动
  • 他实际上是在
  • 就什么问题呢
  • 是贬天子
  • 看到天下
  • 退诸侯 讨大夫这样一些事实
  • 把它写出来以后
  • 他就把二百四十二年中间
  • 是是非非
  • 把它全部写出来
  • 把它写出来
  • 然后给人看一看
  • 这是一个什么世道
  • 这个成什么世道
  • 所以你要说孔子写这个《春秋》
  • 完全是记实事的
  • 这也不符合
  • 如果认为孔子写《春秋》
  • 就是在搞褒贬 字字有褒贬
  • 这个在以前的
  • 在古代中世纪时候
  • 一些史学家的发明
  • 《春秋》的意义是很多的
  • 这个朱熹为此事还写了
  • 写了他这个《春秋》意义方面
  • 做了很多的说明
  • 在《孔子世家》里面
  • 就是《史记·孔子世家》里面
  • 孔子里面就说过这么一段话
  • 就说明了他(写)《春秋》的
  • 写史书的褒贬用心
  • 孔子说过这么一些话
  • 哎呀哎呀(弗乎弗乎)
  •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 我就怕我死过以后
  • 我的想法不能够
  • 得到人们的看 看到
  • 吾道不行矣
  • 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 我的道不能够行的话
  • 我怎么样去见我的后世呢
  • 乃因史记作《春秋》
  • 上至隐公
  • 下至(讫)哀公十四年
  • 一共是写了
  • 鲁国的十四(二)代
  • 就隐 桓 庄 闵
  • 僖 文 宣
  • 成 襄 昭 定 哀
  • 这十二公
  • 把这十二公的史事
  • 就是整个的这个周天子
  • 和诸侯国的一些大事写下来了
  • 它说我据鲁 我亲周 故殷
  • 我是在鲁国 但是我遵从
  • 我是遵周的
  • 对故他叫殷代 是我们一些故代
  • 运之于三代
  • 约其文辞而指博
  • 我文章字数不是很多
  • 但是我那里面的一些想法
  • 是很广博的 很多的
  • 故吴楚之君自称王
  • 而《春秋》贬之曰子
  • 这个吴国和楚国的国王
  • 都称自己是王了
  • 但是 在《春秋》里面
  • 我就不称你是王
  • 我称你是子
  •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
  • 践土之盟的时候
  • 实际是把周天子把他召过来
  • 但是《春秋》
  • 我写《春秋》的时候
  • 我避开来说
  • 我说 天王狩于河阳
  • 推此类以绳当世
  • 我就表明了我是对什么批评
  • 我的想法是什么想法
  • 对不对
  • 我要恢复我的道
  • 以绳当世
  • 绳就是给你做一个标杆
  • 你要按这个去做
  • 去约束当代
  • 贬损之义
  • 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 我这贬损的这个内里和含义
  • 那么后来的王者应该举而开之
  • 要应该很好地能推开了
  • 《春秋》之义行
  •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只有把《春秋》大义
  • 能够推行以后
  • 才能使那些乱臣贼子
  • 才能感到
  • 感到约束 感到恐惧
  • 不敢乱来
  • 所以孔子写《春秋》
  • 是这么一个用心
  • 它的字数不是很多
  • 其文约 而其指博
  • 这就是孔子写《春秋》的
  • 一个用心
  • 孔子把史文 史事和史义
  • 结合为一个整体
  • 他提出他的想法
  • 那就是我的 就是说怕我
  • 君子病没世而不称
  • 吾道不行矣
  • 吾何以见于后世哉
  • 所以他就因史记
  • 而作《春秋》
  • 他从前面的鲁隐公元年说起
  • 说到鲁哀公十四年
  • 一共写了十二公
  • 这个里面他的一些想法
  • 通过写这里面
  • 使你们看到了
  • 我究竟是主张什么
  • 我的道是什么
  • 希望你们看了以后
  • 能够推广 能够遵从
  • 使那些乱臣贼子惧
  • 这就是孔子用心
  • 所以无论后世人们
  • 对《春秋》怎么评价
  • 但这部史书
  • 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 历史作品
  • 除了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以外
  • 还要能够起到劝戒作用
  • 前者是贵在政治治理上
  • 后者重在道德品质的教育方面
  • 教育是为人君 为人臣
  • 为人父 为人子的道理
  • 无论《春秋》作者
  • 是不是自觉做到这样一点
  • 但是它留给后人的启示
  • 就是这些
  • 历史的盛衰借鉴
  • 和历史的劝戒作用
  • 称为历史作用的两大社会功能
  • 这一秘密被后人发现以后
  • 而能有意识地
  • 运用到自己的写史中间去
  • 所以这成为我们史学家的
  • 写史的一个动机
  • 一个宗旨 一个想法
  • 历史意识在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 史学思想通过具体的作品
  • 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史学在中国
  • 这个深沉思维的国度里
  • 有着现实的需要这块基底
  • 它将很快成为一个
  • 繁荣茂盛的学科
  • 所以在这孔子以后
  • 很快的 到了西汉时候
  • 司马迁写出了伟大作品
  • 《史记》
  • 他是很遵从
  • 很推崇《春秋》的
  • 但是 他并没有
  • 完全按《春秋》作
  • 他是汇合了
  • 把这个儒 法 名 墨
  • 阴阳 道等六家
  • 进行综合以后
  • 然后写出了更加辉煌的
  • 更加恢宏的史学著作
  • 所以我们讲六经的史学思想
  • 对于我们今后的史学的走向
  • 对我们今后的史学的繁荣
  • 对我们中国史学的特点
  • 里面特点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