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沉时指荷载作用下的:超级实用谈判技巧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19:45
作者:佚名 |  文章出处:网络

  告别"对不起"

  "对不起,您是大串女士吧?初次见面!今天让您在百忙之中前来,真是对不起啦!这么千里迢迢地赶来,肯定一大早就得动身了吧,实在是对不起啊!"

  这是在车站与一位前来迎接者初次见面时,对方说的话。他一边这么说着,一边满脸笑容、彬彬有礼地向我迎来。

  但是,大家难道不觉得奇怪吗?明明没有做错任何事,却一连串冒出三句"对不起"。还有什么"百忙之中"、"一大早动身"以及"千里迢迢",被他这么一说,原本对这次会面充满期待的我也顿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似乎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而且,我禁不住有些不好意思,忙答道:"哪里哪里,这没什么。"

  假若换一种说法,事情又会怎么样呢?

  "您好!请问您是大串女士吗?初次见面,我是某某某。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今天早上就要开始的培训,我们可是期待已久啦!拜托啦,请多多关照啊!"

  这两种措辞所传达的内容大体相同,但带给人的印象恐怕就大不一样。

  无论多么繁忙、路途多么遥远、多么早动身,比起道歉来,我们更愿意得到的还是对方的"感谢"。

  这样一来,我们自然就会心情舒畅地回一句"哪里哪里,还请您多多关照",并且工作的干劲儿也会油然而生。

  在因工作关系与很多人的接触中,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如果那句话变换另一种说法,一定能将意思传达得更加明白……"。而"对不起"便是其中之一。"对不起"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出在其使用方式上。

  "对不起"其实是一句非常方便实用的话。有相当多的人,无论是在道歉的时候,还是在表示感谢的时候,甚或是在向店员等打招呼的时候,统统用一句"对不起"来应付了事。其中也有一些人,"对不起"已经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大家不妨做个试验,有意听一下工作场合的会话。你一定会发现,无论是你还是你周围的人,这句话的使用率简直超乎想象。

  即使说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措辞和会话方式,也会给对方带来极不一样的印象。如果仅仅变换短短的一句话,或者稍稍改变一下说话的顺序,就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变换说法呢?这里就以"对不起"为例,当你想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妨根据具体情况试着换成下面的措辞。■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事情(工作上得到别人的帮助、在拜访的地方别人为自己倒茶)的时候,请说句"谢谢"或者"多亏您帮忙"。

  ■向店里的人员打招呼的时候,请用"拜托啦"、"麻烦你帮我结账"或者"麻烦你啦"。

  ■即使在道歉的时候,也不要用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来草草了事,而要郑重而真诚地向对方说一句"给您添麻烦啦,真是对不起"或者"实在抱歉,请您原谅"等。怎么样?这么一说,是不是从今天开始就想立即实践呀?其实,有待商榷的措辞还有很多。比如:■当别人问你喝茶还是咖啡的时候:

  "茶就可以啦"→"还是喝茶吧"/"拜托给我茶"。

  ■面对有人咨询库存情况的时候:

  "只有这个了"/"现在有的就只有这个"→"我们可以为您准备这个"。

  ■跟上司搭话的时候:

  "能打扰您一会儿吗?"→"能请您给我三分钟时间吗?"明明是要表达"请您随意挑选"的意思,但如果说"这个也可以"或者"哪个都行",就会令人非常扫兴。即使同样的东西,如果说"只有这个",总会让人感觉像不良库存似的,这也同样会让人大失所望。比起含否定意义的消极表达,"我们能为您准备"这样的积极语言更容易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有事情想找人商谈的时候,如果不用"一会儿",而是使用能够准确衡量的"三分钟",那么,对方了解了具体时间,继而也就可以安心了。但是,如果说好了"三分钟",却一直没完没了地长谈,那就违反了应该遵循的规则。因此,如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开始就应该询问说:"想和您商量一下某事,能请您抽出大约多少分钟的时间吗?"

  在这里,再举一个与上司交谈的例子。这是一个难以说"不"的场合,那就是被上司邀请去喝酒,但自己却并不想奉陪。这种时候,如果是你,你会

  "对不起,虽然很想去,但是今天碰巧有事……"

  如果这么回答,对方很可能会接着追问:"那明天怎么样?"

  "哎呀,事实上明天也没空……"

  如果再次拒绝对方,会让人感觉你是在躲避。甚至可能会令对方觉得你就是不想和他一起喝酒。这种时候,不妨这么说:

  "谢谢啊!不过,晚上就不能陪您啦,明天午饭的时候怎么样?"

  不能喝酒、不想晚归、更不愿听醉酒上司漫无边际的说教……理由有很多,但不必逐一列举。

  原本是要对别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结果却用道歉的语言,这实在是件奇怪的事情。上司听了之后,也会产生"又不是硬要拉你去"之类的想法。相反,若是拿出一起吃午饭这样的"代替方案",反过来主动邀请对方,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假若再能了解上司的爱好,提议说"有个店不错,特别想和您一起去",就能给对方留下更好的印象。

  被邀请打高尔夫球的时候,若是采用"我打不好,很可能会成为您的累赘!"这种含糊不清的拒绝方式,反而会激发对方的兴致,回你一句"没关系,我来教你吧!"。如果说"早上的时候,我比较虚弱……",对方也许会来一句"那就选较晚的一局吧。"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加难以拒绝。

  但如果像下面这么说,又会怎样呢?

  "谢谢!难得您盛情邀请,可惜我不打高尔夫球。如果是打网球,我倒是乐意奉陪!"

  如果是打高尔夫球的人,也可以用下面的措辞:

  "多谢您邀请。但不凑巧的是,周末我有点私事要办。并且,为了不影响平时的工作,我已经很久周末不打高尔夫球啦。部长,下周也请加油吧!"

  宛然一笑、神清气爽地回答,却能干脆利索地拒绝。发出邀请的上司应该会更看重你工作上的努力,而不是打高尔夫球。

  虽然你要传达的内容--"我不能陪您打高尔夫球"这一信息并没有改变,但却变换了说法。仅仅凭借这一点,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就会截然不同。

  如果能从对方的立场和心情出发来斟酌措辞,即使说"不"也没有关系。这也正是本书主题"魅力交际"的功效之一。

  询问方式决定所得答案?!

  不同的回答方式会给对方留下差别极大的印象。

  比起诚惶诚恐的"对不起",一句直接而真诚的"谢谢"更容易令人心情舒畅。面对别人的酒宴之邀,若是用"恕不奉陪"之类的语言断然拒绝,会令对方极不愉快,但如果能提出"若是午餐,一定奉陪"这样的"相反提案",则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反过来讲,冷淡的回答和"对不起"之类的口头禅,有时候不用或许并不会带来损失。

  认真回答却招致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下面的店员与前来光顾的顾客之间的会话。这是某个众所周知的高级品牌。假设顾客正在寻找带有流行花样的商品。

  顾客:"我想要动物花纹的化妆包。"

  店员:"是Afrikaner吧?"

  即使店员并没有任何恶意,这样的回答也会让一些顾客反感,顾客会觉得你是在变相地对他们说:"你连这都不知道吗?"并且还会令人感觉作为店员的你和便览手册没什么区别。

  顾客:"我想要不带花纹、样式简单的钥匙圈。"

  店员:"不带花纹的,就只有这一款。这也是我们店里最便宜的一个系列。"

  顾客想要有象征意义的钥匙圈,但并没有说想要便宜的东西。也许本来是好心为顾客提供信息,但也正是这么一句话会令对方大失所望。

  我们不妨使用对方的话进行回答,比如听到对方说"动物花纹的……",你就可以说"动物花纹的化妆包呀。这一款……"自己使用的语言往往更容易入耳,而且也更能让对方感觉你在认真聆听他说的话。

  这种"聆听"带来的安心感正是构筑信赖关系的第一步。后一个例子如果换一种回答也会留给对方较好的印象。比如,我们可以回答说:"若是想要样式简单的,我们可以向您推荐这一款商品。而且我们店里为您准备了红色和黑色两种不同的颜色。"补充信息也符合顾客的"简单"要求。

  一旦建立了信赖关系,新顾客就有可能成为经常光顾的老客户。但若仅仅因为一句话而没能抓住顾客的心,那岂不是极大的损失。类似的错误在职场中同样存在。例如,面对犯下过失的同事或部下,就有不同的措辞和说法。

  "你为什么连这种事都做不好呢?!"

  如果这么说,谈话就会仅仅停留在责备对方的过失上,而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受到责备的一方也只会心生排斥之感,产生"什么呀!好像多了不起似的……"之类的想法。

  "你也不想犯这种错误吧。该怎么办好呢?"

  比起追究对方犯错的原因,倒不如齐心协力地思考弥补之法。当然也必须明确指出对方的过错和失误,听到这样的说法,对方一定会想方设法来弥补过失。

  若是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事情就很容易明白了。若你被责问"为什么做不好?!",你会如何回答?

  "……对不起。"

  自然是急忙谢罪。但是,内心却无法平静。对方如果是你的同事,他很可能会毫不客气地回敬你一句:"这还不都是因为你的命令太难理解,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错。"

  但是,如果听到的是一句关切的"该怎么办好呢?"情况又会如何呢?

  "给您添麻烦了,实在抱歉。以后我一定加倍注意,认真核对。为了早日完工,这次能不能请您和我一起作最终核对?"

  只有积极的询问才能得到积极的回答。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询问方式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这时候,你难道就没有损失吗?

  倾听的力量

  现在你正负责一项重大谈判。事情能否顺利成功也许就取决于你的谈话方式。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你们的谈话顺利进行呢?

  要点之一就是"认真聆听对方说的话"。也许你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这理所当然的事情却有很多人做不到。

  假设有100万日元。现在由你来分配给A和B。A是满脸渴望,B也毫不示弱。

  "那么,每人50万日元吧。"

  双方都想要,一人一半互不相让。但是,这样做真的稳妥吗?

  只有仔细倾听,才能明白事情的原委。A为了维持自己的公司急切需要这100万日元。但B的想法却是:"这100万日元自然想要,但却未必非得今日拿到。"若是拿不到这100万日元,A恐怕就要破产。比起眼前的100万日元,B更看重与A的同僚之情。结果,B的计划未能实现,得到的却只有并不是那么想得到的50万日元。事情假若真的如此,那么你的分配决定对两者来说都是一个遗憾的结

  己所欲者,对方自然也想要。

  对方要求降价,如果不降价,就难以实现合作。

  上次这样取得了成功,如果这次照例行事,也一定能皆大欢喜,等等。

  类似上面的一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想法是商业活动中的大忌。

  我们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等暂且搁置一旁,认真"倾听"对方的话。并且要循循善诱、灵活"询问",逐步弄清其真正意图。

  抓住机遇、迈向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

  莫被技巧所累

  无法抓住顾客的心,就难以使谈话顺利进行。因此,也就得不到顾客的认可。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就是"不能恰当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不能直截了当、干脆利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需要认真倾听对方说的话。事情的要点就这么简单。

  但是,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事情却很难办到。这是因为没有掌握"认真倾听、准确表达"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一旦掌握了方法,就能认真听取对方说的话,整理思路,使谈判顺利进行。如果能够恰当运用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拓展商业机会。

  技巧是一种方法,如果不加利用,就无法生效。但是,我们也不可以误用、滥用,甚至为技巧所累。

  本书介绍了大量实践性极强的技巧和不同场合的谈话案例。不过,"善于谈话"并不是最终目标。

  商业谈判若仅仅是营造一种互不相伤、一团和气的氛围,那么谈判将变得毫无意义。那种一味追求和睦友好、友谊第一、"皆大欢喜"式的商业谈判早已经过时,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以能够带给双方最大化利益的"双赢"为目标。

  正因为双方都能获利,对方才能欣然同意,你的工作才能顺利、高效地进行。这就是积极交际的秘诀。

  从今天开始便投入使用,亲自感受一下它的奇妙功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