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重挡土墙施工方法: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36:03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  

2010-11-12 13:16:34|  分类: 国画欣赏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
张大千款《山居图》
这件署名为张大千的《山居图》(图1,纵141.5厘米、横55.5厘米),是沈阳某拍卖行2005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该公司在这件拍品图片下面有这样几行字的说明:

附98年北京市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中心章津才先生鉴定证书;
另附单国强先生为此画鉴定后与此画合影的照片。
著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28页。
我第一眼看到这件《山居图》,觉得这一构图形式在我的记忆里有似曾相识的印象,然察其气象,总觉得与张大千先生笔下的山川意趣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落差。
既然是似曾相识且又似是而非的画作,我就格外地认真起来。实践告诉我,作为鉴定家,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需要的是冷静和缜密的甄别,仅凭感觉往往会导致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误判。
这件《山居图》之所以给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因为张大千先生创作过构图与此类似的《雅宜山居图》(图2),该图曾71996年在北京翰海以RMBl98.000元拍出。
对这一题材的重复在张大千先生的笔下很类其《巫山清秋图》,反复创作而幅幅有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山居图》因有《雅宜山居图》的存在而轻率地予以否定。因为肯定一件作品与否定一件作品必须以该件作品的笔墨语言特质为依据,尤其是在构图相似且笔墨手段接近的情况下,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我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便是具体的比较和辨析:
一、这两件作品的构图基本是一致的,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唯一的差异是图1相对于图2而言,布局乱而窘迫,设色过“花”,因而显得整个构图琐碎,布局气息不畅,墨色不纯,很有可能是拼凑图2及张大千先生其他山水画而成的。
张大千先生早年浸淫石涛,而石涛则是个中国画“点”之运用集大成者,故而张大干先生用起“点”来也算得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断断不会出现类似图1中那种无感觉、无隋趣、无力度的板结、死且乱的苔点的。
三、树木的芜杂和胡乱罗列也是图l的致命伤,再加上火辣刺眼的红、白、青诸树的无序设色,简直是俗不可耐(图1局部1、2)。

四、如果细心品读图l的款识“恽向山谓巨然僧大而不秀,予意不然。盖其苍苍莽莽,自得天真,不以软美为秀耳。若廉州石谷辈为之,正嫌其骨气不足,岂得谓之日秀耶?”当知这内容与图1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我们在图1这件画作里丝毫感觉不到一点点董源的意趣。
五、至于该拍卖公司所称这件《山居图》“著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28页”,经查对,这一说法显系睁着眼睛说瞎话。
《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28页虽也是一件画名为《山居图》(图3)的画作,然而却不是本文辨析的图1。张大干先生在图3上题写的款识是:“仿墨井道人笔,庚辰三月大千爰。”(按:墨井道人即吴历(1632-1718年)原名启历,字渔山,因所居有言子墨井,故号墨井道人,又号桃溪居士。常熟人。以山水画闻名于清初画坛,与“四王”和恽寿平合称为“清六家”。初宗黄公望、王蒙,所作丘壑层叠,笔墨苍润。后期多用干笔焦墨,构图设色更为邃密郁苍。入天主教后画风受西洋画影响。书法学苏轼,又善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墨井画跋》等。康熙二十年,随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到澳门,在澳门学道于圣柏禄教堂,攻读拉丁文、哲学、神学与教律。康熙二十七年升为司铎(神父),为最早由中国籍主教授于神品的3名中国籍司铎之一。其后传教于上海、嘉定等地凡30年,卒于上海。就其款识内容来看,与图1款式显然也是不相吻合的。
在《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76页倒是有一幅构图、景物与《山居图》相似的画作,不过其画名为《远山眉黛图》(图4。按:该集称此图为“远山着黛”,实乃误释“眉”字所致。),其风神气象与《雅宜山居图》乃为一脉,一如题跋云:“石溪道人苍苍莽莽,子久正脉也。”当知该图的“苍苍莽莽”乃是清季石溪道人遥接黄子久的家数,而非巨然僧特色的“苍苍莽莽”。此又再一次证明图1《山居图》与《远山眉黛图》的款识乃是无任何关联的两个“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由章津才、单国强先生断为“张大千真迹”的《山居图》理应是一件无可争议的赝品。
张大千款《石梁观瀑图》
《石梁观瀑图》(图5)纸本设色,尺寸:纵82厘米、横29厘米;钤印:张爰、大干居士、南屏;款识:身到天台似故乡,贪看瀑水溅衣赏(按:应为“裳”字,《现代书画投资丛书·张大干卷》误释为“赏”)。三更月上当松顶,倚杖重来度石梁。丙戌十月沱水村居涉事。爰。时估价:RMB250.000元~300.000元,最后以RMB275.000元成交。详见《中国嘉德1999年春季拍卖会图录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史树青主编的《现代书画投资丛书·张大干卷》第74页。
《石梁飞瀑图》(图6)纸本水墨,尺寸:纵268厘米、横91厘米。钤印:张爰、大干大利;款识:(题诗同上,略)丙子三月既望,以大涤子笔写石梁飞瀑于大风堂下。蜀人张大干爰。时估价:RMB800.000元—1.000.000元,最后以RMB2.090.000元成交。详见《中国嘉德1994年春季拍卖会图录》及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史树青主编的《现代书画投资丛书·张大千卷》第60页。
此外,与图5、6构图、笔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另一幅《石屏寒水图》(图7)见于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2页。纸本设色,尺寸不详。钤印:张爰私印、大干富昌大吉;款识:石壁翠屏开,寒泉曲硐云柯暗到脚,古屋破风雷。石涛上人从子久上窥董源,面目清逸,正如临济出于曹溪—脉也。丙戌春蜀郡张爰。
大致说来,三件作品有如下异同:
一、图5的纪年系“丙戌”(1946年,时张大干48岁),而图6、7的纪年分别为丙子、丙戌(1936年、1946年),时间跨度刚好十年;
二、图5、6的款识内容题的是同一
三、图5、6除一设色一水墨外,两图的构图和笔墨最为接近,但尺寸悬殊太大,图5纵82厘米、横29厘米,图6纵268厘米、横9l厘米。由此当知图5的高度还不到图6的宽度;
四、图5、7的笔墨取法一致,都是大涤子(石涛)。
归纳了一下,问题就浮出水面了——那就是图5有疑伪的可能。这是因为图5与图7的纪年都是(丙戌)1946年,这就给我们有了一个相对直观的比照。
应该说,从这一构图形式来看,是张大干先生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构图,否则不会出现时隔十年再重复这一题材的。问
题是图5、7虽说是同一年的再创作,但就其表现手法和笔墨(包括着色)气象却存在着相当距离的技艺含量的落差。

考张大千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履痕,1941年是其分水岭。在此之前,张大千先生的笔墨语言基本上还是以古人的技法来描摹自己眼前的万物,其结果只能是:阐述古人之理,重复古人之情,复制古人之态,虽谓“古人”却原来只是以明清贤哲为多。尽管此前他也已经由师法古贤转型到师法自然,但整个风貌还“是大千与古人古画共寝食的时期”。
敦煌之旅的寻根探源,使他领略到了魏晋隋唐艺术的博大精深。相比之下,气息荒寒、格调酸腐的明清山水画的气象就显得格局小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图6《石梁飞瀑图》和图7《石屏寒水图》得到验证。 《石梁飞瀑图》是张大千先生敦煌之旅前的1936年的画笔,笔意是大涤子的。其实,这个时期的前后,张大干先生的山水画笔墨取向多半是沉浸二石(石涛、石溪),就其笔墨意蕴,不是很高明。人们习惯上认为张大千先生造假石涛足可乱真,我是向来不敢苟同的,我始终认为过分地将张大千先生造假功夫神秘化,抑或是客观认识和研究张大千先生绘画艺术的一个不大也不小的障碍,这是因为张大千先生这个时期不少作品不是流于轻薄如图8《仿清湘老人笔意图》,便是落于灰浊如图9《西陵烟雨图》,《石梁飞瀑图》也同样存在此弊,也正因为如此,再从画作的笔触、线质和渲染手段来分析,我们可以验证《石梁飞瀑图》当为张大千先生1936年的真笔。
敦煌之旅后,张大千先生的绘画艺术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客观地说,也就是在这次敦煌寻源之后,张大千先生的画风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这一切则完全是得力于他对敦煌壁画(尤其是盛唐画风)艺术的深入而又精到的研究和把握,敦煌艺术在布局、造型上精密、恢宏、博大,设色上渊穆与斑斓、浓艳,线质上流畅飞动的艺术特征无不一一体现在这之后的张大千先生画风上。
《石屏寒水图》就是融入敦煌的养料后对《石梁飞瀑图》的再创作,因而整个风神气象已荡涤了十年前那种明清寒荒凄凉的气息,给人的审美感觉就是在布局、造型上精密、恢宏、博大,设色上渊穆与斑斓、浓艳,线质上流畅飞动的艺术魅力。《石屏寒水图》这一高华渊穆的格调我们从张大千先生诸多幅作于1948年的山水画如图4《远山眉黛图》、图lo《水山晚遇图》、图ll《龙溪旧游图》、图12《岳峙松涛图》中便可以领略到。

相对于《石屏寒水图》等皆作于1948年的作品,图5《石梁观瀑图》就显得有点相形见拙了,气象上的萎靡、气息上的单薄、墨相(包括着色,其渲染是时人的手法,不类张大千)上的轻飘和线质上的软弱琐碎,都显现出与图4、7、10、11、12的距离。
此外,我们从图5与图6的尺寸来看,构图、造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然而尺寸却差距很大,断断不是张大千先生的再创作,很有可能是作伪者在作伪该图时不清楚图7的具体尺寸借现代复印放大技术进行描摹的。 如果再将图5的款识与图7的款识加以比较,也觉得图5的款识位置不当,且书写水平生硬乏趣。 凡此这些,都足以说明图5《石梁观瀑图》是一件经不起推敲的新仿赝品。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