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抗滑桩安全方案:《“做中学”科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34:00

《“做中学”科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集

 
项目信息对应的项目名称:“做中学”科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科:教育学项目类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负责人:赖小林项目依托高校:汕头大学成果信息成果名称:《“做中学”科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集作者(含主要成员):赖小林、李洁、郑吉彦、刘蕾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一、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最终成果框架如下:
  
  一是“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论文集;包括“做中学”项目研究、“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各成员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对“做中学”项目的反思和随笔三个板块。
  
  二是“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优秀案例集;包括《水果篮》、个主题模块。
  
   最终成果基本内容如下: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论文集》基本内容:
  
  1、对“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本身的探究和思考
  
  此部分包括《科学教育新举措—“做中学”》、《“做中学”从科学教育到人文精神的培
  
  养》等五篇论文。 通过此部分的研究,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做中学”科学教育组织儿童进行探究式的科学项目,是从儿童自身的好奇与兴趣,能够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包括科学思维方式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最终形成一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前面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来看“做中学”科学教育,那么在具体过程中,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形成探究创新的科学素养同时,进而形成尊重理解他人,乐于合作与分享等精神品质和态度。这些人文精神品质对儿童今后进入社会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2.“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各成员人文精神的培养
  
  本部分内容是整个研究的重点,在本块内容中我们着重对“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如以科学为基础,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教学过程中幼儿观察学习法的培养;以实验为契机,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在“做中学”实验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浅谈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的作用等。
  
  3.教师对“做中学”项目的反思和随笔
  
  此部分内容主要为参与“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课堂教学的老师对该项目的一些感想和随笔,也包括教师观察儿童在参与“做中学”项目中的表现总结。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优秀案例集》基本内容:
  
  
  二、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在此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和教育行政部门、科技部门建立了联系,扩展了实验园和增加了小学的参与。联盟成员的参与范围正逐步扩大,影响的面变大。在此研究中,我们着重研究了“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儿童人文素养的影响及提升。针对研究的内容,我们与各实验园、校一线的老师一起开发了“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优秀案例模块,通过在各实验园、校的进一步的验证,我们认为此模版是严谨有效的,在以此模版为主题内容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各儿童及参与教师的人文精神均得到了一定提升。该模版的开发也为汕头地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1、对教育基地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活动实践的观察法、访谈法。
  
  2、文献查阅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问卷调查法:通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5、多研究方法并用,以相互补充,得出全面准确的研究效果。
  
  
  四、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等
  
  该项目的研究依托国际间共同开展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它不仅提升了儿童,也提升了广泛的社会科学教育联盟所有参与成员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借助经过精心设计和深入考虑的科学活动来培养人文精神,架起了一座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相得益彰的桥梁。这种培养方法值得借鉴推广。构建的科学教育信息网络平台,服务于本地区,也服务全国的素质教育事业。
  
  教育部领导2004年12分在全国“做中学”工作会议上讲到:“做中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先行研究,新课程改革要借鉴“做中学”的研究成果。而本课题研究成果之一的《“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优秀案例集》正是为本地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