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如何放线:中考作文写作技巧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4:00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4

(2010-04-22 10:56:02)转载 标签:

作文写作

技巧

杂谈

分类: 中考复习

三、炫示精妙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想夺取高分的考生必须征服的一个制高点。我们在作文时做到了一般的文从字顺后,就要考虑如何用最恰当的表现手法来打动阅卷者,这是对自身文才的炫示。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表现技巧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因为恰当的表现技巧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使文章表情达意更为深刻。考场作文若能巧妙运用自己熟悉的表现技巧,必然会成为文中夺目的亮点,请看考场满分文展示的几种表现技巧。

(一)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

    考场作文中少不了要抒发情感,抒情有两类: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是指将情感寄托在某一物上,通过对这一事物的反复描写,将所要抒发的情感释放出来,这种抒情方式委婉含蓄,深刻感人。请看下例:

    茉莉花开香满园,独不见那花中人——我可敬可亲的阿婆。

    阿婆只是我的邻居,来自江南,极爱茉莉。

    阿婆也是我的亲人,因为她待我比亲人还亲。

    小时候,父母忙,常把我托给阿婆。记忆中的童年,便溢满茉莉花香了。

    那天幼儿园放学迟了些。我和小朋友们边走边玩,不觉天已经黑了,临近家门,眼见一个身影立在巷子口。那人身材小小的,倚在路灯下。昏黄的灯光把人影拖得老长老长,孤独地延展。“阿婆!”我叫道。那人赶紧立直身,欢喜地向我招手。那真是阿婆!我奔过去,她开心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看这儿,看那儿,连说:“闺女终于回家了。”乐得有些手足无措了。这以后,我再也不敢晚回家,一放学就往家赶。路灯下阿婆那长长的影子,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想来,心头便一颤,无比温暖。

    阿婆喜欢把废弃的瓶瓶罐罐收集起来。起初我以为阿婆要把它们卖钱。其实细想,阿公生前是位将军,阿婆何愁衣食?直到阿婆的葬礼,直到看见常到我们那儿收杂货的老人也偷偷跟在队伍后面,直到他有些哽咽地说出来,我才知道,那些废瓶、废盆,都被阿婆无偿送给了这位老人,让他得些钱养家。“好人啊!”这位老人说。

    这些听来如此感人,似乎还有矫揉之感,但阿婆确实是这样,一位江南女人的柔情和怜爱之心,在她身上显示得淋漓尽致,如茉莉花香,久远绵长。(选自2005年江苏南通中考满分文《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这篇文章意在表现浓浓的婆孙情。为了表现这种亲情,小作者选择莱莉花做为载体,借物抒情。在这里,清香的茉莉与阿婆建立了神韵上的联系,阿婆即茉莉,阿婆的爱即茱莉的清香。

    文章写得含蓄生动、情感饱满,联想自然。这样的抒情方式较之直接的抒情深刻了许多。

(二)妙用象征,蕴深意于物象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种特有的表现手法,一般是指用某一具体形象暗示某一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如下面一例:

    那是一只蝶。

    那是一只白蝶。

    那是一只在冬日的阳光里白得耀眼的蝶。

    我无法形容在萧瑟的冬日里见到一个小生命的欣喜。

    而它,却漠视于我的欣喜,紧紧地伏在冷而坚硬的白墙上。

    阳光钭射入屋里,反射到雪白的墙上,和雪白的它。

    晶莹剔透的翅膀上还残留着疲惫的影迹,黑色的触角在白光中显得刺眼,阳光中的尘埃在空气中动荡不安。它就像是一只精灵,在寂寞的冬季里寻觅……

    我想伸手抚摸它,却又怕惊动这个脆弱的生灵。

    我犹豫了,终还是挪了几步,而它,却不知是因为迷茫还是受到惊吓,坠落在冰冷的地上,如残叶一般无力。

    我开始抱怨自己,憎恨自己,它终究不是精灵啊。在冬日中,也许一场濛濛细雨,也许一阵狂风怒号,也许……就能将它扼杀,而它,却能坚持到现在,是不是在希望寻觅春天的气息,才能让它坚强地活下去。而我,却抹掉了它最后的力量,无法让它重新在生命中屹立。(选自2005年重庆中考满分文《那边是一首歌》)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特别写到了“白蝴蝶”这一物像,这是有象征意义的,“白蝴蝶”的坚强拼搏象征着努力进取的精神,象征着生命的意义。文中“白蝴蝶”的坚强,给了“我”启发,使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白蝴蝶的象征意义使文章的内涵十分丰厚,这里,象征手法的巧妙使用使文章充满了美感,让读者在不自觉中心灵受到触动。

(三)双线展开,相得益彰

    我是一棵蒲公英,我已成为一个母亲,我的孩子刚刚诞生,却即将离我而去。我不忍心将它们放飞天涯,然而这是事实,也是命运。我只能期待它们在离开我的日子里,能够茁壮地成长。

    于是,我祈求太阳,将它的光芒照遍大地,照醒我那还迷糊着睡眼的孩子,告诉它们去寻找自己的未来与希望。

    我一夜未眠,就是在等待太阳的出现。然而黑夜真是漫长啊,我焦急地等待着。渐渐地,对面的山腰上露出太阳小小的额头,一会儿功夫,太阳便将自己那慈善的目光投向了我们,投向了每个角落。然而此时的我,心情却复杂起来。我希望它们能在阳光的抚摸下独立、坚强地成长,可我却又放不下它们。

    我的孩子带着泪水离我而去,我也只能告诉它们,有阳光的地方,便有妈妈。妈妈就是太阳。不知何时,我的绿叶上,变出了几颗晶莹的水珠,那是我的泪,伴随着阳光、希望带去一个母亲的祝福。

    我是蒲公英,是个刚出生的婴儿。我刚从母亲的怀里探出个小脑瓜,便领会到了世界的美丽,真漂亮啊!我欣喜若狂,活蹦乱跳了一阵子,妈妈让我别摇了,我才静了下来,但心里的激动并没有停止。

    不知为什么,妈妈似乎很忧伤。我问妈妈有什么事,妈妈说,孩子,你们明天便要离开我了啊!

    为什么?……(选自2005年湖北武汉中考满分文《阳光》)

    一般来说,写记叙文有一条线索就可以了,不过,如果能用两条线交相呼应共同反映—个主题,效果也是很好的。上面文段,—条线写蒲公英母亲,一条线写蒲公英婴儿,两条线交相辉映,共同反映一个主题。构思精巧,表达充满新意。比起单纯地用一条线写作,这种写法更具表现力。

(四)借鉴蒙太奇,意象叠加

    蒙太奇本是电影表现手法,指的是将全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的镜头,然后把这些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之产生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在写作中也常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意境深厚,引人联想、思考。

                            第一幕

    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禾,教徒们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黑长衫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火焰顿时在青年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添上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通过镜子吃力地看着,字是反的,她因此不停地流下眼泪。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住了,她多少次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选自2005年浙江杭州中考满分文《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这篇文章运用蒙太奇手法将视角在历史的空间里轮流转换,意象叠加,交相辉映,反映了一个古往今来人们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人生该如何走过?这个道理本来很简单,所以你如果再用一个简单的叙事方式来写作,表达的效果就很差,主题就无法深刻化,运用蒙太奇手法就可以避免这种缺点。

    写作的表现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是方法再多,不加练习是不行的,只要你熟练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技巧,你就能在中考中获取高分。

●练习:

1.仿照下面拟人写作方式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嗨!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胞兄胞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光说不行!”“什么?竟然有人怀疑我的作用?”“好,让你们开开眼!”

【写作点拨】

    这种立意方式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描写方式,用拟人的形式让本无生命的“把握”“自信”等抽象事物现身说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说理透彻,新鲜别致。描写时要注意,既然拟人化,就一定要写出“人”的特点来。

2.下面文字是以“优势与劣势”为话题写作的一段文字,采用了意识流的写法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请你仍以这个话题为题,用意识流的写法以“赤壁之战后的曹操”为中心写一篇文章。

    国库已变得充裕,人民也得到富足,军队也愈加庞大,我感到生活已再无缺憾。

    勾践送来了西施,我看了她一眼后再也不能把眼睛从她身上移开。从此,早朝的金銮殿再也不见我的身影。

    勾践送来了檀香巨木,我便征集民工,为我心爱的西施修建宫殿。

    大臣伍子胥劝我不要做得太过,否则就会国破家亡。我一发怒就赐他自尽,将他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

    是啊,怕什么呢。现在我已这么强大,谁还动得了我的根基?勾践?不可能,我想,他对我忠心得很。于是我放他回去了。

    直到勾践的兵马攻到城下,我才慌了。

    直到我整理军队号召百姓迎战的时候,我才知道一切都晚了。

    于是,我举起了长剑,闭上了眼睛。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回荡:你不是败给了勾践,而是败给了自己;不是败给了自己的缺陷,而是败给了自己的优势。(选自《梦醒时分心已碎》)

【写作点拨】

    这里所说的意识流基本上就是心心理独白。这种手法可广泛运用于抒情性较强的文章中。借助人物的内心独白,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更具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通过描写曹操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反映他此战失败的原因。

 

四、谋划行文的逻辑

    作文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展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表达始终处于一种求证状态:该不该用这个词?能不能这样说?下一句怎么说?哪些话要先说,哪些话要后说?……应该说,每一个词,每—个句子,每一段话都是经过了严密推理后选择出来的。这就是作文的行文逻辑。行文逻辑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情感逻辑和语言逻辑,但最终,一篇文章的行文逻辑体现在语言的秩序上。逻辑严密的文章,语言的组织井然有序,恰到好处。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贯通着一股气。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文气”,也有人说成是“文意”。文气的畅通一般被认为是好文章的标志。就考试作文而言,文气的畅通显然是得分的重要手段,否则,如果文章读起来疙疙瘩瘩、艰涩难懂,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其得分可想而知。

(一)文章的逻辑

     文章的逻辑由两方面体现出来。情感表现由“我”的态度决定,即在文章中,“我”对事件、人物或道理所持有的态度决定了文章的情感表现,也决定了文章中所用的表现情感色彩的词语。语言秩序由“我”的意图决定,即文章中词语、句子、语段的秩序,均由“我”所要表达的意图决定。在这里,“我”的意图是指文章的中心以及实现这一中心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步骤。不管是文章的情感还是文章的语言秩序,只要文中有“我”,这一问题将得到好的解决。所以,好的文章,应该是文中有“我”的文章。当然,这里的“我”指真我、真体验、真发现,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假我。

(二)情感逻辑例析

1.句子的感情色彩

    当我们在作文里写”下一句话时,一定是带着某种感情色彩的,这与生活中我们说话一样,总是要让别人明白我们所说的话里的感情。这是作文造句的基本原则。如下例:

例A

例B

A1这稀饭甜甜的。

B1他能来,我今天好高兴!

A2这稀饭甜了些了。

B2他能来,我今天好不高兴!

 

    例A是对甜稀饭的两种观点:甜味是一样的,但两句中形容词的词尾不一样,两种好恶情感截然不同。A1表喜爱这种味道,A2则是嫌恶的。这里是靠对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的感受(知)进行判断(理解)的。例B中两句的区别在于B2中多了个副词“不”字,但谁也不会凭这个“不”字就理解为真正的不高兴,而是深谙其高兴得很。我们可以凭不同的语言环境,或比喻、或借代、或反问、或象征……创造丰富多彩的话语,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情感。一句话该怎么说,从情感上看是不是与文章的情感吻合等等,当我们这样思考问题时,我们的文章就是符合逻辑的。

2.情感基调

    —般来说,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情感基调,如体现在词语或文句中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文章情感基调,指文章总体的感情色彩和态度倾向,不是某个词、某个句子或某一段话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但是,文章的情感基调必须灌输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如下面这段文字:

     八岁时,一个夏天,大雨滂沱,村里本就坑洼不平的小路更加泥泞不堪,小河又涨水了。我们的学校在小河的那一边。平时与我们一起嬉笑、玩闹,供我们洗脚、抓蝌蚪的小河哪里去了?眼前只有一条发了疯的咆哮着的“黄河”。大板桥摇摇欲坠,似乎要被这河吞噬了。怎么办?下午我们还要考试呢!我急哭了。“别怕,孩子,爸爸背你过去!”我一下子蹿上爸爸的背,紧紧地搂住爸爸的脖子,好温暖,也好安全。爸爸佝偻着身子,背我趟过河去。我惊讶地发现,爸爸弓着的背,多像一座桥啊!(《“桥”之回忆》)

    这段文字中,“爸爸背我过河”就是美好的回忆。而前边的“泥泞不堪”、“发了疯”等厌恶、鄙视的感情与“急”的心理联结在一起,“急”就为下文写“爸爸背我过河”做了铺垫,为“爸爸弓着的背,多像一座桥啊”张了目。因为“急”,所以觉得小河是“发了疯”;因为“急”,所以觉得爸爸的背“好温暖,也好安全”。在文章中,这种一张一掩的情感表现,始终围绕着“美好”这一基调。

3.情感变化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为了突出某种情感,我们往往采用一种变通的办法,或者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在这一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总是伴随着“我”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如果是由“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转变为“褒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就叫欲扬先抑;反之,就叫欲抑先扬。此外,文章中的情感变化还有铺垫、突转、悬念等许多技巧。

春天的赞美诗

    现代诗我认为是很不容易读懂的,如果遇上外国的连押韵也不讲究的诗歌,我大多时候就敬而远之了。不过,这首朗费罗先生的《寄给春天的诗》却是一个例外。我很喜欢这首关于春天的赞美诗。

    初读此诗,我们似手看见一粒春天种子从一位背后长着双翅的天使翅间轻轻滑落。种子在空中滑落,而且迎风生长,化成了一位端庄漂亮的姑娘,她,就是给万物带来希望的春姑娘啊。严酷的冬天一看见春姑娘,吓得赶紧溜走了。于是,世上所有事物便欣欣然:天空明亮起来了,花儿绽放开来了,鸟儿欢畅起来了,蜜蜂吟唱起来了,河水流动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气勃勃。春姑娘看着这些美丽的生灵,也高兴地笑了。这该是一卷多么美丽的画阿!

    这是一篇诗歌赏析的文章中的头两段。其中第一段的开头就用了欲扬先抑的技巧。这说明这一表现情感的手法可以使用到文章的细节、局部。

●小结:

    文章的情感有作者写作时持有的态度决定的。这种情感可以体现在词语上,也可以体现在句子中,也可以贯穿整篇文章。文章的词语、句子、语段是否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致,这是依据逻辑得以维系的。当然,由于写作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可以在情感表现上讲究许多技巧,抑扬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至于其他的手法,可以在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体会、掌握。

(三)语言逻辑的例析

     作文的语言逻辑实际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章语言的控制和掌握的力度。由于中考作文是在题日的限制中完成的,所以作者要在考试题目的限制内,控制好自己的语言,验证考试题目,完成作文。这种对语言的控制和掌握最终依靠文章语言的秩序来体现。而语言的秩序,就是语言的逻辑。

1.语句间的逻辑

    一篇文章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文章的写作意图、中心意思完全依赖语句来实现。所以,说到文章的逻辑性,首先应该谈语句的逻辑性,我们先来读一段文字:

     ①偏见之于风景,是大有差异的。②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不大相同了。③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④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一个关于偏见的偏见》

    这段文字只有4个句子,句①可以看成是—个观点,但读完全段可知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分论点,而是一个有关偏见误人的话题。句②紧紧顺着句①进行阐释。为什么说是“紧紧顺着”的呢?句①的意思是想表达“因为有偏见,所以同一风景也会有差异”,句②表达的是风景还是原来的风景,差异在于看风景的人戴上了“有色眼镜”(“有色眼镜”是“偏见”的喻体)。这两句意义上是连贯的,逻辑上也是严密的。句③用幽默戏谑的语气谈论“偏见能蒙蔽人的视听”。这句紧接着句①句②有关风景的话题,指出问题的根本在于“偏见”。句④指出“偏见”的形成,注意:“看风景”就是认知事物;“看东西想问题”也是认知事物。这是行文中的点题。总而言之,这段话中4个句子之间的逻辑是严密的。

     语句的逻辑关系有总分、顺承、阐释、并列、递进、因果、转折、假设、简单推理(如三段论)等形式,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们先探究一下好文章中语句的逻辑关系,做到了然于胸、豁然开朗,然后在平时的练笔中注意加以模仿练习,是能够做到逻辑严密的。

2.语段间的逻辑

    语段间的逻辑关系—般有承接、并列、转折等关系,即常说的“起承转合”。同学们要学会分析名家名篇及优秀作文的语段逻辑,并学会在练笔中使用。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逻辑关系点表达逻辑性,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语段组成的,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严密与否,直接影响着整篇文章的逻辑性。一般而言,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整篇文章的评判。逻辑不严密的文章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理解,而且给人留下不知所云的印象。这样的文章如果出现在中考的阅卷场上,其得分可想而知。

     有一篇谈“位置”的作文,起笔以非同寻常的气势列举了一组排比句,可是在接下来的作文中,却突然宕开一笔,写“父亲有胃病”。只在相当靠后的位置说了一句:“作为一家之长,父亲站好了他的位置。”虽然看似进行了补救,但“父亲的胃病”与“位置”真扯不上关系。造成这种宕开—笔的原因是思维“卡壳”,一时找不到与上文衔接紧密的话,而没话找话。请记住出现这种情况要冷静分析,从语段的逻辑性出发,仔细推敲,寻找下一个合适的话题。

3.其他技巧

    ①利用一些词语或过渡句衔接上下文。当我们能写出逻辑严密的段落时,组织全文的行文次序应该没有大的问题。有时候,一些词语、语句就能使整篇文章的逻辑性显得严密起来。比如:“诚然”、“然而”、“如果说……那么……”“以上种种……”等。

   中考满分作文《拭去眼前的浮尘》在讲到“汉成帝难以明断国事,牛顿为宗教感情纠缠,做出了荒谬的判断,刘备感情用兵,兵败人亡”之后,接着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在今天,若想明断是非,就必须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冷静观察,周密分析。”“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是—句过渡,把议论从例据引到理论的分析。必要的过渡如果不用,则文章的逻辑性就大打折扣了。

    ②寻找表达的逻辑关系点。我们想说什么话的时候,必有一个核心的内容,这个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应包含这—内容的方面。这就是逻辑关系点。

●练习:

1.把下面几个词语,用适当的逻辑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段文从字顺的文字。

    秋天   战争   冰山   历史

    例:战争,如同人类的秋天,身处其中的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半点也由不得自己。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似乎从来都没能融化人性中恶的本性,就像那冰冻万年的冰山,一直在人类灵魂的深处蛰伏着,对和平闪着残酷的光芒。

2.下面几个材料的逻辑较混乱,请把它们按一定的逻辑调整好,可以按不同的逻辑进行调整。

   (1)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希望当将军,花费心血与时间去熟读兵书,而不付之于实际行动,不知怎样进行实地作战,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当他真的当了将军,数十万军队却被活埋,一个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

   (2)不要因事小而不屑于去做,实现大志,就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3)作为一位真正的大丈夫,作为一位想“扫天下”的有志之人,就首先应从“扫一

屋”开始。如果光想着有一天“扫天下”的成功而不为成功打基础,那是不会成功的。

   (4)《陈蕃处世》里有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变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

   (6)70岁高龄的高耀洁老人,怀着“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志向,在民间防治艾滋病之路上迈着坚定的脚步。从1996年至今,她走访了100多个村庄,见到了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2003年7月,她获得了“亚洲的诺贝尔奖——拉蒙一麦格塞公共服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