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恢复口袋妖怪:失范的分工 ——读《社会分工论》之失范的分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0:29

失范的分工

                                  ——读《社会分工论》之失范的分工

摘要: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以社会团结及其两种形式为主线,讨论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分工得以产生了原因和条件以及反常的分工形式。涂尔干认为分工会陷入失范状态是由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没有完成,分工的发展超出了道德的发展。但是涂尔干并不认为这种失范的分工说明分工会使人们变成孤立的机器,而始终认为分工是社会团结的源泉。

关键词: 分工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集体意识  失范 

正文:

在阅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后,本文将从涂尔干的视角分析分工的出现和反常形态的分工之中的失范的分工,并且将重点放在对失范的分工的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上。

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涂尔干,2000 :219)社会成员总数不断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成员相互结合,形成活跃的交换关系,彼此发生作用。一般而言,社会越是进步,它的容量就越大,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发达。(涂尔干,2000 217)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相对手工业时期而言生产力得到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机器生产日益普及,社会向前跨了一大步,相应的,社会职能趋向专业化因而劳动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容易把分工的发展归结于个人对幸福安康的渴望,认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越大人们就越容易满足,而涂尔干认为,社会的扩大和密集并没有允许分工不断发展,而是需要分工不断发展。(涂尔干,2000 219)也就是说,分工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导致的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加,即社会容量的增加,但仅有社会容量的增加并不能实现分工,还需要社会密度的改变。社会密度指的是人们之间交往的频度和强度,也就是关系密度。只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同时达到某一程度,才会产生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仍旧从事相同的职业,那么就会因为争夺同类资源而产生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失败了就需要改革,即确立新的专门的领域,那么分工就越来越明显。也可以说,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虽然分工带来社会的团结,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三种反常形态,其中之一就是本文要讲的失范的分工。现代社会中的失范,一个例子表现为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它们足以使有机团结发生断裂。实际上,它们已经证明,在有机体的某些方面,某些社会功能之间是无法调和的。(涂尔干,2000 314)同一现象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就是劳资冲突。工业职能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动和资本的对抗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涂尔干,2000 314)中世纪时,雇主与雇工还保持着比较缓和的关系,能够和平相处,但到了15世纪以及大工业时代之后,雇工与雇主的矛盾日益尖锐,雇工形成自己的联合会,为了雇工的利益不断反抗、抵制资本家。人们看不到团结,只看到相互的斗争。其实,只要分工发展超出了某个特定阶段,有时就必然会带来这些后果和严峻的事实。孔德说:“每一种分解作用都必然会带来分散作用。”分工必然会带来不同团体之间的分歧,甚至团体内部个人之间也有分歧。劳动分工凭借自己的特性可以产生一种分解作用,特别是它的专业化功能越强,这种作用就越充分。(涂尔干,2000 318

为什么会出现失范状态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尚未完成。二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需要的道德基础的发展,这样,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恰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

那么,什么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呢?涂尔干为了说明社会和个人是如何团结在一起的把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种类。按照涂尔干的观点,机械团结的社会即传统社会靠的是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和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由于在机械团结的情形中,社会由一套团体成员共同怀有的情感和信仰所支配,那么个人间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性,每个个人都是整体的缩影。(安东尼·吉登斯,2007 88)这种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上,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的差别很小,成员有着相似的特质,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集体人格完全吸纳了个人人格。机械团结的一个明显的客观标志是“镇压的权利”,即对差别性、异质性的强制压抑。而有机团结是现代发达社会的产物,成员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这种团结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能够自臻其境,都有自己的人格。(涂尔干,2000 91)有机团结的社会,就是近代的分工制社会。有机团结的主要特征是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社会的基本任务由人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人们也日益相互依赖。一方面,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会成为个人。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还是要符合发热团体共同遵循的习惯和程序。与此同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经不像承受整个社会那样沉重了,社会已经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涂尔干,2000 91-92)所以,社会的个体化的发展也会带来整体统一性的发展。出现失范的分工,是因为“在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中,有机团结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还没有完全实现”。(涂尔干,2000 325)理论上讲,随着分工的发展,机械团结逐渐向有机团结过渡,社会分工逐步瓦解机械团结存在的条件,分工使人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机械团结也就越来越衰微,同时,分工在削弱了人们古老的联系时又以新的方式在更高的程度上把人们联系起来,这个更高的程度就是人们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使人们更加感觉到社会团结,即有机团结。而事实是,机械团结尚未完全过渡到有机团结。这时的分工就不一定带来社会的团结,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规定,它们已经陷入了失范状态。(涂尔干,2000, 328)也就是说,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节范围,他认为,规范体系是各种社会功能自发形成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确定形式,只要这些机构得到充分的接触并且形成牢固的关系,那么失范就不会产生。而失范的分工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规范,使分工过程中的各个机构各个部分得不到正常的调节;或者是旧的规范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又尚未建立;也有可能是某种规范的发挥受到了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相互冲突。

第二点,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需要的道德基础的发展,这样,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恰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能够为组织社会和有机体产生统一性特征的只能是各个部分之间自发而出的共意状态。(涂尔干,2000 320)功能的分化不可避免的会带来道德的分化,两者是同时形成的。(涂尔干,2000 322)集体感情已经没有能力去限制分工所导致的离心倾向了;一方面,这种倾向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而逐渐显露出来,另一方面,集体感情本身也日趋没落了。(涂尔干,2000 322)集体意识的削弱在社会分工发展中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社会发展较快,新的工业生活需要新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速度太快了,各种利益还在冲突,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使它达到平衡状态。与这个社会类型相适应的道德渐渐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新的道德还没有成长建立起来,人们的意识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缺少了准则而盲目埋头于自己的事情,无法弄清楚社会需要他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人们缺少一个统一的准则和目标。同时个人的私欲增长,无视公共利益而只关注个人利益。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危机的本质也是道德的危机。还有一个次要因素,即个人主义。很多情况下,人们把个人崇拜和集体意识相混淆。“个人崇拜”与传统的集体意识形式形成对比,因为它虽然也有共同的信仰和情感构成,但信仰和情感集中在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上,而不是集体上。(安东尼·吉登斯,2007: 92)个人崇拜在内容上与传统的道德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将个人崇拜误认为共同道德,那么也会造成失范的分工。

虽然劳动分工会产生分解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该回到传统社会中的机械团结状态中去。功能的分化是有用的和必需的,但统一性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统一性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从分化过程中产生出来,因此,要想实现和维持这种分化过程,社会有机体就必须形成一种特殊的功能,并且要由一个独立的器官来代表它。这个器官就是国家或政府。(涂尔干,2000 318)由此看来,涂尔干希望通过政府的调节来始社会的统一性得以维持,但是从之后的论述看来,涂尔干并不看好政府在保持社会统一性中的作用,他认为如果功能已经陷入不和谐状态,那么政府很难使它们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要改变这种失范状态还需要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道德,但是同样的,在重建集体意识的过程中,也不能依靠政府在必要时候提醒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和共同团结所带来的情感,我们需要的是这种意识在我们的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否则这些观念是没有能力牵制我们的。涂尔干更看重的是规则体系的作用,完善的规则体系可以确定各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涂尔干,2000 325)有机团结不仅要靠各个机构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组成一个系统去感受团结的存在,还必须预先确立相互协作的方式。分工带来的各种功能不仅以确定的方式相互作用,而且也与事物的性质相互吻合,并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变成了习惯。当这些习惯变得十分有力的时候,就会转变成为行为规范。(涂尔干,2000 326)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各种功能越来越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事物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需要扩大规定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相应的规范来进行调节。上文提到,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讲也是道德的危机,所以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重建道德规范,发挥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使新的道德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新的道德标准。

在涂尔干的观念里,失范虽然可以说是一种反常状态,但是并不能因此否认分工是社会团结的源泉。在机械团结过渡到有机团结的过程中,人们只需要觉得自己在齐心协力的向同一个目标前进就可以了。涂尔干及其不赞成有些道德家在只看到个别的交换和暂时的组合后就责备分工不能带来团结,而是应该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团结的过程是缓慢的,无论出现分工的哪种反常状态,都是不能阻止社会关系编织自己的网络,确立有机团结,更何况,只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确立新的规范和集体意识,是可以减少失范现象的。

参考文献: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王新,谢敬磊,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认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