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脚蹬多少钱一个: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10:53
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
CEO 第7期 发布日期 2006-07-12
本次调查对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的主要结论包括:近八成大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就业;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渠道;研究得出了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发现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是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期望薪金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大学生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所进步,但仍然理性不足;首次研究中国大学生求职动机,个人长远发展是最主要的求职动机;求职竞争激烈和自我认识不清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两个压力来源。
1.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分析
我国心理学家凌文辁等在1999年的研究中将中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分为三个因素,分别是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研究人员认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去看待择业价值观,能够更好地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求职行为。在此,研究人员根据四年来的调查研究特别提出了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这三个维度之下还包括一些具体的小项目(见图1)。
2006年调查显示,从具体小项来看,在发展因素这个维度上,大学生对个人发展和晋升空间的关注度最高,为77.5%;表明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最为看重,这个结论与后面求职动机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提高对员工未来发展的关注,会使企业更富竞争力。
在保健因素这个维度上,收入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为48.5%,这也符合人们的常识。其次是工作环境好,为38.1%。?荩
在声望地位因素上,大学生的关注度相对比较低,能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这个小项的比例为39.5%。
综上所述,如今大学生择业时已经不再看重虚名,而是更注重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同时也看重经济收入的高低。
2.求职动机与就业压力
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求职动机主要包括为了个人的长远发展喜欢、挣钱,实现经济独立、与人打交道,接触了解社会、工作满足个人兴趣、提高社会地位,赢得别人尊重等五个因素(见图2)。其中,“为了个人的长远发展喜欢”、“与人打交道,接触了解社会”和“工作满足个人兴趣”属于传统等内部动机的代表性成分,而“挣钱,实现经济独立”和“提高社会地位,赢得别人尊重”则属于外在动机的代表性成分。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另一类则是一些主观上问题,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就业范围窄等等,这些问题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在所有的问题中,大学生感受最深的一件是求职竞争激烈,工作难找,占66.6%。这也的确是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基本上每个参加过求职的大学生对此都深有体会。第二个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是有接近一半(49.3%)的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未来都感到迷茫。
3.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人员首先考察了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并与前三年数据进行了比较(见表1)。主要发现有:
近四年来,选择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2006年接近八成的大学生(79.2%)认为毕业后紧跟着就是找工作。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签约薪水也连年下降,但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而且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选择方向;
尽管国内高学历人士同样面临就业困难,薪水也连年下降,但是打算在国内深造的比例一直处于比较大。
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和成熟,创业的机会相应地在减少,同时成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既没有资源也没有相关经验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也越来越谨慎,近四年来创业热情逐年下降,2003年的比例为15%,2004年为14%,2004年为9.8%,到了2006年,更是下降到了4.3%。
随着“海归”的风光不再,四年来国内大学生出国学习的热情持续下降;
另外,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对毕业后的道路产生了困惑,不知道自己毕业该干什么,因而选择了过一段时间再说,四年来这部分学生的比例一直在持续增加。
4.大学生未来五年的发展预期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方案。因此,初涉职场之际,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制定一个相对清晰有效的发展计划,是求职就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考察了大学生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预期,发现与前两年的情况有所变化(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成为主管或者经理的比例仍然最高,为41.6%。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种在中国文化下的自然、合理的结果,中国社会的传统历来“官本位”,归根结底就是等级要高,在工作上则要求地位高,而公司里面的主管或者经理的地位显然是属于高的那一类,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合情合理。然而,这也显示大学生的理性不足,很多人并没有很好的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毕竟现实上,管理者数量是有限的,这样高的比例很可能造成最终很多条件较低者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
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发现是,在本年度的调查中,第二和第三名的排位与前两年的情况来了一个颠倒,成为专家的比例(26.4%)首次高于创业的比例(19.4%),专业化发展通道成为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之前相比有所下滑,更多大学生趋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