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放顶煤:《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4:31

《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观点,并叹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构建了一个“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的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体系。他把“理”作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而“理”无所不在,“万物皆有理”。他从理气论出发,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胜则人欲退。

      他还继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并且以“正心修身”为教育方法,以“圣人之德”或“贤人之学”为培养目标,以“修齐治平”作为士人阶层的最高理想。

      朱熹四十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和原则。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而贯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条原则。在他去世后不久,其门人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用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期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朝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朱子家训》成为南宋以后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从南宋以来七八百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的影响最为深远。

[原文]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江禄,书读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妍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指著毫。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释读]

      凡读书时,必须整理几案,将其擦拭干净,摆放端正。将书册整齐摆放,端正身体,正对书册详观,字要看分明。读书时,定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背诵,只要一遍遍地多读,自然能熟练,长期不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得熟了,无须老师讲解,也能自晓其义。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如不到,眼就会看不仔细。心、眼都不专一,却在那里高一声低一声地诵读,决然不会记住,记也不会记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到了,眼、口岂有不到之理?

      凡是书册,都须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人江禄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的事情,定要待将书掩束整齐后去做,这是最应效法的。

      凡是写字,必须拿着墨锭的上端,端端正正地研墨,勿使墨法警污手;手执笔的上端,呈双钩状写楷书,手指不得接触笔毫。

      凡是写字,不管写得是否漂亮,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做到字体端正,笔画分明,不可潦草。

      《训学斋规》朱熹为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作,也称为“童蒙须知”。朱熹主张对儿童的言语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因此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五篇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其中自然不乏一部分繁文缛节,但也有合理的成分,有利于培养儿童形成谨严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