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治慢性前列腺炎?:一家之见——大海聊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0:45:03
一家之见
                                                          ——大海聊拳

        一、        关于练拳的顺序与内容
            常常听说,某某人练了好几年功夫了,可是还不能打,他师父功夫肯定不怎么样;某某人跟谁学的功夫,才几个月或者半年时间就能打了,他的师父功夫一定不错等等之类的话。有这样认识的人大多是对功夫没有全面了解的。那么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些呢?下面我就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聊一聊,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海涵并指出给予纠正。
我个人认为,能不能打不是功夫的全部,但是练功夫到了最后应该能打,要不就失去了功夫最主要的那部份。
       想认识这些,我们得先了解练拳都有那些内容。一般练拳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知已功夫,二是知彼功夫。通俗地讲,知已功夫就是对自身的了解,知彼功夫就是对对手的感应。知已功夫的训练,就是求得正确的拳架与深厚的功力。而知彼功夫就是打法了,通过对对手的感应,运用身法步法拳法战术等等去控制对手。
       那么,刚入门的拳架、站桩之类的训练,都是知已的功夫,练好了,只能说这个人的劲变大了,或者说会使劲了,和会不会打是没关系的,因为他从来就没有练过打的东西。现在很多在公园里练太极拳的,一个架子盘了好几年了,可是还不会打,那是因为他练的是知已的心法和功夫,知彼的心法他师父没教他,或者他师父根本上就是不会,他也以为这样练时间久了功夫就出来了就能打了。听来都是笑话,如此练到死都是不会打的。也就是说,没有进入到知彼功夫的训练中来,就别提会打的事(当然人天生就会打的本能,那不是训练内容,另当别论)。
那么有很多人,没练几个月就很能打了,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他就是在掌握了简单的几个拳法之后,直接就进入了知彼功夫的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代搏击,如散打、泰拳、跆拳道、空手套一类的。
       而传统功夫,往往练了好多年了,还是不能打,这种原因有两个。一是师父为了让徒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让徒弟训练知已功夫,没有传授知彼功夫。另一种原因就是他师父根本就不会知彼功夫的训练方法或者说压根就不知道还有知彼这一门训练功夫。
以上的表现,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训练顺序造成的。那么到底是哪一种训练顺序好?还真的不好说,有好就有坏,最好还得因材施教。从知彼功夫入手的人,往往体现在动作基本功不到位,容易变形,技术不够细腻,功力差等等,但其实战意识却是十分强。而先用几年时间来练知已功夫的人,基本功会很不错,动作十分到位,自身的劲也十足,但是对对手的感应却是很差,没有实战意识,真打起来只有挨打的份了。
       打个比方,练功夫就象学打蓝球,知已功夫就是打蓝球所需要的弹跳力、耐力等等素质。知彼功夫就是对抗时的球感、战术等等素质。那么你是先去跑步提高耐力、压杠铃提高弹跳力,花上几年时间,待有足够的知已素质了才来摸球,还是先学会摸球了,感觉到自己的耐力不行,暴发力不行,才想办法去提高它?没有球感,你将不会打球,球感就是拳意,也就是实战意识。有了球感,没有打球所需要的素质,你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选择训练的顺序,我想看到这里,根据你个人的情况,你也应该心中有数了。
二、        关于“松”
         松,是三大内家拳入门时就要强调的要素,能不能松下来,直
接作为功夫是否进步的依据,只有松下来了才能懂劲。而这三大家对松的训练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方法。太极拳采用了盘架子的方法,如王宗岳拳谱所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 ......;八卦掌则采用了走步的方法来找松,有“万法走为先”之说;而我们天津形意采用了桩功的形式来求松,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说。各家不一样的训练方法,谁对谁错呢?要我来说,都对,都能练出功夫,至于选哪一门来练,就看你的缘份了,下面就我的体会和认识来聊一聊这三大家的区别与统一。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才算是“松”、要松哪里?有很多拳友和我说,他经过训练,现在松多了,因为松的部位活动范围大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活动范围大就是功夫里理解的松,那么体操运动员、杂技运动员就成功夫高手了。我认为功夫里的松,应该是去掉拙劲后,人的意识对筋骨肉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能力的大小,就是你松的程度。当然你真能松下来,那个部位的活动范围应该会有所增大。松得下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沉”,松的部位会很沉,人也会感觉到很沉重。关节松了会感觉到很轻灵,好象抹了黄油一样。
        太极拳从盘架子入手,一般在一两年内很难有进步。原因是因为那么多那么长的套路,想学会记住它还真不容易,所以学员这一两年都在记动作要领,生怕动作做错学歪了,哪还有心思去体验“松”呢?如此当然就进步慢了。有些太极师父很聪明,不会一次全教完你一套拳架,而是教一个式子,让你练两三个月,再教拳架的下一个式子,告诉你这样是为了一步到位,不会导致练错了纠正难。其实不是这样,他这么教,让你练一个式子,反复地练,就相当于形意拳中的单操,说白了就是桩,和桩的内涵一个样,两三个月后再教你下一式,就相当于换一个桩来站一样。这样你就不会用心去记招式了,进步当然也就快了。所以我说太极拳师父骗子多,呵呵。当然有些师父他师父就这么教他的,也和他这么解释的,他也不知真相,也就这么和他徒弟说了,这种人不算骗子,只能算个糊涂虫。
       八卦掌,万法走为先,其实这就更简单了。大家要是走了一天的路,我相信你都会抬不起腿了,为什么?因为你累了,僵了的肌肉也没力去控制它了,自然也就松了,松了当然也就沉了,沉了你就抬不起腿了。呵呵,当然这只是不懂功夫的人的体会。练八卦的走还是讲究方法的,有方法的前提下走的,当然对松的体会更深刻了。
       而我们宋氏形意的桩功,形式就更简单了,几乎不用你去记住什么东西,直接就去体验“松”,当然功夫就来得快了。当然站桩,最怕的就是站僵站死了,所以才需要师父调桩,需要师父传授心法。站桩是外静内动的东西,有些拳友站得脖子都僵了也不敢动一动,生怕动了就会影响功效,听了都好笑。太极拳动那么大,八卦都在走了起来,人家不是也出来功夫了吗?你动一动怕什么?再说练是为了打,打就得活,你的僵脖子怎么个打法?所以,站桩时感觉哪里僵了麻了,就应该动一动它,调一调它,把它站活了站松了才对。那么人的肢体是受人的意识控制的,人的精神紧张了,肢体肌肉也会变得紧张而僵硬,所以三大内家拳才都要求思想要静,要放松,要心旷神怡,松松散散,舒舒适适。
       对心的调节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心法就会练出不同的东西来。“万法源于三体式”,不是说我就站着这三体式就出所有的功夫了,不是的,得有心法才行。打比方说站三体式,你是练知已功夫还是练知彼功夫呢,练知已功夫,你意在身上,得在你自己身上找你所需要的实战要素。你练知彼功夫,意在身外,得去感应外界,感应对手。这只是个大概的说法。当然外形没变,还是三体式。其实,站松静桩的学员,你已经是在站三体式了,只不过老师没告诉你而已。松静桩的脚跟一拼就是无极桩,无极桩不管是那一支脚顺着脚尖方向点出一步,这就是三体式的下盘。呵呵,几个桩其实就是一个桩,千变万化不离其中。很多人说,谁谁谁,哪一个老前辈不站桩,你怎么知道?只不过人家不当你的面摆个架子而已,走路不是桩?打拳不是桩?人家练到了高深层次,心法在那里,时时处处都是桩,散步也是桩呀。当然初学者可别这样,你达不到这个状态,需要提高之后才行。
      很多拳友问先从哪里松才是正确的?我觉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松的顺序也不一样,一般盘架子,胯先有感觉;走,脚先有感觉;桩,肩膀先有感觉。不管先从哪里松,结果都要松全身,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
       以上是我个人对“松”的一点认识,胡言乱语,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三、关于脚
     练武的人都知道,脚是根。脚练不好,在实战中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技能。那么在实战中我们需要怎么样的脚呢?是落地生根的脚还是灵活多变的脚呢?初学者往往难以认识。在现实中,有很多拳师让学生推他,怎么推也推不动,人象入地生根似的,学生就认为他的师父功夫很高了。可是有的小说又描写高手的步法如何飘逸灵活,快如闪电。这让人很为难,特别是在站桩时,应该是求轻灵呢还是求落地生根呢?我在此就自己个人的理解聊一聊。
       因为大家都知道功夫其根在脚,所以现代搏击在打拳训练中一般都要求用腿蹬地发力出拳,也就是说,腿劲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了出拳的威力;大多数人为了站稳,两脚用力扎地;为了步伐更快,脚用力往反方向蹬……这些方法正确吗?我不去说他的对与错,我只说说这些方法与内家功夫的区别(当然所谓的内家功夫是我个人理解和体会的东西,还有更深的理解)。站得稳,落地生根,在实战中是需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它不是功夫的全部,也不是做到了就是功夫高。在实战中,停止中的落地生根表现得并不是很长时间,往往是一刹那的事,更多的是体现在运动中的稳。落地生根与对手抗衡,有斗蛮力的嫌疑。一般人受到外力的作用时,都会本能的产生出反抗的力来与之抗衡,所以才会两脚用力扎地想站稳,这就是蛮力的体现。在内家功夫里,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并不以自己的身体作反抗,而是放松把力接引进来,利用身体作为载体,让外力通过身体改变方向引入地下。在这个过程中,自身并不需要用什么力量,只是利用自身架子作力的引导而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要做到这些都需要些什么要素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松,筋骨肉松、关节松、意识松。松不到位,你就沉不了,松不顺,你就无法让你自已的身体作为载体,不松的地方,力就过不去,就可能使你散架,使你受伤。第二个要素是正确的架子,这就是为什么练武人要盘架子的原因之一了。第三就是正确的意识运用,所以意识在内家功夫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
       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指导思想,不同的理解,导致了训练方法与结果的不同。因为现代搏击的“对抗”思想指导,所以它就要作一些蹲杠铃等外力的肌肉训练内容。而内家功夫则是在正确的架子下训练意识对筋骨肉的松紧支配能力。
       那么松下来了就会沉,可是实战中却要求灵活多变,这不就矛盾了吗?是的。也不矛盾,松沉与轻灵是实战中的两种状态,想达到这两种状态,前提都是“松”。在意识的运用上,松沉在腰胯,轻灵在百会。这也是身步伐的要点所在。意识在百会一引领,身法飘逸,腰胯一松沉,稳如泰山。道理在以后的《关于意与气》文中祥聊。

那么两脚在实战中如何摆放?重心放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初学者想知道的问题。在公园里,大家常常看到练拳的爱好者,打拳走步,四平八稳,身体中正。可真到了实战中还能做到如此的吗?答案是-----难!在实战中,由于速度的加快,平时慢练的东西都很容易变型。很多人说:“我把功力练大练好了,就不怕对手了。”这是外行人的话,因为练武的人,你练别人也练,别人的功力再差,打晕打伤一个人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出在能不能打到目标。所以我是主张在实战中要灵活起来,在轻灵中求稳重。就双脚而言,两脚与肩同宽时启动最快也是最隐蔽。当然并不是说从此实战中就没有了比肩还宽的步型了,有时为了下盘更稳固,有利于打拳,也会出现开大步型重心下沉的情况;做假动作、防摔,或者变向时也会出现这种大步型,但是这此现象都是一闪即过,不能做太长时间的停留。大步型做长时间停留,就变成了死步,没有了弹性,没有了灵活,等待的将是挨打的份。在实战中,脚跟是不能轻易吃力的,脚跟一但吃力,步就死了,想有变化就难了。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包括站桩,要养成习惯,不让脚跟吃力,这样步才活,同时也不会因为发劲脚跟受力而敛劲入脑,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我也发现一点,有的人在站桩中直接垫起脚跟来站,我是不主张这样做的。直接垫起脚跟,脚踝与小腿肌肉就不好放松,反而容易造成僵硬了。只需脚跟不受力就足够了,站的时间久了,脚跟自然抬起,那与故意抬起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留心观察。

四、关于意与气
      意与气,在习武人听来都不陌生,各门各派都会提到,特别是内家拳中常提到的内三合:意与气合。那么如何去理解和认识意与气合这句话呢?外三合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只是要做到有些难。可是内三合大多数人是理解不了的,因为这些东西功夫不到时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要认识这些东西,首先要从名词上去理解,何为意?何为气?意,就是人的思维、思想活动、意识、意念。习武之人很重视对意的培养与训练,训练有素的武者,意志坚强,思维敏捷,自控能力及原则性极强,不轻易受外界所干扰,这也是习武者的优良品质与人格魅力所在。那么何为气呢?气为何物?我想大多数人一提到气就会想到气功的气了,会感到十分神秘,其实不然。气就是气,在中医中认为,气是一种物质,是生命的一种特征。它是怎么个存在形式呢?中医讲:气随血行。气血气血,是分不开的。那么气血在习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常人,不练武的人,气血是自动运行的,气血不通畅时人就会生病或不舒服。习武之人,通过长期的训练,是可以用意识来调控气血的运行的,而且其流动量大大超过常人。意之所到处气血之所到。当然不只是气血,还有身体里的其他水份之类的物质也随气血受意识所控制。意到气到,就是意与气合了。那么气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疏通经络运输养分的作用;另一个作用就是传输劲力的作用。有经验的习武者都知道,当他要发劲时,外形并不需要太大的动作,只是微动,内流已冲撞而至,这就是内动,也就是气血的运行。它不仅产生了劲力,同时会使习武者的掌或拳变得充实保满,自动保护了作为打击接触点的拳掌。
      那么说到这里,内三合的另外二合我想就不难理解了。心与意合,心意心意,心动意动,意动气动,气到力到,这就是所谓的内三合了。
还有一句话:功夫是养出来的。我想这句话也不难理解了。当然,健康也是养出来的,这全在于气血的运行啊。
      那么,一个习武者对气血运行的控制能力,也就体现了他功夫的高低。气血上行于胸,人会胸闷气喘;气血上浮于脑,人会头晕,头重脚轻;气血下沉于丹田,人会感觉到胸空腹实,心旷神怡,气息绵长;气血沉至脚底,则两脚生根,稳如泰山。心浮气燥正好说明了一个人功夫不到家的体现。那么沉稳的身法与飘逸的步法我想在这里也应该找到了原理。
五、关于铁砂掌与拘马鞭
      八十年代参加散打比赛时,戴着厚厚的拳套,总是感觉难以发挥拳头的威力,于是想到了传统重手技法——铁砂掌!因为戴拳套时掌面是没有海绵保护,但比赛的规则是允许掌击的。那么练成了铁砂掌不就意味着在比赛中有了重手法——必杀技?便在社会上着手寻找铁砂掌的练法。刚好我有一小学同学到南宁拜师习练硬气功归来,其中铁砂掌练得最好,常常表演掌断八块红砖,从未失手,看起来威力很是吓人。有一天我们正在训练,我的这个同学找上门,提出比试比试。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便答应了。可是要比试,我心里还真是紧张,想想他一掌能断八块红砖,万一不小心闪不过他这一掌,那可就惨了,想想后果,心里不由害怕了。但是为了面子,也为了体验铁砂掌的威力,我也不管那么多了,打吧!我那同学一点也不客气,上来一掌就朝我脑门劈,而我左手臂正放在脑门上,来不及抽手,心想这回手臂肯定折了,心都凉了半截,一旁的朋友们也都给吓得似乎空气都凝固了。这一掌也没让我跑掉,狠狠的就劈上了我的左小臂,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一愣:怎么这一掌的威力还不如一般散打运动员的摆拳呢?难道是手下留情?可是怎么也看不出是留情呀,那个势是使了全劲了。不管了,回手一个劈掌打得他满嘴是血,比试就结束了。虽然赢得了比武,可是我却十分的郁闷:为何能断八块红砖的铁砂掌在实战中却没有威力?
      细细了解他的铁砂掌练法:运气——挥臂拍打铁砂袋——药方洗手。社会上流传的练法几乎都是此法,练成手皮粗厚起茧。从此对铁砂掌彻底失望。
      八九年,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新鲜的铁砂掌练法——顾汝章铁砂掌。
此练法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手臂的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让手掌落在铁砂袋上,洗手药方十分简单,只是一味中药材。在高中同学们的支持下(每人捐了五元人民币),花了一百元人民币购来了教材,和另一武友进山闭关修炼了三个月,奇迹出现了:手肉变得纤细嫩滑,随意把手臂丢出便能断上三到五块红砖。特点是不用运气不用运力,随便出手威力就到。
那一年,在地区的散打比赛中,我那武友在决赛中技不如人,但是苦战三局,最后抓住机会一记劈掌结束了战斗,获得了冠军。
       那么,我为何要把这个铁砂掌和拘马鞭放在一起聊呢?因为当我看到拘马鞭时便觉得似曾相识。拘马鞭是天津宋氏形意的一种劲力,为何与顾汝章的铁砂掌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顾汝章铁砂掌的练法原理与拘马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刚见到拘马鞭时,我甚至怀疑谁才是真正的正版呢。后来细细研究,才发现其实在很多细节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有了顾汝章铁砂掌的威力,对于练法原理相似的拘马鞭,其威力自然不用怀疑了。那么这两者的练法有什么共同点与区别呢?谁更好一些呢?请看下面我对它们的认识:
      顾汝章铁砂掌与拘马鞭的最大共同点是利用了自由落体的原理来进行训练,在练习过程中是不允许使劲的,以此训练达到传送足够的松沉劲。
      一个人的手要摧毁一个目标,除了有足够的劲力之外,那就是自己手的硬度了。顾汝章的铁砂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让自由下落的手掌摔在铁砂袋上,让人的手掌适应硬度击打,使人的掌骨发生质变。虽然说是自由下落的手掌不使劲,但是松沉下落的威力不可小觑,自然对手掌的骨肉气血造成一定的伤害,再者铁砂本身就有微毒,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练成铁砂掌。此法则采用了洗手药方,其效果确实也不错。铁砂掌骨质变硬所需时间短,一般三个月就初见成效。
在硬度上,拘马鞭则采用了什么方法呢?首先大家得知道,拘马鞭的威力与训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一个习武者体现出来多种劲力与打法的其中一种,它的形成还有一个强大的训练体系,其中与拘马鞭最为直接有关系的就是桩功——松静桩。这个桩法在此我就不多介绍,炎龙的学员没有哪一个人不识此桩了。要说的是此桩与拘马鞭的两个关系,一就是怎么解决拘马鞭接触点的硬度问题,松静桩强调的就是一个字“养”,养出来。硬度养出来的提法,很多人不能理解,因为不是常规的思维,当然就难理解了。但是确确实实,通过松静桩的训练,人的筋骨会发生质的变化,变得强壮,抗打能力增强,骨质硬度得以提高。但提高过程相对铁砂掌的时间要慢一些,好处是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肉体,没有任何后遗症。
      还有一点是松静桩直接点出了影响拘马鞭威力的肩与其他几个部位,要求明了——松!这一点是顾汝章铁砂掌教材与之无法比拟的。顾汝章铁砂掌教材没有点出产生威力的真正原因,让学者练出了功夫却不明内理,其细腻程度不足,也就是说学员想练至炉火纯青就不太可能了。当然顾的铁砂掌也考虑到了筋骨的问题,训练体系里配有一套“混元掌法”,其功能应该类似少林易筋经一类,有一定的效果。
       那么回到谁是正版的问题上来,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发现只要在实战中能发挥出威力的功法,无意中其训练方法已经符合了内家拳的原理。
以上只是通过表面的一些对比来说明一下顾的铁砂掌与拘马鞭,但这并不是它们威力的最大表现所在,其真正的本质是……
六、关于学武与练武
    现在很多人习武多年,功夫却不见长进,什么原因呢?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只学不练。其实有很多人根本就分不清学与练之间的关系,以为学就是练了。学与练是两码事,学是学习,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练是训练,是学生把学习到的内容通过时间与运动量反复地操练。学习只能让学生头脑明白了东西,有了印象,但是还不能成为他身上的东西,还不是他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功夫还是上不了他的身。只有通过长时间地反复地训练,他才能得以体认,形成本能。
    当今商业化的社会,很多习武之人,平时工作很忙,一周也只有一两次机会去向老师学习功夫,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老师也只能教学,不过能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果学生学完后回家不能自行安排训练,那么第二次再去见老师时,老师是没办法往下教学的,也只能讲原来的内容。如此反复,很多学生就认为这个老师没功夫,或者说老师不想真传,或者感觉没进步,不想学了。因此半途而废的人不在少数。商业化了的社会,很多老师以教拳来生存,也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训练是很苦的,一旦进行严格的训练,学生受苦了肯定不想学,都跑光了老师也就没收入了,所以大多老师都顺着学生,以玩得开心的态度来教学,这样学生有兴趣老师有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只可惜了学生,练上十年也不见出什么功夫。
    学与练的关系一定要搞明白,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练,不练功夫永远都不是你自己的。所以真想教你的老师,他一定会给你讲如何训练,如何安排训练时间与内容。学生回去了要自行按照训练计划进行。当今的社会,教学内容已经不算什么秘不外传了,倒是训练方法,一般都保密,很难得到真传。内行人与高手交流,更关注的是高手是怎么样训练的。
七、关于云手
    云手,是太极拳的练法,在公园里练太极拳的,无人不知云手为何物,每天练云手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明白云手内涵的人却是不多。那么云手是练什么的呢?应该怎么练呢?这是云手的两个最大的问题。要我说云手是练什么,我会语出惊人:所有的拳法、身法、步法、进攻、防守均从云手中演变出来的。说到这里,有人不信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却被你说成如此简单,不可能!呵呵,云手简单吗?我告诉你,不简单,你要是能在三年内练好云手,你就是天才。先泡茶去,喝完茶再细细和大家聊云手练出什么东东,应该怎么样去练。
云手初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松沉与外三合,其实就是宋氏形意子丹旋胯的延伸。先讲松沉,松沉两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要是做不到松沉,理解不了松沉,你那云手就白练了,练上几年的云手也就徒有外形而不得其法了。那么怎么样先体会松沉,也就成了练云手的前提了。体会松沉,松静桩(无极桩)是不错的选择,效果很好。云手不是手,是身是步,一动无所不动。很多云手的习练者,只见手动不见身动。初练云手,应该胯动在先,肌肉、关节不留拙力,时刻检查有无僵拙,手上要保持份量,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要缓、慢、圆,不可贪快。初练站立时以两脚与肩同宽为宜,松肩松腰溜臀坐胯收颌。肌肉关节无拙力的情况下,只要意动形自然就随之动,不可用力转动,感觉如自动。如此反复习练,正手反手均练娴熟。这个阶段有三个难度,一是容易使拙力转动;二是外三合不易做到;三是正反转衔接点不易接上,容易出现断点。
    以上练熟后便可往下练习。七、关于云手
    云手,是太极拳的练法,在公园里练太极拳的,无人不知云手为何物,每天练云手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明白云手内涵的人却是不多。那么云手是练什么的呢?应该怎么练呢?这是云手的两个最大的问题。要我说云手是练什么,我会语出惊人:所有的拳法、身法、步法、进攻、防守均从云手中演变出来的。说到这里,有人不信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却被你说成如此简单,不可能!呵呵,云手简单吗?我告诉你,不简单,你要是能在三年内练好云手,你就是天才。先泡茶去,喝完茶再细细和大家聊云手练出什么东东,应该怎么样去练。
    云手初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松沉与外三合,其实就是宋氏形意子丹旋胯的延伸。先讲松沉,松沉两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要是做不到松沉,理解不了松沉,你那云手就白练了,练上几年的云手也就徒有外形而不得其法了。那么怎么样先体会松沉,也就成了练云手的前提了。体会松沉,松静桩(无极桩)是不错的选择,效果很好。云手不是手,是身是步,一动无所不动。很多云手的习练者,只见手动不见身动。初练云手,应该胯动在先,肌肉、关节不留拙力,时刻检查有无僵拙,手上要保持份量,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要缓、慢、圆,不可贪快。初练站立时以两脚与肩同宽为宜,松肩松腰溜臀坐胯收颌。肌肉关节无拙力的情况下,只要意动形自然就随之动,不可用力转动,感觉如自动。如此反复习练,正手反手均练娴熟。这个阶段有三个难度,一是容易使拙力转动;二是外三合不易做到;三是正反转衔接点不易接上,容易出现断点。
    以上练熟后便可往下练习。
    加上步法,练习平旋加平移。以胯提步,放脚平移重心同时平旋,动作要缓、慢、圆。步走身前、身后45°角,前进后退反复练习。重点体会肌肉与关节的虚空。
    加上步法,练习平旋加落差(落身起身),这个与蛇形、三角步大有关系。
    加上步法练斜旋弧线移。
    加上步法练混合旋移。
    正旋云手演变炮拳、圈锤;反旋云手演变劈拳、钻拳、横拳。
    正旋云手演变左顾右盼......
       云手中不同劲法的练习,一切都是意.比如,这一趟下来,练的是绷劲,则应该在意识上以绷劲为主......娴熟之后,意识慢慢扩散至体外放远,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
    云手化拳法、身步法,最后走起拳来,小圈大圈,大圈小圈,一圈套一圈,随手便是拳,演化流畅,无棱无角,虚虚实实,如行云流水,气血自然运行,气息自然调节,连绵不断,心情舒畅,妙不可言。至此,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始步入内三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