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和沥青路造价:记叙类文章的深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41:24

“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中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这需要考生对周围生活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反应力,对作文所供材料、文题、话题有深刻的理解力,对所确立的中心有生动的表达力。

“深刻”,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在中考《考试大纲》中,对“深刻”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性”。也就是要求文章:一能透过现象深人本质,具有深邃的见解;二能进行深入地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能做到观点鲜明,蕴含哲理,给人启发,令人深思,催人奋进。总而言之,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

要使文章写得深刻,平时要对某些生活现象或社会问题给予关注,要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前前后后,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挖根溯源。如果只埋头于书本,对社会生活不闻不问,只想着到写作时凭自己的“才智”去“思考、构想、发挥”,那是不切实际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如果本身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腐败、金钱、网络等等)不能用正确的思想去评论,写作时怎么能保证认识到位.思想正确?“深刻”自然谈不上。

在具体写作时,首先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一要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能给人以启发作用。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对问题的认识应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发表见解时,有自己的思考,能找到一个更新的角度,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比一般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要避免人云亦云。因此,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留意身边的各种人或事,要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有些学生平时只埋头于书本,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三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恰当地辩证分析,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使文章脱颖而出。

第一节        写人记事,透示本质

——记叙类文章的深刻

深入挖掘,透视本质

知识导学

文贵立意。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思想、见解是文章的灵魂。意贵高深。思想不高,见解不深,就不能教育人,启发人。“深”在本质,只有深入挖掘,透视到事物的本质。才能使立意“高深”起来。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里所说的“开掘要深”就是强调立意要透视事物本质。

文贵感人,意贵服人。我们都知道,好文章离不开文采、意境,但文采、意境若没有用深刻的思想来点化,就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

那么,考场作文如何挖掘深意?请看一个活用教材、深挖哲理的例子。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新第一册),全诗共九行:“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教师教学用书》将它的主旨解读成 “对童年幸福时光的回忆”。但实际上此诗就是以孩子的口吻来讲述一段富含寓意的心理过程。诗作的立意是深刻的:真甜的“草莓”,正是孩子所追求的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骂人的“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他禁锢别人的思慧行为,以僵化的理念、冷酷的态度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我”的内心矛盾就在于:追求与束缚两种力量交织并冲突着。作为狄金森的代表作,此诗的成功在于立意深刻,对社会现实、人生本质的透视力强。现实生活不正是如此吗?追求个性的自由却受着“正统思想”的束缚,追求事业的创新却受着权威观点、传统观念的禁锢。可敬的是,末尾两行诗句又作了更深入的挖掘:两个“如果”加一个“也会”,几乎将上帝“拉下了水”,作者认为(孩子的“我猜”可以理解为成人的“我认为”):只要抛开一切清规戒律,找回孩子的童真,恢复无邪的本性,“上帝”也会爬过去,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啊!你看,用于禁锢别人的东西反过来也被用来禁锢自己!打压人者也被打压!可喜的是,2004年全国卷话题是“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四川一考生的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过荆棘》,巧妙地将这首诗的立意化为己用:“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风在篱笆墙外千萦万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考生对诗意的解读虽稍异于上述分析,但仍不离其宗,且非常会“迎台”话题!隽永朦胧的语言,隐隐透露的哲思,信手点化的妙招,令人拍案叫绝!

方法导引

 一、发掘深意有基本思路。发掘深意,始于审题,定于立意,成于表达。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侧面的,对生活的认识应多加思考,从中发掘出有积极意义的本质属性,形成理性的认识。若面对一个无事实材料的话题。首先要明确可写什么,话题的重心是什么,据此选出相应的材料,根据所选材料的特点,深入挖掘,确定文章的中心。若面对一个有事实材料的话题,就应首先根据材料发掘思想意义,确定中心,再据此精选相关材料来表现或论证。

二、揭示本质需情理相透。好的作文需有高人一筹的立意,即远见卓识,但有了远见卓识不等于就有了好作文。为什么呢?因为再深刻的道理都可以到政治、哲学书中去找。因此,作文中好的立意需情理兼美,既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又昭示作者对生活的理性哲思。大凡优秀作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又饱含诗情,情理相透。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记叙类文章常常寓情理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议论类文章则常常借助于精彩的逻辑推理,富有激情的思辨性论述。综观近几年备地中考的命题,大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的见解通过感性的形象来表现、展开。如2003年全国卷要求以“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无边落叶》(河南考生)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广东考生)写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黄色蛹·金色蝴蝶》(甘肃考生)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行文中处处洋溢诗情,都极好地扣住了话题。

三、新颖开掘靠好风借力。考场作文是急就章,往往因匆忙下笔,思考欠缺,就题论题,势必落入旧套。若能根据话题或立意,借助于一种“载体”来阐述,即搭建一个让主旨升腾、飞跃的平台,提供一个形象可感的依托,就能促使作文脱颖而出。如前一部分所举例文《风,可以穿过荆棘》就是用“荆棘”喻“挫折”,穿不过荆棘的“我们”就是被“放大”了的痛苦。“千萦万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的风可解读为勇气、信念、渴望、决心、力量等。下文《对手比你更专注》也是如此。

佳作导读

对手比你更专注

佚名

比尔是个成功的演说家和作家,喜欢在闲睱时间观察鸟类。几年前,比尔买了一幢新房子,附近草木葱茏。入住后的第一个周末,他就在后院里装了个喂鸟器。就在当天日暮时分,一群松鼠弄倒了喂鸟器,吃掉里面的食物,把小鸟吓得四散而去。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比尔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让松鼠远离喂鸟器,但丝毫不能起作用。(暗扣“对手”)

万般无奈之下,他来到当地一家五金店。在那儿他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喂鸟器(带有铁丝网),还有个让人动心的名字,叫“防松鼠喂鸟器”。这回可保万无一失!他买下它并安装在后院里。但天黑以前,松鼠又大摇大摆地光顾了“防松鼠喂鸟器”,照样把鸟儿吓跑了。

比尔拆下喂鸟器,回到五金店,颇为气愤地要求退货。五金店的经理回答说:“别着急,我会给你退货的,不过你要理解:这个世上可没有什么真正的防松鼠喂鸟器。”比尔惊奇地问:“你想告诉我,我们可以把人送到太空基地,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把信息传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但我们最尖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不能设计和制造出一个真正有效的喂鸟器,可以把那种脑子只有豌豆大的啮齿类小动物阻挡在外?你是想告诉我这个吗?”(写比尔的不断努力,为反衬“对手”的专注作铺垫)

“是啊。”经理说,“不过花不了你多长时间。”比尔好奇心更盛,就请他说得仔细些。店铺经理说:“先生,要解释的话,我得问你两个问题。首先,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让松鼠远离你的喂鸟器?”比尔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不清楚,大概每天10到15分钟吧。”

“和我猜的差不多。”那位经理说,“现在,请回答我第二个问题:你猜那些松鼠每天花多少时间来试图闯入你的喂鸟器呢?”

比尔马上会意:在松鼠醒着的每时每刻。(用数字作对比,言之凿凿)

这个故事激发了我深厚的兴趣,我甚至特意对松鼠进行了一番研究。原来松鼠不睡觉的时候,98%的时间都用物寻找食物。在松鼠专一的用心面前,人类智慧的大脑、优势的体魄节节败退!(反复提到时间问题,为突出松鼠的专一作铺垫)

要做到更好,并不一定需要更高明的设计、更尖端的科学。它所需要的,是为了目标心无旁骛,投入所有的时间、发挥所有的才干。如果你比对手更专注,你就能将他们抛在身后。(凸现本质,水到渠成)

【简评】我们常常自以为人类是非常聪明的,对小松鼠的专注,作者也不得不感叹:智慧的大脑、优势的体格节节败退!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专注无敌!任何碉堡和障碍,在专注的攻击面前都将灰飞烟灭。此文以平实的语言讲述这样的故事,却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深入浅出,生动易懂。

误区导诊

一、立意故作高深。鉴于中考评卷条件艰苦,工作单调,时间匆促,读分计秒,好的立意令人眼前一亮,但立意故作高明,过于艰深,又容易导致误会,造成误判,其结果适得其反。况且在有限的考场上为追求一个异乎常人的“深意”而徒耗心力,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中考作文的主题,不宜“玩深沉”,不必太复杂,不可太超前,不能太逆向。

二、立意未经提炼。主题未经提炼是立意的失败,即使佐以上好的材料也会黯然失色。普普通通的主题,只要提炼得实在就一样出彩,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平平常常的立意,只要点化得巧妙也是法宝,如前文所举《风,可以穿过荆棘》,通过高明的点化,使其达到思想意蕴的最高境界,最高格调。

寻根究底,揭示根源

知识导学

文章是否有深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特别是在大规模集中评卷时。

大凡能给人以心灵震撼的考场佳作,总是以一种高远深刻的思想使题旨得以深化。文章的深刻性固然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中心思想上。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因果联系,有前因后果,有因果转化,有一果多因,有内因外因。要能透过表象深入内核,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在常见的观点或常谈的说法上再进一层,揭秘事物本质,见人所未见,议论人所未议,就叫吹尽狂沙始见金。

人们大多喜欢吟咏那些名诗佳句,就是因为名诗佳句中总蕴含着过人的见解。或穷原竟委,揭示问题的根源;或穿云破雾,揭秘事件的真相;或逐层剥笋,直击事物的核心。

如对于“落花”这样的多见之物,常人看到的是衰残腐朽,进而暗自嗟伤,但是辛弃疾见之而生出“惜春常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的慨叹,龚自珍却从落花与来年新花的关系上发掘出其哲学意义,即“无用”与“有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独具匠心地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名句,令人感奋。像这种“寻根究底”式的提炼之功,着实叫人拍案叫绝!

又如对于“船行水中”这样的事,常人看到的是运输远航,并希望胜利到达彼岸,但是李白感到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痛快,刘禹锡悟出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的玄想,魏征发现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见,而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却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他从巨舰自在行是因为水深浮力大的现象中看到了一定的条件对于行事成功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因果联系,它启示人们,成功应是先用了“功”,然后才能“成”,所谓“功到自然成”;进而借以阐明人生修养的道理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修”“养”,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那么,怎样从平凡的“事”和“物”中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呢?

方法导引

一、寻根究底,探究人情物理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同样,生活中也不缺少哲理,只是缺少探究哲理的思维。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角度。也许就能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既深刻又富有新意。当代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钟爱,是因为她的文字冷静、雅致而又充满哲理。而这些哲理,正是人们常见而少思、常在口头而少入笔底的“人情物理”。她曾说,有人给她做过一个统计,在她的小说里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温暖”。这就是她观察的慧心,她独特的视角。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表现常见的主题“母爱”,学生作文中多有《母爱无言》《母爱无价》《点击母爱》《妈妈的吻》《走近母亲》等文题,中心不免单一。而欲求新意深情,就最忌拾人牙慧,步人后尘。若通过事例写母亲“藏”起一半的爱,来赞扬母爱的理性和母亲教子的高超艺术,则新意立显。

二、巧妙克隆,翻新文化经典

文化经典为人们所耳熟能详,中学语文更是如此,因为经典中之精华又多现于教材及读本。部分考生善于就地取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构思,巧妙“克隆”出考场佳作。这是近几年中考作文的一大亮点。如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赤兔之死》《朱贵开店》等“翻新”于古典名著,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谏屈原书》《历史从那一夜开始》《(小重山>后的选择》《东坡的选择》《昭君的选择》等则“翻新”于屈原、司马迁、岳飞、苏轼、王昭君等历史名人的故事,这些佳作以绝妙的点化手法,使典故、名段变得活色生香,清新可人,让读者喜见“熟悉的陌生”!当然,这样写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古”今”联系,并让“古”为“今”服务,不能空谈,要有实际内容,要揭示生活的内涵情理。

三、揭示根源,点击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既吸引也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参加中考的高中毕业生尤其如此。写热点的第一大优势是材料新,第二大优势是有较大的利于考生发挥的空间,第三大优势是容易凸显考生的思维能力。如2005年中考上海卷,针对“流行文化现象”这个话题作文,命题本身的出发点就是引导学生对热点的关注,一考生以《刀郎现象与文化寄生虫》一文,在千军万马之中脱颖而出。他的容智之处在于,能在对“刀郎音乐”的一片赞美之中(可能读过陈维建的《点击刀郎》一书),发出自己的观点:刀郎的音乐是一种退化。而那三个奋力争夺“刀郎”官名的所谓的“真正的刀郎”们,他们“都只不过是寄生在刀郎文化上的一只寄生虫而已”。这篇文章最抢眼的就是善于揭示现象背后的东西(本质),观点可谓一针见血,将当今社会大潮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剖析得人木三分,令阅卷者暗暗称奇!

佳作导读

庄周的燕子

格致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是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阵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是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题目很别致,引人深思,燕子成为了庄周曾经用来阐述自己哲学的一个妙不可言的载体。开头写得很大气:摆出包含哲理的现象,却将这个“理”暂搁一边,让智慧的读者去探究这个“处世的大智慧”。落笔不同凡响)

庄周先生说到这里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苦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逐步挖掘,揭示根源)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商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这个“距离”有特定的含义:和人保持既不太远,又不太近的距离。既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人类并不太自知,却被燕子看透,可叹!)

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作者较多地使用对比,如写珍禽猛兽“离人类太远”和家畜“离人类太近”,鲜明地显示了燕子“智慧的核心”是距离;又如以“敢于亲近人的鸟”麻雀跟燕子对比,突出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这一特点)

是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的,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作者为何说“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从形上说,燕子的翅膀像一把剪刀。从神上说,它是一把插入人类精神深处的刀,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末段暗用了《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典故,把燕子虚化为一把锋利的刀,从而形象阐述了庄子哲学的要义)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4年第6期)

【简评】这是一篇撼人心魄的哲理美文,作者从飞进飞出的燕子探索出做人的真谛,归纳出人生的哲理,从平凡熟悉的现象中,洞察和捕捉了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这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以燕子象征庄周的独立精神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使文章形象生动,易于接受。此文立意上的特点是寻根究底,揭示根源,揭示燕子(庄子)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给人以启迪;行文上的特点是用典说事,委婉深入;主题表现上的特点是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可感;手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反差强烈。

误区导诊

一、缺乏比较,观点不高明。有些作文题在“要求”里有一句“立意自定”,这说明材料或题目可以表达多种意图,构思时宜对各种意图进行比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中选择更有价值、更好把握、更易出新意的一种作为文章的主旨。同时应与选择素材结合起来考虑。

二、缺乏提炼,思想不深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从作者所占有的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它能反映作者的认识水平与思想水平,反映作者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只有准确、深刻地反映事物本质的,才是深刻的。因此,构思时要善于对材料所示或自己所选素材中的人物的思想或事件的本质进行定性分析,下一个明确的结论,再逐步阐述、论证。

三、缺乏探究,只就事论事。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事件也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因此写人论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着力于发掘人物的“思想”;记事议事的文章,要抓住事件的本质,着力于探求事件的“意义”。

 

寓意深远,以实写虚

知识导学

寓意,是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具体来说,文章“寓意深远”的特点指语言含蓄,有意蕴,多使用曲笔,整体上以实写虚,“实”对“盘”有暗示性、隐喻性,对读者有启发意义。多见于寓意性的材料或话题作文。历年中考命题对此可谓情有独钟:从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到1995年《鸟的评说》和次年的整形漫画,从2003年的“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到近三年分省命题中的各类寓意性材料,2006年中考更是成为一道风景:全国一卷、重庆卷、江苏卷、江西卷、广东卷、山东卷作文题均类此,2007年中考北京卷、天津卷、安徽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四川卷的作文命题也以写寄托类的文章为上。

请看这样一段文字:“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如果他挥一挥衣袖悄悄地离去,又怎么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发现;苦难,缠绕在爱迪生身旁,如果他就此作别科学的殿堂,又怎么会有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发明;耻辱,载满了司马迁的心房,如果他也来个乌江自刎,又怎么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诞生……”在这里,作者展开类比联想的翅膀,用概括的方法举出一系列典型事例,表现了“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执著而坚忍”这一题旨,显示了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可谓寓意深远,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要使文章寓意深远,实中见虚,关键是勤于思考。哲学家笛卡儿讲过“我思故我在”。在五彩缤纷的生活里,只要我们愿意去做一个思想者,勤思善思,调动想象,广泛联想,从周边的事物、现象中探寻其发生的根源和规律,从具体中见出抽象,从特殊中见出普遍,从事件的外象中感悟出内在的哲理,就能发现一棵棵思想的新芽、一座座精神的宝殿。

方法导引

一、学会在一般的文章中作富有寓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观点表述。

写寓意深远的文章不一定用寓言体,在一般的文章(记叙类、议论类)中作包含寓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观点表述,同样可以使文句有意蕴,使文意有寄托性。如孙犁在散文《黄鹂》中先写了有关黄鹂的几件事情,最后才让读者领悟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主题,由物到人、由事到理的丰富联想,自然而贴切,带给人们静静的感悟和无穷的启迪。2003年全国卷考场作文如《眼前同二水,笔下情各异》,设计了几个小标题:“水,李后主不尽的哀愁” “水,辛弃疾悲愤的希冀”“水,闻一多憎恶的丑恶”“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用比喻、联想将古与今、人与物、事与理、课内与课外轻巧牵连,蕴涵丰富,韵味无穷,美不胜收。

二、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引申、发挥、影射、暗示等手法。

在议论文中借助联想,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既可将深奥的事理浅显化,又可在论述中逐步推进,以加深文意。例如对“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运用,原意是讽刺南先生不学无术,冒充内行,最终落得个逃之天天的可耻下场。《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正是用此寓意。但若深究南先生能“充”下去的原因,则可追究齐宣王政策的失误;再考察南先生最终逃之天天的原因,就会赞扬齐泯王政策的对头;还可进一步分析,南先生先充后逃,知道世易时移,没有继续硬充,倒也有自知之明。在其他文体中运用引申、发挥、影射、暗示等手法,也可增加意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到他伫立在夜阑人静的塘边,忽然传来一片蛙鸣,周围突然热闹起来,便顺笔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此由物及人,以乐写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纷乱和哀愁,从而曲折地反映令人不安的时局。这是影射。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当车夫扶着那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大门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一件小事,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发现了即将登上政治舞台的新兴阶级的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表现了进步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是发挥。

佳作导读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奥地利]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格尔哈仑的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经而好饶舌,热烈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其罗媲美的雕塑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是你这样赞荚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那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着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凝视着我,温和的眼光充满着激励,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支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这已完工了。”我想。

但他退后了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塑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意像。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的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东西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思维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念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简评】罗丹投入工作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25岁的茨威格,让他明白: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谁生下来就注定是成功者,所谓的天才不过是人们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的结果。不断超越,你将创造生命的辉煌。文章叙述清晰,描写到位,须臾间使一位勤奋的“天才”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深刻的立意、朴素的叙述,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误区导诊

一、立意故作高深。鉴于中考评卷条件艰苦,工作单调,时间匆促,读分计秒,好的立意令人眼前一亮,但立意过作高明,过于艰深,又容易导致误会,造成误判,其结果适得其反。况且在有限的考场上为追求一个异乎常人的“深意”而徒耗心力,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中考作文的主题,不宜“玩深沉”,不必太复杂,不可太超前,不能太逆向。

二、立意未经提炼。主题未经提炼是立意的失败,即使佐似上好的材料也会黯然失色。普普通通的主题,只要提炼得实在就一样出彩,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平平常常的立意,只要点化得巧妙也是法宝,如前文所举《风,可以穿过荆棘》,通过高明的点化,使其达到思想意蕴的最高境界,最高格调。

考场导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巴豆的种子可入药,镇痛,治疗腹水肢肿,但用量过大即可见剧烈腹泻,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羊肉配绿皮萝卜和香菜具有解热祛疾的食疗功效,可是又有羊肉与西瓜同食互侵,猪肉配菱角引肝疼,兔肉搀芹菜伤发,狗肉遇绿豆伤身,黄鳝皮蛋不同行,蟹伴柿子会中毒等不利于身体的说法。生活中充满了浓重的哲学意味。

请以“生活中的哲学”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以“人往高处走”为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是记叙文,800字以上。

3.一般地说,人总是想飞的。对于走,飞是一种改变,是一种超越。想飞的感觉,给人带来心灵的自由。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

你是否想飞?你想飞到什么地方?飞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

请以“想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女孩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对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女孩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女孩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女孩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女孩的病便痊愈了。女孩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也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请以“忘我”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标题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报道一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他不曾想到,20年前随心写下的一句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请以“有一句喝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文题自拟,800字以上。

6.学生以学为主,可是这个“主”有时也让有的学子感到几分遗憾,有的学子感到十分无奈,甚至有的学子感到万分惶恐。当学业不尽如人意时,你将怎样去把握呢?请以“当学业不尽如人意时”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800字以上。

7.成绩、成功、成就,是三个令人眼前一亮、心怀羡慕甚至交口称赞的词语,它们也是人们学习工作上的普遍追求。可是,当这些不属于自己时,你的赞叹还是由衷的吗?

请以“当成功不属于自己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