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菱智v3缺点:避讳——古代不可不懂的学问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3:00
《辞海》“避讳”条云:“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在我国,避讳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典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明文规定取名之避。后来,《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条款,正式宣言“六避”。可见,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避讳。
  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形成过一整套制度。秦汉以降,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固,君主之尊无以复加,儒学在上层建筑中逐渐占有统治优势、避讳制度也日臻完备。五花八门的讳禁有如网罗,兜揽了臣民的全部言论行为,稍有触犯,轻则遭谴,重则罹祸,乃至灭家灭族。于是避讳之道自然而然地发达起来,成为所有人不可不懂的一门学问。
  避讳有“国讳”、“家讳”、“圣讳”等三种形式。
  一、国讳,即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如秦始皇名“嬴政”,秦历中改“正月”为“端月”。溺器以前叫“虎子”,唐代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一律改叫“马子”,今人所谓“马桶”就是避讳的结果。宋朝的“国讳”尤其厉害,皇帝的七世祖以上的祖宗名字,都得避讳。宋人洪迈谈到此事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
  二、家讳,即父母祖先的名字,作为小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史记》里,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名,“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东晋桓玄初任太子洗马时,设宴款待来客,来客嫌酒冷而呼侍者取温酒,桓玄因此哭泣,原来桓玄父名“温”。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他家讳。杜甫母名海棠,因此不作咏海棠之诗。苏轼的祖父名序,所以苏洵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
  三、圣贤讳,就是圣贤的名字,主要指至圣孔子。孔子名“丘”,宋朝时读书读到“丘”字时,要念成“某”字。清朝时,天下姓“丘”的,加耳字旁改姓“邱”,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在历代古籍中,避讳字的书写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改字法,即对避讳之字不用,另择它字代替。所改名称多种多样:
  1.避讳改姓。汉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改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唐玄宗名李隆基,姬基同音,姬姓都姓了周。唐武宗名炎,避及啖,啖姓改为澹;唐宪宗名纯,避及淳于,淳于姓改为于。
  2.避讳改名。汉光武帝名秀,为避秀字讳,改秀才为茂才。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把王昭君改名“王明君”。唐太宗名世民,为避讳,“世”都改为“代”,“民”都改为“人”,将三世称为“三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本作“姬娥”,因避宋真宗赵恒讳,改“妲”为“嫦”。
  3.避讳改地名。汉文帝刘恒,因讳将恒山县改为常山县;南京本名建业,晋元帝司马睿都建业时,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4.避讳改物名。节气“惊蛰”,先秦时叫“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作“惊蛰”。清初,为避康熙(玄烨)之讳,常与生地配伍的中药玄参改叫元参。
  5.避讳改国名。秦朝时置钱唐县,唐时便改为钱塘;唐朝曾置明州,到明朝时改为宁波。
  二、空字法,即将应避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空围“口”,或直书“讳”字。《史记·孝文本纪》:“元年正月,‘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某”即汉景帝刘启。唐人写《隋书》避李世民讳,将王世充、徐世分别写成了王充,徐,中空一字,不懂为讳之道者,常误抄成王充,徐。
  三、缺笔法,即不写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或中间一笔,如唐太宗李世民,避讳缺笔在“世”上,写成卅。
  避讳还衍化出不少幽默故事,平添了一些笑料。五代时有一个叫冯道的人,他的学生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冯道字“可道”,学生避讳他的名字,就把这两句念成了“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南宋钱良臣有一子喜爱读书,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两字时,因避讳就改读为“爹爹”。一次读《孟子》中“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两句,就改口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一时传为笑谈。古代常州每年元宵要大放花灯,以示歌舞升平。太守田登因其名与“灯”字谐音,为避此讳,将元宵前夕的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从而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柄。
  因避讳闹个笑话,算不上什么,避讳有时还事关个人的前程命运,甚至是身家性命。唐代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因其父名叫李晋肃,为避父讳而断绝了仕进之途,二十七岁便郁郁而终。韩愈为此事专撰《避讳》一文以伸其怨:“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光头僧,举过义军旗,因此避“僧”“贼”二字,徐一夔写贺表时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朱元璋看后大怒:“生者僧也,以为我从释氏也,光则摩顶也,则字音近于贼也,罪坐不敬。”徐氏本人被杀不算,还连带了不少人。
  避讳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人们利用它去辨别古书、文物的真伪或敲定书籍版本的确切年代。因为某个时代出版的书,没有避当代君主的圣讳或个人祖辈先人的私讳,则是伪作无疑。署名隋朝王通的《六经》,书中避唐高祖李渊讳,将戴渊改为戴若思,隋人避唐人讳,显然是后人伪作。宋钦宗名“桓”,因桓与纨读音相近,宋代避“纨”字的讳,宋代黄庭坚的书法《千字文》中的“纨”和“丸”避了讳,但黄庭坚没有活到宋钦宗时,可以肯定这是一副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