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答器app: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22:28

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11-09 来源: 广州日报

刘洪波,知名杂文家

  冲击波

  中国的科研经费,60%并不直接用于科研,这是中国科协的调查结果。近日,这个数据广为传布,其实关注已经迟到8年。中国科协2003年就完成调查,报告也于2004年出版。直至今年8月底《中国青年报》发表“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再加近日《经济观察报》发表“科研经费江湖”,连续引用科协数据,科研经费仅40%用于项目研究的数据才广为人知。

  饶有意味的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科研经费催生富翁后,中国科协还专门澄清,2004年出版的报告中,只说了“从全国来说,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在40%左右”,而并非“科研经费流失”的内容。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中国科协的调查,使人了解60%的科研经费并不用于研究。没用于研究,当然未必意味着流失,例如变成了设备啦,耗费了劳务啦,都不可谓“流失”。然而,人们连一把蔬菜从地头到超市价格要涨多少都算个不停,科研花40块钱就要投100块钱,又怎么能不关心?8年后,科研经费还有没有四成用于科研,谁有把握呢?

  有哪些招术把科研经费变到不搞科研,报道说的已经不少,无须赘述。科技部长万钢在去年中国科协年会上披露,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科研经费不再短缺,很好;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员、承担项目数量多的单位,收益也不短缺;评审鉴定的打点也不会短缺,所以,科研成果应当也是不再短缺的。然而,中国科研的质量是短缺的,中国科研的风气也是短缺的。中国科研开始变成一个肥缺地带,有肥有缺。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研经费是专家被纳入分利过程的一种途径。唯其如此,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变化,都不乏专家来释疑解惑,“一切正常”。从油价高不高、税收重不重到空气污染没污染、食品添加剂有毒没毒,无不如此,也算是涵盖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各方面,都有贡献。如果各级各部门没有“项目”投入,没有60%经费可不投入科研的漏洞,能够营造出这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良好氛围不?

  由此,科研领域里的诸般乱象,以及乱象下的利益共同体格局,应可理解。科研经费,与其说是知识进步的花费,不如说是招纳门客的费用,输诚纳智,费用多花些,用得糊涂些,实在不算什么,这笔钱,出得起。

  进而言之,要说花钱,哪处又不滥呢?三公支出,滥是不滥;官员腐败,滥是不滥;工程招标,滥是不滥;“阳光采购”,滥是不滥?科研经费,属于滥在科研方面的体现,也就是知识冠带人物参与分利的需要。要说滥相硬是看不到,那是污蔑人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