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板块裂缝:“郭美美”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9:10

“郭美美”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1-06-30 15:23:36 

何 龙 

微博直播偷情的卫生局局长与开房同女纪检书记私会的法院院长应该感谢郭美美——如果不是这个网名为郭美美的人抢走公众视线,那么,官员加艳情的新闻就绝不会轻易地旋出人们的眼球。

在热得快冷得也快的微博,郭美美所引发关注的粘性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连续数天统治着人们的注意。从文字到图片,从消息到评论,从真的到假的,传播高潮之间的平台十分短促。打开微博时,关于郭美美和她捎带出来的新闻有时布满页面。前天,中国红十字会召集一批记者,对媒体的传说和质疑作了回答。记者会之后,旧的质疑并没有完结,新的质疑又迈开了步伐。

郭美美为什么有如此强劲的新闻魅力?她再怎么炫富,也不比禹晋永一边炫耀与央企老总吃飞禽走兽、一边嘲笑别人穷困更恶劣。可是禹晋永只不过收获了数万条的骂语,而郭美美除了获取更多的骂声外,还召唤了众多“业余侦探”、“编外审计员”、人肉搜索者、各路评论员……

20岁的郭美美本人无论如何都没有这样的吸引力。她的吸引力来自她背后的关联者——中国红十字会。在这个事件中,红十字会的“十”字已经变成了加(+)号,它为郭美美加进了无数的内涵和外延。无论中国红十字会与郭美美有没有实质性的瓜葛,但在知情缺失、信任危机、传言流布、慈善机构操作不透明、面对传言应对不及时的背景下,郭美美自称与这个机构“有染”的信息起到了点燃引信的作用,它引爆了公众积压经年的沉重疑团。这正如网友潘欣所说:“玛莎拉蒂不是奢侈品,爱马仕不是奢侈品,百达翡丽也不是奢侈品,真相才是奢侈品。”

人们无力购买真相奢侈品,但有权围观与评论。而网络,尤其是微博就成了这个围观与评论的巨大平台。李承鹏在他的博客里是这样描述郭美美事件中的微博平台的:史将证明这是一个传奇的女子。这双拎过爱玛仕坤包的小嫩手已经打开了一道门,这辆玛莎拉蒂已带我们跑向真相的超跑俱乐部。我觉得郭美美身上具备着小凤仙、莱温斯基、《潜伏》里翠萍的综合素质,以及上述三位不具备的IT素质,在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时代,她会用微博。且果真决定了一切。

上个世纪,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断言“媒介即信息”。这句话尽管有多种诠释,但人们几乎都确信,媒介决定信息的存在方式与传播方式,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印刷的发明使巨量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没有印刷就没有卷帙浩繁的长篇巨著;网络的问世则使信息既成无限也不可控,没有网络就没有汗牛充栋的海量信息。在网络出现之前,郭美美的炫富言论上不了把关严密的传统媒体,因此也就没有后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没有微博,那些一时未能证实和证伪的消息、传言、质疑、议论等等也都上不了媒体;没有网络,人们无法同心协力地进行追踪搜索,无法七嘴八舌地进行交替议论……

麦克卢汉还认为,网络媒介使得世界“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在微博里,郭美美事件从冒头到发酵,就一直处于目光的中心,无论在哪个角落,人们都可以毫无时差地第一时间参与到事件的追踪、观察、分析、评论中去。

在过去,传统媒体是信息传递的中介,事件必须经由媒体的选择求证、审查刊播才能传达到受众。现在的网络媒体已经大量地去中介化了:用户自己就可以直接在论坛、空间、博客、微博等等上发布消息和言论,这使得传统的前置审查变为后置审查,也使得信息“东方不亮西方亮”,“按下葫芦起了瓢”。

现在,去中介化的网络已成新闻孵化器,也成了传统媒体的“通讯员”和“报料平台”。而更为权威可靠的传统媒体的跟进,又起到推波助澜、板上钉钉的作用。

郭美美事件的传播发酵过程,基本上是循着从网络媒体到传统媒体,又从传统媒体回到网络媒体的轨迹传播的共生过程。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人为干预只能在传统媒体的后端生效,却无法遏制网络传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代传播媒介强化了“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一古老俗语的适用性。在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的互联网面前,任何人为的传播干预都不可能使信息完全“沉没”。因此,当你仍然沿用传统方式阻遏正当信息传播时,你往往就是在演绎“掩耳盗铃”的笑话。既然盖不住信息,又留下掩盖的把柄,真是何苦来哉!

郭美美事件的发酵聚焦过程警示人们:对应当透明的信息,除了公开与正视,你别无选择!(作者为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