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必达法则高中能用吗:个案调查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28:26
个案调查法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方法。个案调查法不仅仅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复杂的认知课程,是帮助个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通常个案调查法是在对象总体中选择特定的人、事、物所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社会团体等。
第一节  什么是个案调查法
一、个案调查法的涵义
个案调查法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狭义的个案调查法是指对单一特定的人、事、物所做的描述、分析及报告的方法。广义的个案调查法则可界定为: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
个案调查法的意义体现在:
(一)教育、教学研究历来重视个体的发展和个别差异,通过个案调查可以详细地描述个体特征,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个案的具体实例来解释、说明某种抽象的理论和观点,为进一步证实理论或假设提供依据。
(三)验证某种治疗方案或辅导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解决某类问题提供操作性的策略与步骤。
(四)在可能的情况下,试图将个案的研究结论适度地推广到更大的同类群体中去,发现或描述个体或事件的总趋势。
(五)个案调查信息的累积有助于对事物总体的归纳,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分析、理论概括做好准备。
二、个案调查法的特征
个案调查常被看成是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质化的研究,与实证主义的、验证性的、量化的研究相对应。事实上个案调查不是以质化与量化研究来划分的,而是以研究对象的单一性来界定的。个案调查是所有研究方法中最生动、最有趣的,在学校教育教学、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工作上具有重要意义。个案调查法的特征如下:
(一)研究对象的单一性与典型性
个案调查法,顾名思义,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单一个体或单一群体,即使研究中有多个被试,通常也把他们作为一个单位或某个问题看待。作为个案调查对象的个体,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如天才儿童、弱智儿童、辍学儿童、问题儿童、残障儿童等。
一般来说,个案调查对象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比如,对某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个案调查,可以看一下他是否经常有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是否高于常人;教师及家长等对该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诸如头脑灵活、常提怪问题等是否有较深的印象,能否举出一些事例等。
个案调查的对象虽然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个案调查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也要通过个案的研究,揭示出一般规律。例如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少数儿童的个别谈话,揭示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然,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个别虽可以反映某些一般的特征,但个别毕竟不等于一般。个案调查取样较少,其研究的结论代表性也就较小,因此不宜机械地推广到一般中去,需要谨慎地思考和分析,以免犯以个别代替一般的错误。此外,如果不具有典型性的个体,则显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个案调查法收集个案资料的方法是多样、综合的。研究中常常要综合运用测验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例如,研究一个弱智儿童,首先需要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看看其智商是否偏低。其次,对被试作系统观察,看看其各种智力操作是否落后。最后,调查其成长环境,必要时还要做一些对照实验。
(三)研究内容的深入性
个案调查法的研究周期一般比较长,对个案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一般需要对个案进行连续的跟踪研究。由于个案调查的对象单一,所以研究时就需要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便于对个案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对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察,诸如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辅导情况。还要进行前后左右的对照和比较。这样就可以对该生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四)研究结果的应用性
个案调查法是以一个具体对象(一个学生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具体状态和发生、发展过程,并以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这样有利于根据诊断原因提出改进和治疗方法,便于对症下药和解决问题,其结果具有应用性和可行性。
三、个案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个案调查法应用范围很广,在教育研究中往往适用于对不良问题的研究或对某些难以重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事例进行研究,如学生辍学、学业失败、家庭破裂、道德不良、青少年犯罪等,也适用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偏差的诊断研究和矫正研究。
表8-1 个案调查法的应用
种类
描述
组织历史
关注一个特别的组织的历史,通常追溯组织的发展历史(例如班级发展史)
观    察
参与观察是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研究一个特定团体或团体中的子部门(例如学校或学校中的某个班级)
个 人 史
用第一人称描述个人经历,又称口头史(个人成长经历)
情境研究
多角度剖析一个特殊事件(例如,孩子怎样应对父母的死亡)
多个案例
研究几个不同的独立团体
多种地点
通常在不同地点并有许多参与者的加盟,主要用于发展理论的研究
也有人将个案调查法的应用分为三类:
1.诊断性个案调查
考察特殊对象以及特定问题行为等,目的在于对个案对象的问题行为或心理状态做出诊断。
2.指导性个案调查
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如对新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进行尝试,然后推广运用到实践中去。
3.探索性个案调查
小型的、试探性的研究,常为进行大型研究或构建理论作前期准备。
在学校教育中,个案调查法由于研究对象少,在自然状态中进行,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特别适合于教师使用。在一所学校中,总会有一些学习困难或行为偏差的个别学生,采用常规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奏效。需要对他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给予特别的处理。通过收集有关个人的资料,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问题的症结所在,诊断形成问题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矫正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二节  怎样进行个案调查
一、个案调查的基本步骤
个案调查可以由问题切入,亦可以从研究对象着手,通常有二种研究模式。
(一)问题解决模式
学校中多数个案调查着重对问题的解决,即帮助个案解决其行为或人格上的特殊问题。从实际操作程序上可分为下列六个步骤。
1.确定问题性质
在实施个案调查时应先察觉问题行为或人格上的特殊表现是什么并加以确认及界定。有时候问题性质并不像表面所显示的那么明显易察,因此确认问题性质时,研究者应该先确认偏差行为的存在,并依据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来确定问题性质。
2.把握问题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必须从问题的性质中收集相关资料,再加以核对、评估、分析,确定问题的关键。
3.了解问题背景
个案问题的发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由,实际问题的状况与理论上或理想上的普遍情况不尽相同。研究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条件、个案的内在动机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4.提出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问题,研究者可以根据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及方法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用独特的创新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付诸行动检验结果
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许多,这些方法中哪些具有实效则要在行动过程中加以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效或出现新问题时,可以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这样不断地循环重复,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6.形成最佳决策
研究者在比较评价各种结果的基础上,选择解决问题效果最好的方法形成最佳的研究决策。
以上六个步骤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基础,一旦哪个步骤出现问题,可以返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探究。下面是一个问题解决模式的案例。在一些情况下,个案调查并没有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只涉及第1至第3个研究步骤,这种情况,通常也被视为个案调查。
1.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者应根据个案调查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对个案问题行为的界定,选择典型的人或事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超常儿童的特点,探索超常儿童的成长规律,那么就应该选择智商高的、学习成绩出众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个案调查的对象通常是:有生理障碍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行为偏差学生、情绪异常学生、资质优秀学生等。
2.收集个案资料
全面地收集个案资料是个案调查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全面系统的个案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对个案的完整认识。
(1)个案资料的来源大致有:
A.个案的个人资料。包括:身份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籍贯等;个人发展史,如胎儿史、出生及新生儿期的情况、发育情况、学习情况、人际关系情况等;文档资料,如个案历年来的学习手册、考试成绩、作业、日记、周记、书信、照片、绘画作品等;身体心理特征,如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形、健康情况以及能力、兴趣、人格、智商、态度、习惯、情绪等。
B.学校有关记录。个案的学校记录资料比较规范,又有延续性,容易作前后对比。资料包括各种情况登记表,成绩记录,操行评语,奖惩情况,师生及同学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
C.家庭和社会背景。家庭和社会背景涉及个案的个人生活史,是个案调查的重要的信息源。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涉及父母的姓名、年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情况,个案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中有无重大挫折和意外遭遇,所在社区的文化状况,交往的同辈群体等。
(2)收集资料的方式是多样的,可采用:
A.      观察。暗中观察记录或请同学代为观察以搜集个案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互动和其他行为(尤其是问题行为)。
B.      心理测量。搜集个案的智力、性格、成就、人格等测验分数以了解个案的心理特征。
C.      文件分析。搜集个案的自传、日记、周记、信函、历年成绩记录或奖惩记录;个案的健康检查记录,了解其发育情况。
D.     口头访问。个别约谈,在与个案谈话之前,必须取得个案的信任,使个案愿意将感受倾诉,以了解问题行为的动机、前因后果等。家庭访问,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态度及管教方式,父母婚姻状况,个案的家庭生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了解个案的问题行为是否与家庭因素有关系;旁观者调查,调查与个案接近的人,如老师、同学、朋友,以了解问题行为。
3.诊断与假设
在广泛收集个案资料的基础上,常常还需要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测试,以诊断问题的症结所在,推论原因——主因、次因、远因、近因等,形成初步的假设。诊断最好能有标准化的测验量表。诊断的类别包括:
(1)动力性诊断:对影响学生问题的各种动力的横断研究,了解学生烦恼的生理、心理、社会原因。
(2)临床诊断:在现场操作进程中的诊断。
(3)病源性诊断:旨在了解问题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因此,个案调查的诊断不只是对问题症状和现象的探究,更重要的是掌握问题本质及原因。
4.个案分析
个案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需要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理性的加工。通常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在综合个案资料上用处较大,它可以系统、客观地辨识信息,提供推论的依据。分析的首要步骤是选择与界定所分析的类别,一般有2种维度:
(1)主观——客观维度
个案调查对象的主观分析,主要是了解如动机、态度、情感、人生观等内部动力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个案调查对象的客观分析,需要了解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等与个案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成长发展存在哪些相适应和不相适应的地方,找出这些适应和不适应的原因。
(2)现状——过程——背景维度
首先,分析个案当前发展现状和水平。然后,分析个案行为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这些情况与现有水平的动态关系。最后,进一步分析影响个案行为或现象发生的背景因素,以此来了解个案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因素。
5.个案指导
个案调查不仅仅要提出研究的问题,还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指导性意见,通过跟踪、观察、记录等方式验证先前的诊断和假设。在个案调查的诊断与假设、分析与指导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判断和推论,因此需要在实际的个案实施过程中,通过多方向的信息和资料来检验先前主观推断的合理性。
6.形成结论
对个案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建议,得出结论,撰写个案调查报告。
个案调查除了收集个案相关资料外,还需与个案进行沟通,以达到辅导、咨询、解决问题的目的。沟通方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沟通形式可以是正式场合,也可以是非正式场合。在沟通过程中,研究人员要特别关注个案的非语言信息,如动作、表情等,以全面、真实了解个案。
二、个案调查的具体操作
个案调查过程中,个案问题判断和抉择、描述与分析,个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个案结论的推关怀广与应用等,都是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相关技能和技巧。下面就具体操作做些说明。
(一)个案记录
个案调查中个案记录具有重要作用,个案调查不仅要收集有关的资料,还需要将资料整理、记录,形成报告。个案记录就是研究者保存的备忘录,它必须以客观、准确、清晰的方式加以描述,必须建立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
研究者不可能把个案所有的内容不分巨细地记录下来。因此,个案记录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在这个基础上,尽量使个案记录观点简洁、明确,内容易于联系、理解。个案记录的方法有很多,如直接描述法,图表表示法等。
1.直接描述法
描述性记录直观、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可以比较详细地介绍个案资料。但是,记录的篇幅比较长,整理报告的时间较多,而且无法突出问题的重心。
2.标题索引图
个案A的例子也可以用标题索引图示来表示,即将个案资料的主要特征分类,以小标题的形式列表,以线条、箭头明确标示各细目之间的顺序和关系。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过却难以详细获知一些有关个案的细节资料。
3.结构描述法
结构描述法是按某种框架结构(可以是大纲形式,也可以是摘要表格形式),将个案资料分类,然后将同类的资料重新组织,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个案记录。这种记录方法便于检索个案资料,便于从记录中发现资料的缺乏或遗漏之处.以进一步收集更详尽的资料。
有时研究者为了解个案的基本资料,可以采用半结构式的个人评定记录方法来描述个案问题,即根据实际情况逐项填写个案清单中的项目内容,从而获得个案身份、人格等基本资料。下面是半结构式个人评定记录的项目内容
(1)身份和外表:姓名、居住地、职业、个案来源、相貌特征等。
(2)生活史:个案史、过去经验、现在发展等。
(3)目前状况:目前个人的处境、如何形成目前的情境等。
(4)未来透视:未来需掌握什么?环境中有哪些机会和限制?采取行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将来会有哪些变化?
(5)习惯与活动:生活习惯如何?如何支配时间和金钱?
(6)经济状况:经济来源和物质供应来源。
(7)实际事件:从实际发生事件中显示出的个人心理特征是什么?
(8)身心健康:个人目前生理及心理健康状态,有哪些不正常的想法、感觉、行动或欲望?
(9)普通人格特质:平常个人表现如何?较持久性及一致性的行为举止是什么?
(10)特殊人格特质: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如何?
(11)表达能力:个人如何表达其感觉及态度?
(12)动机状况:个人需求、企图、欲望、惧怕、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
(13)能力:个人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什么?
(14)处事的倾向和感觉:个人对所遭遇的情景感受如何?有何期待或想法?
(15)理想与价值观:个人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16)自我概念: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想法如何?如何描述自己?
(17)兴趣: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相关的事情?如何影响的?
(18)社会地位: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
(19)家庭亲属:个案与谁关系最密切?行为上最像哪些人?
(20)友谊和忠诚:谁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对哪个人最忠实?
(21)对他人的反应:个案对他人的反应如何?如何想法?如何期待?
(22)他人对个案的反应:别人对个案的反应、想法、期待如何?
(23)与他人的交互关系:与他人分享的兴趣及活动是什么?
(24)与他人共同或相异的观点:个案与他人比较?与他人相同及相异的看法?
好的个案记录应该具有的特征是:准确、客观、完整,并且是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查阅。个案记录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录,如按年月先后顺序记录,或按研究进程的阶段(起始、调查、诊断、治疗、跟踪)记录;也可以按专题内容分项记录,如家庭状况、社区环境、文化背景、教育、娱乐活动、兴趣、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职业、经济收入等。
(二)个案分析
在确定和识别要研究的个案后,个案的描述与分析是个案调查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个案问题的描述与分析是否符合科学方法的要求,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有些个案调查报告常常将个案的事实资料与意见资料混为一谈,因此难以分清个案的实质问题,对个案的推论形成威胁。
个案调查者在分析个案资料时,必须明确哪些是事实资料,哪些是有关的证据,哪些是研究者的推论和价值判断。
个案调查中“事实”资料是涉及个案真实发生的事件,而“意见”资料则涉及主观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事实”资料比较容易被确定,“意见”资料则往往难以判断。例如“她考试得了满分,她对此很满意”。“她考试得了满分”是“事实”, “她对此很满意”属于“意见”。
描述个案资料时,难免将“事实”资料与“意见”资料混淆,但研究者必须能清楚地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意见”。分辨“事实”与“意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单判定法
根据研究者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事实”资料和“意见”资料进行主观定性判断。
2.逻辑推理法
采用归纳或演绎的方式,从个案基本资料的内容中,推断出“事实”与“意见”。
3.提问澄清法
通过提问方式帮助研究者澄清叙述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这个句子什么意思?”“这是真的吗?”“还有别的证据吗?”等。
4.多重证据法
对不同来源或不同方式得来的资料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看是否具有一致性来判断资料的真实性。
个案问题的描述与分析必须明确区分证据与推论,辨别“事实”与“意见”。研究者需要广泛地收集资料,合理地做出逻辑判断,使个案的描述与分析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个案调查必须了解事实的真相和问题的本原,但这还不够,个案调查的直接目的常常是为了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它既要了解问题的基本来源,又需要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解决的大致过程包括:确认问题;界定问题性质;对问题的探索;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行动;验证和形成抉择。
个案问题一旦确诊,接下来是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可以在分析各种方法利弊后,做出最佳的选择。常用的方式有决策树图和网络关系图等方式。
(三)个案调查的逻辑推理
个案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是繁杂粗糙的,需要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维加工。在思维加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个案调查的有效性。
1.逻辑结构
一篇有价值的个案调查报告应具有基本逻辑的结构。托尔敏(Toulmin)1979年以逻辑分析方式探讨了个案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他认为研究报告的逻辑结构有以下六个基本项目:这六个方面是在进行个案调查推理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1)主张或结论
任何研究报告必须要有主题,要么陈述一个主张或结论,要么说明一个观点或问题。主要回答:你的主题是什么?你要研究什么?你主张什么?形成什么结论?
(2)基本资料和事实
提供相关的基本资料和事实资料,并以此作为解释主张、结论的依据。主要回答:你的证据在哪里?有何证据支持你的结论?你有什么相关资料?哪些是已经建立的事实?如何去解释事实现象?
(3)推论依据
用操作性定义、标准化量表或类比的方法,去证实或判断主张与资料之间的关系。主要回答:你是如何获得此项结论的?事实与主张是如何联结的?你是如何做出这样判断的?为何做出如此的解释?
(4)品质认定
利用自己的主观经验和现实的事实效果去认定主张和结论的性质。主要回答:你是如何肯定的?你对你的主张有多大信心?你的结论有多大的准确性?
(5)反驳或保留
反驳或批判原有的主张或结论,以及原有主张或结论的局限性。主要回答:你的研究假设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的假设得到拒绝或保留?
(6)证据支持
利用进一步证据,如实证性资料、经验常识、专业知识、科学理论等来支持推理或重新判断。主要回答:你还有什么证明?还可以作什么判断和推理?尚有哪些未考虑到的其他因素?
2.推理的偏差
在个案调查的推理过程中,会有许多偏差,这些偏差大多来自归因过程,如对事实的歪曲;认知的限制;个人的主观动机等。常见的偏差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与人的直觉判断、主观经验有关,另一类与收集资料的偏差有关。
(1)直觉判断的偏差
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往往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采用简便、直接的方式做出推论。如,经验认为人一紧张会口吃,因而就会推论口吃是由于紧张造成的,或者人一紧张就会变成口吃者。
(2)收集资料的偏差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偏差的原因有:样本抽样问题,主观偏见,材料的先入为主,收集资料的单一性等。如果研究者仅从教师对学生的评语资料来推断学生的操行,有可能失之客观。
推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要使推理过程合理化,得出合适的结论,研究者必须具备处理个案资料的技巧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必须对研究问题的性质加以澄清,理清问题的关系和脉络。
个案调查中,当研究者了解了推论中的偏差的来源,便可以大大地减少错误的判断。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正确认识个案推理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
(2)掌握个案推理的具体方法;
(3)尽可能从多个方面收集资料以验证其正确性;
(4)以客观的方式收集个案资料,避免主观偏见;
(5)掌握处理个案的技能技巧。
(四)个案调查报告
个案调查报告是个案调查的表现方式,是个案调查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个案调查报告可以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及处理的过程。正如医院看病,医生写的病历一样,可以为以后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撰写报告的遣词用字应该具体、明确,不可笼统、模糊不清。陈述事情应客观,不可过于作主观解释、说明,以免造成误导。
1.个案调查报告的类型
个案调查报告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描述性报告。描述性报告比较详细地叙述个案资料,直接而精细,可以将一些片段并列或串联,不用转述而用原话,尽可能用客观描述来呈现对个案的解释。但整理报告的时间较长,重心难以把握,较为繁复。
(2)简介性报告。简介性报告像是一幅个案的速写,着重反映个案的主要特征,比较简洁。报告整理时间较短,较能显出问题的重心,不过往往难以详细获知一些有关个案的细节部分资料。
(3)分析性报告。分析性报告通常对论点进行直接的论述,对论点均需提供论据,并需说明个案的各种可能现象及推理历程。分析性报告是一种企图利用客观的方式呈现个案资料,但又无法全然放弃主观判断的呈现方式。
2.个案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
个案调查实际上就是用各种方法收集个案的相关资料,通过科学的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评价其效果的研究过程。个案调查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并且是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典型的个案调查报告的格式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向。
(1)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学习程度、籍贯等。
(2)个案来源:别人介绍、自己寻来或其他关系等。
(3)背景资料:
a.父母及其他人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
b.个案家庭史: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人。
c.个案与家庭的关系:父母的管教态度、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等。
d.个案的学校生活:对学校的态度、学习能力、学业成绩等。
e.个案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与朋友的交往等。
(4)主要问题的描述:略。
(5)诊断和分析:根据个案资料加以分析,诊断造成偏差行为的原因,并提出适应的辅导策略。
(6)实施指导策略:执行辅导策略时,应详细记载辅导方法、日期及过程中个案的特殊反应。整个辅导个案成效的评价,应尽量采用科学方法加以检验。
(7)实施结果:略。
(8)跟踪及讨论:略。
第三节  个案调查要注意什么
一、实际的困难
就个案调查来说,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调查的方法知识和调查方案设计的质量,而且还取决于能否克服实际的困难。
(一)信任配合
为取得个案的信任与配合,要求调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走进个案对象的心灵,研究其态度、感受和价值观。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调查者必须警惕与个案过度亲密可能会影响到研究客观性。
(二)变量控制
因为个案调查是一项介入活动,目标在于促使个案发生改变,而研究常常因必须控制变量以致形成不当介入,对调查结果易造成干扰。由于资料繁多、零碎,要摈弃无关因素,推究出真正症结所在。
(三)主观偏差
造成主观偏差的原因:1.研究者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个案资料重要性的分配,难免避重就轻,未能对症下药。2.研究者比较容易倾向于研究符合本身预期效果的个案,从而造成问题确定的偏颇。
(四)个别差异
个案调查过程对于每个独立个体都不同,故调查过程都应有细微的差别。个案调查结果缺乏普遍性,由于仅集中于个体,样本缺乏代表性,而且通常以特殊、反常、非代表性的个体为对象,其结果无法推论到其他个案上。个案调查需花大量时间去搜集资料,查明事实,却得不到整体概貌和集体规律。
(五)调查伦理
个案调查需以个案利益最大化为考察依据,但研究过程在实际执行上可能造成个案某种程度的伤害,有违个案调查的伦理。
二、个案调查法的自我检测
在个案调查过程中或在个案调查完成时,可以用下面一些问题作为个案调查自我检测的评价准则:
(1)个案调查对象是否真正值得研究?即有困难必须解决或有特殊问题必须满足者?
(2)是否界定和说明了研究问题以及个案的基本情况?
(3)个案记录是否简洁明确?是否遗漏或忽略了个案的重要信息?
(4)是否用多种手段或途径来收集个案的资料?
(5)对个案资料数据的来源是否加以详细说明?
(6)对个案特殊行为是否详细加以描述?
(7)是否提供个案家庭背景的情况说明?
(8)所获资料是否确实可靠?是否说明了资料的确实来源?
(9)是否说明个案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经历?
(10)诊断是否有充分的依据?
(11)对行为的判断是否运用测验或推论?
(12)是否考虑到个案作弊的可能性?
(13)是否注意到个案的行为动机?
(14)对个案的矫治是否考虑到伦理问题?对个案的保护是否周到?
(15)对未来的矫治计划是否作了充分考虑?
(16)是否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矫正辅导的措施、方法和过程?
(17)是否准确解释矫正辅导的效果?
(18)个案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是否规范?
(19)他人阅读个案调查报告后是否会对个案有真正的了解?
当然,不同内容的个案调查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式和不同的评价方式。一般而言,以上这些问题在进行个案调查时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