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无风带危险吗:如何学好中国近现代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4:21
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首先把握教材,熟悉教材撰写“学案”。首先,我们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整体,要通览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各册教材的分工、联系与衔接。我们在分析每册课本时,就应该对整套教材基本功编排体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本校的课程计划,深刻领会所教学科及其各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学习任务)及其组织方式。确定教学重、难点,来整体地把握教材。做为历史教师就要“吃透”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比如高一历史教科书打破已往体例的编排,进行专题化组织,分为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上下两册。这样对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补足链条环节上的缺失知识点,并还原历史本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基本了解和熟悉程度,是写好“学案”的重要前提。历史知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对于一个刚进入高中学习,涉世未深,缺乏人生经验的学生来说,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好历史确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教学方法,写好学案,提高教学效率。写历史学案,就要熟悉全篇教材,这里所讲的教材不仅指课文,也包括课后练习、课文插图及质量检测,地图册等。做为教师应先要领会内容,理清历史脉络,把握中心,要依据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整体地考虑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应该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历史课本的大概脉络,从总体的高度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指师生共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明确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一百多年历史。按史学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标界,因此中国近代史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然后对中国近代史再做阶段划分,其分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王朝的覆灭”、“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国共对峙的十年”、“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发展阶段。了解了这些,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已有了最初的框架印象。这对以后的学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界定了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范围,又给学生创设了许多的问题情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中国近代史,学好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教师写学案是不能脱离教材的,但是也绝对不能完全拷贝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素材,而不是全部素材。教师钻研教学教材时还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处,学生周围的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把它们摆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阅读”也是一种教学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撰写学案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看书或者到互联网上阅读史料,以提取有关信息。历史学习中的阅读方法和技能主要是认读和解读。在认读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解读能力的培养,即进一步了解阅读课文的内在含义,这是历史阅读的关键。在解读时,除了要了解和分析课文中文字表达的实际含义是什么,还要与具体的史实联系起来,对阅读课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并进而形成历史概念,把握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习中的解读能力十分重要,分析历史教科书的结构,重点以及内在联系,解析历史资料,搞清楚其内在含义,都是在进行解读能力的训练,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因而学案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和目标测试题等,都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掌握新课程标准后才能精心写出。

老师根据教材等设计学案进行分析,那么对教与学过程中的最主要主体----学生,又要如何使学案更能适合学生接受呢?了解分析学生也是学案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学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就是要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学案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教师在熟悉、把握教材时,要了解和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善于观察,力求从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看出他们在想什么,尽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疑惑、爱好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主体作用。如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态度的变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学生又感疑惑。教师应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力求符合历史教学的规律,用问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疑解惑。联系1936年的国际国内局势,在如何处理西安事变的问题上,设计出几个问题:假如你是a: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b:被囚的蒋介石c:主张武力攻西安的何应钦d:力求营救蒋介石的宋美龄e:希望国共合作抗日的周恩来中间任何一个人的高级参谋,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合理的政治建议?把这样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自己就是当时参与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因此会积极参与思考。

   总之,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一切活动中,撰写“学案”是前提和保证,而教学是撰写“学案”的具体体现,“学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好的“学案”不仅不会带来任何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这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当然,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每一次撰写“学案”活动,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提高自己的撰写“学案”水平与能力,从而写出历史学科特色与教师个人特色的“学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