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有情狼1234百度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3:30

进有进样,退有退相,进退是抽象的,怎样进退是具体的。退的时候必须静如处子,养精蓄锐;进的时候,动如脱兔,如箭出弦。
学会控制情绪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非常善于通过调控对手的情绪,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读者非常熟悉的“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气量狭小,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结果为对方所欺,最后竟被活活气死。在古代政治、军事斗争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反过来也说明,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比较困难的,不然他也不会成为一种斗争的工具了。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成功、成就、升迁等等原因的85%是因为我们的正确情绪,而仅有15%是由于我们的专门技术(事实)。简单地说,这意味着我们花费90%的教育时间与金钱,来学习15%的成功机会,而仅花10%的时间与金钱来学习85%的成功基石。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这一划时代的重大的发现,是我们可以从控制情绪来改变生活。
情绪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和乐观有关。悲观者说:“当我看见它时我相信它。”乐观者说:“当我相信它时我看见它。”乐观者看到半杯水说它是半满;悲观者看到同样的半杯水说它是半空。理由很简单,乐观者把水加进玻璃杯,悲观者从玻璃杯取出水。那些只取之于社会而不贡献于社会的人是悲观宿命论者,那些努力而确实有贡献的人是乐观与自信的,因为他在解决问题。在生活中成功与失败通常仅仅只是一念之差。
所以,你要改变你的生活,就必须改变你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情绪,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良情绪有以下几种:
人们每有所失,例如友情、爱情和自尊心等,就觉得伤心。你觉得伤心时,应设法找出失掉的是什么?这种丧失对你有什么影响?所丧失的曾经满足你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后能在哪里取得补偿?你觉得伤心,而且知道是谁令你伤心,应该怎么办?如果可能,就去找那个人当面直说他伤害了你,怎样伤害了你和为什么你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告诉他?因为不论你是否喜欢,你的情绪一定要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倘若不向引起你情绪恶劣的人发泄(向他发泄是应当的),这些恶劣情绪就会随时随地发作。往往发作的地点与时间都不对。
人们在恐怕受伤害或有所丧失时就会变得焦急(忧虑、恐惧、紧张)。一个女孩在她母亲进医院检查和接受小手术时,家人为了不想让她担心,对她母亲的病况讳莫如深。她惟恐会有最不幸的事发生,开始怀疑每个打来的电话都可能传达坏消息。她非常焦急,仅能勉强应付学校和家里的工作。最后别人把她母亲的真相告诉了她,她便觉得好过多了。
如果你感觉焦急,就应设法确定你恐怕丧失的是什么——是不是别人的爱或照顾?是你对境况和对自己本身的控制?还是你自己做人的自尊心和价值感?想一想有什么能帮助你防止损失,或帮助你准备应变。不要因为想来太可怕而把它撇开。躲避你所怕的事,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问题更难解决。
嫉妒使人心中充满恶意、伤害。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产生了嫉妒情绪,那么他就从此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他不能在阳光下光明磊落地说和做,而是面对别人的成功或优势咬牙切齿,恨得心痛。嫉妒的人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因为他把时间、经历和生命不是放在人生的积极进取上,而是日复一日的磋跎之中。嫉妒同时也会使人变得消沉,或是充满仇恨。如果一个人心中变得消沉或是充满仇恨,那么他距离成功也就越来越遥远了。
愤怒使人失去理智思考的机会。许多场合,因为不可抑制的愤怒,使他失去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冲动的愤怒,可能意味着事过之后付出高昂代价的弥补。在实际生活中,愤怒导致的损失往往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户;你可能从此在领导眼里的形象受到损害,别人也从此开始对你以及与你合作产生疑虑。愤怒时最坏的后果是,人在愤怒的情绪支配下,往往不顾及别人的尊严,并且严重地伤害了别人的面子。损害他人的物质利益也许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而损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却无疑于自绝后路,自挖陷阱。如果你心中的梦想是渴求成功,那么,愤怒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敌人,应该彻底把它从你的生活中赶走。
过分的担忧可能导致产生恐惧,而恐惧则使人学会回避、躲藏;而不是迎接挑战,不畏困难。对某些事物的恐惧情绪,可能来自于缺乏自信或自卑。一次失败的经历或尴尬的遭遇都可能使人变得恐惧。比如,经历过一次在公众面前语无伦次的演讲,可能使他从此恐惧演讲。这无疑使他在生活中凭空少了许多机会,本来可以通过一番演说或游说来获得的成功机会将从手指缝里溜走。恐惧的泛化还能导致焦虑,焦虑的情绪甚至比恐惧还要糟糕。有些人把焦虑情绪形容为“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比喻相当准确,也相当形象。
产生恐惧情绪而不想方设法加以控制和克服,这样的潜台词相当于默认自己是个怯懦的失败者;成功路途上小小的失败就令他望而却步,驻足不前,那么,成功后可能面临的更大的挑战他又如何能应付呢?
适度的紧张使我们能集中精力,不致分神。但紧张过度却使我们长期的准备工作付诸东流。本来设想和规划得很好的语言和手势,一紧张便会忘得一干二净。过分的紧张使人变得幼稚可笑:脸色发白,或胀得通红;双手和嘴唇颤抖不已;冒着冷汗;心跳剧烈,甚至使人感到心悸;呼吸急促;语言支离破碎。这样的情形使我们宛若一个撒谎的幼童。紧张可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结果,缺乏一颗超然的心;紧张也可能仅仅是因为缺乏经验,准备不足。一个成功者,他也许一直都有些紧张的情绪;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控制紧张。为什么会猜疑?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这种担心显然是由于对自己控制局面能力信心不足造成的。
愤怒不能适当发泄,就会掉转过来进攻你自己,一个人对自己发怒时,他就发生内疚而对每一件不顺遂的事都归咎自己。例如他可能以为自己未臻理想而使人失望。即使他觉得自己太无能而不敢替自己申辩,他还是可能会私下认为别人对他期望太高而愤恨他们。
你怎样对付内疚?只要记住大多数内疚来自压抑的仇怒,而仇怒又是因心灵受伤害而产生的,那么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查出心灵所受的伤害,并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再把愤怒引回原来它应该发泄的地方。
总之,一切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都必须等它消了才会好。动感情是消耗精力的,要改变你的生活,你必须改变你的不良情绪。
以逸待劳
27岁的约瑟夫·乔特能成为纽约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并非偶然。这位未来的司法界领袖不但极富才干,而且还善于运筹帷握。
不过在数年前,他还只是布特勒·埃瓦茨·索思梅德律师事务所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后来,他觉得在那事务所里毫无发展前途,便断然离去,另谋出路,这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
让我们感到最有趣的,是乔特回到这家事务所时的情形。
就在他离开这家事务所之后不久,他原来的老板埃瓦茨表示,希望他能再回到所里来工作,乔特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埃瓦茨想他回去的愿望越强烈,乔特的反应就越无动于衷。
有关这事的始末乔特曾亲自叙述过。他说:“当时,埃瓦茨开始向我提出新的建议,起初问我有没有什么认识的青年,可以介绍到他的事务所里去帮忙,我当然回答说没有,但是他继续进逼,最后才说:‘你似乎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是想让你回到所里去,在所里做一名律师。’”
乔特真正期待的切实的建议终于出来了!他采用了一种为大家所熟悉的手腕——诱发他人先露锋芒——他从埃瓦茨那里得到了自己所希冀的一切。
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而给自己戴上冷淡的假面具,往往是支配他人思想的万全之策。能干的人在和别人谈判的时候,每每会用到这种策略。
凡事以计谋取胜,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计谋,有时用韬晦之计比用其他计谋更胜一筹。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时机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从应变学的角度来讲,“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这句话的意思接近。在人生道路上,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会很有效。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吕尚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博,俟耳俯优;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意思是,应以曲求伸,以退图进,以韬晦之术,解除敌人的戒备,等待时机,作关键性的一战。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沂水桥上时,迎面而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
张良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禁想:“这老匹夫看似和蔼,却如此不讲理,若不是看你年高体弱,本想一拳将你打下桥去。”转而一想:“看他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还是给他拣了来吧。”张良按捺住火气,下得桥下把鞋子拣来。
老者又说:“小子,给我穿上。”
“唉,也罢,做好事做到底,给他穿上。”张良单跪在地,给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谁知老者一声谢也未说,仰天大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复返道“孺子可教也”,与张良约定5天后清晨重见。
张良感到很惊异,5天后,第一遍鸡叫时,他便起身来到桥边,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责张良:“你与老人约会,还来晚了,5天后再来吧。”如此这般竟连续三次,张良一无所获。
这天,又到了与老人约定的时间,张良一夜未睡,半夜里就来到桥边。他站了一会儿,见老人姗姗而来,张良的坚忍与真诚受到老人的赞扬。老人拿出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书可成大事。用此书兴邦定国,成就大业。”说完,飘然而去。
张良惊奇异常,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辅佐刘邦夺秦天下,争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计·假痴不颠》中曰:“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意思是假装不知而实际非常清楚;假装不愿做,实际却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乌江亨》:“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中,杜牧感慨项羽逞一时之英雄,惜一时之名,不能忍辱负重、包羞忍辱,而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早年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没有着落,贫困潦倒,常为人讥笑。
一天,当他在街上行走时,迎面过来一个屠家的少年无赖,他素与韩信不和。韩信见了,急忙撤身而走,不愿与之正面冲突。
这时,那个无赖也发现了韩信,见他要走,便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你这个胆小鬼,见了我想跑,想往哪儿跑?”
他一眼又看见韩信腰下的佩剑:“哦,你小子还佩剑,你配佩剑吗?”说着动手要解韩信的剑。韩信往后一跳,挣脱了无赖的纠缠,想照旧走自己的路。
不料,被无赖一把抓住,“我说,你虽说人高马大,却是一个草包。咦,生气了吗?你的嘴角抖什么?如果你是条汉子,就拔剑来刺我,咱们比划比划。如果你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档钻过去。”
韩信听了,血一下涌上了头,他盯着那张无赖之极的脸想了很久,很想拔剑出来,与他决斗,凭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的,但韩信的心里又在琢磨,这个家伙虽不怀好意,与之决斗却无太大意义。唉,也罢,我就是从他胯下爬过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吗?
想到此,韩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而是忍辱负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无足轻重的决斗上,虽然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仍能自强自新,终于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大显身手。他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投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强兵百万,指挥若定,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刘汉政权四百余年的基业立了汗马功劳,终于成就大业,名垂千古。而那位无赖却连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胜孰败,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包羞忍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如果已经有“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便不能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应该着眼未来,不做无谓的牺牲。不逞一时之勇而毁掉自己的美好未来,小不忍则乱大谋。珍惜生命,珍视自己才是上策。
动如脱兔先发制人
太监安得海奉慈禧之命外出京城结纳外臣。当时慈禧、慈安两宫垂帘听政,明争暗斗,慈禧吩咐安得海悄悄出去,暗暗回来。
哪知这安德海骄横惯了,出京没几天,他就命人在船上升起大旗,大肆张扬,让沿途官吏纷纷接驾、送贿,所到之处,鸡犬不宁。船入山东德州境内,德州知府前去拜接,送上银子加两,安得海嫌少,限他三天之内交足5000两银子。
上哪去弄这么多的银子呢?德州知府一时没了主意,忽然想到他的上司山东巡抚丁宝桢,此人为官清廉,且颇有胆略,便连夜奔赴济南向丁巡抚哭诉。丁巡抚问知府见到圣旨没有?知府说没看到。
“好!”丁巡抚一拍巴掌,命德州知府立即回去将安得海一行人捉来。知府一听吓了一跳:
“大人,这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吗?”
“一切由老夫承担。”丁宝桢哈哈大笑。
德州知府遵命而行。
原来,清官历来有条祖训:内监不许私离京城40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正是抓住了这一条,要治一治这不可一世的大宦官。
他想,这安得海虽然没奉明诏,但一定得了西太后的暗许;西太后不降明旨,说明东、西太后有矛盾;安得海是西太后的人,我何不向东宫请旨发落!
主意打定,丁宝桢立刻派亲信飞马人京送奏章。不久,东太后的懿旨降下来了:着令丁宝桢将安得海推出斩首。
而此时,忽听一声:西太后懿旨到!
这下安得海不由得大喜,他从地上蹦起来,得意地对丁宝桢说:“姓丁的,这回看你小子怎么收场!”
不料,丁宝桢却大声吩咐:
“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果然,西太后命丁宝桢火速将安得海押解回京。不过这时,安得海早已身首分家了。
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窦氏生四子。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为秦王,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为齐王。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大功,权势很大,太子建成感到李世民威胁他的地位,就想与元吉勾结除掉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手下大将李靖等多次对他说:“大王因功高被怀疑,靖等愿效犬马之力。”劝李世民早想办法。
武德九年,突厥入侵,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机召集军队,准备与建成约定时间举事,除掉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日夜劝李世民说:“事情已非常危急了,如果不采取应变行动,国家必定有灭亡的危险。周公是圣人,难道没有兄弟骨肉之情?为保存国家,大义灭亲。现在大王临危不断,坐等受屠戮,怎么成就道义?如果不采纳我们的意见,我们将逃身沼泽,不能够在大王身边。”李世民最终听从了他们。
6月3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扰乱后宫,并说:“臣没有丝毫对不起弟兄之处,今天他们想杀我,好像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与父王永别,九泉之下,见到王世充等贼也感到羞耻。”
唐高祖听了以后,惊讶地说:“明天一定查问这件事,你应该早点告诉我。”
6月4日,李世民率他的心腹9人到玄武门埋伏,建成、元吉刚到临湖殿,发现情况有变,马上折回,准备回宫府。李世民的伏兵出击,杀死建成、元吉,扫除建成、元吉的残余势力。不久,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