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莉奈2017新片:闲聊慈溪地名的错位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4:54

       

闲聊慈溪地名的错位现象

   家住任佳溪,地属慈溪市掌起镇,可在解放前我父亲一辈,这里却属于镇海县灵绪乡。再往上追溯到清初,“镇海”称“定海”,我的先辈们属于定海人。

   不要搞错,此“定海”可不是舟山的“定海”,舟山的“定海”以前称“昌国”。

   可以查一下百度:后梁开平三年(909) 闰八月,吴越王钱镠奏置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县境辖清泉、灵绪、崇邱和金塘四乡。宋熙宁十年(1077)划鄞县灵岩、泰邱、海晏三乡归定海,元丰元年(1078)划金塘隶昌国,清泉析为东西两乡,自此县辖七乡,定为上县。元时建置袭宋制。明洪武二十年(1387),昌国废县改卫,原昌国县境(今舟山市)统隶于定海县。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定海建名达778年。次年,析出原昌国境另建定海县。至此,舟山归属镇海为时300年。

   康熙大帝真是吃错药,好好的把一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定海”地名用在了一个不相干的舟山上,其实完全可以称舟山为“镇海”的,不致搞得这样“张冠李戴”,让我们对自己的籍贯产生迷糊。

   一些小地名也有这种错位现象。比如旧慈溪五乡之一“金川乡”,其名出自云湖金沙岙的金沙溪。唐宋时期的金川乡辖四里三村:即云山里、太平里、大川里、求贤里、太平村、招义村、千金村。到明代,大川里改称高平里,所辖为四里,然而金沙岙并不在辖区內,金沙岙属西屿乡石剌里飞凫村,与金川乡没有任何联系。

   说说慈溪现境。掌起戎家村东南的横泾江两岸,古有瓷窑数座,烧造陶瓷器皿,后人因此称此地为“古窑”。附近村落称古窑戎(戎家)、古窑叶(下叶),窑东一浦,称古窑浦。明嘉靖《观海卫志》记载:“古窑浦,去淹浦五里。(宋)庆历间置水利;元至元间改修之;嘉靖三十二年,设兵舡、军舡哨守。” “国初信国汤公于淹浦、古窑设烽堠以了望……嘉靖三十五年,贼舡船据古窑,突犯慈溪,流害不可言。今拨鹰舡系泊于古窑港,往来巡哨不辍。”清道光十五年,沈罕其捐款掘浦,疏潦水入东海。至此,古窑浦又外延10余里。民国三年(1914年),有淹浦洞桥虞三江,在古窑浦入海口建舍捕鱼,人称三江舍,后人烟日盛,形成村落,称古窑一村、古窑二村、古窑三村、古窑四村,解放初属古窑乡,后合并为古窑浦村。原来的古窑戎、古窑叶,今称戎家村与下叶(今属厉家村),而现在的这个古窑浦村,却已与原来的“古窑”无关。

   大家都知道“慈溪”这个地名的来历,据南宋乾道《四明志》载:“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宾,板舆就养,厥疾乃愈,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

   母慈子孝的故事流传了近二千年,而以“慈溪”作为县名却是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自宋以来,千余年县境基本未变。清末民国时疆域为东至梅林泾、鹭鸶港六十里,界镇海;南至钟乳山、潘屿岭三十里,界鄞县;西至桐下湖从浦至大江八十里,界余姚;北至海中桑屿、黄牛山六十里,界海盐;东南至西渡江心十五里,界鄞县;西南至杨溪村、石门山一百里,界余姚;东北至雁门岭六十里,界镇海;西北至上林八十里,界余姚。据民国二十二年六月编查,全县分六区、103乡、21镇。

   解放后,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将原慈溪的整个山南部分划出,而以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新的辖区,俗称“三北”,县名仍为慈溪。此时的新慈溪,余姚 65个乡(镇),镇海10个乡(镇),原慈溪仅留下观城、鸣鹤两区21个乡(镇)。而县城又迁至浒山,新慈溪已与董黯的大隐溪风马牛不相及,完全错位。想一想,县名实际上还不如“三北”来得理直气壮、名符其实。而更为可笑的是,三北之名后来竟被一个乡镇命名抢注,搞得一些到三北(慈溪)来的上海人七荤八素,摸不清方向……。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连接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源头,记录着城市山川地理的发展与变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在城市建设中大量的老地名被歪曲、错位乃至清除改造,实在使人惋惜。掌起乐家与冯家合并成不伦不类的“鹤凤村”;柴家“小八房”变成“小霸房”;“彰河公园”原应称“彰和公园”,以南边的彰和港、彰和桥来命名,有彰显和谐文明之意。然建造者错误地把彰和港认定为彰河,出现了一个无来历无意义的彰河公园。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城市的每一个地名都维系着历史的记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样地把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民族、更科学,如何样地保留、继承传统地名文化,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