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324动车时刻表:太极养生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4:55
        一.不能把养生当作是一种方法或功法。
        关于养生,我不是专家。但我认为养生应该是每个人的生命理念;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习惯和内容。她应该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个时刻和角落;统领于生命中的每个节点和整体轨迹。所以我对有些朋友每天抽点时间或集中几天去某地求养生的做法,不敢苟同。切忌不可把健身锻练与养生完全等同和混淆。好的健身可以起到养生的作用,但养生远远不仅是健身。
        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何为养生养者,顾名思义,供养、保养、养护之谓也;生者,人之生命也。所以说养生就是对自我生命的供养、保养和养护。对生命的供养和养护就必须串穿于生命的每时每刻,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而绝非仅限于某一时刻或某一范围。她应涵盖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活中应该无时不养,无处不养。人如同一部汽车,俗话说,买车容易养车难。钱凑齐买一部车子是瞬间的事,然而要养这部车,却是长期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事。就说车的保养,它不仅是定期到专卖店去保养检修,更主要的是日常的合理使用和正确养护。否则,同样有的车可以行使到最佳里程和最长的年限,有的车却提前报废。人的生命如同车的寿命,养人如养车。养生就要牢牢地抓住日常的生活,做到正确的饮食,合理的锻练,恰当的习作。让养生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贯穿在生命中的点滴,作用于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这样,你的生命则不养而养;生命的养护就在其中了。
        何为生?生即生命。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如同宇宙万物,有阴就有阳。如“人”字的写法:左为撇,右为捺,一撇一捺,一左一右,左高有低,左长右短,左为外为显,右为内为隐。一个人字,字如其人,清楚的揭示了人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有一无,一阳一阴,一实一虚。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即实我;一个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又确实存在的虚体,即虚我。换而言之,人的生命就是由有形之身和无形之心合二而一组成。身为外之命,心为内之性。因此,真正的养生必须要做到性命双修,内外同养。所以,只关注吃什么,仅锻练有形之身,这是二缺一,是达不到养生的效果的。
        二.正确的养生,是道生之,德养之。
        说到养生人们就会联想到道家文化。诚然颐养生命是道家文化的深刻内涵。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的生命过程也离不开这个规律。老子又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他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万物均要有一个由道、德、物、势四位一体的生之、畜之、形之、势之的过程。人的生命也不例外。道生之,谁来养呢“德畜之”。道生而德养,道要依靠德去滋养万物。万物生于道后,只有受到德地培育、滋养、护理才能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 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的法则,也就是自然法则。每个人生命的历程,你认可也好,否定也罢,无论你职位高低,不管你贫富贵贱,你无法选择或脱离道生之,德畜之的过程。能尊道贵德者,其人生就会平凡而充实;其生命就会健康而精彩。离道缺德者,其人生必然污秽而晦然,其生命定会惊恐而短命。试想,那些贪者、恶者、伪者、骗者终日惶惶,提心吊胆,纵有名贵保健食品,再寻养生妙法良方,也无法挽卿卿性命,难以逃脱身败名裂之下场。因此养生即做人,养生之关键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养生就是让自己活得踏实,活得健康,活得明白,活得充实。
        三、太极拳的修为过程就是养生的过程
        修为太极拳绝非就是为了练出拳脚功夫,也不仅是锻炼有形之身。修为太极拳的重要内容是内养与外修同时兼备;她完全实现了人之生命要内外共养,性命同修之目的。正如太极拳始祖张三丰遗论所言:“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我们从养生的四个核心理念阐述太极拳与养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养生核心理念之一——终生化
        养生贯穿于人之生命的全过程,而太极拳的修炼也恰恰如此。我们修炼太极拳,不能把修拳简单地目的化,而追寻的是修拳的过程;可以说太极拳的修炼如同养生一样,不是阶段性的、一时的爱好,而是毕生的追求。许多太极拳前辈,直到生命的最后,仍在孜孜不倦地悟拳、谈拳、说拳、授拳。他们做到了生命不息,修拳不止。在他们的生命轨迹中,拳即生命,生命即拳。停止修拳的那一天,同样是生命之火熄灭的那一刻;他们把拳融入到了生命的内与外,把拳放入到了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他们做到了悟道而修拳、修拳而入道,时刻遵循拳之真谛:拳在拳外。从而做到了生活中无处不拳,无时不拳。故此,这些前辈们通过拳的修为,改变了生 活,改变了生命,找到了生命本源的自然运行的轨迹。从而丰富了自我,丰富了生活。他们不但获得了身体的健康,更获得了内心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中那种独知自乐的奇妙境界。
        当然据我所知,不少前辈修拳的初衷是自身身体多病,但他们通过拳的修炼,不但身体恢复了健康,而且由拳悟道,拳拳服膺,以至成为了太极功夫的大家。今天,我们缅怀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精湛的拳之术,更让后人称道的是他们刚正的武之德。纵观他们生命的轨迹,我们看到了拳之魂,寻到了道之理,发现了德之真。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修拳悟道的征途中,默默耕耘,孜孜不倦。他们只问耕耘、不求收获,鄙视急功近利,厌恶势利小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你找不到炒作的痕迹,你查不到骗人的把戏。他们的生命,因道而中正,因德而蓄养,因拳而精彩,无论修拳还是养生、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二) 养生的核心理念之二——均衡化
        我们知道,太极拳修为的核心是阴阳相济。何谓阴阳?阴阳就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何谓相济?相济就是把对立的两个方面,相融相合。拳之修为要我们能做到内外相合,左右相系,上下相随,快慢相间。这其中之相合、相系、相随与相间就存在着是否合得合适、系得恰当、随得适宜、间的合理。太极拳把阴阳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能最 恰当、合理地合二为一,称之为相济而中。中的概念就是无内无外,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那种中正安舒的状态。太极拳的修炼,其结果就是寻求到从内心到身体,在任何纷乱、干扰的环境中,均能调控自己的身心,达到和保持住这种状态。而养生其目的不也正是要使自己的生命能持衡于这种状态中吗?
        这种生命的状态,在拳,我们称之中和;在养生,我认为就是均衡。这种“中和”或“均衡”的状态就是让我们遵循生命的规律,适时调整自我,以期使自我行为能与之相合。什么是人生命的规律?很简单,就是渴了要喝,饿了要吃,冷了要穿,热了要脱,困了要睡,醒了要起等等。我们的祖先,就是遵循这个规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太极拳的中和理念,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任何事物,都不要用好与不好的绝对理论去对待、区分。因为阴与阳是相对立而存在的,阴离阳则无阴,阳离阴则无阳。如果非要回答到底是阴好还是阳好,我的回答是:阴阳相济而“中”才好。养生的均衡理念与之同出一辙。如同人的身体,血压是高好还是低好我们都知道高也不好,低也不好,高低压平衡才好。电解质是酸性好还是碱性好;酸也不好,碱也不好,酸碱平衡才好。同理,我们不应该相信喝什么就一定好,吃什么就一定好, 穿什么就一定好等等。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别的,但有一点应该是养生的核心理念,就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符合了人体均衡的需要就好;超过或少于人体需要的均衡就不好。关键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用途才产生了好与坏的效果。比如有人说鸦片不好,因为鸦片是毒品。我说把鸦片说成绝对的不好,对鸦片是不太公平的。鸦片用做医药,有麻醉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病救人。由此可见,不是鸦片本身的好与不好,而是用它作毒品的人不好!所以,任何夸大某种食品或某种物品好与不好的作用,把它绝对化的说法和做法,不但片面而且害人。
        我有位朋友,看似很重视养生,做生意多年,各种高档保健食品数不胜数,国产的、国外的,只要听说什么好,不惜价钱一定买来。同时,是多家高尔夫健身馆的会员常客。前些日子见面,他却病魔缠身,血压、血脂、血糖三高。他抱怨说:为什么养生养生,越养病越多!我笑着对他说:不是养生越养病越多,是你养错了,走入了养生的误区。他这个人就是把养生与日常生活脱节,以为只要吃各种营养补品、去健身馆就是养生了。可是日常生活中,遇上爱吃的,一定要吃个够,朋友聚 会,好酒要喝个醉,名曰:尽兴。他的理念是:今天先大吃大喝,过几天我去“避谷”养生;孰不知,正是这种理念,这样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非但没能养生,却给身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造成伤害的原因,不是山珍海味,不是好烟好酒,而是错误的养生理念和毫无节制的饮食生活习惯。
        因此,养生就要做到:渴了要喝水,要不多不少;饿了要吃饭,要不饥不撑;冷了要穿衣,要不寒不捂。养生要均衡化,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任何事物,都要做到少了不行,多了不好,合理适宜,无过不及。
        (三)养生核心理念之三——个性化
        我们说养生不但要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体现在生活的时时处处,正确的养生还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什么是养生的正确方法我认为养生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个性化的;换言之,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概念,我们知道道家思想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养生也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悟道、修道、研究道家文化的时候,不应该把道、道家、道教以及道观、道士混淆不清。老子所言之道,是道家文化的根本,同时也是人类共有的宇宙万物生灭之运动规律。道家不等同于道教,亦非道观、道士。我们修道、悟道并非一定要入道教,进道观,拜道士。道观是道教修道的神圣场所,道士是入教修道的人士;道士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修道、悟道。自古至今,道教中涌现了 许许多多有道有德的道士,他们为弘扬道家文化,为传承民族文化可歌可颂,但并非每位道士所言之道就一定合道,因为道士作为修道之个体,和每个修道、悟道的个人一样,所述之道,均为个人对道的体认,绝非道的本体。
        当然,众多寺庙、道观都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无论信佛还是悟道,进庙拜佛、入观修道,在神圣庄严的殿堂里,亲身感悟佛、道的内涵,对自身的修悟确实大有益处。但切不要以为进了庙就成佛,入了观就入道,更不应该把个人迷信为佛、道的化身。佛也好,道也罢,见性成佛,尽性入道;其佛,其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太极拳的修为,是悟道修拳、由拳入道的过程,是以有为之拳修无为之道;因此,太极拳是内外同修、身心共养、文武兼备的。拳之道是本源,是无形,是自然,是共性;道之拳是方法,是有形,是具体,是个性。故太极拳由道而拳的过程,可以说是由无而有,由共性寻个性的过程。
        养生的过程与太极拳的修为完全相同,养生要遵道而养,养生之道是共性的,养生之法却是个性化的、具体的。正确的养生是遵道寻法,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方式、方法。世界上的人,同类不同种,同种不同族,同族不同宗,同宗不同人,所以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不同,怎么可能有一种养生方法能适合所有人呢只能说某种 食物或某种方法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好的养生作用,但它绝不会对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作用。比如前段时间,有人提倡倒着走。倒着走对改善腰背肌肉的血液循环确实 有一定益处,但对于腰腿有病或患某些疾病的人群就不一定好。再比如太极拳修炼中要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是规则,在具体做法时,有些人提倡的收尾闾而凸命门确实达到了尾闾中正的作用,但对于腰椎有病的人就绝对不应凸命门,而恰恰相反,命门应自然而内敛。由此可见,如果把某种具体方法或食物称为无所不适,无人不灵,就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养生专家,不但宣讲正确的养生道理,而且能为具体的个人推荐出适合他的养生之法。
        我们说太极拳适合所有人,是因为太极拳并非一种单纯的拳法,而是拳之道、拳之理,它能通达于每个人。太极拳之各种拳架、拳术也不会适合于所有人,但每个人都能遵拳之道,遵拳之理,找到合乎自我需要的修为方法。所以说太极拳的修为是个性化的——独知自乐。每个修炼太极拳的人都能独知自乐,太极拳的修炼就让众多修炼者实现了众知共乐的目的。
        在我们颐养生命的过程中,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如同修炼太极拳一样,寻找到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我认为这是正确养生之关键。
        (四)养生核心理念之四——生活化
        我们知道太极拳修为的最高境界是无拳;“拳到无时始见奇”。如何才能拳无拳这就要做到拳在拳外,拳外修拳。也就是把拳融于日常生活,把拳生活化,则生活中无时不拳,无处不拳。
        生活中养生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归结起来,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有与无
        生命与生活之间最主要的关系体现于有与无——生命有限而生活无限。当个体的生命终止后,整个群体的生活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如故。生活不会因某个生命的结束而终止。生命的价值在生活中才能体现。生命是船,生活如水,船离开水就无法行驶,也就失去了船的作用。养生如同水载船行,把生命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生活中求养生是生命的真养。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馆。
         2、加与减
        什么是生活?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过日子”。我们知道人的肉体的生命无论长短,一定有限;日子每增加一天,生命就减少了一天,距生命的完结又走近了一天。因此,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就是在体现生命的真义和价值。
        人无法制止生活中日子的增加,也无法制止生命的减少;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生活中,在无限的生活中颐养有限的生命,就必须把握好生命与生活的加减法。虽然我们无法把生命增长至无限,但可以将生命增长至一定程度,并使生命变得充实、快乐、健康,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生活中的减法。
        减法之一——减压,即减轻心理压力。我们知道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要生存工作,要娶妻生子,要买车买房,处处充满了压力。生活压力必然造成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使人有目标,有追求,能激发人们奋进努力;而压力过度,就会物极必反,不但无助于生活目标的实现,反而有害生命,有损健康。要减轻心理压力,就必须减去过 度的欲望,降低生活目标;在生活中做到有所不为,才能实现生命的有所为。
        减法之二——减损,人的生命有限是因为生命的能量有限。人活着就必然不断损耗生命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就是生命终结的一刻。所以减少生命能量的无谓耗损,是延长有限生命的关键。仅靠后天的补充,永远无法弥补先天能量的损耗。因为补充的同时依然在损耗。所以,生活中减少消耗比增补更有助于生命的颐养和延长。生活中能做到“节能减排”就一定会提高生命能量的效率,完善生命质量。提高生命能量的效率才是养生的最佳目标。
        减法之三——减慢,即减慢生命在生活中的脚步。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奇快无比的生活节奏,我们无法改变这个时代的特征。在顺应时代大潮的同时,要想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的有为期限,除了上述的减压、减损之外,减慢生命的脚步、减缓生命的节律就成了另一个关键。生命如同一部汽车,以108万公里为寿命极限,每天跑200公里,每年跑300天,可以行驶16年;如果每天跑1000公里,最多3年半就报废了。人的生命也如此。生活节奏快,生命节律也快;快加快,就会过早地跑完了生命的里程。那么,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有意地放慢生命的步伐,合理地分配生命的里程,无疑是颐养生命、延长寿命的关键之一。
         3、动与静
        常言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些朋友把运动仅看作单纯的动,把这句话理解为:生命在于动。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宇宙万物包括生命,不停地在动,因而动是绝对的;然而动是不能离开静的,尽管静是相对的;运动其实是由静与动二合而成的。
        运是动的前提和基础;运而后有动,才是真正的运动。何谓“运”?“运”有用运载工具把物体移送到别处之意;其中被运之物与运载工具之间是相对静止的关系。比如乘车的人,人与车是相对静止的,车载人而动,人才能动;因此运动绝非单一的动,而是相对静止而动。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其中不但是动,更重要的是动中要有相对之静。如拳论所云:“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关键在就于“以气运身”。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身与气合而静,气载身运而动。一静一动,以静寓动,动中有静,动静合一。此乃拳之真义。
        养生生活化,如同拳之修为,要在无处不动的生活中,寻求到相对之静。寻静之关键是内养,即寻求内心的清静。“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故须先止才能有定,才能得静。生活中停止那些不必要的行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让自己的内心由定入静。内心清静少欲,而获得心灵的透彻明净,进而敬而生爱,人之生命将见性入境。因此,养生就要面对“竞”而能静,继而静而净,净而生敬,得敬而入境。
        养生的生活化,同太极拳修为一样,就是在处理好有无、加减、动静三大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解决好快与慢、多与少、松与紧、刚与柔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变化的内在关系,生命的颐养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