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碎疯滛史在线观看:中草药的毒性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6:39:03
中草药的毒性和有毒的中草药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在古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是指一切药物的总称,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治病的偏性。《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一方面,现代化的化学工艺使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可以精确到分子状态,另一方面,中草药制剂的毒副作用精确信息却稀如晨星。有一段时间,部分学者诟病中医药,认为中医治疗疾病没有科学依据,阴阳五行性味归经形而上学,中药制剂毒副作用大、不安全,甚至有人提出“枪毙”中医,保留部分中草药。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涉及范围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它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所谓毒药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由于传统习惯及用药要求,人们对毒性较大的中草药关注较多,因有其毒性的一面,损害人体;又因有其治疗疾病的一面,许多危急重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半身不遂等可以得到治疗。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草药的毒性进行分析,有必要对毒性中草药进行分析,以达到正确理解中草药的毒性因素,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1         中草药的毒性
1.1  中医学从不否认中药毒性的存在, 同时研究降低毒性的措施
《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把所收录的365 种药物, 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就有125  种 ,并认为下品“多毒 不可久服”。隋代《诸病源候论》:“凡药物有毒及大毒者, 皆能变乱, 于人为害, 亦能杀人”。唐代《新修本草》对药物均注明有毒无毒。明代《本草纲目》更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 其中毒性中药381种, 以专篇介绍。历代医家均在继承前辈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上通过临床进行应用、发挥, 进一步认识总结中药的毒性。很多疾病的治疗就是需要利用药物的这种毒性, 在可能产生毒副作用的同时发挥其治疗作用。中医没有因其毒性而舍弃其宝贵的疗效, 而是从药物的炮制、剂型、剂量、服法、疗程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 以达到减小毒性增加疗效的目的。《雷公炮炙论》、《炮制大法》都对药物的加工、炮制、降低毒性进行了论述[1]。
1.2          降低中草药毒性的基本方法
降低中药的毒性,是辨证论治的需要,也是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关键。减缓药物毒性有多种办法。
1.2.1 通过中药炮制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如草乌用甘草、黑豆煮或蒸;甘遂、芫花醋制;巴豆、千金子去油霜,斑蝥米炒;马钱子砂炒等。
1.2.2 通过药物配伍减缓毒性  合理的配伍,不仅可以减缓有毒中药的毒性,而且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如用半夏配方时,因半夏味辛烈,易刺激咽喉,导致舌质肿胀、声音嘶哑等毒性反应,配伍生姜可以减缓半夏之毒。
1.2.3 通过辨证施治增强机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  有的中药药力峻猛,在应用时,考虑保护正气。如张仲景之十枣汤,其中大戟、芫花、甘遂三药有大毒,攻邪必伤正,故以大枣之甘平,益气护胃,缓和三药之毒,使邪去而不伤正。
1.2.4 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  有的中药,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其有毒成份往往被高温破坏,而有效成分依然存在。如乌头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即可将有毒的乌头碱水解成乌头次碱,使其毒性降低,而治疗作用并未丧失[2]。
1.3          加强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和研究
历代中医虽然重视中药的毒性, 但在临床使用中还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在古代, 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临床使用, 通过医生自己或患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表现、体征来总结药物的毒副作用, 同时对药物的炮制、剂型、剂量、服法、疗程等减毒措施尽心研究和规范。经过几千年的使用, 医生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毒性有较为明确的掌握。但这种方法毕竟有着先天的缺陷。某些药物毒副作用, 尤其是能引起慢性损害的毒副作用认识欠缺。随着科技进步, 我们能从微观的角度观察药物的作用,观察药物对患者各个系统、组织、细胞、蛋白、基因的影响, 通过进行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 致突变、致生殖毒性、致癌、依赖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研究, 进一步精确中药安全参数的评估, 极大地弥补了宏观临床观察的不足, 提高了中药使用的安全性[3]。
科技进步及检测手段的提高,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对中草药毒性认识受很多制约。药物毒性的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环境的改变, 患者体质的变化等等影响着中草药毒性的研究。中药成分含量多寡、作用靶点的多样, 代谢过程的复杂更使得药物的毒性研究显得任重而道远,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毒性研究成果也受到制约, 而广大患者急需的治疗作用则不容忽视, 因此,对中草药毒性的认识和研究始终伴随药物的临床使用过程, 只有在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日臻完善。
2                  毒性中草药
2.1          理性地看待中药的毒性成分
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论以何种方式小剂量作用于机体, 能引起生物学系统有害反应, 甚至危害生命,这些物质叫“毒药”,或者“毒物”。 “毒物”与“药物”是相对的,WHO 定义的“药物”是指任何有利于接受者为目的, 用于或意欲用于改变、探究生理系统病理状况的物品或产品。事物所具备的属性都不是绝对的, 包括食物、药物与毒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食盐在调味时是调味品, 作为注射液成分是药物, 当每次进食15~60g 时有害健康 ,当每次进食200 ~250g 时可致死亡。任何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临床使用中的朱砂、砒石、马钱子、天南星、川乌等作为药物本身就是毒物。同样,药物与毒物也是对立统一的, 既有产生毒副作用的一面 又有治疗的一面。比如链霉素的神经毒性致耳聋 ,青霉素过敏 ,化疗药物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激素导致内分泌失调等。医疗领域时刻存在着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能将药物毒副作用归结于药物的毒性成分。
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在使用时受剂型、剂量、疗程、适应症等多方面的限制, 超过限制 ,救命之药就成了害命之毒。正确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对于诊断中毒的原因,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常见毒性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2.2.1矿物及重金属类:砒霜、水银、轻粉、雄黄、密陀僧等;
2.2.2含生物碱类:马钱子、乌头、附子、曼佗罗、山豆根、天南星等;
2.2.3含毒蛋白类:巴豆、蓖麻、苍耳子等;
2.2.4含氰苷类:苦杏仁、桃仁、枇杷仁等;
2.2.5含皂苷类:商陆、木通、黄药子等;
2.2.6含强心苷类:万年青、北五加皮、夹竹桃等;
2.2.7含内酯类、萜类:苦楝、马桑、樟树油等[4];
2.3          常见毒性中草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2.3.1马钱子中毒的主要症状:最初出现头痛、烦燥不安、吞咽困难、全身发紧、角弓反张、呼吸肌痉挛引起窒息、发绀而死[5] 。
2.3.2乌头及附子中毒时的症状:唇舌辛辣灼热,瞳孔先缩小后放大,呼吸急促,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致死。雪上一枝蒿毒性与乌头碱相似,中毒症状与乌头中毒大致相同[6]。
2.3.3曼陀罗及莨菪中毒的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和对中枢神经的先兴奋后抑制,可见咽喉灼热、瞳孔散大、心动过速、狂躁,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2.3.4蟾酥中毒性成分为蟾酥基及蟾酥毒素,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并可刺激胃肠引起催吐、局麻、惊厥[7]。
2.3.5苍耳子所含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损害心、肝、肾,引发肝昏迷而迅速死亡。可以使毛细胞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广泛性出血。
2.3.6巴豆中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毒性极大,溶解红细胞,巴豆油涂皮肤先发红,加热至110℃毒性消失,巴豆油酸在消化器官内分解为甘油和巴豆酸,具有强腐蚀和峻下作用[8]。
2.3.7桃仁、苦杏仁毒性成分是苦杏仁苷,在胃中苦杏仁苷酶的作用下水解,释放出毒性极大的氢氰酸,内服50mg即迅速死亡。大量氢氰酸对中枢先兴奋后抑制,引起惊厥,然后麻痹,出现组织窒息,最终因呼吸麻痹而死亡[9]。
2.4  理性的分析,安全的应用
从古至今, 中医师对药物的毒性都有深刻认识, 在运用过程中,研究和总结许多的减毒增效措施。最常用的就是药物的炮制, 如朱砂水飞后减少毒性成分游离汞的含量,常山经酒制或者醋制后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法半夏可降低或消除其对眼、咽、喉、胃肠黏膜的强烈刺激,。中医药学者一贯重视中药的毒性, 遵法炮制,坚守原则,如遵循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相杀”“相须”等等提高疗效,如附子配伍干姜、甘草不仅毒性降低,而且强心升压作用增强等等[10]。 应该说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 加上近代药理学的科研成果, 医者对于临床常用药物的毒性把握是比较精准的, 国家对毒性药物的鉴别、炮制、剂型、剂量、煎服法及疗程也有详细严格的规范。中药的安全应用有足够的保证。
3                  传统与科学的交叉点
熟练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 预防医源性中药中毒,是今后相当长时间会遇到的问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中药的培育、采收、炮制、检验, 进一步加强中药的安全观念,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古今大量临床资料说明,毒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用量密切相关。为防止引起中毒,医生对毒性中草药用量从最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的体质再逐渐递增[11]。一旦产生治疗效果,应当停止用药,即不可再加大用量。对服用有毒药物或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毒副作用的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测与复查, 尤其加强对肝、肾、血液系统的功能检查,,及早发现及处理已发生的毒副作用, 把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确认是因为服用了中草药而产生毒副作用的病例,要做细致全面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目前医院对于有毒中药设立专柜专人严格管理。医师对药物的毒性都有深刻的了解,许多疑难杂症都是用中药的“毒”去制衡疾病的“毒”,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细辛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等等。只要炮制得法,配伍恰当,便可治疗某些沉疴难症[12]。加大中药毒性研究的科研投入, 特别是向临床常用药物及方剂方面倾斜,则有利于药物功效研究的突破性开发。实施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加强中药安全性的评价研究工作, 尽快建立其科学、客观、规范的中药安全评估体系。可以使中药的毒性与药理研究更进一步,更好地用于临床。
在注重中草药毒性分析、研究的同时,要客观地看到所谓中药“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中药纯天然无毒”等中药无毒论的泛滥。这些多来自于商家的不实宣传, 或者是不法游医的道黑说白。因此,既不能忽视中草药的毒副作用, 也不能怀疑中草药的疗效, 医药人员以安全第一, 患者生命健康至上的高度责任心, 合理科学地使用中草药, 才能使民族瑰宝发挥出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