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庙大逃亡盈利模式:鉴定古瓷方法剖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1:25

鉴定是收藏人必学的一门学问。古瓷鉴定又是鉴定中最难学的一个门类。它要求知识面广,实践要多、分析能力强、逻辑思维活等诸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方可少走或不走弯路。
鉴定书和鉴定文章面世的不少、一家之言和经验之谈很多。其说不一或概念模糊的有,过于片面或教条主义者有,让初学者不知如何是好,知其易行其难,则容易失误。
现代膺品层出不穷,仿技高超,达到真假难分的境界,如果还用教条的方法去鉴别或把"个例"当普遍去推广,必然是真仿难分,多数走眼,损失惨重。
笔者打算系统地针对几方面的实际情况,用科学的、辨证的、可让大家认同的方法来谈鉴定古瓷的一些问题。请同行们和收藏人共同探讨和指正。
一、看底篇
行家一句话,"看瓷先看底,底上学问深。"
1.看底款
在收藏人中大多数都习惯先看底下是否有款?有款可能是官窑的,无款才为民窑的。有款与无款决不能作官窑与民窑的唯一条件。
宋瓷就很少有款,但无款的只要是精品同样珍贵。汝瓷也有"官"、"蔡"、"奉华" 款。建窑有"供御"和"进盏"款。定窑有"易定"款。元代一般无款,但也发现了"内府"、"枢府"和"至正某某年"的款。有款无款都不是绝对的。而当今要仿造这些款是太容易的事了。
从明朝开始,洪武年没有款,正统、景泰、天顺几个时代未发现款,但一般官窑都有款。
永乐只有"永乐年制"篆体款,一般字小,在器内中心下位。宣德款就是楷书,什么地方都写,只是习惯在"德"字的"心"上少了一横。多这一横的款肯定不对,少一横的现代可以仿得出,因此款对也不见得就是真品。
例如成化款的写法已故孙老先生就总结出:"大字尖园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对真品应该按这个规律写,如果与此不同当然就不是真品,但仿品也可参照此法一笔不误。
康熙款和雍正款的笔上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写得非常清秀、庄正而有力,各自都是出自一人之手。"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篆体款真品写得很严格,而仿品往往写错了,不是"年"字错就是"衣"写错,大多两个字都写错了,但也有正品写得不当的。
款是要看,老仿品一般把款都写得不好或不对,而新仿品就不一定了,有的写错了,有的写得一模一样。所以看款又不能仅仅看有没有款就下结论,还是全面鉴定方能不"走眼"。
2.看火石红
大多数鉴瓷的行家们先注意底下的火石红。认为底下有"红"即为火石红,是件好东西。笔者认为,不见得!
什么是"火石红"?这个众人皆知又众人皆不知的概念以误传误的方式传开了。真正火石红应该是胎泥中的少量杂质造成的,在清代就淘洗干净了,很少有杂质。故名思义这少量杂质仅仅在胎中含量极少,当然表现出来的痕迹也是少量,一般能见到的点形状或线状的浅黄色斑,决不是红一大片,底有不有红一大片的?甚至整个底是红的。有的!那是垫砂或人工涂沫泥浆造成的。这些都不是胎泥内在原因而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这些红色底部叫火焰红或涂抹红,不是火石红,即算是有火石红可以证明是明代是胎泥的特征,但明代其他窑口可以没有火石红,即算有火石红的胎也不见得只有明代。所以对于用火石红来鉴别青花实际作用不大。
3."毛刺"。
人们习惯地用手摸摸器面是否光滑?是老货器面上应该光滑,如果手摸上去有毛刺则断定为新品。一般如此没错,但也有例外的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早在40年代老陶瓷专家孙会元就买过一件乾隆绿地粉彩描金瓶,上手一摸,彩有点刺人手,地子雪白,跟刚出窑的差不多。当时连孙赢洲都不敢看好,但事后证明孙会元是对的:他说"这是库货",这是乾隆年代从景德镇烧制运往北京内务府的瓷器,入库后一直没开封。是件刚开封不久的东西,所以上手一摸有点刺手。如今也有窖藏器,若刚出土或出土后仍保存不用当然也刺手。刺手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新货。要学会全面看问题。
4.修足圈
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5.鸡心底
永乐器有这个特点,即底心向外凸起便叫"鸡心",鸡心并非特意做作,也不是唯一的鉴别条件,只因为永乐器足圈小,小则修刀不易摆平,自然则出现鸡心。因此这一特征也可作为鉴定要领之一。
6.粘砂与釉疤
凡看元代瓷器前人都强调粘砂和釉疤是必要条件,这一点笔者不甚认可,因为以砂作垫必然会粘砂。一不小心釉可能滴上底部,但这都是人工无意中造成的,不是非这么不可,没有粘砂,不滴上釉疤不见得不是元代的瓷器。
7.支钉痕
宋代汝瓷都有支钉痕,有的三个,有的五个,其特点支钉痕极小。这是汝瓷独有的特点。
有人认为是支钉烧的必要痕迹,有人认为是装饰作用,其实不然,它应是浸釉时把柄留下痕迹。

二、胎釉篇
胎有密实、松疏之分,又有深、浅色调之别,还有颗粒大小与瓷化程度等不同,均可借以断代。釉色更是千变万化,一朝不同一朝……
1.胎质比较
宋瓷胎与明、清瓷的胎显然不同。宋瓷胎泥粗松,不如明、清瓷细白。宋瓷胎色以灰白、浅黄、深酱色为主。故官、哥窑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定瓷松疏浅色胎,上手感到轻飘。均瓷较密实,胎体厚重。建盏胎更为粗糙且瓷化程度高。元代的胎有浅黄的也有纯白,介于宋、明两朝之间。现代仿品皆有现代细而白、瓷化程度高的特点。尽管高仿汝瓷似乎很成功,但其胎质的密度不同还是测得出来的。
2.白釉
鉴定要学会看釉色,任何一种白釉和色釉对各朝代来说都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无法用色谱来表示,有本事的人能牢牢记住在印象中。先说白釉,现代的白釉除"主席用瓷"较正规,一般瓷的白釉总是泛黄或带灰色。而过去青花用瓷的白釉就不是纯白,有的白中泛兰、或少带黄、绿色。只有清三代开始才有纯白釉。其白色如玉,十分爱人。这种纯白釉只用于粉彩和珐琅彩的瓷器。
3.色釉
色釉更是变化万千,也正好可作断代的依据。如红色釉有宝石红(也叫牛血红)红得发黑,这仅在宣德年才有。而康熙的虹豆红,红中有白,白里有绿这种红是无法仿得了的。粉彩中的洋红,桃江也只有清代才有。万厉年的那种红至今未见有相同的。而成化鸡缸杯杯上的红又是另一个特点。现代的"中国红"虽研究成功却无法鱼目混珠。
"槎紫"是一种不好形容的色,只限于成化斗彩上才有。嫩绿,鹅黄这都是至今无人仿得了的。现代的粉彩器尽管技艺高超,若把清代的粉彩对照一下,便可从某一两种色差中找到不足和区别。
4.青花
别看从元、明、清之后到现代都有青花,也都有叫青花。虽然都是青花,其青花色调也各有不同。
元代初期的青花很灰暗,杂质不少。元代中期比较稳定,色调柔和一些。元代后期有了进口料"苏泥勃"青料才烧制出一批色泽青艳的秀丽出口瓷,但美中不足的是有铁锈斑,永乐青花比元青花略有不同,青艳泛黑但无铁斑,宣德青花因为用料不同,有国产石子青,也有进口料,还有二者混合料,故青花着色有深有浅,不可统一要求。成化青花淡雅,正德青花深沉,嘉靖青花是混合了回青和石子青料,故色泽鲜艳兰中泛紫红。康熙青花有宝石兰之美称,又有叫青花五彩的特性,故兰得很美。雍正青花庄正、色浓。乾隆青花也是如此,至此以后色调慢慢变差,至今更是仿不到位,对一个很有水平的行家来说,只要对各时期青花特点都看过,印像好深的话,现代仿的再高水平还是逃不过行家人的眼光。
5.秘色釉
对高古瓷而言,是以秘色釉为主,秘色即一种混合色。有的白中泛青、兰,有的兰中泛绿、黄,有的天青偏灰,有的酱色偏紫,总的不好形容其准确色,故以"秘"字代之。
秘色釉不好仿,故仿的很少。虽有仿哥、仿汝、仿官、仿定的高仿品,只要见过真品,识别假的不太难。因为真品的色调是变化自然,而仿的总有人工做作之嫌,比较呆板。
6.看釉下气泡
釉下气泡我在"看气泡、鉴古瓷"一文中已详细介绍(见《中国收藏》2003.8月号)。
这里仅简单的说一下:一,要用40-50倍放大镜方可看到釉下气泡和"吃土"的情况。二,大体可以说凡宋代古瓷应该看不到气泡。三,若釉下有气泡肯定不是宋瓷。但釉下无气泡不能保证是宋瓷,因为仿汝瓷已达到这一标准。四,元青花初期有没气泡的,中后期则都有气泡。五,气泡只存在有无之别,对于气泡大小、疏密之分无鉴别意义,釉厚气泡就可能大些,釉薄气泡必然小些,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学问问题。
7.开片
凡古瓷,经过久远年代和环境的变化,釉面老化后自然要开片。自然开片缝中都进去杂物,显得不净。人工开片是新片纹也不自然。仿品多有人工开片,但窖藏品因在定温、定湿下伫存有的可能不开片或少开片。
哥瓷有"金丝铁线"开片,铁线是人工特意做的,金丝是后天形成。明、清瓷就不一定有开片,有的有,有的没有,不重要。粉彩、五彩的色釉上一般不开片,但珐琅彩釉面上必然有开片。(见"镜下向观识古瓷"在《中国收藏》2004.5月号)
8.桔皮纹(波浪纹)
很多人拿桔皮纹作为鉴定要点。前人总结说,成化和雍正的瓷底部有极美的桔皮纹。
桔皮纹美不美且不争论,但桔皮纹有不有并非定论的依据。桔皮纹怎么来的?应该是底平面抹釉较厚,再加上窖内气流速快了一点,是气流吹动了釉面积得厚一些的底平面所造成的。决不是什么窑的特征。即使是同一个窑的器品可能有桔皮纹也可能没有。因此用它来作鉴定印证是不可取的,反而会让真品漏掉。
9.修足边
一般非官窑瓷或明、元以前的瓷都不曾修足边。清三代官窑瓷则不然,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10.泪痕
鉴别定窑器人们习惯找泪痕。这也是前人传下来的。其实泪痕并不是什么特定的要领。泪痕只是操作时不小心滴上一滴不该留下的缺点。没有泪痕更好,何必盲目追求?
11.修胎刀印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工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对脱胎瓷器更是修胎千次方可成器,由模型注浆的仿品脱胎瓷是不用修胎的,所以仿品脱胎瓷找不到修刀印,其造型必然简单便于脱模,或有模缝印记。真品脱胎器在迎着强光下细看可看到釉下有极细的修胎刀痕。
12.看"吃土"
老货,出土的货必然"吃土"。用40倍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分子结构或毛细孔里吃进去了土斑,这是用水泡、水洗也洗不去的。如果在器物上摸上一点水,马上会散发出一种土气味这也是仿品无法做到的。仿品做"吃土"是将胶水调入泥土抹上去的,用水一泡,用湿布一擦即去,很易识别。
13.对接胎缝
大件器一般都是由两节接上的,尤其上头小口(如梅瓶、玉壶春瓶)拉坯时无法下手。 必须小头在下,最后完成大头。这样必须按操作程序产生对接。有对接必有接口缝这很自然。可是拿这一普通工艺作为鉴别古瓷的条件是不对的,这只能误导初学者,结果不少收藏者都当作一条经验。不动脑子想想什么是对的?
14.纹识的真假
粉彩的山水、人物、花鸟都画得十分好。可千万别在美的脚下迷住了自己。
真品一定是手工画的,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仿品则有印刷品,看起来比真品还好,印刷的就不值钱了。
用一般放大镜就能发现,仿品画的色泽浓淡是由点状构成,浓色点子多排得密。淡色点子少排得稀。而画的作品是有笔的痕迹,显然不同。
15.看釉面酸洗
仿品作旧大多用酸洗过,酸洗的釉面没有"火光",但干涩不自然,还有刷丝痕迹。真品虽然也去了"火光",但内蕴光亮仍可照人。

三、总体篇
看古瓷,先看总体。近看远看,留下一个印像……
1.总体印像
总体印像很重要,当你第一眼看去此物能吸引人,产生美好的印像就一定是件好东西,然后再细看,可能越看越好,第一印象不好产生疑问太多,则越看越不喜欢,此非好品。如有一处让人怀疑就得好好想想。
2.看造型风格
每一件古瓷都有它特有造型,造型是由当时的文化、艺术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有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则产生了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品、中国民俗、中国风格,就有中国的韵味。不伦不类、中不中、西不西,不合规律的东西肯定不是。但有许多古代的祭祀用具其造型特殊是我们难以见到的,也不能因我们自己没见过的东西都视为仿品。
每个人知识面不能无止尽,总的来说是见过的少,知道的少,而未见过的多,不知道的多。当遇到拿不准的东西,只要总的印象是好的先留下再说,然后再去找资料,求印证,用时间去考验它,有可能从一个怀疑品变成了一件成熟的珍品。
3.求证
当你收下一些悬而未决、存有疑问的瓷品时一定要下功夫去求证,求证的门道有:1)找有关资料;2)查清来源,如果是出土的东西则更为可靠;3)请教老师(专家);4)进行科学验证,按现有高科技手段对古瓷的测验可测老化系数,微量元素等方法,如果能从三种方法综合(传统目测法、科学仪器法和资料证明法)则得出的结论是完全可靠的。
4.鉴定方法比较
传统目测法: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所造就的一种人工方法,全凭个人的视、听、嗅、摸来体会,也就是比比、看看,由个人水平而断,但鉴定的标准很难统一。可能张三说是真品,李四则说是假的。但是谁对谁不对?相信谁?不相信谁?都无法统一。虽然有的被某个权威否定或肯定,也莫可奈何。谁有权,谁说了算。
碳14衰减法和热释光:这两种应用于材料、工业等领域的高科技手段虽然很准确,但也不太适用。一方面由于陶瓷的放射性元素碳14半衰期的计算只能测定距今久远的含碳物质,显然不太适合。而热释光法必须对被测物进行破坏取样。所以也是不可行的。元素测定法是对胎釉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进行分析。但这一方法必须有足够的数据库对比资料来对比,这样的资料库的建立也不是容易收集起来的。标准数据库最先还是由人的传统方法指定的,这样一个标准数据首先若是不标准则一切都不可信了。
脱玻系数法(也叫老化系数):虽然容易做一些,但对每一种不同的釉瓷品都要预先测出它的系数变化曲线图。例如青花的白釉和单色釉(汝瓷)的老化系数曲线是不同的,用青花的老化系数曲线不能用于单色釉上面,所以这些方法都待完善。目前尚无有一种最好的方法取代传统法,不得已还得让传统方法使用并慢慢过渡到科学一些的方法上去。如气泡、比重、瓷化强度、色谱比较等等也是较接近科学一些,须待有人去开发它。